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50 KB
  • 2021-06-08 发布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 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是只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 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人们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 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 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D. 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与音乐还有一定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 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 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 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B项,“是只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错,原文是“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C,“指人们通过贡献诗歌”错,原文是“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项“与音乐还有一定的关系”错,原文是“而与音乐无关了”。‎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B项“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错,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 “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丈夫以唱代说,出口成章。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已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啊!”我一时失语。‎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阿婆的一些事情,对阿婆遭遇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B.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 C. 小说中徐阿婆的故事通过子诚之口讲述,增加了可信度,同时也便于“我”在与子诚的对话中抒情。‎ D. 文中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佩之情,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深的思考。‎ E. 阿婆的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看中清名的性格让人敬佩,也让人同情。‎ ‎5. 联系文章内容,试分析“徐阿婆”的形象特点。‎ ‎6. 文章第3自然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村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4. C 5. ①美丽端庄,气度不俗。②清名至上,自尊自立。③吃苦耐劳,隐忍顽强。 ‎ ‎6.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发生地放在一个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茶村,清明时节正是采摘春茶的时节;②烘托人物形象.衬托徐阿婆优秀品质如同茶村一样美丽动人,为下文写徐阿婆追求一生的清明作铺垫;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对阿婆遭遇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不恰当,根据文意,应该是“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更合适。B“细腻的笔触”有误;D项语句理解有误,“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服之情”没有依据;E,“也让人同情”不恰当,文中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表达作者的敬佩之情,无同情之情。‎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可以从外貌、语言、动作行为等方面分析,从徐阿婆年轻时代的回忆以及八十三岁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她曾经的美丽,以及年老后依然保持不俗的气质;她还小米、还钱等行为,说明她的自尊独立,对清明的看重;她年老坚持干活,可见她的勤劳,命运多舛,经历社会动荡、亲人离去、名誉的“玷污”等种种变故,依然挺直身板生活,可见她的隐忍顽强。‎ 点睛: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的? ‎ ‎⑵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形象特点。 ‎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 ‎①指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 ‎②找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环境描写一般为人物的出场设置了特定的环境,或做了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的来说主要从它与刻画人物、情节展开、表现主题的关系上考虑。‎ 清明季节正是采摘春茶的时节,把故事放在这样的时节展开,首先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茶村是一个景色优美,风光旖旎的地方;把故事发生地放在一个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茶村,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清丽的背景,为下文作者多次见到徐阿婆,了解徐阿婆做好了铺垫,衬托(比喻)文中主人公优秀品质如同茶村一样美丽动人;最后也可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角度分析。 ‎ 点睛: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的来说主要从它与刻画人物、情节展开、表现主题的关系上考虑。‎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的一般作用 ‎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形象、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④交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⑤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 答题格式:‎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光明):‎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摘自光明网)‎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鹜、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摘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材料三(新浪):‎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摘自新浪网)‎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中国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 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类比,旨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 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仅在技术上,还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B. 我国制笔企业3000余家,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C. 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 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有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9. 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答案】7. B 8. C ‎ ‎9. ①技术上有差距②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③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中国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错,文中说“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偷换概念,“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而非“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 ‎..............................‎ 关于对策主要在材料三中“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 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 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然后加以概括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历按畿辅、淮、扬,矫然有风裁。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录功,进右副都御史。中官冯保家在畿内,张居正属为建坊,丕扬拒不应。知二人必怒,五年春引疾归。‎ 其冬大计京官,言路希居正指劾之。诏起官时,调南京用。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知府遣吏报御史,吏为虎噬。及再报,则居正已死,事乃解。起应天府尹。召拜大理卿,进户部右侍郎。‎ 十五年,河北大饥。丕扬乡邑及邻县蒲城、同官至采石为食。丕扬伤之,进石数升于帝,因言:“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徵派有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帝感其言,颇有所减罢。‎ 寻由左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以病归。召拜刑部尚书。丕扬以狱多滞囚,由公移牵制。议刑部、大理各置籍,凡狱上刑部,次日即详谳大理,大理审允,次日即还刑部,自是囚无淹系。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有内监杀人,逃匿禁中。丕扬奏捕,卒论戍。改左都御史。‎ 丕扬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丕扬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而丕扬乞去不已,疏复二十余上。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家居二年卒,年八十三。赠太保。天启初,追谥恭介。 ‎ ‎(选自《明史•孙丕扬传》)‎ ‎10.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三百余所 B.‎ ‎ 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三百余所 C. 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三百余所 D. 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三百余所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隆庆、万历等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B. 畿辅,泛指京都附近的地区,畿指京畿,辅如汉代的三辅。‎ C. 吏部为管理官员的机关,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D. 拜和授,有“授予官职”之意。擢,有“升任”之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丕扬为官清正,关心民生。黄河以北发生饥荒,他建议皇帝减免那些额外的赋税,减少官方收益,增加百姓收益而保护百姓性命。‎ B. 孙丕扬治理严厉,善改弊垢。在保定各府做巡抚时,属下官员多惮畏他;任刑部尚书时,他对刑部、大理寺进行改革,改变了狱多滞囚的状况。‎ C. 孙丕扬刚而遭折,多受诬陷。他因为得罪高拱而受到诬陷,后又因得罪张居正而受到栽赃,但都因皇帝信任得以保全。‎ D. 孙丕扬品性刚正,不畏权贵。他明知冯保和张居正会对自己心生怨恨,也要拒绝张居正要他替冯保修建牌坊的要求。‎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其冬大计京官,言路希居正指劾之。‎ ‎(2)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 ‎【答案】10. B 11. C 12. C ‎ ‎13. (1) 这年冬天大规模审核京官,言官们迎合张居正的意旨而弹劾孙丕扬。 (2)先后举荐隐居山林年高而有德望的人,皇帝素来的意思是不任用旧臣,全搁置不答复。‎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根据前后文,可知“以严为治”的主语应该是“孙丕扬”,“皆惴惴”的主语应该是“属吏”,所以断句为“巡抚保定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故选B。‎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1.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有时也可以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项,“吏部为管理官员的机关”错,吏部掌管文官。‎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但都因皇帝信任得以保全”错,据原文“事白,起故宫”和“居正已死,事乃解”可判断。‎ 点睛: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计”考察;审核;“言路”旧指人臣向朝廷进言的途径;“希”仰慕、迎合;“指”同“旨”,旨意。第二句得分点:(2)推毂:推荐,举荐。耆硕:年高而有德望的人。寝:搁置,扣压。‎ 参考译文:‎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考中进士.他被提拔为御史.依次巡视京都附近、淮、扬等地,纠正过失雷厉风行.隆庆年间,被提拔为大理丞.因为曾经弹劾高拱,高拱的门徒给事中程文诬陷并弹劾孙丕扬,孙丕扬被革职等候查办.高拱被罢免,事情水落石出,孙丕扬被起用任原官.‎ 万历元年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察保定各府.他采用严厉手段治理政事,下属官吏都很恐惧.巡视关隘,增设御敌的城楼三百多所,修筑边防墙一万多丈.记载功勋,升任右副都御史.宦官冯保的家在京城附近,张居正嘱咐孙丕扬替冯保修建牌坊,孙丕扬拒绝不答应.孙丕扬知道他们两人一定会生气,万历五年春天托病辞官回归故里.‎ 这年冬天大规模审核京官,言官们迎合张居正的意旨而弹劾孙丕扬.巡视陕西的御史,知道冯保等人对孙丕扬痛恨不已,暗地里劝告西安知府诬陷孙丕扬贪污受贿.知府派遣官吏告知御史,官吏(途中)被老虎咬死了.等再派人去告知,张居正已经死了,事情于是才停止.孙丕扬起任应天府尹.朝廷下诏任命孙丕扬为大理卿,提拔他为户部右侍郎.‎ 万历十五年,黄河以北大闹饥荒.孙丕扬的故乡和邻县蒲城、同官的百姓到了采石作为食物的地步.孙丕扬感到哀伤,把数升石头进献给皇帝,趁机对皇帝说:“现在全国百姓被额外征收的赋税所困,贫穷的并非只有吃石头的百姓.应该减轻赋税节省开支,罢除那些额外的收税派捐项目和不紧急的事务,减少官方收益而增加百姓的收益,来保护百姓性命.”皇帝被他的话感动,很多赋税被减轻或罢除了.‎ 不久,孙丕扬由左侍郎升为南京右都御史,因病辞归.后来朝廷又把他召回任命他为刑部尚书.孙丕扬认为监狱里滞留很多囚徒,是由于被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制约.商议刑部、大理寺各添置名册,凡是案子呈上刑部,第二天就详细呈报给大理寺,大理寺审核批准后,次日就反馈到刑部,从此没有长期滞留的囚犯了.不久上奏朝廷,皇帝答复说听从这样的建议.后来分条呈上减免肉刑、死刑和处罚的各三十二件事.皇帝称好,用褒美的诏书来嘉许并采纳了.从此刑部案子大大减少.有个宫内小臣杀了人,逃匿到帝王所居的宫内.孙丕扬上奏要求逮捕他,最终将其发配边关.孙丕扬改任左都御史.‎ 孙丕扬年老还去上朝,认为不是举荐贤能之士就不能用来报效国家.先后举荐隐居山林年高而有德望的人,皇帝素来的意思是不任用旧臣,全搁置不答复.虽然孙丕扬年迈,(但)皇帝推崇他年老持重品德高洁,更加优待他.可孙丕扬不停地乞求辞官,上书二十多次.他知道不能请求辞官退休后,便在第二年二月上奏章后直接回到了故乡.在家居住两年后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朝廷赠封孙丕扬为太保.天启初年,孙丕扬被追赠“恭介”的谥号。‎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独鹤 鹤 韦庄 褚载 夕阳滩上立徘徊,红蓼风前雪翅开。 欲洗霜翎下涧边,却嫌菱刺污香泉。‎ 应为不知栖宿处,几回飞去又飞来。 沙鸥浦雁应惊讶,一举扶摇直上天。‎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细节描写:前诗写鹤伫立、展翅的动作,后诗写鹤嫌菱刺而不洗濯的心理。‎ B. 两诗都是写景抒情诗,作者写鹤时融入了内心的思想,寄托了诗人的志愿。‎ C. 两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两诗中鹤的颜色、动作为实写;两诗都着一“应”字表猜测,是虚写。‎ D. 前诗运用夸张手法,动静结合;后诗不仅运用夸张手法,也运用了动态描写。‎ E. 两诗都采用了烘托手法:前诗以夕阳、沙滩、红蓼为背景进行烘托,后诗以溪涧、蓝天为背景进行烘托。‎ ‎15. 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鹤的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14. AC 15. ①前诗刻画了孤独徘徊、难定栖居之所的鹤的形象。流露出诗人孤独失意、对未来感到迷茫和忧虑的情绪。②后诗刻画了有所顾忌、一飞冲天的鹤的形象。流露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质,并希望能展示自身才华的心愿。‎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两诗都是写景抒情诗”错,两诗都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D“前诗运用夸张手法”错,前诗没有采用夸张的手法。E,后诗没有以溪涧为背景烘托。‎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物象的特点,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两首诗歌都是咏物诗,此类诗歌中诗人的情感是借助物象来表现的,即一般采取托物言志的手法。故考生应先分析两首诗歌中“鹤”的特点,根据“鹤”的特点来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如第一首诗歌中,诗人望造的是一只孤独的鹤,这只鹤孤独寂寞,因不知“栖宿处”而不得不飞来飞去,这就象征诗人的孤独失意,表现出诗人因路不知在何方而忧虑的情绪;第二首诗中,第一、二两句,写鹤想要洗濯自己的“雪翅”却嫌弃“菱刺污香泉”,这就好似诗人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第三、四句,写鹤“一举扶摇直上天”,鹤的一飞冲天象征着诗人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 点睛: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整体构思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_ 。‎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地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以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客人的洞箫声凄凉悲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2). 谣諑谓余以善淫 (3). 道之所存 (4). 师之所存也 (5). 舞幽壑之潜蛟 (6). 泣孤舟之嫠妇 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①伊瓦尔教授从日常生活中的穿衣戴帽等小事说起,娓娓道来,谈言微中,引导同学们认识创造力的重要性。‎ ‎②当读到鲁迅《祝福》里祥林嫂在祝福夜惨死于风雪夜中的遭遇时,除非是木人石心,不然一定会潸然泪下。‎ ‎③学校的思想教育是一个促进学生觉悟的过程,至于是顿悟还是渐悟,得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执一而论。‎ ‎④把传统的孝道一成不变移到今天,会产生方枘圆凿的效果,所以我们需要运用现代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传统孝文化。‎ ‎⑤王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传承家族特色诊疗技术,毕生以金针度人为追求,造福广大患者。‎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③⑤ D. ①③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谈言微中:形容说话委婉而中肯。符合语境。‎ 木人石心:形容意志坚定,任何诱惑都不动心。望文生义,使用错误。‎ 执一而论:抓住一点或一个方面进行评论。形容看问题片面。望文生义。可改为“一概而论”。‎ 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圆形的卯眼。比喻格格不入、不相容、不适宜。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金针度人:比喻把高明的方法传授给别人。望文生义,与“造福广大患者”不符。‎ 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传承千年的日历在当今互联网消费的新浪潮下,经过重新策划包装,又意外获得了新生,掀起了年末的一波“文化买买买”的风尚。‎ B. 暑假来临,教育局多次发文,要求各校积极做好学生暑假安全防范工作,以防止学生发生溺水事件。‎ C. 今天,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不是认识它们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而是应将它们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为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 D. 随着债转股和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资产的深入推进,以及A股市场上被越来越多的ST公司破产重组,嗅觉灵敏的投资人正在迅速布局不良资产投资市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搭配不当,可改为“掀起……热潮”;C,成分残缺,在“当代中国人”前面加“浇灌”;D,成分赘余,“被越来越多的ST公司破产重组”介词多余,去掉“被”。‎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我这法儿行不行?”李老汉着急地说,“不对,你给雅正,大叔请你喝酒。”‎ B. 这位同学能候教我的讲解是值得称赞的一件事,这说明大家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学习中出现的困难。‎ C. 老师们正在商谈有关评选三好学生的问题。‎ D.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雅正”是书面语,此处应为口头语。B,“候教”是敬候指教。请柬上常用的套语,用于此处不合适。C,“商谈”、“有关”是书面词语,句子显得板滞、不够活泼。‎ 点睛:敬词又叫敬称,表示一种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针对有一定地位的人或对方及对方的亲属。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往往使用敬辞,一般对人,特别是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谦词又叫谦称,表示一种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或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 四、课内文言文选择题 ‎ ‎2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B. 晋军函陵(军队)‎ C. 河内凶(凶狠) D. 申之以孝悌之义(申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的推断能力。B,军:名词作动词,驻扎;C,凶:古今异义词,此处指“发生灾荒”;D,申:反复陈述。‎ 点睛:文言实词题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联系学过的课内知识,揣摩分析;用互文见义前后对举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分析字形,辨明字义:结合语法,理解分析.‎ 注意:将给出的词义带迸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21.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古之学者必有师 D. 太子迟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推断能力。D,代词,代荆轲;其他三项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点睛:文言虚词题 ‎ 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只要知道一个的用法、意义就差不多了,另一个按照这个意义带进去看通不通,就可以判断两个是否一样了。‎ ‎2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 A. 范增数目项王 B. 以愚黔首 C. 既东封郑 D. 足以荣汝身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词类活用,A,是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其他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点睛: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2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而世之奇伟、瑰观、非常之观 D. 哽咽不能语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古今异义现象。A,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B,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指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C,非常:古义:非同寻常的;今义:很、极。‎ ‎24. 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而今安在哉? B. 大王来何操 C.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D. 句读之不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句式特点。C,是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点睛: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 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 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 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②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 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②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举贤以佐.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九、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②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五、写作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对于高中生而言,很多人认为取得理想的成绩需要诸多因素,比如:目标、心态、兴趣、经验、钻研、合作、聪明、勤奋、踏实等。作为高中生的你,请从以上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 谈谈你的理解与看法。‎ 要求:1、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2、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4、不少于 800字。‎ ‎【答案】聪明来自勤奋、踏实 ‎“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李卜克内西朱自清的一生就是勤奋的。他从小就特别刻苦和努力: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还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朱自清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受五·四浪潮的影响,他走上了文学道路。此外,朱自清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1927年又写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背影》、《荷塘月色》。他的一生,共创作了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言。‎ 朱自清的作息时间,安排得很紧。早晨起床作早操,用冷水洗澡,洗脸,漱口时就把书放在洗脸架上看,然后喝一杯牛奶就到图书馆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天才与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事实上,一个勤奋的人,他能够取得的成就,必然比其他人要多。‎ 丁肇中说:“成功的秘诀只有三个字:勤、智、趣。”这里的“勤”指的就是勤奋。丁肇中认为获得成功的第一秘诀就是勤奋。朱自清能取得这么好的成就,不正是因为他的勤奋吗?对待学习,我们要向朱自清一样勤奋。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勤奋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其实,勤奋无非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比如:课前预习、课堂记笔记、课后复习、多做些习题,有时间就多读读课外书······这些事情难道还不够简单吗?‎ 勤奋的秋天,将硕果累累;而懒惰将一无所获。‎ 居里夫人说过:“勤奋和成功在一起,懒惰和愚蠢在一起,毅力和顺利在一起,消沉和失败在一起。”我相信,只要你肯播下勤奋的种子,必会收获成功的果实!‎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任务是:作为高中生的你,请从以上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谈谈你的理解与看法。材料给出了一组关键词,如:目标、心态、兴趣、经验、钻研、合作、聪明、勤奋、踏实等,这些关键词充分发挥了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所选的关键词通俗易懂,而又含意丰富,对读者有启发作用,能增强个人的精神品质。命题要求两三个关键词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心态、兴趣、钻研、勤奋等角度,激活关键词的内在生命力。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关键词的相通内涵,如:以“目标、心态”为基础探讨心态的重要性,心态对成绩的影响等;以“目标、兴趣”为基础探讨兴趣对一个人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以“经验、钻研、合作”为基础探讨钻研合作的重要性;以“心态、兴趣、聪明”为基础探讨自身因素的作用或先天因素对成绩的影响;‎ 以“钻研、勤奋、踏实”为基础,探讨后天因素对学习的作用……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三个关键词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选择组合关键词”作文,自2017年全国一卷始,到如今发展为特别重视有机关联思维的重要作文题型。‎ 这一种作文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直选式,本题属于直选式。如2017年全国卷一作文题:‎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字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字,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直选式,选取组合关键词显得十分重要。两三个是数量要求,最主要的是有机关联。这就要注意关键词的两种组合思维模式,一是兼容互补式,一种对立统一式。如“长城”“京剧”,一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建筑,为了防御,形成封闭 ;一是中国国宝级戏曲艺术,为了宣传,走向开放;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可向外国朋友呈现古老文明的中国,而“广场舞”则是改革开放后的民间的自娱自乐,若说“京剧”是“阳春白雪”,那么“广场舞”就是“下里巴人”,雅俗互补,表现出中国文化艺术的丰富多彩。这三个关键词,就其关联来说,是一种兼容互补关系。又如“美丽乡村”与“空气污染”则是矛盾对立关系,防治好污染,才能成就美丽城市与乡村,而“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可联想到中国致力于环境治理和百姓食品安全保护,力求打造一个绿色环保的国家所做的许许多多事情与场景。这三个关键词有对立,更有统一。绿色源于环保,美好在于治理。‎ 直选式关键词组合,既有思维参与,又有意义关联,所选的关键词及其组合与文章的主旨、主题相关联,绝不是一种随意拚凑,而是一种有机组合。‎ 第二种类型,较之直选式,有所变化,笔者姑且称它为牵连式。‎ 牵连式关键词选择与组合,由现象牵引出来,与现象相关联。如下面的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7月9日,马云的无人超市在杭州开业了,一开业就引起轰动。从无人售货机、无人银行柜员机、无人售票公交车到无人超市、无人便利店,“无人”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正在我们身边兴起。对此,我们或许会联想到,便捷、进步、时尚、规则、秩序、自律、道德、困惑、失业……‎ 以上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将这些“无人”现象与联想到的两三个词联系起来,表达你的思考与看法。‎ 注意,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牵连式关键词的选择组合,除了注意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外,还牵连到“无人”现,也就是说,两三个关键词不能离开“无人”现象而存在。‎ 牵连式关键词的选择组合,同样要特别注意有机关联。‎ 就提供的关键词来说,可以分为两组:一是“无人”现象带来的好处,有“便捷、进步、时尚”;一是“无人”现象引发的问题,有“规则、秩序、自律、道德、失业”,还包括“困惑”等。‎ 牵连式关键词的选择组合,与直选式的不同在于关系稍为复杂些,其实也不是太难,注意“现象——关键词——思考与看法”这一思路。‎ ‎“选择组合关键词”作文,作为一种高考样式,很有思维价值,很具开放性,考生可以自由选择关键词,按一定思维组合,体现不同的思维路径,有助于表现各具特色的思想与见识。‎ ‎“选择组合关键词”作文,“关键词”定义定性,其“组合”定调定题,“选择”体现出思维的广阔和作文的内容的丰富性,算是目前最好的作文题目。‎ ‎ ‎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