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50 KB
  • 2021-06-08 发布

2017-2018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驻马店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终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审题:于恩洪 孟建东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涂)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上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若在试题上作答,则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 ‎4.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方美学强调人性三元论,主要以柏拉图和弗洛伊德最为著名。柏拉图认为“灵魂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理智、激情和欲望。与此相似,弗洛伊德主张将人性分解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 这表面看来属于三元论范畴的人性论,仍然是一种二元论。比如柏拉图所谓三元论,当理智、激情与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协调的时候,灵魂便能主宰自己,秩序井然,个人的灵魂就是正义和健康的;如果理智、激情与欲望不守本分,相互斗争都想争夺领导地位,就造成了灵魂的不正义。这实际上肯定了作为人性的最终形态仍然是正义与非正义、健康与不健康。弗洛伊德的三元论同样如此。当自我能妥善协调本我、超我与外界的关系的时候,人性处于和谐的状态;当自我不能妥善处理和协调这一关系的时候,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处于分裂状态的自我主要有两种极端的形式:一种是本我以绝对优势战胜超我乃至外界的时候,自我就可能是一个完全意义的动物性的人,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显露出恶的特质;但当本我主要受到超我的监督和制约时,自我就可能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这种情况下的人性就可能是善的。这样一来,人性就可能是和谐或分裂的、善的或恶的两种形态。这实际上同样是一种二元论,所以西方美学最具影响力的人性论是二元论。‎ ‎ 这种三元论的定位使西方美学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崇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在他们看来,现实世界任何事物作为一种存在永远不是只有一个因素和属性的存在,而是多种对立或并不对立因素和属性的有机统一体。‎ ‎ 与西方美学有所不同,中国智慧美学在人性论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以及告子性无善恶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之心;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孟子、荀子虽然对人性的善与恶有不同认识,但有一点相同,这就是都肯定了人性一元论,并不认为人性善恶并举。另如告子所谓“‎ 性无善无不善'的性无善恶论,则对人性并不十分在意。在主张“齐物论”的道家美学看来,既然善恶平等不二,等齐划一,那意味着他们所主张的人性论可能超越善恶分别而等齐划一、平等不二,这也是一种主张对善恶不加分别的观点,同样具有人性一元论的特点。所以,中国智慧美学虽然对人性有多种阐释,但不像西方美学那样强调人性的多元性甚或二元性,更不强调人性的分裂与冲突,而是在很大程上主张了人性一元论。‎ ‎ 综观前人论述,我们发现即使人性有善与不善论,这种差异也只是一种本性差异,是为后天修养和发展提供条件,而不是强调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及所导致的人格结构矛盾和分裂,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归之于人性一元论范畴。这才是中国智慧美学关于人性乃至人与自我关系的最精确阐述。‎ ‎ 中国智慧美学人性一元论的观点,并不是无视人性之善与恶矛盾对立的存在,只是并 不像西方美学那样夸大这种矛盾对立,将矛盾对立作为人性的基本特质,而是主张这种善与恶的分别只是人们后天所形成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不能真正体现人类原始本性的实质。‎ ‎(摘编自郭昭第《中国智慧美学论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柏拉图的三元论与弗洛伊德的三元论有所不同,前者认为人性的“三元”是理智激情和欲望,后者则认为人性的“三元”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B.弗洛伊德认为,在不能处理好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元”关系时,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这时人性就表现出“善”或“恶”这两种极端形态。‎ C.中国智慧美学不强调“善”与“恶”的冲突,认为人性中“善” “恶”的差别只是一种本 性差异,这种差异可为后天修养和发展提供条件。‎ D.中国古代的人性论中,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影响极大,这两种观点虽然相互对立,但都否定了人性会“善恶并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把西方美学和中国智慧美学二者对人性论的见解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二者本质上的区别,指明了使人性向善的具体可行的方法,给人以启示。‎ B.中国智慧美学不承认人性多元,所以它们不像西方美学那样关注人性的复杂性。‎ C.文章从中西方不同视角审视人性论,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中国智慧美学中的人性论。‎ D.对于人性论,文章先交代西方美学中的人性三元轮,接着对比中国智慧美学中的人性论,最后表明人性的善于不善只是一种本性差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柏拉图的三元论,我们要努力让理智、激情与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协调。只要做到了这一点,灵魂就能主宰自己,它就是正义和健康的。‎ B.西方美学的人性三元论使他们认识到人性是多种对立或并不对立因素和属性的有机统一体,他们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崇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C.作者认为,中国智慧美学不像西方那样强调人性的多元性或二元性,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主张人性一元论,认为人性要么是善,要么是恶。‎ D.人们后天形成的关于“善”或“恶”的价值判断并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原始本性的实质,因为后天的努力与所处的环境等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 鲍鹏山 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而他的很多徒子徒孙,如宋明之际的理学家们,就属于后者了,新儒家们当更是等而下之。因情而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逝者如斯夫!”这时,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在一个抽象的、冷酷的、沉闷的老子之后,出现一个一往情深、感怀万端的孔子,使我们再次感受到—种温软,一种熨帖,这实在是让我们大大舒了—口气,历史终于在绝望中咧口而哭出了声。‎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吗?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 有一次,在一条汤汤而流的小河边他们又找不到渡口了。远处的水田中有两人在耕作,子路便上前去打问。其中的一个细长个子却不回答子路的询问,而是反问子路:‎ ‎“那个执缰绳的人是谁?”‎ 子路恭敬地回答:“是孔丘。”‎ ‎“你是孔丘的门徒吗?”‎ ‎“是。”‎ 现在又轮到大块头来教训子路了:“天下混乱,举世皆然。谁能改变这种局面?我看你身体强壮,是个好庄稼汉。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东奔西走,鼓唇摇舌,倒不如跟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躬耕垄亩的好!”‎ 子路被这两人教训得一愣一愣的,又要注意自己此时的身份,不能发作,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向孔子汇报。孔子听完,不尽的迷惘。谁说这两位隐士说得不对呢?这不也是孔子自己内心中常有的感触吗?但他历尽艰辛,学而不厌,“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难道就此卷而怀之吗?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就是为了培养一批隐士,或者懂文化的农夫吗?于是他感慨万端:“人总不能与鸟兽一起生活在山林之中啊,我不和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与他们共享欢乐共担不幸,我又能和谁生活在一起呢?他们说天下无道,但不正因为天下混乱无道,才需要我们去承担责任吗?假如天下有道,还需要我们吗?”‎ ‎《论语》中的这一段,很传神,两千多年了,那条汤汤小河边发生的这场争论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似的。这几个人好像还在我们身边。我尤其为孔子感动。他恓惶而寂寞,迷惘而执拗。“志于道”‎ 的人越来越少了,不少人顺应潮流,从而成了新贵,或成为新贵的红人,其中甚至有他的门徒,比如那个顶善于察言观色的弟子冉求。又有不少人冷了心,折断宝剑为锄犁,平戎策换得种树书,如长沮,桀溺;其中也有他的弟子,如樊迟。樊迟向他问稼,问为圃,大概也是准备避世了吧。望望眼前,路漫漫其修远兮,看看身后,追随者渐渐寥落。‎ 这位可敬可叹的老人,想凭自己个人的德行与魅力来聚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年轻人不容易经受得了各种诱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吾未见刚者”“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末闻好学者”。这些话不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二贤者都包括在内了吗?要让这些弟子们“无欲则刚”、“好德如好色”都不可能,更何况别人?韩非就曾刻薄尖酸地揶揄孔子,说凭着孔子那么巨大的个人德行,不就只有七十子之徒跟随他么?而下等君主鲁哀公却能让一国人都服从他,孔子本人也不得不向鲁哀公臣服。所以,人是多么容易向权势屈服,而向慕仁义的人是多么少啊。孔子此时的处境,真是令人同情。‎ 但他更让我们尊敬。这就是他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岂容玷污?天下一团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黑暗而进于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称为提高了觉悟和认识,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据了一棵枝丫,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而孔子,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 所以,孔子庄严宣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虽然他也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类的话;虽然他也称赞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慨叹“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大有郑板桥“由糊涂入聪明难,由聪明入糊涂尤难”的意味,但他对自己,却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鱼一样,“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远是如射出的箭一样,正道直行,永不回头。‎ ‎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文意,“大块头来教训子路”时所说的“避人”是指避开那些昏庸无道的诸侯,而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有为之君;“避世”是指对现行社会绝望,出世隐居,回归田园。‎ B.文中描写子路问路碰壁的情形,具体地展现了时代背景,写出了当时人们心灵的迷惘,突出了孔子的孤独和执着。‎ C.孔子本人也不得不向鲁哀公臣服,是为了说明“人是多么容易向权势屈服”,连孔子也不能例外。‎ D.本文的写作特色是在绝对忠实《论语》原文的基础上,穿插进多于原文数倍的材料,都属于合情合理的联想、想象,使孔子的形象厚实凝重,生动传神。‎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5分)‎ 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 ‎6.作者为什么把孔子比作“黑暗王国的残烛”?请结合文本写出理由。(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材料一 ‎:近年来国内外游学线路迅速升温,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游学的方式拓宽眼界。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暑假国内游学报名人数增长140%以上,是海外游学增长率的2倍。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参加游学的人数位居前列。‎ 携程发布的2017年我国城市家庭亲子游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暑期报名海外游学的人数增长达到70%,人均花费2.5万元。而国内游学的增长是出境的2倍,人均花费在4000元。从售卖城市的分布来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报名参加游学人数最多,一线城市排名靠前。内蒙古、宁夏、贵州、甘肃等城市是国内游学热门目的地,沙漠徒步、草原亲子、文化自然游学等产品最为火热。‎ 在海外游学市场方面;报告显示,海外游学增长达到70%以上,人均消费2.6万元,中产家庭是海外游学的主力。美国、英国、溴大利亚位居十大海外游学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三甲。报告预计,今年全国夏季海外游学市场规模达到80万人次,营收200亿元,国内外游学总体量预计超过300万人次。‎ 材料二:天津的前沿新闻记者做了问卷调查,共收到203份有效问卷。‎ ‎1.有机会您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吗?‎ ‎2.您认为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何谓“游学”?传统上,游学是游学者游历四方、寻师求学、传播思想的文化活动。人有恒言曰:“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游学之益在于体验,人世间有些知识,有些情感,有些体会,非亲历其境不能得其益。‎ 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因费时、费力、费钱等缺点的存在,加之社会各方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一度有被搁置的趋势。2016年末,教育部、中国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该计划的发布和实行使游学获得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其扫清障碍,解除后顾之忧。‎ 从目前来看,游学传统的回归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扩大了见闻,磨炼了意志,陶冶了情操,值得大力推广。但目前也有些游学掺杂了一些别的因素。比如有些融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游学逐渐变成商人赚钱的一种手段。对于这些问题,摆正心态是关键。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要意识到游学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是锻炼学生意志和提升境界的绝佳方法,尤其是那些在自然界中的游学,可以使学生在天地人的交融之中陶冶人格境界,感受天地的大气象。‎ ‎《光明时评》‎ ‎7.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表明2017年暑假海内外游学人数大幅增长,并点出了游学的热门目的地,表现得很理性。‎ B.54%的网友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决定是否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但仅有20%的网友明确表示会参加。‎ C.材料二以天津为调查对象,指出家长们的选择还是很理性的。‎ D.多数网友希望孩子通过海外游学实现开阔视野、提高独立性的目的,但这是家长意志的显现,实际上并未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游学热的现象,我们必须要学会摆正心态,客观冷静地加以对待;新闻媒体的报道评论,也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认知。‎ B.从实际来看,游学方式是现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方式。‎ C.针对游学融人过多的商业因素的情况,《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从制度上做出了保障,从而消除了家长“有游无学”的担忧。‎ D.正确地开展游学活动必须根据家庭经济情况,量力而行,合理设计;把游学活动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 ‎9.三则材料,虽然体裁不一,但是对象一致,都是对游学现象的报道与评论。这些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4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高祖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常侍中。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常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绾封为长安侯。长安,故咸阳也。‎ 项籍死,使绾别将,与刘贾击临江王共尉,还,从击燕王臧荼,皆破平。时诸侯非刘氏而王者七人。上欲王绾,为群臣觖望【注】。及虏臧荼,乃下诏,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绾,皆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上乃立缩为燕王。诸侯得幸莫如燕王者。‎ 汉十年秋,太上皇崩,豨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上如邯郫击豨,燕王绾亦击其东北。豨使王黄求救匈奴,绾亦使其臣张胜使匈奴,言豨等军破。胜至胡,故燕王臧荼子衍亡在胡,见胜曰:“公所以重于燕者,以习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 今公为燕欲急灭豨等,豨等已尽,次亦至燕,公等亦且为虏矣。公何不令燕且缓豨而与胡连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胜以为然,乃私令匈奴兵击燕。绾疑胜与胡反,上书请族胜。胜还报,具道所以为者。绾寤,乃诈论他人,以脱胜家属,使得为匈奴间。而阴使范齐之豨所,欲令久连兵毋决。‎ 汉既斩豨,其裨将降,言燕王绾使范齐通计谋豨所。上使使召绾,绾称病。又使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往迎绾,因验问其左右。绾愈恐,閟匿,谓其幸臣曰:“非刘氏而王者,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汉族淮阴,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乃称病不行,其左右皆亡匿。语颇泄,辟阳侯闻之,归具报,上益怒。又得匈奴降者,言张胜亡在匈奴,为燕使。于是上曰:“绾果反矣!”使樊哙击绾。绾悉将其宫人家属,骑数千,居长城下候伺,幸上病愈,自入谢。高祖崩,绾遂将其众亡入匈奴,匈奴以为东胡卢王。为蛮夷所侵夺,常思复归。居岁余,死胡中。‎ ‎【注】觖望:抱怨,不满意。‎ ‎10.下列文中波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何不令燕且缓豨/而与胡连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 B.公何不令燕且缓豨/而与胡连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 C.公何不令燕且缓豨/而与胡连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 D.公何不令燕且缓豨/而与胡连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里: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也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说法。主管一里的人叫里长。‎ B.吏事既可以指政事、官务,也可以用来指刑狱之事。根据语境,文中的“吏事”的含义应该是后者。‎ C.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东汉时期,以太尉、司马、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马管民政,司空管监察。‎ D.长沙:指吴芮。他本来是秦汉交替时期的百越部落领袖,后拥刘邦为帝,被封为长沙王。下文的“淮阴”指准阴王韩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绾和高祖幼年相识,情谊深厚。他们同日出生,又是同乡,卢绾在高祖微末之时就追随他,是高祖最亲近信任的人。‎ B.卢绾追随高祖后屡立战功,最后被封为燕王。虽是群臣论功举荐,但其中也有皇帝私心偏袒的因素 C.卢绾精于谋算。陈豨反叛后,他立即派范齐为使臣出使匈奴和陈豨联合想坐收渔翁之利。‎ D.卢绾投弃匈奴后境遇不佳。他只是名义上的东胡卢王,并不受重视,又遭受了劫掠。最终他后悔自己出逃匈奴。‎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虏臧荼,乃下诏,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4分)‎ ‎(2)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4分)‎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选自《论语》)(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阁夜 ‎【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每句节奏都为“二二三”,如“岁暮/阴阳/催短景”。全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慨,故官用低沉、顿挫的调子来诵读。‎ B.首联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催”和“寒”两个字既是写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 C.此诗写了诗人多种感慨:既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也有客居天涯的凄寒;既有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也有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悟。‎ D.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声音来写战争,更加痛切地表现出战争带来的灾难。前两联着重写所见所闻,后两联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非常和谐。‎ ‎15.“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结合诗句,从诗句的气象雄浑和具有丰富的言外之意两方面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内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安全无小事。大家出入时要注意锁好门窗,免得让小偷逮到机会,登堂人室,窃取财物。‎ ‎②她身材微丰,珠圆玉润,脸上也常年带着微笑观之可亲。‎ ‎③当今社会,鱼目混珠,总有那么一些不敬生命、不敬道德的人。他们总是振振有词地为自己开脱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④这张老三本来就是个耳软心活 之人,这不,别人几句连蒙带哄的话,就使他马上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信以为真了。‎ ‎⑤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⑥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后深恐掉入名利陷阱,他律己极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弘一法师所书的偈句,其光风霁月的怀抱历历可见。‎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018届高三毕业生的毕业典礼,是设在学校庄严的大礼堂举行的。高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发表了热情洋溢、鼓舞人心的讲话。‎ B.中国要实现伟大的复兴,要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还必须在建设民族文化和引领世界文化上有所建树,靠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感染力和竞争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和“天下心悦诚服”。‎ C.王林待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D.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国家是否富强,往往不是取决于它的历史和军事实力,面是取决于它的发展理念。‎ ‎19.对下面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见:看见 ‎②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序:通“叙”‎ ‎③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错:错过,避开 ‎④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因:因此 ‎⑤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穷:困厄,处境艰难 ‎⑥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劝:劝勉 A.②③⑤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①③④‎ ‎20.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②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③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④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⑤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⑥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⑧等死,死国可乎?‎ A.①⑦/②⑤/③⑧/④⑥ B.①⑦/②④/③⑥/⑤⑧‎ C.①⑧/②⑤/③⑥/④⑦ D.①⑧/②⑦③⑤/④⑥‎ ‎21.下面各项中,句式特点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B.居则曰:“不吾知也!”‎ C.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D.大车无貌,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2.根据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填空。(4分)‎ ‎1.“打山门拔杨柳洒家自洒,闻潮信圆六和吾身非吾”描述的是《水浒传》中的_______________(人物名)。‎ ‎2.“大鱼咬你”这句话在沈从文先生的作品《边城》中反复出现,傩送对________________(填人物名)说的这句话含蓄表达了他的感情,也体现了边城人的淳朴与幽默。‎ ‎3.____________是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 ‎4.《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是指祭祀时使用__________________。‎ ‎23.假设鲍鹏山先生将于7月10日到你校三楼报告厅给全体师生作一次《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讲座,请你拟一则广告。(70字以内)(4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匠心”已成为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使用率较高的词语之一。何谓匠,匠即为灵巧,巧妙;何谓匠心,匠心指能工巧匠的心思。一本《匠人精神》的书,讲述了造就匠心精神的三条途径;一曰“守”,即以理想为基础坚守与专注,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二曰“破”,即以思考为基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三曰“离”,以创新为基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 对于匠心精神,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根据材料,结合时代发展及个人生活体会,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驻马店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终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1.答案:B.“这时人性就表现出”错误,原文为“人性就可能是和谐或 分裂的、善的或恶的两种形态”。可能不一定为事实,相关内容在文章第二段。‎ ‎2.答案:A “指明了使人性向善的具体可行的方法,给人以启示”无中生有。【来源:】‎ ‎3.答案:C“认为人性要么是善,要么是恶”错,还有性无善恶论。‎ ‎4.答案:C.文中说孔子本人也不得不向鲁哀公臣服,不是为了说明“人是多么容易向权势屈服”,而是为了突出孔子的处境艰难。‎ ‎5.答案:(1)照应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正是孔子自己驾车,才有下文子路问路,被隐士问“那个执缰绳的人是谁”的情形。(2分)‎ ‎(2)承接上文。孔子开辟了 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3分)‎ ‎6.答案:(1)黑暗中的烛光给人们带来的是温暖和希望。在刀光剑影、流血漂橹的春秋战国时代,一往情深、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孔子,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温暖和熨帖。(3分)【来源:学#科#网】‎ ‎(2)孔子像烛一样,传递道义之火,文化之火,虽处境艰难但始终 不改其志。(3分)‎ ‎7.答案:D “实际上并未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错。‎ ‎8.答案:C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只是从制度上做出了保障,并不能限制商业因素对游学的渗入。‎ ‎9.答案:(1)材料一报道的侧重点是游学活动在我国的现状。(1分)(2)材料二报道的侧重点是调查市民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意愿和目的。(1分)(3)材料三报道的侧重点是阐释游学的意义和价值,揭示游学的精髓在于知行合一。(2分)‎ ‎10.答案:A ‎11.答案:C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 ‎12.答 案:C “立即”不对。原先派的是张胜,也并不是想渔翁得利,原意是破坏陈豨和匈奴的联盟。后派范齐是为了自保 。【】‎ ‎13.(1)等到俘虏臧荼之后,就下诏,诏令各将相列侯挑选群臣中有功的人封为燕王。‎ 答案:大意3分,1句1分。择,挑选、选择,1分。【来源:学&科&网】‎ ‎(2)燕国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是因为诸侯多次反叛,战争连年不断。‎ 答案:大意3分,1句1分。数:屡次、多次,1分。‎ ‎(3)严于责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人们就不会怨恨你了)。‎ 答案:1句1分,大意对即可。‎ 译文:‎ 卢绾是丰邑人,和汉高祖是同乡。卢绾的父亲和高祖的父亲非常要好,等到生儿子时,汉高祖和卢绾又是同日而生。乡亲们抬着羊酒去两家祝贺,等到高祖、卢绾长大了,在一块读书,又非常要好。乡亲们见这两家父辈非常要好,儿子同日出生,长大后又很要好,再次抬着羊酒前去祝贺。高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被官吏追拿需要躲藏,卢绾总是随同左右,东奔西走,到高祖从沛县起兵时,卢绾以宾客的身份相随,到汉中后,担任将军,总是陪伴在高祖身边。跟从高祖东击项羽时,以太尉的身份不离左右,可以在高祖的卧室内进进出出,衣被饮食方面的赏赐丰厚无比,其他大臣没人能企及,就是萧何、曹参等人,也只是因事功而受到礼遇,至于说到亲近宠幸,没人能赶得上卢绾。卢绾被封为长安侯。长安,就是原来的咸阳。‎ 击败了项羽后,皇帝 就派卢绾另带一支军队,和刘贾一起攻打临江王共尉,将他击败。七月凯旋而归,跟随皇帝攻打燕王臧荼,臧荼投降。高祖平定天下之后,在诸侯中不是刘姓而被封王的共有 七个人。高祖想封卢绾为王,但又害怕群臣怨恨不满。等到俘 虏臧荼之后,就下诏,诏令各将相列侯挑选群臣中有功的人封为燕王。文武群臣都知道皇帝想封卢绾为王,就一齐上言道:“太尉长安侯卢绾经常跟随皇帝平定天下,功劳最多,可以封为燕王。”皇帝下诏批准了此项建议。汉高祖五年八月,就立卢绾为燕王,所有诸侯王受到的皇帝宠幸都比不上燕王。‎ 汉十年秋,太上皇去世,陈豨就和王黄等人反叛,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高祖到邯郸去攻打陈豨的部队,燕王卢绾也率军攻打他的东北部。在这时,陈豨派王黄去向匈奴求救。燕王卢绾也派部下张胜出使匈奴,声称陈豨等人的部队已被击败。张胜到匈奴以后,前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逃亡在匈奴,见到张胜说:“您之所以在燕国受重用,是因为您熟悉匈奴事务。燕国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是因为诸侯多次反叛,战争连年不断。现在您想为燕国尽快消灭陈豨等人,但陈豨等人被消灭之后,接着就要轮到燕国,您这班人也要成为俘虏了。您为什么不让燕国延缓攻打陈豨而与匈奴修好呢?战争延缓了,能使卢绾长期为燕王,如果汉朝有紧急事变,也可以借此安定国家。”张胜认为他的话是对的,就暗中让匈奴帮助陈豨攻打燕国。燕王卢绾怀疑张胜和匈奴勾结,一 起反叛,就上书皇帝请求把张胜满门抄斩。张胜返回,把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全部告诉了卢绾。卢绾觉悟了,就找了一些替身治罪处死了,把张胜的家属解脱出来,使张胜成为匈奴的间谍,又暗中派遣范齐到陈豨的处所,想让他长期叛逃在外,使战争连年不断。‎ 汉高祖十二年,汉攻打陈豨并将其斩 杀。他的一员 副将投降,说燕王卢绾派范齐到陈豨处互相交通情报,商议策划。高祖派使臣召卢绾进京,卢绾称病推托不往。皇帝又派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前去迎接燕王,并顺便查问燕王部下臣子。卢绾更加害怕,闭门躲藏不出,对自己宠信的臣子说:“不是刘姓而被封为王的,只有我卢绾和长沙王吴芮了。去年春天,汉朝把淮阴侯韩信满门抄斩,夏天,又杀掉了彭越,这都是吕后的计谋。现在皇帝重病在身,把国事全部交给了吕后。而吕后是个妇女,总想找个借口杀掉异姓诸侯王和功高的大臣。”于是卢绾还是推托有病,拒绝进京。卢绾的部下臣子都逃跑躲藏。但卢绾的话泄露出一些,辟阳侯听到了,便把这一切都报告了皇帝,皇帝更加生气。后来,汉朝又得到一些投降的匈奴人,说张胜逃到匈奴中,是燕王的使者。于是皇帝说:“卢绾真的反了!”就派樊哙攻打燕国。燕王卢绾把自己所有的宫人家属以及几千名骑兵安顿在长城下,等待机会,希望皇帝病好之后,亲自进京谢罪。四月,高祖逝世,卢绾也就带领部下逃入匈奴,匈奴封他为东胡卢王。卢绾受到匈奴的侵凌掠夺,总是想着重返汉朝。过了一年多,卢绾在匈奴逝世。‎ ‎14.答案:D 《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在写景当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 ‎15.答案:(1)气象雄浑。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3分。能通顺翻译给2分)‎ ‎(2)具有丰富的言外之意。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仍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3分)(仅指出暗指战争、国家动荡给2分。)‎ ‎16.答案:(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3)行天下之大道。‎ ‎17.答案:A ‎18.答案:DA项,句式杂糅;B项,宾语残缺 ;C项,表意不明。‎ ‎19.答案:D ①见:介绍,引见。③错:通“措”,安排,安置。④因:接着。‎ ‎20.答案:B ‎ 解析:①洁:使动 ②棹:名词活用作动词 ③日:名词活用作状语 ④南:名词活用作动词 ⑤哀:为动 ⑥西:名词活用作状语 ⑦罢:使动⑧死:为动 ‎21.答案:A 其他三项是宾语前置句。‎ ‎22.答案:(1)鲁智深 (2)翠翠 (3)孝廉 (4)羊、猪各一头(能写出羊、猪即可给分)‎ ‎23.答案:情深?智浅?入世圣人铸就毕生伟业;执着?顽固?寂寞先哲照亮一代暗世。7月10日,三楼报告厅,鲍鹏山开讲《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 ‎(能在广告中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给1分;要素齐全、字迹工整但是不能体现广告感染力的给2分;能运用修辞手法使广告富有文采的给3分或3分以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