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4 KB
  • 2021-06-08 发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21: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李商隐诗两首 课 题:《锦瑟》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l.背诵诗歌。‎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 能力目标 l.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诗歌奠定的基调。‎ ‎2.掌握象征和用典的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德育目标 感受诗人深沉幽远的情怀。 ‎ 重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能力。‎ 难点:赏析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 ‎ 回顾背诵初中所学李商隐诗歌: ‎ ‎ 夜雨寄北 ‎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围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 二、作者简介 ‎ ‎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赂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诲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缩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 补充改 ‎《李义山诗集》。‎ 三、激情诵读,体悟情感 学生先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诗歌,初步把握诗歌传递出来的诗人的情感。然后由学生范读,进一步领会诗歌的情感。‎ 四、诗歌内容理解 ‎(一)设疑自探 读完诗歌之后,大家在诗歌内容、情感及表现手上有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教师总结归纳如下:(预设问题)‎ ‎1.诗歌选用了哪些意象?‎ ‎2.所选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特点?‎ ‎3.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主旨是什么?‎ ‎4.诗歌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 大家再读诗文,做出批注,先独立思考。‎ ‎(二)解疑合探 ‎ 然后小组内交流自探成果。分组展示探究成果,并评价打分。‎ ‎ 师总结:‎ ‎ l.意象:锦瑟迷蝴蝶杜鹃沧海明月泪珠玉 ‎ 2.意境:‎ ‎ 第一联,起兴之笔。锦瑟的五十根弦,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昵?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 ‎“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一一他曾留恋的梦境。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了。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怦。“望帝春心托杜鹃”,更传达出一种凄瘟悲慨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在重山之上生烟:有凄寒孤寂的感伤,又有一种美好愿望终如蓝田烟云般可望而不可即的伤感迷惘。‎ ‎ 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是很珍重这份“感情”的,无需“追忆”,分明已然在追忆。“此情”为单称表述,则大体可以推定前面所指为一件事。“只是当时己惘然”反迭前句,言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全诗就在这种王限帐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3.迷惘之情,孤寂伤感之意。至于因何而生这种情感,即主旨为何,本诗主 旨隐藏得很深,不得而知。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或者是自珏磬盥。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t:,智者见智。不妨自己品味。‎ ‎4.这首诗的艺术技巧 象征:化抽象为具体。《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主打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 但一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人五里云雾了。‎ ‎ 用典: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 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诗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帐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对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 品典四:蓝田日暖玉生烟 ‎ 蓝田的玉山为曰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烟,近观却无。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昀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 ‎ 李商隐的诗,素以用典_1:整适切著称。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用了很多典故。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借尸还魂”,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认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 ‎(三)质疑再探 对于这首诗歌,大家还有哪些疑问?‎ ‎(四)小结 ‎(五)运用拓展 ‎ 李商隐一生虽短暂坎坷,但感情的经历绝非寻常。李商隐那时二十三 岁,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便上玉日I山东峰学道。而玉僻1山西峰的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厉随公主入道的女子宋华阳,宋年轻美丽, 聪慧多情,两人很快坠入情网。 ‎ ‎ 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囡不为礼教和清规容许而豪无结果,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永好,在李商隐的心中留F了永远的伤痛。他有些留传至今荡心动魄的《无题》诗即完成于此时。 ‎ ‎ 无题 ‎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 ‎ 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 ‎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 ‎ 注释: ‎ ‎ 1.画楼:装饰彩绘的楼阁。 ‎ ‎ 2.桂堂:用桂木构造的厅堂。 ‎ ‎ 3.灵犀:犀牛角,古代当作灵物,中央色白,有角髓贯通两头。 ‎ ‎ 4.一点通:喻心心相印。 ‎ ‎ 5.送钩:即藏钩,行酒时的一种游戏。参加者分为两队,一方把钩藏到手里,另一方应立即猜出,不中者则罚酒。 ‎ ‎ 6.分曹:分队。 ‎ ‎ 7.射覆:行酒时的游戏。在覆盖的器具下放置物件,I止人猜测。 ‎ ‎ 8.射:猜。 ‎ ‎ 9.听鼓:唐代制度规定,五更二点击鼓,坊市开门。这里表示天亮。 ‎ ‎ 10.应官:上班应差。 ‎ ‎ “.兰台:指秘书省,此时诗人在此任职。 ‎ ‎ 12.类:像。 13.辖蓬:飘荡不定的蓬草。 ‎ ‎ 对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 ‎ 课 题:《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背诵诗歌。‎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 能力目标 ‎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 ‎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 ‎ 德育目标 感受诗人深沉幽远的情怀。 ‎ 重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能力。 ‎ 难点:赏析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 ‎ ‎ 【赏析】 ‎ ‎ 唐玄宗晚年,不理朝政,沉迷声色,756年6月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奔蜀。行至马嵬(今陕西平西),随行将士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以平军愤。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术士为其招魂。术士声称在海外仙山见到了杨贵妃。 ‎ ‎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唐人诗中常见的题材,一般多归罪于贵妃,斥之为祸首。此诗别出新意,把讽刺的锋芒直指玄宗。《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超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 二、激情诵读,体悟情感 学生先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诗歌,初步把握诗歌传递出来的诗人的情感。 ‎ 然后找学生范读,进一步领会诗歌的情感。‎ 三、诗歌冉窖理解 ‎ (请学生自读诗歌,明确感情基调:讥讽)‎ ‎ (一)设疑自探 ‎ 读完这两首诗歌之后,大家在诗歌内容、情感及表现手法上有哪 些问题?学生提问,教师总结归纳如下: (预设问题)‎ ‎ 1.首联中用典故,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 补充 修改 言,有何用意?‎ ‎ 2.颔联 “虎旅传宵柝”声音与”鸡人报晓筹”声音有什么不同?‎ ‎ 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 4.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 5指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 作用?‎ ‎(二)解疑合探 ‎ 大家再读诗文,做出批注,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 分组展示探究成果,并评价打分。‎ ‎ 师总结:‎ ‎ 1.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 2.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 3.对比,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了玄宗不在官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在逃难中,极尽狼狈和慌乱.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 4.“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夫妇”永远布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两映衬,杨贵妃被“赐死”的结果,就不言而喻;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叉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 5.“诗眼”是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歌前面三联对李、杨二人以前事迹描述以本联怍结,对比强烈,讽刺辛辣而深刻。“如何”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唐、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怠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至于自己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 ‎ 6.内容小结 ‎ 首联:否定虚妄之说 ‎ 颔联:对比今昔之闻 ‎ 颈联:对比今昔之事 ‎ 尾联:对比帝民之果 ‎(三)质疑再探 对于这首诗歌,大家还有哪些疑问?‎ ‎ 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 【明确】《马嵬(其一)》是一首绝句:“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本课所选的第二首继承了前一首的基调,却更胜一筹,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矢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昵?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四、小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讽意至深,川笔至细 讽意:①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同说为立论张本。②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白明。③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用笔:①倒叙的方法②措辞的委婉③立意含蓄 ‎ 五、运用拓展 ‎ ‎(一)课内拓展 ‎ ‎ 针对本课所学内容,大家米当一次老师,在基础知识、文学常识、 ‎ 诗歌鉴赏等方面编写一道题。 ‎ ‎ 有人评价说本诗“讽意至深,用笔至细”,能否说出这两点分别 ‎ 体现在哪些方面? ‎ ‎ 讽意至深: ‎ ‎ 否定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 ‎ ‎ 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 ‎ ‎ 结尾设问深化议题: ‎ ‎ 用笔至细: ‎ ‎ 倒叙方法: ‎ ‎ 委婉措辞“空闻”、“徒闻”、“如何”等: ‎ ‎ 立意含蓄:对比手法点明主旨。 ‎ ‎(二)运用拓展 比较阅读其一 ‎ ‎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 ‎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 ‎ ——纳兰容若《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 比较阅读其二 ‎ ‎ 《马嵬》(其一) ‎ ‎ 冀马燕犀动地来, ‎ ‎ 自埋红粉自成灰。 ‎ ‎ 君王若道能倾国, ‎ ‎ 玉辇何由过马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