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50 KB
  • 2021-06-08 发布

语文卷·2019届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8-01)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试题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 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http:@@//www.wln100.com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_(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 B.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 C.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D.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②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③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 C.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①段相照应。‎ D.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的倾向,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B.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 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 D.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斯人独憔悴 迟子建①‎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具备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 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静峰寺山上,我看见了弘一法师的手书遗言:“悲欣交集”四个字。据说,他的出家一直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他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我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的遗言却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因为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无所谓喜,而他生命之终极之时,仍能感受到“悲欣交集”,可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 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自己难以超拔的心态毫不保留地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他便是不朽的了。‎ 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作的故事。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留给人间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已闻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啡。每逢写作之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字桌旁,一杯一杯地饮下去。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 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 ‎(选自《姹紫嫣红开遍》,有删改)‎ 注①“斯人独憔悴”出自杜甫的《梦李白二首(其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4.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在偏远的山村长大,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她创作的灵感。‎ B.“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生动地写出了质朴的民间故事动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 C.弘一法师的临终遗言表明他尚且无法超越自己,更何况一般人,作者借弘一法师的例子宽慰苦闷的自己。‎ D.时间的缺失和琐事的干扰使作者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前的准备,无法超越自己,作者曾一度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 E.本文回顾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经历,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孜孜以求臻于完善的过程,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5.文中写道:“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6.文章为什么以“斯人独憔悴”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4分)‎ ‎(三)新闻阅读(14分)‎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 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1.8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 ‎(节选自《法制晚报》,有删改)‎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 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 ‎(节选自《每日新报》,有删改)‎ 材料三:‎ 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略。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 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已。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必要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 ‎(节选自 “东北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四:‎ 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 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 ‎(节选自《法制晚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首都文明办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 B.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近几年京津冀等地空气质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增加。‎ C.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D.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中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当前的媒体很注重网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重视,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目前我国网络的发达。‎ B.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有权选择自己的过年方式的角度进行细致分析。‎ C.材料四是议论文体,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 D.材料一用具体的数字说话,如“上升6.4个百分点”说明认识烟花爆竹危害的人数增加,“98.3%”说明受访者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等。‎ E.材料二用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与河南朝令夕改的“禁炮令”的对比说明“禁炮令”政策不能随心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 ‎9.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说说你的看法。(6分)‎ 四、古文阅读:共4题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 ,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襄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灌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议散之,兵皆汹汹。每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布政。‎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注】①两造:诉讼的双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B.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C.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D.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八,是古代常见的按照同曾祖兄弟的长幼次序来排行的一种称呼。如柳永被称为柳七,白居易被称为白二十二。‎ B.进士,参加殿试取中后才能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赐进士出身,二甲赐进士及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C.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D.擢,是提拔、破格提拔的意思。在我国古代表示提拔的词语还有“加官”“升”“超”“拔”“陟”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淳善于断案。审理案件不拖延积压,百姓都说张淳断案就像当年的包拯一样迅速果断。‎ B.张淳聪明机智。他故意放出大盗卢十八逃跑很久难以抓捕的风声,先使其放松警惕,然后再用计,将卢十八缉拿归案。‎ C.张淳料事准确。离开永康县之前,他告诉下属,有个逃跑的盗贼就在附近,手下人按照他的话去抓捕,果然抓到了盗贼。【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D.张淳体恤百姓。永康县有很多贫穷的人生下孩子无法抚养,张淳耐心规劝,拿出自己的俸禄给百姓,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 ‎(2)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五、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过辛稼轩神道①‎ ‎〔明〕张以宁 长啸秋云白石阴,太行天党②气萧森。‎ 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 岁晚《阴符》③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 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④树林。‎ ‎【注】①辛稼轩神道: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其墓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②太行天党: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③‎ ‎《阴符》:兵书。④宰:坟墓。‎ ‎14.下列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颔联中英雄泪与臣主心对比,解释了英雄壮志难酬的根本原因。‎ B.首联描写了稼轩墓地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C.“英雄已尽中原泪”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辛弃疾的诗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相同。‎ D.颈联以兵书被虫蛀、雄剑龙吟来暗指辛弃疾内心的无奈与不甘。‎ E.尾联中诗人化用辛词并运用典故,以慨叹英雄已逝,遗憾难消。‎ ‎15.有人评价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怀悲壮”,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6分)‎ 六、名篇名句默写:共3题,共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用“---------------,------------------”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从六国剽掠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穷奢极欲的生活。‎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李煜《虞美人》)‎ 第II卷 七、语言知识基础:共5题每题,共20分 ‎17.下列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中国在梁庄》以真实而辛辣的笔触,展示出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民的生存百态,可谓力透纸背。‎ ‎②在一年一度的苹果产品发布会上,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振振有词地介绍了苹果新品的各项实用功能,对苹果产品的销售业绩作出了乐观的展望。‎ ‎③从国产大飞机试飞,到高铁订单纷至沓来;从迈向空间站时代,到量子计算机突破,这样的点一个个连起来,正奠定着中国科技新的历史方位。‎ ‎④‎ 我国几十年的工业发展造就了较长时间的经济快速增长,但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很多地方出现了白山黑水,人居状态堪忧。‎ ‎⑤国内外多数科学家认为,一年比一年热,除了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域水温异常升高的厄尔尼诺事件推波助澜外,更主要的还在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成为常态。‎ ‎⑥每年春节,中国各地赶回家过年的人们涌向各个车站和机场,回到家里陪伴家人的心情归心似箭,成为世界上的独特风景。‎ A. ①③⑤‎ B.②④⑥‎ C. ①④⑤‎ 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对比问题频发的国产食品,进口食品一直被认为是放心食品,从检验检疫部门的监督抽检数据上看,进口食品的合格率确实更高一些。‎ B.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为4873家,其中免费开放的有4246家,2016年接待观众首次超过9亿多人次/年。‎ C.环境科学家称,为亲眼目睹大熊猫而奔赴中国西南地区的越来越多的游客,正加剧着这种标志性动物栖息地的萎缩。‎ D.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要想在新一轮汽车产业的变革中占据领先地位,关键在于研发领域能否有重大突破。‎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某中学生给编辑写信:“编辑,您好!奉上涂鸦之作一篇,敬请拜读,还望您不吝赐教,多提意见。”(书信)‎ B.本人昨日不慎于食堂丢失路遥所著《平凡的世界》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胜感激!(寻物启事)‎ C.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敬候您的光临。(邀请函)‎ D.为了回馈客户的长期惠顾,我店重磅推出名牌智能手机促销活动,欢迎广大新老顾客进店咨询。(广告语)‎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也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1)____________。所谓“积极的延承”指的是: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2)____________‎ ‎;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所谓“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延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即“形似”),(3)____________。这一点在时下的中国广大农村是要特别关注并给予妥善的保护政策。‎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媒介”这个词司空见惯,却没有人能够把握,因为它是一种“诱因”,是最难以实体化的功能。有了媒介,原本无关的人或事乃至思想,必然发生关联。发生关联之后,相关的人、事和思想,虽并不会马上统合为一个均质单一体,但差异将不复存在。‎ ‎①媒介并非没有人能够把握。‎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共1题每题60分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古到今,“物”始终是个话题。‎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苏轼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主要意思是,君子可以将心意寄托于物,而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物。‎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表述过于绝对,从全文来看,“技术崇拜”的领域不只是在大型文艺晚会中。C.“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错,原文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D.“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于文无据。‎ ‎2.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原文是“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而不是必然。也不是递进关系。‎ ‎ 3.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原文是“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不能直接理解成“反对”,且“势必”说法错误,原文是“可能”;C.“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有误,文章第②段在论述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时说“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D.强加关系,原文中“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 4.CE【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旨在宽慰苦闷的自己”理解不当,弘一法师的临终遗言“悲欣交集”体现了他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但作者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这旨在说明即使不能自我超越,真实展现人生也是伟大的。E项,“文学创作是一种孜孜以求臻于完善的过程”理解不当,根据文末可知,作者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与销蚀的过程。‎ ‎ 5.作者以“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表现“精神生活”的富足与丰盈,以“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表现体力的“渐渐衰竭”,表明巴尔扎克在创作中获得精神富足的同时也失去了健康的身体;突出了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销蚀的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回答此题,要结合整段的内容进行理解。这句话总结了巴尔扎克的创作经历,文中说到他创作了十部不朽的作品且闻名于世,这是他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体现。同时“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这是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体力渐渐衰竭下去。这样写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 ‎6.①内容上:以此为题统领全文。“斯人”指文学创作者,“憔悴”是指文学创作的艰辛,自我超越的艰难,文学创作不只是自我完善也是自我销蚀。标题凸显了文章主旨。②形式上:引杜甫诗句为题,更具文采,更有文化意蕴。‎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斯人独憔悴”出自杜甫的《梦李白二首·其二》,意思是才华盖世的你却容颜憔悴,是赞叹李白的才华横溢,但也写出了他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的悲惨处境。以此为题,意蕴深广。这句话概括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照应全文内容。‎ ‎ 7.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理解错误,原文表述中“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的句子意思是,政府“禁炮令”出台要经过这三个阶段。‎ ‎ 8.DE【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本中心内容的能力。D项“受访者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理解错误,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受访者认可首都文明办的倡议。E项“注意地域特点”属于无中生有。‎ ‎ 9.①传统民俗使然。鞭炮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俗,认为“年味儿”就是“炮味儿”。②认为燃放鞭炮是安全的。鞭炮具有不安全因素,无论制作、运输还是燃放,都有危险伴随,但有些民众忽视了这些不安全因素。③对燃放鞭炮造成的环境污染理解不够。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有些民众没有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分子的道理,认为燃放鞭炮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需要学生探究民众抵触“禁炮令”的原因,学生可以参考材料三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如心理原因,过年不放炮,感觉年味都没有了,甚至觉得是对民俗的丢弃;如认识上的原因,对鞭炮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放炮的危险,放炮造成的空气污染等都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10、C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准确判断的前提是了解句子大意,本句大意理解是“‎ 这些骄横强悍的士兵,留下来有用处,淘汰的话不可预测。不如淘汰那些老弱的士兵,而留下那些勇敢的,那么,留下的不能叛乱,淘汰的也不会捣乱”。之后依据断句的一般规律,如“留则有用”“汰则叵测”“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等句式整齐,当从中断开。‎ ‎11、B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一甲赐进士出身,二甲赐进士及第”错。应该是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12、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生下孩子无法抚养”理解错误。原文表述是“永人贫,生女多不举”,即生下女孩大多不抚养。‎ ‎13、(1)打官司的有几千人,(张淳)判决像流水一样迅速顺利,官吏百姓大为吃惊叹服,官司日渐减少。‎ ‎(2)这个盗贼追捕得急就逃走,现在听说我离开就回来了。按照道理推断,有什么神明呢?‎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关注句子的得分点,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补充句意,补充省略成分,调整特殊句式的语序。本题涉及的得分点包括“剖决”“骇服”“浸”“遁”“去”“卜”,“剖决如流”补充主语,“何神之有”宾语前置。‎ ‎ 14.B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能力。B项,“稼轩墓地”错误,根据“太行天党气萧森”可知,应该是太行天党气势森然严肃。C项,“英雄已尽中原泪”的意思是英雄已为中原流尽眼泪,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伤感痛苦。“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思是我看那青山那样的美丽,想必青山眼中的我也是美丽的吧,表现的是欣赏江山美景的喜悦。所以两者的情感不相同。‎ ‎ 15.①诗人使用秋云、岁晚、夜寒、青山、春暮等意象渲染了苍凉的氛围,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②表现了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却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痛,再加之作者对诗人的惋惜、对统治者的失望,全诗情怀悲壮感人。‎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都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所以解释“意境苍凉,情怀悲壮”要从诗歌所选取的意象和所表达的情感两个方面来分析。诗中选取的景物秋云、夜寒、春暮、鹃啼等都充满了悲凉萧瑟的气氛,照应了“意境苍凉”;诗中寄托的情感可以从“‎ 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看出“情怀悲壮”之意。‎ ‎ 16.(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17.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力透纸背:用毛笔写出来的作品,在宣纸的背后,能够看到写字运笔时笔锋留下的墨线。形容写字、画画技巧精湛,力道十足。②振振有词:解释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该词在句中感情色彩不正确。③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④白山黑水: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中国东北地区。该词在句中望文生义。⑤推波助澜:借以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⑥归心似箭: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快。形容回家心切。该词与句中的“心情”语义重复。‎ ‎ 18.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项,“超过”和“多”语义重复。C项语序不当,应把“越来越多的”提到“为亲眼目睹大熊猫”前面。D项,一面对两面,可把“能否”去掉。‎ ‎ 19.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D项,惠顾:敬称他人的光临,商家多用于欢迎顾客。所以该词在句中使用正确。A项,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或授某某人指点。敬辞,是自己对别人的尊敬。B项,璧还:敬辞,原璧退还,用于归还原物或推辞谢绝赠品。C项,有幸:有运气,机会好,一般用于自己。‎ ‎ 20.(1)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    (2)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    (3)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空①句子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下文是对“积极地延承”“全方位的延承”的介绍,可知此处要从这两个名词入手来写。空②在句式上要用“也要……”,内容上根据后面的一组句子中的逻辑关系“保护原生态乡土文化”和“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可知,此处内容要跟“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相对,也就是要填“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空③句式上也要用“也要……”,内容上与上文的“形似”相对,强调从精神上的延承。‎ ‎ 21.答案 ②有了媒介,原本无关的人或事乃至思想并不一定发生关联 ③‎ 发生关联之后,相关的人、事和思想的差异依然存在 ‎22.【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管子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的意思是成功的人会恰当利用外界事物,却不会被外界事物所牵制。苏轼所言也是说君子可以把自己的心意寄托在某种事物上,但不可以被事物所束缚。综合两个材料可以立意为:外物可以是我们成功的媒介,但不可以成为外物的奴隶;无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我们要发挥作为人的特有才智,学会不断地更新工具和思想,要恰当地使用外物,而不能过度依赖。‎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