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教案(全国)
一、突破翻译重难点的前提:全面把握语境
1.必须强化语境意识
语境即言语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那样的全篇语境。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锁定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更在于:
(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含义。
(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学习乃至考试中,学生的语境意识非常淡薄乃至没有。这其中有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被翻译的语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阅读题的最后,与原文相对分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这可能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坏习惯吧!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真正做到让“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2.把握语境的要点:外看段境,内看句境
(1)外看段境
文言文翻译所需的语境不像现代文那么大,大多数情况下只看译句所在的段落,尤其是译句的上下文。这时,把握译句所在的段落语境的要点在于:
如是记叙性段落,重点看:①事件经过,②人物身份、性格和人物间相互关系。
如是议论性段落,先要区分观点与材料,理清段内层次关系;再要注意前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如并列、因果、转折、总分等。必要时要与前或后的叙事结合起来。
(2)内看句境
关注句子内部语境,要充分注意其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是指句子的内涵意义,要抓住句子主干成分(主谓宾)来确定;形式指句子的形式特征,如前后词语的搭配、结构是否对称等等。
另外,特别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抽取出的译句的语境。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类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如何关注这类语句的语境呢?
①了解说话人对话的前后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等。
②关注该语句所在“说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尤其是句中人称代词和省略内容,避免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如句中代词“之”本该译为“我”却译成了“他”等。
二、精细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疑难实词——善于推断
在翻译过程中总是会碰到一些“拦路虎”,它们主要是一些疑难实词。这些实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较难确定的多义实词,另一类是很陌生的实词。
(1)对于多义实词,唯一的办法就是在语境中推断,即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
请看下例: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封[注]大夫方君讳祈宜,字亦桓,歙县人也。方氏自君之曾祖、祖、父皆业贾于楚中。君年十八,其祖年老家居,父不欲远离,而君之兄祈昌方入郡庠为弟子。君虽天资颖异,而以远业需经理甚急,不得已而之楚游。(选自刘大櫆《封大夫方君传》)
注 封,即诰封,对五品以上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以皇帝的诰命赠予爵位名号。
画线句中“远业”“经理”“游”是得分点,最关键的是“游”字。“游”字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有“游玩”“游学”“交往”等义项,此句中不少考生会不假思索地译为“游学”或“游玩”,这是不看语境之故。从上文看,方君上三辈都在楚中“业贾”(做生意),而父亲、哥哥又不能到楚地打理生意,方君没有办法才到楚地“游”(游历),确切地讲不是“游学”,而是“游贾”。接下来就可以得知“远业”是“远方的生意”,而不是考生误译的“远大的事业”或“遥远的家业”了。
多义实词所需语境一般不会太远(指跨段落的语境),只在所在译句的上下几行文字中。
在结合语境确定该义项后还可以把该义项代入原句中,看是否合乎上下文的情理和事理等。
2.活用实词——语法语境双重把握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很普遍,在高考翻译中“现身率”也越来越高。准确识别活用实词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过去,我们一直强调要依据语法分析准确判断,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语法分析固然需要,但现在更强调在语境中判断,即更多的是从语义角度判断,要结合人物关系及前后的内容判断。
请看《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中的“斗”字,是作使动词呢,还是作一般动词(同诸侯争斗)?这其中不单单是从语法上判断(把“斗”看作不及物动词),更要从语义上确定。“外连衡”是说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所以“斗”字自然是“使诸侯国间相互争斗”了。
因此,判断实词是否活用,一要依据语法分析,二要结合语境联系语意。
3.省略句——联系语境,增加成分
文言特殊句式有多种,在近年的高考中,省略句成为考查最多的特殊句式。可是不少考生对此重视不够,在翻译中只是满足于字字落实,对省略成分缺少足够的分析,导致译出的语句不通不顺,自然难以得到满意的分数。要解决这一难点,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1)强化联系语境的意识
要知道句子省略了哪些成分,必须联系前后语境,不仅要做好语法分析,还应推及逻辑事理层面,推及文章的写作目的层面。译句大多和主人公的行为或作者的想法相关,翻译时,要想一想译出的句意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是否符合写作目的。
(2)强化增加成分的意识
只要符合主谓宾的语法规范,符合前后语境,翻译时就可以适度增加一些成分使句意更加顺畅。这应成为翻译的原则。
文言省略最常见的是主语、宾语和介词省略。尤其是主语省略,几乎句句皆有,故要强化增加成分的意识。在补充省略成分时,一定要根据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补充主语,再根据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补充省略的宾语。
(3)建立清晰的思维步骤
①确定谓语动词后,理清句子的主谓宾结构;②联系前后语境揣摩句意,找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和受事者;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联系语境验证,思考是否符合语法规范,是否符合逻辑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