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00 KB
  • 2021-06-08 发布

2019-2020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一、 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避,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喧嚣的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心躁”而无法“心一”。‎ 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为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几乎让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这也是许多人欲言难言的一种困惑。‎ B.浮躁是喧嚣的本质,它会让人们内心失衡、不沉稳,失去定力,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 C.如果社会上浮躁风气盛行,那么这就会使社会中多个行业的人们变得急于求成,最终结果却往往是大事难成。‎ D.一些地方的工程出现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又劳民伤财的现象,是因为工程负责方一心求快而忽视了施工的细节和质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具有辩证的色彩,作者引用了社会上的某种说法,认为“这话虽有些偏激”,既表明了对这种说法的态度,也自然地引出了话题。‎ B.文中多处使用引用论证,如第三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形象地讽刺了表面勤奋忙碌的人,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具有感染力。‎ C.文章结尾的一句话深化了中心论点,得出“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这一结论,号召人们应在喧嚣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D.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如第四段“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就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浮华世界,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人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无可非议的追求和欲望,而且这种追求和欲望也会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 B.作者引用《道德经》“静为躁君”“躁则失君”,是为了证明静与躁有着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 C.尽管今天的社会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但人们不应忘掉的是“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这一恒定不变的规律。‎ D.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躁,进而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的宁静心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一笛 刘强盛 李一笛,原名李谟。幼年学笛于西域异人,开元年间凭一支竹笛闯荡长安教坊,技压西门追烟、柳如影、张野狐等高手,成为教坊首席乐师,声名直追李龟年、马仙期等大师,朋友赠匾“李一笛”。那年,他十九岁。‎ 李一笛成名后,长安显贵争相重金宴请。李一笛约法有三:境不佳不吹,客不雅不吹,一次只吹三曲。‎ 一日,李一笛因故宿于越州。寓居客栈的十位进士闻讯,醵资相请,会于镜湖水云阁,并约定各带一客捧场。‎ 那夜,云疏,月晕,风清,湖面如镜,澄波万顷,静影沉璧。‎ 李一笛身着一袭水纹银袍,立于水云阁中,举目环视:客人倒也俊朗雅致——只是东南角那褐衣老者佝偻席地,似一乞丐。他皱了皱眉头。‎ 轻云闭月,微风拂浪,波澜陡兴。‎ 李一笛轻启朱唇,吹出一曲《临江仙》,和风飒飒,氤氲齐开,暗香浮动,霓仙飘临。曲终,众宾客交相赞叹,褐衣老者却哈欠连连,昏昏欲睡。众宾客面有讥色。‎ 李一笛不语,略沉思,另起一曲,却是《诉衷情》。笛声呜咽,如泣如诉,潜蛟起舞,嫠妇欲哭。宾客沉浸其中,曲终良久,轰然叫绝。老者似被惊醒,微翻眼皮,竟又睡去。李一笛面有愠色,众宾客面带怒色。‎ 卢进士抱拳道:“孤独丈乃在下邻居,孤苦贫寒,卢某带他来,意在让其一饱耳福,想是老丈久居孤村僻壤,不懂丝竹之雅,望公子海涵,莫要扫了大家兴致。”众人揶揄不已,孤独丈似又被惊醒。憨憨一笑。‎ 李一笛又吹一曲《水调歌头》,一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忽而衰草离离,鹧鸪呜叫,杜鹃啼血,众宾客无不动容伤怀,唏嘘不已。‎ 孤独丈仅仅微笑而已。‎ 李一笛面有怒色,道:“老丈如此怠慢,莫不是轻薄李某,抑或是此道好手,不屑一顾?”‎ 孤独丈幽幽说道:“李公子认为老朽不会吹笛?”‎ 众宾客笑道:“疯了,疯了!”‎ 孤独丈徐徐说道:“请李公子试吹一曲《凉州词》,如何?”‎ 李一笛即吹《凉州词》。‎ 曲终,孤独丈静静说道:“公子吹得也还不错,只是曲中夹杂胡乐,莫非公子有龟兹朋友?”‎ 李一笛大骇,拱手而揖,道:“老丈真乃神人,晚辈吹笛二十载,竟未察觉曲中夹杂胡乐——家师确为龟兹人。”‎ ‎“而且你误将第十三叠吹成了《水调》。”孤独丈缓缓说道。‎ 李一笛再揖说:“晚辈愚笨,请老丈指正。”说罢,以素绢拭笛递与孤独丈。‎ 孤独丈并不接笛,只冷冷说道:“此笛只适合粗通者使用,请借公子腰间紫斑玉笛一用。”‎ 众人才见李一笛腰间悬一皮囊。李一笛红着脸取出一笛,晶莹透紫,乃西域罕见的紫斑玉竹制成,即李一笛成名之笛。‎ 孤独丈摩挲笛身赞道:“好笛!可惜吹到‘入破’必定破裂,公子不会吝惜吧!”‎ 李一笛说:“不敢。”‎ 笛声起,还是一曲《凉州词》,却倍觉激越悲凉。黄沙滚滚,铁马嘶嘶,秋风萧萧,月影幢幢,声入云霄,满座震栗,李一笛蹙眉不敢动弹。吹至第十三叠,孤独丈一一指出李一笛适才的谬误,李一笛垂首,一脸肃然。忽见孤独丈指法一变,如急雨敲窗,疾风折草,银瓶乍迸,水浆泠泠,铁骑突出,杀声隐隐,已到“入破”。只听得“叭”的一声,竹笛果然爆裂。李一笛凝神,众人一时竟呆了。孤独丈从怀中掏出另一支紫斑竹笛接着吹,曲调又与先前不同:雄浑处似惊涛拍岸,细微处如春蚕嚼叶;辽远处似野马驰原,近切处如山泉低语;高急处似雏凤婉啼,低回处如游龙戏水。曲终,李一笛拜服于地,众宾客神情恍惚,待清醒过来,孤独丈已飘然而去。‎ 次日一早,李一笛与众人前去拜访孤独丈。人去屋空,灶灰尚温,桌上横放一紫斑玉笛、一曲谱,笛上新刻四小字:“艺无止境。”李一笛恭敬收取竹笛、曲谱,连夜回到长安,将“李一笛”匾劈为两半。‎ 江湖从此无“李一笛”。‎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小说以传记笔法开篇,先介绍了主人公的从艺经历,接着又用几位名家衬托其技艺高超,揭示了“李一笛”大名的由来。‎ B.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别致,欲扬先抑。褐衣老者像一位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前半篇他怪异的表现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C. 小说的语言洗练、清雅,尤其是大量整齐优美的四字词语,极富文学意蕴,营造了诗一样的意境,可见作者笔力精湛。‎ D. 李一笛见识了孤独丈的高超技艺后,一怒之下把牌匾劈为两半,从此他深知“人外有人”,再也不敢在江湖上炫耀了。‎ ‎5. 小说在刻画孤独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6. 本文的音乐描写极富特色,作者是怎样进行音乐描写的?请结合作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沛公又让不受让:推辞,谦让 B.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内:接纳,让……进来 C.方飨士,旦日合战飨:用酒食招待,犒劳 D.见谢项羽谢:拜谢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B.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C.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D.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刘邦善于听取意见。刘帮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 B.刘邦胸怀大局,深谋远虑。他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表白心意,并与百姓约定,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 C.刘邦善于笼络人心,比如他与秦吏一起到县乡邑,宣传他的政策,不接受百姓进献的牛羊酒食。‎ D.刘邦头脑灵活,能随机应变。本传中虽是“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寥寥几语,但也体现了他的这种应变能力。‎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6分)‎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6分)‎ ‎(二)诗歌鉴赏(完成11~12小题,共11分)‎ 一剪梅 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1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B.“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云湿纱窗”“雨湿纱窗”等句,作者浓墨重彩地勾画出花月掩映杯酒和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 C.“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只不过云雨却打湿了纱窗。‎ D.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片运用反衬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而下阕则写赏月不得的愁绪。‎ E.“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其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12.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0分)‎ ‎(1) 怅寥廓, ,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消散了,甚至她的 , 。(戴望舒《雨巷》)‎ ‎(3)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 。 (徐志摩《再别康桥》)‎ ‎(4) , ,发尽上指冠。(《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5)惨象, ;流言, 。(《记念刘和珍君》)‎ 四、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4.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蒙蒙细雨 古典风格 即将结束 阳光明媚 B.百花雕谢 摘星揽月 心智健全 终生难忘 C.彼竭我盈 蜂涌而至 鱼肉昏腥 条件反射 D.苍海桑田 诚挚握手 翻箱倒柜 多多益善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一句用了夸张手法,突出地表现了带工老板们到乡下用花言巧语哄骗包身工及其家长们的卑劣行径,把他们披着羊皮的豺狼本质揭示得活灵活现。‎ B.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每当我说起包身工的故事,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 C.文章通过鲜明的对比,凸显人物性格,增强讽刺效果,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沆瀣一气,残酷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滔天罪行。‎ D.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 ‎1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通道侗族自治县以红色资源、绿色生态、人文景观为依托,形成了旅游景区依托型、民俗文化村寨型等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B.以“老赖”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第一条便是最高法公布的全国失信被执行人员名单,从中可查到有信用污点的个人及其有关信息。‎ C.用“爱国”来感召年轻人投身工科没有说服力,这并不是说年轻人缺少爱国情怀,或者“爱国”已经成为一种“大而无当”,而是将“投身工科”与“爱国”扯在一起存在致命的逻辑缺陷。‎ D.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学习的各种科目并不是“浪费生命”,而是给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人生走向提供更多的选择。‎ ‎17.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日前身份证不慎遗失,幸亏您能够及时送回,实在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于百忙之中抽空专程前去向您致谢,烦请在家耐心等候。‎ B.学校后勤组经过几个月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校园安全隐患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校园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你的文稿,我已认真拜读,由于鄙人才疏学浅,水平有限,只对其中有疑的一处,斗胆进行了斧正。‎ D.青年科学家、商界精英人士李林豪先生在个人爱好与专业选择方面的真知灼见,让我获益匪浅。‎ ‎1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__①__,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__②__,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__③__,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答:① ‎ ‎② ‎ ‎③ ‎ ‎19.右图是某高中语文组实施新型作文评价方式的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6分)‎ 五、 作文:‎ 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实验,把鲨鱼和他可以吃的鱼类放在一个水缸里,然后在他们之间放下透明的挡板,每次鲨鱼想吃那些鱼的时候他都会狠狠撞在挡板上。过了一段时间,鲨鱼对那些鱼视而不见,又过了段时间,即使撤掉挡板、鱼儿游到他身边他还是视而不见。‎ 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就像这条鲨鱼,曾无所顾忌地去追求心中的鱼;也常常一头撞在那看不到的挡板上面;被撞疼,甚至撞得头破血流。可是我们毕竟不是那条鲨鱼,因为,虽然我们不知道那挡板什么时候就不存在了,但,对于“心中的鱼”的热望,一直都在。‎ 以上的材料,让你联想到了你的怎样的经历,又有怎样的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2019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 答案 C  “如果……就……”表意过于绝对。‎ ‎2. 答案 D  “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没有使用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 ‎3. 答案 B  作者引用《道德经》的话是为了证明“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不要为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4. 答案D ‎ ‎5. ①洒脱,不拘小节。不同于其他客人的俊朗雅致,孤独丈身穿褐衣,伛偻席地,似一乞丐,昏昏欲睡。②技艺高超。他能听出李一笛笛声中的不足,并最终以一曲《凉州词》征服了所有听众。③惜才,教导有方。他在李一笛最自得的时刻展现才艺,送他玉笛、曲谱,并刻“艺无止境”四字,点醒教育了李一笛。(若答“其貌不扬”“深藏不露”“有城府”等可以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 ‎ ‎6. ①运用通感手法,通过视觉形象描摹听觉形象。如李一笛吹《水调歌头》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让读者在画面中感知笛子的声音特点。②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如“雄浑处似惊涛拍岸,细微处如春蚕嚼叶;辽远处似野马驰原,近切处如山泉低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孤独丈笛音的高妙。③通过听众的反应进行侧面描写。如《诉衷情》吹罢,“宾客沉浸其中,曲终良久,轰然叫绝”,侧面写出音乐的魅力。④化用前人名句摹写音乐。如“笛声呜咽,如泣如诉,潜蛟起舞,嫠妇欲哭”,就是化用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 ‎7. 答案 D谢:道歉,谢罪 ‎8. 答案 C试题分析:“号为雍王”“王关中”是并列谓语,中间段开;“以自益”是“稍征关中兵”的目的,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9. 答案 C (不是他自己,而是派人与秦吏一起到县乡邑,宣传他的政策,不接受百姓进献的牛羊酒食。)‎ ‎10.翻译:(1)再说,我把军队撤回驻扎在霸上的原因,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罢了。(所以:表原因;(1分)约束:规约、法纪(1分);军:驻军,名词动用(1分);语句通顺2分)‎ ‎(2)恰巧项伯要救张良,在夜晚去见张良,趁机把刘邦的一番说辞告诉了项羽,项羽才作罢。‎ ‎(活:救或者使活命,使动用法(1分);文:刘邦的话/说辞(1分);谕:转告或告诉(1分)语句通顺2分)。‎ ‎11.答案BD B项,“浓墨重彩”有误,这里是运用白描手法;D项,“反衬”不正确,应为对比。‎ ‎12. 解析:抓住这首词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云湿纱窗,雨湿纱窗”写作者无月可赏的落寞;“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写词人壮志难酬的郁愤;“杯且从容,歌且从容”写作者借酒浇愁排遣郁愤的洒脱。‎ 参考答案:①无月可赏的落寞。往昔花好月圆,今宵赏月不得、丹桂不见,唯有“烛花红”。②欲诉无门的郁愤。欲问“化工”,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明咏中秋无月,实叹世路艰难、壮志难酬。③自我宽慰的洒脱。现实无奈,只能暂凭杯酒、歌舞排遣落寞和郁愤。‎ ‎13. (1)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 ‎(2)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3)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4)复为慷慨羽声 士皆瞋目 ‎(5)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尤使我耳不忍闻 ‎ ‎14. 答案:A B项,“百花雕谢”应为“百花凋谢”;C项,“蜂涌而至”应为“蜂拥而至”,“鱼肉昏腥”应为“鱼肉荤腥”;D项,“苍海桑田”应为“沧海桑田”。‎ ‎15. 【答案】A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A项,“活灵活现”是形容描绘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此处是形容揭露带工老板们对包身工的欺骗与压榨的卑劣行径,应用“入木三分”;B项,“油然而生”是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C项,“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D项,“不假思索”指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16.答案 B  A项,搭配不当,“形成了……之路”搭配不当,应将“形成了”改为“开拓出”。C项,宾语残缺,“大而无当”后缺少宾语中心词“的口号”。D项,不合逻辑,应将“学习的各种科目”改为“学习各种科目”。‎ ‎17.答案D A项,说自己“将于百忙之中抽空专程前去向您致谢”不得体;B项,“责成”‎ 一般用于上级要求下级做某项工作,这里说“责成”学校领导,用于此处不当;C项,“斧正”是敬辞,表示请别人修改文章,用在此处不当。‎ ‎18.参考答案:①陶诗便是最富于理趣的 ②而是从生活出发 ③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 ‎19.解析:解答这道题目,要理清流程图中的关系。分析流程图可知,教师是课堂管理者,作者要制作文本并提供给同伴,同伴需要对文本进行阅读评价,教师、作者、同伴三方交流之后作者和同伴对文本进行再创作。作答时,要注意字数要求。‎ 参考答案:教师对学生之间的课堂作文评价交流进行管理,首先作者要把制作好的文本提供给同伴阅读,然后阅读的同伴给出阅读评价,最后在教师、作者、同伴三方交流之后,作者和同伴对文本进行再创作。‎ 作文 参考立意:生活难免挫折失败甚至伤害,但不能因此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失去尝试、探索、追求的勇气;不能因为怕疼,就收缩甚至封闭自己的心灵。‎ 如果写思维的惯性或类似立意,则是没有成整体上把握材料,立意上判为二类文。‎ 如果文章中没有写到自己的经历,立意上判为三类文及以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