• 100.00 KB
  • 2021-06-07 发布

200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湖南卷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 9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帖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 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倾慕 qīng 俊彦yàn 渲染 xiàn 嘉言懿行yì ‎  B.轩昂 xuān 萦绕yíng 酽茶yòn 怦然心动pīng C.黏膜nián 囊括náng 笃信dǔ 桑榆暮景mù D.脊梁jí 甄别zhēn 晋谒yè 披肝沥胆lì ‎【答案】C ‎【考点】考查正确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 ‎【解析】A项的“渲染”音“xuàn”B项“怦然心动”音“pēng ”,D项“脊梁”音“jǐ”‎ ‎【思路点拨】方言区考生要防止习惯性误读,如D项的“脊”,要特别留意方言与普通话读音的差异,如A、B两项的“渲”、“怦”。平时多注意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这三分是可以不必无奈地放弃的。‎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 A.黄帝陵前的这两颗古柏,至今依旧蓊郁苍翠,令观瞻者心中生出无限遐思。‎ B我们与亲人相伴的每一刻,最不应该吝惜的是那份能慰藉彼此心灵的关爱。‎ C.狗尾巴草活像狗尾,茎纤细坚挺,叶修长,它们散漫地生长在夏秋两季。‎ D.只要孩子们如往常般走进学校读书嘻戏,希望就会萌生在灾区人们的心中。‎ ‎【答案】D ‎【考点】考查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汉字。‎ ‎【解析】“嬉戏”有“玩”的意思,而“嘻”是叹词,无“嘻戏”一词。“嘻戏”是网络词语,不规范,出题者出这道题应该是一种对规范用词的引导。‎ ‎【思路点拨】可能是考生平素聊天等不注意纠错,一旦成了习惯,就很难改正了。要特别留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B )‎ A.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道德与法律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唇齿相依,缺一不可。‎ B.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 C.传统节日时一宗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和相关习俗不应该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D.将往昔林林总总的记忆吐露在纸上,我意识到完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行动,我注定为记忆而生。‎ ‎【答案】B ‎【考点】考查正确选用成语 ‎【解析】B项,挥:指挥笔。形容才思敏捷,写字、写文章、画画非常快。这里属于用错对象。‎ ‎【思路点拨】成语往往有适用的范围、对象,如“鬼斧神工/巧夺天工”,前者用于天然的,后者用于人工的;“举案齐眉”、“破镜重圆”用于夫妻;“萍水相逢/不期而遇”,前者只用于陌生人初次见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和”字为核心创意,既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彰显了奥运新理念,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如潮。‎ B.大学毕业生不应该只关注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收过高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群体、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C.小品《不差钱》对“不差钱”的反复宣称,既表达了对某些宰人商家的抗议,也反映了正在奔小康的农民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自觉自为。‎ D.在这部对话式作品中,作者阐明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被现代性所遮敝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张扬。‎ ‎【答案】C ‎【考点】考查辨析语病。‎ ‎【解析】A项“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如潮”杂糅,应该只保留“获得了群众的好评”或“群众的好评如潮”一说。B项“群体、社会、他人”并列不当,几个概念相交差,不能并列。D项“阐明了……张扬”动宾搭配不当。‎ ‎【思路点拨】考生要熟悉病句的六大类型。每一类可以记几个典型的例子。采用造句类比法和语感审读法,可以识别多数非逻辑错误和语义性错误。‎ ‎5.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 )‎ A. 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 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 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 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答案】A ‎【考点】综合考查对联知识和选用句式。‎ ‎【解析】可能有同学选了B,其实根据对联的最基本的平仄要求仄起平收就可以排除B,不选B还因为内容上“芙蓉”与“荷花”重复;同时“芙蓉”与“荷花”在结构上不同,一为联绵,一为偏正;而且在传统上也是“秋月”对“春风”,更合意境。 ‎ ‎【思路点拨】考生只注意了内容而忽略了题干特别指明的“对联”一项。其实它是个隐性要求,不可忽视。‎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①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一直被看成一种为人类带来幸福的力量,以牛顿力学为代表近代科学引发的工业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20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上,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向了高峰。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科学作为以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 ‎②1845年8月,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开始打破人们对科学的迷信。当原子弹造成的种种惨象通过媒体传播时。那些参与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陷入了深深地内疚之中。他们开始感到,科学研究的领域也存在着潘多拉拉盒子。‎ ‎③20世纪后半叶,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开端的分子生物学革命逐渐成了科学舞台上的主角。20世纪60年代初,遗传密码被破译。1969年,DNA限制性的内切酶被发现。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保罗·伯格将猿猴病毒40(SV40)的DNA引入大肠杆菌并与其DNA重组,获得了一种新的带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由于SV40对鼠类动物具有致癌性,还可以在试管内使人的正常细胞转达化为癌细胞,因此伯格的重组大肠杆菌就有可能具有致癌性。‎ ‎④大肠杆菌广泛存于人体肠道内,如果含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在人群间传播,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美国著名分子病毒学家罗伯特·普兰克了解了伯格有的工作后,立即与他通电话,指出这种大肠杆菌可能成为传播人类肿瘤的媒介,并建议他暂停此项研究。这使伯格特犹豫,他深知DNA重组技术的革命意义,但他也为此项研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担忧,他与其它生物学家讨论后,他毅然决定暂停此项研究。‎ ‎⑤但是,DNA重组的研究并未停止,并在其他实验室不断取得新突破。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基因重组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1974年7月,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直,伯格等著明分子生物学家联名发表了一封建议信,呼吁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研究。因为“伯格信件”的倡议,1975年2月,16个国家的140位著名科学家在美国加州举行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尽管基因重组技术会促进分子生物学的革命性进展,可是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专门对此做了一个题为《DNA争论:科学反对它自己》的专题节目,向公众普及科学伦理。‎ ‎⑥在伯格信件中,积极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这在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它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堪称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选自《环球科学》2009年第2期,有删改)‎ ‎6. 下列关于“伯格信件”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B )‎ A 伯格兴建是伯格等分子生物学家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74年7月联名发表的一封建议信。‎ B 伯格信件提议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基因重组研究以避免可能导致的无法预知的后果。‎ C 在伯格信件中,伯格等杰出科学家主动提粗对他们从事并取得成果的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 D “伯格信件”这一科学史上的重大时间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解析】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迅即找到信息源。B项的有效信息是第⑤段“呼吁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研究”。显然,选项说法过于绝对,范围扩大了。‎ ‎【思路点拨】考生有可能在读完文章后,即凭印象答题。要注意与原文进行严格比对,看范围、轻重、因果、条件、对象和已然与未然等方面是否出现了偏差。‎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 .文章中称科学为一种新的“偶像”,这是对在欢呼中登上神坛的科学的批判。‎ B. DNA重组技术虽然具有革命意义,但也有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 C.杰出的科学家主动停止了自己的科学研究,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D.加州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分子生物学革命产生的生物新类型。‎ ‎【答案】B ‎【考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析】这种题目的难度较单纯的信息筛选要大。考生要在通读若干句子或者一两个段落乃至全文后,才能进行判断。A项信息源是第①段“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科学作为以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尽管文章有批评的意思,但不是指科学的地位空前提高而言。该项张冠李戴。C项信息源在④、⑤段“基因重组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原文说的是“伦理问题”而不是“健康问题”。原文第⑤段后面说其对健康的危害的是加州会议的与会者。此项张冠李戴。D项信息源在第⑤段“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关键点是两个“这”的指代意义。这里张冠李戴和强加因果。‎ ‎【思路点拨】考生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有整体关照的答题思路。当然,也不要拘泥于字句的整合。‎ ‎8.本文原标题为“科学反对他自己”,依据文章,对该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科学反对它自己并不意味着反对它的全部,而是反对它有悖于科学伦理的部分。‎ B只是限制那些有可能危害人类的科学研究,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C防止科学技术在运用中对人类造成危害,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D新科学反对旧科学,科学就是在不断否定过去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的。‎ ‎【答案】D ‎【考点】考查对关键句子含义的理解。‎ ‎【解析】此题没有像常题那样考查推断,而是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题型新颖。考生作答时要据全文分析题目中的“科学”和“他自己”的确切含义。文章并没有涉及科学的新旧,因此,D项无中生有。‎ ‎【思路点拨】此题难度不大。考生只要通读了全文,就不难判断。‎ 三.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  (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歛藏其英华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靑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輹輹、巨细强弱,无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诗不云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淸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佑六年及第,调临安主薄。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令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自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余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令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答案】A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在文中意思的理解 ‎【分析】A项,考生可据构词方式判断。“季秋”应该和“暮春”、“仲夏”之类的意思差不多,那么,这个“季”就不是“季节”的意思,而是“每个季度的最后一月”的意思。《礼记》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之句。深秋花事萧瑟,唯菊花独立寒秋,开得异常繁茂。一阵阵馥馥的香气于东隅飘来,令人神清气爽。‎ ‎【思路点拨】考生要熟读文言材料,据平时积累,据语感,通过语法分析,再辅以排除法,一般可以正确作答。‎ ‎10.下了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为变亦酷矣            吾其还也 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解析】试题为传统题型,所考查的虚词也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中的。考生可据对照句该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推断(用代入法进行排除)。A项:代词,指“天地变化”/语气副词,“还是”(表示委婉商量的口气),出自课文《烛之武退秦师》;B介词“比”/介词“对于”‎ ‎,出自课文《五人墓碑记》;C相当于连词“而”,地,表修饰。对照句出自课文《归去来兮辞》。D代词,“……的人”/代词,句中停顿,表判断。‎ ‎【思路点拨】考生可能会在C和D间犹豫。可以仔细辨识,反复推敲。‎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摧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思路的分析。‎ ‎【解析】有效信息在文章第二段:“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而他不快乐的真正原因在这句话的前面:“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因此,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思路点拨】考生一定要仔细核对原文,不要草率。‎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2)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答案】(1)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 ‎(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_养活,想不做官也做不到。‎ ‎(3)赏赐给他车马却推辞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采分点】(1)的“明”,(2)的“仰食于我”(3)的判断句式和两个“者”的含义的区别。‎ ‎【思路点拨】三个句子,难度不大。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13.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4分) ‎ ‎【答案】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说明遭遇困顿、忧患等迁变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 ‎【考点】考查对文章构思的分析。‎ ‎【解析】首先要明确题干中“如何阐述……的道理”的隐含信息就是让考生回答作者说理的手段、方式、方法。如果把它看作议论文,就是回答议论文“三要素”的问题。这样转换思路后,结合选文来分析,应该不成问题。另外,第11题的D项也可借用。‎ ‎【思路点拨】作为一篇赠序,如《送东阳马生序》,往往将叙事与说理、劝勉融为一体。考生可结合课文知识和相关文体知识进行判断。‎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4.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答:秦词的理趣:‎ ‎ 元词的情趣:‎ ‎(2)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2分)‎ ‎【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 ‎”“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考点】(1)考查对诗歌风格的比较;(2)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解析】我个人认为,命题者在此题上有些疏漏,主要是两问的考点重复了。(1)答题思路是:风格+例子+简析。例子最好是关键词,不必完整引用。‎ ‎【思路点拨】(1)要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结合具体诗句;(2)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结尾点题。诗歌讲究含蓄的特点与两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 ‎15.古诗文默写。(6分)‎ ‎(1)古文默写。(必须默写)‎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 ‎      ,         。(司马迁《屈原列传(节选)》)‎ ‎(2)古诗默写。(任选一首默写)‎ ‎①         ,         。         ,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客至》)‎ ‎②         ,         。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答案】(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①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②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 云南看云 沈从文 ‎(1)云南是因云而得名的,可是外省人到了云南一年半载后,一定会和本地人差不多,对于云南的云,除了只能从它变化上得到一点晴雨知识,就再也不会单纯的来欣赏它的美丽了。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 ‎(2)战争给了许多人一种有关生活的教育,走了许多路,过了许多桥,睡了许多床,此外还必然吃了许多想象不到的苦头。然而真正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说不定倒是明白许多地方各有各的天气,天气不同还多少影响到一点人事。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海边的云幻异,渤海和南海云又各不相同,正如两处海边的人性情不同。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桔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四川的云与湖南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3)云南的云给人的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素朴,影响到人的性情,也应当是挚厚而单纯。它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唯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而在这美丽天空下,人事方面,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其余平常小职员、小市民的脑子,成天打算些什么,就可想而知了。云南的云即或再美丽一点,对于那个真正的多数人,还似乎毫无意义可言的。‎ ‎(4)近两个月来本市连续的警报,城中二十万市民,无一不早早的就跑到郊外去,向天空把一个颈脖昂酸,无一人不看到过几片天空飘动的浮云,仰望结果,不过增加了许多人对于财富得失的忧心罢了。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给我们云南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观众人数多,批评好,正说明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换言之,就是云南的云即或不能直接教育人,还可望由一个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可是我以为得到“赞美”‎ 还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我意思是如果一种可怕的庸俗的实际主义正在这个社会各组织各阶层间普遍流行,腐蚀我们多数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时还象是正在把许多人有形无形市侩化,社会中优秀分子一部分所梦想所希望,也只是糊口混日子了事,毫无一种较高尚的情感,更缺少用这情感去追求一个美丽而伟大的道德原则的勇气时,我们这个民族应当怎么办?大学生读书目的,不是站在柜台边作行员,就是坐在公事房作办事员,脑子都不用,都不想,只要有一碗饭吃就算有了出路。甚至于做政论的,作讲演的,写不高明讽刺文的,习理工的,玩玩文学充文化人的……出路打算也都是只顾眼前。大家眼前固然都有了出路,这个国家的明天,是不是还有希望可言?我们如真能够像卢先生那么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的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我以为这才像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正因为这个民族是在求发展、求生存,战争已经三年,战争虽败北,虽死亡万千人民,牺牲无数财富,可并不气馁,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就为的是这战争背后还有个壮严伟大的理想,使我们对于忧患之来,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我们其所以能忍受,不特是我们要发展,要生存,还要为后来者设想,使他们活在这片土地上更好一点,更像人一点!我们责任那么重,那么困难,所以不特多数知识分子必然要有一个较坚朴的人生观,拉之向上,推之向前,就是作生意的,也少不了需要那么一份知识,方能够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放在同一目标上,分途并进,异途同归,抗战到底!‎ ‎(5)所以我觉得卢先生的摄影,不仅仅是给人看看,还应当给人深思。‎ ‎1940年 ‎(选自《沈从文随笔生之记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 ‎16.“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句中“俨然”的含义是                ;就文章结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答案】许多人看云之后觉悟到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以及人生价值后的庄重或严肃的样子; 总括并领起全文。(4分)‎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解析】第(1)问:原句在第一段。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一般是将其本义与文中所指内容融为一体:参考答案中“庄重或严肃的样子”就是其本义;“觉悟到……”则是文中主要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的概括。‎ ‎(第(2)问:难度不大,据开头的作用,考生一般能正确作答。‎ ‎【思路点拨】考生作现代文阅读一定要整体关照,先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内容、情感、主题等等),然后再来据中心(文章的中心就是文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的魂)作答。‎ ‎17、作者希望“我们”也“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案】让云物的美丽景象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就在“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后面,照抄即可)‎ ‎【考点】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评价。‎ ‎【解析】据文章主旨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不大。‎ ‎【思路点拨】考生首先据题干找到信息源在末段。前后勾连,据标志词“我以为这才像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中的“目的”一词,那既是艺术家的“目的”也是作者的“目的”。‎ ‎18、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 ‎【答案】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将“云”与人事勾连起来,为写云南的云给人的深刻的教育意义铺垫张本。运用了对举、铺陈、比拟、夸张等艺术手法。‎ ‎【考点】考查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技巧。‎ ‎【解析】信息源在第(2)段和第(3)段。第一问实际上考查文章的思路(谋篇布局),考生只要看看上下文的内容不难概括出来。‎ ‎【思路点拨】第一问:文章在第二段写了各地的云的地方性,实际上是写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各地的人们的性格、生活迥异,显然其用意是“由云→人”的一个过渡,其作用便有下一自然段集中写云南的云所蕴含的特定历史意义(抗战)张本。‎ 第二问:回答出表现手法,三五个并不难,考生要注意多角度思考。‎ ‎19.请简析文中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5分)‎ ‎【答案】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素朴、单纯。云南的“云”的象征意义:始终坚守一个庄严伟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发展统一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同一目标上:抗战必胜(抗战到底)。‎ ‎【考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 ‎【解析】第一问不难,据第三段第一句话即可 第二问:象征意义要根据全文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概括。‎ ‎【思路点拨】考生要有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在通读全文的时候,把文章的写作对象及对象的特征,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的重点词语勾画出来,并对它们加以整合。‎ 六、文章赏析(14分)‎ ‎20. 紧扣《云南看云》一文中的“看”字,赏析该文主题的表达300字左右。(14分)‎ ‎【答案】(1)根据题意,须紧扣“看”字,赏析文章主题的表达。‎ 要求意思完整、语句通顺、书写规范。300字左右。‎ ‎(2)既可作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方面或特点作具体深入的赏析。‎ ‎(3)赏析要点如下:‎ ‎①本文的主题是通过对人们看云的不同结果比照叙述,寄望人们从“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的意义中等到教育和启发,表达了“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 ‎②赏析应当紧扣文本进行,角度可以多样。例如:‎ A.提纲挈领的概括式赏析:“看”一字是全文的主脉,通过看云,看地方的人事,看卢先生的云物的摄影,在比照中,“深思”自燃与艺术之“云”的现实教育意义,进而“向远景凝眸”,“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将文章主题逐渐“看”出来,眼中之景之事与心中之思之虑之望相间相隔,臻于一体。‎ B以点带面的对比式赏析:a从“许多人”看云的实用和自利(“得到一点晴雨知识”“把一个颈脖昂起酸”而“仰望结果,不过增加了许多人对于财富的得失的忧心罢了”)与艺术家看云的感兴和热情(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的对比中赏析主题的表达;‎ B从看到“云”的美丽景象与看到“人事”的庸俗(“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糊口混日子了事”)的比照中赏析主题的表达;‎ C从“向远景凝眸”与“只顾眼前”的对比中赏析主题的表达。‎ ‎【考点】考查对文章的综合赏析。‎ ‎【解析】自主命题以来,湖南省已经连续几年考查了这一题型。应该说,尽管难度较大,但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盏明灯。文章阅读本来和个性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作为高考试题,即使是这种开放性试题也必须有评分标准。这就是考生平素训练时要积累的。‎ ‎【思路点拨】题干中“紧扣‘看’字”和“主题的表达”便是评分的重要依据(即可从这两点判断考生是否跑题)。‎ 七、写作(60分)‎ ‎21.请以“踮起脚尖”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60分)‎ ‎【专家点评】看到这个题目,我就突然想到必背名篇荀子《劝学》中有句话:吾尝跂而望焉,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跂而望,应该就是踮起脚尖(好像又说是踮起脚后跟,这个并不影响我来反弹琵琶立好意)来看,以便看到目标。但依靠人身体本身的高度和自身的先天禀赋是有限的,踮起脚尖当然就不如“登高”‎ 更能望远,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就能比巨人看得更远。文化的积累、思想的传承、科学的发展莫不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拒绝踮起脚尖的小家子气,而要有登高望远的博大胸怀。‎ 我们甚至可以说之所以要踮起脚尖,是因为自身的高度不够或者自信不够!‎ 记得中学时候因为家贫匮乏,自己不长个子,每次测身高都试图踮起脚尖增加一点高度,甚至读大学的时候还在漂亮的女同学面前为自己165cm身高而自卑,内心里很羡慕有长得高的男同学。现在想来何必!对于身高、相貌甚至残疾等身体天赋和缺陷要敢于正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思想的高贵,何必踮起脚尖呢!这是个中心主题,中间可添加若干材料,如贝多芬的丑陋相貌与绝美音符、高贵的心灵,司马迁的宫刑与发奋修史等等。‎ 网上热评2009年高考作文题之“最”,很多人认为最有挑战性的是湖南卷的《踮起脚跟》, “踮起脚尖……”是人的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平常用而又平常的动作。“踮起脚尖”能做什么?最直接的作用是能克服一定的视线障碍,让人看到更宽更远的地方;能摘到正常站着而不能摘到的果实;能借此攀上一个高一级的台阶!当然,“踮起脚尖”可以理解为“人的一种力所能及的努力”。人的许多成功都在于“力所能及的努力”。这“踮起脚尖”也是学生学习时摘到桃子的那“跳一跳”!“泰山不避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避细流,故能成其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不期望所有年轻人均一次“挟泰山以超北海”,但我们希望所有年轻人通过无数次的“力所能及的努力”成就事业,攀上南天门,蹬上“玉皇顶”!‎ 这“踮起脚尖”价值导向功能突出,又不乏一点含蓄,寓哲理于举手投足,以小见大。也许有人不以为然:这不有些故弄玄虚?价值引导何不直截了当?然而,如果说对于这样的念头也可以理解的话,那么推开说来,一切科学、人的思维就是多余的了!因为客观事物本来就是这样隐晦和含蓄。这一分含蓄,正是一种天然!‎ 小时候,我们为了看到更高的风景,常常踮起小小的脚尖,一双渴望的眼睛痴痴地望向远处。脚尖提升了我们的高度,让我们的眼光延伸到了更远、更深的地方,于是我们收获了满足、快乐、梦想和一切的期待。我们不是巨人,所以我们的眼睛会被峰峦遮掩,而看不到行进的路;我们没有明察秋毫的智慧,所以我们的眼睛会被一些事物误导,而导致错误的判断;梦想的果实,也总不会在伸手可触的地方……那么你是否想过,只要踮起脚尖,稍稍地抬起我们的头,提升我们的眼光,我们就能看到行进的路--或蜿蜒,或宽窄,或陡峭……提前做好行进的准备,而不至于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最终顺利到达远方;我们亦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至于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我们还能发现,脚尖提升后我们离梦想又近了, “星不远,梦并不远,只要你踮起脚尖……‎ 归纳三点:‎ 一、用语简捷,明确扼要。作文题是这样表述的:“请以‘踮起脚尖’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短短两句话,二十几个字,便规定了作文的内容、标题、字数和文体,简捷而明确。相对于湖南作文命题的总体风格,显示出另外一种风貌。自04 年自行命题以来,除07年“诗意地生活”外,湖南的作文题均有较具体的“引导语”或“阐释语”。这些围绕文题而设制的提示性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考生理解题旨,体现了命题者的人文关怀,但“形象大于思想”,这些提示有时会束缚考生的思维,有时则嫌罗嗦繁冗。最典型的当属08年,阐释语的表述显得有些含混和晦涩,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联系当年上海卷的“他们”和山东卷的“春来草自青” 简明文题的命制,今年湖南卷作文表述风格的转变,应是命题组在比较辨析基础上自我反思、主动反拨的必然结果。‎ ‎  二、形象鲜活,饶有寓意。作文题“踮起脚尖”是一个动词短语,勾勒出一个富于弹性和张力的喻义性动态意象,意蕴丰厚,耐人寻味。从立意的角度看,文题以“踮起”为标志性词语和思维核心,围绕个体的人的“提升”“发展”这一中心,至少蕴含“励志”“认知”和“践行”三个层面的寓意。主观上,可引申提炼“不满现状,争取更高”、“努力进取,追求卓越”、“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等观点;客观上,可引申提炼“升高而致远”、“更高才能更阔”、“挖掘潜力得发展”、“目标要有可行性”等观点。意象鲜活,含义丰富,可引发思想、文化、学习、实践等方面的多极联想和思考,从不同角度提炼中心和观点。‎ 三、契合实际,注意导向。这一作文题,由于“踮起”的“脚尖”一般只能是个体,因而,在写作内容上,强调结合实际,联系自我,注重青年一代的成长和发展。这对于纠正学生作文中动辄古人、伟人、名人的选材局限,防止宿写、套构,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在命题形式上,既有一定的限制性,又有较大的开放性,即写作的内容要以“踮起脚尖”这一动作性意象为起点,但又须在这一基础上由此及彼、由实而虚,自然引发延伸。这对于改变近年一些高考作文题的“虚”而“空”的浮华文风,强调命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此外,继续限制文体,规范文章写作,对中学语文教学和指导,无疑具有较好的引领效应。‎ ‎【范文】‎ 踮起脚尖(之一)‎ ‎   人人都有过踮起脚尖的体验。譬如潘长江夹在人堆里看赵本山的小品,如果不踮起脚尖,也许只能听到高秀敏那爽朗的笑声;挂在路边果树上红得小姑娘脸蛋的苹果,如果你不踮起脚尖,恐怕就只有咽口水的份儿;一个充满诱惑的目标就悬在你的头上,如果你不踮起脚尖,那么这诱人的目标将永远只是目标。 ‎ ‎   于是我们想起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我们要认识这个神秘的世界,欣赏眼前的迷人的风景,就要勇于“踮起脚尖”,就要不畏艰险,就因为“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按部就班,安于现状,夹在人堆里跟着他人瞎鼓掌瞎起哄,连“踮起脚尖”的欲望、勇气都没有,那么你就无法认识眼前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当然也就没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其实认识一个事物,欣赏一个美景,就因为你站得高度不够,往往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往往就会错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妙! ‎ ‎   于是我们想起了“不行春风,难得秋雨”的谚语。人要想获得成功,要想去采摘树上的苹果,品味人生的甘甜,就要勇于“踮起脚尖”。其实有很多场合,我们往往缺乏的是勇气与自信,有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事物,只要你愿意“踮起脚尖”去争取,去尝试,你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你就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与甘甜!人们常常羡慕人家的硕果累累,羡慕人家的鲜花掌声,而总是忽略人家在创造奇迹的艰难过程。我们现在正处于“耕耘”的季节,只要不吝啬力气与汗水,必将迎接五谷丰登的金秋! ‎ ‎   于是我们想起了一句特别令人自信的广告语: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为你让路。人生在世要脚踏实地,要知足常乐,但绝不能成为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遁辞。人的客观条件是存在差别,我们确定目标也不要好高骛远,脱离实际,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强调客观条件,而是要充分利用条件,积极创造条件,确定一个及实事求是又富有挑战性的人生目标,就是要尽可能远大一些,“踮起脚尖”经过努力有可能实现的目标。我们提倡“尽力而为”,但是更鼓励“全力以赴”,实现人生的最大值!现在我们的年轻人,特别是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往往过于谨慎过于理性过于实际,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的太低,连超越他人的勇气都没有,从而严重限制他们潜能的发挥。其实人只要有了一个“踮起脚尖”意即通过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的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将人生的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朝着这个目标一往无前矢志不渝,那么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为了喝彩! ‎ ‎   温家宝总理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精彩论述:我经常在思考,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就不仅要有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更要有人遥望星空,坚守精神家园。这样的民族才有希望,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有光明的未来。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踮起脚尖”,就是既要脚踏实地,又要遥望星空,用扎扎实实的劳动,去追求去实现人生的理想。让我们踮起脚抬起头,脚踏实地往前走,去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去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善哉) ‎ 踮起脚尖(之二)‎ ‎   小时候,到父母工作的学校闲逛玩耍,突然不远处教室里传来一阵朗朗书声。一种突如其来的冲动,让我踮起脚尖,扒在窗台上窥视,看见一群哥哥姐姐坐在书桌前朗读着,每人手里都捧着一本书。那是年幼的我所不了解的世界,深深吸引了我。直到当我自己也走进教室,拿起书本,那份让人不禁踮起脚尖的感觉,依然留在心中、不曾改变。‎ ‎  踮起脚尖,是对未来的憧憬。‎ ‎  一个孩子,什么力量能让他踮起脚尖?最基本的,应该是内心的梦想。未来是什么样子?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这样的梦驱使他们一次又一次踮起脚,努力去触摸和感受。正如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所说:“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他梦想着美国能够成为一个更美好的国家,他梦想黑人和白人能够像在上帝面前一样平等友爱……他不仅自己怀揣这样的梦,还把它描绘出来,展现在每一个人面前。这样理想、美好的未来图景,令无数人憧憬,也令更多人——黑人和白人,一起踮起脚尖来触摸,来追求,终于让梦想照进了现实,2009年黑人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正是无数人踮起脚尖努力的结果。对于一个年轻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未来充满无数的可能性,而一个更充实、更明亮的未来,总能诱惑我们踮起脚尖,伸出双手。‎ ‎   踮起脚尖,是对知识的渴望。‎ ‎   “他们念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好听?”那是我扒在窗台上,脑袋瓜子里冒出的疑问。那铿锵的音韵、美妙的词句,像一首歌萦绕在心中。长大一点后,我才了解那是一首唐诗。后来,当我自己也能捧着课本,反复吟咏那些千古名篇时,真切的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喜悦。求知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人的本能,人类发展进步的需要。看过一篇科幻小说,里面有一个看似荒诞却饶有深意的情节设计:银河系总部判定一种生物是否具有智慧和文明的标准是,该类生物中是否有个体会在晚间抬起头来仰望星空。巧合的是,温家宝总理曾赠给青年学子一首诗,也叫《仰望星空》。踮起脚尖,试图去触摸星空的人,才能不断成长;踮起脚尖,不断在知识的海洋中求索创新的民族,才能发展壮大。‎ ‎  踮起脚尖,是对自己的超越。‎ ‎  在每一个具体的人生阶段,人的高度——包括生理、心理和思想——‎ 都是有限的。正如幼时的我,身高还几乎够不到教室的窗台。但,一个人,在他有生之年,他的自我超越和不断成长,是无限的;整个人类文明,他的自我超越和不断成长,更是广阔无垠的。一个人,一个民族,要让自己更强大、更丰富,就应当让自己始终处于一种“饥饿”的状态,始终看到更高的目标,保持那种踮起脚尖、超越自我的冲动。爱默生在散文《圆》中说,人生就是一个个同心圆,永远不要把自己局限在现有的圆圈里。只有不断拓展自己生命的深度与广度,勇敢尝试和追求不那么“唾手可得”的目标,才能超越自己,走向未来。‎ ‎  经过十余年辛苦却快乐的学习、十余年迷惘却持续的成长,此刻坐在高考考场的我们,不也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踮起脚尖去触摸更宽广、更高远的世界吗?总有一天,今天我们踮起脚尖才能达到的目标,会被我们留在身后、踩在脚下,唯有这种追求的渴望、奋斗的过程,才是生命的永恒! ‎ 踮起脚尖(之三)‎ 脚尖踮起的演员们身着洁白羽毛制作的演出服,在柴可夫斯基的悲呛的《天鹅湖》音乐背景中,轻盈地跳跃,飞速地旋转,这是芭蕾舞剧的经典镜头。数百年来,世界艺术殿堂的一朵奇葩--芭蕾舞,正是凭借一代又一代的舞蹈艺术家不懈地踮起脚尖的努力,让芭蕾舞从不为人知的游戏性质的民间舞蹈,成长为今日的风靡世界数百年长盛不衰的舞蹈之王。芭蕾舞艺术隐隐约约地向世人昭示,踮起脚尖,前方将有更加美丽的风景在等待。   芭蕾舞剧中,演员们踮起脚尖改变了身体的比例,观众眼中的舞蹈演员们便有了一种高于生活的艺术魅力。人类踮起脚尖的原始动机或是为了看到一个原本看不到的美妙景色,或是为了摘到一个原本摘不到的丰硕果实。踮起脚尖的努力,让人们有了意料之外的收获,借助这种努力,人们有了一个更高的解读世界的角度,借助这种努力,人们把自己伸手可及的范围延伸,扩展。‎ 或许有人会说,踮起脚尖太辛苦,不如我脚踏实地来得舒服来得安稳。那么我想告诉你,在没有进化成类人猿之前,人类是以四肢着地的方式在地上爬行,那是一种最舒适的行走方式。但直立行走,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直立行走是最痛苦同时也是最伟大的一步。两只手从行走中分离出来,人类才有了后来的钻燧取火,人类才能制造改变世界的工具。正是那一次痛苦的选择,人类征服世界的能力才有了突变与飞跃,人类与动物的世界才渐行渐远。‎ ‎ ‎ 踮起脚尖,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年轻人有着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我们对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我们有着发现新世界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不能贪图舒适,我们不能畏惧踮脚的辛苦。只有踮起我们的脚尖,才能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世界,只有踮起我们的脚尖,人类社会的薪火相传才能一代一代的延续。否则,我们只能是一条条躺在祖辈们的树荫下乘凉的小懒虫。‎ ‎ 年轻人,请与我一起踮起脚尖走路吧,你会发现一个别人看不到的美丽世界,你会发现,你的人生会有一种异样的精彩。‎ ‎ 踮起脚尖 (之四)‎ 踮着脚尖是一种努力向上的生存姿态,是一种不安于现状,不满意脚下的位置的主动追求一种高度的心态。人类就是有这种精神的引导,才成为万物之灵长,才能在这生机繁茂的地球上繁衍不绝。 ‎ 踮起脚尖是为了越过眼前的障碍,看得更高更远。少年鲁迅,因为父亲患病,常常往来于家与药铺之间,从而,萌生当一名医生拯救得国人的躯体。当他来到日本时,踮起脚尖回望国人,才发现国人的灵魂是如此麻木,纵然有健康的躯体,也只能作看客。踮起脚尖让他获得一种新的视野。他决定弃医从文,来唤醒国人的灵魂。踮起脚尖让他比任何一位作家都更清醒地看到民族的弊病和劣根性,从而开始振聋发聩的呐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没有台阶的情况下,踮起脚尖能让你视通万里。无数的国学大师,踮起脚尖,向古人学习,仰之弥高,钻之弥深。进而与古人比肩,甚至超越古人,从而奠定自己的学术基座。踮起脚尖才能神游前代,游刃有余,进而创造前无古人的学术成就。踮起脚尖,虽然只是提升一点点距离,可让我们的视野因此豁然开朗,让人类的理想更加高远。 ‎ 踮起脚尖虽然辛苦,但为我们赢得了高度,实现了自我的超越。成龙出道时,非常平凡,但他踮起了脚尖,扎实地在影视圈打拼,在困难中咬牙坚持,千锤百炼,终于迎来自己的影视高峰,并走向好莱坞,成就自己的高度。假若他没有踮起脚尖的精神,他怎么有如此的高度。世上的事,没有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功,在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时需要我们踮起脚尖,咬牙坚持去搏去争取。徐悲鸿在法国学西画时,被西洋学生嘲笑,为了捍卫国格,徐悲鸿提出让彼此代表自己的国家学画,到毕业时再一决高下。从此他踮起脚尖,在逼狭中苦学,努力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艺,每逢休息日,他常揣一快干面包去巴黎艺术馆潜心学画,最终在毕业时的展览中大获成功,让西洋学生自叹不如。踮起脚尖让他给“中国人学不好西画”的谬论一个有力的回击。 ‎ 在与命运较量的舞台上,处于胶着状态时,需要我们踮起脚尖,尽力而为。踮起脚尖是为了更好地靠近目标,创造条件,进而摘取属于自己的玫瑰的尝试和挑战。 ‎ 在中国贫油的时代,帝国主义列强藐视中国,妄图掐中国的脖子,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带领大家踮起脚尖,自力更生,用忘我,无私的付出,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开采技术,使石油产量大幅度提升,帮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世上少有十拿九稳的事,很多成功的获取需要我们踮起脚尖。在罗布泊,古人马革裹尸的战场,邓稼先等一代科学家,在漫漫大漠,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在几乎一片空白的研究领域,踮起脚尖,筚路蓝缕,自力更生,辛苦地开创了中国的核弹事业,让外国列强对中国不再虎视耽耽。如果没有踮起脚尖的勇于尝试,又哪来那举世瞩目的壮观的核弹爆炸的蘑菇云。踮起脚尖才能创造奇迹。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不都是万千人民踮起脚尖创造的神话吗?踮起脚尖是一种弥补,是克服生命局限的主动出击,是身处逆境时锲而不舍的坚持。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当下,更需要各国踮起脚尖,共同抵御金融风险,把世界经济扶向快车道。 ‎ 踮起脚尖是顶住压力,敢于担当的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是“关乎家国,舍我其谁?”的奉献精神。当汶川地震袭来时,面对钢筋混泥土的大山,谭千秋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护住学生,踮起脚尖是为了给生者更大的生存空间。变形的脸,难以想象的姿态竭力与灾难抗争,他是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踮起脚尖,成就史诗般的生命姿态。因为踮起脚尖,祖国的花朵才开的更艳,热血师魂让万世景仰。三峡水电站的设计者们,顶住反对者的质疑,力排众议,经反复论证,抱着对祖国负责,对后代负责的态度,顶住压力,踮起脚尖拿出了三峡水电站的设计方案,让高峡出平湖,完成了举世闻名的能源综合利用工程,造福于百姓。王安石面对腐朽得祖宗之法,挺身而出,提出“祖宗不足法”。制定新法,只手托天,为革除弊政起了积极的作用,虽然变法最后没有坚持,但他踮起脚尖,勇于担当的精神千百年来为人们赞颂。踮起脚尖,铁肩担道义,成为古今无数仁人志士推动历史车轮的动力。 ‎ 踮起脚尖,让五指紧抓大地,咬定青山不放松。 ‎ 踮起脚尖,让我们游目骋怀,方知一览众山小“ ‎ 踮起脚尖,让民族知难而上,人间万事出艰辛 ‎ 踮起脚尖,无限风光就在前面。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