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50 KB
  • 2021-06-08 发布

2018-2019学年山西省运城市河津二中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津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9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畋,据称有田数百亩。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人。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渐渐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其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菜,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 尽管隐士也在谋生,却无贪欲,所谋乃是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谋生过程中,他们也绝不放弃隐士的自尊。因此,隐士一般是贫穷的,甚至是赤贫的。而这种赤贫成就了一种高尚,所谓“士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正因为隐士们安于贫穷,不困于功名利禄的樊笼,他们才绝少欲望,无需对繁华世界阿谀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头,立于山林之间。‎ ‎(摘编自《住在云山深处: 隐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林虽然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但并没有解决隐士生活的所有问题。‎ B. 有名的隐士能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员赞助。‎ C. 躬耕是农夫这一职业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但隐士的躬耕却被赋予一种修身的意义。‎ D. 来自隐士世界的渔父、樵夫对人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能用只言片语点醒“梦中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隐士》里的话以证明在古代有的隐士物质生活相当优渥,这属于引用论证。‎ B. 文章论述隐士也要“讨生活”,但开篇先从不讨生活的隐士说起,继而笔锋一转,这属于引申论证。‎ C. 文章用农夫、渔樵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来论证隐士也要“讨生活”,这属于举例论证。‎ D. 文章在论述隐士从事的职业除农夫、渔樵外还列举了卖药、养蜂、种菜等其他职业,这样论证比较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B. 虽然有的隐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谋生计,但他们的自尊却仍然被人们所认同,如朱百年。‎ C. 隐士并不需要完全与外界隔绝,即便是不得已而有时与外界接触,也并不影响隐士的身份。‎ D. 从某种意义上讲,隐士的贫穷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为安于贫穷也就无需迎合他人。‎ ‎【答案】1. B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员赞助”不全面。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由原文“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可知,除了“官员赞助”还有“官府的赏赐”。故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 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引申论证”错。“引申论证”又叫“归谬论证”,是由反面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先假设对方错误的论断是“正确”的。然后从对方的论断中推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对方的论断不能成立。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结合文本内容“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分析可知,“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于文无据。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水袖之痛 肖复兴 胡文阁是梅葆玖的徒弟,近几年名声渐起。作为梅派硕果仅存的男旦演员,胡文阁的声名无疑沾了梅派的光。当然,他自己很努力,唱得确实不错。六年前,我第一次看他的演出,是在长安剧院,梅葆玖和他前后各演一折《御碑亭》。坦率地讲,说韵味,他还欠火候,和师傅有距离;单说声音,他要比师傅更亮也更好听,毕竟他正当年。‎ 其实,我对胡文阁的兴趣,不仅在于他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还因为听他讲了自己的一件往事。‎ ‎20世纪80年代,他还不到20岁,在西安唱秦腔小生,却痴迷京戏,痴迷梅派青衣,便私下向名师李德富先生学艺。青衣的唱腔当然重要,水袖却也是必须苦练的功夫。四大名旦中,水袖舞得好的,当数梅、程二位。水袖是青衣的看家玩意儿,它既可以是手臂的延长,载歌载舞;又可以是心情的外化,风情万种。那时候,不到20岁的胡文阁痴迷水袖,但和老师学舞水袖,需要自己买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做水袖。这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当时需要22元,正好是他一个月的工资。为了学舞水袖,花上一个月的工资, 也是值得的。但关键问题是,那时候, 胡文阁的母亲正在病重之中——他很想在母亲很可能是一辈子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给母亲买上一件生日礼物。但是,他已经没有钱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了。在水袖和生日礼物两者之间,他买了七尺杭纺做了水袖。他想得很简单——年轻人,谁都是这样,把很多事情想得简单了——下个月发了工资之后,再给母亲买件生日礼物。在母亲的病床前,他把自己的想法对母亲说了。已经不能讲话的母亲嘶哑着嗓子,“呃呃”地不知在回答他什么。然而,无情的病魔没有给胡文阁补上母亲生日礼物的机会。母亲去世了,他才明白,世上有的东西是补不上的,就如同落到地上的叶子,再也无法如鸟一样重新飞上枝头。‎ ‎30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胡文阁都非常后悔。水袖,成为他的心头之痛,是扎在他心上的一根永远拔不出来的刺。‎ 胡文阁坦白道出自己的心头之痛,让我感动。‎ 我们也常常会面临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事业、爱情、婚姻、子女……我们觉得每件事都比父母重要。即使在母亲病重的时刻,胡文阁还觉得自己的水袖更重要呢。‎ 都说人年轻时不懂爱情,其实,年轻时是不懂亲情。爱情,总还要去追求,亲情只要伸手接着就是,那么轻而易举。问题是,胡文阁还敢于面对自己年轻时的浅薄,坦陈内疚——多少孩子吃凉不管酸,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对不起父母的地方,没有什么心痛之感,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 想起我的父母,我常常会涌出无比惭愧的心情,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觉得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总是被放在了后面。记得当初母亲从平房搬进新楼之后,已年过80,腿脚不利索,我生怕她下楼不小心会摔倒,便不让她下楼。母亲去世之前,一直想下楼看看家前面新建起来的元大都公园,总是兴致很高地对我说: “听说那里种了好多月季花!”正是伏里天,我对她说:“天凉快点儿再去吧。”谁想,没等到天凉快,母亲突然走了。那时候,总以为父母可以长生不老地永远陪伴着我们。我们就像蚂蟥一样,趴在父母的身上,理所当然地吸吮着他们身上的血。‎ 我不知道,如今的胡文阁站在舞台上舞动水袖的时候,会不会在一瞬间想起母亲。不知道为什么,自从听到他讲述自己这件30多年前的往事之后,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电视里,再看到他舞动水袖的时候,我总有些走神,忍不住想起他的母亲,也想起我的母亲。 ‎ ‎ (原载《今晚报》)‎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胡文阁作为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目的是为下文写他的心头之痛做铺垫。‎ B. 胡文阁决定先买水袖再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主要原因就是他觉得亲情容易得到,所以可以暂时不必在乎。‎ C. 作者写到许多年轻人对待亲情和对待自己的事情的不同态度,意在表明,胡文阁的“心头之痛”,并非个别现象,从而增强文章的现实意义。‎ D. 作者在写胡文阁时,融入了自己的切身体会,使文章情感更加厚重感人,也更能引发读者深思。‎ ‎5.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一句。‎ ‎6. 紧密结合全文,理解“水袖”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4. B 5. 参考答案比喻。把追求让自己错失尽孝机会的事物等比喻成“刺”“绣花针”,把牺牲亲情获取的成功、事业等比喻成“美丽的图画”。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年轻人只顾自己的事情而不懂亲情不珍惜亲情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批评及痛心之情。 ‎ ‎6. 参考答案:胡文阁的水袖。具体的水袖,因为买水袖,胡文阁失去了给母亲买生日礼物的机会。我的“水袖”。抽象的水袖,具体指我年轻时自己的事情。因为觉得自己的事情重要,我错过了陪母亲看月季花的机会。年轻人的“水袖”。抽象的水袖,具体指年轻人心中的事业、爱情、婚姻、子女等。年轻人为了追求这些事情而忽视或不珍惜亲情。(从“具体”和“抽象”两个角度答也可以,注意“紧密结合全文”)‎ ‎【解析】‎ ‎【4题详解】‎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从原文来看:30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胡文阁都非常后悔。水袖,成为他的心头之痛,是扎在他心上的一根永远拔不出来的刺。可以得出B项,“觉得亲情容易得到”于文无据,如果要是真的是这种想法,那么他为什么还非常后悔呢。“可以暂时不必在乎”也是曲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赏析句子类试题,分析小说的修辞手法,首先是通过语句内容辨认修辞,然后结合文段解释为什么是这种修辞,最后结合文段分析效果,分析效果首先答出一般效果,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具体的效果。如此题中的比喻,然后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作者将这颗刺比喻成绣花针,生动形象的体现的作者内心对愧对母亲失去母爱的惋惜之情。‎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题目中词语的含义的理解和分析类试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本文中的“水袖”的含义有:一是指作者对事业的追求,二是指因水袖而失掉对母爱的回报的沉痛反思,三是寓意着年轻人对事业追求的执着。‎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阎肃:一位受欢迎的艺术家 余秋雨 世上有些朋友,彼此交往既不长也不深,但一见就高兴,说个没完没了。我与阎肃先生,就是这样的朋友。我在中央电视台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曾与阎肃先生一起担任评委很多届,从旁观察,反复思考,发现他被当代电视观众喜爱是有原因的。‎ 第一个原因,他身上完全没有让人厌烦的架子。他从来不曾在公开讲评和私下聊天中,夹带一丝一毫有关自己的职位以及以前作品的信息,哪怕是暗示也没有。于是,他在观众和朋友面前,不再是官员,不再是老艺术家,不再是学者,甚至,也不再有军队背景,而只是一个单纯、轻松的普通人。于是,他成了一个似乎没有显赫履历、官位、成就的和蔼老人,这等于拆除了他与广大观众之间的层层围墙、道道阻隔。观众面对他,并不需要穿越什么障碍,直接碰撞他诚恳的言辞和话语,倾听他毫无矜持地畅怀大笑。相比之下,那些喜欢抖搂“身份”的人可能一时让观众敬畏,却很难让观众融入,观众也就很快把他们冷落了,冷落在他们的那些“身份”中。‎ 阎肃先生对“身份”的自我卸除,不是出于一种谋略,而是出于本心。我了解他,他在内心也对种种外在的地位毫不在乎,别人问起来,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匆忙绕过,绝不留连。‎ 阎肃先生受欢迎的第二个原因,是他真懂艺术。他的强项,是编剧、作词和音乐。他对剧本的要求,是干净而有力;他对唱词的要求,是流畅而典雅;他对音乐的要求,是浓烈而悠扬。正是出于这种等级,他即使应邀创作一首配合“打假行动”的歌词,也能写成“借我一双慧眼吧”这样高品位的流行歌曲而广泛流传。在艺术上,等级和品位是生命所在,这比题材重要。只要等级和品位高超,哪怕是处置一个平凡的社会题材,也能闪现出审美光亮。在我的观察中,阎肃先生对于一首歌词、一段音乐的点头、摇头,总是基本符合普遍而公平的艺术标尺。他可能说得比较客气,比较简单,但他对艺术的取舍、扬抑一清二楚。因此,请他来评审各种作品,就会显得很“内行”,社会各界都服气。‎ 艺术良知使阁肃坚守住了审美本位。所以,广大观众都看到了,不管他出现在什么电视节目中,总是温和如春,切实可行,毫无作秀嫌疑。邀请他,不会有什么让人尴尬的风险。‎ 阎肃先生受欢迎的第三个原因,是他天真烂漫,好学不倦。他永远处于一种李白抬头看瀑布的惊喜状态。他不执着专业门户,不摆弄专家派头。他有很好的传统文化根基,但他从来没有在镜头前背诵名篇、甩弄典故,每次出来都是一副兴致勃勃、其乐融融的学习劲头。他像一个忘了年龄的“粉丝”,面对着各种新出现的艺术现象,天真而欣喜的表情是那么真诚。在讲评时,他没有教训口吻,更没有训斥语气,即使批评,也善良温和,让年轻的艺术爱好者们乐于接受这种镜头态度,与他在生活中充满好奇的学习精神有关。在中央电视台的多次合作中,他非常注意我的讲述,只要我提到一个他所不清楚的历史细节,或者他不明白的国外文化生态,等到休息时总会不断询问,认真的态度就像一个学生。但从他的问题就知道,他其实对那些课题的背景并不陌生。我有时也会突然一愣,心想自己年轻时,他不曾经是我的崇拜偶像么!偶像为什么永远高大?因为他心胸开阔,不断充溢。‎ 阎肃先生的谦虚好学,使他每时每刻都对世界、对他人保持着一种新奇感。这样的人是可爱的,他几乎喜欢一切给他带来任何审美愉悦和思维愉悦的人,因此他自己也让人喜欢了,没有人不喜欢他。‎ 说到这里,我想对阎肃先生做一个印象性的归纳。首先,他是一个稳稳地站在中国土地上的当代君子;其次,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天真艺术家;第三,他是一个直到晚年还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奇迹般老人。有此三点,此生足矣。‎ ‎(选自《传记文学》)‎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观众和朋友眼中,阎肃是一个单纯的、轻松的普通人,身上完全没有让人感到厌烦的架子,给人一种亲切感,这是人们喜欢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B.‎ ‎ 阎肃为人真诚,喜怒哀乐全表现在脸上,如果碰到非常开心的事,他会毫无矜持地开怀大笑,而他这种真诚的性格,也真实地体现在艺术创作上。‎ C. 阎肃有超强的艺术领悟力和较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品位,他评审的各类作品都能让业内人士服气,因为他坚持了公平的艺术标尺。‎ D. “李白抬头看瀑布的惊喜状态”是比喻的说法,是指阎肃对各种新岀现的艺术现象都会感到一种新奇,这其实也是阎肃“天真烂漫”个性的体现。‎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世上有些朋友,彼此交往既不长也不深,但一见就高兴,说个没完没了”,说明作者与阎肃先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 B. 阎肃先生出于本心而非谋略来自我卸除“身份”,说明他是一个真正为自己活着的人,是用他的所作所为在践行着他的人生信条。‎ C. 阎肃时刻保持着一个艺术家应有的良知,他以“借我一双慧眼吧”这句歌词表达了他渴望突破社会中一些浮躁与丑恶现象的桎梏。‎ D. 阎肃对很多课题的背景并不陌生,然而却在休息时不断地向“我”询问,让“我”突然感到愣,这说明他有着孩子般的调皮与天真烂漫。‎ ‎9. 作者说阎肃是“一个稳稳地站在中国土地上的当代君子”。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为什么给严肃这样的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7. B 8. B ‎ ‎9. ①平易近人,没有让人厌烦的架子。②坚守艺术良知坚守审美本位。③天真烂漫,好学不倦。④热爱生活热爱人民。‎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B项,“喜怒哀乐全表现在脸上”于文无据。文章倒数第三段只是说“面对着各种新出现的艺术现象,天真而欣喜的表情是那么真诚”。‎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A项,“……说明作者与阎肃先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错误,“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指交情非常高雅纯净、清淡如水,而原文的意思是指“我和阎肃先生交往不长也不深”,所以谈不上“君子之交”。C项,“表达了他渴望突破社会中一些浮躁与丑恶现象的桎梏”错误,从文中内容来看,“借我一双慧眼吧”是一首有关“打假行动”主题的歌曲,而并非“渴望突破社会中一些浮躁与丑恶现象的桎梏”。D项,“有着孩子般的调皮与天真烂漫”错,阎肃问作者问题是表现了他“谦虚好学”的品格。‎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说阎肃是‘一个稳稳地站在中国土地上的当代君子’。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为什么给严肃这样的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目,题目中作者说阎肃是“一个稳稳地站在中国土地上的当代君子”,“稳稳”“站在中国土地上”“当代君子”是作者对阎肃的评价,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评价,通读文本,可在文中找出“他身上完全没有让人厌烦的架子”“他在观众和朋友面前,不再是官员,不再是老艺术家,不再是学者,甚至,也不再有军队背景,而只是一个单纯、轻松的普通人”“观众面对他,并不需要穿越什么障碍,直接碰撞他诚恳的言辞和话语,倾听他毫无矜持地畅怀大笑”“他真懂艺术”“他对剧本的要求,是干净而有力;他对唱词的要求,是流畅而典雅;他对音乐的要求,是浓烈而悠扬”“阎肃先生对于一首歌词、一段音乐的点头、摇头,总是基本符合普遍而公平的艺术标尺。他可能说得比较客气,比较简单,但他对艺术的取舍、扬抑一清二楚。因此,请他来评审各种作品,就会显得很‘内行’,社会各界都服气”“艺术良知使阁肃坚守住了审美本位。所以,广大观众都看到了,不管他出现在什么电视节目中,总是温和如春,切实可行,毫无作秀嫌疑”“他天真烂漫,好学不倦”“每次出来都是一副兴致勃勃、其乐融融的学习劲头。他像一个忘了年龄的‘粉丝’,面对着各种新出现的艺术现象,天真而欣喜的表情是那么真诚”“他在生活中充满好奇的学习精神”“只要我提到一个他所不清楚的历史细节,或者他不明白的国外文化生态,等到休息时总会不断询问,认真的态度就像一个学生”“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天真艺术家”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概括作者为什么给严肃这样的评价。‎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二)‎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0.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B. 往往而是 往往:到处 C. 大母过余曰 过:走过 D. 大类女郎也 类:像 ‎11.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例: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A. 今臣亡国贱俘 B. 其制稍异于前 C.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D.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2. 对下面加横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形影相吊(慰问) ②寻蒙国恩(随即,不久) ③逮奉圣朝(趁着) ‎ ‎④逾庖而宴(客厅) ⑤比去,以手阖门(等到) ⑥遂去,不复与言(前往某地)‎ A. ①②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③④⑥‎ ‎1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答案】10. C 11. C 12. A ‎ ‎13. (1)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 ‎(2)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此题“过”解释为“走过”就是典型的以今释古,错误。“过”应解释为“探望”。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故本题选C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情况。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例句为被动句,“见”译为“被”。A项,句为判断句,靠予以形成判断句。B项,“稍异于前”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前稍异”。C项,为被动句。“焚”译为“被焚烧”。D项,句定语后置句。“身之察察”应是“察察之身”,译为“清白的身体”。故选C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含义掌握情况。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已学过的课文中的词句。还有可以联想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此外,还要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本题,③逮:等到;④庖:厨房;⑥去:离开。故选A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先是”:“在这以前”;“一”:“成为一体”;“迨”:“等到”;“异爨”:“分家”;“往往”:“到处,处处”。第二句关键点:“安”:“怎么”;“身之察察”:“清白的身体”;“物之汶汶”:“尘埃的污染”;“宁”:“宁愿”。‎ ‎【点睛】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一)‎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遗物,就像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二)‎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为搅浑泥水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 子里,哪里能让洁白光明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 渔父微微一笑,敲打着船桨离去,于是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于是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阅读下面的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4. 这支曲子用了哪些富有特征的意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15. “晓来谁染霜林醉”中的“染”历来为人称道,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案】14. 曲中用了蓝天、白云、满地黄花、西风、北雁、霜林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 ‎15. 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了一层沉郁忧愁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合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伤感的悲凉意境。‎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读懂全诗;其次是要知道什么是意象;接着指出众多意象勾勒的意境的特点;最后根据意境的特点分析出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先读懂诗,尤其是重组上片的画面。上阕用多彩的画笔,描写出绚丽高远的深秋景色:“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秋高气爽,在晴空万里的天幕上飘荡着虚无缥缈的云彩,那云彩被碧蓝的天色映衬着,看上去也是淡淡的翡翠颜色;金风习习,玉露冷冷,大地铺满了金黄色的树叶。远处无边的秋色与浩淼的水波相连,碧翠的秋水,在金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的涟漪,远远望去不甚清晰似有烟雾笼置,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天色将晚,落日的余晖映得万山红遍,天水相连之处水天一色。只有岸边的芳草,全不顾深秋已经来临,依然芳菲烂漫,一直开放到夕阳照不到的地方。这深秋景色,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明确什么是意象。“意象”即诗歌中包含作者感情的物象,意象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回答本题要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蓝天、白云、满地黄花、西风、北雁、霜林等。再答出意境的特点:空间广阔、色彩斑斓。最后分析抒情女主人公的情感是痛苦、压抑的。‎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鉴赏语言之“炼字”题,解题思路为:(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染”不仅把外在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醉”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点睛】古诗文阅读原则: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滚绣球》中,用拟人的手法写柳树留人、怨夕阳早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认为文王、孔子、屈原等圣贤著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臣生当陨首, (2). 死当结草 (3). (2)柳丝长玉骢难系, (4). 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 (5). (3)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6). 思垂空文以自见。‎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陨首”“结”“骢”“倩”“疏”“晖”“策”“舒”“垂”“见”,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__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____。‎ ‎1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 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 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 初露锋芒 一日干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答案】17. A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语病题的辨析和修改能力。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综合大数据分析”,成分残缺,应在“综合”后面添加“利用”。B项,“第一款国内”语序不当,“第一款”是顺序,“国内”表领属,领属在前。C项,“利用综合”语序不当,“综合”是修饰“利用”,放在“利用”的前面。D项,“第一款国内”语序不当,应是“领属”在前。‎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前面是“学习”,同时注意“学习”和“掌握”的先后顺序。前面说“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前面是说“学习”,后面说“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这是写“学习”的结果,那么中间应是说如何达到这一结果,再分析中间的内容,应先“学习”,才能“摸索出规律”,A项,前一句是被动句,后一句又是主动句,两句的主语不一致,故排除;BC两项都是把结果和过程给颠倒了,故选D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成语的运用。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初露锋芒”比喻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用“牛刀小试”。“一日千里”,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日新月异”,形容发展、进步很快。二者基本相同。“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文中对象是“‘张小明’记者”,后面是“一战成名”,应用“不负众望”。“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语段强调“没必要的担心”,用杞人忧天。‎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断。那么, ①_____?首先,阴阳是互相对立的,万事万物都存在这种关系,比如自然界的天地、四季、山水、风火等,都有阴阳之别。其次,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 ②_____,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相配合,才能化生万物。再次, ③_____,比如赢与输、泰与否、益与损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上所述可见,阴阳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答案】 (1). ①阴阳二者是什么关系呢 (2). ②但也是互相依存(统一或配合)的 (3). ③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有要求填写衔接的句子。做题时,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要注意提示性词语,总结性词语,还要注意句中的标点符号,要在感知语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的语境分析概括。第一处,前后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后面是说阴阳的关系,且此处是一个问句,由此可以推断此处应从阴阳二者的关系角度发问。第二处,前面说“其次,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尽管”一词表示转折,故下一句中应有相应的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且下文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相配合,才能化生万物”,由此可知此处应从相互依存或统一的角度组织答案。第三处,前面说“再次”,可见此处也是回答“阴阳的关系”这个问题,后面说“比如赢与输、泰与否、益与损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既然不是“一成不变”,可见应是可以“相互转化”,由此可以确定答案。‎ ‎21.下面是京东机器人智能配送货品工作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答案】配送机器人到达目的地后,顾客可以通过点击手机APP链接、输入取货验证码和人脸识别这三种方式取货,顾客收货后,机器人配送任务完成。‎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流程图是用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念连接起来,要求答题者根据这种结构关系,特别是箭头方向所表达的意思,用语言将所示内容表述出来。本题是京东机器人智能配送货品工作流程图,从箭头的指向可知配送机器人到达目的地后,顾客可以通过点击手机APP链接、输入取货验证码和人脸识别这三种方式取货,顾客收货后,机器人配送任务完成。‎ ‎【点睛】流程图解题基本方法 :‎ ‎1、解读时先确定叙述顺序。 ‎ ‎2、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 ‎ ‎3、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 ‎ ‎4、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 ‎ ‎5、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4月4日院,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来自浙江杭州的37岁外卖小哥雷海为击败了来自北京大学的文学硕士彭敏,逆袭成动,夺得总冠军。有人为彭敏感到遗憾,认为他的文学素养深厚,只是输给了自己;有人称赞雷海为:“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有人感慨他们的人生轨迹不会因为诗词大会而改变;也有人反驳,虽然境遇不同,但他们心中都有对于“诗与远方”的追求。‎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受?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位卑未敢忘修身 外卖小哥趁休息时间看考研书籍,淡然应对路人质疑,向着自己的目标,目光坚定而执 著。古有贤者“位卑未敢忘忧国” ,今有外卖小哥位卑未敢忘修身,无疑是我们所有人应学 习的典范。‎ 路人质疑,实为欠妥。每个人都有权利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无论他目前身处何处。或 许你今日质疑的外卖小哥, 明日已成为知名大学的模范学子。 北大诸多保安受校园氛围影响, 纷纷重拾书本,争考研究生、博士,不正是这样的典例么?对外卖小哥的质疑,是我们对他 人的不尊重,也是我们自以为是的优越感的外露,这样与不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士大 夫之族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此,恐怕是“智反不能及”了吧?因此,摒弃偏见,尊重他们并 见贤思齐焉,才是正道。‎ 与时间赛跑,终身学习。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传统的“学十年用一生”的观念早已被时代抛弃,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外卖小哥不安于 现状,利用好每一分业余时间,努力提升自己,不正是在践行这一理念吗?比尔盖茨尚且坚 持每天读书,以获取新的知识;施一公成就斐然亦年年进修紧跟时代潮流。名人都从未停止 自己的步伐, 何况我们普通人?不如将质疑外卖小哥的时间拿出来向他学习, 学习他终身学 习的精神,紧跟他追随时代的步伐。‎ 保持平和心态,屡败屡战。 “大不了再来一次”,如此心态,是我们大多数人所不及的。我们的社会,害怕失败的风气太浓重,动辄听到某企业老板因亏损而悲痛欲绝跳下高楼,又或是某某学子因高考失利不敢面对而自甘堕落一蹶不振。 可哪里有那么夸张呢?胜败乃兵家 常事,小孩子跌倒了,爬起来就好了,而不是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养精蓄锐,重整旗鼓,是 我们应向外卖小哥学习的又一条人生哲学。‎ 因此,“外卖小哥”不仅仅是一条新闻,更是我们每个人应反思的契机。若“位高”,应借外卖小哥多多勉励自己,不懈怠;若“位卑”,那可更要以他为榜样了,不放弃自己,不畏失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主要讲述了人们对在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来自浙江杭州的37岁外卖小哥育海为击败了来自北京大学的文学硕士彭敏,逆袭成动,拿得总难军这一事件的看法,有人遗憾、有人称赞、有人感慨、也有人反驳,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考生自爱写作立意的时候,可从以上几个人的观点中任选一个进行阐述,也可有自己的看法,只要符合材料的内容即可。‎ 作文立意参考:‎ ‎(一)从彭敏的角度立意:可以分析失败的原因,写保持心态,战胜自己,也可以谈不以成败论英雄。‎ ‎1.人生中最大的对手是自己。 ‎ ‎2.成功和失败都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3.人生应不惧失败,勇于追求,坚持梦想。‎ ‎(二)从雷海为的角度立意:读书的意义与作用,梦想与坚持的作用,英雄不问出处,知识面前人人平等。‎ ‎1.懂得读书对人生的意义。 ‎ ‎2.人都需要梦想,人活着要有追求。‎ ‎3.内心笃定,诗歌未必来自远方。 ‎ ‎4.生活纵然负重,心中诗意安然。 ‎ ‎5.位卑未敢忘修身。‎ ‎(三)从两人的角度立意:可以从身份、地位、处境等角度辩证分析对待人生、对待梦想的态度。‎ ‎1.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生态度。‎ ‎2.梦想不论出身,人生自有诗意。‎ 点睛:写作,立意是关键。材料作文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常用题型,但不少学生因为审题立意不当,而使作文谬以千里,最后因为偏题立意而得分较低,从而影响了语文成绩。在总结作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四种立意方法:‎ ‎1.认真阅读材料,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 ‎2.抓住材料的主要对象来立意;‎ ‎3.抓住关键词语来立意;‎ ‎4.结合命题者的情感、态度来立意。‎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