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00 KB
  • 2021-06-08 发布

2017-2018学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统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家以站在世俗之外的心态冷眼旁观,滋生出独特的处世智慧,既有指导实际生活的经验性方法、技巧,也有待人接物的理论性原则、价值,更有超越实际生活、追寻心灵自由的超越性境界。‎ 与其他诸子哲学相比,道家最显著的特点是守柔尚雌。老子在其书中以“母”“婴儿”“水”等外表柔弱之物为道的喻体以表示其对柔弱的崇尚。不仅仅是老子,庄子在其书中以颜回之卫、叶公子高使齐、颜阖傅卫灵公太子等故事说明,面对强者的压力,弱者的生存之道是以柔弱的姿态应对;支离疏“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却因其无用之德得以在混乱的世间生存,看似柔弱的残疾人在强者环伺的世界反而能自我保存。‎ 无论对自己的思虑还是欲望,道家都主张不可恣意,而要有所节制。这包括通过对外在知识追求的限制、管理权力的内收、名利欲望的节度等方法的修炼,以达到在应接他者时自己内心的安宁与祥和。老子指出“圣人为腹不为目”,即是说饮食上保证自己吃饱喝足即可,不需要满汉全席、奢侈浪费。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里庄子并不是反对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而是反对仅仅追求知识、不知追求生命自身。自我节制的结果是对他者的宽容。《老子》讲“和光同尘”,《庄子》讲“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即是说在人世中,需要一种宏阔的心态对待另个与自己不同的他者。但这并不是说道家主张无原则的原谅,老庄对道、德有自己的坚守。‎ 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是说万物保持阴阳平衡才能存在。人禀受天地之气而来,在世间也需要保持和谐状态。首先是自我身心的和谐。庄子在《人间世》中提到“心莫若和” 的说法,意指以虚无之心、平和之境应接事务。其次,自我与他者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道家认为真实呈现的人性是自足的、不喜干涉的,每个人遵循自洽自适的性情,以无为的方式生活在世间,在位者和百姓互不知道对方的存在,百姓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则会形成一个符合人类理想的和谐社会。这种社会对自然环境也是顺应的。庄子曾经指出对于牛马,应该任其逍遥于草地,而不是 “络马首穿牛鼻”。再次,道家处世之道要求不能局限于自我与他者的区分。在著名的“楚王遗弓” 的 故事中,老子藏弓于天下的视野比孔子藏弓于人的视角宏阔得多。道家追寻的最高道德不是儒家信仰的仁德,而是一种不为外在名利引诱也不为内在思虑控制的自我性情的自然发显,是一种空灵虚静之“虚”德,而不是有着仁义等实质内涵的“实”德,是为“游心乎德之和”“道通为一”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境界。 ‎ ‎(摘编自杨杰《道家处世之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家主张限制对外在知识的追求,内收管理权力,节制名利欲望;对人对己应宽容,但不能不讲原则。‎ B. 道家认为人首先要保持自我身心的和谐,然后在建立自我与他者的和谐中,应做到不区分自我与他者。‎ C. 道家认为和谐社会顺应自然环境,每个人自由自在,以无为的方式生活,人与人之间“老死不相往来"。‎ D. 道家追寻的道德局限于自我,不具有仁义的内涵,但有利于个人修身以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论述道家处世之道,突出了守柔的技巧、节制的准则、尚和的境界三个特点。‎ B. 第二段论证道家处世之道守尚雌特点时,分别以老子的喻证和庄子的例证来说明。‎ C. 第四段从自我身心和谐、自我与他者和谐、物我合一三个层次说明道家的和谐观。‎ D. 文章先总说道家处世之道的三个作用和特点,然后分三段来具体论述其作用和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当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道家守柔尚雌的哲学可以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规避锋芒的方法以实现自我保护与生存发展。‎ B. 从老子主张饮食不浪费,“藏弓于天下”等思想可以看出道家既立足于现实指导待人接物,又视野开阔,追求超然的境界。‎ C. 以老庄之道对待外界,既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也要接受他者的不同。因此,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应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处世原则。‎ D. 道家处世之道有利于探索解决传统思想如何适应现代的问题,也有利于人们深入传统去寻找解决当下自身面临困境的方法。‎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扩大范围,“对人对己应宽容”错。根据原文第三段,说的是“自我节制的结果是对他者的宽容。B项杂糅内容,“然后在建立自我与他者的和谐中,应做到不区分自我与他者”错。据原文最后一段,在讲道家“和谐"‎ 时从“首先是自我身心的和谐其次自我与他者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再次道家处世之道要求不能局限于自我与他者的区分”三个方面和层次来谈,三方面关系是并列中有递进。这里把后两个方面杂糅在一起导致曲解了原意。D项说法绝对,“局限于自我”错。原文说“道家处世之道要求不能局限于自我与他者的区分”。‎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开头第一段突出的是作用,后三段具体论述其特点。‎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题选项C论证方法归纳错误。‎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曲解原文,根据原文第一段内容可知,“可以看出道家既立足于现实指导待人接物”说法不当,道家是站在世俗之外产生的哲学智慧。‎ 点睛:理解和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桑娅的新生 ‎【以色列】辛西姬·默凯迪 清晨,桑娅又在噩梦中惊醒,她仿佛又听到了枪声、敲门声。桑娅赶紧从床上跳下来,蹲在地上双手紧紧抱住头。‎ 一年前,桑娅逃离了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在德国那个小城镇,她和她的犹太家庭惨遭蹂躏。那一夜,党卫军带走了她丈夫,行前他们紧紧拥抱诀别。后来桑娅的姐夫也同样被党卫军抓走,她的姐姐、外甥、外甥女被送进一家兵工厂做苦工。最后,党卫军又直接从学校里带走了桑娅的儿子。几个月之后,在人权组织的帮助下,桑娅逃离了德国,只身来到纽约,得到了一份在大商场做缝纫的活儿。可对桑娅来说情况并未改观,她始终无法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白天,她埋头干活,不和任何人接触。到了夜晚,她躺在床上,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这天中午,桑娅独自坐在餐厅角落里吃饭,忽然有人叫她的名字,她抬起头,看到斯坦夫人向她走来。斯坦夫人在难民所工作,正是在她的帮助下,桑娅有了住所,找到了工作。斯坦夫人笑着对桑娅说:“我们从德国又救出来两个犹太孩子,一个女孩 10 岁,还有一个男孩 7 岁。这两个可怜的孩子受了不少苦,他们需要一个家。桑娅,我想你也许需要有人做伴。”‎ ‎10 岁和 7 岁?正好和她的外甥女、外甥一样大。桑娅摇摇头:“我不想接纳他们。”‎ ‎“可起码你应该考虑一下吧?这样,我明天再来听你回话。”斯坦夫人劝道。‎ ‎“不需要,这根本不可能!”桑娅的语气很坚决。斯坦夫人惊愕地看着桑娅,桑娅低下了头,直到斯坦夫人离开。‎ 这天下午,还没到下班时间,桑娅就提前回家了。桑娅回到家,关上所有的灯,便一头扎到床上。斯坦夫人提到孩子的事,又打开了她记忆的大门,触动了她内心的痛楚。她大声哭泣了起来。也不知哭了多久,桑娅抽泣着爬起来,拉开橱柜,拿出一个从德国带出来的小布包,这里面包着她丈夫、儿子和姐姐的三张照片。她一层层解开布包,把三张照片摆在桌上。这三张照片让她悲痛欲绝,但也给她带来了一些慰藉。她想起了以前和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她突然觉得她应该重新开始,好好地活着,不仅为自己,更是为了照片里的这些亲人。‎ 桑娅捧着这些照片一遍又一遍地诉说着:“我要重新生活,为了你们,也为了我自己!”这晚,桑娅睡得很踏实,这是自从丈夫被带走后,她第一次夜里没做噩梦。第二天醒来,桑娅感到自己很平静,她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中午,桑娅焦急不安地站在餐厅门口,搜寻着斯坦夫人的身影。‎ 斯坦夫人一出现,她便快步迎上去,忙不迭地对她说:“我愿接纳那两个孩子,尽管我的住所不大,但我能安排好,请相信我!”斯坦夫人紧紧握着桑娅的手:“太好了,我今晚就把他们带过去。” 下班后,桑娅开始在家里忙着做德国甜饼,她好长时间都没做这个了。她要用甜饼和爱心来迎接孩子。“桑娅!”门外响起了斯坦夫人的声音,桑娅赶紧打开门,看见斯坦夫人站在门口,带来的女孩和男孩分别站在她的两边。两个孩子骨瘦如柴,看上去很悲伤。桑娅的内心顿时翻江倒海。看着他们,桑娅忽然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快进来!”桑娅招呼他们。两个孩子身上那套干净的衣服显然不合体,这是难民穿的衣服,以前桑娅来到美国时也穿过,难怪她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桑娅,这是莉泽和卡尔。”斯坦夫人对桑娅说道。桑娅像触了电似的全身哆嗦了一下,因为她的外甥女和外甥也叫这个名字。绝对不可能出现这种事!桑娅疾步上前,走到两个孩子面前,仔细地打量着他们的脸。一旁的斯坦夫人疑惑地问:“怎么了,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 桑娅摇摇头,没有说话,可她的眼睛仍然没有离开两个孩子的脸。女孩慢慢抬起头来,睁大眼睛,似乎也在仔细地观察着桑娅。忽然男孩大声地喊叫起来。‎ ‎“怎么啦,卡尔?”斯坦夫人关切地问道,“你没事吧?”男孩伸出颤抖的手,指着桑娅摆在桌上的照片,然后他冲过去,抓起桑娅姐姐那张照片,把它紧紧贴在自己胸口,带着哭腔喊道:“妈妈!”‎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一开始不愿接收两个被营救出来的犹太孩子,可转变态度要接收时才发现他们竟然是自己的外甥女和外甥。‎ B. 文中运用了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塑造桑娅的形象,使人物刻画得鲜活生动,如“桑娅像触了电似的全身哆嗦了一下”,准确形象地表现了她的吃惊。‎ C. 照片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有助于刻画桑娅的形象,照片使桑娅决定好好活着并收养孩子,后来卡尔认出了照片,使亲人得以团聚。‎ D. 小说叙写犹太人桑娅在美国纽约时的生活,插叙了她在德国的悲惨遭遇,通过她在两国生活境况的鲜明对比,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残暴罪行。‎ ‎5. 小说以“桑娅的新生”为题,有什么寓意?请简要说明。‎ ‎6. 小说用较少的笔墨塑造了斯坦夫人这一形象,她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4. D 5. (生命的新生)桑娅逃离纳粹德国,来到美国纽约,在生命上获得了新生;(思想的新生)桑娅经历了痛苦的心理挣扎,内心变得坚强,决定收养两个孩子,在思想上获得了新生。 ‎ ‎6. 情节发展上:正是斯坦夫人让桑娅照顾两个孩子,引起后面情节的发展,连缀着主人公和两个孩子。(或贯穿全文的人物,不仅救了桑娅也救了两个孩子,让他们亲人团聚)。‎ 人物塑造上:斯坦夫人与主人公桑娅的形象相互映衬,突出了桑娅在对亲人的爱与思念中由柔弱、痛苦变得振作、坚强。‎ 主题表现上:斯坦夫人所在的人权组织从法西斯统治的德国救了饱受迫害的犹太人,她象征着光明、正义和力量。‎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D项,鲜明对比,欠妥。在德国的遭遇属于在叙事中直接表现法西斯暴行,在纽约的经历则是在对主人公的描写中间接表现纳粹暴行带来的巨大伤害。‎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以‘桑娅的新生’为题,有什么寓意?请简要说明。”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作品标题的含义的能力。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有的标题十分含蓄,如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要结合小说的情节来理解题目“桑娅的新生”的含义。本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新生”,写实与是“桑娅”。小说讲了桑娅在斯坦夫人的帮助下,来到美国纽约,有了住所,找到了工作。这是她逃离纳粹德国后,生命上获得的新生。更重要的是,当斯坦夫人提出让她收养两个犹太孩子时,桑娅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挣扎,内心变得坚强,最终同意了收养孩子这件事,这是她在思想上获得的新生。本题卡伊从生命上和思想两个方面回答标题“桑娅的新生”的寓意。题干要求的是“简要说明”,故不用回答的太详细,结合小说中人物的遭遇和她的选择回答即可。 ‎ 点睛: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6.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用较少的笔墨塑造了斯坦夫人这一形象,她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作用”题一般要从作品的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阅读小说,了解情节内容。据小说中介绍,斯坦夫人帮助桑娅来到美国纽约,使桑娅有了住所并找到了工作,生活安顿下来了。也是斯坦夫人让桑娅照顾两个孩子,但桑娅犹豫,这就引起后面情节的发展——桑娅与外甥女和外甥的意外重逢一事,所以斯坦夫人不仅救了桑娅也救了两个孩子,让他们亲人团聚。在情节发展上,斯坦夫人起到了连缀着主人公桑娅和她姐姐家的两个孩子的作用。由于斯坦夫人的帮助和关心,使桑娅在对亲人的爱与思念中由柔弱、痛苦变得振作、坚强。所以,在人物塑造上,斯坦夫人与主人公桑娅的形象相互映衬。此外,在主题表现上,斯坦夫人象征着光明、正义和力量,因为她所在的人权组织从法西斯统治的德国救了很多饱受迫害的犹太人。她从事的是正义的工作。这正是作者赞扬的。本文是一篇小说,回答次要人物斯坦夫人在小说中的作用时,要从情节发展上、人物塑造上、主题表现等多方面回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灵性鬼才黄永玉 美丽的凤凰古城除了作家沈从文,还出了另一位奇人,就是画家黄永玉。他少年自学美术、文学,皆造诣高深。他博学多识,才情非凡。历经世事风雨,却依然不改天真、顽皮、倔强、幽默的天性,被称为一代“鬼才”。‎ 少年辍学的黄永玉到过上海、台湾、香港,干过苦力,搞过舞美,做过编剧,历尽了沧桑。在严酷的时代里,漂泊让黄永玉把世界看了个透,颠沛流离的经历让他对人生善恶有了更深的了解。‎ 和爱憎分明的性格一样,黄永玉的画也常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画纯水墨,淋漓尽致,不染丝毫丹青;需要用色彩了,又大红大绿大紫等“俗”色一股脑上来。国画讲求飞白,此中最显功力,黄永玉却丝毫不理会这些规则:“我的画没空飞白,你要飞到自己大脑子里飞去!”但他的另一类写意画,却异常地空,偌大的画面上只有一个极小然而特征极明显的人或物。兴致来了,皮纸、高丽纸,水粉、丙烯、国画色无所不用。反面泼墨,正面点染;巧拙互补,工写结合,一切出于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 黄永玉木刻版画出身,很早就被誉为“中国三神童”之一。1956年,他在木刻艺术最炉火纯青的阶段,创作了中国版画史上的经典之作《阿诗玛》。这幅版画以美丽的彝族姑娘为原型,用十幅木刻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与传统木刻画崇尚黑白两色不同,他的版画大胆添加了丰富的色彩,成为中国版画史上创新的一页。那一年,黄永玉才32岁。‎ 受这一次创作的启发,黄永玉的中国画也慢慢形成了水彩与水墨结合而相得益彰的新风格,而两次“丰盛”的欧洲之行也令其得益不少。从塞纳河到佛罗伦萨,黄永玉大量写生观摩,归来后又在万荷塘边苦练近万张白描荷花。借助西方绘画的冷暖色对比,黄永玉终于在造型、色彩与风韵上打通了中西方的经脉。他画的荷花就有着别样的美感:浑然红黄蓝绿,挥洒浓淡枯焦,最终呈现出的不再是寻常荷花高标独立的清雅之美,而是浓墨重彩的绚丽与灿烂。‎ 除了美的事物之外,黄永玉也和他所钦佩的大师林风眠一样,从不忌讳任何“丑”的事物。有一年,黄永玉和吴冠中等人到重庆旅行写生,听人说“北京不得了,北京现在批黑画了,有个人画了个猫头鹰,结果出大事了”。他不以为意:“画个猫头鹰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也画过。”回到北京后,黄永玉好奇地跑去看展览,一看才知道,他画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猫头鹰挂在中间,是被批得最严重的一个。“文革”开始后,黄永玉因“猫头鹰事件”被打成“黑帮”,一家人被赶进一间狭小的屋子,屋子光线很差,体弱多病的妻子经受不住打击病倒了,多方求治不见好转。黄永玉心急如焚,忽然灵机一动,在内墙上画了一个两米多宽的大窗子,窗外花草绚丽,艳阳高照,顿使满屋生辉。经常看着这幅画,妻子的病居然慢慢好了。‎ 有人问黄永玉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是什么,他眯缝着的眼睛一下子瞪大了,腾地坐起来,把烟斗重重一磕,不耐烦地说:“过日子就是平平常常,有时候有意思,有时候很没意思。不要成天到晚地找意义。”‎ ‎(摘编自《鬼才:黄永玉的旷达人生》)‎ 相关链接:‎ ‎①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黄永玉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盛夏时节,他背着画箱,顶着炎炎烈日四处写生,饿了渴了,就坐在路边吃点随身带的面包,喝几口凉水。而当时他已经年近七十。‎ ‎②黄永玉在写作之余,也常常读书,他认为读书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在《书的回忆》这篇文章中黄永玉有这样的总结:“读书能使人的思想有节奏感,有灵活性,不那么干巴巴,使尽了力气还拐不过弯来。读一点书,思考一点什么问题时就不那么费力,而且还觉得妙趣横生。”‎ ‎7.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黄永玉以彝族姑娘为原型创作的版画《阿诗玛》,因他炉火纯青的木刻艺术而成为中国版画史上创新的一页。‎ B. 黄永玉画荷,一改荷花高标独立的寻常姿态,用浓墨重彩着意呈现荷花的绚丽与灿烂,给人以别样的美感。‎ C. 黄永玉一片天真,听说北京有人因为画猫头鹰出了大事,他不仅没有为自己画过猫头鹰而担心,回到北京后还好奇地跑去看展览。‎ D. 黄永玉对人生看得很透彻,他认为生活平平淡淡就好,反对一天到晚地找意义,表现出平实自然的人生态度。‎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黄永玉是凤凰古城人,被人们称为“鬼才”的原因是他绘画造诣高深,自学文学,人生经历曲折,丰富多彩。‎ B. 少年辍学后到过多个地方、干过许多工作,这使黄永玉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造就了他的性格,奠定了他之后的艺术创作特色。‎ C. 黄永玉的绘画色彩运用大胆、构图不囿于规则,绘画要么不染丝毫丹青,要么各种“俗”色兼用,国画弃置“飞白”,写意画大块留白。‎ D. 黄永玉的绘画跨越多种画材、技法、画风等的界限,注重兼容和融通,如其中国画形成了水彩与水墨结合而相得益彰的新风格。‎ E. 文本中引用了黄永玉的话,其目的是塑造一位愤世嫉俗、与社会流行思想有很大出入的人,比如他说的不寻找人生意义。‎ ‎9. 黄永玉独特画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7. A 8. CD ‎ ‎9. ①其天真、顽皮、倔强、爱憎分明等独特性格是他绘画选材、色彩、构图不拘一格的原因;②受阿诗玛版画成功创作的启发形成水彩与水墨结合而相得益彰的新风格;③善于借鉴,借助了西方绘画的冷暖色对比,造型、色彩与风韵中西相融。‎ ‎【解析】‎ ‎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以偏概全,《阿诗玛》“成为中国版画史上创新一页”的主要原因是他在版画中“大胆添加了丰富的色彩”。‎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最恰当的”“两项”。A“被人们称作‘灵性鬼才’的原因是他绘画造诣高深,自学文学,人生经历曲折,丰富多彩”错误,从全文看,黄永玉被人们称作“灵性鬼才”的原因是他的才情和性格等。B“造就了他的性格,奠定了他之后的艺术创作特色”说法于文无据。E“塑造一位愤世嫉俗、与社会流行思想有很大出入的人”错误。‎ ‎9. 试题分析:从题干的设问“黄永玉独特画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来看,本题是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一道试题,考生在作答的时候首先审题,其次要认真研读文本从文中筛选和概括答案。根据对文本的理解,黄永玉独特画风形成的原因有:其天真、顽皮、倔强、爱憎分明等独特性格是他绘画选材、色彩、构图不拘一格的原因;受阿诗玛版画成功创作的启发形成水彩与水墨结合而相得益彰的新风格;善于借鉴,借助了西方绘画的冷暖色对比,造型、色彩与风韵中西相融。‎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肃,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业来奔。‎ 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影),不觉坐之疲淹也。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高祖器重礼遇日有加焉,或屏 左右相对谈说,至夜分不罢。肃亦尽忠输诚,无所隐避。寻除辅国将军,赐爵开阳伯;肃固辞伯爵,许之。‎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遣舍人问何为而来。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是夜澍雨大降。‎ 高祖伐淮北,令肃讨义阳,未克,而萧鸾遣将裴叔业寇涡阳。刘藻等救之,为叔业所败。肃表求更遣军援涡阳,高祖得表览之怃然,曰:“当以藻等锐兵新败于前,事往势难故也。今日之计,唯作必克之举。”肃乃解义阳之围,以赴涡阳,叔业乃引师而退。以破裴叔业功,进号镇南将军,封汝阳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肃至,遂与禧等参同谋谟。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称为和辑。唯任城王澄以为憾焉。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我上尚可。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肃频在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清身好施,简绝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财。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有司奏以肃忠心大度,诏谥宣简。‎ ‎(节选自《魏书·王肃传》)‎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不觉坐之疲淹也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B. 肃乃解义阳之围 平明,汉军乃觉之 C. 肃自谓《礼》《易》为长 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D. 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 有以神取之者,不言而诚心先达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肃自谓《礼》《易》为长 长:专长 B. 或屏左右相对谈说 屏:回避 C. 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下:归顺 D.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过:超过 ‎12. 下列对文学知识的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人有名有字,男子的字是在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是男子在社会上的正式用名。季父:小叔父。‎ B.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C.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 节,也称“旄节”,古代使者出使所带的礼物。相坐:相连坐(治罪)。古代法律规定,凡犯谋反大罪者,其亲属也要连同治罪,称为“连坐”或“相坐”。‎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 ‎(3)马氏所作,因变而得,是则初所言者不皆是矣。‎ ‎【答案】10. D 11. B 12. D ‎ ‎13. (1)王肃听到他的话后,常常降低身份回避他。不久王肃被王澄奏章弹劾。‎ ‎(2)即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 ‎(3)马先生制作的东西,都是创新(革新)的东西,这样那么他开头的所说所为,不会全部都正确 。‎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注意审题,即“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然后将各个加点的文言虚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推断。A项,第一个“之”,理解为“的”;第二个“之”代词,你;B项,第一个“乃”为连词,于是;第二个“乃”为副词,“才”。C项,第一个“为”动词;第二个“为”为介词,替,给。D项,前后两个“以”都表原因,译为因为。所以选D项。‎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应把选项中的实词代入句中,结合具体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B项“或屏左右相对谈说”,在原文中的意思是“有时让身边的人退避与他对坐交谈”,所以“屏”,使(让)……退避。‎ ‎12.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项,“节”,是古代使者出使所带的信物。‎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恒”,常常;“降”,降低(身份);“寻”,不久;“为……所”,表被动。第二句得分点:“纵”,即使,纵使;“怜”,可怜、怜爱;“王”,使动用法,使我为王。第三句得分点:“所作”,所字结构,制作的东西;“变”,创新、革新;“是则”,这样那么;“初”,开头、起初;“是”,正确。‎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肃,琅邪临沂人。王肃年少时聪颖善辩,广泛阅读经籍史书,有着远大的志向。出仕萧赜政权,历任著作郎、太子舍人、秘书丞等职。王肃自称《礼记》《易经》是自己的专长,也没能通晓它的大义。他的父亲王奂及兄弟都被萧赜杀害,王肃从建业来投奔魏高祖。‎ 二十年七月,高祖因为长期干旱没有下雨,停止膳食三天,百官上朝,被带到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派左右亲近的人询问百官为什么上朝。王肃回答说:“陛下停食已经三天了,群臣焦急担忧,不敢自己安宁。臣听说尧时遇到过水灾,汤时遇到过旱灾,这是自然的规律,一定要等待圣人来救济世人,却不是因圣人的言行招致了灾害。”高祖派左右亲近的人回答说:“过去尧遇水灾,汤遇旱灾,依赖圣人才拯救了百姓,朕虽然位居万民之上,今日的旱灾,无法补救抚恤,等待立秋以后,朕一定反思自责。”当晚就降下了大雨。‎ 高祖讨伐淮北,命令王肃讨伐义阳(萧鸾),没等攻克,萧鸾便派遣将领裴叔业侵犯涡阳。刘藻等人去救援,被裴叔业打败。王肃上表高祖请求另派军援救涡阳。高祖拿到表章看后内心黯然,说:“应该是因为刘藻等精兵刚刚失败,王肃认为战事像前次一样很难取胜的缘故(才上表)。今天的计策,只有作取胜的打算(才能成功)。”王肃于是解除义阳之围,率军奔赴涡阳,裴叔业于是领兵退去。王肃因为打败裴叔业的功劳,提拔为镇南将军,被封为汝阳县开国子,给予三百户的封地。‎ 高祖去世,临终下诏任命王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一起任辅政大臣,征召王肃至鲁阳共同处理事务。王肃到鲁阳后,就与王禧等一起参与谋划。王禧兄弟都敬重而亲近他,上下堪称和睦。只有任城王澄认为是憾事。常对别人说:“朝廷把王肃安置在我上面还可以,而堂叔广陵,是宗室中年尊德高者,历任内外要职,为何突然让王肃位居他的上面?”王肃听到他的话后,常常降低身份回避他。不久王肃被王澄奏章弹劾,说王肃谋反,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王肃多次驻扎边塞,尽心竭力安抚外邦,远近民众归顺,依附他的人多得像集市上的人一样。王肃自身清廉喜好施恩,不爱好声色,始终廉洁简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景明二年王肃在寿春去世,时年三十八岁。有司上奏认为王肃忠心大度,皇帝下诏赐王肃谥号为宣简。‎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初夏江村 高 启①‎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①高启(1336〜1374)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家乡青丘乡间隐居时。②纬车:即缲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14. 下面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开篇用一“步”宇而境界全出,写出了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一个“暗”字写出了初夏树木葱茏、掩映村庄的景致。‎ B.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为主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色彩。‎ C. “渡头正见横渔艇”一句化用了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意。‎ D. 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最后一联从听觉角度写所闻,视觉与听觉结合,再现了黄梅时节的乡村景象。‎ E. 本诗首联总起,奠定全诗的基调,颈联紧承上联写景,颔联则由写物转人写人,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15. 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14. AC 15. 全诗通过描写诗人江边悠闲漫步、野鸭浮游、荷叶翻动、燕子轻飞、桐花拂动、渔船横泊、缲车鸣响、蛙声阵阵等意向,营造出乡间清幽闲适、充满生机的意境,表现出诗人隐居生活的闲情逸致和内心的宁静惬意。‎ ‎【解析】‎ ‎14. ‎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为“无我之境”。D项,诗的前三联不仅从视觉角度写所见,第三联后一句“林外时闻响纬车”还从听觉写所闻。E项,“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错误,尾联还是写景,没有点明主旨。‎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考生作答时先分析诗歌所描写的意象特点,再整体分析意境和及其体现的作者的情感。第一问答题时须用“意象+意境”的格式;第二问答题时须用“内容+情感”的格式。分析意境要抓住意象,全是列举了“乳凫”“飞燕”“渔艇”“纬车”“鸣蛙”等意象,结合这些意象概括画面特征,然后揭示诗人的情感即可。本诗一、二句交待行踪,暗示了农村生活一定是别有一番景象。诗人穿着轻便的衣服、拖着轻软的鞋,步行于江村,在树木丛生之中,断然是农家集中之处,“绿树村边合”,自然别有意趣在其中。三、四句写农村动物之乐。初生的水鸟在藕叶间游来游去,翻动着莲叶,而微微风中,飞燕斜擦,掠起桐花飞扬。五、六句写农家劳动的生动画面。捕鱼的小艇停在渡口,人们自然可以想象白天渔父劳动的欢欣,而树林外不时传来缫丝的纺车声,可见农妇们正夜以继日地辛苦劳作。七、八句则点明“黄梅时节”,以雨后一路鸣蛙声,更增添了一份生机、一份乐趣。综观整首诗,诗人以欢快明朗作为全诗的基调,多角度渲染描绘。‎ 点睛: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意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意象中所寄托的情感。而解答情感题要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等。‎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2)屈原在《离骚》中以女子为喻,揭露奸臣嫉妒贤才,对自己肆意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之》里用“_________,_______ ”两句深情回忆了往昔“沙场秋点兵”的雄壮场景。‎ ‎【答案】 (1). 酾酒临江 (2). 横槊赋诗 (3).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4). 谣诼谓余以善淫 (5). 八百里分麾下炙 (6). 五十弦翻塞外声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酾”“槊”“嫉”“蛾眉”“谣诼”“淫”“麾”“炙”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连通西安和成都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以来,旅客发送量节节攀升,开通首月共发送旅客达93万人次,致使高铁车票洛阳纸贵。‎ ‎②政协委员们将不忘初心,敬终如始,在新时代发展大潮中,以新业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 ‎③学者宋恪震的《宋词名篇精赏》是近年新成果的结晶,与他的《唐诗名篇精赏》恰巧成为配套,可谓珠联壁合的姊妹篇。‎ ‎④他的笔下有历史,有中国哲学的智慧,他谈论的是历史上的人与事,但常常枝蔓开去,或联想,或抒情,或状物,天马行空。‎ ‎⑤邵飘萍先生不畏国民党言论钳制,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发表了许多揭露黑幕、针砭时弊的新闻和社评,显示出国人的勇气和操守。‎ ‎⑥这部抗战题材的电影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敬仰,充满了正能量,以喜剧的形式带领观众回忆抗战年代的蹉跎岁月,提醒观众不忘历史。‎ A. ①③④ B. ②③⑥ C. ①⑤⑥ D. ②④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本题要求选择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此题可以用排除法。①“洛阳纸贵”:借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使用对象不当,不能用于“高铁车票”。②“敬终如始”:指在即将结束某项事情之时,应该像才开始一样富有朝气地干下去。合乎语境,使用正确。排除B项、D项。③“珠联璧合”: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合乎语境所说的《宋词名篇精赏》与《唐诗名篇精赏》是姊妹篇,使用正确,排除A项。④“天马行空”:多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也形容说话不着边际。合乎语境,使用正确。⑤“连篇累牍”:形容叙述的篇幅过多、过长。贬义词。使用在此句中,感情色彩不当。⑥“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不合句意,使用错误。故本题选C项。‎ 点睛: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②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③要分清成语的感情色彩。④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⑤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成语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还可以用排除法做成语题。‎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村庄改造在保护“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传统民俗、民居得到了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接受黛陶。‎ B. 文化自信,对于行进在实现自己伟大梦想征途中的民族、国家意义重大,对于发掘潜能、追求幸福的个体更是不可或缺。‎ C. 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这类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文化节目,赞不绝口,圈粉无数。‎ D. 推行自主招生改革,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有助于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育人要求,选拔适合本校培养目标的学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中途易辙,在“传统民俗”前加“使”。B项,语序不当,应为“对于发掘潜能、追求幸福的个体意义重大,对于行进在实现自己伟大梦想征途中的民族、国家更是不可或缺。”C项,成分残缺,应在“赞不绝口”前加“受到人们的”。‎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今天我的华翰寄到你的手中,希望你看后能鼓起学习的勇气。‎ B. 我之所以垂青于你,是因为你身居卑位,却能屡吐高论,说来实属不易。‎ C. 多年不见,蒙您垂念,我这边说起来事事如意,二切安好,也遥祝您在异乡诸事顺畅,‎ D. 这几天连降暴雪,地面结冰,学生上下学途中,实在欠安,各地各校务必小心防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A项,“华翰”,敬辞,称对方的书信。不用于称呼自己的书信。不得体。B项,“垂青”,比喻得到重视,受到优待。是希望得到上级的欣赏。使用不得体。C项,“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承蒙垂念,不胜感奋)。使用得体。D项,“欠安”,婉辞,指人身体不适。不指缺乏安全。使用不得体。所以选C项。‎ ‎20. 在下面一段文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宇。‎ 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要说现代化,欧洲、北美总比我们更现代化吧?我们在那里看到的是良好的读书風气。火车上、飞机上、轮船上,到处都有人安静地阅读。他们的习惯是不说闲话,只读书;我们恰恰相反,①______。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風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②_______。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这种情况下,③_____,尤为重要。如果说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的话,读书也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高梦溪《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答案】 (1). ①只说闲话,连闲书也不看 (2). ②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燥气 (3). ③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本段文字主要是谈读书风气,①抓住“我们恰恰相反”进行推断,“我们恰恰相反”的是欧洲、北美人“习惯是不说闲话,只读书”。由此可知①应为“只说闲话,连闲书也不看”的相关内容。②紧承前一句,“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具体内容应该根据后面内容进行推测,“而”在句中表示转折,后面内容谈的是我们今天的社会充满了浮躁气,所以②应为“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燥气”的相关内容。文段最后一句是文段得出的结论,文段谈的是读书风气,那么“这种情况下”,什么“尤为重要”,即读书风气,所以③的内容大致为“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意思对即可。‎ ‎2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打动无数人,而我却偏偏关注前两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这两句是不是在暗示“虽然皇帝的恩泽意及不到我,可我却不管那么多,就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来” 呢?或许有,但袁枚绝对不会说出来,因为清代的文宇狱极为严酷,当然,追问当年袁枚到底是怎么想的,意义不大。诗也好,文也罢,读经典诗文的价值不在于理解诗文本身,而是把这些诗文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和自身的经历结合起来,常读常新,常读常深,让它们为我们所用。‎ ‎(1)文中有一处关联词语错误:应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 ‎(2)这段文字中,作者推论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不计标点)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字)‎ ‎【答案】 (1). 不在于 (2). 而是 (3). 不仅在于 (4). 更在于 (5). ‎ 读经典要结合现实生活与自身经历 (6). 为我所用读袁枚诗的经历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的题目,注意分析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句子“读经典诗文的价值不在于理解诗文本身,而是把这些诗文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前后不是选择关系,而是递进关系;然后概括观点“读经典要结合现实生活与自身经历,为我所用”,论据是“读袁枚诗的经历”。‎ 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习近平)‎ ‎(2)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习近平)‎ ‎(3)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中国说》)‎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5)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读了上面五个句子,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诚以养德,信以修身 诚以修身,信以养德诚信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和道德的要求,不管各行各业或是年幼老少,都应该遵循“诚信”二字.诚信几乎渗透到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诚实不说谎、遵守时间,大到对祖国、事业的忠诚与坚守。‎ ‎--题记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孟信的人,一次被罢免了官职以后,家里很穷,甚至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了.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病牛卖了换粮食.孟信回家后发现病牛被卖了,就把家里人骂了一顿,还去把病牛要了回来,他对买主说这是病牛,没什么用处了,这样的病牛不能卖给你.‎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而我要说诚以修身,信以养德.‎ 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做人.就像大车没有 横木上的关键,小车没有车辕横木上的关键一样,怎么能走路呢?‎ 我们深深体会到,只要你把诚信当成人生的一种追求,在内心深处让诚信化作人生的一项原则,一种崇高,一份美丽,一缕真情,那么随时随地你都能把诚信融汇到言语中,落实到行动上.任谁也阻挡不了你敞开心扉诚信做人,任谁也阻挡不了你满怀真情守信行事;你也必将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人无信不立.只有学会诚信,才能正确对待事实,才能对事物做出合理的判断,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诚信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人对道德标准的判断.我们如果说修身是漫漫之旅的话,那么诚信便是指引旅程的明灯.‎ 诚信,也让我们学会谦虚.人要成才,光靠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对自己实事求是,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应看到自己的短处;不仅如此,还要学会看到他人的长处,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正确、真实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是自身发展与进步的关键.一个夜郎自大的人谋取发展将是举步维艰的.诚信让我们避免自欺欺人,从而能够更好的向他人学习.‎ 然而,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在当今社会,有很多人没有清楚的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因为追求眼前的,短暂的利益而失信于社会、失信于他人,甚至失信于自己,最后自食其果.失信不仅有害自己,也有害社会.‎ 当代的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在大学中,我们不仅要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树人和成才是我们发展的目标.所以,诚信显得犹为重要.‎ 我们用心灵呼唤诚信,让诚信变成清晨你窗前一缕温暖阳光,让诚信成为小鸟的清啼在你耳畔吟唱,让诚信成为你寒冷时身边红红的炉火,让诚信变成烈日下你头顶的一片绿荫;我们用心灵呼唤诚信,渴望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吟咏;我们用心灵呼唤诚信,让诚信成为你人生的准则,让自己对诚信的履践萌生出对心灵的感动,让生命因诚信而获得一次畅快的呼吸.‎ 呼唤诚信,拥抱诚信,让世界因诚信而春意盎然,五彩缤纷!呼唤诚信,拥抱诚信,诚以修身,信以养德,为你的人格涂上一层亮色!‎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料是六句名言,先要读懂这六句话:第(1)句是强调“中国梦”,“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第(2)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该句强调要务实,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第(3)句说的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强调“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少年”的“智”、“富”与“强”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智”、“富”与“强”。第(4)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这是古人谈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用在今天也很恰当。第(5)句说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义却不去做,对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该句强调修身治学改错。作文要求从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如选择(1)(2)句立意:青年一代实现中国梦要脚踏实地。选择(1)和(3)句立意为:让国家强起来是当代青年的时代使命。选择(3)和(4)立意为:国家的富强离不开青年人的智慧和勇气;选择(1)、(4‎ ‎)和(5)青年人品德的修养和知识的取得需来自实践。等等。本次作文写议论文:(1)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论题或论点。(2)作文中最好出现材料。(3)提供的材料可以作为写作中的论据。(4)对材料要进行概述;不能照抄材料。(5)一定要写出自己独特、新颖的感悟与思考。‎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