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00 KB
  • 2021-06-08 发布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成都石室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期高2020届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 2.做选择题时,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要超出答题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共76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陈彦 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立即就会苍白、缺血。忽视文学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故事编不圆,前后矛盾,不时出现叙述漏洞,甚至存在较大的硬伤。也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只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上,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因而形式大于内容。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甸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还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的运用,让一些本来可以进入思考的段落,变得躁动不安、浮皮潦草起来。戏剧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很多地方是要通过留白来完成的。文学是人学,在戏剧舞台上,“人”是通过演员来传情达意的,演员是中心的中心,一切不能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都是不可取的。 ‎ ‎  戏剧文学是演出团队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情感跌宕交错,让人物变得立体圆融。在戏剧舞台上,其实每个参与者,包括导演、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同时也都是文学创作者,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戏剧要在文学这个基础上下功夫,只有基础扎实,二度创作才可能飞升起来,一旦基础不牢不稳,二度创作发挥、增生、堆砌得越多,越让作品的缺陷暴露无遗。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以动人为前提的。动人的根本,就在于对所塑造的对象性格、心灵的精准开掘与把握。舞台剧由于受时间、空间与篇幅限制,塑造人物尤其需要单刀直入,使性格快捷显现。因为舞台剧只能通过精彩洗练的独白、对白、旁白、咏叹、宣叙、对唱、重唱、合唱,来形成人物的生命个性、故事的起承转合、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每一句话、一句唱,都需反复推敲打磨,尽量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才是戏剧这种独特文学样式创作的要妙。当然,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任何精致的戏剧文学,一旦脱离了社会责任,就如雕刻精巧的鼻烟壶,终不过是一种玩物而已。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就向我们深刻地昭示了这一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今中外,传承久远的戏剧,都是从传奇、话本、小说的故事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凭借优秀的故事成为经典。‎ B.戏剧要在文学上下功夫,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戏剧就容易文本粗糙,或是忽略了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 C.戏剧艺术强调二度创作,只要文学基础扎实,就能使二度创作飞升起来;否则,二度创作越多,越会让作品的缺陷暴露出来。‎ D.动人是戏剧艺术的基础与根本,戏剧表演要想动人,需要对其塑造对象的性格、心灵进行精准的开掘与把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从正面列举古今中外名剧凭借优秀的故事成为经典的事例,分析得出“文学是戏剧的灵魂”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分析了戏剧忽视文学的力量所造成的种种弊端,从反面证明了“文学是戏剧的灵魂”这一观点。‎ C.文章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等多个层面对“文学是戏剧的灵魂”这一中心进行了阐述,强调了文学对戏剧的重要性。‎ D.文章末尾运用比喻的方法,意在阐明《窦娥冤》等能够成为久演不衰的经典,原因就在于它们具有扎实的文学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剧表演的形式不能大于内容,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的运用就很不恰当,破坏了留白,忽视了留给人们思考的时间。‎ B.演员是舞台的中心,他们通过表演来表现文学中的“人”,那么,一切辅助手段都需为演员表演提供服务、帮助。‎ C.戏剧文学需要演出团队的共同努力,戏剧舞台上的每一个参与者也都是文学创造者,一旦某个方面出了问题,整个艺术创作就会全功尽弃。‎ D.舞台剧受时间、空间与篇幅所限需要迅捷、直接地塑造人物性格,而人物性格的塑造要靠独白、对白等来完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双琴祭 梁晓声 ‎(1)那两棵树,生长得极慢的树,最适合取其材而做琴。那位七十余岁的老制琴师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2)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两株小树苗,在十几载里,不但各自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的相爱着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通过叶片晃动时发出的沙沙声响,永不厌倦的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3)但没等琴做成,老琴师就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世人对于任何事物,包括人的才能,总习惯于评论出个孰高孰低。这是由于人心的偏狭导致的愚蠢啊!我有个夙愿,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以此向世人证明,世上有些不同事物的美好是同样的。儿子啊,我想做的事我是做不到了,你可一定要替我做到……”‎ ‎(4)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以同样的耐心和细心,制成了两把小提琴。他把两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待:“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自以为是地评优评劣,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无论出价多高,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5)‎ 有一天,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他们的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们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两把琴让他们试一试。‎ ‎(6)他们各拉一曲后,不约而同的对父亲说——那正是他们所期望拥有的琴。店主问:“琴的音质总是有优差之分的,你们不需要交换了再演奏一曲吗?但两名少年频频摇头,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不后悔,他们毫不犹豫的交换了琴。“都不需要试试了么?”“不。”两名少年异口同声。于是他们幸运的接受了赠予……‎ ‎(7)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高超的水平加优良的琴,他们声誉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8)世人欣赏他们的合奏,赞美他们的合奏,用尽美好的词汇形容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有些古怪易变的。不久,开始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纷纭众说。人心一旦发现了美中不足,其实和最初欣赏美时是一样快意的。寂寞的传媒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好比饥犬叼住了一块腔骨。‎ ‎(9)最后,媒体制造的焦点话题让他们再也不能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虽然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虽然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高水平地发挥自己的演奏天赋。‎ ‎(10)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呀!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能有机会相见!‎ ‎(11)但是自从他们分开了,它们再就没“见到”过对方,再就没“听到”过对方优美的声音。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们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12)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竟渐渐的相互心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不但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13)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14)那一时刻,另一个正在另一座城市的舞台上演出。他的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皆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15)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其他的一切。有同情就有憎恨,有悲剧就有责任。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鄂中悟到什么,已然懵里懵懂的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16)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详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不容拉,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17)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 ‎(18)再后来,店主干脆把琴丢进了堆放破旧杂物的仓房。‎ ‎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而毁废的悲剧。‎ B.两位少年终于以其“不约而同”“毫不犹豫”的行动和“异口同声”的回答符合了老制琴师的“传教”条件,幸运地获得了赠予。‎ C.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过程,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 D.第(10)、(11)段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为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 ‎5.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5分)‎ 答: ▲ ‎ ‎6.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6分)‎ 答: ▲ ‎ ‎(三)实用类文本(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倍感困惑,又倍感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 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名成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纪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 ②‎ 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应。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8.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 ▲ ‎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续师说 黄宗羲①‎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藉於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者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於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②;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④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久待刘夫子而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注]①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②欧曾:指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③朱陆:指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④何北山:何基(1188—1268),字子恭,人称北山先生,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B.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C.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D.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说理辨析,但都是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与“论”统称为论说文。‎ B.蒙师,是给儿童启蒙的老师。中国古代“庠序”中用于启蒙的教材主要有“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C.古代君主面南朝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向北方朝拜,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以示臣服。文中以此指弟子行敬师之礼。‎ D.昌黎,郡名,唐代韩氏为昌黎郡望,韩愈自称“昌黎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文以载道”,以道为先。‎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一句,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之风。‎ B.黄宗羲之所以说“吾惟恐其传也矣”,主要是担心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学风。‎ C.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但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而黄宗羲更强调为师者之过。‎ D.黄宗羲使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5分)‎ 译文: ▲ ‎ ‎(2)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5分)‎ 译文: ▲ ‎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5分)‎ 译文: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2小题,9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 醉翁操①‎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②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④外三两弦。‎ ‎[注]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4.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答: ▲ ‎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是:‎ ‎“ ▲ , ▲ ”。‎ ‎(2)《论语》中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句是“ ▲ , ▲ ”。‎ ‎(3)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 ‎ ‎ ▲ ”。‎ ‎(4)《过秦论》中描写陈涉举义旗得到了天下热烈响应的句子是“ ▲ , ▲ ”。 ‎ ‎(5)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师生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学习,其原因是:“ ▲ ,‎ ‎ ▲ ”。‎ 第II卷 语言文字运用(共74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自媒体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过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新闻的真实性,所传播的信息泥沙俱下,容易误导群众,这是自媒体明显的局限性。‎ ‎②作为一名优秀的戏曲艺术家,他在多年的舞台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表演不瘟不火,将“度”的问题处理得恰到好处。‎ ‎③纵然生意兴隆而腰缠万贯,倘无任何家国情怀,遇天灾而不知悯恤,闻人祸而不知救助。如铁公鸡一毛不拔,似吝啬鬼细大不捐,实难称之为优秀实业家。‎ ‎④明中叶以后,岭南书家人才辈出,而且颇具革新精神,能与中原书坛分庭抗礼,其中陈献章用茅草制作“茅龙笔”,创作出笔法遒劲的书法名作。‎ ‎⑤鲍勃·迪伦的民谣歌词总是闪烁着吉光片羽的诗意,其体现出的诗学价值,完全可达到惠特曼、兰波和波德莱尔等现代诗人的诗歌深度。‎ ‎⑥今年春夏连续几个月来,西南地区五风十雨,水灾频发,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和收成,而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②⑤⑥       D.①②④‎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了解学生的体质状况,今年南开大学在自主招生复试中加入了体质测试内容,考生须参加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项目的测试。‎ B.针对个别国家对中国发表的不当言论,新闻发言人指出,中国不做违反国际法的事情,同时坚定依法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 C.“移动支付智慧岛”项目由腾讯微信携手广州市海珠区发展和改革局共同打造,首期项目已完成区域内围绕微信支付为核心的智慧生活体验全面覆盖。‎ D. 村庄改造在保护“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传统民俗、民居得到了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接受熏陶。‎ ‎18.下列对课本中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B. “六艺经传”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指解释经书的著作,比如《春秋左氏传》《吕氏春秋》《诗经毛氏传》等。‎ C.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或王后的死,诸侯及王公大臣的死叫“薨”,大夫的死叫“卒”,士的死叫“不禄”。‎ D.丧礼指古代处理死者殓殡奠馔的礼节,其中“殓”指穿衣入棺,为死者穿衣称“小殓”,把尸体装入棺材叫“大殓”,古代贵族会在棺材外加一个套棺来保护棺材,称为“椁”。‎ ‎19. 下面是一则推荐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兹有我校高三·1班阳光同学,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该生学习成绩显著,综合素质优良。一直担任我校文学社社长,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现惠赠文章一篇,希望该生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怜。‎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2018年9月9日入学以来,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大一新生王栋多次在学生宿舍发表辱国言论,且不听同学劝阻,对同室同学爱国言论冷嘲热讽,并于‎2018年9月19日凌晨,以“贵州省省草王英俊”网名,在网络上发布“爱国是不可能爱国的,老子一辈子都不可能爱国”、“都xx大学生了还爱国,我看你就是蠢货”等辱国言论,遭网友举报。‎9月22日,湖南城市学院在官网发布了《关于取消土木院新生王栋入学资格的情况》通报并鉴于王栋散布辱国等极其错误言论和恶劣影响,根据《国家招生考试规定》和《湖南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办法》等有关政策规定,经学校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取消王栋入学资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对“爱国主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说性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文体明确,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成都石室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期高2020届10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 B(A项,原文只说传奇、话本、小说“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C项,“只要……就”错,原文是“只有……才”。D项“动人是戏剧艺术的基础与根本,”错,原文说戏剧的基础是文学。)‎ ‎2. D(比喻意在阐明“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 ‎3. C(“整个艺术创作就会全功尽弃”错。原文是“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4. D(第10、11段并未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5. 制双琴→赠双琴→奏双琴→分双琴→毁、弃双琴。‎ ‎6.【要点】①痛惜老琴师的美好夙愿未能实现。②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③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④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和传媒的“推波助澜”所毁灭。⑤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任意三点得6分)‎ ‎7. D得2分,A得2分,B得1分(B项,“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不准确,原文是“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C项,“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无中生有;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错误,他也曾“倍感困惑”)‎ ‎8.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2分);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往置(2分);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2分)‎ ‎9.C ‎10.B(中国传统启蒙的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至于“四书五经”等等,那是“大学”了,起码也是“中学”。清吴沃尧《历史小说总序》:“吾曾受而读之,蒙学、中学之书都嫌过简,至于高等大学或且仍用旧册矣。”)‎ ‎11.A(批判的是当时学风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 ‎12.(1)既然没有什么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学生)不关心他,(老师)死了(学生)不替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藉”“丧”“过”各1分,句意2分。)‎ ‎(2)北山的意思,认为如果没有那样的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做老师的风气从自己开始败坏。(“以为”“学者”“师道”各1分,句意2分。)‎ ‎(3)(富贵人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知道去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济),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刀刺人并且杀死他后,说“不是我(杀死人),是兵器(杀死的)’有什么不同呢?(“检”“饿莩”“发”各1分,句意2分。)‎ ‎【参考翻译】 ‎ 哎!从师的风尚没有流传,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做老师的人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啊。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学生)有疑惑(他)却不能解答,那么就不是(真正的)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学习的,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而过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的人,竟还比不上儿童的老师,能教给他们句读的方法,(或是)巫医乐师百工这样的人,把那些实际的技艺技术传授学生。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既然没有什么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学生)不关心他,(老师)死了(学生)不替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于是就认为古代的老师教学生都是这样,如果让老师传授道理,(却)比不上儿童的老师、巫医、乐师、百工等人,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 ‎ 当今世上把无所忌惮当作高明,代笔的门客,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知识浅陋的读书人,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连古人的姓名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考察清楚,就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这样的文字)已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坊间书籍上了。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世上已经没有孔子了,自己就不应当在学生的行列。大概(世人)不只是把做学生当作羞耻,(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哎!真是太奇怪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当老师的风气,就像是人具有着贼心,我(反而)只担心它会流传下去啊。‎ 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他的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在(他的)左右。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就一定站着,进出拜见(石守道)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重。所以(以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曾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北山的意思,认为如果没有那样的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做老师的风气从自己开始败坏。北山可以做老师,(却)避开老师的名声而不去做,他慎重得像这样啊!(而)我年纪大了并且很少时间去学习,你们想要寻求成为我的弟子,各位只是因为刘先生过分盛情的推荐夸奖而白白地久等,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续师说》,用来推辞这件事。‎ ‎【补充】“门客代笔”是古代社会中一个常见的文化现象。门客参与或编撰了许多著作,但大多冠以他人的名字。这些作品涉及诗文、小说、传奇等多种体裁,其中编书的目的和内容多有不同,而效果也驳杂不一。‎ ‎13.C ‎14.①景色的不同:苏诗描写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的幽静之景(1分)以醉翁啸咏与流泉之声应和的景象(1分)表现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的向往(1分)‎ ②情怀的不同:苏诗写醉翁离去后流泉的“朝吟夜怨”(1分),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1分),更借以抒发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1分)‎ ‎15.(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6. D(①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②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③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不合语境。④分庭抗礼:指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⑤吉光片羽:古代传说,吉光是神兽,毛皮为裘,入水数日不沉,入火不焦。“吉光片羽”指神兽的一小块毛皮,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此处对象使用错误。⑥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此处望文生义。)‎ ‎17. A(B项搭配不当,“维护”与“发展”动宾不搭配;C项句式杂糅,“以……为核心”或者“围绕……”选用一个;D项中途易辙,在“传统民俗”前加“使”。)‎ ‎18. B(《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不是解释经书的著作。)‎ ‎19. 参考答案:“你校”改为“贵校”;“显著”改为“优秀”;“大作”改为“作品”;“惠赠”改为“随寄”;“垂怜”改为“垂青”或“垂爱”。‎ ‎20.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