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50 KB
  • 2021-06-08 发布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2017级6月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 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旨。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 ‎,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偏离了“本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 ‎(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学”是国家之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B.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由我们自己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 C.“国学”的“国”既指“国家”也指“祖国”,“国学”的根及其发展也都在本国。‎ D.“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意在引出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 B.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两个概念,并明确了中国“国学”之“本”。‎ C.文章结尾,进行中日对比,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 D.文章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一层层将论证推向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时间上看,“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因此它的外延大于“国家”。‎ B.“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可见,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 C.“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决定着“国学”的内容。‎ D.我国若要弘扬“国学”就必须排斥外来文化,下大力气研究本国的经典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2018 年 1 月 17 日,中国银联发布《2017 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这是中国银联连续第十年跟踪消费者支付习惯及风险偏好的变化情况。‎ 手机闪付成为2017 年市场份额增速最快的移动支付产品,6 成受访者表示使用,较2016年增长 1 倍。主要原因在于手机闪付无需解锁、只需指纹验证,更加便捷,并具有金融芯片级安全防护,获得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手机品牌及华为、魅族、小米、中兴等国产手机主流厂商的高度认可。同时,使用人群结构变化更为明显,从中高端人群走向社会大众。随着手机厂商的大力支持及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手机闪付的普及程度或向扫码支付看齐。‎ 数据显示,传统密码验证方式的使用比例较 2016 年下降 25%,动态验证码的使用比例连续两年下滑,2017 年再次下降 ‎ 20%。与此同时,以指纹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认证因安全与便捷的独有优势获得青睐。本次被调查者中使用指纹识别方式的比例为 48%,呈现出逐步替代传统密码的趋势。‎ ‎(摘编自中国银联发布《2017 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有删改)‎ 材料二:‎ 调查显示,5 成以上的消费者通过手机支付完成线下购买实物、信用卡还款、外卖、打车及充值缴费等日常支付。其中,打车、叫外卖是 90 后、80 后常用场景,买电影票、发红包是 70 后常用场景,资金转账则成为 60 后的首选。值得注意的是,外卖消费场景崛起迅速,移动支付比例超过 6 成,而 80、90 后男性群体对其增长贡献最大。‎ 报告显示,70 后、80 后是网络消费主力军,其中男性月均网上消费额超过 5000 元的比例(23%)首次超越女性(15%)8 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90 后收入情况虽不及其他年龄段人群,但每月网上消费金额高于 5000 元以上的比例(23%)却高于其他所有年龄段人群,年轻群体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消费具有巨大潜力。‎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 1 月,有删改)‎ 材料三:‎ 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代际特征一览表 ‎(摘编自搜狐网,2018 年 1月 18 日,有删改)‎ 材料四:‎ ‎90 后人群在使用移动支付时,往往看中便捷性,对安全性有所忽略,如泄露注册金融账号并透露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在 Wi-Fi 网络下输入移动支付密码等。‎ ‎70 后、80 后中仍有超过一半人群并未购买账户安全险,对于账户安全险的重视度不够, 存有侥幸心理,认为被盗刷的可能性低,没有必要办理。‎ ‎60 后人群容易受优惠信息的吸引,对于不明二维码防范意识差,对于任何渠道有优惠的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去扫一扫。‎ 调查显示,相比 2016 年,自行承担所有损失的消费者占比下降 12%,其中商业保险、风险赔付、欺诈资金与货物拦截等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遭遇诈骗后,及时联系银行挂失卡片可帮助减少损失。受访者中,拨打银行客服挂失卡片,遭遇诈骗但未蒙受损失的比例为 47%,而通过第三方挂失等其他方式止损的比例仅为 30%左右。‎ ‎(摘编自搜狐网,2018年 1月 18 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指纹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认证因安全与便捷的独有优势获得青睐,呈现出逐步替代传统密码的趋势。‎ B.80 后和 90 后这两个群体的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得外卖消费移动支付场景崛起迅速,移动支付比例超过 6 成。‎ C.手机支付改变着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不同年龄群体常用的消费场景各有不同,资金转账是 60 后的首选。‎ D.70 后、80 后是网络消费主力军,有超过一半的人没有购买账户安全险,说明他们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重视不够。‎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分析了手机闪付成为增速最快的移动支付产品的原因,便捷性、安全性以及国内外一些手机生产商的认可是其主要原因。‎ B.材料二概括分析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在移动支付比例上升中的贡献,其中年轻群体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消费具有巨大潜力。‎ C.材料三显示,60 后人群发生损失后,采取及时补救措施的比例低于其他年龄段,因而, 他们一旦遭骗后,遭受的损失可能相对较大。‎ D.材料四显示,在消费者遭遇诈骗后,商业保险、风险赔付、欺诈资金与货物拦截等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可以使消费者没有损失。‎ 6. 消费者在移动支付时,如何规避风险,减少损失?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 分)‎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远 山 张世勤 ‎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 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 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 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枯燥吗? 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 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地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 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 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 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 一声。‎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 B.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为红苗的出场作铺垫。‎ C.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二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 D.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 ‎8.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题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转弯”哪一个更好?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吕公弼)荐安礼于朝,神宗召对,欲骤用之。安石当国,辞,以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品官无赐坐者,特命之。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召为开封府判官。尝偕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救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 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书揭于府前,辽使过而见之,叹息夸异。帝闻之,喜曰:“昔秦内史廖从容俎豆,以夺由余之谋,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特升一阶。‎ 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卜,无虑数十万计,众汹惧。安礼谏曰“文王卜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帝恻然而罢。‎ 久之,御史张汝贤论其过,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汝贤亦罢。元祐中,加资政殿学士,历扬、青、蔡三州。又为御史言,失学士,移舒州。绍圣初,还职,知永兴军。二年,知太原府。苦风痹,卧帐中决事,下不敢欺。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 ‎(《宋史·王安礼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 B. 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 C. 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 D. 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登科,也称登第。一般考中进士以上就可称登科。但民间有“大小登科”的说法,结婚被称为“小登科”。‎ B.品,封建时代官吏的级别,共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共十八级。文中“著作佐郎”是正八品第十六级。‎ C.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的意思,文中指祭祀。‎ D.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安礼才华出众。因兄长王安石执政,他主动推辞了皇帝的任命,只担任了八品小官。但他关于国家大事的见解却深得皇帝赏识。‎ B.王安礼为人正直。苏轼被关押在御史狱,形势十分危急,没人敢救他。王安礼却坦然向皇帝进谏,请求宽赦苏轼,不要因言治罪。‎ C.王安礼善于断案。他的前任审理得不妥和积压的案子,王安礼都从轻发落,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 D.王安礼敢于进谏。他用文王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的例子,劝说皇帝收回迁移百姓墓地的诏令,皇帝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5 分)‎ ‎(2)诏悉改卜,无虑数十万计,众汹惧。(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 14-15 题。‎ 贺新郎 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②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尝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 15.诗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 , 。 ‎ ‎(2)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3)《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回家途中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心情。‎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茶不仅是“喝”的。随着技术不断成熟,茶的“吃”法日益多样化。从“喝”到“吃”的转变,既满足了味蕾,也丰富了茶的食饮文化。‎ ‎ 有古为今用、 的传统吃法。刚采下的鲜嫩茶青,经过蒸汽杀青,使用特质碾茶炉烘烤制成干茶,再通过精制工艺及专用碾磨设备,形成了一种独特细腻的粉末——抹茶。‎ 在现代饮食环境中,脱胎于碾茶的古老,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愈发魅力彰显。作为甜点的绝佳伴侣,清淡微苦的茶香中和了甜腻,让人 。点茶时,将抹茶粉与水调和,用茶筅搅拌均匀,蘸润笔尖,便 仿佛拥有了“ ”的魔力。如今,在许多世界美食中都可觅得抹茶的踪迹。‎ ‎ ( )。铸铁壶,外观厚重朴拙,轻叩仿佛可以听闻咕嘟咕嘟的煮茶声,能更好地烘托熟洱、陈年铁观音等发酵茶的风味;银壶,手工雕刻的繁复花纹盘桓壶身,用它煮茶,洁而不染异味,茶香更和顺韵长。‎ ‎ 茶的器具有各种材质,然而其中所盛放的茶之精髓却 。早在 10 多年前,我国的医书上就有茶叶可以杀菌、止痢的记载。科学研究表明,这主要源于茶叶中的精华物质茶多酚。‎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在现代饮食环境中,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先进,抹茶愈发魅力彰显。‎ B.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抹茶愈发魅力。‎ C.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愈发彰显魅力。‎ D.脱胎、得益于先进的古老碾茶、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愈发魅力彰显。‎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不同材质的茶器,适合不同类型的品鉴 B.茶器,适合不同类型的人来品鉴 C.不同类型的品鉴,应针对不同材质的茶器 D.茶器的材质不同,品鉴的类型不同 ‎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历久弥新 进退维谷 点石成金 一如既往 B.历久弥新 欲罢不能 点石成金 恒久不变 C.老而弥坚 欲罢不能 画龙点睛 一如既往 D.老而弥坚 进退维谷 画龙点睛 恒久不变 ‎ 20.阅读下面的图表,回答问题。(5 分)‎ 高三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的信心 ‎(1)图表反映了什么问题?(2 分)‎ ‎(2)请分析出现这种问题可能存在的原因。(3 分)‎ ‎ ‎ ‎21.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微博”发出的一份倡议。请根据其内容,以学校教育处的名义拟写一份请同学们自行处理网购物品的告示。不超过 100 个字。(6 分)‎ 亲,你的快递又寄到学校来了?君不见,学校收发室现在成了小仓库:大包小包堆如山,阿 Sir、Miss 的信件、文件统统被“埋”没了。收发室的王叔已怒发冲冠……从“五一”开始,请把网购的私货寄回家。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是免费中转站哦!‎ 告示 各位同学:‎ ‎ ‎ ‎ ‎ 谢谢配合!‎ ‎ 学校教育处 ‎ 2019 年 4 月 26 日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所有的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每一种文化的理想人格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有的民族理想人格是先知,有的民族理想人格是绅士,有的民族理想人格是骑士,有的民族理想人格是浪人,有的民族理想人格是牛仔,而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是君子。‎ 对不同民族的理想人格差异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2017级6月质量检测 参考答案 ‎1.D(“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错,原文:“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 ‎2.C(“进行中日对比”错,并未运用对比论证。)‎ ‎3.B(A.扩大了范围,缺失了原文的“一般来说”;C.错在“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原文:“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D.过于绝对。)‎ 还没完全集中在叙事上。 ‎ ‎ 4.B项(3分)【解析】文中是说“ 80、90后男性群体对其增长贡献最大。”‎ ‎5.D项(3分)【解析】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可以使消费者减少损失。‎ ‎6. (6分) 【答案示例】 ①在安全的网络下使用移动支付,设置安全的支付密码,不要泄露 自己的金融账号及银行卡号。②增强防范意识,不贪占小便宜,不随意扫描二维码,为自己 的支付账户购买安全险。③遭受诈骗后,及时联系银行和第三方挂失,将损失几率降到最低。 (每点 2分。如有其他答案,意近亦可酌情给分)‎ ‎7.C(A“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错。B“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 错。D“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错。)‎ ‎8.(1)聪慧。很有生意头脑,让青树栽培种植山果和蔬菜,用来做生意。‎ ‎(2)勤劳。“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3)大方、有主见。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决定嫁给他。‎ ‎9.以“远山”为题好。①远山是故事展开的环境;②山里生活的纯净自然,孕育了他的质朴;③含蓄而富有诗意。‎ 以“转弯”为题好。①情节始终围绕着是否转弯展开,青树与红苗都有一个转弯的过程;②暗示人物的转变,生活从单调变得丰富多彩;③更符合小说的主题思想:过日子要不断转弯,只有放弃旧观念, 才可能追寻到美好生活。‎ ‎10.B ‎11.B(正八品是十五级)‎ ‎12.C(囚室都空了是因为王安礼处理案件雷厉风行,将之前滞留的案件都处理完了。并不是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 ‎13.(1)我本来就不会重加谴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将为你宽赦他。你尽管离开,不要把这事泄露出去。(关键词 3 分:谴、贳、漏言,大意 2 分,可落实在行、第)‎ ‎(2)诏令他们全部另行选择(墓地),大约有数十万座,众人都惶恐不安。(关键词 3 分:改卜、无虑、汹惧,大意 2 分)‎ ‎14.B(作者落泪的原因并没有“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的原因。“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意为: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 ‎15. 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 ‎16.(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 人生如梦 , 一尊还酹江月 ‎(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17. C(A 项,语序不当,状语“在现代饮食环境中”应在“愈发”前面;“得益于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先进”应改为“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B 项,成分残缺,“魅力”缺少谓语。D 项,不合逻辑,搭配不当,“脱胎、得益于先进的古老碾茶、栽培和加工技术”应改为“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 ‎18. A(B 项,不合语境,前后句子中没有阐述品鉴的人。C 项,主语应该是以“茶器”为主。D 项,该段主要强调茶器的材质,以茶器为主语更好。)‎ ‎19. B(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老而弥坚:人虽已老,但志向却更加坚定。此处形容茶的传统吃法,应用“历久弥新”。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欲罢不能:想停止却不能停止。此处用“欲罢不能”符合语境。点石成金: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此处说点茶的魔力,应用“点石成金”。一如既往: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恒久不变:指永恒长久不变。此处形容茶之精髓,应用“恒久不变”。)‎ ‎20.(1)大部分高三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信心不足。‎ ‎(2)短时间内要练好字,难度大;现有练字的方法收效不大;高考前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练字。‎ ‎21.学校收发室主要负责学校文件和师生信件的收发,同学们的网购物品邮寄到学校,严重影响了收发室的正常运作。从 5 月 1 日起,收发室将不再负责接收和保管学生网购的物品。请同学们自行妥善处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安礼字和甫,是王安石的弟弟。很年轻的时候即考中进士,听从河东唐介的征召。(吕公弼)向朝廷推荐王安礼,神宗召王安礼应对后,想马上任用他。这时是王安石执政,他就推辞了,被任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有一天神宗召见他,命他坐下,有关官员说八品官没有赐座的,皇上即特别地赐给座位。升任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又召回任开封府判官。(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询问他一些国家大事,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入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则坦然地说:“自古以来胸怀大度的君主,是不会因别人的言论不当而治他的罪的。苏轼以他的才干自发奋起,认为爵位可以很快得到,而现在却仍然这样碌碌无为,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抱怨。现在如果按理治他的罪,我担心以后人们会说陛下不能容纳有才能的人。”神宗说:“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出去,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我恐怕有人会拿这件事来害你。”李定、张璪都指使王安礼不要解救苏轼,王安礼没有答应,因此苏轼只受到轻微的处罚。‎ 以翰林学士身份知开封府,只要有事他马上处理,从不拖拉。他的前任审理得不十分妥当的案子,以及立案后没有处理的案子很多,牵涉到几万人。王安礼分类处理,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县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审理案件的情况公布于府衙门前,辽的使者从府衙前经过看到了,对王安礼夸奖不已。皇上听后高兴地说道:“过去秦国的内史廖从容地祭祀,破坏了由余的阴谋。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于是特别提升了王安礼官阶一级。‎ 皇上多次失去皇子,太史说民间墓地隔京城太近了,所以不利于皇朝的后代,诏令他们将墓地都改迁,大概有数十万座,众人震动、恐惧。王安礼上奏说:“文王占卜说要传世三十年,他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而没有听说他为了利其后代而要迁移百姓墓地的事。”皇上即诏令停止搬迁。‎ 过了很久,御史张汝贤上书弹劾王安礼的过失,王安礼被贬出,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江宁府,张汝贤也被罢免。元祐年间,加王安礼资政殿学士衔,历知扬、青、蔡三州。又被御史弹劾,失掉学士,移任舒州。绍圣初年,恢复原职,知永兴军。绍圣二年(1095),知太原府。得风寒病,四肢麻木不能行走,只得卧床办公,但下面的人都不敢欺瞒他。去世时,六十二岁,赠他为右银青光禄大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