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00 KB
  • 2021-06-08 发布

江苏省扬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扬州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 ‎2020.01‎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模糊的概念和理论最先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扎德教授1965年在文章《模糊集》中明确提出的。文中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狗、马、鸟等都属于动物,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细菌是否属于动物类,却是模糊的。具体到语言学领域,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是把语言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以及社会哲学研究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前沿问题,其研究对象是语言中的模糊现象。‎ 文学语言不同于科学语言。科学语言要求精确,文学创作要求形象思维,而文学又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语言则必须强调自身的表情达意,要以形象的感性方式表现出某种客观现象所唤起的主体经验和客观的联系,这就要求文学语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表现性。而模糊语言的使用,正是加强了这样的直观性,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获得独特的艺术表达效果。杜牧《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也运用了夸张的模糊语言,明朝学者杨慎对此提出了疑问,并试图修改这首诗。他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红绿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结果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千古笑柄。杨慎的失误在于坐实解诗,没有认识到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索绪尔认为,思想意蕴的存在形式是平面性的,语言则是直线式的。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不同于造型艺术,缺乏诉诸人的视觉的直观性。在文学创作中人们常常对心中的感觉很明了,但是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感觉很困难。作家为了表达出这样的感觉就要靠引发读者的想象,使其在脑中造成形象,产生效果。我们就拿古典诗词的一个“愁”字进行分析。“愁”是属于人的一种情绪,比较抽象,如果要用语言文字精确地给予表达,还是比较困难的,作家为了表达出这样的感觉,还是要求助于模糊语言。李煜《虞美人》将作者亡国后绵延不绝的愁绪,融入滚滚而来、滔滔而去的江水之中。“愁”本是微妙复杂难以言明的一种心境,但是诗人又力图用语言传达出这样的情绪,于是他就使用模糊的语言,让“愁”的意境变得不确定,让人无法精确把握。也正因为这样,“愁”的内涵也就有了难以穷尽的确定性,给了读者一个审美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模糊朦胧之处发现美之所在,从而获得极大的审美快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模糊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属性。文学语言的模糊是人类认知局限和思维模糊的必然,也是人类语言自身发展局限的产物。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不仅能够丰富文学形象,激发文学创作和欣赏的审美空间,而且还能充分调动起作者的想象,拓宽审美境界。但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的模糊性并非遣词造句的故弄玄虚、隐晦不清,让谁也看不懂,那样只会使语言失去表达价值,失去了文学语言的审美功能。‎ ‎(摘编自徐洁莹《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存在原因探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对象是语言中的模糊现象,这属于交叉性学科前沿问题,需结合语言学研究和其他学科的研究。‎ B.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不同于造型艺术,缺乏诉诸人的视觉的直观性,作家表达内心的感觉需要引发读者的想象以达到效果。‎ C. 因为对“愁”无法精确把握,李煜便用模糊性语言来形容亡国后不绝如缕的愁绪,使读者获得了审美再创造的空间。‎ D.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能够丰富文学形象,激发文学创作和欣赏的审美空间,增强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性,拓宽审美境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提出“模糊”这一概念,然后再引出语言中的模糊现象,论证有针对性。‎ B. 本文引用自然科学领域的有关说法,同时引古代诗词剖析事理,可谓论据充足。‎ C. 文章比较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不同特点,强调了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性。‎ D. 文章最后一段系统分析了语言模糊性可能造成的负面问题,议论显得客观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扎德教授的研究文章明确提出了模糊的概念和理论,他在文中指出,现实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明确的界限。‎ B. 杨慎质疑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诗句并试图修改,留下了千古笑柄,杨慎的失误在于没有认识到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C. 索绪尔指出了语言的存在形式是“直线式”的,他认为必须借助模糊语言,才能发现美之所在,获得审美快感。‎ D. 人类的认知存在局限性、思维存在模糊性,人类语言自身的发展也存在着局限性,这就造成文学语言一定会出现模糊性。‎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对象是语言中的模糊现象”错,“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其研究对象是语言中的模糊现象”。‎ C项,不是李煜“对‘愁’无法精确把握”,而是其模糊性的语言让人“对‘愁’无法精确把握”。‎ D项,“增强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性”的说法无依据。原文为“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不仅能够丰富文学形象,激发文学创作和欣赏的审美空间,而且还能充分调动起作者的想象,拓宽审美境界”。‎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系统分析了语言模糊性可能造成的负面问题”愁。结合“语言的模糊性并非遣词造句的故弄玄虚、隐晦不清,让谁也看不懂,那样只会使语言失去表达价值,失去了文学语言的审美功能”分析,文章最后一段认为“语言的模糊性并非遣词造句的故弄玄虚、隐晦不清”,而非“系统分析了语言模糊性可能造成的负面问题”。‎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索绪尔指出了语言的存在……性”错误。结合文本第三段内容“读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模糊朦胧之处发现美之所在,从而获得极大的审美快感”分析,“借助模糊语言,从而发现美之所在,获得审美快感”不是索绪尔的看法。‎ 故选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杀人者(节选)‎ ‎[美] 海明威 ‎“他有什么对不起你们的地方?”‎ ‎“他从来没有机会对我们怎样过,他连见也从来没有见到过我们。”艾尔从厨房里说。 ‎ ‎“那你们为什么要杀他呢?”乔治问道。 ‎ ‎“只是受一个朋友之托,聪明小伙子。”‎ ‎“闭嘴,”艾尔从厨房里说,“你他妈的话太多了。”‎ 六点五十五分。乔治说:“他今天不会来了。” 。‎ 这期间,小饭馆里已经来过另外两个人。其中一个人要买一客火腿蛋三明治随手带走,乔治曾到厨房里为他准备。他在厨房里看到艾尔坐在便门旁边一只凳子上,一支锯断了的散弹枪枪口搁在架子上。尼克和萨姆背靠背待在角落里,嘴里各塞着一条毛巾。‎ ‎“我们再等他十分钟。”麦克斯说。 ‎ 麦克斯又看看时钟,钟面是七点钟,接着是七点零五分。 ‎ ‎“出来,艾尔,”麦克斯说,“我们还是走吧。他不来了。”‎ 艾尔打厨房里出来。那支锯掉了枪筒的散弹枪在他那件太紧的大衣腰部显得有点鼓鼓囊囊的。他用戴手套的手拉了拉衣襟。 ‎ ‎“再见,聪明小伙子,”他对乔治说,“你的运气真是好。”‎ 他们俩走出门去。乔治透过窗门瞅着他们从弧光灯下面走过去,穿过大街。他们穿着那么包紧的大衣,戴着高礼帽,真像耍杂技的。乔治回身穿过转门,走进厨房,为尼克和萨姆解绑。 ‎ ‎“我可再也不要这玩意儿了。”萨姆说。‎ 尼克站了起来,他以前嘴里从来没有塞进过毛巾。 ‎ ‎“他们打算杀死安德烈森。”乔治说。‎ 萨姆用两只拇指摸摸嘴角。“他们都走啦?”他问道。 ‎ ‎“走啦,”乔治说,“他们这会儿都走啦。”‎ ‎“我可不喜欢这事儿。”萨姆说。‎ ‎“你听好,”乔治对尼克说,“你最好还是去看一下安德烈森吧。”‎ ‎“行。”‎ ‎“你对这事情还是一点也别去插手为好,你最好还是别卷进去。”萨姆说。‎ ‎“如果你不想去就别去。”乔治说。 ‎ ‎“同这种事情搅在一起没什么好处,”萨姆说,“你别卷进去。”‎ ‎“我去看他,”尼克对乔治说,“他住在哪儿?”‎ ‎“他住在赫希的小公寓里。”乔治说。 ‎ 外面的弧光灯黑过光秃秃的树枝。尼克沿着车轨向街上走去,走到街上的第三幢房子,也就是赫希的小公寓。尼克走上两个踏级,他按铃。一个妇人来开门。 ‎ ‎“安德烈森住在这儿吗?”‎ ‎“你要看他吗?”‎ ‎“有人要看你,安德烈森先生。”那个妇人说。 ‎ 尼克推开门,走进房里。安德烈森和衣躺在床上。他个子长,床太短。他头枕着两只枕头。‎ 他并没有朝尼克看。 ‎ ‎“怎么啦?”他问道。 ‎ ‎“我在亨利小饭馆那儿,”尼克说,“有两个人进来,把我和那个厨子捆了起来,他们说准备杀死你。”‎ 他说这话的时候,听起来有点儿傻里傻气。安德烈森一言不发。 ‎ ‎“他们把我们弄到了厨房里,”尼克继续说下去,“他们打算趁你走进去吃饭的时候,打死你。”‎ 安德烈森望着墙壁,什么也不说。 ‎ ‎“这种事情,叫我有什么办法。”安德烈森说。 ‎ ‎“我来说给你听,他们是什么样子。”‎ ‎“我不想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安德烈森望着墙壁,“谢谢你来告诉我这番情况。”‎ 尼克望着躺在床上的那个大汉。 ‎ ‎“你要我去警察局跑一趟吗?”‎ ‎“不”,安德烈森说,“去了也没什么用。” ‎ ‎“没有什么事要我帮忙的吗?”‎ ‎“没什么好帮的。”‎ ‎“那也许只是一种恐吓吧。”‎ ‎“不,那不光光是恐吓。”‎ 安德烈森翻过身去,面对着墙壁。 ‎ ‎“你不能离开这个城市吗?”‎ ‎“不能,”安德烈森说,“这样奔来赶去,我已经跑够了。”‎ 他望着墙壁。 ‎ ‎“我还是回去看看乔治。”尼克说。 ‎ ‎“再见,”安德烈森说,他眼睛并没有朝尼克那边看,“感谢你跑来一趟。”‎ 尼克出去了。他关门时,看到安德烈森和衣躺在床上,眼睛望着墙壁。 ‎ ‎“他身体不大舒服,真叫人难过,”那妇女说,“他是吃拳击饭的,你知道。他是个绅士。”‎ 尼克打暗黑的大街走到弧光灯下面的拐角处,然后沿着车轨走回亨利小饭馆。‎ ‎“你看到安德烈森啦?”乔治问道。‎ ‎“看到了,”尼克说,“他在屋子里,他不愿意出去。”‎ ‎“你把情况都告诉他了吗?” ‎ ‎“当然。我告诉他了,不过,他好像早就知道了。”‎ ‎“他打算怎么办?”‎ ‎“他什么打算也没有。”‎ ‎“他们要杀他呀。”‎ ‎“这真是桩可怕的事情。我不知道他干了些什么?”尼克说,“他这样等在屋子里,知道自己眼看就要碰上什么事情。我可真不敢想象,这太可怕了。我打算离开这个城市。”‎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先写艾尔和麦克斯打算在店中杀掉安德烈森,但没有成功。他们离开后,尼克找到安德烈森把这一情况告诉了他,但他的反应很平静。‎ B. 小说以细节传神,文中用“他用戴手套的手拉了拉衣襟”“穿着那么包紧的大衣,戴着高礼帽”这样一些细节表现天气的寒冷。‎ C. “你对这事情还是一点也别去插手为好,你最好还是别卷进去”,萨姆唯恐惹祸上身而避之不及,体现出他的小心谨慎。‎ D. 小说只写了安德烈森被追杀,而对他为什么会被追杀、又是怎样逃过此前的追杀等情节只字不提,这是海明威小说创作“冰山原则”的体现。‎ ‎5. 简要分析小说中安德烈森的心理状态。‎ ‎6. 小说的题目为“杀人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来写尼克?‎ ‎【答案】4. B 5. “这样奔来赶去,我已经跑够了”可见其对逃亡生活的厌倦;“他什么打算也没有”,可见其对面临死亡的麻木;听到别人要杀死他,“这种事情,叫我有什么办法”,可见其对未来的绝望。 ‎ ‎6. 尼克是小说的线索,通过他将杀人者和被追杀者联系起来;尼克的紧张和安德烈森的平静形成对比,突出安德烈森作为被追杀者的不正常表现;小说以尼克的感慨作结,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混乱。‎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B项,“表现天气的寒冷”错,结合文本“那支锯掉了枪筒的散弹枪在他那件太紧的大衣腰部显得有点鼓鼓囊囊的”分析,应是表现杀手的小心谨慎。‎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简要分析小说中安德烈森的心理状态”,需要立足文本内容分析概括。‎ 结合“安德烈森翻过身去,面对着墙壁”“你不能离开这个城市吗?”“‘不能,’安德烈森说,‘这样奔来赶去,我已经跑够了’”“他望着墙壁”等分析可知,他对逃亡生活的厌倦。‎ 结合“当然。我告诉他了,不过,他好像早就知道了”“他打算怎么办”“他什么打算也没有”“他们要杀他呀”等分析可见,他对面临死亡的麻木。‎ 结合“‘这种事情,叫我有什么办法。’安德烈森说”“我不想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不’,安德烈森说,‘去了也没什么用’”等分析可知,他对未来的绝望。‎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人物作用及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的题目为‘杀人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来写尼克”,需要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旨等方面分析。‎ 结合“‘你听好’乔治对尼克说,‘你最好还是去看一下安德烈森吧’”“‘我去看他,’尼克对乔治说,‘他住在哪儿’”“尼克沿着车轨向街上走去,走到街上第三幢房子,也就是赫希的小公寓。尼克走上两个踏级,他按铃”“尼克推开门,走进房里。安德烈森和衣躺在床上。他个子长,床太短。他头枕着两只枕头”“尼克和萨姆背靠背待在角落里,嘴里各塞着一条毛巾”等分析,尼克是小说的线索,通过他将杀人者和被追杀者联系起来。‎ 结合“‘我在亨利小饭馆那儿,’尼克说,“有两个人进来,把我和那个厨子捆了起来,他们说准备杀死你”“他说这话的时候,听起来有点儿傻里傻气。安德烈森一言不发……安德烈森说,‘这样奔来赶去,我已经跑够了’”“他望着墙壁”等分析可知,尼克的紧张和安德烈森的平静形成对比,突出被追杀者的不正常表现。‎ 结合“尼克说,‘他这样等在屋子里,知道自己眼看就要碰上什么事情。我可真不敢想象,这太可怕了。我打算离开这个城市’”分析,小说以尼克的感慨作结,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混乱。‎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单位:万册)‎ ‎(摘编自王敏《汉语语文辞书重复出版现象应引起重视》)‎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辞书出版发展得比较快,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等专业辞书出版社相继推出了一批品牌辞书。”中国辞书学会秘书长、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指出,经过众多专家学者与出版社的共同打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已经成为标志性的精品辞书,也为广大读者所认可。然而,在这些国家重点扶持、知名学者积极参与的精品辞书之外,用“剪刀加糨糊”的方式拼凑起来的辞书并不罕见,编校质量低劣的辞书也屡屡被曝光。‎ ‎2016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一批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出版物名单,辞书正是此次检查的重点之一。其中,有的辞书差错率达到万分之二,远超《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万分之一的标准。‎ ‎“现在辞书重复出版、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像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其他出版社出版的同名词典有一二百种之多,读者很难辨别。”周洪波介绍,建立辞书出版的准入制度已经提上国家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辞书编纂必须以学术领航,编纂者和编辑一定要有学术根底,很多出版社现在并不具备出版辞书的作者和编辑队伍。”‎ ‎(摘编自杜羽《辞书编纂:筑高原,迎高峰》)‎ 材料三:‎ 要走向“辞书强国”,首先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首先是人才。世界上的辞书强国几乎都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和编纂专家,他们都是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科技等领域内的著名专家、教授兼辞书学者。从英语词典之父、大文豪约翰逊开始,300年以来辞书强国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名家,足足排成长长的一串。反观我们中国,只有吕叔湘等几位先生能入列其中。 ‎ 其次是理论。辞书强国,理论必须先行。我国辞书理论研究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跟踪研究多,原创研究少;描写多,理论少;模仿多,创新少;整合或综合研究多,独创研究少。当然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但是不少人却是在瞎子摸象,瞽者论日。于是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形成五“瞎”:编纂者瞎编,编辑者瞎审,出版者瞎出,读者瞎买,评论者瞎评。 ‎ 第三是辞书文本。辞书强国主体标志在辞书文本。我国现在的辞书品种、系列、数量、规模等,还达不到“辞书强国”的水平。百科全书、专科辞书自然有距离,语文辞书距离则更大。在大型古今兼收的语文辞书方面,《汉语大词典》比《牛津英语大词典》起步晚100年,收词少13万条,修订和检索也落后。在大型现代语文辞书方面,我们至今还没有一部,而世界上其他辞书强国都出版不止一部。 ‎ 如果从品牌的角度来看,我们也有不少的路要走。国外辞书时间较为长久的有:牛津系列250年,柯林斯系列190年,麦克米伦系列176年等。如果把我们的《新华字典》《新华词典》等算作“新华”系列,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努力的空间自然还很大。‎ ‎(摘编自张志毅《〈尔雅〉到〈现代汉语词典〉 辞书强国:有多远? 》)‎ ‎7. 下列对材料一图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将2006-2010年均出版数量和1978-2005年均出版数量相比,在所有辞书中,成语类辞书的增长幅度最大。‎ B. 虽然和过去相比,辞书年均出版数量有所增加,但从总体来看,组词(造句)、同义、反义类辞书出版数量相对较少。‎ C. 从1978-2005和2016-2010年均出版辞书数量来看,成语类辞书的出版数量都是最多的,远远超过其他类辞书。‎ D. 从总体来看,2006-2010年均出版辞书的数量有了明显增加,体现了我国辞书出版业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我国出版的辞书中,有一部分辞书是拼凑起来的,差错率比较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加以整治。‎ B. 辞书编纂需要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等方面的专家,拥有了世界一流的专家,就能成为辞书强国。‎ C.‎ ‎ 我国辞书出版、使用和评论的现状可以用五“瞎”来形容,说明我国的辞书出版业还存在一定不足。‎ D. 我国要走向辞书强国,就要加强辞书品牌建设。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新华”系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9. 从材料二来看,如何更好地提升我国辞书出版质量?请简要概括。‎ ‎【答案】7. A 8. B ‎ ‎9. ①加强辞书质量检查;②建立辞书出版的准入制度;③培养辞书研究和编纂专家;④以专业眼光和严谨态度对待辞书出版。‎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成语类辞书的增长幅度最大”错,结合材料一图标内容分析,增长幅度最大的应该是同义类辞书。‎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项,“拥有世界一流的专家,就能成为辞书强国”错,原文的意思是要成为辞书强国需要很多这方面的专家,但并不意味着有专家就是能成为辞书强国,这只是条件之一。“……就能……”表述绝对化。‎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用‘剪刀加糨糊’的方式拼凑起来的辞书并不罕见,编校质量低劣的辞书也屡屡被曝光”“辞书正是此次检查的重点之一。其中,有的辞书差错率达到万分之二,远超《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万分之一的标准”“建立辞书出版的准入制度已经提上国家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辞书编纂必须以学术领航,编纂者和编辑一定要有学术根底,很多出版社现在并不具备出版辞书的作者和编辑队伍”等分析概括即可。‎ 二、课外名著阅读(15分)‎ ‎10.(1)填空。‎ ‎“做君子”是“儒家留给后世的遗嘱”(余秋雨语),《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君子”的思考,如 “ ,小人长戚戚。”“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孔子还认为君子之道有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戴望舒就是这样的君子,他在香港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被捕受尽严刑拷打而不屈,获释后,手抚祖国大地,想到河山破碎,义愤填膺,写下了《 》一诗。‎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孔明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 公瑾为何要害孔明?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孔明具有怎样的特点? ‎ ‎(3)海明威在众多作品中塑造了“硬汉形象”,请简要概括“硬汉”的形象特征。《史记》中也有此类“硬汉”,请选择一位作简要说明。‎ ‎【答案】(1)君子坦荡荡 见贤思齐焉 人不知而不愠 我用残损的手掌 ‎(2)嫉妒孔明之才;担心孔明辅佐刘备,对吴不利;打压孔明,以免孔明在吴影响太大。博学多才,洞察人心,自信果敢。‎ ‎(3)“硬汉”形象特征:具有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具有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可选择的人物有:李将军、项羽、荆轲等,要求举出具体事例。如李广的自杀,不只是他不愿意面对刀笔吏审判的耻辱,深层原因还在于皇帝和卫青商议令新失去侯爵之位的公孙敖取代了李广的位置任前将军。李广是觉得自己一生征战,而不能得到国家的赏识,自己所忠诚的皇帝却是私心最重的人情网络的一个结点。可能在李广的内心深处,有一点迷茫,他不愿意去面对这种痛苦的迷茫。所以,才选择自杀。‎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1)本题主要考查《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君子”的思考的名言名句及戴望舒的作品。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焉”“愠”等。写下了《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 ‎(2)题干问的是“公瑾为何要害孔明?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孔明具有怎样的特点”,一是周瑜个人嫉恨诸葛亮的才华,二是担心诸葛亮辅佐刘备政权将来会威胁他辅佐的孙权政权。“天文”,即古代占卜术中的观星相和气象学的风气变动。“地利”,即地理优势,利用地貌来进行攻击或防守的理论。“奇门”,即奇门遁甲,奇门自古就是一门帝王绝学,精通者可千里用兵,料事如神。是一门用兵和占卜的奇术。古代诸位大将军师均深谙此术,张良,诸葛,李靖,刘伯温都是奇门的专家。“阴阳”,既阴阳五行术,指的是中国古代术数。中国古代的术数均以五行说和阴阳说为理论体系的基础。“阵图”,即八阵图。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葛孔明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奇门遁甲中的八门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挡十万精兵。作为统帅(将领),不会观察形象,不会利用地理优势,不知道用兵谋略,不会五行算数,不会布兵排阵,不知道敌我双方兵力情况。就是庸才(废物)。孔明博学多才。结合“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分析,能够洞察人心;结合“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分析,他自信果敢。‎ ‎(3)所谓硬汉,具有勇敢不屈坚韧不拔精神之外,还有最重要的海明威所表达的一种精神,人不是生来就是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它,可你却永远无法打败他——这是一种硬汉精神。《史记》中也有此类“硬汉”,如李广、项羽、荆轲等,如在项羽被刘邦军队追杀突围到乌江时,有一个乌江亭长让他东渡乌江逃命,但项羽却说:“天意要亡,又何必渡江逃生呢?”这既表现出项羽的大无畏气概,但也暴露出他的宿命论思想,他把自己的作战过失都归咎于“天意”,至死还不觉醒。就这样,项羽在乌江结束自己悲壮的一生。‎ ‎【点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 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三、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南直上海人也。先世从宋南渡。祖母尹,以节闻。光启幼矫挚,饶天分,尝雪中蹑城雉,疾驰,纵远跳。读书龙华寺,飞陟塔顶,与鹳争处,俯而嘻。其为文层折于理、于情,进凡思五六指,乃属笔。故读之者不辞凡思五六指,猝未易识,而实可试诸行。往往顾盼物表,神运千仞之上。甲辰,成进士,选庶常。好论兵事,以为先能守而后战。光启甫释褐,与同官魏南乐不协,移病归,田于津门。盖欲身试屯田法,因就间疆理数万亩。后草《农政全书》十二卷以闻,本此。时方东顾,四路进兵。光启疏上:“此法大谬!”策杨经略镐必败,且曰:“杜将军当之,不复返矣!”及全覆,叹曰:“吾姑言之,而不意其或验也。”改训兵通州,以詹事府兼河南道御史。会神庙崩,予告回籍。天启改元,辽警。起光启知兵。一再投书辽抚熊廷弼, 有曰:“人皆天之劳子其所厚予者劳之更甚愿深体此意于烦恼中得大安慰今日之计独有厚储守器精讲守法而善用火炮为最良。”且曰:“足下欲空沈阳之城,并兵合势,亦无不可。第断不宜以不练之卒,浪营城外,致丧锐气,寒城守。”盖自廷弼受命而东,其指在守,与光启颇合。只以庙无成画,议论绉沓,群以党事相左,挠廷弼者众。未几,沈、辽相继失守。光启曰:“吾言之,而又不意其或验也。”光启宽仁果毅,淡泊自好,生平务有用之学,尽绝诸嗜好。博访、坐论,无问寝食。尝曰:“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大指率以退为进,曰:“此先子‘勇退’遗教。”因权之诸大政,无不以此。‎ ‎(节选自查继佐《徐光启传》,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皆天之劳子/其所厚予者/劳之更甚/愿深体此意/于烦恼中得大安慰/今日之计/独有厚储守器/精讲守法/而善用火炮为最良/‎ B. 人皆天之劳子/其所厚/予者劳之更甚/愿深体此/意于烦恼中得大安慰/今日之计独有/厚储守器/精讲守法/而善用火炮为最良/‎ C. 人皆天之劳子/其所厚/予者劳之更甚/愿深体此意/于烦恼中得大安慰/今日之计/独有厚储/守器精讲/守法而善/用火炮为最良/‎ D. 人皆天之劳子/其所厚/予者劳之/更甚愿深体此/意于烦恼中/得大安慰/今日之计独有/厚储守器/精讲守法而善用/火炮为最良/‎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辰”是以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把天干和地支按一定的顺序搭配以纪年的方式。‎ B. “释褐”指脱下粗毛或粗麻织的短衣,即换下平民的衣服,一般用来指始任官职。‎ C. “神庙”原指帝王的宗庙,可以用来代指朝廷,文中“神庙崩”就是指朝廷灭亡。‎ D. “足下”是旧时交际中称呼对方的敬辞,可以用来以下称上,也可以用于同辈之间。‎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光启为人果毅,奉行先人“勇退”的遗教。他曾因与同僚不协而告病辞官,屯垦津门,在边地打理数万亩田地。‎ B. 徐光启好论兵事,曾写信给辽抚熊廷弼,提出自己对辽地战事建议。熊廷弼拒用其策,以致沈辽相继失守。‎ C. 徐光启为人恬淡寡欲,断绝一切不良嗜好,一生都在追求有用之学,注重实用,他认为农业对于富国非常重要。‎ D. 徐光启对战争形势常常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对战事发展的前景往往能审时度势作出预判,后来多次得到验证。‎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文层折于理、于情,进凡思五六指,乃属笔。‎ ‎(2)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攻伐,何以得主约!(《史记·高祖本纪》)‎ ‎【答案】11. A 12. C 13. B ‎ ‎14. (1)他写文章在理和情方面一层层地转折,深入思考,总要想到五六层意思,才开始动笔。‎ ‎(2)怀王是我家叔父项梁拥立的,他没有什么功劳,凭什么能主持定约呢?‎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厚”修饰“予”,是“给与更多”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C项。‎ ‎“体”是体会、理解的意思,宾语为“此意”,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 句意:人都是上天劳苦之子。上天给予他更多,就会使他更劳苦。我希望您能深知其意,在烦恼中得到大的安慰。于今之计,只有充分储备防守之器,深入研究防守之法,特别是善用火炮应是最佳对策。‎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就是指朝廷灭亡”错误。“神庙崩”指皇帝去世。结合“会神庙崩,予告回籍。天启改元,辽警”分析,恰逢皇帝去世,于是告假回原籍。天启元年,辽地军事告急。‎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 项,“熊廷弼拒用其策,以致沈辽相继失守”错。结合“盖自廷弼受命而东,其指在守,与光启颇合。只以庙无成画,议论绉沓,群以党事相左,挠廷弼者众。未几,沈、辽相继失守”分析,自从熊廷弼接受命令到辽东,他的规划也是防守,与徐光启的想法非常吻合。只是因为朝廷没有确定的计划,议论纷纷,大臣们因为党派意见不同,阻挠熊廷弼的人很多。不久,沈阳、辽阳相继失守。徐光启请求赶快使用以前的方法,加固广宁的营寨。不久,沈阳、辽阳相继失守。‎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为”,动词,写作、创作;“层折”,一层层地转折;“于”,介词,在;“其为文层折于理、于情”(状语后置句);“指”,通“旨”,意思;“属笔”,动笔。(2)“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判断句);“功伐”,功劳;“何以”,凭什么;“何以得主约”(宾语前置句);“主约”,主持定约。‎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是南直隶上海人也。他的先辈跟从宋主南渡。祖母尹氏,因守节而闻名。光启自幼矫健勇猛,富有天分,曾经轻步爬登城上矮墙,飞快地奔跑,纵身跳跃。他在龙华寺读书,快速登至塔顶,与鹳鸟争处其间,俯身而嘻。他写文章在理和情方面一层层地转折,深入思考,总要想到五六层意思,才开始动笔。所以读他文章的人,要不辞辛苦,一再深思其中的五六种意思,仓促之间很难明白,但实际上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他常常能瞥览事物的外表,神思却立于极高处。甲辰年,他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常”(即庶吉士,官名)。他喜好谈论兵事,认为先要能守而后可以言战。徐光启刚入职时,与一同任职的魏南乐不合,上书称病罢归,后来在津门一带屯垦。他因为想亲身实践屯田法,于是在边疆打理数万亩田地。后来他写成《农政全书》十二卷而闻名于世,正依据于此。当时朝廷正顾及东边战事,准备分四路进兵。光启上奏称:“这种办法极为错误!”料定杨镐必败,并且说:“杜将军抵挡敌兵,再也回不来啦!”等到部队全军覆灭,叹息说:“我随便说说,没料到这有时应验了。”他改任在通州练兵,以詹事府身份兼任河南道御史。恰逢皇帝去世,于是告假回原籍。天启元年,辽地军事告急。起用徐光启掌管军务。他一再写信给辽抚熊廷弼,信里有这样的话:“人都是上天劳苦之子。上天给予他更多,就会使他更劳苦。我希望您能深知其意,在烦恼中得到大的安慰。于今之计,只有充分储备防守之器,深入研究防守之法,特别是善用火炮应是最佳对策。”又说:“您想使沈阳成为空城,形成合兵进攻之势,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决不能把没有训练的士兵,轻率地布防在城外,致使(军队)丧失了锐气,使城池防守单薄。”自从熊廷弼接受命令到辽东,他的规划也是防守,与徐光启的想法非常吻合。只是因为朝廷没有确定的计划,议论纷纷,大臣们因为党派意见不同,阻挠熊廷弼的人很多。不久,沈阳、辽阳相继失守。徐光启请求赶快使用以前的方法,加固广宁的营寨。不久,沈阳、辽阳相继失守。徐光启说:“我说说罢了,却没想到这有时应验了。”徐光启性格宽厚仁爱,做事果断,性情淡泊,洁身自好,一生致力于有用的学问,完全拒绝各种不良的嗜好。他四处寻访,坐论道理,不问是否寝食。他曾经说过:“使国家富裕,一定要依靠农业;使国家强大,一定要依靠训练有素的军队。”主要的思想大抵是以退为进。他说:“这是先父‘勇退’(勇于退让)的遗训。”因此他在权衡各种重大政事时,没有不根据这个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馆陶李丞旧居 皇甫冉 盛名天下挹馀芳,弃置终身不拜郎。‎ 词藻世传平子①赋,园林人比郑公乡②。‎ 门前坠叶浮秋水,篱外寒皋带夕阳。‎ 日日青松成古木,只应来者为心伤。‎ ‎【注】①平子:张衡,字平子,曾作《二京赋》。②郑公乡:郑玄受人崇敬,人称其乡曰“郑公乡”。‎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前两联扣“李丞”,介绍李丞其人;后两联扣“旧居”,描写旧居环境。‎ B. 李丞虽在天下享有盛名,但他清高自守,不屑为官,宁愿做闲适的隐者。‎ C. 颔联运用典故,赞扬李丞文采如张衡一般斐然,品德如郑玄一般受人崇敬。‎ D. 颈联写景由近及远,描绘了一幅落叶飘零、夕阳斜照的凄冷萧瑟的秋景图。‎ ‎16. 简要赏析诗歌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15. B 16.‎ ‎ 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李丞生前不受重用的嗟叹感伤;只有青松相伴,表现了李丞身后的寂寞。‎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不屑为官,宁愿做闲适的隐者”错,结合“弃置终身不拜郎”分析,应该是被弃置不用。‎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简要赏析诗歌尾联的表达效果”,需要结合尾联内容分析,明确手法,点明效果。“日日青松成古木,只应来者为心伤”,扣“旧居”,描写旧居环境。结合注释内容①②分析,运用典故,赞扬李丞文采及品德,用旧居周围苍劲的古松象征了李丞高尚的品德,情景交融。“只应来者为心伤”,被朝廷弃置不用的人,内心的孤寂,每日只有青松相伴,表现了人物生活的寂寞。‎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如朱砂一般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机和令天地变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_______ , ______ ”两句,李白用楚辞的句法,写出天气急剧变化,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3)《春江花月夜》中,“ ________ ,__________”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 ‎【答案】 (1). 日上正赤如丹 (2).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3). 云青青兮欲雨 (4). 水澹澹兮生烟 (5). 谁家今夜扁舟子 (6). 何处相思明月楼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承”“兮”“澹”“扁”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四、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自上月末开始,中国文字博物馆 ▲ 了第二批征集活动,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作为汉字 ▲ 的源头,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是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一绵延传承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与大家 ▲ 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等神话不同,从甲骨文的记录开始,中国进入了信史时代。‎ 那么,如何让儿童轻松地走近中国历史, ▲ ,从而了解甲骨文文化呢?儿童文学作家黄加佳创作了《甲骨文学校》,希望可以用一些幻想故事来为孩子们介绍历史文化知识。在黄加佳看来,( )。因此,她认为上古夏、商、周三代,虽然距离今天十分遥远,却正是我们中国的小时候,因为它们遗留下来的许多文化和基因符号,我们至今仍然受着影响。‎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开启 演化 信手拈来 身临其境 B. 启动 演变 耳熟能详 身临其境 C. 开启 演变 耳熟能详 设身处地 D. 启动 演化 信手拈来 设身处地 ‎19.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个人有小时候,一个国家和一种文明的发展也是如此 B. 一个国家和一种文明的发展有小时候,一个人也是如此 C. 一个国家有小时候,一个人和一种文明的发展也是如此 D. 一个国家和一种文明的发展有小时候,就像一个人一样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许多文化和基因符号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这些都被它们遗留了下来。‎ B. 因为许多文化和基因符号是它们遗留下来的,使我们至今仍然受着影响。‎ C. 它们遗留下来的许多文化和基因符号,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 D. 因为许多它们遗留下来的文化和基因符号,至今仍然使我们受到影响。‎ ‎【答案】18. B 19. A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开启:指打开、从某一点起等。也可以理解为某个设备启动或开始运行的步骤。启动:①(机器、仪表、电气设备等)开始工作。②(法令、规划、方案等)开始实施或进行。③开拓;发动。结合“活动”分析,选用“启动”。‎ 演变:发展变化(指历时较久的)。演化:多指自然界的变化。结合“汉字”“源头”分析,选用“演变”。‎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耳熟能详: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修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等神话”,选用“耳熟能详”。‎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境地。指站在别人的处境替别人着想。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结合“走近中国历史”“从而了解甲骨文文化”等分析,主要强调亲身面临当时的场景,选用“身临其境”。‎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她认为上古夏、商、周三代,虽然距离今天十分遥远,却正是我们中国的小时候,因为它们遗留下来的许多文化和基因符号,我们至今仍然受着影响”分析,主要强调国家和文明的发展也像人有小时候一样,排除B项、C项。‎ D项,“就像一个人一样”表意不明。‎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主语应该是“上古夏、商、周三代”,主要讲“上古夏、商、周三代”留下来的很多文化和基因符号等,这些文化和基因符号至今影响我们。‎ A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先遗留,后影响的。‎ B项,成分残缺,把“他们”调到“因为”后面;去掉“使”。‎ D项,偷换主语,应该改为“仍然影响着我们”。‎ 故选C。‎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诺如病毒感染常为临床诊断,医院并不会常规进行实验室检查。如出现多例相似疾病并都由共同暴露引起,医生就应怀疑为① _______ ,应当报告公共卫生人员参与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所有的公共卫生实验室和许多临床实验室都有诊断测试。诺如病毒感染一般不需要住院,症状严重时,如剧烈呕吐和脱水,需及时就医。重症的情况是罕见的,但如果是高危人群,那就②_______。高危人群包括婴幼儿、老人和免疫功能不全者。如果忽视或不治疗脱水或电解质失衡,就③_______ 。‎ ‎【答案】 (1). ①诺如病毒感染 (2). ②需要住院治疗 (3). ③会有生命危险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第一处,结合“如出现多例相似疾病并都由共同暴露引起”“应当报告公共卫生人员参与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分析,此处应该是医生应该怀疑为诺如病毒感染。‎ 第二处,结合“重症的情况是罕见的,但如果是高危人群”分析,应该是去医院治疗的。‎ 第三处,结合“如果忽视或不治疗脱水或电解质失衡”分析,如果出现这些情况,那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22.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30个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食文化之于城市已经越来越重要,展示自身的美食文化,使之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不仅是发展的需要,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扬州美食是扬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扬州包子、扬州炒饭、扬州狮子头,早已成为世人心中扬州的名片。以美食为媒,扬州不断结交天下朋友,而如今“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将进一步助推扬州旅游文化名城发展。展望未来,扬州将擦亮“美食”金字招牌,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城市的交流合作,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 ‎【答案】扬州美食体现扬州文化自信,助推扬州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此题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弄清区间明方向。题目所提供的语段材料可能只有部分内容与题干有关,这就需要谨慎界定答题区间,剔除无关内容。切分层次抓主体。以句号、问号、感叹号为单位,看这段文字有几句话,每句话的主语是什么,主语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谁的分量更重一些。保留要点组信息。句子要点应齐全,必须把若干“要点”保留下来。这里的所谓“要点”,是根据题干的指令确定下来的语段中的部分信息。组合信息时注意字数要达“标”、语言要规范、要点的组合一定要符合语法规范、有内在逻辑联系,并且要符合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 结合“美食文化之于城市已经越来越重要,展示自身的美食文化,使之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不仅是发展的需要,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扬州美食是扬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扬州将擦亮‘美食’金字招牌,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城市的交流合作,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分析,材料主要讲美食文化对于城市的影响,然后举例子扬州市,从扬州市的美食方面入手,分析影响。不仅体现扬州文化的自信,更是助推了扬州城市的发展。‎ 五、写作(60分)‎ ‎2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经典咏流传》在央视热播,它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向上向善的主流价值,让经典的力量深入人心。经典是人类共同的记忆,它凝聚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精华,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品味经典,无论是文学经典,还是艺术经典,都能让人们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力量。‎ ‎【答案】品读经典 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登上了世界文学之巅,其中固然有其自身刻苦努力、笔耕不辍,但却也与那些博大精深、滋养心灵的经典作品不无关系。‎ 品读经典,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 在人类历史的浩浩长河中,时光之水冲刷去了一切荣耀与权势、罪恶与纷争,只有那些历经时间淘洗的经典作品流传百世。它们有的是浩浩长言,洋洋洒洒几百万字;有的是精悍之作,言有尽而意无穷。但它们都反映出了最真实的那个时代,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大师们的心血,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是人类历史真实的记录者。人类的历史,若少了那璀璨繁星般的经典作品,该是多么黯淡无光?‎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矣。是的,摒弃喧嚣而浮华的尘世,净手端坐,捧一本经典,燃一瓣心香,平淡无味的生活竟也变得摇曳多姿。在《蒹葭》中,感受爱情的朦胧与盎然的古意;在《老子》中体味道法自然的奥妙与清静无为的哲理;在《活着》中感受生活的苦难与心灵的迷惘……品读经典,为我们平凡人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为我们打开了通向种种奇幻人生的大门。‎ 高尔基有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并非是一蹴而就,经典作品就像一个个精心打磨的钩子,将人类的智慧环环相扣。我们看到,四书五经高度浓缩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奠定了一代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与文化血脉;我们看到,煌煌《史记》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让后人能够触摸历史最真实的脉络;我们也可以看到《寂静的春天》是如何发人深省,如何唤起了人类对自然的重视……人类文明火炬一代一代得以传递,经典的力量实在居功至伟。‎ 狄更斯在其经典作品《双城记》中批判:“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现代发达的出版业与科技水平为阅读经典提供了绝佳的途径,但终日忙碌、追名逐利的人们却正在丧失阅读经典的耐心与能力。鸦片战争的炮声早已远去,我们正在沾沾自喜,猛然回首,却发现在大洋彼岸,经典作品从未远离人们手中。民族当自省,品读经典,民族方能自强。‎ 品读经典,你会发现,经典的力量,从未远去。‎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审题】材料主要讲《经典咏流传》在央视热播,引出经典的影响及价值。应该抓住“经典是人类共同的记忆,它凝聚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精华,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品味经典,无论是文学经典,还是艺术经典,都能让人们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力量”等分析立意。“品味”不仅是“读”(对情节的简单了解),更要体现“品”(品出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品出人生感悟),记叙文要体现出“品味”的过程,认识的渐进过程;写成议论文也要尽量体现思想认识的深化过程。‎ 参考立意:品味经典,点亮人生;品读经典,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捧一本经典,燃一瓣心香,平淡无味的生活竟也变得摇曳多姿;品读红色经典,书写精彩人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经典,你能感受到一颗颗激越跳荡的民族心和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爱国情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品味经典,点亮民族和人生”。开头可以用一些精彩的语句引入,如“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登上了世界文学之巅,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刻苦努力、笔耕不辍,但却也与那些博大精深、滋养心灵的经典作品不无关系”等,引出论点“品读经典,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在人类历史的浩浩长河中,时光之水冲刷去了一切荣耀与权势、罪恶与纷争,只有那些历经时间淘洗的经典作品流传百世;摒弃喧嚣而浮华的尘世,净手端坐,捧一本经典,燃一瓣心香,平淡无味的生活竟也变得摇曳多姿;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并非是一蹴而就,经典作品就像一个个精心打磨的钩子,将人类的智慧环环相扣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民族当自省,品读经典,民族方能自强”“品读经典,你会发现,经典的力量,从未远去”等。‎ ‎【素材】细读了《红岩》,让我感受匪浅。《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许建业)、江姐(江竹筠)、成岗(陈然)、刘思扬(刘国志)、余新江(余祖胜)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红岩》,他就像是一面旗帜,引领着我们,让我们看到了过去,但是也让我们看清了现在。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金钱和利益,让人们渐渐迷失了自我,有些人不惜为了金钱走向犯罪的道路;了牟取一官半职不惜奉承……这不由得让我们沉思,难难道祖先的鲜血就这样付之东流了吗?我们应该记住:没有革命先辈的英勇善战,没有革命先辈的拼死保卫,哪会有今天站在我们脚下的这片黄土的?哪会有今天的中国?哪会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现在我们已经步入21世纪,科技的发展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类。但是,那些祖祖辈辈留下的红色经典却渐渐淡出我们的脑海。不,我们不应该将它们遗忘,我们应该细细品味,始终将它们铭记在心。‎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 读书是生命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书中有着黄金库’已不是对知识宝库的科学估计,因为书籍不是名利场。所以在书海中漫游,不用苦心计算钱的多少。因为书籍不易物欲角逐圈。所以在书山上攀登,只有尽心享受自然和恬静即可。‎ 那一部部宏伟的典籍,一册册光辉的篇章,一首首一曲曲气吞山河或如泣如诉的诗词赋曲如群星璀璨,华光四射。‎ 阅读经典,你能感受到一颗颗激越跳荡的民族心和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爱国情。屈原峨冠博带,手执长剑,伫立在江边眺望楚郁,忧叹长问,文天祥在伶仃洋上悲壮的豪迈高歌,保尔永不言败的奉献精神。‎ 保尔幼年时在被压迫中生活的,无人管理无人收留的保尔,开始了童工生活,后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朱赫对他的指导,还有冬妮娅,丽达,达雅这三位美丽女性给予他情感上的支持。在革命的熔炉中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初期,他有忘我的工作她的病情虽然在不断的加重。但他却以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病魔,用笔作为战斗的武器,从事文学创作。品读经典让我们领略着人世间奇峰异景。让我们的思绪飞到广阔的宇宙空间,‎ 品读经典有时轻松愉快,有时心重如磐,为作者的精彩描述而兴奋,为各种各样的故事而沉思默想。被子里行间的真知灼见启迪,读好书,让我们慢慢的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的人生境界,好书,能跨越时空,引导我们走向新的辉煌。‎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