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50 KB
  • 2021-06-08 发布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年级备战下学期期末考语文模拟卷六 Word版含解析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一中 2019——2020 年高二年级备战下学期期 末考语文模拟卷六(解析)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搞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儒学与现代人生是什么关系?儒学在今天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这关涉儒学的本质。儒学以“道”为最高追求,这是理解儒学及其现代价值 的关键。“道”无非就是指人的价值与信仰,指人生的追求、社会的遵循。那么, 儒学之道主要包含哪些层面的“道”呢? 其一是天下为公的人伦之道。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天下为公”,这是儒家追求 的王道。“公”与“私”相对,是人的公共意识、公德意识,彰显了人的社会性存 在。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提出“五达道”,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 友。这是人与人相处的五种主要关系,其他关系都可以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达 道者,大道也。五达道如何处理? 孔子提出的原则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 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孔子把它称为“人义”,即为人者都应自觉做到。 其二是政之所成的为政之道。孔子常说“政者,正也”,“为政”无非就是“为 正”。为政者皆有其位,他们更应该有其德,德位相配者才能为政治国。为政者要 做到自身正,须先有对“正”的认知。春秋时期的郑国人子产说“学而后为政”。 这个“学”是指正确的认知。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为正”,传统的“大学之道”讲 求培养君子,他们可以讲高深的学问,可以“喻于义”,他们的德行像“风”,他 们明是非、知荣辱、能担当、敢引领、格局大、有气象。时代顺利前行,社会和 谐发展,离不开许许多多这样的人。 其三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要想知礼又有道德,无论是为政在位者还是普 通民众,都面临一个自身修养的问题。于是孔子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修身方法。这是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基本点,它被认为是孔子在人文规则历史中设立的第一个黄金法则,被推 - 2 - 尊为全球伦理最基本的伦理框架。曾子说,孔子的学说“忠恕而已矣”。孔子的忠 恕之道就是仁,是儒学的核心。仁的本义是“反求诸身”,即反省自己,亦即曾子 所说“吾日三省吾身”。儒学是修己安人之学,看起来,孔子提出的方法十分简单, 但在简单背后,却蕴含着一般人想不到的“不简单”。 最后是与时偕行的时中之道。中庸,就是中之用,也就是用中,把握中道。 中庸要求不偏不倚,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作为方法论和处事原则,中庸或中道 原则是对和谐的追求。人处在伦理关系中,和谐的关系应当君仁、臣忠,应当父 慈、子孝,人伦关系都是相互的、双向的,把握其间的平衡就是和谐,就能发现 中和之美,这就是“天地位”。只有天地各得其位,才能“万物育”。只有稳定, 才能生长;只有和谐,才能发展。从社会管理的意义上讲,中庸指不断纠偏的过 程。孔子说:“夫礼,所以制中也。”按照中道学说,人要按照该做的去做,这就 是“以礼制中”。如有人不能做好,就要教育引导,这就是“以型教中”。如果有 人违背道德规范,甚至伤义败俗、危害社会,教育也不起作用,那就要“以刑教 中”,这就是加以强制,以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摘自杨朝明《儒学与现代人生的关系》,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人伦之道是建立在人的社会性基础之上的,就是指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 五种关系。 B. 为政者要做到德位相配,真正达到“为正”的目标,就必须对“正”有正 确的认知。 C. 孔子儒学的核心就是仁, 也就是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这可以作为他的学 说的全部概括。 D. 时中之道要求把握人伦关系平衡与和谐,君仁而后臣忠,父慈而后子孝。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逻辑上是总分关系。 B. 文中多次援引孔子及其弟子的原话,清晰地表明了儒家的观点。 C. 文中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儒学之道的内涵,并对它们分别做了评价。 D. 文章末段从方法论、处事原则和社会管理的角度分别论述了对中庸之道的 理解。 - 3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忠恕之道强调人的自身修养,人伦之道强调入的公德意识,儒家强调要内 外兼修。 B. 为政者明是非、知荣辱、能担当、敢引领,他们是时代和社会最需要的人 才。 C. 宋代朱熹说“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这和孔子的忠恕之道是一 脉相承的。 D. “以礼制中”“以型教中”“以刑教中”是纠偏逐步加强的过程,最终是为 了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答案】1、B。A 项,“就是指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关系”错误,原文说的 是“这是人与人相处的五种主要关系,其他关系都可以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除 了五种主要关系,还有其他关系。选项以偏概全。C 项,“孔子认为这可以作为他 的学说的全部概括”错误。原文说的是“曾子说,孔子的学说‘忠恕而已矣’”, 选项张冠李戴。D 项,“君仁而后臣忠,父慈而后子孝”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人 伦关系都是相互的、双向的,把握其间的平衡就是和谐”,选项说的先后关系不准 确。 2、C 本题中,C 项,“并对它们分别做了评价”错误,文中有的作了评价,有的 没有作评价。 3. B 本题中,B 项,“他们是时代和社会最需要的人才”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时 代顺利前行,社会和谐发展,离不开许许多多这样的人”。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 2017 年国务院印发的《“十 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 2020 年,全国 60 岁以上 老年人口将增加到 2.55 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 17.8%左右;空巢老年人 将增加到 1.18 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 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 忧。(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 4 -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 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 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 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 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 之重。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 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 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 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摘编自 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 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 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 80% 以上,甚至有 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 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 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 “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这 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 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 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 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 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 方的共赢。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 - 5 - 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 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 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 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 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B. 虽然中国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当下已成为社会难题。 C. 因为年老体弱,农村空巢老人要面对来自外在危险和自身疾病的双重威胁。 D. 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直 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 B. 根据材料二,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诸如“医保”改革政策的落实,“空巢” 之痛势必短期内可以获得有效解决。 C. 根据材料三中相关数据可知,空巢老人患病率非常高,所以他们的“内在疾患” 是最应该引起社会关注的安全问题。 D. 依据材料四,经过市民政局的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已经能够享受到便 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 6. 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答案: 4. A 错加因果,空巢老人数字多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无因果关系。 5.C(A 项,曲解文意,材料二中,原文表述为“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 济、社会的转型”,并不就是说“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等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 问题”。B 项“势必”表述绝对,“短期内”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二可以推断,空巢 老人的问题要想得到“有效解决”,是会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的。D 项,张冠李戴, “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的对象目前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群体”,而不是“空 巢老人”) - 6 - 6.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发展平衡,减少劳动力候鸟式迁徙; 推进社保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创造条件; 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 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探索新的养老模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 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 澄漱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 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 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 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 天会不会有警报。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轰炸没 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几架?”“十多架。”“我听说二十多架!”说完这些 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 昆明。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 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 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孟樾讲 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现 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 4n+1 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 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 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 矣’”。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 7 -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 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来愈 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 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 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新校舍起 火了!”好几个学生同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卣辰!卣辰在实验室!”弗之猛然想到,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 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 珍贵仪器——光谱议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 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光谱仪的 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 守着。 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 1938 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 四周很静。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轰鸣 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 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这样近!”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 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 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他仍 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救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 救护。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 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兴, 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发现两个人!恐怕已经死了!”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很快有学生认出,两 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 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 地望乡之鬼! - 8 - 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 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 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 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选文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警报时,大学的师生提着马扎,到城外继续上课;没有警报时,市民在菜市 上说点“废话”,说明民众信任抗敌空军的实力。 B. 庄卣辰不愿意参加跑警报,总是留在实验室看书思考问题,认为跑出去实在浪 费时间,因为他喜欢清静,乱世中依然坚持学术研究。 C. 山坡上不堪一击的书桌课本和天上狂轰滥炸的钢铁炮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小说以平和的心态和优雅的笔调,展现了知识对战争的抵抗。 D. 两个学生在空袭中不幸遇难,“做了异地望乡之鬼”,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 起伏,写出了炮火硝烟中的冷酷与残忍。 8. 文中多次写到蓝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9. 宗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 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案: 7. C 解析: A 项,“民众信任抗敌空军的实力”错;B 项,“不愿意参加跑警 报”的主要原因是不放心光谱仪和墙式电流器;D 项,“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 起伏”错。 8. ①作者写了纯净的蓝天被战争玷污,但蓝天的美丽不会因为战争而改变,既交 代了时代背景(战争环境),又蕴含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懑。②蓝天象征美好的事 物,美好的人性,含蓄地表现了在残酷的战争中,师生依然教书读书做学问,彼 此间的情谊和关爱未改变,保持了人格的高贵与尊严。③运用排比的修辞突出了 蓝天的美,美丽的蓝天与空袭的敌机形成对比,体现战争的残酷。散文化的写法 突显了小说的诗性,雅致隽永。 - 9 - 解析:此题文“文中多次写到蓝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属于一道文 中多次出现的意象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找到文中出现的位置,然后从结构、手 法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作用,内容可以从环境、人物形象角度分析,结构可以从上 下文情节关系分析,如,蓝天属于环境,首先是环境角度上的作用:作者写了纯 净的蓝天被战争玷污,但蓝天的美丽不会因为战争而改变,交代了时代背景(战 争环境),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角度考虑:蕴含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懑。蓝天象征 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性,含蓄地表现了在残酷的战争中,师生依然教书读书做 学问,彼此间的情谊和关爱未改变,保持了人格的高贵与尊严。情节安排特点及 作用角度:运用排比的修辞突出了蓝天的美,美丽的蓝天与空袭的敌机形成对比, 体现战争的残酷。艺术效果角度:散文化的写法突显了小说的诗性,雅致隽永。 9. ①他们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学术研究,有严谨的学术精神:孟樾研究宋史,梁明 时专研数论,庄卣辰醉心物理,通过学术研究来实现人生价值。②他们教书育人, 传承文化:警报声中坚持上课,教“太极图说”,讲数论:敌机轰炸时舍生护卫实 验设备。把文化传承当作历史使命,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正义,使知识和文化 在战火中得以传承。③他们在乱世不仅保持了关爱、牺牲、坚韧的人格,活出了 知识分子的尊严和骨气,还为兴学强国奉献全部心血,将文化和精神代代相传, 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表现了知识分子坚定的爱国情怀,他们是“中华民族 的脊梁”。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要求“谈谈你的看法”表明要有 评价性的观点,“请结合文本”说明要言之有据。首先先审读句子主干,抓取关键 词,“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知识分子是中华 民族的脊梁”这是突出评价,“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突出可贵性,根据文本分析, 为什么说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和精神?与中华民 族什么关系?带着这些问题去分析,思维就清晰了。回到文本抓住人物的表现, 分析他们身上的可贵之处,可以得出结论:乱世中以学术为业,孟樾研究宋史, 梁明时专研数论,庄卣辰醉心物理,警报声中坚持上课,教“太极图说”,讲数论: 敌机轰炸时舍生护卫实验设备。这些体现这些知识分子有严谨的学术精神,把文 化传承当作历史使命,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正义,使知识和文化在战火中得以 传承,他们在乱世不仅保持了关爱、牺牲、坚韧的人格,活出了知识分子的尊严 - 10 - 和骨气,还为兴学强国奉献全部心血,将文化和精神代代相传。他们做出的一切 牺牲和努力与文化传承有关,与祖国有关,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表现了知 识分子坚定的爱国情怀,所以称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施世纶,字文贤,汉军镶黄旗人,琅仲子。康熙二十四年,以荫生..授江南泰州 知州。世纶廉惠勤民,州大治。淮安被水,上遣使督堤工,从者数十辈,驿骚扰 民,世纶白其不法者治之。湖北兵变,官兵赴援出州境,世纶具刍粮,而使吏人 执挺列而待,兵有扰民,立捕治,兵皆敛手去。后擢扬州知府,又移江宁知府。 三十五年,琅卒,总督范成勋疏以世轮舆情爱戴,请在任守制..,御史胡德迈疏论, 世纶乃得去官,复居母丧。岁馀,授苏州知府,仍请终制,辞不赴。三十八年, 既终制,授江南淮徐道。 四十年,湖南按察使员缺,九卿举世纶,圣祖谕曰朕深知世纶廉但遇事偏执处 事惟求得中岂偏执如世纶者委以钱榖之事则相宜耳授湖南布政使...。世纶至,尽革 徭费,民立石颂之。四十三年,移安徽布政使。四十九年,迁户部侍郎,督理钱 法。五十四年,授云南巡抚,未行,调漕运总督。世纶察漕运积弊,革羡金,劾 贪弁,除蠡役,以严明为治。岁督漕船,应限全完,无稍愆误。 世纶当官聪强果决,摧抑豪猾,禁戢胥吏,所至有惠政,民号之曰“青天”, 在江宁以忧归,民乞留者逾万。既不得请,人出一钱建两亭府署前,号一文亭, 步军统领托合齐方贵幸,出必拥驺从..。世纶与相值,拱立道旁俟。托合齐下舆惊 问,世纶抗声曰:“国制,诸王始县驺从。吾以为诸王至,据立以俟,不意为汝也!” 将疏劾,托合齐谢之乃已。赈陕西,陕西积储多虚耗,将疏劾。总督鄂海以世纶 子廷祥知会宁,语徵及之,世纶曰:“吾自入官,身且不顾,何有於子?”卒疏言 之。鄂海坐罢去。 (节选自《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七·列传六十四》,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圣祖谕曰/朕深知世纶廉/但遇事偏/执处事惟求得/中岂偏/执如世纶者/委以钱 穀之事/则相宜耳 B.圣祖谕曰/朕深知世纶/廉但遇事偏/执处事惟求得中/岂偏执/如世纶者/委以钱 - 11 - 穀之/事则相宜耳 C.圣祖谕曰/朕深知世纶廉/但遇事偏执/处事惟求得中/岂偏执/如世纶者/委以钱 穀之事/则相宜耳 D.圣祖谕曰/朕深知世纶/廉但遇事偏执/处事惟求得/中岂偏/执如世纶者/委以钱 穀之事/则相宜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生:指凭借上代余荫取得监生资格的人,自汉至清,名目各有不同,名义上 是入国子监读书,实则只需经一次考试,即可授官。 B.守制:即丁忧,唐以后国家将居丧制度化,故称“守制”,居丧守孝共 27 个月, 为父服丧叫“丁内艰”,为母服丧叫“丁外艰”。 C.布政使:即承宣布政使,是一省的行政长官,与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分管一 省的民政、司法、军事。清时为督、扰的属官。 D.驺从:驺,古代指养马兼管驾车的人。“驺从”指贵族官僚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 与排场,出门时所带的骑马侍从,也叫驺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世纶为官有方,尽心于民。在他治理之下,泰州政治修明,局势安定,不论 是治水使者的随从,还是赴援过境的士兵,只要扰民他都设法使之受到制裁。 B.施世纶遇事偏执,得罪他人。总督范成勋请求朝廷,希望他能留任江宁府,但 在御史胡德迈的弹劾下,他被迫免职,离官三年之后,才得以重新起用。 C.施世纶廉洁奉公,勤政爱民。他在任上做了革徭费、察积弊、劾贪弁、除蠡役 等实事;他 惠政得到百姓的感激,治下百姓为之或立碑,或建亭,以表敬意。 D.施世纶不惧权贵,不徇私情。托合齐违制,他不顾对方正得宠幸,要上书弹劾; 陕西总督鄂海以其子在会宁任职相威胁,他不为所动,终使鄂海获罪免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所至有惠政,民号之曰“青天”,在江宁以忧归,民乞留者逾万。(5 分) (2)世纶抗声上:“国制,诸王始具驺从。吾以为诸王至,拱立以俟,不意为汝 也!”(5 分) 答案: - 12 - 10、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 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 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 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圣祖”“朕”“世纶”,然后根 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如“深知”意思是“非常了解”,此处了解的内容不是“世 纶”,而是“世纶廉”,即“我对施世纶为官清廉非常了解”,这就排除 BD 两项;“偏 执”指偏激而固执,是固定词组,不可分开,且“偏执”是施世纶“遇事”的态 度,后面是说他“处事”的态度,所以应在“偏执”后断开,排除 A 项。故选 C。 11、B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 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 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 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 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B 项,“为父服丧叫‘丁内艰’,为母服丧叫‘丁外艰’”错误, 选项把“丁外艰”和“丁内艰”的意思弄反了,应该是为父服丧叫“丁外艰”,为 母服丧叫“丁内艰”。故选 B。 1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 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 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B 项,“施世纶遇事偏执,得罪他人。总督范成勋请求朝廷,希望他能留任江 宁府,但在御史胡德迈的弹劾下,他被迫免职,离官三年之后,才得以重新起用” 错误,从文中来看,施世纶父亲去世,按制当辞官守孝,总督范成勋因其为百姓 爱戴,请朝廷让他在官任上守孝,而御史胡德迈则为之申诉,施世纶才得离任回 家尽孝,选项所述事情并不是“施世纶遇事偏执,得罪他人”的表现。故选 B。 13.(1)(施世纶)所任职之处都施以惠民之政,百姓称他为“青天”,在江宁做 知府时因为父亲去世要回家守孝,祈求他留下来的百姓超过万人。 (2)施世纶高声说道:“依照朝廷的制度,只有各位王爷才能带领骑马的侍从。 我以为是各位王爷到了,所以在一旁拱手站立等待,没有料到竟然是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 13 -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 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句首添加主语“施世纶”;“至”, 到,“所至”,所任职之处;“惠政”,仁政,德政;“号”,称;“之”,代词,代施世 纶;“以”,因为;“忧”,指父母的丧事;“归”,指回家守丧;“逾”,超过。(2) 中“抗声”,高声;“国制”,依照朝廷制度,名词作状语;“始”,才;“具”,备办, 此处可以译为“带领”,“驺从”,古代贵族官僚出门时骑马的侍从;“以为”,认为; “至”,到;“拱”,拱手;“以”,目的连词,来;“俟”,等待;“意”,料想,想到; “为”,是。 参考译文: 施世纶,字文贤,是汉军镶黄旗人,(靖海侯)施琅的次子。康熙二十四年, 以荫生身份被授予江南泰州知州。施世纶廉洁仁惠,尽心于民,(在他的治理下) 泰州政治修明,局势安定。淮安遭遇水灾,皇上派遣使者督促河堤工匠(修治), 几十个随从,来来往往,滋扰百姓,施世纶奏报其中不守法纪的人使之受到制裁。 湖北发生了兵变,军队前去支援时从泰州境内经过,施世纶(为军队)准备好粮 草,让差役们手执棍棒列队等待,官军有侵扰百姓的,立刻抓捕治罪,于是官军 都停止侵扰离开了。后来施世纶被提拔为扬州知府,又调任为江宁知府。康熙三 十五年,施琅去世,江南总督范成勋上疏朝廷,认为施世纶颇有政声受百姓爱戴, 请求朝廷让施世纶在江宁知府任上为其父守孝,御史胡德迈上疏为他申诉,施世 纶才得以离任回家守孝,又遭遇母亲去世。过了一年多,被任命为苏州知府,他 请求继续在家为母亲守孝,拒绝前去赴任。康熙三十八年,为父母守孝结束之后, 他被任命为江南淮徐道。 康熙四十年,湖南按察使缺员,朝廷重臣推举施世纶出任这一职位,康熙皇帝 晓谕他们说:“我对施世纶为官清廉非常了解,只不过他处事偏执。处理事情只求 中庸平和,怎么能偏执呢?像施世纶这样的官员,把钱粮的事物交给他,是很适 合的。”任命他为湖南布政使。 施世纶到任之后,把多余的徭役和杂费全部取消,当地百姓为他立碑颂功。康 熙四十三年,他调任安徽布政使。康熙四十九年,升为户部侍郎,兼任督理钱法 侍郎。康熙五十四年,被任命为云南巡抚,还未及赴任,朝廷调他任漕运总督。 施世纶考察漕运的积弊,取消多余费用,弹劾贪婪的官吏,开除害民的差役,治 - 14 - 理漕运严格公正。全年监督漕船的运输情况,确保浦运船只顺利完成任务,没有 差错失误。 施世纶为官聪敏刚强,做事果断,抑制豪强奸猾之徒,禁止胥吏之害,所任职 之处多惠民之政,百姓称他为“青天”,在江宁做知府时因为父亲去世要回家丁忧 (守孝),祈求他留下来的百姓超过万人。请求没有实现之后,每人捐出一文钱在 官署前修建了两个亭子,叫做“一文亭”。步军统领托合齐当时正是地位高贵深受 宠幸,出门时一定要带着骑马的侍从。施世纶遇到他时,拱手站在路边等待。托 合齐下轿,吃惊地问他,施世纶高声说道:“依照朝廷的制度,只有各位王爷才能 带领骑马的侍从。我以为是各位王爷到了,所以在一旁拱手站立等待,没有料到 竟然是你!”准备上书弹劾他,托合齐跟他道歉他才作罢。他在陕西赈灾时,发现 陕西仓库存贮的粮食多有莫名原因的消耗,就准备上书弹劾。总督鄂海凭借施世 纶之子施廷祥在会宁做知府,暗示说如果他上书弹劾将对他儿子不利,施世纶说: “自从为官以来,我自身的利益尚且毫不顾虑,更何况是儿子呢?”最后还是上 书弹劾了他。鄂海因此获罪被罢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姜楚公画角鹰歌 杜甫 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 此鹰写真在左绵①,却嗟真骨遂虚传。 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注:左绵,地名,代指绵州。杜甫此诗写于此。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杜甫的这首诗不是律诗,而是一首古体诗,不求对仗,押韵灵活,形式更加自 由。 B.“贪愁”写出了观画人既喜欢角鹰的高飞长空,却又担心它飞去的矛盾心态。 C 画中鹰很传神,真鹰反而让人觉得徒有其名,作者借此抨击现实中人的不辨真伪。 D.“抟空”即盘旋于高空,“抟空九天”让读者想起庄子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5.侧面表现姜楚公所画之鹰生动逼真是本诗一大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 - 15 - 分) 答案: 14.C 15.(1)通过看画的人担心鹰飞走的角度来表现;(2)通过其他画师想学但是学 不到这种技巧的角度来表现;(3)通过和真鹰作比较,感觉真鹰反而不如画上的 鹰的角度来表现;(4)通过燕雀见了画上的鹰会害怕的角度来表现。 (评分参 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三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注意题目要求是回答侧面 表现,单纯分析首联则不得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l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为鼓励大臣、官吏和百姓积极进谏,下令 将对进谏 者进行奖励,其中“受上赏”的条件是 ,"受中赏"的条 件是 。 (2)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描绘周瑜的儒将装束, 以 表明周瑜的赫赫战功。 (3) 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所有方面都比弟 子贤能, 二者的区别只是因为" , 。" 答案:(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上书谏寡人者 (2)羽扇纶巾 樯橹 灰飞烟灭 (3)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每句 1 分,与原文不相符,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历史上许多发明家受到缅怀和崇敬,但一个叫米基利的却被称为“20 世纪最声名 狼藉的发明家”,这个评价也许稍欠公允。平心而论,我们今天生活中的不少便利, 还得益于米基利的贡献,但人类面临的几项重大环境灾难,却也________地要归 咎于米基利的发明。1912 年汽车马达点火的发明让用户摆脱了摇把启动的费力和 危险,但还有个难题便是气缸运行中经常发生“爆震”,即火花塞把压缩混合气体 点燃后,缸内远处油气便自行因高温高压在火焰到达前燃烧产生“逆火”,爆出刺 耳的金属敲击声,并与“主火焰”相冲撞造成燃烧室压力失常。因此,克服“爆 震”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________。米基利担负了解决这个难题的使命,他果然 - 16 - ________,找到一种汽油添加剂——四乙基铅。10 加仑汽油中放进不到 1 盎司四 乙基铅便能完全消除“爆震”。( )。当铅进入人的体内后便会“鱼目混珠”, 被误当作钙、铁、锌吸收并沉积在骨骼中,给人造成永久性血液疾病。1986 年美 国市场 98%的汽油已经不再含铅,世界各国先后出台了禁止含铅汽油的法令。虽然 ________,但不能完全杜绝,仅 20 世纪 70 年代的美国,每年要向环境中排放 20 万吨铅。后世人虽不认识米基利,却必须为他带来的环境债买单。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不容置喙 当务之急 不孚众望 知过必改 B.无可争辩 当务之急 不负众望 亡羊补牢 C.无可争辩 燃眉之急 不孚众望 亡羊补牢 D.不容置喙 燃眉之急 不负众望 知过必改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缸内远处油气便自行因高温高压在火焰到达前燃烧产生“逆火”,与“主火焰” 相冲撞造成燃烧室压力失常,并爆出刺耳的金属敲击声。 B.缸内远处油气便因高温高压在火焰到达前自行燃烧产生“逆火”,爆出刺耳的 金属敲击声,并与“主火焰”相冲撞造成燃烧室压力失常。 C.缸内远处油气便因高温高压在火焰到达前燃烧自行产生“逆火”,与“主火焰” 相冲撞造成燃烧室压力失常,并爆出刺耳的金属敲击声。 D.缸内远处油气便因高温高压在火焰到达前自行燃烧产生“逆火”,与“主火焰” 相冲撞造成燃烧室压力失常,并爆出刺耳的金属敲击声。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消除“爆震”带来了汽车销量激增,但铅也从此开始危害人类 B.“爆震”的消除带来汽车销量激增,但人们从此开始受到铅的危害 C.“爆震”的消除带来汽车销量激增,但铅也从此开始危害人类 D.消除“爆震”带来了汽车销量激增,但人们从此开始受到铅的危害 4.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正文,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够规范,请找出并作修改。(5 分) 我是北方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莘莘学子,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从 报纸上垂阅了贵公司招聘人才的广告,惠顾了贵公司的网站,得知了招聘工程人 员的消息,我决定应聘。现惠赠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请尽快与我洽谈。 - 17 - 1.B [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无可争辩:没有什么可以辩论的。从语 境来看,此处应是“确定无疑”的意思,故用“无可争辩”。当务之急:当前急切 应办的事。燃眉之急:像火烧眉毛那样非常紧急的情况。语境强调的是汽车行业 要紧急办的事,应用“当务之急”。不负众望:不辜负群众的期望。不孚众望:不 能使众人信服。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应用“不负众望”。知过必改:知道自己的过错, 就一定要改正。亡羊补牢: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类似 的损失。“知过必改”说的是“自己”,语境中说的是世界各国的做法,应用“亡 羊补牢”。] 2.D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序问题。第一处是“自行”的位置不当。多项状语的排 列顺序是目的+原因+时间+处所+范围+情态+对象+中心语,所以应是“因 高温高压”(原因)+“在火焰到达前”(时间)+“自行”(情态)+“燃烧”(动词 中心语)。第二处是“爆出刺耳的金属敲击声”和“与‘主火焰’相冲撞造成燃烧 室压力失常”顺序不当,与“主火焰”相冲撞的是之前产生的“逆火”,在这一过 程中爆出了金属敲击声。所以两句应互换位置。分析四个选项可以发现,只有 D 项解决了这两处语病。] 3.C [括号前提到“消除‘爆震’”,那么括号内所填的内容,用“‘爆震’的消 除”领起句子比用“消除‘爆震’”领起句子衔接性更好,据此排除 A、D 两项。 括号后说的是铅是怎样危害人类的,那么此处提及铅危害人类更合适,据此排除 B 项。] 20、在下而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实践充分证明, ,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 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尤其是 青少年教育全过程。爱国不能靠空谈, ,现在很多人谈论“实 力爱国”,就是要用行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成为对国家和社 会有用的人。 答案: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 - 18 - 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需要练就过硬本领 21.依据下面的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月”“湖”“鱼” 作为描述对象。 【示例】 弯月落在湖水中; 鱼儿游去了, 碎得月影半池—— 听见了嫦娥幽怨的歌声么? 答案示例: 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满地—— 听见了花儿落地的叹息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仿用句式,且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话题范围。答题时,首先, 应明确题目要求,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且要符合情理。从内容上看,要 分析示例中的事物,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月”与“鱼”同在“湖”中,有动有 静,第三句紧承前两句营造一个意境,第四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意趣。再从结 构、手法上看,第四句是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同时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结 合上述分析,所仿写句子的句式、结构和内在关联等要求就了如指掌了。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场合承认自己的渺小吗?在智慧面前,在美面前,在大自 然面前,但不是在人群面前,在人群中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少于 800 字;③明确文体, 诗歌除外; 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本题为材料作文。写作的时候要注意认真审题,材料中所提到的这句话有两 层含义,一是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承认自己的渺小,一是我们在什么地方应该意 识到自己的尊严。后一层含义是重点,也就是说,这篇作文最准确的立意是:一 个人在人群中不可以承认自己的渺小,而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 这句话是从正反两方面讲的:“不可以”和“而应该”。主语是同一个人。该 文的中心应该讲人的尊严——个人的尊严;讲国家或民族的尊严是不符合题意的。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该文讲尊严有一个限制条件,那就是“在人群面 前”、“在人群中”,这儿的“人群”就是“人”的意思,是相对于原句中“上帝” - 19 - “智慧”“美”“大自然”这些非人格的事物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