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00 KB
  • 2021-06-08 发布

2018-2019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盘湾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盘湾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基础知识与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的是( )‎ 魏晋时期的嵇康,算不上 人物,政坛上未闻其异响,沙场上未见其 ,但《晋书》《三国志》中有其传记,《隋书》《唐书》《宋史》等史籍中均有其文集,并被录入《四库全书》。嵇康所以闻名,在于他被后世誉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竹林七贤这一名头具有划时代的文化符号意义,把魏晋名士的人格魅力渲染得 。‎ A. 翻云覆雨 壮行 淋漓尽致 B. 叱咤风云 壮行 栩栩如生 C. 翻云覆雨 壮举 栩栩如生 D. 叱咤风云 壮举 淋漓尽致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 B. 女排世锦赛首轮比赛中主攻手朱婷多次扮演起接应的角色。郎平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主要原因是在未雨绸缪,为接下来小组赛对阵意大利而早做准备。‎ C. 近日,美国宣布对台军售。这次对台军售总额3.3亿美元,外界普遍认为规模和数量并不是很大,主要是本着以一些军机的零部件为主。‎ D. 此次中美经贸摩擦,是美国单方面挑起,一手制造的。对于美国挑起经贸摩擦,要深刻认识其原因,予以妥善应对。‎ ‎3.下列各句中,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B.意有所及,梦亦同趣 C.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D.或师焉,或否焉 ‎4.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国庆期间,好朋友给我寄来了贺卡,我只好笑纳了。‎ B.近年来崔老师研究唐诗,完成了拙作一本,我也仔细地拜读了一遍。‎ C.今日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光临,请开怀畅饮。‎ D.你的犬子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小狗,呆萌可爱。‎ ‎5.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说到悲切,当下最令人忧心的依然是读书习尚的缺失和读什么书的问题。 ; ‎ ‎ 。 。 。‎ ‎ ①然而,起决定作用的永远是主观因素 ‎ ②但应考、恋爱及各种难违之约、难却之情也纷至沓来,每每令其应接不暇 ‎ ③童年的味蕾、童年的习惯已经形成,倘使荒废精力、远离书本,那么肯定只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 ④青少年固然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烈,正是读书的好时候 A.②①④③ B.④②①③ C. ②④①③ D. ①④②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师说 韩愈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很多人。‎ 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无论,不分。  ‎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岂。‎ ‎7.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C.吾从而师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于师         ‎ D.人非生而知之者   小学而大遗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 ‎ ‎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分)‎ ‎ ‎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分)‎ ‎  ‎ 三、默写(12分)‎ ‎11.根据提示填空。‎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 。(荀子《劝学》)‎ ‎(2) ,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3)蟹六跪而二鳌,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4) ,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5)哀吾生之须臾, 。《赤壁赋》‎ ‎(6)舞幽壑之潜蛟, 。《赤壁赋》‎ ‎(7)《论语》中论述“知”“仁”“勇”的名句是 , ,‎ ‎ 。‎ ‎(8)联合国大厅雕刻的孔子名言是 , 。‎ ‎(9)山不厌高, 。《短歌行》‎ 四、阅读古诗《涉江采芙蓉》,回答12—14题。(10分)‎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2.简要回答诗人为何忧伤?(3分)‎ ‎13.《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4分)‎ ‎14.“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在抒发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3分)‎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15-18题。‎ 秋祭 刘建超 ‎  (1)“小贱妃”是红酒小说里的人物,红酒写小说,故事都以相思镇为背景。‎ ‎  (2)当年,相思古镇有个唱青衣的女演员,演皇妃爱由着自己的性子,她忘了自已是身穿日月龙凤衫的金枝玉叶,只要一出场,手端玉带侧身站定,就冲观众抛媚眼儿,师姐给她起了个绰号“小贱妃”。“小贱妃”的戏非常出彩,深得观众喜爱。县里的一个头头儿想非礼“小贱妃”,岂料“小贱妃”戏里戏外是两样人,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全没了往日的妖媚。‎ ‎  (3)我赞叹红酒笔下的人物形象,很想见识一下“小贱妃”的原型。红酒认为我的想法很可笑,那“小贱妃”是她把舅舅讲的故事加工后虚拟出来的人物,怎么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 ‎  (4)我和朋友相约去相思古镇寻访一座明末清初的古戏楼。时至晚秋,天已渐凉,道旁的白杨树在秋风中哆嗦着,枯黄的落叶萧瑟地飘零着。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神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  (5)古戏楼孤零零地坐落在村口,看上去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沧桑。戏楼是两层土木结构硬山式建筑,下面的一层据说是演员起居和放置道具的场所,二层就是演出用的戏台了。台子上的楼板已经破裂,围栏也变得腐朽不堪,两根柱子上有楹联一副,字迹依旧遒劲飘逸,“是虚是实当须着眼好排场,非幻非真只要留心大结局”。‎ ‎  (6)村里人见有陌生的面孔来访,便三三两两地聚过来,好像也是第一次看到古戏楼,与我们一起转悠着看。‎ ‎   (7)这里唱过大戏吗?我觉得这不过是民间艺人杂耍的地方。唱过!全本的《穆桂英挂帅》、《西厢记》、《铡关案》都唱过,你们不知道,听老人说原先这戏楼子对面是东大庙和昭帝寺,再往前两里地就是清代的商铺一条街,繁华得很。每逢大集这儿都唱大戏,一唱就是七八天。热闹着哩。‎ ‎  (8)噢,那你们听没听说过,当年剧团里有个绰号叫“小贱妃”的在这里唱过戏?‎ ‎  (9)村民摇摇头,这是明清的戏楼,几十年前被当做学校,后来成了危房,学校早搬走了。‎ ‎  (10)我走到二层的戏台前,凭栏眺望,想象着当年的繁华场景,怂恿我的朋友唱了一段《梅妃》:下亭来只觉得清香阵阵,整衣儿我这厢慢节徐行……‎ ‎ (11)朋友喜欢戏曲,上大学时曾修过此类课程,程派的韵味还是有的,我叫了声好。‎ ‎ (12)村民都是在豫剧、曲剧窝里泡大的,对京剧没有多少概念。唯独一个背着柴草的老婆婆似乎听得很专注,还轻轻地点着头合着节拍。‎ ‎ (13)婆婆,一看就知道您懂戏啊,我这位朋友唱得怎么样?‎ ‎ (14)婆婆说,程派唱得还中,就是神态不像。‎ ‎ (15)哈,真遇到行家了。婆婆,您给指点指点。‎ ‎ (16)婆婆环顾四周,犹豫着。‎ ‎ (17)婆婆,我们从城里来,专门来寻访古戏楼。看这戏楼子多年没有琴鼓声了,它寂寞着哪。我看您老懂戏,也来一段吧,也不枉这戏楼子在咱村口矗立了几百年。婆婆被我说动了心,放下柴草,掸掸褂子上的浮尘,伸手捋了捋头发,蹒跚着走上戏楼。就在她往台中央一站的那个瞬间,我们都惊呆了,只见她全没了刚才的不安和拘谨,一个亮相,开口唱的是《西厢记》里的红娘。‎ ‎ (18)一曲唱罢,竟然往台下丢了个飞眼。我们大声叫好。‎ ‎ (19)村民说,还不知道怡萍她娘会唱戏哩。她闺女怡萍在剧团唱戏,多少年也没唱出个啥样法。听说傍了个大款,立马就出名了,在城里买了房子买了车,要接她娘进城享福,她娘死活不去还把闺女给骂走了。‎ ‎ (20)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 (21)品咖啡时,我把经过告诉了红酒,我说她肯定就是当年的“小贱妃”,假如她当初能灵活些,别去得罪权贵,现在也不至于沦落到这种地步,没准还在舞台上风光呢。‎ ‎ (22)人,总要活个气节吧。说完,红酒不再搭话,凝神望着窗外,轻轻地唱了两句。什么词没听清,只是觉得那曲调除了低回婉转外还有些许惆怅忧伤……(有删改)‎ ‎15.分析文章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6.分析文中第(4)小节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分)‎ ‎17.概括“小贱妃”的形象与文中老婆婆的形象相似点并作简要说明。(6分)‎ ‎18.本文以“秋祭”为题,“祭”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概括。(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3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19-21题。‎ 大师何以诞生 李海默 ‎ ①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能不能诞生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大师?乐观者言,只是时间问题,随着进一步的发展自然会诞生。悲观者言,现今与中西学术传统的原典路径皆割裂太深,隔阂太巨,无以为继。笔者苦思此“问题”,发现其中有一大悖论,此悖论不解决,这个“问题”终究是个伪问题。‎ ‎ ②首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当今中国需要大师?在笔者看来,呼唤“大师”的焦灼来源于公众与社会的一种普遍认知:中国已经如此发达,学术文化领域“大师”的缺失是明显不合理与不匹配的,这让中国丢脸,因此迫切需要大师。这么想本无可厚非,但呼唤和吁求如此的强烈,乃至人们不再去关注另一个更加切要的问题:怎样的社会机制才是孕育大师的温床?‎ ‎ ③1957年,以赛亚•伯林在其题为“苏俄文化”的论文中写道:“他们觉得伟大的民族必须拥有重量级的教授、杰出的艺术家和充分的文化装饰。因此他们给予那些行业的最高从业者很高的薪水,但又难以摆脱一种难以抑制的威吓后者的冲动,或一种敲打、欺负、公开羞辱后者的诱惑,当后者稍微表现出某种独立或希望保护自身尊严的迹象时,就迫使后者记住身上拴着的锁链。”这是当年苏联知识分子的处境。社会需要的是作为“符号”意义存在的大师,最好能够拥有一切中西文化的荣誉头衔,而一旦拥有,社会希望他如何自处呢?自然是以永远保持这一“符号”的中立态度而存在,做社会的“大师”,而不是大师自身成长轨迹里不断嬗变的那个具体的人。我们这个社会已渐渐不知究竟何为真正的大师,而只需要一些合乎公众心愿的大师“符号”。‎ ‎ ④‎ 既然如此,那么反复诘问开篇那个问题,难道不是构成一种内在的悖论吗?只有那种深切浸润在学术传统中,并能结合世道人心做新的发掘与变革,引领风气迁转,却又“但开风气不为师”的人物,才可能是真正的大师。真正的大师降临,往往让侪辈与后来者发出“世间原未有斯人”的感叹。真正的大师往往期待用新知为社会做些什么,大师与社会互相“熟悉”,而我们所呼唤的“大师”却定格在一个静止的形象中,作为中国崛起的一个佐证。‎ ‎ ⑤1971年汉娜•阿伦特发表《纪念马丁•海德格尔的八十华诞》,描述了她那一代人对海德格尔的仰慕:“关于海德格尔的传说很简单:思想又复活了;人们认为已死的昔日的文化瑰宝又获得了言说,人们发现这些瑰宝所呈现的完全不是先前认为的那样无足轻重。终于有了这样一位教师;人们也许能够从他那里学会思考。”“真正的大师”恐怕就是这个气派,生当衰世能激荡风雷,唤醒“万马”,生逢盛世则洞悉世运,扭转乾坤。‎ ‎ ⑥大师何以诞生?他总是诞生在那些渐渐明白何为真正的大师的时代与社会,世代盛衰不是决定性的条件,关键或许更在于整个社会充满对人性的理解与对知识的尊重。‎ ‎19.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①段中“悖论”的意思。(3分) ‎ ‎20.当今社会人们呼唤大师的理由有哪些?阅读文本,简要概括。 (4分) ‎ ‎21.简要说明真正的大师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 七、写作:(7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深处常常会有很多想法,这些想法有时却与自己的言行相矛盾;从来都很执著,有时也想退缩;一直都漫不经心,有时也想认真……坚强中有时也想痛哭一场;是非前有时也想正义一回……尽管不曾付诸行动,但这一切都是真情流露。请以“有时,我也想         ”为题,写一篇文章。 ‎ 要求: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1.D ‎2. B【解析】A. 在“不息”后加 “的强大力量”。C. 删除“本着”D.“要”前缺少主语。‎ ‎3. A ‎4.C ‎5. B ‎6.B【解析】众人:一般的人。  7.D【解析】A学者:古义是求学的人,今义是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不必:古义是不一定,今义是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C从而:古义是两个词,意思是“跟从并且”,今义是一个表示结果、目的的连词。D乐师: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古今意义基本相同。 8.B【解析】A前者“助词的”,后者“取独”。B副词,竟然。C前者“介词对于”,后者“介词向”。D前者“连词表承接”,后者“连词表转折。 ‎ ‎9. C【解析】提示:C项,引用孔子的范例,阐明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 ‎10.(1)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2)士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这是因为士的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 ‎(3)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 ‎11.(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故不积跬步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纵一苇之所如 (5)羡长江之无穷 ‎(6)泣孤舟之嫠妇 (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海不厌深 ‎12.①诗人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13.(1)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2)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14.(1)乐景衬哀情。(2)这两句描写女子采莲的热闹场景,美人美景反衬下文心中无限凄凉寂寞。(3)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15.第二小节主要写了“小贱妃”戏里戏外的不同形象,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 “小贱妃”表演的出众和品格的坚贞不屈。为下文“我”去寻访古戏楼偶遇老婆婆情节展开做铺垫。‎ ‎16.运用拟人、对比、象征的手法,(1分)用秋风中哆嗦的白杨树、萧瑟的落叶突出强调野草的衰而不败,坚韧特征,(1分)象征了老婆婆高尚的气节,(1分)也暗示了老婆婆凄凉的人生结局。(1分)‎ ‎17.①两人演戏特点相同:如演戏都很出彩,都喜爱抛媚眼;‎ ‎②性格相近,婆婆痛恨女儿丧失气节的行为与“小贱妃”拒绝权贵的非礼相似;‎ ‎③命运相似,两人都湮没无闻;‎ ‎④生活环境相同,都在相思古镇。(每点2分)‎ ‎18.①祭古戏楼的衰败;②祭传统戏剧文化的衰落;③祭像老婆婆一样有气节的人命运凄凉。‎ ‎19. 呼唤大师,却不明白何为真正的大师;不知道怎样的社会机制才能孕育出大师,不去为大师的诞生创造条件。(3分)‎ ‎20.①当今中国大师存在的状况不合理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不匹配;②中国人维持面子的需要;③大师是强国的符号,是中国崛起的佐证。(每点2分)‎ ‎21.①是一个擅变的具体的人,具有学术独立自由的精神和强烈的自尊;②是一个深切浸润在学术传统中,并能结合世道人心做新的发掘与变革,引领风气迁转的人;③‎ 为人谦虚,内敛;④是一个对社会能够产生巨大影响和带来巨大意义的人;(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 ‎22.略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