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00 KB
  • 2021-06-08 发布

语文卷·2018届湖南省益阳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01)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 注意事项:‎ ‎1.本学科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2.请将姓名、考号等相关信息按要求填写在答题卡上和试题卷的密封栏内。‎ ‎3.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按答题卡的要求在答题卡上的相应题号处作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本学科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量为120分钟,卷面满分为150分。‎ ‎5.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先秦文学应该重新定位 先秦文学不仅是源头,而且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先秦文学不同于后世的断代文学,它指的是从中华民族诞生到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前这一大的历史时段的文学。从发现了甲骨文的殷商王朝到秦的统一,也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如果再加上口传时代的文学,历史就更长了。以诗歌来讲,它的产生早在文字出现之前。当我们的先民发明了语言,有了感情冲动想要进行表达的时候,诗歌就产生了。《诗经》以四言为主,娴熟的语言、流畅的文字,以及比兴的大量应用和高超的表达技巧,说明它的文体形式已经非常成熟,从诗歌的最初产生到《诗经》的结集,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读《诗经》《尚书》就会发现,里面有那么久远的历史生活内容,显然不是一朝一代所能完成的。也就是说,《诗经》等作品所反映的并不仅仅是周代生活,还包含着蓄积久远的文化内容,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 现在的文学史基本上不把殷商文学当作一个单独的时段来讲,基本上都是由原始文学、神话直接进入到《诗经》的讲述,也就是周代文学。实际上,殷商文学是中国文学由口头文学进入书写时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献和文物材料,也能证明这一点。其实在早期的文学史中也曾提及殷商文学,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杨公骥先生的《中国文学》(第一分册)曾专列一编。‎ 先秦文学分成两个大的时间段。第一段是殷商以前,可以称之为口传时代的文学。比如像《诗经》中的“兴”,它的产生有两个传统,都源于口传时代。第二段就是书写时代的文学,它又可以细分为殷商文学和周代文学两个阶段。商和周的历史跨度都比较长,但是他们的文化制度不一样,需要我们结合文化制度对这两段的文学进行分析。殷商时代是中国有文字书写的文学时代的开始,它有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这一时代的文学,至少包括甲骨文、铜器铭文、典册散文和诗歌这四大部分。近代的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相互发明,可以形成“证据链”,我们可以据此做殷商时期歌舞艺术和歌诗的研究。‎ 先秦经典中的文学精神,也就是先秦文学对人的思考,是先秦文学留给我们一笔最重要的人生财富,在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价值。无论是《尚书》中的教诲,《周易》所倡导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还是《左传》《国语》中对大量人物故事的描写,都体现了先民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先秦文学能达到如此高的文学成就,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确定了相应的文化制度。例如从《尚书•舜典》《尚书•益稷》可以看出,至晚在虞舜时期,不但已经有了从事歌舞表演的专门艺人,而且国家还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者。再读《商颂》,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基本上是倾全国之力在做礼乐活动,正是诗和礼乐紧密结合的这种国家层面的制度,推动了先秦歌诗的繁荣。除了乐官制度,还有就是中国很早就确立了史官制度。我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历史传统非常发达,而且先秦时期的史官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坚持秉笔直书。《左传》里,齐太史秉笔直书崔杼弑君之事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史官制度也为先秦史学著作的兴盛铺平了道路。可以说,史官和乐官这两大制度的建设,为先秦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光明日报》2016年11月25第7版,据采访整理)‎ ‎1.下列关于先秦文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同时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它对后世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先秦文学不同于后世的断代文学,它历史跨度超过千年,是从甲骨文开始。‎ C.《诗经》是先秦文学的优秀代表,文体形式成熟,里面有久远的历史生活内容。‎ D.先秦文学应该由原始文学、神话、殷商文学、周代文学组成。‎ ‎2.下列对先秦文学应重新定位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文学因为其超过千年的历史蓄积着久远的文化内容,它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 B.文学史中,基本上是由原始文学、神话直接进入到《诗经》的讲述,而如此忽略殷商文学,很难从源头上对中国文学的生成发展作出合理的阐释。‎ C.殷商开启了书写的文学时代,甲骨文、铜器铭文、典册散文和诗歌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结合近代考古发现,我们可以据此做殷商时期歌舞艺术和歌诗的研究。‎ D.先秦文学能达到如此高的文学成就,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确立了相应的文化制度,如虞舜时期,不但已经有了从事歌舞表演的专门艺人,而且国家还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文学不同于后世的断代文学,它有超越千年的历史,这也割裂了它与后世文学的联系,因此人们认识不到先秦文学的重要作用。‎ B.现在的文学史基本不把殷商文学当作一个单独时段来讲,一是那时作品留存的较少,二是考古方面的证据不足。‎ C.先秦文学对人的思考是留给我们一笔最重要的人生财富,如倡导张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高尚人格,在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价值。‎ D.我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历史传统非常发达,这种史官制度为先秦文学的兴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同,字与可,梓州梓潼人,汉文翁之后蜀人犹以“石室”名其家同方口秀眉以学名世操韵高洁自号笑笑先生。善诗、文、篆、隶、行、草、飞白。文彦博守成都奇之致书同曰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司马光、苏轼尤敬重之。轼,同之从表弟也。……初举进士,稍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陵州,又知洋州。元丰初,知湖州,明年,至陈州宛丘驿,忽留不行,沭浴衣冠,正坐而卒。‎ ‎(节选自《宋史•文同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文翁/之后蜀人犹以“石室”名/其家同方口秀眉/以学名世/操韵高洁/自号笑笑先生 B.汉文翁之后/蜀人犹以“石室”名其家/同方口秀眉/以学名世/操韵高洁/自号笑笑先生 C.汉文翁/之后蜀人犹以“石室”‎ 名其家/同方口秀眉/以学名/世操韵高洁自号/笑笑先生 D.汉文翁之后/蜀人犹以“石室”名/其家同方口秀眉/以学名/世操韵高洁自号/笑笑先生 ‎5.下列对原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丰二年,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元,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官吏不包含在内。 ‎ D.卒,指死亡,《礼记》载:“天子死曰崩,诸候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史记载文与可中进士后,先后知陵州、知洋州、知湖州,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其仕途不顺的深切同情。‎ B.苏文写“袜材当萃于子”“万尺竹之辩”“太守馋笋”等这些调侃打趣戏笑的细节,恰好反映了作者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深挚感情。‎ C.苏文为悼念亡友之作,可第一段尽是戏笑,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是以乐写哀,与下文的“哀哭”映照,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D.苏文叙写文与可拒人求画、以绢为袜和转荐他人之事,表现了文与可的淡泊率真,传达出作者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5分)‎ ‎(2)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4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10题。‎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①。‎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②。‎ ‎【注释】①菑:(zī):已开垦一年的土地,这里泛指田亩。②海鸥何事更相疑:《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想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8.王维,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是盛唐 诗派的代表人物。(3分)‎ ‎9.人们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以颔联为例,作简要分析。(5分)‎ ‎1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评价的好坏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3)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一把伞 青霉素 天灰蒙蒙的,像一块没拧干的湿抹布。‎ 要下雨了,云苓想。云苓一开始是站在大路边的树下,后来站累了就围着树转动,这是一棵很大的梧桐树,树冠如伞。现在她想坐下,树下的这个石凳,让她麻木的腿失去了耐性。 ‎ 怀里的孩子睡得很熟,孩子有三个月大,均匀的呼吸让鼻翼轻轻扇动。孩子两腮的酡红让云苓心里隐隐不安,她知道这是药物的反应。她不想再看孩子的脸,抬头看那条小路,并向小路的尽头望去,但小路在远处的山上拐了一个弯就不见了,她心里就空空的。 ‎ 云苓还有一年就大学毕业了,她想在这个暑假里找一个工作,苦点累点无所谓只要能赚到钱,她的学费家里已无力负担。假期过去了三分之一,工作还没着落,急得嘴唇起火泡,就在这个时候她遇到了表哥二木。 ‎ ‎“跟我去一趟吧,我也是帮朋友的忙,一个男人抱着孩子不方便。”二木又说,“回来后,你明年的学费我包啦!” ‎ 云苓踌躇了很久,她知道不能答应,但她也知道自己急需钱,所以还是答应了,她想就是现在找到工作,明年的学费也赚不够了。 ‎ ‎“就这一次。”云苓说,“你可不要害我!” ‎ 二木一笑,点点头没说话,二木的笑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一种上贼船的感觉。 ‎ 她和二木坐了一天火车又坐了半天汽车才来到这里。在这路边下车后,她没有看到人也没有看到村子,只有大路边岔出一条小道弯弯曲曲地消失在山那边。‎ ‎“你抱着孩子在这里等一下。”下车后二木指着梧桐树对她说,“我先去山里找人,先前虽然说好了但也要小心为上,我们千里迢迢的容易吗?”二木走了几步又回来,说:“要是有人问你,你就说来走亲戚的,不要多说话。”‎ 云苓等了已有两个小时,她一会儿看看表一会儿看看天,太阳不知在哪里,一阵山风吹过,她竟感到一阵寒意,一种被遗弃的心慌让她坐立不安。孩子总是很安静,安静地让她害怕,有一阵她以为孩子不再呼吸,慌忙去查看孩子的鼻翼,还好,孩子的鼻翼正均匀地扇动。孩子睡得很熟,像做了一个好梦,嘴角一动脸上还有了笑容。云苓不敢看孩子,她心里酸酸的。‎ 在车上二木怕孩子哭,多次给孩子喂他配置好的奶水,孩子就一直在睡。现在她盼着孩子醒过来,最好哭起来,可是她失望了。‎ 路上没有行人,偶尔有一辆车一闪而过。‎ 云苓忽然听到啪啪声,下雨了,雨滴落在树叶上。云苓再一次望向小道的尽头,山在小道的拐弯处狠狠地折断她的目光。她越来越觉得不安,不该相信表哥二木,心一直悬着,一阵山风都让她恐慌不安。‎ 雨滴落在路面上,越来越多,路面很快湿了。站在树下的云苓身上没有雨水,但越来越急的啪啪声,让她心乱如麻。下意识的她一只手把孩子抱得更紧,另一只手挡在孩子的头上。‎ 一辆车疾驶而过,又在前面急急地刹住车退了回来,车停在云苓身边,一张脸探出摇下的车窗,问:“去哪儿?捎着你们。”‎ ‎“不,不用,我等人。”云苓慌忙说。‎ 车往前开了一段又停下,车窗里扔出一把伞,车里人说:“别淋着孩子!”‎ 云苓愣了一阵,走过去拾起伞罩住孩子。雨大了,树叶子已经挡不住,伞罩住了孩子,云苓的衣服很快就湿了。‎ 又一辆车驶过来,在云苓身旁放慢速度,云苓低下头,车走了。‎ 雨雾中,山和路变得一片迷蒙。悔恨和委屈笼罩着云苓,她心里突然想回家。‎ 不知过了多久,远远地又一辆车迎面开过来,哇的一声怀里的孩子哭起来,云苓吓了一跳,孩子的哭声被雨淋得湿漉漉的。‎ 车驶近了,云苓急忙举起手。‎ 坐在车里,听着外面哗哗的雨声,云苓觉着像走进一个新的世界,一个让她和孩子安全的地方。‎ ‎“你们去哪儿?”司机问。‎ ‎“前面的镇子。”云苓说。‎ ‎“镇子哪里?”司机又问。‎ 沉默一阵,云苓说:“派出所。”‎ 司机看了她和孩子一眼,不再说话。‎ ‎(摘自《天池》2016第2期)‎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采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写出了云苓心路历程。从云苓的心理变化可以看出她内心的挣扎与善良,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B.文中写到“雨雾中,山和路变得一片迷蒙。悔恨和委屈笼罩着云苓,她心里突然想回家。”这几句环境描写,实际是写她看不到前途的迷惘之情。‎ C.云苓参与了一次违法活动,但她在关键时间,选择相信陌生人,改变了孩子和自己的命运,有助于主题的变化。‎ D.“孩子的哭声被雨淋得湿漉漉的”,此处运用了通感的修辞,但不在于体现哭声,而在于体现云苓此时的心情感受。‎ E.本文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以云苓的情感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13.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云苓的性格特点。(6分)‎ ‎14.小说有多处景物描写,试分析文中画横线处的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15.文章题目是“一把伞”,你觉得有几方面的含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我们是国家培养了多年的热血青年,一定要努力学习,积极锻炼,一旦被祖国选为飞行员,就要肝胆相照,报效祖国。‎ ②自乾隆以来,不少文人墨客都尝试着续写《红楼梦》,但与前八十回的精彩绝伦相比,这些续作都难免有狗尾续貂之嫌。‎ ③据清代方志记载,武汉莲溪寺后山曾古树林立,现在只有这课珊瑚朴树存活下来,可以说是硕果仅存。‎ ④你读了那么多儒家经典,应该懂得做人要正派的道理,现在这样到处刺探他人隐私,是很不道德的,古人不是说过要“目不窥园”吗?‎ ⑤网约车给市民带来便利的同时,弊端也逐渐暴露,网约司机良莠不齐,甚至有人存在违法犯罪记录。‎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D.③④⑤‎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我们曾经大力推崇鲁迅怀疑、批判和抗争的精神,然而在当下,不但这种精神没有被很好地继承,而且被很多人遗忘甚至铲除。‎ B.气候变化本是大自然的自我更新,而今气候急剧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破坏了大气构成引起的。‎ C.翠翠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她想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 D.建川博物馆处处体现着樊建川“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那里用海量文物记录和传扬着中国近百年来的史实。‎ ‎18.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 。 。 。 。 。河中涨了春水,到水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 ①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五棓子 ②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 ③船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 ④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 ⑤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 A.④②⑤①③B.⑤②④③①C.⑤④①③②D.②⑤④③①‎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3分) ‎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中国儿童营养问题十大关键词”。关键词之一是 ① 。专家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人数以千万级数量呈现,儿童营养状况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特别是 ② ,生长迟缓、贫血、营养缺乏非常普遍,改善他们的营养和膳食,阻断因此而造成的代际贫困循环迫在眉睫。‎ ‎20.下面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个字。(5分)‎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一2016年11月10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文章《为什么说学校剥夺了学生的阅读》认为,在这个不缺少书的时代,学生恰恰缺少阅读;本该是一块阅读圣地的学校,恰恰剥夺着学生阅读的权利。有的校规、班规规定:小说与手机不准带进教室。‎ 材料二 新华网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发现,很多同学认为,读名著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文学素养,但事实上只有少数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选择了读名著,而多数学生将科幻、穿越、悬疑等网络小说以及漫画书作为课外阅读的首选。‎ 对以上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你有何看法,请选择角度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益阳市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B(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甲骨文之前,还有口头文学。)‎ ‎2.(3分)D(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该项答非所问)‎ ‎3.(3分)A(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割裂了先秦文学与后世文学的联系”不当;因果不当。)‎ ‎4.(3分)B ‎5.(3分)C(“官吏不包含在内”错误,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 ‎6.(3分)A(“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其仕途不顺的深切同情”,文中没有体现。)‎ ‎7.(10分)(1)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的传人已是近在彭城的苏轼,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语”“之”“萃”各1分,省略句式1分,整体流畅1分。)‎ ‎(2)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游谷中”句式1分,“发”“函”“失笑”各1分,整体流畅1分。)‎ ‎8.(3分)山水田园 ‎9.(5分)参考答案:诗人选取了色彩上差异明显的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2分)并设置广漠的水田、茂密的夏木这种背景,(2分)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可谓“诗中有画”。(1分)‎ ‎11.(共6分,错一字该句不得分)‎ ‎(1)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写了“且”字不扣分) ‎ ‎(2)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或: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12.(5分)(1)C(3分)A(2分)D(1分)(B还有心理描写;“悔恨和委屈”比迷惘要深广得多。E孩子的哭声,路人的帮助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3.(6分)答案要点:①坚强能吃苦。对家庭无力承担其学费没有怨言,而是想通过打工改变自己的处境,且苦点累点无所谓。(2分)‎ ‎②有良心。看见孩子因吃了药而脸上出现酡红心里隐隐不安。(2分)‎ ‎③知法守法。最终选择报案。(2分)‎ ‎14.(6分)①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给全文定下一个让人忧伤抑郁的基调。(2分)‎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云苓的内心需要一个东西来触动,而雨的出现,为后面路人送伞、孩子的“哭”做了铺垫。(2分)‎ ‎③有助于主题的深化。车外喧闹的雨声与云苓此时内心的沉静形成对比,她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内心不再受煎熬。(2分)‎ ‎15.(8分)伞的作用是遮挡风雨,给人安全。‎ ‎①大路边的梧桐树如伞,给了云苓和怀里孩子以庇护。(2分)‎ ‎②车里扔给云苓的一把伞,陌生人之间的关爱同情像一把伞。(2分)‎ ‎③云苓在风雨中给孩子以保护,以及她的选择自首,她就是孩子的保护伞。(2分)‎ ‎④派出所等执法机关能给民众心理上的安慰,提供切实的保护,是百姓的保护伞。(2分)‎ ‎16.(3分)C(肝胆相照,比喻以真心相见,没有效忠之意。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发奋攻读,与刺探隐私不相干。)‎ ‎17.(3分)C(A.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不但”应该放在“这种精神”的后面。B.“原因”与“引起”杂糅。D.成分残缺,在“……民俗”后添加“的初衷”。)‎ ‎18.(3分)C(先讲⑤ (“近山”),是因为其他部分都是讲④ (“临水”); ④③都是两组句子的第二句,有“则”字;②讲河街生活场景,放最后。)‎ ‎19.(3分)营养不良(1分) 贫困地区的农村儿童营养问题更为突出(2分) ‎ ‎20.(5分)听说是前提,读写是基础;(2分)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发表信息;(2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1分)‎ ‎  【解析】“前提”“基础”与“接受”“发表”的指向很明显,不要遗漏“接受”与“发表”之间的双向箭头所表达的信息。‎ ‎21.(60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