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00 KB
  • 2021-06-08 发布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试题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根据本学科制定考试说明等)‎ 考试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姓名、班级准考证号与本人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是否一致。‎ ‎2.答客观题时,每小题选出正确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孤立的一个人,不会产生礼的问题,只有在与他人相处、交往和比较时,才会产生礼的要求和行为。礼仪本身是有差等的,不可能做到互相对等,那就要从内心情感和交往形式上去寻求互相对等的因素,孟子指出,“恭敬之心,礼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内心情感的对等表现为恭敬,交往形式的对等表现为辞让,从而使人们自觉自愿地践行礼的要求和规范。‎ 所谓恭敬,“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恭”和“敬”‎ 分别属于容貌和内心情感的范畴。然而,对于同一践礼主体而言,无论是貌恭还是心敬,都只能在主体与客体的交往中呈现出来,都是主体指向客体的行为。面貌与内心是统一的,内心敬重,面貌总会好看;内心鄙弃,面貌就会不那么好看。恭敬名为两个概念,实为一个内容,那就是敬的情感,即发自内心的尊敬和敬重。孔子十分重视敬在礼的行为中的意义,他从人与禽兽之别的角度,指出为孝必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重视祭礼和丧礼,却更在乎敬的内涵,《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弟子子路的回忆,“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孔子甚至认为,敬是为政之本,在各种礼仪中,敬的情感最为重要,而国君的婚礼又最能体现敬的情感。国君亲迎新娘,既是爱慕,又是敬重,把这种爱与敬的情感推而广之,就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所谓辞让,亦称退让,“应进而迁曰退,应受而推曰让”。辞让是与恭敬紧密相连的德行,其本质是厚人薄己、尊人卑己。这在礼的迎送、授受仪式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具体为“三揖三让”。“揖”是拱手致意,展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关注。“三揖”是凡入门,将右曲揖、北面揖、当碑揖。“三让”是凡升阶,宾主尊卑相同时,一同升阶;宾主尊卑不同时,则尊者先升。“三揖”作为迎送规定,有利于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三让”并不改变主客体的实质行为,辞让之后仍是尊者先升阶,该先升阶的人还是先升阶,其意义在于给对方以被尊重的心理感受,宾主正是在辞让中体现出教养与风度的。孔子认为辞让既是君子遵礼的表现,又是君子人格的组成部分,“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比赛射箭吧!彼此作揖谦让,然后登堂比射。射毕,走下堂来,彼此作揖,胜者罚负者饮酒。这样的竞争是君子之争。无论赢者还是输者,辞让使君子之争变得风度翩翩,真是令人意往神驰。从这个意义上说,辞让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仪式,能够使弱者、居下者、失利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感情上的认同。‎ ‎(摘编自夏海《浅论儒家之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揖”是重要的辞让礼节之一,指的是客人到主人家做客,主客彼此拱手致意,以表现对对方的敬重。‎ B.“礼”的要求和行为发生在与他人相处、交往和比较时,单独一个人不存在“礼”的问题。‎ C.“辞让”的本质是厚人薄己、尊人卑己,这一本质突出表现在迎送、授受仪式中的“三揖三让”上。‎ D.孔子认为“敬”是为政之本,国君把对新娘的爱和敬推广开来,就有可能治理好国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二段引用《礼记•檀弓上》来说明,相对于礼的外在形式,孔子更重视祭礼和丧礼中的情感因素。‎ B.文章第三段先解释了辞让的内涵,然后分析辞让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做法,最后阐述了辞让的意义。‎ C.作者在论证“辞让”时,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内容充实,有理有据。‎ D.本文在结构上是总分关系,第一段概述了“礼”的两方面的表现,第二、三段分别对此进行了具体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恭”是礼在容貌上的表现,“敬”是礼在内心情感上的表现,外表“恭”的人内心也一定会“敬”。‎ B.礼仪本身是有等差的,不可能做到互相对等,因此古人就用恭敬和辞让来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对等。‎ C.辞让是君子人格的组成部分,辞让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辞让的结果,它能使君子之争变得风度翩翩。‎ D.即使客人身份不如主人尊贵,主人也应当让客人先升阶,客人也应当听从主人的建议,这符合儒家之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诗词与音乐的碰撞,抑扬顿挫与绕梁三日的结合,《经典咏流传》的目的是经典永流传。这档探索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节目给诗词带来了不一样的演绎与解读。经典诗词的传承不应该只存在于语文课本中,更不应该只存在于老师逐字逐句的解释之中。每首诗词都有自身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僵硬的讲解会破坏这份美感。诗和歌的结合,是回归也是创新,这种结合赋予了传统诗词文化一种新的传承形式。‎ ‎“寓教于乐”是教育工作者常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教”是目的,而“乐”是手段,经典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寓教于多种形式。传统文化有时离我们很远,远到反复朗读背诵,逐字逐句分析也觉得生僻晦涩,难以理解。传统文化有时又离我们很近,近到在一次游戏、一次欣赏风景或者是一次参观博物馆时就可以脱口而出。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与书本中,一些新颖独特的形式反而可以赋予文化新的生机,也更能唤起学生的兴趣。‎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看似毫无关联的文章和音乐,恰恰提供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索。正如贺拉斯所言:“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传统文化本身并不缺乏独特的魅力,而新颖独到的形式则可以让这种魅力大放异彩,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乐意去探索经典文化。新颖的形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古与今的碰撞,可以激荡出耀眼的火花,赋予它新的活力。‎ ‎(摘编自吴一鸣《创新传承的形式》,《 人民日报 》2018年05月03日 )‎ 材料二: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经过历史积淀的经典戏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殿堂里占有重要一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丰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地处东府的渭南,戏曲剧目繁多,素有“戏窝子”的美誉,秦腔、碗碗腔等剧种在此十分流行。当年一部《梁秋燕》,可谓轰动一时,至今令人津津乐道。坊间有言:“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足见《梁秋燕》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如今,临渭区为学生们编排了《梁秋燕》《花木兰》《十二把镰刀》等经典传统戏曲,并组织专家编撰戏曲教材,同时成立校园戏曲兴趣班、戏剧社团,开展中小学生戏曲大赛,这就为普及戏曲艺术课程,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戏曲进校园,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加艺术细胞、加强艺术修养,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作为美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为中小学生“减负”助力。‎ ‎(摘编自雷忠哲《传承传统文化要跟上时代步伐》,陕西日报2018年11月21日)‎ 材料三:为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五四”青年节前夕,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邀请到重庆国学院院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刘明华教授到校举办“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并指导传统文化进高校的有关工作 ‎ 据了解,本次讲座是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五个‘一’”系列活动之一。该学院已经连续五年举办“五个‘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每年以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为主题,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而形式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 活动现场,刘明华教授从国学热的背景、国学的内涵、从大师风骨看文化自信三个角度,为大学生们解读了2017年发布的“两办国学传承十八条”,指出在这两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被国学所吸引,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学的内涵就是传统文化,形式以文言为主,内容为经史子集,学科属于文史哲,中心内容是儒释道。他向大家介绍了以对繁体字的坚持表达文化自信的吴宓、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两位国学大师的事迹,告诉同学们风骨源自于文化的力量,鼓励大学生为实现文化强国而努力。‎ ‎(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 传承国学经典增强文化自信》,华龙网2018年5月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经典咏流传》节目对传统诗词做了不一样的演绎和解读,并告诉我们诗词的传承不能只靠课文,而应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 B.让诗词和音乐结合是诗词传承的一种创新形式,旨在展现诗词的魅力,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去探索经典文化,进而传承发展。‎ C.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要让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 D.重庆工商大学举办“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目的在于向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他们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三中刘明华列举吴宓和梁漱溟的事例,意在说明两位大师都从国学中汲取了力量,鼓励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B.经典诗词若只是简单地依靠老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生硬地讲解,那么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意境和韵味就会受到破坏。‎ C.反复朗读背诵和逐字逐句分析传统文化中一些诗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解,这便加大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难度。‎ D.素有“戏窝子”之称的渭南地区为学生编排了经典传统戏曲,邀请专家编写戏曲教材,实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 ‎6.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出传承传统文化的措施有哪些。(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石 魂 杨 建 ‎①‎ 六爷是村里的能匠,神着哩。山上随意滚下的一块石砣子,六爷看了,都像遇见宝贝似的,原本无神的眼睛便慢慢放出光来,那张打满皱纹的脸上,就像菊花瓣一样舒展开来。他近摸摸,远瞧瞧,左量量,右敲敲。不几日,那石头就不是石头了,变成了谁家摆放着的器物——石磨、石磙、石臼、石杵、石猪槽。古朴,粗粝,简陋。‎ ‎②六爷人很怪,别家工匠上门,得有酒伺候,他不喝人家一滴,就开工前,用一小盏酒,恭恭敬敬浇在那块要开凿的石头上。我问:“六爷,您自己咋不喝呀?”六爷不理睬我。别家工匠打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年,好再雇他上门,六爷不这样,人家不小心碰坏一个角,六爷会咕哝你半天。我就说:“六爷,人家用坏了,不正好再使您的手艺嘛!”六爷还是不理睬。‎ ‎③人怪,做出的东西就特别。石臼本是方形或圆形的,六爷却打造成树杈筑鸟窝形状,就是那简陋粗重的石磙,六爷也会在两头刻上飞禽走兽。只是这些雕刻的线条太粗糙,造型也粗劣,在我看来有点不伦不类。有一回,我看着看着就咕哝了一句:“凿上这些玩意儿有何用,再怎么着,它也只是舂米磨桨呀。”六爷斜瞥了我一眼,嘴上依旧不说什么,不拿正眼瞧我。‎ ‎④六爷因有了这一门手艺,村上无论长幼,见着都会打心眼儿里敬着叫声“六爷”。那时候村里人穷,家用的器物,尽是木匠做的,蔑匠打的,石匠凿的。六爷的活儿,一年到头就满满的了。再忙,六爷也不会为赶工把活儿做粗了。我每回看到他,他都是满身尘土,石雕般的脸上滚着大颗的汗珠,不紧不慢地凿着,磨着。那姿势,曾经让我很是着迷。‎ ‎⑤村主任看六爷手头活多,忙不过来,就劝他收个徒弟。六爷也不想让手艺断在自己手里,就收了一个。那徒弟脑门活络,在入了门道那会儿,东家里来了一个看风水的先生,六爷的徒弟看那风水先生耍耍嘴皮子就来钱,就问风水先生收不收徒弟呀,第二天,六爷就让徒弟收拾东西走人了。‎ ‎⑥六爷从此就再没收过徒弟。手上凿出这么多的石具,他已经知足。村人们一边捣臼一边拉呱儿的场景,会让六爷露出孩子般的笑。六爷从十八岁开始学艺,锤子凿子的跟了他五十年,没停歇过一天。就是到了花锤举不高钢钎拿不稳的岁数,也没歇手的打算。只是,六爷越来越觉得请他的东家少了,他凿的东西越来越没用场了,村里丢弃的石具也越来越多了。“你六爷是不是不中用了?”六爷抬起无神呆滞的双眼,这样问我,有好多次。‎ ‎⑦那时,我常常看到六爷站在石器旁,那些有的被置于阴暗的旮旯儿,任灰尘飞落,有的被弃于屋檐甚至露天处,凭风吹日晒,他时而深情抚触,时而愣愣发呆。好些年过去,六爷都这个样子。‎ ‎⑧‎ 那一年,村里开始有古董贩子走动,有人竟盯上六爷凿的那些笨家伙,有的人家还真拿它卖了钱。这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六爷知道有人在卖他凿的石器,跳也似的扛上把锄头,横立村口,怒目圆睁,就是不放古董贩子出村,弄得买卖两家都下不了台。我看了这架势,就劝六爷:“六爷,让他们拉走吧!好歹也有人当宝贝疙瘩藏着,总比让人敲了当墙脚石好呀!”六爷这才极不情愿地挪开身子。‎ ‎⑨随着最后一件石器被运出村去,六爷就大病一场,躺在床上半月起不了身。我六奶奶抹着泪说:“这老头,这关怕是挺不过去了!”‎ ‎⑩病了多天的六爷,忽一日猛地从床上一弹而起,搬出他那已经锈迹斑斑的钎锤,上了南山石场。我六奶奶满脸惊慌:“这老头莫非是石魂附身了?”村里人也惊奇不解:“六爷这是要干啥去呀?”‎ ‎⑪几天后,我上山来到石场里,看到六爷正在夕阳的余晖下,神情肃穆地挥锤凿石。他那躬身举锤凿石的姿势,在余晖里投下个硕大而凝重的身影。我在远处默默地看了好一会儿,我想,如果能把六爷这个造型凝固下来,那也是一件绝好的石艺品啊!‎ ‎⑫十天以后,大伙儿没见到他下山来,上山寻找时,见到六爷安然地伏倒在他那尊石雕上。‎ ‎⑬我是在后来才看到六爷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的。未到跟前,我就被那尊石雕惊住了,六爷雕刻的,正是我那天看到的,他在夕阳余晖下,心无旁骛挥锤雕出的造型!‎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标题“石魂”虽然语言简洁,但震撼读者心灵。一个“石”字表明了主人公的身份,一个“魂”字则体现了主人公醉心于石艺的献身精神。‎ B.小说中多次对六爷看到他所打的石具因为没用场而被丢弃时的神态进行了刻画,从而突出了六爷对其石刻品被践踏的痛苦心理。‎ C.小说中写别的工匠与六爷同样被人雇用,前者得有酒伺候,且打的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年,但后者完全相反,从而衬托了六爷的高尚品质。‎ D.小说中写“我”多次与六爷进行对话,但他对“我”所说的话总是不予理会,这体现了六爷的个性十分偏执,令人难以亲近。‎ ‎8.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试结合全文和现实生活进行探究。(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阳裕,字士伦,右北平无终人也。少孤,兄弟皆早亡,单茕独立,虽宗族无能识者,惟叔父耽幼而奇之,曰:“此儿非惟吾门之标秀,乃佐时之良器也。”刺史和演辟为主簿。王浚领州,转治中从事,忌而不能任。‎ 石勒既克蓟城,问枣嵩曰:“幽州人士,谁最可者?”嵩曰:“燕国刘翰,德素长者。北平阳裕,干事之才。”勒曰:“若如君言,王公何以不任?”嵩曰:“王公由不能任,所以为明公擒也。”勒方任之,裕乃微服潜遁。时鲜卑单于段眷为晋骠骑大将军、辽西公,雅好人物,虚心延裕,裕乃应之,甚见尊重。‎ 段辽与皝相攻,裕谏曰:“臣闻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苍生蒙息肩之惠。”辽不从。出为燕郡太守。石季龙克令支,裕以郡降,拜北平太守,征为尚书左丞。‎ 裕以左丞领征东麻秋司马。秋败,裕为军人所执,将诣皝。皝素闻裕名,即命释其囚,拜郎中令,迁大将军左司马。东破高句丽,北灭宇文归,皆豫其谋,皝甚器重之。及迁都和龙,裕雅有巧思,皝所制城池宫阁,皆裕之规模。裕虽仕皝日近,宠秩在旧人之右,性谦恭清俭,刚简慈笃,虽历居朝端,若布衣之士。士大夫流亡羁绝者,莫不经营收葬,存恤孤遗,士无贤不肖皆倾身待之,是以所在推仰。‎ 初,范阳卢谌每称之曰:“吾及晋之清平,历观朝士多矣,忠清简毅,笃信义烈,如阳士伦者,实亦未几。”及死,皝甚悼之,时年六十二。‎ ‎(选自《晋书•阳裕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苍生蒙息肩之惠 B.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苍生蒙息肩之惠 C.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苍生蒙息肩之惠 D.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苍生蒙息肩之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谏,指对君主、尊长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古代设有谏官,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 B.太守,又称郡守,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理地方郡一级的行政区之地方行政长官。‎ C.左,古代很多官职有左右之分,左右的地位不同时期多有变化。左有“卑下”之意,如“左迁”指降职。 ‎ D.士大夫,封建时代泛指官僚阶层。如韩愈《师说》中的“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阳裕出身悲苦,才干得到叔父认可。他小时候命运悲惨,他的叔父认为他将来会成为栋梁之材。事实证明,他的叔父没有看错他。‎ B.阳裕有干事之才。石勒向枣嵩咨询幽州人才,枣嵩提到了两个人,其中之一就是阳裕,但石勒要任用阳裕时,阳裕却潜逃了。‎ C.阳裕参与决策,善于谋划。他指挥军队,最终灭掉高句丽和宇文归;他有很巧妙的构想,主持设计规划了都城和龙的城池宫阁。‎ D.阳裕位高权重,品德高尚。他得到慕容皝的亲近,官阶在旧臣之上,但是他谦恭俭约,刚直仁慈,为人低调,被人们推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单茕独立,虽宗族无能识者,惟叔父耽幼而奇之。 ‎ ‎(2)雅好人物,虚心延裕,裕乃应之,甚见尊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客之湖南 白居易 年年渐见南方物,事事堪伤北客情。‎ 山鬼趫跳唯一足,峡猿哀怨过三声。‎ 帆开青草湖中去,衣湿黄梅雨里行。‎ 别后双鱼难定寄,近来潮不到湓城。‎ ‎【注】①趫跳:形容敏捷。②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今湖南岳阳,与洞庭湖相连,为湘水所汇。③湓城:即泽阳,取境内湓水为名。④双鱼:代指书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年年”与“事事”、“渐见”与“堪伤”、“南方物”与“北客情”等对仗工稳。‎ B.颔联选取了“山鬼”“峡猿”等典型景物来状写眼前见闻,其中包孕诸多感情。‎ C.“黄梅雨”指因时值梅子黄熟而得名的连阴雨,诗句点出节令特征,又寓情于景。‎ D.颈联说客人所乘之船驶离青草湖,船只行驶在蒙蒙细雨中,衣服都被打湿了。‎ ‎15.本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境旷达,极写诗人的孤独之感与漂泊之苦,也暗含着与生命的抗争。‎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深受触动的琵琶女再次演奏时,曲子更为悲恻动人,以至听者无不唏嘘的场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几十年来,中国流行音乐_________,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艺术音乐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在此期间,中国乐坛涌现出了谭盾、叶小纲、孔祥东、吕思清、吴碧霞、廖昌永等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中国传统音乐也在焕发新的生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在这片广表、富饶的土地上,时刻都在发生着新的故事,这些故事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丰沃土壤。中国音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音乐创作空前活跃,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优秀人才_________。四十年间,‎ 久唱不衰的老歌,新歌也层出不穷,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另外,还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影视金曲广为传唱,为音乐文化抹上了一笔绚丽的色彩。二是优秀戏歌、民族歌曲受到追捧,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音乐的精品化、经典化之路,既要立足传统,又要_________,做到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现阶段,继承与创新传统音乐,首先应重视传播手段的创新。进入高科技时代,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实现音乐的文化解说和文化的音乐阐释,可以收到_________的效果。其次,复兴传统音乐离不开教育的积极推动。从娃娃抓起、构建一个完鹰的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十分必要。希望将来在基础教育、学位教育当中,进一步加大传统文化、传统音乐的比重。最活,应立足实际,妥善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方兴未艾 脱颖而出 推陈出新 事半功倍 B.方兴未艾 崭露头角 推陈出新 一举两得 C.如日中天 脱颖而出 标新立异 事半功倍 D.如日中天 崭露头角 标新立异 一举两得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新歌层出不穷,老歌久唱不衰,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新歌层出不穷,老歌久唱不衰,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C.老歌久唱不衰,新歌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D.老歌久唱不衰,新歌层出不穷,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音乐形式方面,不仅有歌颂祖国、赞美时代的宏大主题,而且有表现个人情感、生活哲思的细微洞察。‎ B.音乐内容方面,不仅有歌颂祖国、赞美时代的宏大主题,而且有表现个人情感、生活哲思的细微洞察。‎ C.音乐形式方面,既有歌颂祖国、赞美时代的宏大主题,也有表现个人情感、生活哲思的细微洞察。‎ D.音乐内容方面,既有歌颂祖国、赞美时代的宏大主题,也有表现个人情感、生活哲思的细微洞察。‎ ‎20. 下面是某中学文学社招聘启事的片段,有五处用语不妥当,请指出并修改。(5分) ‎ 拾贝文学社自成立以来,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绩。为了把文学社办好,给同学们提供一个粉墨登场的机会,贵文学社决定应征学生作者两名。爱好文学,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的同学均可报名。有意者请于4月20日之前,将个人简历和一篇原创著作交到班级团支书处。‎ ‎21.下面是反映各国城市化共同规律的图表,根据图表信息,将城市化共同规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日前,湖南卫视《少年说》节目中,一位来自无锡的少年讲述自己妈妈送外卖的故事,感动了亿万观众。在节目中,李仁志自信地向大家分享了妈妈的故事。在他看来,妈妈是一名认真敬业的配送员。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不尊重这份职业,有时还会莫名给差评,甚至无理取闹。李仁志十分心疼妈妈,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怨恨这些人。他选择用感恩来传达更多的善意。他会给环卫工人微笑,并希望他们也对他的妈妈微笑。“我希望大家都能给像我妈妈一样的人多一些善意,因为当你打开门的那一瞬间,看见的也有可能是我爸爸捧在手里的‘小公主’。”听到这句话,妈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李仁志的故事播出之后,网友纷纷表态:善良的人眼中的世界都是善良的,在这个社会大家庭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值得被尊重的人。也有人为这位母亲点赞:“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是极为重要的,能让他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积极乐观地生活。”‎ 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感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8级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答案 ‎1.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题思路】“指的是客人到主人家做客,主客彼此拱手致意,以表现对对方的敬重”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揖’是拱手致意,展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关注”。‎ ‎2.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梳理第三段内容,可以发现这一部分没有使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外表‘恭’的人内心也一定会‘敬’”,说法错误,原文中只是说“内心敬重,面貌总会好看;内心鄙弃,容貌就会不那么好看”,并不能由此推出面貌“恭”内心就一定会“敬”。C项,原文中说“辞让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仪式”。D项,原文中说“辞让之后仍是尊者先升阶”,这里看的不是主客之别,而是双方身份的尊卑。‎ ‎4.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要让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分析错误,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高,有利于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要让……就必须……”的说法过于绝对;另外,由材料二可知,“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的是要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把戏曲文化融人校园生活中。‎ ‎5.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实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分析有误,材料二中说“这就为普及戏曲艺术课程,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项变未然为已然了。‎ ‎6.【答案示例】①“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更多新颖的形式;②在校园开展多种传统文化活动,让中小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③加强宣传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每点2分,意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题干问的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措施”‎ ‎,考生可结合每则材料的内容进行概括。材料一主要以《经典咏流传》为例,说明传统文化传承可以有多种创新方式,增加其趣味性。其余两则材料,同样可以通过梳理材料内容,提炼关键信息的方式概括出答案要点。‎ ‎7.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等的能力。‎ ‎【解题思路】“但他对‘我’所说的话总是不予理会,这体现了六爷的个性十分偏执,令人难以亲近”分析错误,从原文第⑧段中的“我看了这架势,就劝六爷……六爷这才极不情愿地挪开身子”来看,“我”的建议得到了六爷的回应,他并不是没有理睬。并且,六爷对“我”过于功利的话语不予理会,这不能说明六爷个性偏执,令人难以亲近。‎ ‎8.【答案示例】①“我”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是六爷人生际遇的见证者,“我”的叙述,使故事更具真实性。②“我”是小说的线索,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将六爷给人凿石具、六爷痛心自己所凿的石具被丢弃和被卖、六爷为自己凿石像等事件串联起来,构成小说的主要内容。③通过“我”对六爷的情感态度烘托了六爷品格高尚、对石刻艺术的执着的形象,也通过“我”的感触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每点2分,共6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题干已经指明了“我”这个人物形象和作答的方向,即分析“我”的作用。首先明确小说中“我”是次要人物。然后分析“我”与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小说主人公六爷的有关事件都是通过“我”的见闻来展现的,因此,“我”是事件的见证者,也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而“我”这个次要人物当然也烘托了六爷的形象;并且,“我”对六爷的行为深有感触,尤其是最后一段,既有对六爷的敬仰,也有传承民族工艺的呼唤,揭示了小说的主旨。解答时,要注意从小说结构、人物形象、主旨等方面来分析。‎ ‎9.【答案示例】①小说结尾所写的是“我”看到六爷雕刻的自我形象时的情形及感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震撼,体现出“我”对六爷毕生追求石刻艺术的敬佩之情。②结尾凸显了六爷对石刻艺术的执着、这与其徒弟要向风水先生拜师、人们随意丢弃或卖掉石刻品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当下民族工艺无人传承的痛心,揭示了小说的主题。③结尾写六爷未完成的石雕是六爷自己心无旁骛挥锤雕出的造型,既让人眼前一亮,又让读者陷人思考,“未完成”则体现了作者对传承民族工艺的呼唤。(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小说结尾写了什么内容,结尾所写的内容是“我”看到六爷雕刻的自我形象时的情形及感受。从“我”的情感上分析,可以看出“我”‎ 对六爷的敬仰之情;而从六爷雕刻的造型的角度思考,这体现了他对石刻艺术的执着;而联系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来看,这反映了当下社会民族工艺无人传承的现状;再从读者的角度来分析,当然也有引人深思的效果。‎ ‎10.C原文标点为“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苍生蒙息肩之惠。”‎ ‎11.D士大夫:有时也包括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12.C“他指挥军队”于文无据。‎ ‎13.(1)(阳裕)孤单无依,独自一人生活,即使是宗族之内也无人能知道他的才能,只有叔父阳耽在他小时候就认为他很奇特。(得分点“茕”“虽”“奇”。“茕”解释为“独单,孤独”;“虽”解释为“即使”;“奇”解释为“认为……奇特”。每点1分,句意2分。)‎ ‎(2)(段眷)一向喜爱人才,虚心延请阳裕,阳裕于是应召,很受尊重。(得分点是“雅”“延”“见”。“雅”解释为“向来、素来、一直”;“延”解释为“延请”。“见”解释为“被”,表示被动。每点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阳裕,字士伦,是右北平无终人。(阳裕)少时父母双亡,兄弟都早年死去,孤单无依,独自一人生活,即使是宗族之内也无人能知道他的才能,只有叔父阳耽在他小时候就认为他很奇特,说:“这孩子不仅是我们一门的出色人才,而且是辅佐时世的杰出人才。”刺史和演征召他为主簿。王浚兼管本州时,阳裕改任治中从事,王浚因忌恨阳裕而不能任用他。‎ 石勒攻克蓟城后,问枣嵩说:“幽州人士,谁最可任用?”枣嵩答道:“燕国刘翰,一向是道德高尚的长者。北平阳裕,有干事的才能。”石勒问:“如果像你所说,王浚为何不任用他?”枣嵩答:“由于王浚不能任用他,所以被明公您得到了。”石勒正要任用阳裕,阳裕却身穿普通人的服装潜逃了。当时鲜卑单于段眷任晋朝骠骑大将军、辽西公,一向喜爱人才,虚心招请阳裕,阳裕于是应召,很受尊重。 ‎ 段辽与慕容皝交战,阳裕劝谏说:“我听说对邻国亲善仁义,是立国的法宝。慕容氏与我们国家世代缔结婚姻,再说慕容皝是品德高尚的君主,不应集结军队结仇,使百姓受害。我担心祸害的兴起,将由于此举。希望双方追悔先前的错误,使国家如泰山般安稳,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段辽不听从。阳裕出任燕郡太守。石季龙攻克令支,阳裕率领全郡投降,被任命为北平太守,后征召为尚书左丞。‎ 阳裕以左丞的身份兼任征东将军麻秋的司马。麻秋兵败,阳裕被军人拘捕,将见慕容皝。慕容皝一向听说阳裕的名声,立即命人放开阳裕,任命他为郎中令,后升任大将军左司马。东破高句丽,北灭宇文归,都是阳裕预先谋划的,慕容皝很器重他。等到迁都和龙时,阳裕颇有巧妙的构想,慕容皝所建的城池宫阁,都由阳裕设计规划。阳裕虽然在慕容皝身边任职日见亲近,官阶在旧臣之上,但谦恭俭约,刚直仁慈,虽然位居朝廷高官,(还是)如同平民百姓。对于流亡客死的士大夫,阳裕无不收葬善后,恤养遗孤,无论贤愚之士都倾心待他,因此他在任职之地都受到推崇敬仰。‎ 当初,范阳人卢谌经常称赞阳裕说:“我在晋朝清平之世,一一观察了许多朝士,忠毅清俭,诚信重义如同阳士伦这样的,实在没见几人。”阳裕去世时,慕容皝深表哀悼,死时六十二岁。‎ ‎14.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注意结合题目、诗人、诗句以及注释等相关内容,调动知识储备比较分析。诗人送客人到湖南,颔联是诗人对客人前往湖南路途中的情景的设想,且山鬼是古代传说中的独脚兽,“状写眼前见闻”错误,颔联应是虚写。‎ ‎15.【答案示例】①多年客居他地的伤感;②与朋友离别时的伤感、留恋;③对朋友分别后生活的关注(以后得不到友人消息的担忧)。(每点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从题目“送客之湖南”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友人的情感就很容易得出;而首联有“堪伤北客情”,其中“伤”“客”很容易分析出“游宦”“思乡”之情;然后再结合“别后”的内容分析,可看出诗人对友人的担忧。‎ ‎【诗歌鉴赏】《送客之湖南》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叙中写景,景中含情,对仗工稳,“年年渐见”透出诗人羁旅南方之久,“事事”“伤”总领全诗,着力刻画了“客中送客”的悲伤。颔联是诗人想象友人路途见闻,“峡猿”似乎知人,哀怨含情,更添别者悲绪。颈联说友人所乘之船要进入青草湖,因行走在蒙蒙细雨中衣服被打湿。“梅雨”在诗歌中多喻无尽情思。本联写景自然,抒情无痕。颔联、颈联句句写南方之景,颈联又在写景中多一层送别之情,层层递进,写尽客居与送别的哀伤、幽怨。尾联写诗人想到别后书信往来并非易事,心中便充满了惆怅与惘然。全诗抒发了诗人多年客居的伤感、仕途不顺的无奈、与朋友离别时的伤感等。‎ ‎16.(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17.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①‎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处在正午时刻,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根据文意,流行音乐正处在上升期,故选用“方兴未艾”更恰当。②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由前文“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可知,此处应选用“脱颖而出”。③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由前后文的“传统”“时代”可知,此处应选用“推陈出新”。④事半功倍:形容花费的气力小,收到的成效大。一举两得:做一件事情,得到两种收获。根据文意,利用多媒体来实现音乐的文化解说和文化的音乐阐释效果会更好,故选用“事半功倍”更恰当。‎ ‎18.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前文“音乐创作空前活跃,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可以推断“新歌层出不穷”应在前,排除A、 B两项。C项,“提高……生活”搭配不当,应为“丰富……生活”。‎ ‎19.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解题思路】“歌颂祖国、赞美时代的宏大主题”“表现个人情感、生活哲思的细微洞察”是音乐内容,而非音乐形式,排除A、C两项。且二者之间不是递进关系,排除B项。‎ ‎20.①“空前绝后”改为“一些”;②“粉墨登场”改为“展示才华”;③“贵文学社”改为“本文学社”;④“应征”改为“招聘”;⑤“著作”改为“作品”。(每处 1 分)‎ ‎【解析】答题时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掌握谦敬辞的使用。‎ ‎21.【答案】城市化初期阶段,进程缓慢(1分);城市化中期阶段,进程逐渐加快,当城市化水平到50%左右出现转折,城市化的速度开始放缓,但城市化率还是上升的(3分);城市化末期阶段,进程停滞或呈下降趋势(2分)‎ ‎【解析】本题采用图表分析的形式,旨在考查考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图文转换能力。图表分析题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来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提取、挖掘其中隐含的信息,进而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其特点在于将抽象的数据通过图形和表格转成直观的信息,以展示某种变化,进行相关比较,总结发展趋势等。解答此类题,首先应该看懂图表,总结图表中传递出来的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作深入地思考。‎ ‎22‎ ‎.【审题】材料是一则关于一位少年面对媒体、同学和自己的妈妈,说出深藏已久的心里话,进而引发网友热议的报道。这件事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讨论?重点在于李仁志对妈妈所从事的职业的态度、对社会中其他人的态度,以及他那充满爱的家庭环境。‎ ‎【立意】①尊敬、孝顺父母;②多一些善意,多一些感恩;③职业不分高低贵贱;④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