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0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其次,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活质量的时候,必须要将环境质量考虑进去。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守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境利益。最后,在生态创新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
(摘编自高文杰等《生态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态创新是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创建的新的社会理论。
B. 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C. 平均意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代内公平排斥平均主义。
D. 在稀缺资源配给的数量质量上,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有增长,就是代际公平的底线。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熊彼特等人对“生态创新”的理解论证了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的观点。
B. 文章认为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代内代际公平。
C. 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维度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深层表现及相关后果。
D. 重新认识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一步谈论生态创新具体做法的一个重要前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态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的社会时代特点是:生态环境愈发恶化。
B. 生态创新理论并非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理论,需要依据现实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C.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了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的系统。
D. 是否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了当下与工业文明时代在价值财富观中的重要区别。
【答案】1. A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B“过于绝对”。原文提及的是“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并不能得出“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问题”的结论。C“扩大范围”。原文是“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而非“平均意识不利于资源开发和提高经济效率”。D“曲解文意”。“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有增长”有误,结合文意应为“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持平”。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2题详解】
试题分析:A“混淆关系”。原文第一段中引述熊彼特等人的言论,主要是为了追溯“生态创新”的历史源流,而非论证“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混淆了论据与观点的逻辑关系。
【3题详解】
试题分析:D“偷换概念”。原文是“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的本质区别”,意为“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本质区别”,而非“是否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是……重要区别”。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捞月亮的母亲
石 兵
捞月亮的人,是一位母亲。
在那个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里,我遇到了她和她时年六岁的儿子。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座贫瘠的大山是我在天黑之后来到的地方。我支起随身携带的帐篷,准备在野外过上一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我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月光从山下走来。
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只是短短几分钟,便在我视野中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
这时,我已经确定,这只是一对普通的山村母子。于是,我大着胆子走上几步,终于听到了女人说出的话语。
“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了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她抚摸着小男孩的头,再看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我来到她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的不安与恐惧。
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你们城里人叫白内障,我正在攒钱给他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
或许是看到了我眼中的疑问,女人接着说:“狗儿爹去了城里打工,那里挣钱多一些,家里就只有我和狗儿了。”
我没有再说话,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一路来到了女人位于半山腰处的家里。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
我躺在外间屋原属于男人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儿子说:“娘,我想爹了,今天山上遇到的那个人好像爹啊,个子一样的高,手一样的有劲,可我就是看不清他的模样。”
母亲说:“狗儿,快睡吧,睡着了,就能见到你爹的样子了。再过上半年,咱们就去城里找他,治好你的眼睛。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它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
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她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温暖与悲凉、伤痛与希望。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10期,有删节)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我”遇到了一对母子,他们虽然贫穷,但具有的精神品质却让“我”感到汗颜,是他们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B. “我”听到远处窸窸窣窣的声音,看到是母子二人;在午夜,这样的母子让“我”先害怕后好奇,最后知道他们只是生活贫困的普通的母子。
C. 文中人物虽然简单,但是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借助了很多的手法,如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
D. “我”联系了医院,让朋友开车接母子二人去治眼疾,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羞愧,原因就是“我”知道得太晚,没能及时给小男孩治疗眼睛。
5.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概括分析。
6. 针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结合文本和现实对其含意进行探究。
【答案】4. D 5.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吃苦耐劳、不怨天尤人、善良、温柔、有耐心的农村妇女。①吃苦耐劳。她为了给儿子治病,白天去帮人纺丝线,晚上还要照管家里的田地。②不怨天尤人。因为同样的贫穷,她得不到别人家的帮助,她说起这些很平静,认为别人帮她够多的了。③善良。她看到“我”这个不速之客并没有不安和恐惧;并且想下山时叫“我”回她家,因为山上凉。④温柔、有耐心。她乡音绵柔不泼辣,并且对儿子非常有耐心。
6. ①文中的“我”因为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和放纵,但忽略了这样做会给亲人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忘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东西需要珍惜。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都会遭遇失败或挫折,也许有些人会一蹶不振,会选择自暴自弃,但如果转念想想,其实我们还有很多机会,还有很多人在关心我们,也许就会释然。③因此,任何的打击或失利,都不能成为我们妥协的借口,因为这个世界很美好,我们的人生会更精彩。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D项,“我”羞愧的原因并不是“没能及时给小男孩治疗眼睛”,而是因为本是他们帮助了“我”,他们却来感谢“我”。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作答本题,可梳理文中有关“母亲”的情节,通过对“母亲”的言行的分析概括其性格特征。如“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体现了她的善良、乐于助人;“我正在攒钱给他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体现了她的吃苦耐劳和对儿子的爱;“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体现了她的坚忍,不怨天尤人等等。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社会内涵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有关情节的探究性题,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是否真实,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联系小说具体内容,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小说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理由与看法,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文章最后一句话,首先交代了“面对她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的原因,也相当于补叙,交代了“我”为什么来到那座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里: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而“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是“我”的感悟,同时也透过“我”的经历,通过“捞月亮的母亲”的描述,揭示小说的主旨:任何的打击或失利,都不能成为我们妥协的借口。最后一句正是这一主旨。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解题策略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实质上就是第1点的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性化阅读”。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 “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发布的《2016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和《2016年中国互联网+政务服务调查评估报告》中指出,67%的地市政府网站存在财政、人事、统计等信息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全面的现象;72%的地方政府网站在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方面,以动态新闻、政府文件为主;过半数的部委网站未以政策制定者的身份开展解读,而是以转载新闻媒体相关报道为主,且解读回应形式单一;超过90%的网站存在征集意见不反馈或反馈不及时的现象等。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报告》认为,主要亮点有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步入正轨,行政权力办事资源整合度较高,应用互联网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渠道呈现多元化、移动化的趋势等。《报告》也指出了平台建设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平台渠道有待整合、服务功能有待优化、内容质量有待提升等。
(节选自2016年12月29日人民网)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意见》,到2017年底前,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政务服务标准化、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底前,将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让政务服务更聪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
(节选自2017年1月17日搜狐网)
材料三 “互联网+政务”主要是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推动政府搭建智慧城市平台,让百姓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
“互联网+政务”与以往提出的搭建政府网站、政府平台完全不同。有一些政府网站,信息更新滞后,而且各个职能部门间的数据互不来往,单打独斗。“证明你妈是你妈”的闹剧其实就是信息不透明、不共享的结果。“互联网+”的落地,不仅要把所有信息打通,而且让政府随时随地为个人提供政务服务成为可能,这将彻底改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节奏。
“互联网+政务”创新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先导。“互联网+政务”,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用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完成原有的业务功能。
“互联网+政务”的实现还将不断改变政府的组织结构,最终将建构出适合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
(节选自2015年6月30日新华网)
材料四 国务院日前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要求各地加快清理不适应“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各种规定,凡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不得要求群众必须到现场办理;能通过网络共享的材料,不得要求群众重复提交;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
“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彰显了国务院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决心。“三个不得”则给各地政府划定了利企便民的底线:加快信息跑路,减少群众跑腿。而加快推进网上政务服务职能部门必须舍得“割肉”。
与此同时,个别地方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些部门虽然将办事大厅搬到了“网上”,群众却只能浏览办事流程,无法进行网上审批申报;有的虽然开放了网上受理渠道,但核心审批仍要群众跑腿;有的政府部门固守各自数据信息,导致部门信息无法互通互联,信息跑路遭遇“梗阻”。
(节选自2016年9月20日新华网)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材料一发布的两个评估报告中,第一个是对“政府网站绩效”的评估,第二个是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评估,二者的问题包括服务功能有待优化、内容质量有待提升等。
B. 材料二介绍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前景规划,明确了2017年底前及2020年底前所要达到的目标。
C. 材料三解释了“互联网+政务”的目的是让百姓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以及“互联网+政务”对政府工作部门的作用等。
D. 材料四介绍了国务院对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具体要求,“三个不得”具体、实用,明确了对政务服务职能部门工作的具体要求。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列举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的优缺点,优点方面如政府在线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行政权力办事资源不断整合、服务渠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等。
B. 材料一列举了一些“政府网站”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式,如网站信息公开不及时,重点领域的信息解读不到位且回应形式单一等。
C. 材料三中“证明你妈是你妈” 的闹剧说明文本作者对这类要求必须证明但没有必要的证明的反感和嘲弄,以此证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性。
D. 材料四在讨论问题时很注重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如“信息跑路遭遇‘梗阻’”中的“梗阻”,形象地表述了政务信息不畅通的状态,但不符合新闻用语的特点。
9. 我国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哪些具体的好处?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7. A 8. A
9. ①通过政府部门建设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让政府各部门的信息能够共享,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透明度②建构出适合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③让居民和企业享受信息带来的便捷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让居民和企业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政府网站绩效”的评估中没有“服务功能有待优化、内容质量有待提升”的内容。
故选A。
【8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在把握每段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主旨的基础上,逐项去原文找对应句或对应段;对比选项时既要扣住准确的词意,尤其注意限定词和关联词,又要注意把握整体的语意;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合理分析。
B项,“材料一列举了一些‘政府网站’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式”,分析错误,原文没有“解决方式”的内容。
C
项,“作者对这类要求必须证明但没有必要的证明的反感和嘲弄”无中生有,作者只是列举现象,分析原因,并没有表明态度。
D项,“不符合新闻用语的特点”理解不当,这样表述更易于读者理解。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本题主要从“政府平台”的建设和方便快捷的服务的角度进行概括,重点注意各段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材料二“全面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政务服务标准化、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让政务服务更聪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材料三第一段“推动政府搭建智慧城市平台,让百姓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第二段“这将彻底改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节奏”,材料四第二段“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第三段“最终将建构出适合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对以上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靳狱椽曹咎书抵栎阳狱椽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项梁起东阿,西,比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乃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沛公、项羽去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能下。沛公、项羽相与谋曰:“今项梁军破,士卒恐。”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
项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漳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0.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一项是( )
A. 毋妄言,族矣 族:一族人
B. 又不肯竟学 竟:努力,加倍
C. 以故事得已 故事:旧例
D.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 壁:壁垒
11. 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B.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C.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D.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12. 下列对原文的相关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梁在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后来有一人没被任用找到他,他就说出了让大家信服的理由。
B. 项羽家世代都是楚国的大将,他的父亲被秦国将领王翦杀害,为了报仇,他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和舞剑,而是喜欢兵法。
C. 项梁感到项籍很不一般的原因是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
D. 成语“破釜沉舟”就出自以上文段。项羽的具体做法是率领全部军队渡过黄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现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13. 翻译下面句子。
(1)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
(2)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答案】10. C 11. A 12. A
13. ⑴打了胜仗,将领就骄傲,士卒就怠惰,这样的军队一定要吃败仗。如今士卒有点怠惰了,而秦兵在一天天地增加,我替您担心啊!
⑵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解析】
【分析】
)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A项解释错误,“毋妄言,族矣”,意思是: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族”,动词,族灭,灭族。
B项解释错误,“又不肯竟学”,意思是:又不肯学到底了。“竟”,最终,终了。
C项解释正确,“以故事得已”意思是:引用了旧例才使此事得以停止。“故事”,旧例。
D项解释错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意思是:诸侯军队中前来解救钜鹿之围的有十多座营垒。“壁”,军营。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意思是说,到楚军攻击秦军时,那些诸侯军的将领都躲在壁垒上观战。楚军战士没有不是用一个来抵挡十个,楚兵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颤栗恐惧。于是打败秦军以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他们进入军营之门时,没有谁不是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
从各选项来看,几处断句主要涉及句子的主语问题。而对句子主语(名词)的识别,是断句的重要手法之一,可根据文意来确定。第一处“诸将”是后一句“皆从壁上观”的主语。应与后句相连,不应与前句相连。排除CD两项。
“楚战士”是后句“无不一以当十”的主语,因而,“楚战士”不应与前句相连,而应与后句相连。排除B项。
分析可知,A项断句正确。
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
B项“他的父亲被秦国将领王翦杀害,为了报仇”分析错误,是项羽的叔父的父亲被秦国将领王翦杀害;“为了报仇”,是无中生有。
C项,项梁感到项籍很不一般的原因的说法错误,而是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可以取代秦始皇项梁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
D项,“渡过黄河”分析错误,应是渡过漳河。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少,稍,有点;益,增加;畏,担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2)裨将,副将;徇,巡行;下,占领。
【点睛】文言文阅读筛选题的设误类型:
一、对象错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二、方法错位
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
三、概念错位
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含的,这就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四、主旨错位
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相合。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
五、事件错位
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千万不能脱离语境,就事论事,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
六、关系错位
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
参考翻译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yuè,悦)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qí,齐)县狱掾(yuàn,愿)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项梁派人去接收吴中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候、司马。其中有一个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做一件事,你没有办成,所以不能任用你。”众人听了都很敬服。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项梁自东阿出发西进,等来到定陶时,已两次打败秦军,项羽等又杀了李由,因此更加轻视秦军,渐渐显露出骄傲的神态。宋义于是规谏项梁说:“打了胜仗,将领就骄傲,士卒就怠惰,这样的军队一定要吃败仗。如今士卒有点怠惰了,而秦兵在一天天地增加,我替您担心啊!”项梁不听。秦朝果然发动了全部兵力来增援章邯,攻击楚军,在定陶大败楚军,项梁战死。沛公、项羽离开外黄去攻打陈留,陈留坚守,攻不下来。沛公和项羽一块儿商量说:“现在项梁的军队被打败了,士卒都很恐惧。”就和吕臣的军队一起向东撤退。吕臣的军队驻扎在彭城东边,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彭城西边,沛公的军队驻扎在砀县。
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②。
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②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
B. 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山”之险。
C. “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仿佛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
D. 诗歌最后两句劝诫舟中的商人不要轻狂侮慢,勿对已作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
15. 请从 “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14. D 15. 江水茫茫,孤岛险绝,岛上山峻路险,古木参天,船帆点点,这是画景,是写实。在欣赏绘画的过程中,苏轼仿佛感觉在水上行舟,“沙平风软望不到,孤 山久与船低昂”,设想江面行舟上的客商一定会为眼前美景所陶醉,以至忘乎所以,于是戏谑说小姑前年已嫁彭郎了,这是写虚。静态的画船(实)与动态的波涛及孤山(虚 ),无声的画船(实)
配上猿啼乌呜和抑扬的歌声(虚) ,既有视觉实 ,又有听觉虚,虚实相生,深化了画图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D项,“勿对已做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分析有误,诗中尾句借用谐音,饶有风趣地把小孤山说成“小姑”,把彭浪矶说成“彭郎”,说它们如新婚夫妇扎好云鬟、穿上新装一样地美丽端庄。借用传说,赋予画面的景象以神奇浪漫的色彩,增添诗情画意,并非真是要告诫舟中贾客什么。
故选D。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并从虚实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
“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山色苍苍,水光茫茫,点明这是一幅青绿色的平远山水,而且画面浩淼空阔。这是实写。苏轼在观画中感到这两个绝岛的形状与位置同大小孤山相似,遂想象它们就是大小孤山。这是虚写。诗人描绘长江上的这两个绝岛,不作静态的刻划,而是通过运动去暗示和展现。其中,静态的无声的画船是实写,动态的波涛及猿啼乌呜和抑扬的歌声是虚写。既有视觉实 ,又有听觉虚,虚实相生,深化了画图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点睛】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诗歌赏析:
这首题画诗,是宋神宗元丰元年(l078)苏轼任徐州(今属江苏)知州时创作的。题中李思训,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一作右)武卫大将军,世称李将军。他的山水画多以青绿胜,明代画论家董其昌说他是山水画“北宗”的创始人。宋代《宣和画谱》评其画:“皆超绝,尤工山石林泉,笔格遒劲,得湍濑潺湲、烟霞缥缈难写之状。”可见他的着色山水画同王维的水墨写意山水也有相似之处,都重视意境创造,使画中有诗。苏轼题咏的这幅《长江绝岛图》早己不存,今存《江帆楼阁图》是青绿山水,颇有郁勃、恢宏的盛唐气象,相传是李思训墨宝。
诗意解析
这首诗构思缜密,章法严整,层次分明。依其诗意的进展,可分为三段。开头五句为第一段,描绘长江和绝岛,是对这幅画内容的总概括。“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山色苍苍,水光茫茫,点明这是一幅青绿色的平远山水,而且画面浩淼空阔。“大孤小孤”,指大孤山和小孤山。大孤山在江两九江市东南鄱阳湖中,四面洪涛,一峰独峙;小孤山在江西彭泽县北、安徽宿松县东南,屹立江中,与大孤山遥遥相对。苏轼说二山皆在“江中央”,可知李思训所画的未必就是大小孤山,而是苏轼在观画中感到这两个绝岛的形状与位置同大小孤山相似,遂想象它们就是大小孤山,并以此展开诗的艺术构思,为诗的奇妙结尾埋下伏笔。“崖崩”两句具体描写“绝岛”即大小孤山,这是画面的中心。这两座山四面环水,山势险峻,山上丛林茂密,一棵棵高大的乔木好像巨柱巍然耸立,直插云端。德国文艺理论家菜辛在《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一书中说:“诗描绘物体,只通过运动去暗示。诗人的妙技在于把可以眼见的特征化为运动。”苏轼兼擅诗画,对诗画各自的艺术特长和局限有深刻的体会,因此他描绘长江上的这两个绝岛,不作静态的刻划,而是通过运动去暗示和展现。“崖崩”,写山崖太陡峭而引发崩塌;“路绝”,写山石滚落,堵塞了道路;“猿鸟去”,写猿鸟惊惶四散,消失在深林中。“搀”(chàn),刺,插入,这个动词也赋子静穆的乔木以刺天的动态和气势。画幅上并没有猿鸟,但诗人不说“无猿鸟”而写“猿鸟去”,仿佛他亲眼见到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这是诗人灵心虚构、无中生有的妙笔。
韵律变化
“客舟何处来”以下四句是第二段,写画中小船。笔者欣赏过传为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的摹本,幽以“江帆楼阁”为题,但画面上以江岸楼阁和树石为主体,那几只帆船是很小的,所以我猜想苏轼题咏的这幅《长江绝岛图》,大概也只有一叶小舟吧。然而这不起眼的一叶小舟,在苏轼的笔下竟占据了诗的中心。他先用一个疑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再以生花妙笔,反复描写、渲染。棹(zhào),船桨。“客舟”两句说,这只客船从哪里来?船工划桨时唱的歌声在江心水上忽抑忽扬。南朝梁代诗人丘迟《发渔浦》诗有“棹歌发中流”句,苏轼去掉“发”字添加了“声抑扬”三字,这抑扬的棹歌声便在读者的耳际萦绕回荡。“沙”,指沙岸。“软”,柔软,细弱。低昂,犹俯仰。“沙平风软”两句,诗人恍若置身画中,登上了客船,眺望前方:沙岸平旷,江风轻柔,江上远景望无际。江波一起一伏,诗人观看江中孤山,也随船一起忽高忽低,时俯时仰。熙宁四年〔1071)六月,苏轼写了首拗体七律《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第四句是“青山久与船低昂”,第七句是“波平风软望不到”。苏轼这首题画诗又重复用了这两句,上下只换了“沙”、“孤”二字。可见,这是诗人船上观山亲身体会而获的得意之句,表现出人们乘船时都有所感受却从未有人用诗句传达写出来的情景兴味。人、船、山一起低昂,而且是持续地长久地低昂。这种动态多么新鲜美妙,有旋律节奏感,充满逸趣,苏轼仅用“孤山久与船低昂”七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了,真是才华横溢,大家手笔!绘画是视觉艺术,画家用颜色、水墨、线条在纸上描画出的景象,读者的眼睛直接看得见,因此,绘画形象的鲜明性、直观性,是用语言符号作为表现媒介的诗歌比不上的。但人有多种感觉最主要的审美感觉是视觉和听觉。绘画只能够表现视觉,而无法表现听觉,还有触觉、味觉、嗅觉。绘画是空间艺术,一幅画只能描绘在一个空间中的瞬息情景。诗歌却是灵活地结合着空间的时间艺术,它不宜于描绘静物,却可以自由地用语言表现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动作。在这一段诗中,我们见识了苏轼精通诗画艺术奥秘的本领。他先用“棹歌中流声抑扬”添加了画上没有的悦耳歌声,再以“孤山久与船低昂”表现长久持续的动态,从而在再现画境中充分发挥了诗歌的特长。
动态诗境
画面上的景物己写完,无声的静态画境己转化为有声的动态诗境。按照一般题画诗的作法,诗人或对画中情景加以赞美,或对画家与画作发表评论,诗即可完满收结。大诗人苏轼却妙脱蹊径,迥生慧心。他利用有关大小孤山的民间传说,挥毫落纸如云烟,写下诗的第三段,开拓出一个奇丽浪漫、谐趣盎然的新境界。峨峨,高耸貌。烟鬟,女子发髻。晓镜,早晨照的明镜。贾(gǔ)客,商人。小姑,即小孤山。彭郎,即澎浪矶。欧阳修《归田录》卷2载:“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疑然独立,而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这四句诗说:大小孤山的峰峦,在水雾缭绕之中,宛若两个女子高耸的发髻。看,她们在早晨照着明净如镜的江面梳理新妆呢。船上的客商,你的举止不要太轻狂了,美丽的小姑早就心有所属,她在前年己嫁给了英俊的彭郎。前二句,诗人妙以女子发髻比喻二山之峰峦,以镜喻水面,又以女子晨起对镜梳妆形容江中二山。结尾两句,更把比喻、拟人、谐音双关等表现手法融于一炉,根据小姑嫁彭郎的民间故事戏为谐语。于是,诗人对祖国如画江山的深清赞美,对李思训绘画作品的高度评价,也就含蓄风趣地自然流露出来。从诗歌意境创造的角度来看,诗的第三段是从前二段写实的基础上恣发奇想、凭虚营构的。“峨峨两烟鬟”与“小姑”,同“大孤小孤”首尾呼应:“舟中贾客”也与“客舟”上下承接,使诗的意境完整浑成。清人纪昀赞扬此诗“绰有兴致”,却贬斥“末二句佻而无味,遂似市井恶少语,殊非大雅所宜”(《纪评苏诗》卷17)。这位纪老夫子貌似高雅,但这几句话已暴露出他偏狭、保守、酸腐的审美趣味。提倡性灵说的袁枚评:“‘小姑嫁彭郎’,东坡谐语也。然坐实说,亦趣。”(《随园诗话》卷16)主张诗歌要有“细肌密理”的翁方纲说:“‘小姑’即上‘与船低昂’之山也,不就俚语寻路打诨,何以出场乎?况又极现成,极自然,缭绕萦回,神光离合,假而疑真,所以复而愈妙也。”(《石洲诗话》卷3)袁氏肯定“小姑嫁彭郎”句的谐趣,翁氏对此句之妙作了美妙的赏析,笔者十分赞同。
语言节奏
在这首题画诗中,苏轼还发挥了诗歌语言节奏感与音乐美的特长。诗题中虽无“歌”、“行”这类字眼,但我感到他是用七言歌行体来写这首题画诗的。全篇十三句,有八个七言句,三个五言句,两个三言句。开篇是两个三言句,以下两段以一个五言句或两个五言句起头,这使诗歌具有活泼的民间歌谣风味,又是七言歌行以七言句为主,交织穿插三、五言句的常见体式。通首押声音清亮的下平声阳韵。诗人有意运用“苍苍”、“茫茫”、“峨峨”等叠字词,,还有“崖崩路绝”、“沙平风软”句中对仗,又重复“大孤小孤”、“孤山”、“小姑”等词,形成了流丽圆转、回环往复、舒缓起伏、悠扬和谐的声韵节奏。这恰好与客舟摇漾、山船俯仰的情景相适应,使诗歌的境界美与音乐美完美统一。清人方东树称赞此诗:“神完气足,遒转空妙。”
16.名篇名句默写。
(1)《阿房宫赋》( ),____________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突出阿房宫
的雄伟、壮观。
(2)《逍遥游》( ),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讲大与小的关系,来说明“小”的往往不了解“大”的行为和想法。
(3)《虞美人》作者面对江山易主、人事皆非的现实却不敢明言,勾起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答案】 (1). 覆压三百余里 (2). 隔离天日 (3). 小知不及大知 (4). 小年不及大年 (5). 雕栏玉砌应犹在 (6). 只是朱颜改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覆、知、雕、颜。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基于信息技术的推动,新型文艺样式不断涌现,数码艺术、闪客艺术、新媒体艺术等 ,艺术新观念与新概念也如过江之鲫,令人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新样式、新观念、新理论无不源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网络文艺的跨介质创作与即时性互动已成常态。( ),向着渴求知识信息和心灵慰藉的人们飞翔,丰富着大众的文化选择,而大众也以 有的能动性参与到文艺生产传播中来。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们为信息时代的极大丰富 时,“潘多拉魔盒”也随之被悄然打开。各式各样的自媒体呼啸而出,图像、声音、文字的海量数据流纷纷涌向“云端”,人们对信息的追求永无止境:信息增长越快,欲望越是强烈。与此同时,信息高速公路的拓展速度与管理水准,却常常满足不了信息急剧增长的需求。于是,“秩序混乱”“交通阻塞”难以避免。在物质层面上,信息过载带来的是设备内存溢出或频繁死机;而在接受心理层面,信息过载使得信息接受者焦虑不安,无法冷静地搜索和取用对自身有用的信息,严重者甚至放弃自我判断,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如此一来,信息过载成为获取有效信息的人们的一大障碍,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
17.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信息过载成为获取有效信息的人们的一大障碍,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
B. 信息过载成为获取有效信息的人们的一大障碍,文艺生产传播被埋下了隐患。
C. 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
D. 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图像、声音、文字仿佛不受单一媒介限制,插上翅膀,
B. 图像、声音、文字仿佛插上翅膀,不受单一媒介限制
C. 图像、声音、文字不受单一媒介限制,仿佛插上翅膀
D. 图像、声音、文字插上翅膀,仿佛不受单一媒介限制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蜂拥而至 应接不暇 空前绝后 笑逐颜开
B. 层出不穷 目不暇接 前所未有 欢呼雀跃
C. 蜂拥而至 目不暇接 空前绝后 欢呼雀跃
D. 层出不穷 应接不暇 前所未有 笑逐颜开
【答案】17. C 18. B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原句的病灶有:“获取有效信息的人们”“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语序不当,应分别为“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这就排除ABD 三项。C项的修改最恰当。
故选C。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联系下文“飞翔”,“插上翅膀”和“不受限制”,具有先后关系,排除A、C两项;
同时“仿佛”只能放在“插上翅膀”的前面,排除A、D两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空: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地拥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
第二空: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第三空:空前绝后: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也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前所未有: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第四空:笑逐颜开: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面笑容,非常高兴的样子。欢呼雀跃: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
“层出不穷”偏重于以后还会出现,而“蜂拥而至”偏重于现有的集中到某一处,原文的信息比较偏重于从以前到以后都会继续出现,排除A、C两项。“前所未有”并没有说明以后的情况,而“空前绝后”不仅包括以前,而且包含以后,跟“前所未有”相比,其范围显然更大,“前所未有”含义所指的范围符合语段所说的实际情况,排除C、D两项。
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是某大学举办迎新晚会通知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以及语气等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为了招呼大一新生,我校打算举办迎新晚会,校团委和校学生会牵手组织,经过精心走台,9月20日晚八点在学校万人体育场正式演出,恳请全体大一新生按时参加。
【答案】“招呼”改为“欢迎”;“打算”改为“计划”;“牵手”改为“牵头”或“联合”;“走台”改为“排练”或“排演”;“恳请”改为“希望”。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及运用中得体掌握的能力。多注意生活中的对话,多看一些书信、广告,体会它们用语得体的妙处;对有些谦敬词要强记,再与同学多练习几次,就可能掌握语言表达时如何运用敬词谦词,做到得体;对一些外交声明、外交辞令可多加揣摩,分析一下,说这句话时的场合、背景、双方的身份等。语段中,“招呼”“打算”“牵手”“走台”等为口语,与“通知”的语体色彩不合,应改为书名语,如“欢迎”“计划”“牵头”“排演”。“恳请”等不符合主办者的身份和语气,应改为“希望”。
【点睛】语言表达要做到“得体”,应学会“三看一理解”:
(1)看文体,注意语体色彩。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又有几种变体:公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等。口语通俗易懂,自然灵活,适用于日常交际对话及广播稿等。
(2)看场合,注意“因境设辞”。
(3)看对象,注意讲究分寸。
(4)理解常见敬词与谦词的意义和用法。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孟子黄宗羲,著书立说,立潮头发先声,一代哲人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
材料:
爱国精神 科技成就 文学贡献
屈原 岳飞 白居易 沈括 杨靖宇 袁隆平
遭贬谪吟歌赋 战沙场驱敌寇 埋头干创新见
探物究理 抵御外侮 感怀时事
【答案】(示例)
屈原白居易,感怀时事,遭贬谪吟歌赋,一代才子具有伟大的文学贡献。
岳飞杨靖宇,抵御外侮,战沙场驱敌寇,一代军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沈括袁隆平,探物究理,埋头干创新见,一代巨匠具有杰出的科技成就。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能力。仿写句子要做到:①理解例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义与原句一致。②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甚至关联词也要一一对应。③注意例句的修辞手法,仿句要与之保持一致。④注意例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色彩等,仿句用词要与之相似。⑤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与之一致。最后可将仿句与例句及要求对照,看是否完全符合要求。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结合例句内容分析,通过一系列词语总结概括中国的某种精神,因此在选词的时候需要注意选能体现同类精神的词,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思维的严密性。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俗语说:“烂泥上不了墙”,“恨铁不成钢”,是形容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不求上进感到不满,急切希望他变好。歇后语说“望着高炉发楞——恨铁不成钢。”这三个俗语常常用来表述父母对子女、老师对学生的某种行为。有人认为,“恨铁不成钢”是一种爱,如果没有爱在,就不会盼着他(她)成“钢”,他(她)怎么样与你无关,又何必爱恨呢?也有人认为,“恨铁不成钢”的爱有些过分,很难让人舒服与理解,可能事与愿违;还有人认为,“铁”就是“铁”,何必让它成为“钢”呢?
请根据上述材料,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出发,阐述你对上述说法的感悟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各得其所,不也很好吗
①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古有之。然而并非每个孩子都成龙凤。因此,“恨铁不成钢”成为父母的心结,有人认为“恨铁不成钢”是一种爱,也有人认为爱得过分,而我认为,铁就是铁,钢就是钢,何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如能做好一快铁,不也很好吗?
②因人而异,何必勉为其难。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因每个人的不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天资聪慧与平凡的差别,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人都达到不同高度。我相信父母的初衷是好的,都希望儿女好。然而,正如木有高矮,玉有瑕疵,天份亦有强弱长短。父母将自己未竟的目标交给子女完成,但子女能力有限,特点不一,过高的期盼可能会变成无形的压力,甚至因达不到而变得自卑。依我之见,父母应挖掘孩子的长处,充分展现其价值便可。可见,因人而异,何必恨铁成钢?
③钢铁各有妙,不可相与一。巨树可为栋梁,矮木可制家具,人亦如此。巨树受人赞美,难道矮木一文不值?雷锋说:“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确,螺丝钉也受人尊敬,没有螺丝钉,何来高楼大厦,没有铁,何来繁华建筑?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1分钟爆炸,仅仅因小小的密封圈失效,导致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丧生。可见,“小”也是不可或缺的,家长不应持有“钢铁论”,铁有铁的作用,钢有钢的价值,铁并不低钢一等,各得其美妙。因此,因时而异,因事而化,不必千篇一律的强求。
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学习并不是孩子的唯一出路,成绩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爱因斯坦从小学习并不好,受尽同学嘲笑,然而他却成为了科学巨人;马云高考失意,而他开创电商,成了中国经济的引擎,跃为中国首富。数不胜数的事例表明,学习好坏并不能决定人生,家长应改变成绩观,善于发现孩子天赋,挖掘潜能,让孩子顺其天性成长。大国工匠胡双钱、火箭“心脏”焊接师高凤林等人仍是工人。条条大路通罗马,将事业做到极致,都可成就幸福人生。
⑤如果孩子是一块“铁”,请不要强迫他成为“钢”;如果孩子是块“钢”,请努力锻造成好“钢”,实现他“钢性”人生。因人而异,不可强求;因时而异,与时俱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长不仅鞭策,更应指导引路。我相信,终有一天你会看到“铁”是“钢”不能替代的,“钢”也不是铁能追赶上的。为政以安一方,为商以济一地,为师以育一侪,为孩子铺就通往不同方向的成才之路,正好各得其所,更应因材施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本题的材料是从三个俗语说起的。“烂泥扶不上墙”“恨铁不成钢”“望着高炉发楞——恨铁不成钢。” 这三个俗语常常用来表述父母对子女、老师对学生的某种行为。“恨”中含“爱”,只不过,这种过高的期望,往往给施加着带来困惑。长期以往,不但不能激发“铁”战斗力,反而会使这块“铁”自暴自弃,生锈腐烂掉。
立意角度:
(1)从父母或老师等长者角度:①恨铁不成钢就是一种爱;②对孩子或晚辈要有合理期待。
(2)从孩子或晚辈的角度:无须事事都要做得符合父母的期待;做自己喜爱做的事情很重要;各得其所,也很重要。
素材准备:
1.众所周知,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雕刻一座少女雕像时,投入了全部精力、融入了所有爱恋。最终,爱神被他打动了,赋予雕像以生命。有了爱,就有了蓬勃的生机,就有了跃动的灵魂,“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对教育真谛的生动诠释。但是,教育光注重学业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懂得爱。当年,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写下这样一段话:教育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时至今日,这段话依然发人深省。是的,一个会爱的人,才会有包容、乐善、诚良等美好品质,这些都是生命中的精神养分,存在于人性深处,需要被激发。一个人没有它,如同失去心灵;一个社会没有它,如同失去灵魂。
2.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一个冷漠的眼神、一句刻薄的话语、一次不公平的对待,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没有立德树人的仁心、没有诲人不倦的耐心、没有有教无类的公心,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温度的。正如一些教育界人士的疾呼,许多教师不缺知识,不缺方法,缺的是爱心,缺的是责任心。今天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回到人本身、关注人的成长。
3.教育机构会鼓励孩子去做义工,成为社会的志愿服务者,这将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经历--看过了人间苦难,才懂得更好地去爱和包容。
4.有人说,爱是理性的太阳,照耀着世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救学生不惜失去双腿,这是舍己为人之爱;大量乡村教师拿着微薄收入坚守课堂,这是克己育人之爱;无数老师一心扑在教学上,送走一届又一届学生,两鬓斑斑无怨无悔,这是敬业成人之爱。爱岗位、爱学生、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每一位好老师都是一张教育的名片,他们看似平凡,却以一生写尽了人间大爱。教师虽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从事着“仁而爱人”的事业。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惟有倾注爱心,三尺讲台才会成为梦想起飞的平台。
5.教育能走多远,关键看你有多爱。心中有了爱,就是教育的燃灯者、举火者,他们提供的光亮,足以照耀孩子们的前程,足以照亮我们民族的未来。
行文结构:
本题比较适合于写出议论文。先要根据材料确定一种立意,给文章拟一个标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论证过程中要选择典型材料,论证的结构宜采用对照式。在论证的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论点。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