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5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石家庄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这是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育者和学子的谆谆教导。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有学者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说法: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更新,在“半衰期”后,基础知识仍可用,但其他一半新知识却已落伍。据测算,1950年前的知识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年,IT高级工程师的仅为1.8年。如今的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增长知识见识,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功夫。
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互联网的兴盛,使得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下降。“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学习知识要有宽度,同样需要有深度。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韦编三绝”;诱惑少,所以心无旁骛不断钻研。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会有“铁杵磨成针”的成就。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防止浅尝辄止。
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当前,许多领域深入发展,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芯片技术如何突破?东西方文化如何更好交融?这有赖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尽管传授高深知识的使命往往在高等教育,但是培养钻研精神却需要从小抓起。面对全球化竞争,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换句话说,一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
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在古汉语中“知”与“识”相连又有别。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一方面,“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而另一方面,具备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培养见识,离不开课堂,但也不能圈于课堂,教师既需要言传,更需要鼓励学生在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过程中去主动领悟与把握。
增长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全球视野。近代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改革开放初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对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天下观”的英才。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不断锤炼年轻人干事创业的真本领,就一定能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强大的人才支撑。
(摘编自《以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知识更新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要“活到老,学到老”,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 学生首先要有独立的见解,卓越的见识,再不断增加知识的宽度和深度,终能获得智慧。
C. 培养学生的见识,不仅需要老师的教育引导,更需要学生勇于创新实践的主动性学习。
D. 要成为祖国的建设者,进而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青年人应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本文的论述中心。
B. 文章第二段列举数据,意说明“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人们需要不断学习。
C. 文章第三段通过道理论证,对比论证,阐明学习知识注重宽度,更要重视深度。
D. 全文按总分总结构,层层推进论述了青年人要增长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专业技术人士如果不能做到不断学习,创新,也终将会落伍被淘汰。
B. 学生不能局限于“学好数理化”,还要不断打开视野,扩大知识的半径,重视深度钻研。
C. 只有注重思维锤炼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要引导学生摒弃僵化学习,注重慎思明辨。
D. 用增长知识见识锤炼学生的真本领,就能培养更多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项,“学生首先要有独立的见解,卓越的见识,再不断增加知识的宽度和深度,终能获得智慧”顺序颠倒,根据原文“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文章第三段通过道理论证,对比论证,阐明学习知识注重宽度,更要重视深度”说法错误。无对比论证,“学习知识要有宽度,同样需要有深度”二者是并列关系;“更要”错误,两者并列,非递进。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只有注重思维锤炼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过于绝对化,以偏概全。原文“一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生活垃圾既是一种“社会公害”,也可以成为丰富的再生资源,是“摆错位置的财富”。为了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在处理前首先需要实施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办法。
公众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公众参与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有重要意义。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是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和关键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环保工作模式使居民认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在政府。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
长期以来,公众养成了“简单方便”的垃圾混装习惯,有些人也因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随着宣传教育的深入,很多市民逐渐对垃圾分类投放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
(摘编自姜朝阳周育红(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的公众参与》)
材料二:
初次到欧洲生活的人,往往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垃圾分类问题,因为一觉醒来你就会面临家里垃圾怎么倒的现实问题。不少人因不懂这个“规矩”而被当地人“教育”。
垃圾分类意识并不是天生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磨砺,离不开教育宣传的引导。在欧洲,环保意识从幼儿园就抓起,在大众媒介和各种展览会上,推介垃圾分类是常见的主题。这些教育宣传的引导,为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奠定了基础,而伴随着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的形成,久而久之,垃圾分类会成为国民的一种自觉,提升国民环保意识,并进而影响社会教育理念。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19年06月09日)
材料三:
当前,“垃圾围城”已成为困扰和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虽然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投放表示理解和支持,但还没有养成习惯,实际践行度普遍较低,立法强制施行垃圾分类迫在眉睫。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开始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该《条例》明确了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规定对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单位和个人可处以罚款。上海市通过党员示范引领,多渠道全覆盖宣传等方式鼓励居民积极准确地参与垃圾分类。同时,社区建立了居民垃圾分类档案,以实现生活垃圾投放可追踪溯源,责任落实到一户一家。
(摘编自《城市垃圾分类,一道难解的题》,2019年07月08日)
材料四:
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再有五个月就要正式实施了,相关准备和配套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其中,有不少热点问题聚焦在商企经营单位如何执行《条例》及相关政策规定上。禁止产销超薄塑料袋、限用一次性用品、不执行垃圾分类将受罚,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举措,是商企经营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因地制宜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必要保障。商企经营单位实行垃圾分类要主动用好市场机制,挖潜资源优势,创新绿色服务,在满足消费者供给需求同时;让垃圾减量,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推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企业实行垃圾分类要用好市场机制》,北京青年报》2019年12月08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垃圾分类让垃圾处理更科学更有效,可以减少垃圾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促进垃圾资源化,变废为宝。
B. 在欧洲,垃圾分类往往成为人们自觉的习惯行为,垃圾分类提升了人们的环保理念,也影响了社会的教育理念。
C. 在上海,社区建立居民垃圾分类档案,如果有人产生垃圾却未能将垃圾准确分类投放,有可能会被追责。
D.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严格实施,促进了企业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有效推动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渍漠,因此农村垃圾污染问题比城市严重。
B.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垃圾分类意识增强,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而产业链的形成也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C. 从材料四来看,商企经营单位应当强化环保意识,严格执行相关制度,从源头上实行垃圾减量,共同参与和推进垃圾治理工作。
D. 以上四则材料谈到环保意识,垃圾分类政策以及再生资源回收等内容,在谈到垃圾分类意识时,还介绍了欧洲的做法以资借鉴。
6. 当前我国要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需要社会多方合力才能完成。请你结合材料,简要概述公众,企业和政府三方分别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答案】4. D 5. A
6. 公众:提高环境意识,掌握垃圾分类的标准和方法,积极行动。企业:严格执行相关法规政策,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主动用好市场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借鉴优秀经验,加强宣传引领,指导分类方法;通过立法和执法进行规范和约束。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D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严格实施,促进了企业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有效推动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说法错误。《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还未正式实施。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A项,“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渍漠,因此农村垃圾污染问题比城市严重”说法错误,无中生有。原文的表述是“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并没有对环境污染情况作说明。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本题可以先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对照文本圈定信息源。然后题干需要从“公众,企业和政府三方分别需要做出哪些努力”中提炼出可供以后使用的有价值的方法。“当前我国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这个内容是答案对应的话题,且忌答非所问。这道题一定要分点作答。按照题干所给的三方面作为三大层次,每一方面再对应小的信息点。
第一方面——公众。相关的信息在材料一的第2、3段,给定的是公众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正面提出举措即是答案。比如“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得出答案点:“提高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得出答案点“提高对垃圾分类标准和方法的掌握水平”。
第二方面——企业。信息源在材料四“有不少热点问题聚焦在商企经营单位如何执行《条例》及相关政策规定上。……是商企经营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因地制宜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必要保障。商企经营单位实行垃圾分类要主动用好市场机制,……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推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得出答案点“严格执行相关法规政策,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主动用好市场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大方面——政府。结合材料二“这些教育宣传的引导,为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奠定了基础,而伴随着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的形成,久而久之,垃圾分类会成为国民的一种自觉,提升国民环保意识,并进而影响社会教育理念”可以得出答案点“借鉴优秀经验”;结合材料三“虽然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投放表示理解和支持,但还没有养成习惯,实际践行度普遍较低,立法强制施行垃圾分类迫在眉睫”可以得出答案点“通过立法和执法进行规范和约束”;结合材料一“长期以来,……主要责任在政府。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多,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得出:对全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和示范引领。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①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渐渐沥沥,天潮潮地湿湿。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穿过金门街①到厦门街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下着雨的。不过大陆的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②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他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③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④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气空潭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的土腥气,也许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
⑤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⑥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暗了下来,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
⑦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里。
⑧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前尘隔海。听听那冷雨。
1974年春分之夜(有删减)
注:金门街与下文的厦门街都是台北的街道。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作者由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引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表达出一种见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
B.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由“雨”联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C. 第六自然段末句运用比喻修辞,把听雨的感受比作听到母亲哼唱催眠童谣,形象生动地表现雨声柔婉亲切。
D. 作者按时间先后顺序行文,从台北的春雨写到秋雨,创造了一个既朦胧又绚丽,既雄浑又旷远的独特意境。
8. (1)文中划线句使用了叠词,请赏析其妙处。
(2)写出《荷塘月色》中使用叠词的一个句子,结合内容理解、品味。
9. 结合全文,分析题目“听听那冷雨”的内涵及作用。
【答案】7. D 8. (1)“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从形态、气势、声响三个角度,写出了“雨”字生动形象的特点,表达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叠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律美。
(2)示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曲曲折折”强调了荷塘的曲折之美,“田田”写出了荷叶相连的样子。叠词既增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9. 内涵:“冷”一方面突出了雨给人的感觉,另一方面表达作者因远离故乡而产生的凄冷之情。(答“由雨联想到中华文化,字里行间也表达着对中华文化的追思与热爱,”也可,作用:“听雨”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冷雨”营造了凄清凄迷的氛围,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D项,“作者按时间先后顺序行文”有误,作者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雨;“绚丽”、“雄浑旷远”意境有误,应为“朦胧沉郁的诗的意境”。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1)本题要求从叠词的角度来回答。如“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从雨的形态、气势、声响的角度,非常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同时,叠词的使用,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2)比如《荷塘月色》中运用叠词的语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首先从内容上进行分析,“曲曲折折”强调了荷塘的曲折之美,“田田”写出了荷叶相连的样子。然后从表达效果进行分析:叠词既增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标题中词语意蕴的能力。注意表层和深层的含义,此文表层含义指自然天气因下雨而冷,是雨给人的感觉。深层含义注意通过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前面大部分谈的是思想之情,“冷”字代表的是一种台湾游子思念家乡的情怀,这种情怀使作者觉得“冷情”;从反面也可以说,正因为冷才显得人情的暖。通过文章最后一段中的“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可以看出还有历史的主题,即“历史与岁月的老去,囊括整个中国世界,因中国在那时落后的状况而心忧心冷”,所以,“听雨”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冷雨”营造了凄清凄迷的氛围,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点睛】解答文章标题的含义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6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忠毅公逸事①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
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里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注:左忠毅公,名光斗,字遗直,明朝桐城人,明朝官员,是史可法老师。因弹劾宦官魏忠贤,受酷刑死在狱中。弘光时平反,谥号为忠毅。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叩之寺僧 叩:敲
B. 闻左公被炮烙 被:受
C. 吾上恐负朝廷 负:辜负
D. 与先君子善 善:交好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虽家仆不得近 ②虽一毫而莫取
B. ①旦夕且死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C. ①则席地倚墙而坐 ②顺流而东也
D. ①乃奋臂以指拨眦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B.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C.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D.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京畿”在古代一般是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B. “厂狱”是明朝东厂的监狱,一般是由吏部掌管。
C. “檄”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公文。
D. “漏”是古代用滴水以计时间的器具,名铜壶滴漏。
1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忠毅公善于发现人才,爱惜人才。他偶遇年轻书生史法,阅读了史可法的文章,为其披衣掩门,并当即收为弟子。
B. 左忠毅公刚强坚毅,忠心为国。在狱中受尽酷刑,对前来探监的史可法怒斥一番,并激励他以天下为己任,报效国家。
C. 史可法忠于职守、身先士卒。得益于老师的言传身教,每有警报,他让将士们轮换休息,自己却一连几个月不就寝。
D. 史可法尊师重情、不忘师恩。他带兵期间,凡到桐城,必定亲自到左公府第,问候太公、太母安好,到堂上拜见夫人。
15.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
(2)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答案】10. A 11. D 12. A 13. B 14. A
15. (1)有一天,狱卒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穿上草鞋,背了个竹筐,手拿着长鑱,装作打扫粪便的人,把他领进监狱。
(2)国家的事情败坏到这个地步,老夫是完了,你再轻视生命而不明救国大义,天下事靠谁来支撑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叩”,询问。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虽”,即使;
B项,“且”,将要;
C项,“而”,连词,表修饰;
D项,①“以”,介词,用;②“以”,连词,因。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中,“甲上冰霜迸落”,“甲上”是“冰霜”的定语,“迸落”是“冰霜”的谓语,结构相对独立,前后应该断开,排除BCD;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B项,“‘厂狱’”是明朝东厂的监狱,一般是由吏部掌管”说法错误。“厂狱”是由太监掌管的特务机关。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A项,“并当即收为弟子”说法错误。原文是“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敝”,破旧的;“草屦”,名词用作动词,穿上草鞋;“手”,名词用作动词,手拿;
第二句得分点:“糜烂”,败坏;“已”,停止,结束;“昧”,糊涂,不明白;“支拄”,支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先父曾经说过:同乡前辈左忠毅公任京城地区学政时,有一天,刮风下雪,天气特别冷,他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出来,微服出行,走进一座古寺。厢房里有个书生伏在桌上睡着了,(桌上的一篇)文章刚写好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外衣给他盖上,并替他关上门。左公向寺里的和尚询问,原来是史可法。等到考试时,官吏喊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吃惊地注视着他,等到他呈上考卷,左公就当面定为第一名。召他进入内室,让他拜见夫人,说:“我的几个儿子平庸无能,将来能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学生啊。”
到左公被关进东厂监狱时,史可法整天早晚守候在狱门外。逆阉魏忠贤对监狱防备监视很严,即使左家的仆人也不能靠近。过了很久,史可法听说左公遭受了炮烙酷刑,早晚将要死去,便拿了五十两银子,哭泣着跟狱卒商量探监的办法,狱卒被他感动了。有一天,狱卒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穿上草鞋,背了个竹筐,手拿着长镵,装作打扫粪便的人,把他领进监狱。(狱卒)悄悄地指着左公所在的地方。只见左公在地上身子靠着墙坐着,脸庞、额头都烧得焦烂,不能辨认 (原来的面貌),从左膝盖以下,筋骨全都脱落了。史可法上前跪下,抱着左公的膝盖哭泣。左公辨出史可法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就使劲地举起手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目光像火炬一样明亮,愤怒地说:“不识大体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却到这里来!国家的事情败坏到这个地步,老夫是完了,你再轻视生命而不明救国大义,国家大事谁来支撑呢?还不赶快离开,不要等奸贼们编造罪名来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说着就摸起地上的刑具作出投击的样子。史可法闭口不敢出声,快步走了出来。后来他常常流着眼泪对别人讲述这件事,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造的啊!”
崇祯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蕲州、黄州、潜山、桐城一带出没,史公以凤庐道的身份奉命守御风阳、庐州一带。每逢有警报,他总是一连几个月不进寝室睡觉,让将士们轮换休息,自己却坐在帐幕外。他挑选十个身强力壮的兵士,叫两个蹲坐着,背靠着他们,每过一更,就(让他们)轮换一次。每当严寒的夜晚,他一站起来,抖抖衣裳,铠甲上的冰霜散落下来,发出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史公说:"我对上怕辜负了朝廷,对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
史公领兵作战期间,往来经过桐城,一定亲自到左公府上,问候太公、太母安好,到堂上拜见夫人。
我的同族老前辈涂山,是左公的女婿,与先父交好,他说(左公在)监狱中讲的话,是亲自从史公那里听到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 全诗作者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表达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痛苦,以及自己“复得返自然”的惬意欢欣。
B.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这是他最终辞官归田的主观原因。
C. “三十年”有人认为应是“十三年”,作者从做官到归隐共十三年,平实的叙述中暗含对官场的态度,颇有深意。
D. 全诗语言委婉含蓄,作者极力描绘田园风光的宁静美好,表达自己置身农田劳动生活的真切体验及舒心愉悦的心情。
17.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田园风光。
【答案】16. D 17. ①远近结合:“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景,远近结合,境界开阔。
②动静结合:“方宅”“草屋”等均为静景,“狗吠”“鸡鸣”为动静,
以动衬静,更显宁静祥和。
③白描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描写平淡质朴。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全诗语言委婉含蓄……表达自己置身农田劳动生活的真切体验”说法错误。“委婉含蓄”有误,本诗语言风格质朴明白,“真切体验”诗中没有体现。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田园风光”,然后回顾诗词的描写手法,一般有: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等。作答时简要地描绘情景,概括画面的内容和特色,最后通过所描写的环境或场景的特色来概括作者的情感即可。诗中描写农村环境和生活的诗句主要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诗人用简洁的诗句描绘出了一幅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鸡鸣狗吠的故园乡景图画,从空间角度来看,先写近景,再写远景;从动静角度来看,诗句以“狗吠”“鸡鸣”来衬托乡间之静,这是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从描写角度来看,诗歌使用白描的手法。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点睛】
写景的方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多感官描写,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有声有色有味、可触可感,能更好把读者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色彩的运用,通过对景物色彩的描写形成强烈色彩感,形成色调鲜明的意境美,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有两种基本方法:色彩的组合、色彩的对比。动静,所谓动静,是指在写景时既描写具有静态特点的景物又描写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动与静和谐统一于幅画面中,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不仅写眼前之景(实景),还会回忆以往之景、想象远方或未来之景、描写梦中之景等。这以往之景、想象之景、梦中之景,统称为虚景。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等)、对比、白描与细描、寓情于累等。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兴的手法写什么事物有一定的限制,以此反衬男子变化无常。
(2)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烘托箫声悲凉、幽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雁门太守行》中,诗人借用典故写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淇则有岸 (2). 隰则有泮 (3). 舞幽壑之潜蛟 (4). 泣孤舟之嫠妇 (5). 报君黄金台上意 (6). 提携玉龙为君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淇,隰,泮,壑,嫠,携。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动漫产业目前正处于从幼稚期向成长期转变的阶段,行业发展__________,它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9年暑期,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称《哪吒》)成为了全网吹爆的“国漫之光”。《哪吒》的成功,除了精良的制作,关键还是它将__________的传统神话故事进行了创造性改编,让观众喜欢上了这个画着“烟熏妆”的丑哪吒。
其实,多年前,《花木兰》的故事早已被好莱坞改编加工成动画片,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票房丰收。由此可见,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是国产动漫__________的巨大素材库。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动漫人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将影响我国文化产业能否蓬勃发展。
另外,《哪吒》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 )。中国动漫或许可以不需要___________,而是面对中华历史文化资源,学会“拿来”,还要学会创造性转化。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甚嚣尘上 耳濡目染 取之无禁 另辟蹊径
B. 风起云涌 耳熟能详 取之不尽 另起炉灶
C. 甚嚣尘上 耳熟能详 取之无禁 另起炉灶
D. 风起云涌 耳濡目染 取之不尽 另辟蹊径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通过动漫人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将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B. 通过动漫人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C. 动漫人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D. 动漫人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将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能否蓬勃发展。
2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动漫不但要有孜孜不倦的创新性“再造”,而且要有对原著的情怀式“守护”
B. 中国动漫不但要有对原著的情怀式“守护”,而且要有孜孜不倦的创新性“再造”
C. 中国动漫不但要有孜孜不倦的“再造创新性”,而且要对有原著的情怀式“守护”
D. 中国动漫不是要有对原著的“守护”式情怀,而是要有孜孜不倦的创新性“再造”
【答案】19. B 20. C 21. B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风起云涌:形容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甚嚣尘上: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第一空的意思是说动漫产业发展迅速,故选择“风起云涌”;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第二空的意思是说“哪吒”这个神话故事人们非常熟悉,故选择“耳熟能详”;取之不尽:形容很丰富,用不完。取之无禁:占有无人禁止。第三空的语境,是说我国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故选择“取之不尽”;另起炉灶:比喻重新做起,或比喻另立门户或另搞一套。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新风格或另找一个新途径、新方法。第四空,意思是中国动漫或许可以不需要另外选择不同的方式途径去发展,故选择“另起炉灶”。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原句的语病有三处,滥用介词“通过”造成的主语残缺问题;包含被包含关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属于文化资源 ;两面对一面。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由后文“学会‘拿来’,还要学会创造性转化”可知,要先“守护”再“创造”,前后递进关系;其次,情怀式“守护”与创新性“再造”对应工整。
故选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成长,应该从不断走出舒适区开始。人在学本事、长见识的过程中,_________。有的孩子没少做题,成绩却不见进步,仔细观察发现,他们其实是在不断重复会做的题,在自己驾轻就熟的领域呆着,不愿意费劲解决难题。只有勇于走出舒适区,向艰难区循序渐进地进发,_____。其实,舒适区像一个圆。你越不怕吃苦,向外开拓,这个圆的圆周就越大;越畏手畏脚,不愿努力,_____。古希腊的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什么也不愿干,以蜷在一个桶里晒太阳为最高追求,那他的舒适区就只有桶那么大。
【答案】 (1). 舒适有时候会是一种障碍 (2). 才能真正长本事 (3). 这个圆就小得可怜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要求所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由上文“成长,应该从不断走出舒适区开始”可知,要成长,就要走出舒适区;由下文“有的孩子没少做题,成绩却不见进步,仔细观察发现,他们其实是在不断重复会做的题,在自己驾轻就熟的领域呆着,不愿意费劲解决难题”说的是舒适区对孩子成长不利。由此可推断第一空应该填写的是“舒适有时候会是一种障碍”;由上文可知,只有走出舒适区,孩子才能成长,故第二空应该填写“才能真正长本事”;由上文“你越不怕吃苦,向外开拓,这个圆的圆周就越大”“越畏手畏脚,不愿努力”两句结构对称,内容相反,所以第三空应该填写“这个圆就小得可怜”。
23.请将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压缩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 25 个字。
本报武汉 10 月 19 日电(记者刘项阳、李长云) 今天,在武汉举行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迎来开幕后首个比赛日,截至 20 时 30 分,中国选手高歌猛进,共收获 12 金 4 银 6 铜,位列榜首。
在男子 25 米手枪军事速射团体决赛中,八一射击队副队长兼教练金泳德领衔的中国队获得团体冠军,这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产生的首枚金牌,也吹响了中国代表团争金夺银的号角。随后,中国选手还拿下了空军五项、女子柔道等项目的冠军。
【答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首个比赛日中国队暂居奖牌榜首。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同时注意字数限制,不超25字。
压缩新闻消息,主要从新闻的导语入手,新闻导语是一篇消息的开头部分。它用简短的语言介绍主要内容,揭示新闻主题。由“本报武汉 10 月 19 日电(记者刘项阳、李长云) 今天,在武汉举行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迎来开幕后首个比赛日,截至 20 时 30 分,中国选手高歌猛进,共收获 12 金 4 银 6 铜,位列榜首。”可提炼时间“10 月 19 日”“首个比赛日”“截至 20 时 30 分”,地点“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人物“中国选手”,事件“位列榜首”最后总结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首个比赛日中国暂居奖牌榜榜首。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成长”是自身变得更好更强。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有时也是一瞬间的事:或是参悟了某种道理,或是理解了某种情感,抑或是明晰了方向,坚定了信念……这都让人铭记在心。
请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记述你的成长经历和感受,表达真情实感和生活体悟。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书写工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成长的滋味
时间的年轮已悄然转过了十六个春秋,生命的丝线也已拉扯了十六个年头。我成长在不知不觉中,但后知后觉以,感悟……
不再是那个吵着要妈妈讲故事的小女孩,不会为了一个洋娃娃大哭大,而是常常看到镜中渐渐脱去稚气的外衣的自己,想着如何不再让妈妈爸爸太操心受累。成长的滋味是理解。
不再像以前一样摇着小脑袋童声童气唱《小锣号》了,却常常被《二泉映月》感动得泪如雨下,体味着盲人阿炳留给我的悲伤、苍凉的人生思考。成长的滋味是感悟人生。
不再在作业本中故意写两个错别字来考察老师的眼力,却常常对老师花白的发丝、额上的皱纹以及沾满粉笔灰的手指充满感激。老师谆谆的教导和不倦的帮助让我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了更深的理解。于是便有了心无旁骛、忘身书海、俯首案旁、用功到天亮的刻苦。成长的滋味是感恩报答。
不再为了一个意见不统一而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却常常会在夜深人静时,品一杯冒着热气的苦丁茶,看着深蓝的夜空,让浮躁的心归于平静,数着星星抱着梦想入睡。成长的滋味是成熟。
不再躲避盛夏的烈日,不再徘徊在阴凉的树荫。操场上穿着厚厚迷彩服的我们,站着标准的军姿,以无比坚强的意志迎接新的挑战。是的,我们成长了。炙热的阳光下,汗水肆意的流淌着,在每个人的后背凝结出一朵朵云彩。训练的严酷也让我们一次次湿了眼眶,夹杂在一起的汗水泪水钻进嘴里,咸咸的,涩涩的。可是当操练获奖的那一刻,我们却得到了深深地满足与幸福。那时我懂得了,成长的滋味是咸的。
不再嫌弃妈妈的关怀是唠叨,不再躲在被窝偷玩游戏。每天晚上在屋内的我冥思苦想,和一道道难题对抗。而屋外却是又担心又欣慰,辛苦陪伴的父母,他们把爱融在了一杯温馨的牛奶中。当我疲惫时细细品尝,丝丝香甜温暖了我的心,又激起了我战斗的勇气。原来啊,成长的滋味是甜的,是父母温馨的关爱。
成长的滋味是地上的一棵小苗渴望长成参天大树。
成长的滋味是海中的一条游鱼渴望跃过龙门,遨游沧海。
成长的滋味是天空的一只小鸟渴望自由自在的飞得好高好高,云海任由搏击。
成长的滋味,自己体会。那似酸又甜、似辣又咸、似悲凉又快乐、似多愁又善感的滋味,萦绕着我度过了十六个春秋、十六个年头后,浸入我的魂灵,永远、永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要求根据材料的感悟写一篇记叙文或者是散文。首先分析材料:“成长”是自身变得更好更强。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有时也是一瞬间的事:或是参悟了某种道理,或是理解了某种情感,抑或是明晰了方向,坚定了信念……这都让人铭记在心。材料有三句话:第一句说的是成长的目的是为了让自身变得更好;第二句说的是不同的人成长的过程不一样:有的人的成长需要一辈子,有的人的成长只是一瞬间;第三句说的是无论哪种成长都有让人刻骨铭心的记忆。综合这三句话,本次作文应该侧重是成长过程中那些让人难忘的事或理或人。
在选材方面首先是真实性原则。也就是要选择准确、真实的材料。其次是代表性原则。也就是精选与中心密切相关的最能深刻表现主题的有代表性的材料。第三是时代性原则。也就是要优选新鲜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材料。第四是情感性原则。就是要精选你最熟悉、最动情的材料。
【立意】成长的滋味
成长的颜色
成长与责任
【素材】人生,总有一些得失,一些悲喜,我们无法掌控,无法预判,会骞然而至。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积极应对,调整自己。喜则尽力控制自己,不因喜悦而张扬自己,狂妄不已;悲则竭力克服自己,不因悲痛而丧失自己,痛苦不己。人生的种种,无论得失悲喜,坦然面对。得到,不去否认,失掉,不去回避,冷静处理。人生苦短,用心生活。遇事退一步,为人让一步;心气别太高,气别太盛,人外有人,处处皆有暗哨。
谁都不是圣人,尽情舒展才华,勤能补拙,笑看繁华起落,开心快乐就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看淡心境才会秀丽,看开心情才会明媚。
成熟,不是你学会了表达,而是学会了咽下。表达,是渴望被理解;咽下,是懂得了理解。表达,是为了自己;咽下,是为了大家。少表达,多倾听,学会了解,你的表达才会有价值。一味要求被理解的人,最难被人理解。想要别人走进你的心,先要学会敲开别人的门。学会理解与宽容,是人生的一种成熟。
成长的记忆似乎不再飒飒而去,更是徐徐而归。那一次铭记于我心的,不仅是老师的辞言,更是对成长深悟的参透......
【结构】写作中可以按照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记叙顺序来写。如按照顺叙,可以先交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按照时间段先后顺序记叙不经意间发生一件什么事情,彰显了其中某一个人的什么品性,由此缩短彼此的心灵距离。
【点睛】
记叙文写作的四大要求:一、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好的的记叙文正如好的电视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有了故事性,才有了记叙文的本质。故事精彩,记叙文才能吸引人,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抓住了故事性的记叙文,即便文笔一般,文章也差不到哪里去。二、塑一个鲜活的人物。写记叙文离不开写人。写人千万不能写成纸人,站立不起来,鲜活不起来。写人要把人物写鲜活起来,要写得有血有肉,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三、作一番生动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等。四、抒一段动人的情感,简单地说,就是用真挚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记叙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对所记叙的人和事抒发感情,可以让平白的故事锦上添花,引起读者的共鸣。抒情的文字有时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凭借所描述的人、事、景、物来传情达意,即间接抒情,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有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种。抒情文字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也就是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