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0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秘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8.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院教育,是宋元明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不过,那时的书院主要还只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场所的书院,是到宋代才出现的。当时,刚刚经历五代十国战乱,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一些思想家也需要自己的宣传阵地,以私人讲学为核心的书院教育,就顺应这种时代需要而出现了。
宋代书院教育,以其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以及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呈现出与古代私学大不相同的面貌。不仅如此,书院教育与宋代官学之间也有较大区别。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不过,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
书院教育直接影响了宋代学术的发展,成为宋代理学发展的摇篮。一方面,书院中掌教的“山长”,一般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定为书院的教育宗旨,以此来聚集生徒,开展讲学活动。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出了很大余地。另一方面,书院中的讲学内容既包括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也包括正统的儒家经学思想,还包括一些后来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民间思想。书院因此而成为各种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场所,书院之间更以学术论辩、讲学交流等形式,促成不同思想和学术的深入研讨和互相影响,从而为宋代理学的成熟准备了条件。
此外,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推动了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结合的进程,也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与深入发展。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曾经受邀前往白鹿洞书院讲学,他讲授《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都很感动,甚至于有听讲者为之落泪。书院交流的盛况以及书院教育推行理学思想所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书院教育是顺应战乱后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以及思想传播的需要而出现的。
B.宋代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官私结合体制和私人讲学为主要特点。
C.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相似,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
D.各代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都能遵从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和宋代都有“书院”这一名称,不过,唐代的书院和宋代的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
B.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间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动。
C.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
D.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相结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书院的讲学交流中,不同思想和学术相互影响,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完善。
B.作为教育体制的宋代书院,与此前的古代私学既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C.宋代书院中的生徒,对当时朝廷科举考试的总体要求,大致上也能够适应。
D.一些民间思想,往往通过书院教育的途径来达到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目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
B.第三段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作者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文章通过详细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D.文章列举了杜甫的许多著名诗篇,来说明一代诗圣杜甫诗歌写作的巨大成就,从而说明“文章”和“命达”之间的关系。
5.三、四段所说的“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分别指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5分)
6.这篇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揭示创作意图。请概括出四组对比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小鲜肉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排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7.(填涂答题卡第5题)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材料都关注《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在材料、事实选择中寄寓褒贬。
B.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材料三属于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都很强。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讲述“背后的故事”有为引起共鸣过度煽情之嫌。
D.相比而言,材料一分析全面、深入,材料二分析简略,材料三是事实呈现。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期盼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C.“高而不冷”“小鲜肉们霸屏”“安排”等用语,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D.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E.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9.你对《朗读者》节目改版改进有哪些建议?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条列述。(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其先三世为郡吏,并伏节死难。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①,谷稼以登。
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臣前后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尝,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实羽翮之美用,非徒腹背之毛也。而沉沦草莽,好爵莫及,廊庙之宝,弃于沟渠。且年岁有讫,桑榆行尽,而忠贞之节,永谢圣时。臣诚伤心,私用流涕。夫物以远至为珍,士以稀见为贵。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②口,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 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10.(填涂答题卡第6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
B.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
C.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
D.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
11.(填涂答题卡第7题)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先三世,指孟尝自身向上三代,他父亲、祖父、曾祖父,他们已故去,故称“先”。
C.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意,它是汉武帝时通过科举考试来任官的科目。
D.交趾,古代地名,初期包括今广东省和今越南北部,秦朝后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北部。
12.(填涂答题卡第8题)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尝品性正直。他因上虞寡妇受诬案不能洗白冤情而借口有病辞职,后向太守殷丹进言,最终使太守在那位寡妇墓前处罚了讼女。
B.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超过自己,因而愿意像禽息那样冒死推荐贤人,可是孟尝最终老死家中。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孟尝传》)(6分)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报任安书》)(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4.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开篇两小句写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之景,起韵写水势,突出清秋清丽之美,很有层次。
B.“遥岑远目”三句写举目远眺之景,却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运用了移情及物的手法。
C.“落日……断鸿”句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形象。
D.“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以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勾画了“游子”形象,含蕴丰富,引人联想。
E.本词在作者早期词作中久负盛名,艺术上也臻于成熟,豪而不放,悲中见壮,力主沉郁顿挫。
15.上阕结句说“无人会,登临意”。请具体说说词人有哪些“登临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每空1分,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4)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______________,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6)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7)过春风十里,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7.(填涂答题卡第9题)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有些明星虽淡出乐坛,一旦开演唱会总能万人空巷,而有的人开演唱会也曾经高朋满座,如今却空空如也,门可罗雀。
②《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丽的游仙世界,塑造了幻想世界中的诸多形象,这些形象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
③司马迁、苏轼、王实甫、莎士比亚等文坛大家,尽管他们的生活遭际各个不同,置身不同文化背景,却都创作出了彪炳千古的名作。
④唐诗宋词是一座流光溢彩的文学殿堂,构建这座殿堂的荦荦大端者有“初唐四杰”、大小“李杜”、南唐二主、苏门四学士等等。
⑤《滕王阁序》一文写景纵横捭阖,言志抒情抑扬顿挫,字句排偶对仗,并大量地运用典故,修饰辞藻,堪称华丽风格的典范。
⑥钱钟书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但是当18家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时,他却深藏若虚,谢绝了节目组的拍摄邀请。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18.(填涂答题卡第10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群书治要》的编纂目的尽管决定了其针对的读者主要是执政者,但以现代视角来看,对于普通百姓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B.在《春江花月夜》中,张九龄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深邃、丰富的哲理是诗人细致的观察和体会发现的。
C.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将为脑疾病、免疫缺陷、肿瘤、代谢等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D.在节日网购狂欢过程中,消费者享受着购物的快乐,也承受着购买后出现的问题风险,因此,规范网购市场已是当务之急。
19.(填涂答题卡第11题)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A.“女祸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高亢的乐声响彻苍穹,回荡在黄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动了他那颗布满伤痕的心。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大显身手,励志有为。
C.“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夏夜的扬州,热闹的不仅是那些可爱的小生灵,更有璀璨的华灯和络绎不绝的游人。
D.“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20.(填涂答题卡第12题)下列各项中填入横线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每逢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舞龙”都是一个备受欢迎的节目。 。可以说,不论天涯海角,凡是华人聚集的地方都能看到“龙”的身影。
A.“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
B.“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炎黄的子孙
C.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中国人在海外被称为唐人
D.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中国皇帝都称“真龙天子”
21.由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日前发布,对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作了重大修订:其中将原标准“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你认为此举有何用意?请写一段话陈述你的见解。100字之内。(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周邦彦:《苏幕遮》)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唐诗宋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奇珍异宝,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读了上面的六句诗词,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二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呈现你所认识的唐诗宋词,帮助外国青年读懂唐诗宋词。要求合理引用词句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2018.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B(A.“唐代书院教育……而出现的”错误,应是“宋代书院教育……而出现的”。C.从原文第一段结尾倒数第二句“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可以看出,A选项“人才培养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表述有误。D.“各代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遵从官府的要求”应是“宋代书院教育”)
2.C(从原文第二段第三句“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下了很大余地”可以看出,选项“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表述有误)
3.D(第二段只是提及书院也接受了为官方说接受的思想,并没有说官方是通过什么途径接受民间思想的,选项推断有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4.C(问题在于概括不准。文章的确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朝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但是,这不是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表达的,而是通过层层对比来表达的)
5.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2分)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杜甫的苦寒人生,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3分)
6.(1)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写出四组即可得4分)(2)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2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7.C.(“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8.B、D(A.“仍持怀疑态度”错误。C.“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E.“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有误,这一说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的要求,没有根据)
9.节目优势应继续保留,弥补节目的不足:①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②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③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止”),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A(排除)
11.C(通过察举考试来任官的科目)
12.D(“而且才干超过自己”不合原意)
13.(1)(6分)隐居在偏远的洼地生活,自己亲自耕种,邻县的读书人和百姓仰慕他的品德,邻近他居住的有一百多家。
(2)(4分)古时候虽富足尊贵而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唯有那些卓越特出而不同寻常的人能受到后人的称道。
【参考翻译】孟尝字伯周,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三代担任郡吏,都能坚守气节死于正义。年轻时修养自己的品行操守,在郡里担任户曹史官。上虞郡有一个寡妇极其孝顺,奉养婆婆。婆母年龄大寿终后,她的小姑原先就心怀嫌疑猜忌,就诬告(她)是厌倦了供养婆母,因而毒害了婆母,在县庭上讼告。县郡没有仔细调查,最后竟然以此定罪。孟尝事先了解实情,详细地向太守说明了原委,太守没理会。孟尝在外门痛哭请求(无济于事),于是借口有病辞职离开,寡妇最终含冤而死。从此郡中连旱二年,祈祷也无所收获。后来太守殷丹到任,查访案情原委,孟尝到县府详细陈述寡妇被冤诬之事。就趁机说:“从前东海孝妇,(冤屈)感动上天致旱,于公(于定国父亲,时任狱吏郡决曹)一言,甘泽顺时而降。应该处罚那个诬告的人,来向被冤死的亡魂谢罪,希望在阴间冤枉得以申诉,适时之雨就会等来。”殷丹听从了孟尝的建议,就在那位寡妇墓前处罚讼女。上天应验下了及时雨,庄稼因此获得丰收。
孟尝后来考中孝廉,被推举为茂才,担任徐地的县令。州郡上表陈述他的才能,升迁为合浦太守。合浦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原先时的宰守官吏们都是贪婪污浊之人,奸商滥采珍珠,不知法纪约束,珠贝逐渐迁往交阯海域去了。因此商人不来买卖,当地人穷物少,百姓中有不少人饿死路边。孟尝到任后,革易先前的弊政,为民兴利除弊。还不到一年,原来离开的珠贝全都返还(合浦海域),百姓都返归本业,商货又流通起来,(孟尝)被称誉是神明之人。
后来因病自己上书(告病还乡),被征召回朝廷,当地官吏百姓请求留任。孟尝无法前行,就乘着民船晚上悄悄离去。隐居在偏远的洼地生活,自己亲自耕种。邻县的读书人和百姓仰慕他的品德,邻近他居住的有一百多家。
桓帝时,同郡尚书杨乔上书荐(孟尝)说:“臣先后七次上书推荐原合浦太守孟尝,但人微言轻,始终没得到考虑。孟尝安于仁爱弘扬仁义,特别醉心于道德修炼,清廉的行为超出流俗之人,才能超出众人。先前更换做合浦太守,移风易俗改革弊政,已离去的珠蚌复还于合浦,饥民仰仗(他)生存。况且南海一带盛产珍珠,财产容易积聚,本在他的掌握之内,(珍珠)价格高比金银,可是孟尝独自一人称病辞职,亲自耕种田地,隐藏起自己的踪迹和风采,不显露自己的华采。他实在是作为羽翼用的大才,而不是腹下背上的绒毛。然而他埋没在荒野之中,好的官爵没他的份,致使国家宝器,被抛弃在沟渠中。再说年岁有限,他已近暮年,而他忠贞的节操,却在圣明的时代长期凋零。臣心里实在伤痛,私下为此流泪。从很远地方弄来的物品被视为珍奇,士人不同一般被当作宝贵。我不敢偏私小民挽留孟尝的愿望,只是私下里被禽息的做法感动,冒死推荐贤人。”孟尝最终没有被重用,年七十,死于家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14.A.(“突出突出清秋清秀之美”应是“雄浑而不失清丽之美”。C.分析片面,“落日”既可使人联想到好景无多,又与下片的“可惜流年”照应,“断鸿”则可使人联想到诗人的身世。只有联系后面“把吴钩看了”句后才能如此)
15.①“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对不思复国朝廷的激愤。②“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胸襟。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控诉南宋统治者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人士虚掷年华。④“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写作者自伤时无知己、得不到慰藉的悲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每空1分,8分)
16.(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亦足以畅叙幽情
(3)竹喧归浣女 (4) 晓镜但愁云鬓改(5)东篱把酒黄昏后
(6)也无风雨也无晴 (7)尽荠麦青青
(每空 1分,每空错、漏一字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7.B(①高朋满座:高贵的宾客坐满了席位,形容来宾很多。可用“座无虚席”。范围不当。②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③彪炳千古: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④荦荦大端:明显的要点或主要的项目。不合语意。⑤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捭阖(纵横:用游说来联合。捭阖:开合。⑥深藏若虚:把宝贵的东西收藏起来,好像没有这东西似的。形容人有知识才能但不爱在人前表现)
18.D(A.语序不当,“尽管”应移动到“《群书治要》”前面。B.成分残缺,可在“细致的观察和体会”前加上“经过”。C.搭配不当,可在“克隆猴”后面加上“的成功”或“的研究”) A.创建文明城市,要注重发挥文化的滋养涵育作用,不仅要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还要凭借建筑风格提升城市品味。 语序不当,“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与“凭借建筑风格提升城市品味” 在盛唐的诗歌中,通常有一类诗被统称为“边塞诗派”,这些诗作内容丰富多彩,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盛唐边塞画卷。
19.C(C.“明月”与“华灯”放在一起不协调。A.诗句写的是音乐,符合语境。B.李白的《行路难》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情调。D.诗句表达了作者贬谪后的孤寂处境、高洁自守。合乎语境)“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异乡忙于追梦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牵挂和守望呢? C.诗句写的是盼望丈夫来信,不合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桂花的风骨,在于它的孤傲;桂花的品格,在于它的清幽。 诗句写的是梅花,与“桂花”不符。“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李煜的《浪淘沙》抒发了作者哀婉凄苦的故土情思。
20.A(本语段的话题是“龙”,这一句应该是解说前一句舞龙的原因,后一句是解说龙的群众基础,所以答案为C。)
21.从加强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积累,倡导重视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等角度回答。言之有据即可
四、写作(60分)
22.评分说明:【立意建议】唐诗宋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奇珍异宝,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读了上面的六句诗文,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二句为基础确定立意。聪敏的学生会选择一句唐诗、一句宋词,通过这两句而“帮助外国青年读懂唐诗宋词”中的“美”(形象美——外在的形象、精神的形象、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意境等,语言美——豪放飘逸、沉郁顿挫、清空骚雅、密丽质实等,技巧美——象征比兴、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相生等)。
⑴评分以 45分为基准分切入。
⑵好作文总分要打在 54分以上乃至满分;差作文总分可打在 36分以下直至 0分。
⑶缺题目扣 2分。
⑷每一病句扣 1分。
⑸每个错别字扣 1分。
⑹字数不足,在结构完整时,每少 20字扣 1分。
⑺要写出自己的见识,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⑻要让语言表达能力强、阅读知识面广、思想深刻的学生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