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5.0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本22 赤壁赋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默写全文。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现出的乐观旷达的情怀。3.理解赋的文体特点,赏析本文情、景、理交织的艺术特色。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壬戌( ) (2)举酒属客( )
(3)窈窕( ) (4)徘徊( )
(5)万顷( ) (6)冯虚御风( )
(7)桂棹( ) (8)余音袅袅( )
(9)嫠妇( ) (10)愀然( )
(11)山川相缪( ) (12)舳舻( )
(13)酾酒( ) (14)横槊赋诗( )
(15)麋鹿( ) (16)蜉蝣( )
(17)肴核( ) (18)枕藉( )
答案 (1)rén xū (2)zhǔ (3)yǎo tiǎo (4)pái huái (5)qǐnɡ (6)pínɡ (7)zhào (8)niǎo (9)lí (10)qiǎo(11)liáo (12)zhú lú (13)shī (14)shuò (15)mí (16)fú yóu (17)yáo (18)jiè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9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七月既望:
(2)少焉: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4)击空明兮溯流光:
(5)渺渺兮予怀:
(6)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7)泣孤舟之嫠妇:
(8)苏子愀然:
(9)舳舻千里:
(10)酾酒临江:
(11)横槊赋诗:
(12)举匏尊以相属:
(13)寄蜉蝣于天地:
(14)渺沧海之一粟:
(15)哀吾生之须臾:
(16)知不可乎骤得:
(17)托遗响于悲风:
(18)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9)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0)相与枕藉乎舟中:
(21)不知东方之既白:
答案 (1)望日的后一日。望,月满为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2)不一会儿。(3)纵,任凭;一苇,喻指苇叶般的小舟;如,往;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4)空明,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溯,逆水而上;流光,在水波中流动的月光。(5)悠远的样子。(6)余音,尾声;袅袅,婉转悠长。(7)寡妇。(8)忧愁凄怆的样子。(9)首尾衔接的船只。文中指战船。(10)滤酒。文中指斟酒。(11)横执着长矛。槊,长矛。(12)用葫芦做的酒器。匏,葫芦的一种;尊,同“樽”,酒杯。(13)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促,仅数小时。(14)渺,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得像;沧海,大海。(15)片刻,形容生命之短。(16)骤然,突然。(17)遗响,指洞箫的余音;悲风,指秋风。(18)曾,竟;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19)是,此、这;造物者,即大自然;无尽藏,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20)相互枕躺在一起。(21)天已经亮了。既,已经。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
(1)如冯虚御风:
19
(2)山川相缪:
(3)举匏尊以相属:
答案 (1)同“凭”,凭着。(2)同“缭”,连结,盘绕。(3)同“樽”,酒杯。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西班牙一种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
(2)白露横江
古义: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今义:美貌的女子。
答案 (1)星宿名,指斗宿(南斗)、牛宿。(2)白茫茫的水汽。(3)浩荡渺远的样子。(4)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4.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乎
(2)之
(3)于
答案 (1)助词,形容词词尾/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介词,在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助词,不译 (3)介词,在/介词,从/表被动/介词,到
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②名词作状语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③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19
④名词的使动用法
正襟危坐:
(2)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答案 (1)①打鱼,砍柴。②向西,向东。③以……为伴侣,以……为朋友。④使……正。(2)使……起舞,使……哭泣。
6.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文: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
答案 (1)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的下面泛舟游览。
(2)我们任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漂荡,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三、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2.课外名句
(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食荔枝》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一、作者简介
19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二、背景展示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史称“乌台诗案”。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苏轼来到黄州,在这里,他经常到赤壁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将半百,站在赤鼻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诸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文学常识
赋
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作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文白对译
19
19
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于诗中提到的黄州,余秋雨如是评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先后两次舟游赤壁之下,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前赤壁赋》。
19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全文分为三部分,请根据图中提示,把二、三部分的大意概括出来,填在图中横线处(①②)。
(2)全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请根据图示把这条线索填在图中括号内(③④⑤)。
答案 (1)①主客问答 ②主客同欢 (2)③乐 ④悲 ⑤喜
1.第1段写作者开始游赤壁时的情景,此时景色如何?作者有哪些活动?心情如何?
答:
答案 (1)景色: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来,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
(2)活动: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3)心情: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2.朗读第2段,思考:面对同样的明月清风、良辰美景,主与客的感情有何不同?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答:
答案 (1)主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客悲。“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朗读第3段,思考:客为什么面对明月清风、良辰美景却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
答:
答案 (1)无枝可依之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暗含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感叹。
(2)英雄不再之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人生无常之悲。“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9
4.朗读第4段,思考: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这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
答案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是可以永恒存在的;从“物各有主”的角度,提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即要顺其自然。
(2)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食”,多么达观。
5.如何看待本文采用的主客问答的行文方式?
答:
答案 (1)这种行文方式使文中的感情波澜起伏,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刻揭示。这样一来,行文结构也就摇曳多姿。(2)主客之间的对话实际上是两种思想的交锋,一者苦闷,一者开解。联系苏轼当时被贬的艰难处境,我们不妨作这样的设想:客不过是苏轼的苦闷思想的一种外化。这主、客二人的对话也只是苏轼的进与退两种思想的激战。当然激战的结果是达观胜过了苦闷。
6.《赤壁赋》中从“愀然”“托遗响于悲风”到“喜而笑”,自然景物对于这些变化具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1)第2段中,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第3段中的“苏子愀然”及主客问答的议论。(2)第3段中,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而这些都已灰飞烟灭,风流散尽。又想到人生短促无常,不禁悲从中来,引出“托遗响于悲风”的慨叹。(3)第4段中,苏子借眼前之景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这一句引出作者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借水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与月之“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说明了变化中的不变。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可以一样永存,又何必“羡长江之无穷”而“哀吾生之须臾”呢?对于自然景物我们就能达观地看待,所以作者认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自然万物可以为“我”所享用,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如此美妙的景色自然令人心旷神怡,超然于俗世之外,这样就使主客的心境由“悲”转“喜”。
苏轼在文中流露出的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有人认为是消极的,有人认为是积极的,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
19
答案 (观点一)消极的。苏轼的一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他的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谓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所谓的听天由命,是一种得到证实的绝望”(梭罗语),因此未免有些消极。
(观点二)积极的。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当时他被流放到偏远的黄州,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没有意志消沉,也不去幻想,而是自然积极地去适应现实,这是很好的生活态度。在现代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记叙、抒情和议论的综合运用
《赤壁赋》全文不论是记叙、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营造出一种情、景、理相互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包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1段重在写景,江上风光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4段重在说理,借水与月的特征来说明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技巧点拨
如何把记叙、抒情、议论很好地综合运用起来呢?
首先要把记叙的人和事写具体,写生动。记叙是议论的基础,如果记叙本身缺乏具体生动的描述,议论也就无从深化。
其次是抒情、议论要紧扣记叙的内容,自然贴切。记叙中的议论是为了帮助读者对记叙部分有更深的认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议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是议论要言简意明,恰如其分。记叙中的议论是起辅助作用的,在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一两句议论,往往能使文章熠熠生辉。有的可在开头议论,总领全段、全文,引起读者对下面将要记叙的事件的重视;有的可出现在中间,边叙边议,丰富内涵,加深读者的认识,有时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可出现在结尾,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点明中心、突出主题。记叙中的议论要建立在事实即记叙的基础上,要做到少而精,言简意赅,忌泛泛而谈,以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旨的作用,要点到为止,不可长篇大论,否则会喧宾夺主,影响了中心的表达。
第四,在记叙中,抒情和议论常常是并存的,不管是记叙中的抒情还是议论,都必须以记叙为基础,为依据,以便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抒情、议论可采用反复、反问、排比等修辞,使语言富有气势。
迁移运用
19
请从你喜欢的植物中任选一种,写一个片段,要求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不少于450字。
答:
答案 (示例)
菊花赋
“龙生九种,九种各别。”也许是花神感念菊之傲霜吧,不仅赋予了她们灿烂的笑脸,还让她们拥有了千种姿态,万般色彩。
如果你想看看哪一朵菊花最小,哪一朵菊花最香,你大可不必苦苦寻觅。小河边,大树下,草丛中,随处可见野菊花天真、烂漫的笑脸。
她们的数量最多,个头最小,她们从不会忘记给提着篮子的小蜜蜂准备下香甜的花粉。她们不以奇和怪取胜。她们穿着一样的黄纱裙,施着淡淡的金粉,她们的枝条绵长柔韧,可以做巨龙的鳞片,做狮子的皮袍,做小孔雀美丽的羽毛。还可以像这样,做成一个简简单单的花架,让你累了可以休憩,舒舒服服地坐着,就能看到她们的美丽,轻轻松松地享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和恬淡。
她们无论在哪里,都是那么开心。她们尽情地看蓝天上的白云如何变幻,看大树上的小鸟儿如何捕食,看小孩子们如何奔跑。她们的妈妈只要她们快乐,这种简简单单的快乐。从不斥责她们,不要她们成龙成凤,不要她们时时处处争得第一,而是希望她们保持各自的本色。我想这大概也是每一个孩子的愿望吧!这些花儿,一年又一年,年年如此,任别人叱咤风云,她们只守着菊花的原色——太阳一般的金黄。
秋天是菊花的季节。朵朵菊花竞相开放,或烂漫,或羞涩,或高贵,或淡雅,如诗如歌一般,让你流连忘返,让你轻吟低唱。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运用示例 于是就有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语,却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忧伤;于是就有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悠闲。然而又有谁能了解东坡那无奈而游山乐水的郁结?于是就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狂放,只是谁又会去注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自嘲呢?
苏子的可爱与哀伤尽然跃于纸上,令我心痛,令我扼腕。我是多么想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轻轻走进苏子的世界,告诉他,别为当权者的昏庸无能、不识英才而郁结,寄情于山水,纵情于傲物而无所待。用时则行,舍时则藏,无愧于人,无愧于心。(选自《穷则独善其身》)
19
二、课外素材
王阳明:农场悟道
1508年,王阳明因上疏触犯权倾朝野的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并贬谪至贵州龙场做小小的驿丞。
龙场地处万山丛棘之中,虫蛇怪兽横行,蛊毒瘴疠弥漫,万山重叠,苗彝杂居,连一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王阳明到这里,既无住房,又无粮食,只好栖居山洞,亲手种粮种菜,折薪取水,苦熬度日。有时自耕不足以糊口,他还需要采野菜充饥。身为贵家公子、一介儒生的王阳明,又患了虚痨肺病,居此恶劣环境,随时都有毙命荒野的危险。后来,王阳明在附近龙岗山找到一个山洞,搬到里面居住,称之为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他自制一块石礅,每天坐着发呆,一天深夜,在静坐中,王阳明忽然彻悟,认识到“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经过这次思想飞跃,王阳明改变了自我的心态,从忧谗畏讥的悲愤凄凉转向从容自得。他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民众还特意为他建造了龙岗书院,他便在此授徒讲学,常常与诸生秉烛讲习,乃至通宵达旦,乐此不疲。他以“心与理合而为一”和“求理于心”的新理论作为教学内容,大胆否定程朱理学的一些学术成见,又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否定程朱理学的死板说教,深受四方学子欢迎。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选材感言 王阳明之可贵,贵在善于制心。谪穷山恶水,夜宿荒野,不畏猛虎;陷龙场困境,备尝艰辛,谈笑歌诗。越是艰苦困境,越见人的心胸与境界。人,若可以退得从容,便能够进得坚挺。
苏轼的春天
颖 子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此刻,窗外的花儿刚抽出嫩芽,而“春暖花开”已在我心中。是的,刚刚作别的这个冬季,我陪着遭受“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原本被寒冷和阴霾充满的心,如今渐被“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
“乌台诗案”让苏轼从人生的巅峰降落到谷底,但他却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通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们可以得知,苏轼在黄州盖茅亭雪堂、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茶树,或与好友相聚,或独乘小舟到潘丙酒店喝酒,或是到太守家宴饮,或是炖猪肉、做鲜鱼,或是唱民歌……
19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如春光般灿烂,他把这种美通过诗文向我们传递出来:“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风光之美,一半在地方,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苏东坡是诗人,能感知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重门洞开,林峦岔入”,这一重重开启的门是苏东坡那饱经忧患的心门,在大自然的涤荡下,一层层开启,心中装满了白云、青江、青山绿翠,这样的心就进入一种若有思而无所思的境界。
苏东坡的可爱不仅仅在于他的才华、他的乐观,也在于他有一颗仁爱之心。当年,他所在的黄州有一种恶习,老百姓因天灾人祸、家庭不堪负担,往往淹杀初生婴儿,向来有好生之德的苏东坡“闻之辛酸,为食不下”。他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多方奔走呼号,筹组了一个慈善团体,取名“救儿会”。他身体力行,将俸禄中的大部分贡献给“救儿会”,自己不惜挨冻受饿。消息传出后,百姓感动之余争相解囊,到“救儿会”捐献善款者络绎不绝。为求治本,苏东坡写了《上鄂州太守朱康叔(寿昌)书》,呈请朋友朱太守下令禁绝淹杀婴儿。苏东坡对朱太守寄予厚望又是敦促:“只要依律惩处数个敢于以身试法者,此风便革,此等事在公如反手耳,公能生之于万死中,其阴德十倍于雪活壮夫也。”苏东坡视“救儿会”为无量功德之事,称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有了这样的苏东坡,就有了这样的文字:“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我知道无论是下雨,还是晴天,都不妨碍苏东坡心中的春暖花开!(有改动)
读后启悟 “苏轼的春天”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作者描写了春天里的“下雨”“晴天”“春暖花开”等自然景观,一语双关,表面是指自然界的雨、晴和春暖花开,实际上是指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特别是“春暖花开”,照应了文章标题“苏轼的春天”,正是苏轼旷达潇洒的人生体现。
1.[名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大意]傅:教导、辅佐帝王或王子的老师。这几句的大意是国家将要兴旺的时候,一定十分尊重教师;国家将要衰亡的时候,一定格外轻贱教师。此句采用对比的手法,以尊师与贱师为标准,衡量一个国家政治的优劣与国运的兴衰,虽不乏夸张成分,却发人深省。“师”与“傅”在封建社会中都由德高望重的人充任,他们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对帝王的政治影响。“师”“傅”受到轻贱,其他臣下则可想而知,其言路必定阻塞,其政治一定昏愦。因此,该名句实质上道出了一个封建社会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具有典型性与很强的说服力,可引以说明尊师重教的重要意义。
2.[名句]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荀子·富国》
19
[大意]和:农民顺应农时适时耕种。斟酌:考虑是否得宜。这几句的大意是英明的君主,一定谨慎地使农民适应农时耕种,节省开支,扩大生产,开拓财富来源,并且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考虑调整。荀子认为这样才算是精通治国大计,著名成语“开源节流”即从此来。“开源节流”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富国富民的经验总结,是治国之法宝,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永恒价值,什么时候都不应丢掉这个法宝。
3.[名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大意]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
4.[名句]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大意]是:这。蹶(jué):跌倒。这几句的大意是田野荒芜而仓廪充实,百姓空虚而国库满盈,这就是即将倾覆的国家。田野为粮之本,仓廪为粮之末;百姓为粮之源,府库为粮之流。只有使百姓安居乐业,勤于生产,田野才能多收粮食,仓廪才能充实;只有百姓富足,国库才能富足。若不惜民悯农,百姓不能乐业,田野不能收获,而强行搜刮,使国库充实,这样的国家很快就会倾覆灭亡。这几句可用于揭露苛政。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使动用法)
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
C.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
D.侣鱼虾而友麋鹿(使动用法)
答案 D
解析 “侣”“友”为意动用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连词,那么。A项介词,在/介词,从。B项代词,那/代词,这。C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介词,在。
3.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何为其然也
19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客有吹洞箫者
D.而今安在哉
答案 C
解析 C项为定语后置句。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 ,击空明兮溯流光。 ,望美人兮天一方。
(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 。
(4) ,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5)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
答案 (1)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2)桂棹兮兰桨 渺渺兮予怀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4)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5)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二、课内阅读强化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5~8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匏尊以相属 属:同“嘱”,嘱咐
B.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食:享用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槊:长矛
D.不知东方之既白 既:已经
19
答案 A
解析 属:劝请,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代词,这样。A项介词,表被动/介词,从。C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表承接/表转折。
7.结合《赤壁赋》全文判断下列对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B.“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暗示了时间不会停止流逝,超脱只能是暂时的,及时在大自然中行乐才是忘怀人生苦闷的正途。
C.《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它既有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
D.文中“客”的观点和感情可看做苏轼的日常感受和苦恼,而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时的领悟,这一切是通过呜呜洞箫、主客问答引发的。
答案 B
解析 “超脱只能是暂时的,及时在大自然中行乐才是忘怀人生苦闷的正途”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不符。
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文: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译文:
答案 (1)向西可望见夏口,向东可望见武昌,山川环绕,树木茂密,一片苍翠繁茂的样子,这不是曹操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
(2)假若从那变化的方面来看,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方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永远存在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三、课外阅读拓展
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喜雨亭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适:刚刚
B.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
属:同“嘱”,指劝人饮酒
C.既而弥月不雨
雨:雨水
D.始治官舍
舍:修建
答案 C
解析 雨:下雨。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用/因为。B项才。C项即使。D项难道。
19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雨亭记》一反亭台游记的通常写法,熔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交错并用,可谓运笔生辉,出手不凡。
B.下雨前,太守就已经开始修亭凿池,没有顾及到忧心庄稼的百姓。亭成恰逢雨至,太守看到人民庆祝的场景,深为惭愧,将这一场喜雨归功于天子和造物主,并用“喜雨”来给亭子命名。
C.为表现百姓之喜,文章除了具体描写官吏、商贾、农夫的欣喜若狂,还交代此前“弥月不雨”的情况,为后文记“喜”做了有力的衬托,行文曲折起伏,饶有兴味。
D.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小亭子的建成并非什么大事,可苏轼却把它与人民“喜雨”的大事联系起来,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感情。
答案 B
解析 中国封建时代,为官者建亭供游乐本是常事,更何况苏轼这样一位为政清廉、崇尚节俭的官吏,断不会建豪华的丽亭美池。如文中所述,“喜雨亭”不过是一个供休息的场所而已,一个极普通的亭子,B项说法没有道理。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译文:
(2)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译文:
答案 (1)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2)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
参考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修建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刚刚修建成了。
19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子,没有稻子,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如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认为)没有这力量,还是归功于天子。天子说不是这样,归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归功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可能给它命名,我就用它(喜雨)来称呼我(这)亭子。”
13.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可 以 赏 可 以 无 赏 赏 之 过 乎 仁 可 以 罚 可 以 无 罚 罚 之 过 乎 义 过 乎 仁 不 失 为 君 子 过 乎 义 则 流 而 入 于 忍 人
答案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
解析 关注句子前后的相似结构,根据结构来断句。在断本文段时要注意句中的“乎”,在文段中它相当于“于”,是介词。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