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 MB
  • 2021-06-08 发布

2020高中语文散文部分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都江堰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 8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都 江 堰 【 助读博览 】 一、作者名片 文化学者余秋雨 简介:余秋雨, 1946 年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 名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 家。 1966 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85 年 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 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 1987 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评价: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 作品:散文集 《 文化苦旅 》《 山居笔记 》《 霜冷长河 》《 千年一叹 》《 行者无疆 》《 借我一生 》《 笛声何处 》《 寻觅中华 》《 摩挲大地 》《 何谓文化 》 等;戏剧理论有 《 戏剧理论史稿 》《 戏剧审美心理学 》《 中国戏剧文化史述 》 等。 二、文体知识 吞吐古今驰骋内外的历史文化散文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串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同时他的作品还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 拓展链接 】 一、相关知识 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丰碑 ——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都江堰西门外玉垒山下,是两千多年 前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率领当地百姓修建的一项 大型水利工程,直到现在它还造福人民,一直发挥着 防洪灌溉的作用,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余秋雨在四川青城山下不期然与都江堰相遇,被深深地震撼了,于是写下了这篇名文。 二、相关人物 中国水利之父 —— 李冰 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专家,对天文、 地理也有研究。秦昭王末年为蜀郡守,在今 四川省都江堰市 ( 原灌县 ) 岷江出山口处主持 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 成都平原富庶起来。 据 《 华阳国志 · 蜀志 》 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 ( 今崇庆县西河 ) 、白木江 ( 今邛崃南河 ) 、洛水 ( 今石亭江 ) 、绵水 ( 今绵远河 ) 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 【 语用视窗 】 一、读准字音 下列注音有误的一 项是 (    ) A. 惊悸 (jì)   邈远 (miǎo) 濡养 (rú)   汩汩 (ɡǔ) B. 浸润 (jìn) 履历 (lǔ) 咆哮 (páo) 强悍 (hàn) C. 淋漓 (lín) 长锸 (chā) 玉玺 (xǐ) 圭臬 (niè) D. 韬略 (tāo) 淤泥 (yū) 衮衮 (ɡǔn) 铁戟 (jǐ ) ﹒ ﹒ ﹒ ﹒ ﹒ ﹒ ﹒ ﹒ ﹒ ﹒ ﹒ ﹒ ﹒ ﹒ ﹒ ﹒ 【 解析 】 选 B 。“履”应读 lǚ 。 【 知识卡片 】 根据词义区分“喧”“渲”“暄”的写法 喧嚣 “喧嚣”有“声音杂乱”“叫嚣、喧嚷”的意思,根据词义可推知应是“口”字旁。 渲染 本义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跟“水墨”等有关,故偏旁应是“氵”。 寒暄 指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暄”是“温暖”的意思,故应是“日”字旁。 二、用对词语 1. 庇护 · 保护 ①“庇护”着重于“庇”,指有意识有目的地掩护。 ②“保护”着重于“护”,指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对象较具体,常指人或物,如生命财产、名胜古迹、矿产资源等。 2. 遴选 · 筛选 ①“遴选”指选拔 ( 人才 ) ,侧重精挑细选,多用于人才方面。 ②“筛选”泛指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多用于物。 3. 浸润 · 滋润 浸润:① ( 液体 ) 渐渐渗入,滋润;②指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附着在固体的表面上。 滋润:①含水分多,不干燥;②增添水分,使不干枯。 4. 冰清玉洁:形容高尚纯洁。也说玉洁冰清。 [ 运用 ]( 选词填空或判断正误。 ) 1. 国际移民组织日前对在欧洲和地中海地区的成千 上万的移民和寻求 _____ 者正在 忍受严寒的天气表示 关切。 ( 庇护 · 保护 ) 庇护 2. 我国将面向全国 公开 _____ 2 500 名研究生出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这些公派研究生将被派往教育、科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进入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或具有一流学科专业的机构学习。 ( 遴选 · 选拔 ) 选拔 3. 为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培育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新 人,全国大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和国学习惯养成 教育,以雅言传承文明,用 经典 _____ 人生。 ( 滋润 · 浸润 ) 浸润 4. 这种腊梅花的花朵 冰清玉洁,而且 花瓣非常宽大, 在阳光下如同一块璞玉。 ( ) ﹒﹒﹒﹒ √ 【 初读思考 】 初读文本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描写景物具体生动:如对都江堰水流的描写,先总体写作者的感觉,然后再写水流翻卷咆哮的壮观,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 作者不是单纯地描写自然景观而是立足现代,对历史上人物与事件进行审视,并作出纵横捭阖的评说,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C. 作者审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那种“人文山水”,通过一系列的对比礼赞李冰父子“独特的精神世界”。 D. 作者将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与李冰筑堰的指令相对比,从而显示两者的不同,颂扬了李冰的“智慧、仁慈、透明”。 【 解析 】 选 A 。描写顺序颠倒。对都江堰水流的描写中先写声音,再写作者的感觉,最后写水流翻卷咆哮的壮观。 【 审美鉴赏 】 微课一: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 文章开篇提及长城的作用是什么? 【 明确 】 开篇提及长城的作用是通过长城与都江堰的对比,引出文章的主体都江堰。   首先文章开篇第一句就明确“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然后从年代、规模、功用、形象、气质、影响等方面将二者进行了对比,强调都江堰的价值要比长城大。 2. 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一段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 明确 】 运用欲扬先抑,与游览后的震撼和陶醉形成对比,突出了都江堰难以抗拒的魅力,使文章波澜起伏。 微课二:鉴赏文中重要语句 3. 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 明确 】 长城的美在于规模的宏大、气势的宏伟,给人一种巨大的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造福人类,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所以说它的美具有长久性。 4. 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 明确 】 其一,因为“他的这点学问”是水利界的重要成果,说“水气淋漓”显得形象生动。其二,是为了与厚厚的典籍“风干松脆”对举。这里的典籍,是另一种政治纲领的代名词,它们貌似堂皇威严,却早已腐朽不堪,失却了活力;而李冰的学问,渗透着利民富民的不休思想,造就了都江堰的辉煌,当然“水气淋漓”。 5.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 明确 】 大愚大拙是说李冰极不擅长蝇营狗苟的为官 之道,而只是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大智大巧是说政 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 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才有了民本思想,从而能够清晰 而透彻地关照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田间老农的思 维,是李冰治理都江堰的出发点:人活着,必须要 有清泉和米粮,要想达到治理的目的,就必须使人民富足。他的治理就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落实到实实在在具体的工作上,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智慧的。 微课三:分析作者的情感 6. 作者在第二部分的第三段通过描写都江堰强悍而又驯顺的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明确 】 这一部分主要写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伟气势,强悍和规整。写水强悍撒野,以见其凶蛮,说明工程艰险;水的规整驯顺,则见治水之人的气度手段不凡,将水化害为利。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李冰的敬慕之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 7. 本文写了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试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 【 明确 】 ① 歌颂了古代水利科学的伟大成就;②高度评价李冰从实践中总结治水经验的巨大作用;③充分肯定李冰父子为利民、富民做实事的精神。 【 思维锤炼 】 1. 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那么它的激动人心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 点拨 】 2. 作者在游览前后对都江堰的情感有何变化?请从原文摘录相关语句,并分析这样写有何作用。 【 点拨 】 时间 情感态度的 明显变化 原文摘录 作 用 游 览 前 作者没有体会到都江堰的价值 “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 这种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既深刻地表现了都江堰难以抗拒的无穷魅力,又使文章波澜起伏,可读性强 游 览 后 作者对其高度赞美并深为陶醉  对“景”情有独钟 “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对“神”无比崇敬 “ 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3. 文章末尾作者为什么说“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 点拨 】 李冰通过轰鸣的江水传达的遗言是:政治家应当完全抛弃一己私利,尽心尽力地去为百姓谋福利,中国历史上有这样杰出的人物,这样璀璨的精神,当然值得骄傲,当然应当产生某种乐观。另一方面,作者相信这个遗言会长留人间,李冰的精魂不会消散,继承其精魂者会代代繁衍,这当然是更加值得乐观的。 4. 如何理解 “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 点拨 】 失败:治水的韬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灌溉的沃土将会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将有大半充作军粮。他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不被统治者认同。 胜利:没有人能活得这样长寿,李冰的伟大精魂能一直延续下去。精魂长存,受到百姓的崇敬。 5. 结合文本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 点拨 】 语言灵动,不拘一格 一、出色地使用了成对的反义词。 “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 在这种词义极大的落差之间,制造出意义的新颖与意蕴的丰厚,显示出词语间无限的张力。 二、在很多地方运用了拟人手法。 “ 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 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 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 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 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 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 一番调整 …… 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 这一段描写既洒脱奔放又收放自如,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水跃动的生命力,更写出筑坝者高超的大智慧。 三、多处运用了叠字。 AAB 式,如: “ 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 种隐隐然的骚动。 ” ABB 式,如: “ 他未曾留下什么生 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 详。 ” AABB 式,如: “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 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 这些叠字 的运用,像一粒粒的明珠散落文中,增加了散文语言的音韵美,使得表达更为别致精到,散文的意境更具诗化特色。 【 技法提炼 】 相映相衬 —— 对比显个性 【 课内 · 回扣 】 《 都江堰 》 用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首先是都江堰与长城的对比。其次是作者看到都江堰前后心情的变化的对比。最后是将李冰与其他封建官僚作比,突出李冰人格的魅力;将长锸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对比,突出长锸的守持;将治水经验与厚厚的典籍做对比,突出治水经验的长久生命力。这些对比手法的成功使用,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李冰的赞美之情,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 课外 · 拓展 】 1. 概念阐释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作用: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2. 对比运用三步法 第一步:寻找对比点。 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选取具有有效对比特征的事物,并根据表达需求明确对比点。如 《 都江堰 》 中,同样为官,作者抓住李冰的一心为民与一般的官吏玩弄权术进行对比,突显李冰的伟大。 第二步:精雕细刻对比点。 把对比事物的主要特征描写清楚,才能达到鲜明生动的效果。如 《 都江堰 》 中,长城的僵硬和都江堰的灵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步:画龙要点睛。 对比前后要巧妙地进行点拨,突出自己的表达意图。如 《 都江堰 》 中,文章首句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 迁移 · 运用 】 请你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与“花”有关的文字, 300 字左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示例 ) :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是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彩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 “ 连死不了都种死了。 ” 我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 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 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 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 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 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 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缘故,不容虫豸近身。 【 类文阅读 】 长 城 抒 怀 高宝军 横亘在吴起山梁峁崖上的两段古长城,为秦、 汉、宋、元、明等历朝历代修筑。由于战争不断,历 朝历代修筑长城的工程不断,断断续续,修修补补, 积攒成今天这个模样。这些被风吹日晒雨水侵蚀只留有断壁残痕的古长城,朝迎东方日出,暮送大漠夕阳,与毛乌素边缘的荒野朔风融为一体,形成了这里的一大边塞人文景观,构成了一部积淀着吴起千年厚重历史的巨书。 当你略略了解到这段古长城当年的雄强、悲壮、 英勇、激昂的时候,当你登临到这段饱经沧桑、满身 疮痍的城墙上的时候,你的心头就会涌起波澜壮阔的 风景,你的灵魂就会受到惊心动魄的震撼。这些历经 千年风霜的文化古遗,看上去已面目皆非,几乎要化 入崇山峻岭中,却仍然魂绕九州,魄萦山河,顽强地 支撑着一个民族曾经有过的力量、智慧、毅力、信念, 执拗地向后人昭示着冷兵器时代的那股热情、激奋、及其勇猛顽强。尽管说,秦长城未能挽救秦王朝的衰败,明长城也没有挡住明王朝的灭亡,但在当年长矛大刀相搏的时代,入侵者面对这堵城墙,面对城墙上守城的精兵强将、滚木石、强弩箭镞 …… 怎能不望而生畏? 站在古长城的城墙上,看着这些历经风雨雪霜、 从血与火的古战场冷却下来、伤痕累累的身躯,真让 我们感慨万千:那生长在长城上的萋萋芳草,莫非就 是当年守城将士的忠魂在摇曳;那覆盖在长城上的丛 丛花簇,莫非就是过去守城兵卒的热血在倾注;看到 远处固守在山巅的烽火台,我仿佛看到了边塞狼烟四 起、勇士血染疆土的战斗场面;看着眼前依稀可辨的 夯土层,我似乎看到了汗流浃背筑城、悲壮倒在墙根 的累累白骨。肆虐的朔风卷起在长城脚下,荒山野岭 的落叶枯枝被吹得呼呼作响,我的耳畔又一次响起了 古战场上战鼓声、马蹄声、喊杀声,响起了几声胡笳 和羌笛的哀音伴着孟姜女的哭声。呵,从千年历史隧 洞中走来的古长城,被风霜雨雪消损得瘦骨嶙峋的古 长城,你默守在北国之疆,你静卧在群山之巅,你 守望 ① 着什么?你 期盼 ① 着 什么? 每当一个日出、日落的时候,你都睁大眼睛,屏住呼吸,打量着历史的脚步走向那里,是战争的余音,还是和平的黎明;每当一次潮涨、潮落的时候,你都侧耳静听,静听那人类的心声、时代的节律如何跳动,是悲伤的窒息,还是幸福的愉悦。血染长城魂魄在,骨垒历史意志坚。而今的古长城,抗住了塞上漫天风雨的浸淫,挺过了厚厚冰雪的覆盖,用伤痕累累的身躯迎来了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盛世年华。 花开长城内外,春满北国风光。今天,吴起境内古长城已被一丛丛碧绿的沙棘,装扮成一条翡翠般的玉带,长城脚下,山丹丹又红遍了背洼,毛头柳又绿了河滩,川道上车水马龙,县城内高楼林立,人们的脸上都刻上了幸福的烙印 …… 透过重重关山,顺着这条蜿蜒起伏的巨蟒眺望,我看到人类渴望和平的意愿,正凝成一道绿色的万里长城。 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战争的硝烟云开雾散。古长城坍塌了,坍塌得几近废墟。我知道,这座被称为世界之最的宏大工程,这座曾发挥着军事作用的钢铁长城,还要坍塌,还要破败,最终将要在历史的更替和岁月的推移中,消失在朔风暴雨下,消失在大漠荒野上。人们生活的全部内容,也不再是仅仅围着长城打转,拼搏性命! 这,是长城的历史见证;这,是长城的时代感言。 花朵凋谢了,种子却成熟了。石在,火种是不会灭的。古长城废弃了,它的灵魂却萦绕在群山之中。古长城用它刚刚演出完一个个悲剧后“谢幕”的表情,向今天的人们诉说着衷情: “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 国歌在耳畔响起,长城在眼前浮现。 呵,长城,你是母亲,你是壁垒,你是旗帜。 你 抚育了英雄的华夏儿女,你目睹了民族的沧桑巨变,你经历了战争的烽火狼烟,你记载了历史的兴衰荣辱,站在你的身旁,一种崇高的情感在我心中激荡! 长城,我记忆中的古长城,魂魄永驻! 长城,我心目中的新长城,精神长存! 内外联系找不同 ( 思维发展 ) 1. 对比本文与 《 都江堰 》 主题上的不同之处。 【 明确 】 《 长城抒怀 》 抒发了对为民族利益而献身的勇士和英雄们无限的敬意,对实现民族团结友好和世界和平的热切期盼及对历史的缅怀之情。 《 都江堰 》 抒发了作者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功业的高度评价。 一枝一叶总关情 ( 审美鉴赏 ) 2. 呵,长城,你是母亲,你是壁垒,你是旗帜。 【 明确 】 运用比喻修辞。 “ 母亲 ” :长城保护了中华儿女。 “ 壁垒 ” :长城在抵御外来侵略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军事价值。 “ 旗帜 ” :长城能激起我们崇高的民族感情。 【 备选美文 】 三十年的重量 余秋雨 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的。 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 生愣愣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 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 站起身来:那是我三十年前读中学时的 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三 十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 贺年卡片送给他。那张贺年卡片已在“文化大革命” 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 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六十年代初欢乐 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 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我们自修课的 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 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 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 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 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 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 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 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 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 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 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 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 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 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 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卡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无论如何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卡片,嗫嚅地说上几句话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卡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十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画,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三十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 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 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 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 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 ( 清稚的供 品 ) ,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 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 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三十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三十年的甜酸苦辣给你。 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的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尘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三十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 赏析 】 作者把特定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熔铸 到作品中来是匠心独运的。按照主题的需要,作者把 所选的材料加以恰当组织安排,使之具有了某种内在 的联系,自然完成了时空的转换。事情是由一个电话 引发,插入对三十年前送贺卡的回忆。再以一句“就 是那点稚拙的涂画,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 间,把三十年的岁月都刻穿了”,圆转自如地结束了 上文的回忆,转入三十年后。结构严谨,宛如一气呵成,这就使作品有了艺术感染力。这样的结构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三十年的重量”这一主题,如果完全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就会影响表现主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