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50 KB
  • 2021-06-08 发布

2017-2018学年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梅河口市第五中学 2018 年高二下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第Ⅰ卷 基础题 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压轴(zhòu) 一场雨(chǎng) 卡脖子(qiǎ) 间不容发(fà)‎ B. 下榻(tà) 创可贴(chuānɡ) 名媛(yuán) 良莠不齐(yǒu)‎ C. 碑帖(tiè) 逮捕(dài) 心弦(xián) 咎(jiù)由自取 D. 酩酊(mǐng) 夹袄(jiā) 白炽灯(chì) 退避三舍(sh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A项,压轴zhòu,一场cháng雨;B项,名媛yuàn;D项,夹jiá袄。‎ 点睛:解答字音题,要正确把握形声字的读音,利用形声字声旁能表读音的功能识记一些难读字,如:屣xi、狰zhen;记住形声字的声旁字与字的读音不一致的字,如:谄chan、陷xian、焰yan、旖yi、嗔chen。注意区别形近字,如:“刺”与“剌”、“陡”与“徙”、“赢”与“羸”。注意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多音常常是因为“多义”,所以因义定音是多音字正音的重要方法,如:“卡”做音译语素时读ka,卡车、卡宾枪,取和“不畅通”有关义项时,读qia,关卡、发卡、卡壳。注意口语与书面语的读音区别,如“露”,书面语中读lu,口语中常读lou。注意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区别,如:街谈巷xiang议、巷hang道。‎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嗔怪/瞠目 戕害/踉跄 拮据/秸秆 供不应求/供认不讳 B. 整饬/叱咤 拗折/执拗 骠勇/剽窃 量入为出/量体裁衣 C. 毗邻/纰漏 应届/膺选 伺候/伺机 脉脉含情/一脉相承 D. 羞赧/赦免 践行/僭越 熨斗/熨帖 曲高和寡/曲突徙薪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A项,读音分别为“chēn/chēng”“qiāng/qiàng”“lòu/lù”“gōng/gòng”;B 项,读音分别为“yòng/yōng”“ǎo/niù”“piào/piāo”“liàng”;C项,读音分别为“pí/pī”“yīng”“cì/s씓mò/mài”;D项,“nǎn/sh蔓ruò”“yùn/yù”“qǔ/qū”。‎ ‎3.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影碟 掉书袋 叠床架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B. 亲睐 势利眼 分庭抗礼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 坐镇 座右铭 鞭辟入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 宣泄 泊来品 厝火积薪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用比较排除法。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先排除固定词语、常用词语,然后,结合着词语意思来辨别词语搭配是否正确。B项,亲睐--青睐;C项,赔理道歉--赔礼道歉;D项,泊来品--舶来品。所以选A。‎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4.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尽管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我国近年来 就业的力度空前加大。一个有助于再就业的社会网 络正在形成。‎ ‎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敢于担当的精神,不 敷衍,不打折扣,不讲得失, 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 ‎③依据职称的评定标准,教师们将注意力从正常的教学中转移了出来,时间久了,自然会对这套标准 带来的戕害 。当他们从这套标准中不断受益,就更难自觉做出反思和批判。‎ A. 扶持 推托 熟视无睹 B. 扶持 推脱 习焉不察 C. 扶植 推托 习焉不察 D. 扶植 推脱 熟视无睹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 扶植:指以某种手段培养人才或某种势力的壮大;‎ 扶持:指扶助,护持;‎ 推脱:推卸;‎ 推托:借故拒绝;‎ 习焉不察:习惯于某种事物而察觉不到其中的问题;‎ 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有看见一样,指对应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 ‎5.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C. 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 D. 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唐朝以后,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此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中的一些称谓,需要考生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C项,拙荆是丈夫对外称自己的妻子。‎ 现代文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燕赵区域以燕山、太行山、渤海、黄河为四面分界,主体为次生黄土的平原地带。虽然这一区域具 有“地边胡,数被寇”的特点,但燕赵文化仍属于华北平原上以汉族为主的旱地农耕文化。‎ 燕文化与赵文化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各自的特征,但又大体接近而趋同。相对于其他周边区域而言, “慷慨悲歌”是燕赵文化的共同基调。燕赵区域的文化特征就是“慷慨悲歌”,也只有“慷慨悲歌”才 是燕赵区域的文化特色。‎ 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在全国各个地域中,燕赵区域是极少数真正形成了文化特 征的地域之一。燕赵文化得以形成“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为古今所共认,历代所称道,其内涵鲜 明,无可否认。这是燕赵区域的优越之处,值得骄傲。‎ 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是“燕赵悲歌”的产生机制。燕丹的精诚与荆轲的侠士志 向契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慷慨悲歌”。慷慨悲歌是一个情结,是由经济文化的落后和政治地位的低下 而导致的一个情结。这个情结经过一种壮烈的撞击,发生逆转,出现升华,于是就化育成为慷慨悲歌的 性格。而这也正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荆轲刺秦王,与燕太子丹在易水告别,高渐离击筑,荆轲 作歌,这是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特征的第一次概括。汉末曹魏时,曹操等人以邺都为活动中心,诗风雄峻 古朴,慷慨悲凉,燕赵文化第二次被称作慷慨悲歌。唐代,高适等人以气质自高,慷慨悲歌,临风怀古, 燕赵文化第三次被人称为慷慨悲歌。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从此 以后燕文化就永久性地定格于此,成为燕赵文化所独有的固定不变的意象。这一特征不仅在当时存在, 在后世也存在,如明清之际,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特征也有鲜明的体现。‎ ‎“慷慨悲歌”的实质,乃是一种生命价值观,是一种贯穿人生的精神力量。燕赵侠士的轻生尚义, 表面上看是不重视生命,实质上却是更加重视、更加珍爱生命的体现。“燕赵悲歌”体现为一种超越“千 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燕赵文化精神在此具有最为突出的表现。了解到人的生命除了肉体的存 在,还有精神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教导人们,突破对自我的一己关怀,寻求更高的价 值。燕赵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价值观。‎ 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在“慷慨悲歌”激扬人性的同时,也包含了不少世俗的、物欲和肉欲的不良 内容。这些流弊在民间、在当今,也都有不同轻重的表现。其救治方法,则莫过于以风俗治风俗,以文 化治文化,以精神治精神,如古人所谓“风教”,由低而高,由杂而纯,由俗而雅,由外在而内在。‎ ‎(摘编自张京华《“燕赵文化”概念界定的要点》)‎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燕赵区域虽然毗邻少数民族地区,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扰,但其区域文化还是保持以汉族为主体,以旱地农耕文化为主流的特点。‎ B. 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燕赵文化具有无可否认的“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因此燕赵文化是一种优越的文化。‎ C. 对“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这三次所概括出的内容各不相同,使“慷慨悲歌”这一燕赵文化的特征逐次清晰丰富起来。‎ D. “慷慨悲歌”所体现的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是燕赵文化精神的突出表现和重要内涵,具有人生方面的教导意义。‎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受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政治地位等的影响,燕赵区域逐渐形成自己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表现出“慷慨悲歌”的文化特色。‎ B. 燕太子丹与荆轲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正是“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产生的主因。‎ C. 汉末曹魏时的曹操和唐代的高适等人之所以能成为燕赵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诗或雄峻古朴,或慷慨悲歌。‎ D. “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在数世纪后的明清之际仍然存在,已成为燕赵区域重要、悠久、稳定的文化符号。‎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燕文化和赵文化来源不同而且各具特征,但二者的文化内涵大体接近而趋同,具有共同的文化基调,故被人合称为“燕赵文化”。‎ B. “慷慨悲歌”是一个由现实生活的落后而产生的情结,是历经碰撞、冲击、转变以至升华,最终才形成的有地域特征的文化性格。‎ C. 燕赵文化是北方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D. 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其内容良莠不齐,如今在民间流行的,大多是世俗的、物欲的不良内容,有待人们采取恰当的方法来救治。‎ ‎【答案】6. C 7. B 8. D ‎【解析】‎ ‎6. 试题分析:D项对第5段的相关内容进行转述,选项转述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逐次清晰丰富起来缺少文本依据,二是这三次所概括出的内容各不相同与特征逐次清晰丰富起来并无因果推理关系,选项用使字加以概括违背原文,与原文逻辑不等值。‎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B项转述时把机制替换成主因,是偷换概念。‎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C 项是对原文最后一段内容的转述,原文说这些流弊在民间、在当今,也都有不同轻重的表现,强调的是不良内容在民间、在当今都有存在的现实,选项转述为如今在民间流行的,大多是世俗的、物欲的不良内容,则强调民间流行的大多是不良内容,从而把度的问题变成量的问题,转述与原文不等值。‎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庭尉。释之 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 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诛之 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 “廷尉当是也。”‎ 其后,人有盗高庙坐前玉环,得;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 怒曰:“人无道, 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至 族,而君 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庙意也。”释 ‎ 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愚 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帝乃白.太后许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汉张释之为廷尉,文帝出行,有人惊乘舆马,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奏当此人犯跸,罚金。上怒, 释之曰:“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颜师古谓:“言初执获此人,天子即令诛之, 事即毕。”唐柳浑为相,玉工为德宗作带,误毁一銙,工私市.它玉足之。帝识不类,怒其欺,诏京兆论死,浑曰:“陛下遽杀之则已,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于法,罪当杖,请论如律。”由是工不死。予谓张、柳 之论,可谓善矣,然张云“上使使诛之则已,”柳云“陛下遽杀之则已”,无乃启人主径杀人之端乎!斯 一节未为至当也。‎ 节选自《容斋五笔》‎ ‎9.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人犯跸,当.罚金 当: 应当 B. 是法不信.于民也 信:取信 C. 帝乃白.太后许之。 白:告诉 D. 工私市.它玉足之 市:买 ‎10. 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前当的一项是 ‎① 盗先帝器 ②吾属廷尉者欲至 族 ‎③而君 法奏之 ④ 事即毕 A. 乃 其 以 之 B. 乃 之 以 其 C. 其 之 为 乃 D. 以 其 为 之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B.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C.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D.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12.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释之和柳浑作为执法者都能贯彻有法必依、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张柳二人据理力争能够成功,还因为都遇到了贤明的君主,可见,封建社会皇权凌驾于法令之上。‎ B. 张释之认为即使犯同样的罪,也要根据情节轻重量刑。‎ C. 柳浑认为,皇上当时可以杀了玉工,如果把他交给有司,有司一定会佯装调查才行。‎ D. 《容斋五笔》 认为张柳二人依法论处的行为固然可敬,但言语上也有失当之处。‎ ‎【答案】9. A 10. B 11. C 12. C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要了解实词所在句子在文中的意思,A项“此人犯跸,当罚金”句子意思是:这个人犯了清道禁止出行的禁令,因该罚钱。“当”,判处。‎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本题主要是辨析“乃”“其”“以”“之”几个虚词的区别,考生要将它们带入具体语境中去辨析,难度不大。‎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如今已经交给了廷尉.廷尉好比是天下的天平,一旦倾斜,别人根据法律判案也会随之有所轻重,老百姓还能知道该如何做事吗”,然后抓句中的专有名词“廷尉”“民”等进行判断即可。‎ 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要注意寻找句子的一些专有名词,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有司一定会佯装调查才行”说法错误,原文“须详谳乃可”,指的是必须严格以法论罪才行。‎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得分点,“抔”“加”“何以”句式;第二句中得分点,“类”“诏”“论”;第三句中得分点,“遽”“启”“无乃……乎”句。‎ 参考译文:‎ 这一年,张释之正做廷尉的官职.皇帝出行路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走过,皇帝的马被惊吓(乱跑起来).皇帝于是让骑兵把那个人逮起来,交给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向皇帝上奏说:“这个人犯了清道禁止出行的禁令,因该罚钱.”皇上大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多亏我的马脾气温和,如果是别的马,难道不会伤害到我吗!而你只处罚他交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下人都要遵守的.现在法律是这么定的,如果改变加重处罚,那就会使老百姓不信服法律了.而且当时皇上令人将他处死也就算了.如今已经交给了廷尉.廷尉好比是天下的天平,一旦倾斜,别人根据法律判案也会随之有所轻重,老百姓还能知道该如何做事吗!请陛下您明察.”皇上想了很长时间说:“你的处罚是正确的.” ‎ 后来有人偷窃高庙神坐前的玉环,被抓到了;皇帝大怒,下令廷尉来治罪.张释之按照“盗窃宗庙服饰器具”的罪名上奏皇帝:此人应该被处死并扔在街上示众.皇上非常恼怒说:“这人没有人性,竟敢盗窃先帝的器具!我之所以要交给廷尉审理,是想诛灭他的九族;而你按照法律上奏,不是我尊敬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摘下官帽磕头谢罪说:“法律是这样的,处罚已经够重了.况且罪名一样,还要以犯人的态度的不同给于不同的处罚.如今因为盗窃宗庙器具而将他灭族,那他就是犯有同样罪名的万分之一,如果愚蠢的百姓挖取长陵一捧土,陛下因该处以什么罪呢?”皇帝禀明了太后以后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 西汉文帝时,张释之担任廷尉一职,主管全国的司法工作。一次文帝出行时,有个人从马队前突然穿过,致使为文帝拉车的马受惊。文帝马上派骑兵将此人抓获,交廷尉处理。张释之了解情况后,上奏文帝认为此人有犯跸之过,按汉律当罚款处罚。文帝听后非常恼火,张释之解释说:“当时若抓住此人,陛下使人杀掉他也就罢了。现在将此人交给我处理,我就得对他以法治罪。”‎ 唐德宗时,柳浑为宰相。有一次,一位玉匠为德宗作玉带,不小心弄坏了一个銙,玉匠就私自到市场上买了一个式样差不多的补上。德宗发现了不同,对玉匠的欺骗行为很生气,下诏将玉匠交京兆府论罪处死,柳浑接到此案以后,规劝德宗说:“陛下发现其作弊时,马上下令杀掉他也就罢了,若把此事交有司处理,就必须严格以法论罪才行。从法律上讲,玉匠之罪当处以杖刑,不应处死,请陛下恩准按法律处理。”‎ 张释之、柳浑的作法无论是对犯人,或是对国家法律的实施,都是有利的。但他们都说“陛下当时杀掉此人也就罢了”这句话,这不是诱导皇帝开轻率杀人的开端吗?这一点两人都说得很不恰当。‎ 第 II 卷 ‎13. 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 ‎(2)帝识不类,怒其欺,诏京兆论死。‎ ‎(3)柳云“陛下遽杀之则已”,无乃启人主径杀人之端乎!‎ ‎【答案】(1)假使一个愚昧的百姓盗挖了高祖的长陵,陛下将要用什么更重的刑法处罚他呢?(2)皇帝认出(这块与其他的)不相似,因为玉工欺骗自己而愤怒,召来京兆尹判玉工死罪。(3)柳浑说“陛下立刻杀了他就罢了”,恐怕是开启了君主直接杀人的发端吧。‎ ‎【解析】试题分析: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假令,何以,通顺;论,通顺; 遽等词,“无乃……乎”句式 都要特别留意。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此后不久,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那人说:“我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就跑起来。”然后廷尉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文帝和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 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①‎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②,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注】①在三月上旬巳日,古人有“修禊”的习俗,即召宴亲友,到水边嬉游,临水插花,以驱除不祥, 祈求吉利。本词写于北宋灭亡后,作者南渡之时。‎ ‎②长安:原为汉唐故都,这里代指北宋都城汴京。‎ ‎14. 词的上片“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两句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5. 词的下片末尾一句“可怜春似人将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百花盛开,绚丽多姿,花枝影绰,光影摇曳,写出了美好绚烂的春色,以乐 景衬哀情(反衬),写出词人强颜欢笑的内心痛苦。 ‎ ‎15. 春“老”比喻春意阑珊,人“老”欢情减少。 明是伤春 , 实是自伤 表达词人对春天 即将逝去、自己年华已逝、国家已经沦丧的无奈伤感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景物描写的基本能力。解答此了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内涵特点,尤其是把握诗歌的言语特色,再就是结合诗歌的形象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写如今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样好,而眼下的政局远远不如从前了,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为报”二字,点明这春天的消息是从他人处听来的,并非词人游春所见。实际上是说,当前建康城毫无春意,虽是朝花夜月如故,而有等于无。“相照”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说它们没有相照,更确切一点,是词人对此漫不经心,反映出她的忧闷,写出词人强颜欢笑的内心痛苦。‎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句情感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诗人的生平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可怜春似人将老”,最需要怜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样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国家社稷”,“春将老”暗喻“国将沦亡”。表面上读起来这句好像是词人在调侃自己,其实有一种春将逝,人将老,国已丧,心无奈。‎ 点睛: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它主要体现在:①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 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16. 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的部分 ‎(1)_____,砯崖砖石万壑雷。‎ ‎(2)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 ‎(3)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 ‎(4)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5)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6)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 ‎(7)人生如梦,_____。‎ ‎(8)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 ‎(9)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 ‎(10)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答案】 (1). 飞湍瀑流争喧豗 (2). 塞上风云接地阴 (3). 环珮空归夜月魂 (4). 万里悲秋常作客 (5). 别有幽愁暗恨生 (6).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7). 一尊还酹江月 (8). 也无风雨也无晴 (9). 玉簪螺髻 (10). 莫道不销魂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喧”“常”“幽”“尊”“销”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古代诗文默写 ‎17. 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的部分 ‎(1)________,砯崖砖石万壑雷。‎ ‎(2)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 ‎(3)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 ‎(4)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5)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6)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 ‎(7)人生如梦,_________。‎ ‎(8)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 ‎(9)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 ‎(10)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答案】 (1). 飞湍瀑流争喧豗 (2). 塞上风云接地阴 (3). 环珮空归夜月魂 (4). 万里悲秋常作客 (5). 别有幽愁暗恨生 (6).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7). 一尊还酹江月 (8). 也无风雨也无晴 (9). 玉簪螺髻 (10). 莫道不销魂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默写时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喧豗”“阴”“作”“幽”“尊”“酹”“簪”“髻”“消”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笛声 ‎ 胡念邦 ‎①有—种笛声已经被我遗忘很久了,是中国的竹笛,又短又细的那种,不是舞台上的表演,是三十多年 以前,在深秋和初冬的夜晚,在冷清的门洞里,一个少年面对着寂寥的夜空,面对着荒凉的街道在吹奏。‎ ‎②这是一条贫民聚居的老街,在这条街上发生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源自贫穷。‎ ‎③我就是在这条街上度过了我的童年、度过了我的少年、度过了我的青年。在这里我尝受过饥饿、尝受 过寒冷、还尝受过被剥夺被遗弃的那种伤痛,同时我还享用过另外一种东西。也许可以说,我所享用的 是生活里温馨的那—部分,可这样说显然远远不够。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种东西我很难说清楚,我只 有在老街才能享用到它。‎ ‎④夜晚是从家家户户简陋的晚饭开始的。在这条街上,每家每户的食谱几乎都是一样的。每一棵白菜、 每一块豆腐、每一滴花生油、每一两玉米面,都是定量供给。可越是这样,我们越是重视对饭莱的品尝。 我们总是郑重其事地以极其认真的态度,来做来吃这顿清汤寡水的晚饭。常常饭还没有吃完,天就完全 黑了下来。拉亮十五瓦的电灯,挂上厚厚的缀着补丁的棉窗帘,这样家与外部世界似乎就完全隔离开了。 不用出门,我也会想象出屋外的荒寒。阒无一人的街道、孤零零的路灯、幽暗的街角一只猫倏忽而过, 所有的门窗在沉睡。深夜在八点钟就已经来临了。‎ ‎⑤就在这时,突然响起了笛声。‎ 这笛声不做任何试探,只第一声就穿透了冷冻的空气,紧接着一连串响 亮、短促、跳跃着的音符组合成欢快的旋律,沿着斑驳的墙壁盘旋而上,响彻了老街空旷而灰白的天空。 这是那首著名的民乐曲《喜洋洋》。随着欢快的乐曲,一种崭新的洋溢着喜悦气氛的生活骤然间自天而 降。老街一下子被这种生活照得明亮通透,仿佛到处是喜气洋洋的喧闹声,有许多人正欢笑着涌向街头。 这笛声在房屋与街面之间、在台阶与墙角之间、在树与树之间自由婉转地回响。这笛声把老街带入了一 个神奇之境。乐曲起始的快板像是轻捷的风,在沉寂的院落吹动、在衰败的门洞吹动,吹拂着老槐树干 枯的枝条。随后乐曲转入慢板,像是温暖的手轻轻抚摸着破旧的门窗、抚摸着暗淡的灯光、抚摸着老街 夜晚的落寞与荒凉。‎ ‎⑥这是住在和兴里大杂院里的三胜吹的,三胜总是在这样的时刻吹笛子。我不记得他在别的时候吹过笛 子,在春天、在夏天、在清晨、在整个白天,我都没有听他吹过笛子,他只在深秋的夜晚和初冬的夜晚 吹。在这种季节,几乎每一个晚上,这个矮个子少年准时走出他那不足十平方米的拥挤不堪的家,走下 陡峭阴暗的楼梯,站在和兴里冷清的门洞口吹笛子。他从来没有吹过别的曲子,他只吹《喜洋洋》。他 每天晚上反复吹奏的只是这支曲子。我至今不知道,三胜为什么只在这样的晚上吹笛子,他为什么只吹 这一支曲子。住在这条街的人们都喜欢这笛声。邻居们当着三胜的面对他的吹奏夸赞不已。如果有一个 晚上听不到他的笛声,就会有人去问他。‎ ‎⑦三胜用他灵巧的嘴唇和双手,用—根小小的竹笛,营造出一种非现实的欢乐情绪,契合了老街某种深 在的生活感情。这笛声传达出了无望之中的盼望、破灭之后的梦想。也许没有谁会意识到这一点,然而 欢乐的生活情绪无疑是老街人们每时每刻的所想所求,哪怕只是一晚上、只是一小时,哪怕只是来自一 首乐曲的些许抚慰,也足以让他们品味生活的美好。老街的邻居们,请原谅我说起这一切。 ⑧每天晚 上我都等待这笛声,倾听这笛声,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娱乐、没有书读的日子太枯干。我从这笛声中还听 到了另外—种声音,尤其是当笛声停止、无边无际的空旷重又在老街降临时,这种声音就在我心里嘹亮 起来。我始终说不清楚这是—种什么声音。‎ ‎⑨听着悠扬的笛声,母亲在默默做着手工活,缝制出口的高级羊皮手套。昏黄的灯光把她瘦弱的身影映 照在窗帘上。她的手指已经变形,她终日操劳不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不知道今天晚上老街的窗 户上映照出多少母亲劳碌的身影,可我知道这条街上所有的母亲都和我的母亲—样,一直在坚韧地生活 着。‎ ‎⑩寂寞的夜晚,苍凉的街道,我的老街正如诗句里所说的那样是“天空的一道伤口”。三胜——这个在 贫穷中长大的孩子面对着这道伤口在吹笛子。‎ ‎ 今天,老街的邻居们都住进了高层商品楼,三胜也不知到哪里去了。但老街的笛声并没有离弃我,如今 听到这沿着岁月的街道传采的笛声,我明白了被我当初享用而现在已经失去的是什么。当我走过一条条 灯火辉煌、高楼林立陌生的宽阔大街,满怀疲惫地走进家门,在我把脸伏向枕头的那一瞬间,我就又回 到了老街,听到了那消逝已久的遥远的笛声。‎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从对笛声的“遗忘”写起,笔端满蓄愧疚、追悔与遗憾的情绪。‎ B. 饭菜简陋,人们却尤为“郑重其事”,老街居民的生活态度甚是可贵。‎ C. 贫穷、矮小的三胜面对老街的伤口吹奏欢乐的乐曲,他是勇敢无畏的。‎ D. “脸伏向枕头的那一瞬间”,笛声响起,老街的温暖是作者心灵的安抚。‎ E. 本文的语言真切细腻,隽永如诗,若流淌的溪水,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19. 第⑤段中画线句子是怎样描写笛声的?请具体分析。‎ ‎20. 作者为什么写笛声中劳作的母亲?‎ ‎21. 结合全文,说说“被我当初享用而现在已经失去的”,究竟是什么?‎ ‎【答案】18. AC 19. 作者先用“试探”予笛声以拟人之态,写出了笛声骤然出现时的脆响与力量,接着连续用“响亮、短促、跳跃”等几个词形容描摹笛声的欢快,然后用“沿着”“盘旋而上”赋予笛声以动态,笛声覆盖了老街的每一个角落。作者赋无形以有形,描写的笛声形象生动。 ‎ ‎20. 母亲勤劳、无语无怨,一辈子坚韧地生活着,她们付出的不仅是劳动,更是生命;她们不 仅是贫困家庭的生活支柱,更是家人的精神支撑。笛声与母亲融合、呼应,带来的是更为踏实的生活力 量,美好的生活更可期待。 ‎ ‎21. 当初贫穷,物质匮乏,人们珍惜、敬重物质,享用物质带来的最大可能的价值;当初贫穷,生活单调,人们分外渴望、珍爱生活中的欢乐,拥有体验、憧憬美好的敏感心灵,内心生活丰富。当初 贫穷,人们踏实勤奋地生活,平静坚韧地面对一切,拥有质朴简单的生活态度。‎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针对选项中的每一句话,回到原文进行比对,在原文中找到根据。A项,还有对笛声的怀念,怀念笛声中的温暖。C项,作者并不是为了体现他的勇敢无畏。‎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1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赏析描写的句子。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的动词,描写声音的词语,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即可。‎ ‎2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分析母亲与文章主旨,与笛声,与作者的情感的关系。从原文内容中找到描写母亲的句子,分析母亲这一形象的描写与文章主旨,与笛声的关系。‎ ‎21. 试题分析:本题是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被我当初享用而现在已经失去的”,要明确“被我当初享用”的是什么,“现在已经失去的”的又是什么,到原文中去筛选,对原文内容进行简单概括即可。切记简单抄袭原文,语言啰嗦。‎ 语言表达 ‎22. 阅读下面关于“潮汐车道”的文字,提取三个关键词语,且必须是四字短语。‎ 道路交通存在一种“潮汐现象”,即每天早晨进城方向交通流量大,反向流量小;而晚上则相反。在此 背景下诞生了“潮汐车道”解决方案,即在交通导流改造中采取可变车道的方式进行交通组织:早高峰 进城车辆多时,增加进城方向车道数,减少出城方向车道数,晚高峰则相反。但通常情况下交通道路标 志是固定的,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实现车道可变呢?交警可根据现场交通情况,通过手持遥控器,控制可 变分向行驶车道标志随时调整车道行驶方向;也可以提前在程序中输入固定标志转换的时间,由它自动 变换;控制中心还可以通过仪器监控路口路况。适时使用远程控制手段对标志牌进行控制;也可以将隔 离带变为通过遥控器控制的可移动隔离带……国内最早实施这一缓解交通拥堵手段的城市是乌鲁木齐, 此后石家庄、杭州也相继开通“潮汐车道”。而交通拥堵状况最严重的北京,也在今年 9 月 12 日开通了首条“潮汐车道”。‎ ‎【答案】“诞生背景”或“潮汐现象” “实现方法”或“可变车道”“实施城市”或“相继开通”‎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首先对语段要进行切分,词语段分三部分:解释,对策和进展,由此可以确定答案,注意是四字词语,如:潮汐现象,实施方式,实施城市等。‎ ‎23. 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完成以下题目。‎ 池馆重新接草堂 宦游西蜀 派开南宋 志复中原 诗继少陵 ‎ 烟尘誓扫还金阙 更入清风明月 高吟铁马铜驼 上联:______下联:________‎ 本副对联写的是哪位南宋诗人? ________‎ ‎【答案】 (1). 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 (2). 诗极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3). 陆游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对联的写作特点考虑,对联的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另外对联还有一个特点是仄起平收,根据这些即可确定上下联内容。然后根据“志复中原”“诗继少陵,派开南宋”等信息可以确定这副对联写的是陆游。‎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作文 ‎24. 小作文:‎ 近几年,广场舞已成为中国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国大妈甚至“舞出”了世界影响。一位 外国大妈说:“很佩服中国大妈的自信和勇气,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跳舞。不过伴奏声音太大,会影响别 人。在我们国家,建筑工地都要测量噪音,违规是要受处罚的。” ‎ 上面的材料引起了你的哪些联想与思 考?写一段不少于 150 字的时评类的文字。‎ 要求:明确你的观点;至少从两个方面评论; 联系两个典型而鲜活的实例。‎ ‎【答案】对于广场舞,我并不反对。它可以强健大妈的体魄,充实她们的业余生活。在跳舞的同时,大妈们还可以结识新的朋友,扩大生活圈子,邻里关系也会更加和睦了。此外,跳广场舞的大妈们用自己整齐有序的舞姿为广场、公园等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本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可近来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不少地方出现了投诉广场舞扰民的情况。广场舞的伴奏总是活泼欢快的,加之为了让听力衰退的中老年人能够听清节奏,音量总是调得极大,这对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休息造成了很大影响,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居民拔掉音响插座、向大妈们放恶狗、泼粪等极端事件,当事双方剑拔弩张,甚至演变为冲突。‎ 跳舞是大妈们的权利,这没有错,但是,她们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履行相应的义务,即不能打扰到他人的生活。‎ ‎【解析】试题分析:本次是微作文创作,本篇作文可以概括为“中国大妈跳广场舞,外国大妈的评价”,材料含义包括:(1)“舞出”了世界影响;(2)有自信和勇气,但影响了别人。学生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发挥,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时评类的文字即可。‎ 点睛:本篇材料的关键句是“不过……会影响别人”,其实就是不要影响别人。综合分析:影响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一个人的言行是自我的,但常常会影响到别人。这种影响最好是正面的影响,我们可以自由、字信,但不能我行我素影响他人,这是为人起码的责任心。要影响世界,就用正能量。‎ 大作文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引用了英国诗人约翰﹒唐恩的诗句“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敲响”;更于其后写下引人思考的名句,“每 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在人与人的相守相望中,我们要强大自身,才能不一味依赖或攀附;才能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凝聚起更大的力量。‎ 就此,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答案】我自强大,生无所倚 古之圣人,向松之扎根于一石之隙,却以坚韧之躬,迎风独立,傲然挺拔;欣梅之无所依靠,却以况世独立的洒脱,不偏不倚,迎寒独自芳;慕竹之扎根泥土,却以刚正不屈的竹节,纵然挺直,拒不攀附。‎ 一味的依赖与攀附只无法让自己的价值得以体现,而唯有强大自己,才能担受起更大的责任,凝聚起更大的力量。‎ 而何谓强大?‎ 所谓强大,是剧变时的临难受命,是万劫时的奋勇直前,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不卑不亢。‎ 昔年强秦围赵而无人敢救,独魏公子力排众议,私窃虎符,斩杀晋鄙,大军倾出,强秦败退,跃马扬鞭,长剑西指而臣皆未附,于死局中破出一条生路。而如若无有“强大的自我”信仰的支撑,又何来立下独决的勇气和胆识,一味依附愚臣之见,又怎有这大厦崩于前的力挽狂澜?‎ 所谓担当,是成功时的直面诱惑,是决策时的先公后私,是外界纷扰时的坚定如初,更是“麋鹿兴于左而且不瞬”的不蔓不枝。‎ 谭公嗣同,革命不成,引来横祸,本可随他人之见,远走高飞,却拒不蝇营狗苟,毅然把自己的热血洒满革命的道路,用忧国之魂的温度,引燃革命的熊熊圣火,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决绝名垂青史。这是最强大的人,最强大的灵魂,就大业于死生之外矣。‎ 罗曼罗兰曾将生活比作一把尖锐的犁,任何人的生命旅途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前路或雾雨风岚,迷蒙难辨,或荆棘密布,乱石粗砺。而唯有强大自我,不偏不倚,才能在苦难与磨砺中活出自己独有的美景。‎ 君不见陈寅恪双目失明而笔耕不辍,坚守真理而留下煌煌巨著的不屈之魂;君不见梁漱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的不灭之魄。依附于当下,向生活妥协固然容易,但强大之人又怎能忍受得了这“苟且”的蒙羞? ‎ 何谓强大?于大事难事之中以心为剑,斩纷繁,留清静。强大之心,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强大之人,不虚伪,不逢迎,顶天立地,无愧于心,亦无往而不利。‎ ‎【解析】试题分析:英国诗人约翰﹒唐恩这首诗讲的是,在世界上你我他构成了一个休戚相关的整体,正因为如此,如果他人遭遇了不幸,那么丧钟是为他人而鸣,也是为我们而鸣,所以我们要有同情心,要有悲悯心。但现实情况是,灾难除非发生在自己身上,否则我们永远都有一种超强的免疫力,让自己免于撕心裂肺。他人的痛苦,大多数在我们这里就演变为粘结人际、打破沉闷的一种聊资。毫不危言耸听,很多时候,我们旁观,并消费他人的痛苦。正如埃蒙德?伯克所说:“我深信我们对他人的真正不幸和痛苦怀有一定程度但绝非轻微的喜悦。我们如此热情追求的,绝非奇观,而是某种不寻常而悲惨的灾劫。”明白了这些,我们自然知道谈作为保持整体的重要性,谈人要有同情心,谈人性的弱点,都可以。‎ ‎........................‎ ‎【技巧点拨】‎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