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0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2020年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高一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郯子之徒 日与其徒上高山
B. 孔子师郯子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一世之雄也
D. 小学而大遗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本题C项,均为本来的意思。A项,同伙,一类人/随从。B项,以……为师/有技艺的人。D项,丢弃(主观)/(被)遗弃(客观)。
故选C。
【点睛】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推断方法:一、代入检验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二、字形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语的意义可以通过字形特征进行推断。三、邻字推断法。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可以利用相邻字的这种意义“相同”“相反”的关系,推断实词的意义。四、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五、语境推断法。一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一定要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考查词义,即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六、词性推断法。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其词性是动态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词性,意义也就不会相同(即词类活用)。考生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文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再根据它的词性推断它的意义。七、语言结构推断法。在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上下句中处在同一位置上的词语意思往往相同、相对或相反。考生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①吾与子之所共适②始适还家门
B. 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②举匏樽以相属
C. ①扣舷而歌之 ②倚歌而和之
D.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B项,“属”通“嘱”,劝人饮酒。A项,两个“适”第一个是“享有”之意,第二个指“女子出嫁”。C项,两个“歌”分别为“歌唱”,“歌曲”。D项,两个“虚”分别为“太空”,“月缺”。故选B。
3.关于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的使用,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夸张: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B. 借代: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杜甫)
C. 对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晏几道)
D. 比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陆游)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高考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是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定、评价以及运用的能力。
本题D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香如故”是指和原来一样香,没有本体和喻体。A项,“天台四万八千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B项,“环佩”,古时女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C项,“落花”对“微雨”,“人独立”对“燕双飞”,运用对偶或对仗的修辞手法。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属于表达应用,这就需要考生要掌握“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几种修辞手法,考试中容易出错地方就关于这几种修辞的区别和联系,做这类题目时要好好阅读诗句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更好的掌握修辞手法,所以要经常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期,一档叫《上新了•故宫》的综艺节目频频登上网络热搜榜,以往的______故宫深处,伴随镜头移转,徐徐展现在观众眼前。翻阅演职人员列表,不难发现这档综艺节目的制作团队人员都特别年轻。今天的年轻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的主力人群是他们,他们奉献才智并且日渐欣赏传统文化。在年轻人聚居的网络平台,每遇________之作,常常能带动一番热烈讨论。在“新生代”的炯炯目光中,传统文化正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青年人热爱传统文化的现象令人欣喜,但我们仍需留意,( )。源起西周的陕西秦腔,年轻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影响力______;传统手工艺刺绣门类举不胜举,但是不论哪个类目如今都为找不到“接班人”长吁短叹……
新颖的创意,激发了年轻一代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当传统文化再次被激活,光彩焕发时,它也穿越时空,为我们的创新创业提供资源与灵感。青春是取之不竭的创造力与活力,当这股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________,二者定能交相辉映、携手向前。
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寂寂无闻 推陈出新 细微 汇合
B. 鲜为人知 推陈出新 式微 融合
C. 寂寂无闻 革故鼎新 细微 汇合
D. 鲜为人知 革故鼎新 式微 融合
5.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传统文化大多都遭到了破坏
B. 几乎没有人关注并呼吁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了
C. 还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正频频“告急”
D. 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缺少创新和关注
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还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
B. 不只是以主力人群的身份观看传统文化,还为创新制作传统文化节目奉献才智。
C. 不仅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奉献才智,还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D. 不只为创新传统文化节目奉献才智,更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答案】4. B 5. C 6. C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寂寂无闻:指毫无声息,默默无闻,没有名气。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语境说的是以往的故宫少有人知道。所以此处选用“鲜为人知”。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革,改变,革除;故,旧的;鼎,树立。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结合后一句“在‘新生代’的炯炯目光中,传统文化正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可以推知语境说的是传统文化在向新的方向发展。所以此处选用“推陈出新”。式微: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细微:细小微小。结合后一句“不论哪个类目如今都为找不到‘接班人’长吁短叹”理解,此处说的是陕西秦腔在年轻一代中逐渐衰落。所以此处选用“式微”。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汇合:指(水流)聚集;会合,也指单层细胞培养中,所有的细胞的边缘都与其他细胞相接触的状态。结合后一句“二者定能交相辉映、携手向前”理解,此处说的是青春这股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在一起。所以此处选用“融合”。故选B。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联系下面句子“源起西周的陕西秦腔,年轻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影响力式微;传统手工艺刺绣门类举不胜举,但是不论哪个类目如今都为找不到‘接班人’长吁短叹”。这里明显说的是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正频频告急。A项,“破坏”一词不符合下文意思,不能用。B项,根据文意,下文侧重强调的是“传统文艺的保护传承工作告急”,重点不在于“几乎没有人关注并呼吁”,这一推断不合文意。D项,“缺少创新和关注”的说法和下文联系也不紧。故选C。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不合语境,根据上下文,应该把“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与“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交换位置。B项,不合语境,同时“观看传统文化”搭配不当。C项,“不仅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突出的是“创新”,D项,“不只为创新传统文化节目奉献才智”,突出的是“节目”,结合上下文判断重点再说“创新”,CD两相比较应该选择“为……创新奉献才智”。故选C。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7.阅读下面的语段,仿照划线句子另写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至亲离去的那一瞬间通常不会使人感到悲伤。真正会让你感到悲痛的是打开冰箱的那半盒牛奶、那窗台上随风微曳的绿箩、那安静折叠在床上的绒被,还有那深夜里洗衣机传来的阵阵喧哗。
至亲在的时候,我们总是习以为常,以为一切的爱与付出都是理所应当。当他们走了,我们才猛然发现,父母的唠叨是多么悦耳,妻子的絮叨是多么动听,孩子的叫嚷又是多么可爱。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如果时光可以流转,那些无关痛痒的吵嘴,那些不值一提的嫌隙,是否可以在一个深情的拥抱里冰释前嫌?
如果时光可以流转,(1) , , ?
如果时光可以流转,(2) , , ?
当你拥抱的时候,请再用力一点;当你告别的时候,请再深情一些。
【答案】 (1). (1)那些本不应有的怨念,那些无端产生的误解,是否可以在一个真诚的微笑中烟消云散? (2). (2)那些劳人心神的疏远,那些刺痛人心的话语,是否可以在一句由衷的道歉中荡然无存?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仿写句子的形式考查。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严格一致。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本题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结合语段材料内容分析,应该是写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如果时光可以流转,处理这些细节的方法可能会不一样。分析例句结构,“那些……那些……,是否可以……?”,结合材料内容及例句句式仿写即可。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杜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西洋依靠“法”治理社会,我们依靠“人”。
B. 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醋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 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 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9.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论述的话题;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 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说明了“礼”有时也是很“野蛮”的。
C. 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 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人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 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 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 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答案】8. B 9. D 10. C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
A项,西洋依靠“法”治理社会,我们依靠“人”,这一说法错误,原文中还提到乡土社会依靠“礼治”。
B项,“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醋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符合原文“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这一说法正确。
C项,“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与原文“人服礼是主动的”不符,这一说法错误。
D项,“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这一说法错误,原文并没有提到哪种生活方式更优越。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
D项,“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错,不是很多处,文章只有在第一节对比了“人治”和“法制”。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将各个选项的内容与原文进行对照,找出其细微错误点。
本题C项,强加因果,原文说“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故选C。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答司马谏议书①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②,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1.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欲强聒 聒:语声吵扰
B.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对待
C. 举先王之政 举:实行、推行
D. 辟邪说,难壬人 难:困难
12. 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B.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C.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D.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13. 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 “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这句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D.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慊意。
14.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答案】11. D 12. A 13. D
14. (1)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
(2)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是正确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本题,
本题D项,“难”的解释错误,应该是“责难、批驳”的意思。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膏泽斯民”为动宾结构,所以“民则”之间应该断开,排除C、D。“上大有为”为主谓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A。
【13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D项,“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分析错误。本句只是表达了,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没有歉意。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窃”:“私下”;“交往”:“用心”。第二句关键点:“改其度”:“改变计划”;“度义”:“周密考虑”。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怨恨和诽谤如此众多,那是早就预知它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为得计。皇上却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去考虑反对的人有多少,愿意竭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对我气势汹汹呢?商王盘庚迁都时,连百姓都埋怨,还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是正确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假如您责备我占据高位已久,没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末我承认错误;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也别干,只要墨守从前的老规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见面,衷心想念和仰慕您。
四、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苦寒行
【南宋】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②,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帏箔:帐幔和帘子,泛指帘幕。屏山:屏风。
15.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十月边头风色恶”一句写出环境恶劣,为下面写官军之苦做铺垫。
B. “押衣敕使来不来”一句描写边军将士的心理活动:期盼中又有不满和愤懑。
C. “热”字一语双关,既是说官员优渥的生活条件,也暗指其炙手可热的权力。
D. 这首诗直抒胸臆,抒发了对“城中热官”的不满,对守边官军的同情。
16. 本诗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1)边关将士的衣着单薄和环境苦寒之间的对比;(2)边关将士生活困苦和长安官员生活奢华对比;(3)边关将土尽忠报国和长安官员素餐尸位对比。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本题D项,直抒胸臆理解错误。本诗表面看来,诗人只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先活情景并列在一起,作客观的描绘,不加任何评论。实际上,这种对比本身就包含着爱憎衰贬,诗人把强烈的感情,寓于形象描写之中,既显豁,又蕴藉,属于间接抒情。
故选D。
【16题详解】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像(虚实结合),对比等。
本诗前四句写边疆的士卒生活。十月的边疆,气候恶劣,守边的兵士,却衣裘单薄。诗的后四句描写京城大官的生活。长安是汉、唐旧都,往往用以代指京城,这里指南宋都城临安。那些京城高官,日上三竿,依然重门深锁,在层层的暖帘和屏风之内,高卧未起。他们酒醉饭饱,怎知道屋外的寒冷!在具体描写中,诗人又注意了多方照应,比如,“热官”,就是有权势的大宫,著一“热”字,其气焰燕夭之状可见,与军士的“冷”适成对照。贵人的“朱门日高未启”和戍卒的“夜长甲冷难睡”则构成了更为鲜明的对照。一方面,是十月边头风色恶,身上衣裘薄;另一方面,则是中酒不知寒,芙蓉帐暖度春宵。这是以上层统治集团纸醉金迷之“乐”,来反衬边防戍卒之“苦”。
【点睛】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像(虚实结合),对比。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主要从抒情的方式、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答。
五、名句名篇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劝学》中,荀子认为一个人在求学过程中只有摆正“学”与“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的句子是: ___ ,_____。
(3)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的最后四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周公吐哺,天天归心。”
【答案】 (1). 舳舻千里 (2). 旌旗蔽空 (3). 吾尝终日而思矣 (4).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 山不厌高 (6). 水不厌深
【解析】
【详解】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舳舻”“蔽”“须臾”“厌”,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玉米在人间
李思维
茂盛的玉米地,散落在村庄的周围,一片连着一片,把村庄包围在万绿丛中,带着乡亲们的体温,聚着他们的心血,成为乡村最朴实,最优美的风景,在我的眼睛里,这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波涛起伏,涌动蓬勃的生命。
身居城市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闭上眼睛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家乡的那些景物,尤其是那些庄稼,那碧波如浪的玉米林,我仿佛听到风儿吹过来的沙沙声响,嗅到阵阵夹杂着甜味的清香,每当这个时候,我好像又找回了那些丢失了的东西,找到了我的乡村记忆和童年的快乐时光。
闲暇时翻阅史料,得知玉米的渊源来自墨西哥的古印第安人,墨西哥因此被誉为“玉米的故乡”。历史风云,世事沧桑,我想,当年墨西哥那些土著居民,做梦也想不到他们培育的这种黄金般的玉米竟漂洋过海,养活了无数中国人。在漫长的岁月里,玉米用一代一代的生命轮回精心地呵护着村庄民众,与村庄一起经历风雨洗礼,一起接受阳光的爱抚。
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每逢春风吹醒冻裂的泥土,父亲总在这个时候左手持鞭右手执犁,跟在那头老牛后面,用一把锋利的犁铧划开春天的序幕,农事是一波接一波的,耕好了地,接着就要把玉米种子播进地里,乡间的路上,随处可见推着种子化肥,肩扛锄头的人们,偶尔还能看见施拉机“突突”地驶过,整个田野像一锅煮沸了的开水欢腾起来。
一场春雨过后,玉米就开始疯长,放眼望去,一片葱茏,一片苍翠,漫山遍野的绿像大海一样铺天盖地卷来,淹没了村庄。闭上眼睛,整个田野里都是玉米拔节的声音,这时节的天空是明朗干净的,土地是妩媚舒展的,玉米生长着,长到一筷子高的时候,又要追一次肥,追过肥的玉米像发育期的少年,在土地的滋养和阳光的照耀下,使劲地蹿个儿,似乎不几天,田野成了青纱,一片浩瀚壮观的风景。
玉米快要成熟的季节,大自然的芬芳犹如久违的甘露沁人心脾,我们孩子们难以控制焦急等待的心情,迫不及待地往玉米地里钻,童年里玉米杆的美味是无与伦比的,它的汁水甜得黏牙,是我们最喜欢的免费零食,孩子们像挨了饿的小兽,迫不及待啃生棒子,甜甜的有种牛奶的香味,还有煮玉米,水是村中甘甜清澈的井水,把嫩乎乎的小玉米丢进煮饭的开水锅里一起煮,煮熟的嫩玉米水灵灵的,热气氤氲,握住玉米的两头,用牙齿轻轻地啃食,满嘴都是清香。
秋天,到了收获的季节,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地里的玉米成熟了,经过阳光照耀的玉米,籽粒饱满,色泽光亮,一个个大棒子看上去就像兵马俑的方阵,威武而庄严,轻轻抽动鼻翼,满口满鼻都是甜蜜的气息,那年月收获玉米没有机械化,一家一户的几亩地,全是人工收获。人们拉上车子,提着袋子,挎着篮子,来到地头,掰玉米的人一手握紧秆子与玉米蒂。一手握紧玉米棒一折,一个玉米棒子就掰下来了。
玉米秆砍下来后,捆成直径一尺的草捆子,再一簇簇地把十来个这样的草捆子聚拢,让它们彼此依靠着,站立起来,玉米秸秆要在收获后的玉米地晾里一段时间,等到水分全干了,再运回家仔细地垛起来,到了冬天,或铡成草料喂牲口,或用来搭建菜窖的顶棚,或烧火做饭,或沤制农家肥……到了春天还可以扎成菜园子的篱笆,人们一点儿也舍不得丢掉。
吃过晚饭,碗一推,剥玉米又要开始了,干这种活,不用点灯,白白的玉米皮已经映得院里发亮,或搬个小凳子,或席地而坐,大家围着玉米堆,去除玉米的外套,只留下几片薄薄的内叶,成对成对地栓在一起,待绑好了,一下子搭在事先栽好的木桩上,挂在一个个树杈上,炫耀着一个家庭,一个村庄的丰收……
18.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那些丢失了的东西”,指作者身居城市后闭上眼睛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的家乡的一草一木,指作者的乡村记忆和童年的快乐时光。
B. 作者翻阅史料,交代玉米的渊源,是为了说明玉米的历史悠久;作者对墨西哥古印第安人的猜想,则是为了歌颂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业绩。
C. 写孩子们像挨了饿的小兽,迫不及待啃生棒子,表现了那时农村生活的艰苦。
D. 本文辞藻华丽,多用比喻,对场景的描摹准确生动,带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19. 作者描写玉米的成长历程,却从对父亲的回忆开始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 文章为什么要详细的描写从播种到秋收的全过程
【答案】18. A 19. 内容上:从对父亲的回忆开始写,说明春耕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表现了农村生活对我的影响之深。结构上:自然引出下文描写玉米的成长历程。说明了农村生活的充实,表达我对这种生活的怀念等。
20. 文章通过播种、追肥、秋收等农事画面的依次展开,描绘了玉米在人间的成长历程,勾勒出美好的乡村生活,体现了作者浓浓的乡土之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本题B项,“则是为了歌颂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业绩”错,结合“我想,当年墨西哥那些土著居民……与村庄一起经历风雨洗礼,一起接受阳光的爱抚”分析可知,主要写玉米对人们的影响及作用。C项,“表现了那时农村生活的艰苦”错,应该是对乡土之情的热爱。D项,“本文辞藻华丽”错,本文写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以及玉米的生长过程,语言朴实。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分析文本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需要结合文本的人物形象、主旨感情、结构布局等方面分析。
本题结合“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每逢春风吹醒冻裂的泥土……随处可见推着种子化肥,肩扛锄头的人们”分析,主要写“春耕播种图”,从对父亲的回忆开始写,运用了人物描写和场面描写,山野、田园、路上、农舍正沉浸在一片忙碌之中。农村农忙的季节里,一切都是那么的热火朝天;随着春耕的到来,又是一年辛苦的开始了。春耕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说明农村生活对我的影响之深。描绘了一派乡间春耕播种繁忙、紧张的场景,说明了农村生活的忙碌,表达我对这种生活的怀念等。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的内容概括能力,概括题分为内容概括、原因概括、情感概括等,这类题的答题方法有两种:一是读懂文本内容,分条概括,可以从结构上,主旨等方面来概括;二是联系文本主旨和作者思想情感,可以用“通过描写什么内容,体现作者什么情感”。
本题,首先指出文章通过描写了三个农事画面和玉米的成长历程,然后联系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本文体现出美好的乡村生活和浓浓的乡土之情。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龙术”。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黄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需要的是“洹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抓住研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精研、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白,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
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四诊
望、闻、问、切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材料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遣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21. 下列内容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原则的一项是
A.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C.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D. “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2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习总书记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示的总思路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
B. 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辨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纲”对病人进行分析“辨证”,从而做出诊断。
C. 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D. 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5个“非遗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
23. 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
【答案】21. D 22. C
23. ①具有代表性: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竟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②具有实际贡献: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现在仍然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③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解析】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结合“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分析,符合“固本”原则;
B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表达的“惟精惟一”与文中的“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躁者涉猎”内涵一致,符合中医药创新的“守恒”原则;
C项,结合“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分析,符合“出新”原则;
D项,“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大道理往往都是最简单的,是淳朴、自然的。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原则,于文无据。
故选D。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C项,“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错误。原文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主语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故选C。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分析,中医药具有代表性。结合“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分析,中医药具有实际贡献;结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分析,中医药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八、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是外卖小哥雷海为,他是这样读书的:在书店里读诗,回家默写;利用等餐或等红绿灯的碎片时间读诗……
雷海为的对手彭敏是《中国成语大会》的总冠军,他是这样读书的:高中读、大学读,读到北大硕士……
你对上述两种状态下读书方式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和思考谈谈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终身学习酿诗意
女作家艾小羊说过:“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投资,你所看到的逆袭,全部都是时间的果实。“这句话放到雷海为身上最适用。
雷海为是一个普通的外卖小哥,他在等餐送餐间隙,日晒雨淋间隙背记诗词;在别人休息时,十多年保持每天背诵诗词的习惯不变。他在提升他人生活品质的同时,实现了人生超越,荣登《中国诗词大会》最高峰。在书中,雷海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与满足,读书,让他看到了眼前的诗和远方。
他的诗词功力,就是这样利用空闲时间一点点积累出来的。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保持着学习的热情、学习的渴望才是最重要的。正是这种学习方式,酿就了雷海为心中的诗意。……校园雅室的读书方式,奠定了终身学习的基础,但很多人却在校园学习之后泯然众人矣,何哉?就在于没有雷海为“外卖时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增加的不仅是知识,更锤炼“心”的韧性,在诗词大会与彭敏对决,其实他就是赢在社会的历练上校园学习,让他知道了诗的魅力;而利用外卖的间隙挤时间背诗、学习,则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所以,这种终身学习的读书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终身学习,讲的是人一生都要学习。人们始终把学习当作一个永恒的主题,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索学习的科学方法,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古人云;“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学习。说起学习,人人都知道重要性,可就是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更难做到持之以恒学习。有人总是说自己没时间看书,没时间参加培训,却有时间刷朋友圈、玩游戏、看新闻或追剧。
抓住点滴时间终生学习,首先要强化学习意识。学习是个终身受益过程,是成就事业的有效途径。对公职人员而言,学习更是职责所系,事业所需,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努力成为勤奋学习的人。
抓住点滴时间终生学习,还要注重提高结合能力。书籍浩如烟海,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用来读书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即使不休息也无法读完。学习是长期性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没有韧劲、挤劲和钻劲,就难以抓住点滴时间静下心来读书。鲁讯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还是会有的。工作繁忙、工作量大是不争的事实,但只要科学安排,充分利用工余时间见缝插针学、少一点应酬,还是有时间学习的。
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活中充满太多诱惑,与其花大把大把时间网上购物、玩各类网游、追星、微信群里海阔天空,不如利用点滴时间静下心来读书,读进去了,内心便从容淡定了;读进去了,思想境界便高了,眼光眼界自然而然就开阔了。相信,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个时刻给你回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对于读书方式表达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作答时要认真审读材料。
审题:
首先解读材料,两则材料对两人各有所赞,但两人各自读书状态是不同的。雷海为的“状态”:在送外卖的状态下读诗,他需要挤时间,体现了生活中挤时间读书的辛苦,但读诗的追求让他有所成就,这种状态,叫“身处喧嚣”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读书是不容易的。彭敏的“状态”:在校园求学的状态下读诗,他有优裕的时间,也懂得珍惜这大把的时间,一个人最容易迷失的恰是在拥有幸福却不自知的情况之下,玩游戏的、玩手机、睡觉、逃学等等。在校读书,这种状态,在材料叫“雅室求学”,同样是不容易坚持的。
立意:
①终身学习酿诗意。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保持着学习的热情、学习的渴望才是最重要的。正是这种学习方式,酿就了雷海为心中的诗意。校园雅室的读书方式,奠定了终身学习的基础,但很多人却在校园学习之后泯然众人矣,何哉?就在于没有雷海为“外卖时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增加的不仅是知识,更锤炼“心”的韧性,在诗词大会与彭敏对决,其实他就是赢在社会的历练上!校园学习,让他知道了诗的魅力;而外卖下挤时间学习,则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
②雅室读诗志趣高。汉字夺魁、成语夺冠、诗词屈居亚军,这就是北大硕士彭敏取得的成绩!字、词、诗,涵盖了中文的三个要素,这样的成绩正是校园读书方式结下的硕果。在“喧嚣”中学习,采用“挤”的学习方式,固然能够酿诗意,但也限制了成长的深度和广度,只能在“诗岸”上徜徉!所以雅室学习条件更好更专注,理应更容易达成学习目标。
③“雅室”“喧嚣”皆可读,读书岂能论环境。每个人的际遇不同,如何利用现有的环境及条件,坚定读书的心志,努力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雅室”读书固然可喜,“喧嚣”读书亦能有成!在校园,亦应学海为;在社会,也要仿彭敏。
素材:
1.爱因斯坦的“大圆与小圆”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有人问爱因斯坦:“您可谓物理学界空前绝后的人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找来一支笔、一张纸,画了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说:“目前,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这个小圆,我所知的是这个大圆。然而整个物理学是无边无际的,小圆的周长小,即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小,所以感受到自己未知的东西少;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这一周长大,所以感到自己未知的东西多,会更加努力去探索。”学无止境,既是指引我们今后工作生活的导航,也是我们践行终身学习的目标。
2.毛泽东“活到老,学到老”
“活到老,学到老”是毛泽东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实写照。他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读书治学,一是要珍惜时间,二是要勤奋刻苦,除此以外,没有什么窍门和捷径。”因此,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求知,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毛泽东孜孜不倦地从大量的书籍中汲取营养。他总是挤时间读书,有时白天实在忙不过来,就减少夜晚的睡眠时间。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每天的睡眠时间很少,有时读书就像工作一样,常常是通宵达旦。即使每次外出,他也总要带些书,或者在当地借些书来读。
3.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活到老、学到老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可谓活到老、学到老的践行者,84岁开始学习使用电脑,86岁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后来又打算开“博客”。不想落后于时代的于光远,以乐观的生活态度治学为乐、安度晚年。头顶“著名经济学家”桂冠的于光远晚年又开始攀登文学高峰,散文出手不凡,自称“21世纪文坛新秀”。90岁之前,于老出版了75部著作,其中包括散文集《古稀手记》、《窗外的石榴花》、《我眼中的他们》、《我的编年故事》等。
4.季羡林大师的温软与寂寞
季羡林大师91岁时还坚持写作。人生七十古来稀,他认为人活到80
岁已经不错了,自己早已“视死如归”了。然而正是这种乐观态度,才使得季老一年年越发显得硬朗。此后随着岁月的增长与流逝,他又写出了《虎年抒怀》、《九十抒怀》。他说,研究谈不上了,就是不愿待着,待着是很无聊的事情,每天接受医生护士的检查照顾,吃药打针喝水吃饭,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还是写些东西好。于是,每天他都坚持着。温家宝总理曾五次看望季羡林,并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对比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注重蕴含人文情怀的传统手工制作,让家乡人文情怀流淌到我们的心田;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读书最好的方式——抓住点滴时间终生学习”这一中心论点,从材料中两个人的读书的方法引出对读书方式的介绍,进而得出无论何种方式,只要可以收获知识提升素养即可。最后回扣论点“相信,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个时刻给你回报”总结全文。安排结尾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