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1.00 KB
  • 2021-06-08 发布

山东省菏泽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经典和文章学经典,《史记》的史学经典地位在唐代已基本形成,然而文章学经典地位确立则相对较迟。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史记》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意谓《史记》是中国古代散文中地位最高的作品。《史记》这一文章学经典地位的形成始于明代,这和中国文章学理论的发展及明代学术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唐代古文运动以前的《史记》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学评论和思想评论方面。扬雄在《法言》中以“实录”概括《史记》的史笔,对《史记》的思想倾向则提出了“爱奇”的批评。班固首次对《史记》做了综合性评论,认为《史记》的史笔总体详赡而细节不乏疏略与抵牾,思想倾向有悖儒家正统之处,但其行文具有叙事清晰、语言质朴、评论客观的特点。班固的评论得到了后世裴松之、范晔、刘勰等文史学家的一致认同。‎ 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中除了继承班固的看法之外,还有两点创造性意见。首先,刘勰开始对司马迁的文学成就进行定位:“比尧称典,则位杂中贤;法孔题经,则文非玄圣。”因《文心雕龙》的文学观念是建立在“原道”“征圣”、“宗经”立场之上的,所以司马迁的文学地位虽然降格于经部文献,但作者和作品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次,《文心雕龙·史传》特别肯定了《史记》在文体创造方面的成就。‎ ‎《史记》正式进入文章家的评论视野始于唐代古文运动。唐代古文家开始以《左传》、《国语》、《离骚》、《史记》、《汉书》等先秦及秦汉典籍并举,目的是建立可堪效法的古文传统。唐代古文家对《史记》缺少专门研究,评论也比较笼统,但在理论定位上将《史记》视为值得学习的文章学范本,这样的观念在《史记》接受史上具有突破意义。‎ 宋代是中国文章学深入发展的时代,《史记》的文章学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关于《史记》修辞学和风格学的评论开始兴起,并带动了《史记》叙事学的研究,评论的形式也日渐多样化。宋人对《史记》文章学的定位比唐人具体。《史记》作为秦汉古文系统中的西汉典籍,其文章学地位大致可以描述为可堪师法,但地位低于先秦经部文献、高于汉代之后的作品。在这个定位中,西汉文虽然在地位上降格于先秦文,但从文章学习的角度却是利于师法的对象,而《史记》则是西汉文中最堪师法者。但由于宋代文章学具有中正典雅、含蓄内敛的美学倾向,宋人同时对《史记》的行文风格和修辞手法提出过很多批评,总体评价是得之雄健,失之粗率,加之宋人的文章学理论虽然在观念上推崇秦汉古文,在实际的写作、选编活动中真正推崇的却是时文,所以《史记》对于宋代文章家的实际写作指导关系并不密切。对《史记》的文章学价值有所重视而不乏批评的观念,在元金之际基本得到了延续。‎ 综上所述,明前《史记》在中国文章学的定位仅是作为先秦两汉文章学资源的重要典籍之一,同时具有较为突出的个性与缺陷。这样的定位,尚未达到“无韵之离骚”的经典地位。‎ ‎(摘编自杨昊鸥《明前文章学对<史记>的定位》,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的史学经典地位基本形成于唐代,但其文章学的经典地位的形成却始于明代。‎ B. 班固认为《史记》的思想倾向不符合儒家正统,此观点得到裴松之等文史学家的认同。‎ C. 唐代古文家对《史记》缺少系统性的研究,但从理论上确立了《史记》的文章学价值。‎ D. 宋人对《史记》的文章风格颇有批评,《史记》对宋代文章家的实际写作的影响不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采用了例证与引证法,论述了《史记》文章学经典地位在明前的发展过程。‎ B. 通过分析大量有关《史记》文章学理论发展的文史资料,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 刘勰特别肯定《史记》在文体创造方面的成就,是为了论证《史记》的文章学价值。‎ D. 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结构思路,条分缕析,论述了明代以前对《史记》文章学的定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文运动之前,文史学家主要关注《史记》史学与思想价值,其文章学价值被遮蔽。‎ B. 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中继承并发展了班固对《史记》的文章学价值的认知。‎ C. 《史记》是西汉文中最堪师法的典籍,其地位一直被认为高于同时代的文献作品。‎ D. 明代以前的文史学家对《史记》在中国文章学上的定位,与鲁迅先生的观点迥异。‎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B项,“班固认为《史记》的思想倾向不符合儒家正统”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原文为“班固……认为《史记》的史笔总体详赡而细节不乏疏略与抵牾,思想倾向有悖儒家正统之处”,班固认为《史记》中有些细节的思想倾向有悖于儒家正统,而不是说整部《史记》的思想倾向不符合儒家正统。‎ 故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确定其表述正确与否。‎ C项,“是为了论证《史记》的文章学价值”错误。原文第二段说“唐代古文运动以前的《史记》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学评论和思想评论方面”,第三段说刘勰“还有两点创造性意见。首先,刘勰开始对司马迁的文学成就进行定位……其次,《文心雕龙·史传》特别肯定了《史记》在文体创造方面的成就”,可见作者介绍刘勰的观点是为了阐述唐代古文运动以前对《史记》的研究情况,“《文心雕龙·史传》特别肯定了《史记》在文体创造方面的成就”,只能表明刘勰已经注意到了《史记》的文章学价值,但不能说刘勰特别肯定《史记》在文体创造方面的成就“是为了论证《史记》的文章学价值”。‎ 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未然说成已然,因果颠倒,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等。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理清文章层次,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再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 A项,“其文章学价值被遮蔽”错误。原文说“《文心雕龙·‎ 史传》特别肯定了《史记》在文体创造方面的成就”,并且说“《史记》正式进入文章家的评论视野始于唐代古文运动”,可见唐代古文运动以前人们已经注意到了《史记》的文章学价值,只是还没有正式从文章学的角度研究《史记》。‎ C项,“其地位一直被认为高于同时代的文献作品”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说“宋人对《史记》文章学的定位……《史记》作为秦汉古文系统中的西汉典籍,其文章学地位大致可以描述为可堪师法,但地位低于先秦经部文献、高于汉代之后的作品”,可见不是“一直被认为高于同时代的文献作品”。‎ D项,“与鲁迅先生的观点迥异”,说法太绝对。原文说“明前《史记》在中国文章学的定位仅是作为先秦两汉文章学资源的重要典籍之一,……尚未达到‘无韵之离骚’的经典地位”,再结合文中提到的班固、刘勰等人对《史记》的评价,可知,明以前文史学家对《史记》的评价虽与鲁迅先生有所不同,但不能说“迥异”。‎ 故选B。‎ ‎【点睛】第2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国民阅读率调查课题组负责人徐升国认为,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数字阅读的影响。他说,在近些年的调查中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手机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在未成年人中日趋普及,纸质图书阅读率因此下降,他认为在数字化阅读流行的时代,纸质阅读依然很重要,纸质图书对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专注力,都具有数字化阅读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儿童过早接触手机等数字媒介容易受到娱乐化内容和碎片化思维的影响。‎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22日)‎ 材料三 记者通过采访多个大学生QQ群后发现,00后大学生喜爱“听阅读”的不少,约占六成以上。多所高校的00后大学生均表示,学校图书馆公众号或网络上都有听书板块或听书频道,历史文学、科幻小说、名人传记等应有尽有,“听阅读”已成为他们喜爱的一种阅读方式。‎ 在不少00后大学生看来,“听阅读”很有趣,“朗读者磁性的声音、抑扬顿挫的声调,以及各种配乐,都非常能调动听者的想象力。”重庆工商大学大一学生陈瑞华说,“听阅读”有很多辅助想象的手段,比如《三国演义》的朗诵里,配有很多古乐。‎ ‎“‘听阅读'还很方便,不需要携带书籍,而且相比电子在线阅读,无需做‘低头族’,眼睛不会疲劳。”重庆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大一学生廖雪说,“‘听阅读'让大家可以利用很多碎片时间读书,比如坐车、排队、跑步、逛街等时候,好像随身带了一个海量的图书馆。”‎ ‎“让声音、音乐、情感等元素创造一个别样的阅读氛围,‘听阅读’正好契合了当代大学生对阅读的需求,让大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从而享受阅读、坚持阅读.”重庆大学图书馆馆长杨新涯表示。‎ ‎(《重庆日报》‎2019年04月22日)‎ 材料四 虽然数字阅读也有文字或文本,但与翻纸质书相比,却是不一样的阅读活动。错字连篇的资讯、哗众取宠的“标题党”、20分钟读完一套经典、“投你所好式”的互联网推送……这些东西“食”多了,便不愿接受稍微复杂点的理论,导致思维逐渐苍白。甚至早上听什么音乐、晚上先玩什么游戏,都让技术代替自己思考,甘愿时间被分割,同时在碎片化的信息里,削弱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力。翻纸质书要求专注、持续,进入一本书就像踏上一趟有始有终的旅程。譬如阅读小说,阅读过程中,读者始终处于孤独状态,与之私会的只有不在场甚至已经去世的作者;而网上点击,无论“浏览”还是“冲浪“抑或“听书”,基本上都处于断裂、跳跃、悦己、分散状态,从一点跳到另一点,多由超级链接而非文本内的叙述来带动;在功能上,数字阅读也常常是针对问题而作,锁定问题,在搜索器中快速搜罗数据,继而进行过滤、评估、重组等,但百度等搜索工具却将每一位读者视为潜在的广告埋单人,令人烦不胜烦;数字阅读也注重互动交流,譬如加入论坛、社群等,但人性的弱点使我们只愿停留在自己选择的悦己领域。‎ ‎(选自赵柒斤《新阅读时代,如何提升孩子纸书阅读力?》)‎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的数据表明,我国有听书习惯的未成年人人数要比有听书习惯的成年人略多一些。‎ B.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纸质图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有利于未成年人阅读能力的培养。‎ C. “听阅读”的声音、音乐、情感等元素创造一个别样的阅读氛围,这能调动听者的想象力。‎ D. 同样是阅读小说,纸质小说读者的阅读过程是孤独的,数字化小说的读者就可以互动交流。‎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城市阅读指数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可以看出,经济越是发达的地方,人们的阅读意识就越高。‎ B. 纸质阅读的读者比例下降,是因为更多的人喜欢数字化阅读,近十年来,数字化阅读人数逐年增多。‎ C. “听阅读”有诸多好处,能满足人们对阅读的需求,让人体验到阅读的快乐,终将会取代纸质阅读。‎ D. 虽然纸质阅读好处更多,可还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数字化阅读方式,这是由人性的弱点造成的。‎ ‎6. 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各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说明。‎ ‎【答案】4. A 5. B ‎ ‎6. 纸质阅读:①能够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阅读习惯及专注力。②能够让读者专注、持续阅读,阅读过程没有广告等干扰。‎ 数字化阅读:①有很多辅助想象的手段,有别样的阅读氛围。②方便,能更好地利用碎片时间。③使人的思维苍白,削弱判断力和思考力。④容易受到干扰,缺少对文本的关注与交流。‎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解读图表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以及图表中相对应的信息,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及图表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A项,“有听书习惯的未成年人人数要比有听书习惯的成年人略多一些”不正确。由材料一图表可以看出,有听书习惯的未成年人的比例略高,但未必是人数多。故选A。‎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 A项,“通过城市阅读指数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可以看出,……”错误。由材料一图表可以看出,阅读指数前十位的城市,并不是我国经济发展前十名的城市,故不能得出后面的结论。‎ C项,“终将会取代纸质阅读方式”说法过于肯定,原文没有依据,且材料二提到“国民阅读率调查课题组负责人徐升国认为……纸质阅读依然很重要”。‎ D 项,“这是由人性的弱点造成的”错误。原文说的是“数字阅读也注重互动交流,譬如加入论坛、社群等,但人性的弱点使我们只愿停留在自己选择的悦己领域”,并不是说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数字化阅读方式是“由人性的弱点造成的”。‎ 故选B。‎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再通读材料,根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区间,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 此题要求答出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各有何特点,考生可分别概括。纸质阅读的特点,相关信息集中在材料二和材料四,由材料二“纸质图书对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专注力,都具有数字化阅读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可概括出能够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阅读习惯及专注力;由材料四“翻纸质书要求专注、持续,进入一本书就像踏上一趟有始有终的旅程”可概括出能够让读者专注、持续阅读;由材料四“百度等搜索工具却将每一位读者视为潜在的广告埋单人,令人烦不胜烦”,可概括出在阅读过程没有广告等干扰等。‎ 数字化阅读的特点,相关信息在材料三和材料四。由材料三“‘听阅读’有很多辅助想象的手段”“让声音、音乐、情感等元素创造一个别样的阅读氛围”,可概括出有很多辅助想象的手段,有别样的阅读氛围;由材料三“‘听阅读'让大家可以利用很多碎片时间读书,比如坐车、排队、跑步、逛街等时候”,可概括出方便,能更好地利用碎片时间;由材料四“不愿接受稍微复杂点的理论,导致思维逐渐苍白”,“让技术代替自己思考,甘愿时间被分割”,“在碎片化的信息里,削弱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力”等信息,可概括出数字化阅读能够使人的思维苍白,削弱判断力和思考力;由材料四“百度等搜索工具却将每一位读者视为潜在的广告埋单人,令人烦不胜烦”,可概括出数字化阅读容易受到干扰;由材料四“数字阅读也注重互动交流……但人性的弱点使我们只愿停留在自己选择的悦己领域”,可概括出数字化阅读缺少对文本的关注与交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地址的信 傅昌尧 这是G省,山是大山,村是穷村。‎ 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对于蒋晓梅来说,喜悦和愁苦几乎同时挂在她那弯弯的眉梢上。‎ 虽然对于蒋瘸子家的丫头考上大学早有预料,但这一天真的来了,那些七老八十的留守老人还是异常兴奋,他们把蒋瘸子家那又矮又黑的小屋挤得水泄不通。但立即哀叹声也塞满了屋子。面对接下来四年高昂的学费,不要说一条腿的蒋瘸子,就是把整个小村都抖搂个底朝天,也供不起啊!人们至今还想不明白,为什么蒋瘸子一个人死撑硬顶愣是要女儿读书,还非得送进大学不可。在这个重男轻女的穷山村里,不要说一个丫头,就是男孩,也没几个读完初中的,人们都说蒋瘸子中了邪了……‎ 送走了乡亲、蒋晓梅对父亲说:“爹,我们老师说,现在大学有绿色通道,先入学,学费可以通过助学贷款啥的慢慢解决……”‎ 蒋瘸子猛吸一口土烟,点点头,没吭声。‎ 爹,我今天……可不可以问你,你到底为啥这样苦巴巴地供我念书?”蒋晓梅怯生生地小声问父亲,因为以前她只要一问这个,父亲就瞪眼,甚至还打过她。‎ 这次蒋瘸子没有瞪眼,更没有打骂女儿,而是转身从床下拖出一个破旧的木箱子,然后从里面抠出一个塑料皮包襄的布袋子,解开布袋子。里面是一张发黄的纸条。蒋晓梅接过纸条,发现上面有几行字。‎ 丫头,你念给我听听。蒋瘸子郑重地坐直腰板,像一个听话的小学生。‎ 蒋晓梅伃细辨认着有些模糊的字迹,念道:“缺衣少食只是一时的贫穷,没有文化,将永远难以摆脱贫困。希望穿上这件衣服的小朋友一定要读书,好好读书直到上大学。如果今后孩子上学有困难,请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全力帮助你!绝不食言!联系地址:海光市文昌路建德巷九号,电话:2678336……”蒋晓梅念完一头雾水,问:“爹,这是哪儿来的?”‎ 蒋瘸子说:“丫头,还记得十年前、咱们这里遭过雪灾吗?全国各地给咱捐钱捐物……那天,我去乡里领救灾衣物、看见那件小孩穿的红色羽绒服,就给你领回来了,你说从没穿过那么暖和的衣服……这张纸条就是在那件羽绒服的口袋里找到的,我问村里会计写的啥,他当时念给我听,我……不知道为啥,当时就觉得这城里的好心人说得在理,就……”‎ 蒋晓梅问:“你联系过人家?”‎ 蒋瘸子摇头:“以前从来没有!”‎ 蒋晓梅心头一颤:“爹,那……你留着这个啥意思?”‎ ‎“我留着它,是在快支撑不住的时候,就偷偷拿出来看看,虽然你爹一个字不识,但这上面说的话,我都记在心里……”停了停,蒋瘸子说,“但是,今天在镇上,我打了那个电话……”‎ ‎“爹,你想问人家要钱?”‎ ‎“不,我是想告诉好心人,我女儿没有像村里的其他女孩那样早早地就嫁人了,然后就像她们的母亲一样祖祖辈辈都这么活下去……我女儿考上大学了,不会跟其他的山里女孩一样了,熬出头了!我要谢谢他……”‎ 蒋晓梅问:“人家怎么说?”‎ 蒋瘸子摇摇头:“电话打不通,说是没这个电话……我想,可能是人家把电话号码写错了,或者換了号码,但是不还有地址吗?丫头,你给人家写封信吧,告诉他,没有十年前的那张纸条,就没有你的今天……”‎ 对于十年前的那次捐赠,胡美娟几乎没了印象,可当她打开那封由原驻地街道辗转而来的挂号信,看到那熟悉的字迹时,心里咯噔一下子。世事沧桑,她的住址已经变换了多次,原来的地址不复存在,更要命的是,那个电话号码现在不仅升了八位数,当时匆忙中还忘了写区号。她把那张复印的纸条拿给老伴儿看,老伴儿也惊愕不已,说:“老婆子,真没想到啊!人家不仅把咱写的纸条保留到现在,还真的兑现了我们的期望。人家孩子考上大学了,肯定需要帮助啊!”可老两口反复看信,里面除了说些感谢的话,没有半个字提到钱或者需要帮助。更为奇怪的是,等信地址一栏写着“地址内详”,可里面却没留下地址。信的末尾落款是:一个即将上大学的山里女孩。‎ 胡美娟说:“老头子,这是怎么回事啊?”‎ 老伴儿说:“怎么回事你还不明白吗?人家十年后才跟咱联系,并且不提帮助的事,不留地址,就是告诉咱,他们接受了我们的嘱托,并且兑现了……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多么倔强而自尊的山里孩子啊!‎ ‎“我刚才上网查了一下,当年发生雪灾的地区,至今还是国家定点扶贫的特困地区,你想把一个女孩子一步步送进重点大学,该付出多少艰辛啊!“胡美娟越说越激动,“老头子,我们立即动身,去找到那个家,也兑现我们十年前的许诺。”‎ ‎“对,就算她不告诉我们地址,也不说是哪个大学;就算找不到那个穿羽绒服的孩子,找不到保留这张纸条的家庭,我们也要去兑现承诺,因为,那里还有许多渴望帮助的孩子和家庭……”‎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2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凝练,写蒋晓梅接到大学通知书后“喜悦和愁苦的矛盾心理,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运用细节表现人物,一句然后从里面抠出一个塑料皮包裹的布袋子”,就写出了蒋瘸子对纸条的珍惜。‎ C. 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没有地址的信“不仅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还能表现出蒋晓梅的自尊与自强。‎ D. 大灾面前人与人之间充满爱心的温情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的现实问题:扶贫先扶志。‎ ‎8. 小说中的蒋瘸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构思独特,请结合全文简析小说构思的妙处。‎ ‎【答案】7. C 8. ①坚忍。直面艰难生活,死撑硬抗,坚持让女儿读书上大学。②自尊。即使深陷生活的困境,也绝不主动向好心人求助。③守信。历尽艰难供女儿考上大学,只是对一张泛黄纸条的承诺。④感恩。让女儿写信感谢好心人的帮助,女儿的懂事来自父亲的言传身教。 ‎ ‎9. ①小说采用双线结构,蒋瘸子父女与胡美娟夫妇一明一暗,分别叙事,又彼此映照,使情节安排更加巧妙。②小说的叙述方式别具匠心,插叙了泛黄纸条的来历,过去与现实交织,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便于突出小说主题。③小说多处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故事情节抑扬突转,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C项,“‘没有地址的信'不仅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理解有误。小说中“没有地址的信”并没有贯穿全文。小说的线索是胡美娟夫妻二人十年前写的那张励志纸条。‎ 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 蒋瘸子是贫困山村的农民,自己是个残疾人,家里生活非常贫困,但他“死撑硬顶愣是要女儿读书,还非得送进大学不可”,可见他有着坚忍的个性。虽然手里有好心人留下的电话和地址,但他从没有联系过好心人,可以看出他自尊的品格。仅仅因为好心人的一张纸条,就坚定不移地培养女儿读书,历尽艰辛,可见他为人守信。女儿考上大学,他给好心人打电话报喜,女儿在他的影响下给好心人写了信,而且没有留下地址,可见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分点概括,可得出本题答案。‎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小说构思的妙处,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然后从小说的情节安排、叙述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情节安排来看,本文实际写了两个故事,采用的是双线结构,一个故事是蒋瘸子和女儿蒋晓梅的故事,蒋瘸子在好心人纸条的激励下,历尽艰辛培养女儿上大学;另一个故事是胡美娟夫妻的故事,他们在一次捐款活动中留下纸条,激励了蒋瘸子,两个故事一明一暗,由一张励志的纸条联系到了一起,彼此映照,安排得非常巧妙;并且小说多处设置悬念,如开篇交代蒋瘸子家非常穷却“死撑硬顶愣是要女儿读书,还非得送进大学不可”,留下悬念,蒋瘸子让女儿找出纸条,揭开悬念的同时又设置了新的悬念——纸条是谁写的?纸条上留有电话却打不通,又设置了悬念,但是十年之前的电话号码已经升级,打不通又在情理之中……如此多处设置悬念,使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多转,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人入胜,也使小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叙述角度来看,小说中对纸条来历的叙述属于插叙,这段插叙交代了蒋瘸子坚持让女儿读书的原因,对主要情节起到了补充衬托的作用,使小说脉络更清晰,有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的作用。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2题是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这类题目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存进,本姓孙,名重进。重进初仕岚州剌史汤群为部校献祖诛群乃事武皇①从入关还镇太原署牙职量福中为义儿军使赐姓名 ‎。从讨王行瑜,以功授检校常侍,与李嗣昭同破王珙于河中。天复初,破氏叔琮前军于洞涡。庄宗初嗣位,入为步军右都检校司空,师出井陉,破汴军于相乡,论功授邠州刺史,转检校司徒。出师收慈州,授慈、沁二州刺史。十二年,定魏博,授夭雄军都巡按使。时魏人初附,强杰难制,存进沈厚果断,犯令者梟首尸于市,诸军无不惕息,靡然向风。‎ 十六年,以本职兼领振武节度使。时王师据德胜渡,汴军据杨村渡在上流。汴人运洛阳竹木,造浮桥以济军。玉师以船渡,缓急难济、存进率意欲造浮桥。军吏曰:“河桥须竹笮大艑,两岸石仓铁牛以为固,今无竹石,窃虑难成。“存进曰:“吾成算在心,必有所立。“乃课军造苇笮,维大舰敫十艘,作土山,植巨木于岸以缆之。初,军中以为戏,月余桥成,制度条直,人皆服其勤智。庄宗举酒曰:“存进,吾之杜预也。”赐宝马御衣,进检校太保。‎ 十九年,汴将王瓒率众逼北城,为地穴火车,百道进攻,存进随机拒应,或经日不得食。汴军退,加检校太傅。王师讨张文礼于镇州,阎宝、李嗣昭相次不利而殁。七月,存进代嗣昭为招讨,进营东垣渡,夹滹沲为垒,沙土散恶,垣壁难成。存进斩伐林树,版筑旬日而就,贼不能寇。九月,王处球尽率其众,乘其无备,奄至垒门。存进闻之,得部下数人出斗,驱贼于桥下。俄而贼大至,后军不继,血战而殁,时年六十六。同光时,追赠太尉,存进行军出师,虽无奇迹,然能以法绳其骄放,营垒守战之备,特推精力,议者称之。‎ ‎(节选自《旧五代史,唐书》)‎ 注:①武皇:李克用谥号为武皇帝,故称武皇。‎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重进初仕/岚州刺史汤群为部校/献祖诛群/乃事武皇/从入关/还镇太原/署牙职/景福中/为义儿军使/赐姓名 B. 重进初仕岚州刺史汤群为部校/献祖诛群/乃事武皇/从入关/还镇太原/署牙职/景福中/为义儿军使/赐姓名 C. 重进初仕/岚州剌史汤群为部校/献祖诛群/乃事武皇/从入关/还镇太原/署牙职/景福中/为义儿军使赐姓名 D. 重进初仕岚州刺史汤群为部校/献祖诛群/乃事武皇/从入关/还镇太原/署牙职/景福中/为义儿军使赐姓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史,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并非地方官职,后逐渐成为一州最高长官的别称,成为地方官职 B. ‎ 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賜名,或两者皆有之。皇帝賜姓名给臣民以示褒宠、安抚或惩罚,以示褒宠的占多数。‎ C. 庄宗,是李存勖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早在商朝就已设立。‎ D. 追赠,是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或称号。一是帝王加尊称于其父祖:二是朝廷对含冤死去的官员恢复原职或授予新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存进军事才能突出。他参加了许多战争,立下一系列军功,担任过刺史、检校太保、检校太傅、太尉等职。‎ B. 李存进有智谋和主见。在不具备造浮桥的条件时,他未听从反对意见,而是拿定主意,发挥才智,建成了浮桥。‎ C. 李存进倍受帝王赏识。李克用、李存都十分赏识李存进,李克用赐姓名以示恩宠;李存勖把他比作名将杜预。‎ D. 李存进结局悲惨。他在六十六岁时还要领兵作战,在敌人援兵大至后,自己的援军没有赶到,他力战而死。‎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存进沈厚果断,犯令者枭首尸于市,诸军无不惕息,靡然向风。‎ ‎(2)存进行军出师,虽无奇迹,然能以法绳其骄放,营垒守战之备,特推精力,议者称之。‎ ‎【答案】10. B 11. D 12. A ‎ ‎13. (1)李存进沉稳果断,违犯法令的人都在街市被割头曝尸示众,全军无不畏惧,纷纷俯首听命。‎ ‎(2)李存进行军出兵,虽无奇特事迹,但能依法约束那些骄横放纵的士卒,对于军营及防守方面的准备,特别尽力,议事的人称赞他。‎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画线句子中,“重进”“汤群”都是人名,“岚州”是地名,“刺史”“部校”都是官职,做“岚州刺史”是汤群,做“部校”的是李重进,故“重进初仕岚州刺史汤群为部校”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两项。‎ 再比较B、D 两项,“为义儿军使”的主语应为李重进,而“赐姓名”的主语应为“武皇”,故“为义儿军使”“赐姓名”中间应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朝廷对含冤死去的官员恢复原职或授予新职”错误,“追赠”是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或称号,没有“对含冤死去的官员恢复原职”的意思。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项,“担任过刺史、检校太保、检校太傅、太尉等职”错误,由原文“同光时,追赠太尉”可知,“太尉”是追赠,他生前并没有担任过太尉。故选A。‎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沈厚”,沉稳;“犯”,违犯;“者”,……的人;“枭首”,割下头颅;“枭首尸于市”,状语后置句,也是被动句,在街市被割头,指曝尸示众;“惕息”,心跳气喘,可译为“极其恐惧”“畏惧”;“靡然”,一边倒的样子;“靡然向风”,指群起效尤而成风气,可译为“纷纷俯首听命”。‎ ‎(2)“师”,军队;“出师”,出兵;“虽”,虽然;“奇迹”,奇特事迹;“然”,但;“以”,用,按照,依照;“绳”,约束;“其”,那些;“骄放”,形容词作名词,骄横放纵的士卒;第一个“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代词,他。‎ ‎【点睛】第1‎ 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李存进,原姓孙,名叫重进,重进开始担任岚州刺史汤群的部校,后唐献祖(李克用之父)诛杀了汤群后,于是侍奉武皇李克用,跟从进入关内,回来镇守太原,任武职,景福年间,担任义儿军使,李克用赐给他姓名,跟从讨伐王行瑜,因功被授予检校常侍,和李嗣昭在河中共同击败王珙,天复初年,在洞涡打败氏叔琮前军,庄宗刚继位时,进入朝内担任步军右都检校司空,出师井陉,在相乡打败汴军,按功授予邠州刺史,转任检校司徒,出兵收取慈州,担任慈、沁二州刺史。天复十二年,平定魏博,被授予天雄军都巡按使,当时魏人刚刚归附,强悍凶暴难以控制,存进沉稳果断,违犯法令的人都在街市被割头曝尸示众,全军无不畏惧,纷纷俯首听命。‎ 天复十六年,兼任振武军节度使,当时,朝廷军队据守德胜渡口,汴军占据上流的杨村渡口,汴军从洛阳运竹木,造浮桥来运送军队,朝廷军队用船运送,危急时候难以运送,存进执意要造浮桥。军中属吏说:“造浮桥需要竹索大船,两岸用石仓铁牛加固,现在没有竹石,我担心难以建成,”李存进说:“我胸有成算,必能建成,”于是责令军队造苇索,系住数十艘大船,堆积土山,在岸上立大树系船,最初,军中人视作游戏,一个多月后建成桥,将制作方法备文向上陈述,人们都佩服他有智谋,庄宗举酒说:“李存进,是我的杜预,”赐给宝马御衣,升任检校太保。‎ 天复十九年,汴将王瓒率军进逼北堿,挖地道用火车,千方百计进攻,李存进随机应战,有时整天不能进食,汴军退去,加封检校太傅。朝廷军队在镇州讨伐张文礼,阎宝、李嗣昭相继失利阵亡,七月,李存进代替李嗣昭仼招讨使,进军驻营东垣渡,在滹沲两岸建造堡垒,沙土流散,墙壁难以建成,李存进砍伐林中树木,用夹板筑墙十天完成,贼均不能侵犯,九月,王处球率领他的全部军队,趁李存进没有防备,突然到达营垒门前,李存进听到后,带着几名部下出战,把贼军赶到桥下,不久贼军大量赶到,援军跟不上,李存进血战阵亡,当时六十六岁,同光年间,追赠太尉,李存进行军出兵,虽无奇特事迹,但能依法约束那些骄横放纵的士卒,对于军营及防守方面的准备,特别尽力,议事的人称赞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次汉中境上 陆游 云栈屏山阅月①游,马蹄初喜踏梁州。‎ 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②日夜流。‎ 遗虏③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注]①阅月:过了一个月。“阅”与“越”通。②荆扬:均为古州名,此指湖北、江苏等地.③遗虏:残存的虏寇。‎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选取典型景物,意境开阔,“马蹄初喜”化用唐人诗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颔联以豪迈语写出了汉中的雄伟壮阔、水利之便,突显了汉中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 C. 颈联对金人的军事力量作了描述,兵力孱弱,缺少谋略,应趁机反攻,夺回失地。‎ D. 本诗颇多豪壮语,对仗工整,叠词精巧,寓意深刻,尤其是首联与颔联更见豪荡。‎ ‎15.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较为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14. A 15. ①重返汉中的喜悦。首联写作者奔波于“云栈”“屏山”月余,返回汉中后的欢快心情。②机不可失的忧虑。“良时恐作他年恨”,想重整山河,不留遗恨,反映了诗人深切的忧虑。③光复国土的愿望。首联的“初喜”与颈联的“私忧”,反映了作者收复山河的爱国热忱。④壮志难酬的哀叹。“大散关头”岁月流逝,“孤臣耿耿独私忧”,流露出对国家前途的哀愁。‎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 A项,“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表述错误。“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踏梁州”意思是一个多月来诗人在连云栈、锦屏山一带漫游,如今马蹄声中重又回到了梁州,心中不免生出欢喜。从下文的“私忧”“恨”来看,“喜悦”之情只是作者重返汉中一时的情感流露,并不是全诗的感情基调。‎ 故选A。‎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进行分析。‎ 本诗首句叙述了去四川的经历和时间,往返有一个多月的光景,第二句表达了诗人回到汉中的喜悦心情,远行归来,路途艰险,风尘仆仆,好不容易回到汉中,一看到广阔的汉中平原,当然有说不出来的喜悦。‎ 诗的三、四句,写汉中的土地连接着秦雍山川原野壮阔无垠,汉水流经汉中平原注入长江,更可远达荆州和扬州。‎ 五、六句接着又对金人的军事力量作了描绘,“遗虏孱孱宁远略”,像这样兵力不多,又缺少战斗里的对方,不会有深谋远虑。言外之意是,正好趁此大好时机进行反攻,夺回失地,但“孤臣耿耿独私忧”,诗人只能叹自己一个孤臣耿耿于怀独个儿怀藏着深深的忧虑,表达出作者光复国土的愿望。‎ 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诗人一生都在忧国忧民,他认为这时正是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一旦丢失,只怕到便成为千载的遗恨。然而“大散关头又一秋”,大散关前不见王师,眼看着一年又到尽头了,流露出对国家前途的哀愁,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哀伤。‎ 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分点归纳可得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2小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苏辙担心自己被埋没,所以毅然离开家乡,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 ‎(2)《李凭箜篌引》中通过比喻、拟人写出乐声各种变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答案】 (1). 求天下奇闻壮观 (2). 以知天地之广大 (3). 昆山玉碎凤凰叫 ‎ ‎(4). 芙蓉泣露香兰笑 (5). 君子喻于义 (6). 小人喻于利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昆、碎、蓉、露、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房子修旧如旧,传统的生活方式被保留, 、柴米油盐、烟火气息依旧;设置主题活动,传承延续数百年的传统习俗;搭建文化空间,让游客走在小巷就能 古老旋律……如何在创造活力的同时,保护古城?怎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文明延续、文化传承?福建泉州“活态古城”的传承做法,为各地提供了有益借鉴。‎ 如果说,一座城市的风貌往往蕴藏在一棵古树、一幢老宅之中,那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则是城市的神韵所在,相比于 历史街巷、文物建筑,传承好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同样重要。事实上,( )。‎ 接续历史、传承文脉,并不意味着就是拒绝创新、一味复古。从泉州古城,到厦门鼓浪屿,再到广州永庆坊,一个个案例 我们,传统与现代完全可以融合发展,创新与传承完全能够相得益彰。在延续文脉中创新发展,在创新发展中延续文脉,这样的城市才能既富有历史底蕴,又充满勃勃生机。‎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家常便饭 邂逅 保护好 启事 B. 家长里短 邂逅 保护好 启示 C. 家长里短 遇见 建筑好 启事 D. 家常便饭 遇见 建筑好 启示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何在激发活力的同时,保护古城?怎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文明传承、文化延续?‎ B. 如何在保护的同时,创造古城活力?怎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文明延续、文化传承?‎ C. 如何在创造活力的同时,保护古城?怎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文化延续、文明传承?‎ D. 如何在保护的同时,激发古城活力?怎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文明传承、文化延续?‎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也只有既留神韵又留形,既见生活又见物,才能真正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B. 也只有既留形又留神韵,既见物又见生活,才能真正让人们记住乡愁,让城市留下记忆。‎ C. 也只有既留形又留神韵,既见物又见生活,才能真正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D. 也只有既留神韵又留形,既见生活又见物,才能真正让人们记住乡愁,让城市留下记忆。‎ ‎【答案】17. B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家常便饭:①家庭日常的饭食。②比喻经常发生、习以为常的事情。家长里短:家庭日常生活琐事。结合后文“柴米油盐、烟火气息”可知,选“家长里短”更恰当。‎ 邂逅:指不期而遇或者偶然相遇,也可以表示欢快的神态。遇见:碰到。句中说让游客走在小巷时感受到“古老旋律”,用“邂逅”更恰当。‎ 保护好:指尽力照顾好,使不受损害。建筑好:修建好(房屋、道路、桥梁等)。结合下文的“历史街巷、文物建筑”,可知应用“保护好”。‎ 启事:是指公开声明某事的文字,多刊登出来。如招领启事,征稿启事。启示:动词,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名词,通过启发提示领悟的道理。文中说的是一个个案例给我们启发提示,应选“启示”。‎ 故选B。‎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 ‎ 本题所给句子中,“创造活力”搭配不当,应改为“激发活力”;“创造活力的同时,保护古城”语序不当,应先说“保护”,将“创造活力的同时,保护古城”改为“保护的同时,激发古城活力”;“文明延续、文化传承”语序不当,应先说“传承”后说“延续”,故应改为“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所给四个选项中,‎ A项,“激发活力的同时,保护古城”语序不当,应改为“保护的同时,激发古城活力”。‎ B项,“创造古城活力”搭配不当,应改为“激发古城活力”;“文明延续、文化传承”语序不当,应改为“文明传承、文化延续”。‎ C项,“创造活力”搭配不当,应改为“激发活力”;“创造活力的同时,保护古城”搭配不当且语序不当,应改为“保护的同时,激发古城活力”。‎ D项,修改正确。‎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准话题,从语境的和谐,逻辑合理、前后照应等角度分析。‎ 本题从照应上文“保护好历史街巷、文物建筑,传承好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来看,应先说“形”再说“神韵”,先说“物”再说“生活”,故“既留形又留神韵,既见物又见生活”符合要求,排除A、D两项。‎ 再比较B、C两项,从生活逻辑出发,应该先“让城市留下记忆”,再“让人们记住乡愁”,故排除B项。‎ 故选C。‎ ‎【点睛】第1题考查近义词语辨析的能力。所谓近义词语,是指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感情色彩、词义轻重、适用对象等有所不同的词语。这类题目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词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0.学校开展“语言得体”专题学习活动,下面是一个小组搜集到的语言材料,请从中提取出一条语言运用得体的规律,并以其中的两则材料为例加以分析。‎ ‎①某旅游景区在大门高悬标语: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②高中毕业典礼上,某生吟诗祝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助残日,学校团委发起献爱心活动,倡议书上写道:请大家务必奉献爱心。‎ ‎④王老师自豪地对上幼儿园的小孙女说:看着我的高足这么有出息,甚感欣慰。‎ ‎⑤某生到办公室对语文老师说:这是我刚刚写的大作,请老师帮我看一下。‎ ‎⑥某学校世界读书日广播: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全部开放。‎ ‎【答案】示例一:‎ 语言表达要看场合。在旅游景区悬挂“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等商业气息浓厚 标语,不合旅游景区陶冶情操、休闲娱乐的性质:在高中毕业典礼上,吟诵有“摧眉折腰”权贵”词句的诗句,不合毕业典礼庄重的氛围。‎ 示例二:‎ 语言表达要看对象。毕业典礼上祝福老师、同学,吟诵有“摧眉折腰”权贵”词句的诗句,会让老师和同学感到不快:爱心捐助倡议用带有命令语气的“务必奉献爱心”,不如用“奉献爱心,温暖你我”更合适。‎ 示例三:‎ 语言表达要注意语体。和幼儿园的小朋友说话,用“甚感欣慰”不易理解:世界读书日学校广播用“全部”,易产生歧义 示例四:‎ 语言表达要注意谦敬。“高足”是敬辞,用于称呼别人的学生:向老师推荐自己的文章,用“大作”,不谦虚。‎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从所给材料中提取出一条语言运用得体的规律,并以其中的两则材料为例加以分析,考生首先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分析每一则材料的不得体之处,然后归纳这些材料体现了哪些语言得体的规律,组织答案时先选择一条语言得体的规律写出,再引用两则材料进行分析,证明这条规律即可。‎ ‎①所给材料是旅游景区大门上的标语,标语内容应能体现旅游景区陶冶情操、休闲娱乐的特点,但句中“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等词语充满了商业气息,与景区环境不谐调,不够得体。据此可归纳出语言表达要看场合。‎ ‎②所给材料是高中毕业典礼上某学生的祝愿之词,毕业典礼是庄重的场合,对象是老师和同学,此学生吟出“摧眉折腰”“权贵”这样的词语,既不符合毕业典礼的场合要求,也没有顾及到自己面对的老师和同学的感受,故此生选择的诗句是不得体的。由此可总结出语言表达要看场合、对象。‎ ‎③所给材料是助残日学校团委发起的献爱心活动倡议书上的内容,“务必”是“一定”的意思,带有命令的口气,不符合献爱心倡议书的要求。可将“务必奉献爱心”改为“奉献爱心,温暖你我”。由此可总结出语言表达要注意语体。‎ ‎④所给材料是一个老人对上幼儿园的小孙女说的话,应使用口语的形式,而且需要使用幼儿园小朋友能够听得懂的话语,“甚感欣慰”是书面语的形式,且小孩子听不懂,不符合要求;而且“高足”是敬辞,用于称呼别人的学生,不能用于称呼自己的学生。由此可归纳出语言表达应注意语体,注意谦敬。‎ ‎⑤所给材料是学生对老师说的话,“大作”是敬辞,一般用于称呼他人的作品,不能用于称呼自己的作品。由此可归纳出语言表达应注意谦敬。‎ ‎⑥所给材料是广播稿,“全部”易被误听为“全不”,引起歧义,可改为“全都”,由此可归纳出语言表达要注意语体。‎ ‎21.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35字。‎ 今年将推广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已将屠呦呦2011年的获奖感言及同年发表的论文改编成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此次选录该文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科学,从屠呦呦的科研历程中汲取力量。‎ 此外,初中历史教材也在八年级下册,对屠呦呦科研团队事迹进行了专题介绍。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級上册,也对屠呦呦的事迹进行了简述。‎ 教材所选屠呦呦事迹,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其蕴含的高尚品格汇聚成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鼓励学生继承优良传统和爱国之心,为祖国的文化传承和科技发展努力学习。‎ ‎【答案】屠呦呦事迹被纳入中小学三科教材,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少年。‎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明确材料分为几段,每段什么内容,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筛选重点句子(或词语),归纳主要意思,最后根据字数限制组织语言答题。‎ 本题所给材料有三个自然段,第一段说的是为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科学,从屠呦呦的科研经历中汲取力量,高中语文教材将屠呦呦2011年的获奖感言及论文改编成课文;第二段说的是初中历史教材和小说《道德与法治》教材都介绍了屠呦呦的事迹;第三段说的是将屠呦呦事迹选入教材的原因是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鼓励学生继承优良传统和爱国之心,为祖国的文化传承和科技发展努力学习。综合三段内容,可知整则材料主要说的是中小学有三科教材选用了屠呦呦的事迹,目的是用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少年。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注意语言表达通顺流畅,不要超过35个字。‎ 四、写作(60分)‎ ‎22.某班级召开了一个主题班会,下面是部分学生发言中的一些话语:‎ 学生甲:鲁迅说:“中国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中国人的骨子里,自古注重文明礼节之道,如“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学生乙:文明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相较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日常的举手投足更能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 学生丙:父母的言传身教、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身边人的模范带头构成的良好社会风尚,为每个人定下了道德的基调。‎ 学生丁:最近,辽宁省某开发区法院作出判决,在3起拉拽公交司机案件中,被告人均构成以危险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罪。地铁上吃小龙虾乱吐虾壳者也被拘留了……‎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中国是礼仪之邦 鲁迅说:“中国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中国人的骨子里,自古注重文明礼节之道,如“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是因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礼仪最精深,做为龙的传人,我们就更因该讲究礼仪了。 ‎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礼仪由来已久,《诗·小雅·楚茨》:“献醻交错,礼仪卒度。”《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史记·礼书》:“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礼”字和“仪”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礼”,多指个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礼节;“仪”,则多指集体性的,像开幕式,阅兵式等,就是仪式。从《三字经》到现在的中学生守则,文明礼仪伴我们成长。‎ 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不文明现象似乎有高涨之势。如今境外旅游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而火热起来。游客到境外旅游,个人形象极为重要。因为他的一举一动代表的不仅是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文明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相较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日常的举手投足更能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个人举止得当、谈吐优雅会得到人们从内心的赞美,人们会觉得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也是如此;而举止粗鲁、谈吐不雅的人会让人们心生厌恶,同样人们会觉得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也是如此,因小失大,极为不妥。‎ 放眼于当下,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方针,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肩负着复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我们更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身体力行,不遗余力的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为实现“中国梦”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础。‎ 父母的言传身教、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身边人的模范带头构成的良好社会风尚,为每个人定下了道德的基调,我们应严格要求自己,讲文明重礼仪,尊重他人,以举止得当,谈吐优雅,用文明礼貌去影响他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把中华文明发热光大。‎ 礼仪之邦,泱泱大国,源源不断的历史文化需要我们继承和发展,我们要用我们的努力使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让我们一起携手起来,一起讲文明讲礼仪,让五千年的中华之光永远闪耀,让“礼仪之邦”这个美称,永远挂在中国的头上!‎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类型;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所给材料是四段发言,这类题目审题时一般要通过分析每段发言的主旨、理清各段发言之间的关联等确定最佳立意。‎ 审题:‎ 本题所给材料围绕文明礼节展开,题干要求考生“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也就是说考生需要综合分析个学生的发言,找出他们谈话的相通点,确定文章的写作角度。材料中,甲、乙、丙三个学生谈到了关于文明礼节的三种看法,学生甲借用鲁迅的话说,中国是文明最古老的地方,侧重谈的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学生乙认为文明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日常的举手投足更能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侧重谈的是文明的表现;学生丙认为父母、老师以及身边其他的人的影响为每个人定下了道德基调,侧重谈的是文明的社会风气形成的原因。学生丁谈到了辽宁省某开发区法院对不文明现象做出判决的情况,侧重谈的是依法整治不文明现象。综合四个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们所谈的内容都与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关。因此考生写作中就应围绕“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建设文明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来写。‎ 参考立意:‎ ‎(1)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建设良好社会风气;(2)加强内心修养,共建文明礼仪之邦;(3)文明礼仪从我做起;(4)用法律武器维护文明的社会秩序;等等。‎ 素材:‎ ‎1.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2.  ‎ 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 ‎3.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歌德 行文结构:‎ 本题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如写议论文,此题可采用对比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论述。如此题可围绕“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建设良好社会风气”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先列举汉明帝刘庄等人讲文明礼仪的事例,论述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再分析当下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如高铁霸座等,前后形成对比,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注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