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50 KB
  • 2021-06-08 发布

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期中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 ‎1.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2.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扶贫帮困、改善民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追求。从先秦《周礼》的“荒政十二策”,到南宋的《救荒活民书》,再到清代的《荒政辑要》,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古人对贫困的认定,一般是对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分类定级。如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产微力薄,家无担石,或户倾业废,孤寡老弱,朝不谋夕者”定为极贫,将“田虽被灾,盖藏未尽,或有微业可营,尚非急不及待者”定为次贫。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赈米,次贫之民赈钱,稍贫之民转贷”。这种对贫困人口进行综合考察、分类定级、分类扶持的做法,值得今天借鉴。过去,我国扶贫开发主要是瞄准区域,大多没有识别到户,其“粗放”弊端逐渐显现。今天我们实施精准扶贫,要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发力。精准扶贫的前提在于对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致贫原因等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进而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分类扶持,提高扶贫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在扶贫方式上,古人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注重调动民间力量。宋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宋代,国家开始注重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可见,古人在扶贫实践中已认识到政府与民间力量配合的重要性。在当代,由政府主导扶贫固然可以运用国家行政力量与财政实力推动扶贫工作迅速开展。但同时也应鼓励和调动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优势,通过税费减免等措施促进社会帮扶资源与精准扶贫有效对接,激发贫困地区的发展潜能,推动这些地区由被动“输血”走向主动“造血”。‎ 在扶贫思路上,古人在注重临时性救助的同时,也注重系统性扶持。在宋代,政府除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外,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如每逢冬春时节,政府一般会向贫民赐钱、赐衣及赈粜,助其过冬和春耕;对于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政府也会免除其部分劳役。这些系统性扶贫理念值得我们深思。扶贫开发要考虑致贫之因、脱贫之法,更要考虑长久发展之策,不仅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帮助贫困人口走向富裕。一方面,促使其尽快脱贫;另一方面,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人口提供教育、医疗、金融等服务,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摘编自孙竞 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扶贫经验,从先秦《周礼》到清代《荒政辑要》有很多的记载。‎ B. 认定贫困人口的标准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一时的,而是应当系统地、综合地来考量。‎ C. 要提高扶贫的实效性,就应克服“粗放”,实施精准性扶贫,不能再瞄准区域来扶贫。‎ D. 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查原因,找办法,扶上马,送一程,不能让贫困代代相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古为鉴,总结归纳了古代扶贫的经验,为现今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参考。‎ B. 文章首段提出论点,以下三段分别从“扶谁”“谁来扶”“怎样扶”三个方面阐述。‎ C. 文章介绍我国古代扶贫的经验,用了先总再分的论证结构,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D. 文章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古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形式灵活,说服力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依据古人的经验,对今天的扶贫政策和扶贫方式提出了批评性意见,针对性强。‎ B. 扶贫应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互相配合,多管齐下,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C. 要激发贫困地区的发展潜能,推动这些地区由依赖别人帮扶,逐渐发展到自己能致富。‎ D. 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金融服务,就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根除贫困。‎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C“不能再瞄准区域来扶贫”说法错。文章反对的是没有瞄准到户的粗放式扶贫,而不是瞄准区域。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D“古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错,无中生有。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通过分析比对,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对今天的扶贫政策和扶贫方式提出了批评性意见”其中“批评性”不准确。B项,“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扶贫是为了加大扶贫的力量,并不是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D项,并非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金融服务,就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根除贫困。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月10日上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就貫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接受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经济日报记者的联合采访。‎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5G将带来什么?如何推动?‎ 苗圩: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作用日益凸显,‎5G具备更高速率、更低时廷、更大连接的特点,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入到各行各业,加快生产活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升级,激发出如智能网联汽车、远程医疗手术等各类创新应用,改变我们的社会。‎5G将构筑万物互联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成为社会数字经济和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引擎.我们不仅要建好‎5G,更要想方设法解决好‎5G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加快促进‎5G终端成熟;‎5G芯片、终端的研发进程正在全力加速,力争‎5G终端尽快与用户见面,部分企业有望2019年中推出供用户测试使用的手机,加快网络建设进程;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放了‎5G试验频率使用许可,下一步将开展‎5G规模试验,着力打造城市级的高质量‎5G精品网络。加快培育‎5G融合应用;不断深化基于C—V2X的车联网标准体系、产业协同和示范应用,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和‎5G的融合应用,进一步推动‎5G与农业、交通、医疗、教育等各领域的协同创新,集各方力量共促‎5G应用发展。‎ ‎(摘自《中央发布未来动向城市级‎5G网络成为发展重点》,《人民日报》‎2019年1月11日)‎ 材料二:‎ 中国、美国、欧盟、日本、韩国‎5G商用时间表和路线图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以后 中国 ‎5G技术研 发试验 ‎5G产品研发 试验 ‎★‎5G商用 美国 Verizon固定 ‎★‎5G商用 宽带无线接入 欧盟 ‎5G技术试 验 ‎★‎5G商用 日本 ‎5G技术试验 ‎★‎5G商用 韩国 KT应用演示 ‎★‎5G商用 ‎(资料公开资料整理)‎ 材料三:‎ 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政府知情人士的消息报道,美国三大政府机构司法部、财政部和商务部正对华为展开调查,调查后者是否违反了美国的制裁令,向伊朗出口含有美国技术的产品;华为已经收到来自美国商务部和司法部的行政传票。如果找到华为违法出口的证据,美国政府可能会对华为进行行政处罚和商业制裁。继制裁中兴之后,美国对中国科技行业巨头华为不断进行打压,可一直拿不出证据。‎ 美国为什么要在科技领域制裁中国?无非就是因为中国在科技领域追赶美国的速度越来越快,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经济规模在快速增长,用不了10年就将超过美国,这让美国意识到按这种速度发展,中国在科技领域超越美国是早晚的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开始借贸易战打击中国的科技产业,与过去相比,中国在‎5G技术中已经获得国际领先地位,和美国已经可以分庭抗礼.然而,美国的制裁没有让中国停步。据媒体报道,我国有关部门已批准联通、电信、移动在北京等部分城市试点建设‎5G网络。从我国三大运营商的实验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在‎5G网络的商业布局已经展开,现在已经开始进行网络布网测试。‎ ‎(摘自《美国制裁也没用,中国的‎5G即将到来!》,2018年4月网络新闻)‎ 材料四:‎ ‎5G的未来很美好,但在具体应用时遇到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在网络实施方面,‎4G从标准提出到完成经历了4到5年的时间,而‎5G 标准的完成到真正商用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从时间上看,网络实施任务艰巨,需要大家一起携手克服困难,投资效益也是摆在运营商面前的重要挑战。‎5G投資需要大规模投资,未来‎5G基站量将是‎4G基站量的2倍,‎5G网络建设对运营商的投资要求至少是‎4G的1.5倍。如此巨大的投资如何获得回报,是运营商面临的挑战。在行业融通方面,‎5G要赋能各行各业也是难题。‎5G的发展实现了从移动互联网扩展到物联网的阶段,但是垂直行业和‎2G市场完全不一样,怎样去洞察行业需求?我们的解决方案需要完全定制化,用户认同也需要一定的周期,尤其是我们需要跟行业本身共同投入、联合创新。这和‎4G以及过去的‎3G完全不一样。范式变革也是面临的挑战之一,目前通信行业技术体系在变革,而技术的变革也要求价值体系和管理体系做出相应变革去适配。无论是运营商公司内部,还是合作伙伴的公司内部,管理体系、价值体系可能都需要发生变革,不发生变革就难以应对‎5G的发展。要应对这些挑战,相关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功能不可缺失。‎ ‎(摘自《‎5G商用四重门:美好的未来和前所未有的挑战》,‎2019年1月3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5G以其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更大连接的优点,能加快生产活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升级,激发各类创新应用,从而改变社会。‎ B.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向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放了‎5G试验频率使用许可,‎5G精品网络打造、‎5G终端使用、‎5G融合发展都处于大规模试验阶段。‎ C. 继制裁中兴之后,美国政府机构司法部、财政部和商务部对中国科技行业巨头华为开展调查,企图进行行政处罚和商业制裁,可一直拿不出证据。‎ D. 从材料二可知,所列国家和欧盟在启动‎5G商用的时间安排上比较接近,在全球运营商加快‎5G布局的情况下,中国‎5G商用在2019年已经正式启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5G的未来很美好,但在具体应用时遇到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特别是美国对中国科技行业巨头华为不断打压,极大地影响了‎5G的发展。‎ B. 通过对材料二的分析就能发现,中国‎5G发展路线图为技术研发试验、产品研发试验和商用三个阶段,而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均没有产品研发试验阶段。‎ C. 中国的经济规模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科技领域追赶美国的速度越来越快,在‎5G技术方面更是取得了国际领先地位,已经可以和美国分庭抗礼。‎ D. ‎5G若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合,深入到各行各业,构筑起万物互联,必将成为数字经济和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引擎。‎ ‎6. ‎‎5G 在具体应用时将遇到哪些挑战?运营商和政府部门怎样应对这些挑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A ‎ ‎6. 将遇到的困难:①网络实施任务艰巨;②投资巨大,效益承压;③行业融通需要各方助力、联合创新,光靠运营商统筹各行各业有难度;④运营商与合作方在价值体系和管理体系都要做出相应变革,双方改革的步伐难协调。举措有:①运营商:加快促进‎5G终端成熟;加快网络建设进程;加快培育‎5G融合应用;②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并统筹协调相关行业齐心协力、联合创新。‎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B项,“‎5G精品网络打造、‎5G终端使用、‎5G融合发展都处于大规模试验阶段”理解错误,原文是说“下一步将开展‎5G规模试验”,并且“力争‎5G终端尽快与用户见面,部分企业有望2019年中推出供用户测试使用的手机”。‎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5G挑战”特别是“美国对中国科技行业巨头华为不断打压,极大地影响了‎5G的发展”于材料四分析中没有依据。另:‎5G,指的是世界‎5G;美国打压华为,只是对中国‎5G有影响。‎ 故选A。‎ ‎【6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第一问:注意​“网络实施”“投资效益”“行业融通”“范式变革”等关键词。如“产业链成熟度上看,非主流频段需要我们在全球去推动,将其从非主流变成主流”“同时还要解决‎4G与‎5G网络建设的矛盾,解决好二者之间的协同问题”“目前新的商务模式还没有真正的形成,如此巨大的投资如何获得回报,又能带来多大效益”。第二问破解的举措集中于“材料一”,须关照“材料四”。“在行业融通方面,‎5G要赋能各行各业”“目前通信行业技术体系在变革,而技术的变革也要求价值体系和管理体系做出相应变革去适配,不发生变革就难以应对‎5G的发展”,概括即可。‎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接到儿女都要他进城的电话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并为之出谋划策,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 B. 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表现出老人孤寂的晚景和内心的失望痛楚,读来让人心酸。‎ C. 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 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不懂感恩,不遵孝道的社会现实。‎ D. 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与下文儿女的不孝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8. 小说中老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很有特色。小说这样处理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7. B 8. 一个疼爱孩子、为了儿女不惜牺牲自己幸福的好父亲形象。怕年幼的孩子受苦决定不再娶妻,怕给儿女们增加负担一直没有去过城里。一个勤劳老实、没见过世面的农民形象。一个人含辛茹苦养大孩子,连县城都没有去过。一个隐忍寡言、孤独寂寞的空巢老人形象。老伴去世多年,儿女都在外地工作,独自一人寂寞生活。 ‎ ‎9. 情节安排上,这一结尾既照应前文,又是对故事情节的逆转(出人意表也可),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耐人寻味;人物形象塑造上,儿女性格的两面性和老歪的善良隐忍都在情节的逆转中得到集中表现;主题表现上,对虚情假意的孝顺进行鞭挞,表现了对留守老人这一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深化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考查内容涉及理解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目,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A项,“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理解错误,这里只是强化老歪的为难。C项,“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理解错误,原文说儿女有寄钱寄东西,打来电话,所以“不闻不问”不对。D项,“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理解有误,不是补叙是插叙。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抓住了分析人物的突破点;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环境可以揭露人物的典型形象;要分析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老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梳理情节,“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说他怕年幼的孩子受苦决定不再娶妻,“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表现他怕给儿女们增加负担一直没有去城里住,以上也同时表现他老伴去世多年,独自一个人孤单的生活,“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表现他隐忍寡言,孤独寂寞,子女都不在身旁的空巢老人,综合起来,老歪是一个疼爱子女,为了子女幸福牺牲自己的好父亲。把以上材料概括整理,分条作答即可。‎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情节作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小说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总之要综合围绕小说的几个要素考虑。本题要求结合文本分析小说结尾“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的特色。本题解答主要从人物形象塑造、主题和情节方面考虑。从情节来看,一方面照应开头,另一方面,情节的突转,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出乎意料合乎情理,耐人寻味;从人物形象方面,儿女买的票都不是自己的住所,点出了他们孝心的虚伪,而老歪决定哪里也不去,凸显了老歪的善良隐忍,丰富了人物形象;最后从主题方面来讲,儿女买的票都不是自己的住所,对虚情假意的孝心进行鞭挞,表现对当下空巢老人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关注,深化主题,引人深思。‎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四.古诗文阅读 ‎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0. 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其”指秦国,“贰于楚”是说郑对晋怀有二心,同楚亲近。‎ B. 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意思是晋国是多么的讨厌啊。‎ C. 君之所知也——‎ 所知”指的是,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晚上修筑防御工事,只答应秦国占据焦、瑕两地。‎ D. 焉用亡郑以陪邻—_陪邻”的意思是来给邻邦(指晋国)增加土地。‎ ‎11.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B.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主要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C. 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D.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晋围郑的原因,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B. 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正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D. 本文出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外,首尾几个段落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答案】10. D 11. A 12. B ‎ ‎13. (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2)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和重点的词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题中D项,“只答应秦国占据焦、瑕两地”错误,没有给秦国焦、瑕两地。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左传》是编年体史书。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种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B 项,不是从“正面”,而是从“侧面”。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需注意重点词语(1)既:已经;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使动用法,使……成为它的边境;肆:扩大;阙:使动用法,使……亏损;焉:从哪里;(2)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个人;因:借助;敝:损害。‎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 “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 “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 本是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15. 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答案】14. B 15. ‎ ‎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理解错误。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题干问“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这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本题作答时抓住“忧”字,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原因。首联“我今日夜优,诸弟各异方”说明忧的原因之一是诸弟分散。五、六两句“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表明盗寇横行,诗人兄弟离散,诗人自己饥寒交迫。“欲出畏虎狼”表明当时天下大乱,虎狼当道。‎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感的两句是:( )( )‎ ‎(2)《荆轲刺秦王》里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壮气氛的句子是:( )( )( )‎ ‎(3)《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的诗句:( )( )( )‎ ‎(4)晋文公从“仁” 的角度认为不应该挑起与秦国之间的战争的句子是:( ) ( )‎ ‎ 认为攻打秦国是不理智的的句子是:( ) ( )从“武”的角度剖析与秦战争利弊的句子是:( ) ( )《烛之武退秦师》‎ ‎(5)《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对“沉默”的预言(选择复句):( )( )‎ ‎【答案】 (1). 那河畔的金柳 (2). 是夕阳中的新娘 (3). 荆轲和而歌 (4). 为变徵之声 (5). 复为慷慨羽声 (6). 独立寒秋 (7). 湘江北去 (8). 橘子洲头 (9). 因人之力而敝之 (10). 不仁 (11). 失去所与 (12). 不知 (13). 以乱易整 (14). 不武 (15). 不在沉默中爆发 (16). 就在沉默中灭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畔、荆、轲、徵、慷、慨、橘、洲、敝、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是一位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真正踏上政治舞台的日子________。但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杜甫都始终保持着渴望君臣遇合的君子理想。在杜诗中出现最多的古人形象是诸葛亮,在《蜀相》《咏怀古迹五首》《武侯庙》《八阵图》《古柏行》等诗作中出现了30多次,并且很多诗都是单独为他写的。诸葛亮以智慧著称于世,( ),对他的反复吟咏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君子理想,既是托古抒怀,也是自我激励。‎ ‎ 杜甫有仁者情怀,使杜甫对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体察入微。杜甫客居夔州时,曾写下《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诗人甚至注意到,那无助的老妇人来打枣时,其实是充满无奈、惭愧和恐惧的。正是这种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__的细腻与体贴,使杜甫的诗歌总是与百姓的日常生活________。新婚即别的夫妇,老无所依的征夫,颠沛流离的百姓,________的亲人,面对普通人的命运,杜甫的君子之心是那么柔软;而对那些泡着温泉品着驼羹的权贵,杜甫的君子之心则是无比的激愤:“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君子之心不是小人儒的为己,不是乡愿儒的附势,而是君子儒的大庇天下苍生。‎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可胜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 B. 不可胜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 C. 屈指可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 D 屈指可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B. 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C. 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D. 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19. 下列在文章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A. 但杜甫所称道的却不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是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B. 杜甫所称道的除了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还包括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C. 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没有在文中多次出现,他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为杜甫所认同 D. 但杜甫所称道的只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非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答案】17. C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明确成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要选“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先思考所给词语的意义和特征,再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比较。不可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二者语意不同。文中讲杜甫“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说明“真正踏上政治舞台的日子”少,该用“屈指可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二者语意侧重点不同。“设身处地”侧重想的是处境。用来修饰“细腻与体贴”的该用“将心比心”。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利害相关:指有密切的利害关系。二者搭配对象不同。强调与“与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不存在很多利害关系,该用“息息相关”。杳无音信:没有一点消息。遥遥无期:形容时间还远得很,不知道哪一天。二者语意不同,搭配对象不一样。修饰“亲人”应用“杳无音信”。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然后联系上下文,审读原文语句,确定语意关联,再次对比选项,找出差别,认真推敲之后确定答案。本题要选“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先看画线句子,看语病所在,结合选项特征,逐一排除。划线句是复句,前半部分说“杜甫是……的诗人”,“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是其定语,该定语词组表达啰嗦,属结构混乱,应说“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或“以天下为己任”。依此排除AB。另外,这个特点不是杜甫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的原因,原句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分句间当是转折关系,排除BC。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侧重于语意简明、连贯、得体。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根据前后语境综合分析作答。要选“下列在文章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可以从对比选项,做筛选排除。前文语境是“诸葛亮以智慧著称于世”,后文说的是杜甫“反复吟咏”的内容。文段并没有针对诸葛亮的“智慧与巧算机谋”来写,选项说“只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和“除了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还包括……”,都是不合语境的。排除BD。对比AC,用“但”作转折,用“不是……而是……”表明杜甫表意侧重的角度,前后语言更连贯。故选A。‎ ‎20.依例仿写,要求字数、内部结构一样。‎ 例句:如果把人生比作四季,那么便有寒来暑往,草荣草枯,花开花谢。‎ 仿句:如果把人生比作_________ ,那么_____ ,____ ,______ 。‎ ‎【答案】 (1). 登山 (2). 便有峰回路转 (3). 柳暗花明 (4). 升降浮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 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仿照句子续写,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本题续写的句子已经给出了开头,就只有顺着这个话题住下写,注意到例句“寒暑、荣枯、开谢”的相对,下一句也要有类似的相对。而且要注意上下分句之间内容的联系。如第一个空填写“登山”,后文内容必须是和登山相关的。另外注意题干要求,字数必须与例句一致。‎ 六.写作 ‎2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念想儿”,是指带有感情色彩的纪念物。曾经的一颗棒棒糖是一种念想儿, 回味的是小时候的记忆和味道;一张毕业照是一 种念想儿,凝聚了美好的友谊和记忆;一枚奖牌是一种念想儿, 见证了追求中的拼搏与汗水……念想儿,承载着一段回忆, 一段深情。‎ 请以“念想儿”为题,写-篇记叙文。 ‎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 写出真情实感,叙事符合逻辑,叙述波澜起伏;有细节,有描写;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念想儿 想念像是一杯苦茶,带着记忆的苦涩,却又飘着思念的醇香,让人像是醉在水墨画。——题记 我的念想儿是老屋。‎ 从我记事起,我就和爷爷奶奶住在老家的大房子里,因为妈妈是为教师,工作太忙,没空带我。所以,我幼时的记忆就像一道填空题,爷爷、奶奶、老屋是三个正确答案,把记忆塞得满满当当。‎ 记忆中的老屋不老,只是它太大了,就像长了好多年似的,幼时的我总是这样想。爷爷奶奶总嫌它太大,进进出出都好麻烦,但我却顶喜欢,因为有了足够大的空间供我玩要。现在还记得,幼时的自己浑身都消耗不尽的力气,从东跑到西,从前跑到后,就连喝口水都要跑个马拉松。奶奶总说我没事瞎忙活,我小嘴一噘,依旧我行我素,继续来回奔忙,挥洒汗水,乐此不疲。‎ 记忆中的老屋有许多乐趣。竖起的一个铁架子,我央求着爷爷给我改装成了秋千,之后在那上面荡啊荡,爷爷奶奶从此都不敢对我放下半颗心,生怕哪天一个不留神摔个嘴啃泥。‎ 家里给小狗搭的狗棚,我不知在那儿玩过多少次,只记得小狗不止一次抗议我非法入侵狗宅。爷爷侍弄的一方小花坛,年年落红满地,岁岁凌乱不堪,罪魁祸首谁都知道,特別是老屋一定心知肚明,可我却从未挨过罚,不知道是不是老屋帮我隐瞒了事实真相。还有庭院一角的那棵歪脖李树,到了秋天,被满树的果实压得更弯了,正好到了我力所能及的高度,于是一个个鲜黄鲜黄的李子就全都到我贪吃的嘴巴里啦!我也想分给老屋一点点,可是我又怎么能找到它的大嘴吧?‎ 时间就像一条淙淙流淌的小溪,就连冬天的严寒也无法冰冻住它的脚步。妈妈把我接到了她 的身边,爷爷奶奶又在老屋住了一年,便也来照顾我,老屋先是失去了伙伴,之后便彻底冰冻在那里。‎ 我又回到老屋,它显得老了,失去了往日生气,大门上挂着一把沉重的大锁,一把锁住了往日的欢笑,我走进它的怀抱,就像感觉单调的色彩在被一点点抹去,渐渐调制得五彩斑斓。‎ 歪脖李树开始摇动,像是在欢迎我。我站在院子中央,看着夕阳一点一点隐没在那颗树下,天空吞噬掉了最后一抹晚霞,琥珀色的暮霭开始从东方蔓延,我像掉进了一幅巨大的水墨画。‎ 老屋,承载着我儿时的记忆,那是一段无法再回去的过往。人得有个念想儿,念想儿就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解答此类题目第一步,读,仔细审读作文材料;第二步,抓,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理解材料的意图,猜测出题者的倾向性;第三步,联,联想两个材料之间的关联性,联想与材料有关的作文素材;第四步,悟,悟出生活哲理,拔高作文立意。该题目简洁新颖,没有审题障碍,并且提示语能够引导我们从多方面思考选材。这个题目在命题上不落窠臼,在思维形式上注重开放,在内容上贴近生活,我们可以选取自己最熟悉、最有话可说的内容来写。材料里有几个提示点“‘念想儿’,是指带有感情色彩的纪念物”“小时候的记忆和味道”“承载着一段回忆,一份深情”,可知写作对象应是承载我们情感的某件事物。可以以第一人称来写我的念想儿,也可使用其他人称,写别人的念想儿。不要忽略细节描写,要以情感人。‎ 参考立意:‎ ‎1、念想儿是老家的那棵樱桃树,承载着儿时美好的记忆,家,永远是我们的念想儿。‎ ‎2、念想儿是妈妈口里的那双千层底布鞋,让我们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3、念想儿是我珍藏的一把伞,那是陌生人带给我的感动与温暖。‎ 可用素材:‎ ‎1、我家那古旧的书柜伞中,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印着紫罗兰花的蓝雨伞。有不少人问过 我,那不过是一把普普通通的伞,为什么珍藏了五年?我总是笑而不语。又到了细雨蒙蒙的春天,大街小巷中又开满了各色各样的“伞花”。‎ ‎2、我在门卫室等候着,没多久,奶奶便急匆匆地赶到了,那个苍老的身影一一无情的雨滴打湿了她花白的头发,大雨挡不住她向我投来的担心的目光,袖管上、裤角管上都湿透了,简直能拧出一大把的水!我呆呆地看着奶奶,她先是心疼地埋怨了几句接着便把厚实的 外套塞在了我手里,急促地说:“我还要赶回家给你们烧晚饭呢,早点回来!"继而转身回去。‎ ‎3、是两年前的事了。那只笔袋,我不曾忘记过,一直将它收好,现在,又将它搬进了新家。很高兴记忆中有那么一只笔袋,一直在我脑海中,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助我想起那句:相信你。‎ ‎4、似乎过了很久。她从口袋里掏出块苏打饼干,递给我,我接过:没有夹心和奶油,只是一块不起眼的苏打饼干。平时我是绝对不会吃的。但是我却很快的把它塞到嘴里,用力吞了下去,我害怕饼干会同她一起消失。饼干很难咽,干涩干涩的,但我却觉得很开心,似乎 饼干中夹杂了的难得可贵的友谊也被我一并吞了下去,不会消失。‎ 可用结构:‎ 一、人生波澜起伏,总会留下些难忘的回忆,留下些念想儿。我的念想儿是一辆老旧的自行车。‎ 二、七八岁上,我住在外婆家,别的小朋友都会骑自行车了,我却一直不会。外公就推出家里的一辆老旧的自行车,教我骑车。外公无比耐心的教我,累得满头大汗。‎ 三、自行车还没学会,我就摔断了腿。外公受到家人的一致埋怨,为我受了不少委屈。他耐心的照顾我,三个月后我恢复了健康,外公不顾家人反对,仍然教会我骑自行车。‎ 四、学会了骑自行车,外公带我去郊游,那一天我无比高兴 五、外公去世,这辆自信车成了我永远的念想儿。‎ ‎【点睛】‎ 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