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50 KB
  • 2021-06-08 发布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期末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工匠精神”锻造文学语言 文学界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文学创作就是虚构故事,把故事编得好看就行,似乎越来越少有人提及文络化、娱乐化用语的大量运用,使得文学语言渐有粗鄙化、简单化和平庸化之嫌。对叙事文学而言,构思故事当然是必需的,但故事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语言才是文学的全部肌体,是文学的活的灵魂。‎ 文学之美首先体现为语言之美。一个成熟的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语言使用的方家。作家贾平凹每天练笔,三五个句子,随想随写。其实文学语言就是这么积淀来的。语言积淀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文学经典。对于有志于文学的人来说,读文学经典,关键在品出语言的味道、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美感。古往今来的经典文学作品,往往一开头就能见出作家语言的功力和语言风格的取向。‎ 譬如鲁迅的《故乡》,开头一段写景,即用了大量具有拟人化特征的词组:深冬、阴晦、冷风、呜呜作响、篷隙、苍黄、荒村、活气、悲凉。这寂静的荒村,马上就活起来了。鲁迅的语言体系,是对绍兴官话和现代白话的融会与改造,虽已属纯然的现代白话,但这白话,并非一般的俗语和口语,而是经过高度修饰、提炼和改造了的文学语言。鲁迅对现代白话进行了文学的改造,并形成了自己风格鲜明的语言范式。‎ 与之相异,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长于情景跳跃式和时空交错式的语言。《百年孤独》的开篇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种荒诞式的情境:“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马尔克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生的事在一句话中呈现,以这种荒诞叙事为开端,奠定了《百年孤独》的文学基调。此种突兀的文学语言,在《百年孤独》中比比皆是。‎ 文学大师就像建筑巨匠,一定对语言有一种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反观我们的语言态度,一个越发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文学语言乃至生活语言,似乎正变得越来越贫乏、干瘪,汉语本身的简洁之美、音律之美和灵动之美,已然十分难得。比如表示“看”这个动作的词汇,今天的文学作品中,一般只有三五种,而在古代汉语中,则有数十种之多,诸如睨、瞟、瞄、眨、瞪、眺、睬、瞥、盯、睹、瞭、眦、瞋、眴、睇、觑等等,且不同词汇皆有微妙的动作差异,生动形象,姿态万千。‎ 那么,如何让文学语言变得鲜活、灵动、丰富呢?文学语言不应丢弃汉语的深厚传统,要善于从现代书面语、地域方言、古代汉语、日用口语等多种语言形态中汲取鲜活丰富的活性元素,熔铸为自成一体的特色文学语言。贾平凹的小说语言,多游走于现代白话、关中话、陕南商州话和古语之间,于《红楼梦》语言借鉴尤多,又汲取了张爱玲的小说语言,近则与沈从文、孙犁相衔接,再加上他的勤奋练笔,于是锻造出了贾氏独特的文学语言。‎ 优秀的文学语言,一定是在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基础上的融会贯通和自我创造,需要一种几十年如一日地平凡劳作的“工匠精神”。语言上没有这样的硬功夫,文学精品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化、娱乐化用语的大量运用,使文学语言逐步有了粗鄙化、简单化和平庸化的倾向。‎ B. 叙事文学必须构思故事,而故事通过语言传达,作为文学肌体的语言,才是叙事文学的重心。‎ C. 文学作品《故乡》《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头,显示出两位作家语言功力的高超和语言风格的取向。‎ D. 优秀的文学语言,必定是在对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语言融会贯通基础上的自我创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把文学创作不重视锻造文学语言作为立论前提,进而明确了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意义。‎ B. 文章把文学大师与建筑巨匠进行类比,援引古今中外实例,充分论证了一个成熟的作家是语言使用方家的观点。‎ C. 文学语言要从多种语言形态中汲取鲜活丰富的活性元素,熔铸并自成一体,贾平凹独特的文学语言是最好的明证。‎ D. 对于锻造文学语言,文章先提出问题,接着具体分析,最后明确解决的办法,层次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如果能够阅读文学经典,品出语言的味道、魅力和美感,再经常练笔,语言积淀就有了可能。‎ B. 如果不经过高度修饰、提炼和改造,鲁迅作品的文学语言就很难形成自我鲜明的风格。‎ C. 如果有了对语言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我们的文学语言也会由贫乏、干瘪变得丰富、鲜活。‎ D. 只要文学把故事编得好看,而且还有语言上的硬功夫,这样文学精品就不会是空中楼阁。‎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 文学作品《故乡》《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头,显示出两位作家语言功力的高超和语言风格的取向。原文说此种突兀的文学语言,在《百年孤独》中比比皆是。所以选项中只说了经典开头,理解有局限性。‎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 文章把文学大师与建筑巨匠进行类比,援引古今中外实例,充分论证了一个成熟的作家是语言使用方家的观点。类比说法有误,类比是对比不同事物的相同之处。‎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D. 只要文学把故事编得好看,而且还有语言上的硬功夫,这样文学精品就不会是空中楼阁。只要和就的说法过于绝对并属于无中生有,成为文学精品的因素还有很多。‎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永恒的文赤壁 曹矞 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 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的啊,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重游赤壁再写《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星转斗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唯有梦里再现了。‎ 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 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怀古之赋、之词,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我们这些后人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于他,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鼻,再看它的地形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B. 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不朽的诗赋,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C. 文章叙议结合,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又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得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 D. 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下,并写下了许多在苏轼一生中最有影响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 ‎5. 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有什么作用?‎ ‎6. 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4. A 5. ①直观地展现苏轼儒雅的形象;②说明苏轼是黄州的主角,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苏轼在黄州事迹的描述;③表达对苏轼的景仰之情。 ‎ ‎6.‎ ‎ ①文学方面,苏轼被贬谪到黄州,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和自己特殊的经历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从而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②思想性格方面,苏轼在黄州开荒种地,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成就了一个旷达洒脱的苏轼。③生活方面,苏轼在饮食上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使之成为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A项,“将错就错”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苏轼“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故选A。‎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作用,侧重考查段落作用。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作答。从内容上看,“英俊洒脱,气宇轩昂”“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是对苏轼形象的刻画,从中表现出作者对他的崇敬和仰慕之情;从与上下文关系来看,这段文字承接上文“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又为下文叙述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和创作做铺垫。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解答时,根据题干确定答题区间进行分析,做简要概括即可。从结构来看,引用余秋雨的话是对上文总结,而上文对苏轼与黄州关系的叙述是第六、七段,所以要划分这两段的层次然后进行概括。由“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可知,第六段从“文学”和“生活饮食”两方面写出黄州对苏轼的影响;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可知,第七段写出了黄州对苏轼“思想”的影响。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分析散文段落的作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 ‎(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 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本北燕冯弘裔孙。高瞻敏行,有天下计。隋仁寿初,盎为宋康令,潮、成等五州獠叛,盎驰至京师,请讨之。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论贼形势,素奇之,曰:“不意蛮夷中乃生是人!”即诏盎发江、岭兵击贼,平之,拜汉阳太守。从炀帝伐辽东,迁左武卫大将军。番禺名贼洗宝彻等反,杀官吏,盎率兵破之。宝彻兄子曰智臣,复聚兵拒战,盎进讨,兵始合,辄释胄大呼曰:“若等识我耶?”众委戈,袒而拜。贼遂溃,擒宝彻、智臣等,遂有番禺、苍梧、硃崖地,自号总管。或说盎曰:“隋季崩荡,海内震骚,唐虽应运,而风教未孚,岭越无所系属。公克平二十州,地数千里,名位未正,请南越王号。”盎曰吾居越五世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武德五年,授盎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贞观初,或告盎叛,盎举兵拒境。太宗诏右武卫将军蔺谟发江淮甲卒将讨之,魏征谏曰:“天下初定,创夷未复,大兵之余,疫疠方作,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且盎不及未定时略州县,摇远夷,今四海已平,尚何事?反未状,当怀之以德,盎惧,必自来。”帝乃遣散骑常侍韦叔谐喻盎,盎遣智戴入侍。帝曰:“征一言,贤于十万众。”五年,盎来朝,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獠叛,诏盎率众二万为诸军先锋。贼据险不可攻,盎持弩语左右曰:“矢尽,胜负可知矣。”发七矢毙七人,贼退走,盎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帝诏智戴还慰省,赏予不可计,奴婢至万人。盎善为治,阅簿最,擿奸伏,一时清晏,得民欢心。卒,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 ‎ (选自《新唐书•列传三十五》,有删改)‎ ‎【注】獠:古民族称呼,分布在今闽、粤、湘、川、云、贵等地区。‎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盎曰/吾居越五世/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 B. 盎曰/吾居越五世/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 C. 盎曰/吾居越五世/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 D. 盎曰/吾居越五世/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仆射,本为主射者掌事,魏晋隋时为尚书省官员,唐初和北宋末行宰相权,宋后废。‎ B. 辽东,指辽河以东,辽河以西称为辽西。古代有山东、山西,指太行山以东、以西。‎ C. 赠,文中指“追赠”,即赐予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等,有赠官、赠谥、赠典等形式。‎ D. 柱国,原为保卫国都之官,隋唐成为一种功勋级别,其中最高等级为上柱国。‎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盎有才有为。杨素与他讨论局势,对他刮开相看,惊讶于蛮夷中竟能有这等人才,便拜他为汉阳太守,去平定叛乱。‎ B. 冯盎能征善战。他曾跟从炀帝征伐辽东,且击败叛贼洗宝彻等,之后又率军讨伐罗州、窦州的叛乱,战功赫赫。‎ C. 冯盎知足谨慎。当有人劝说其倚仗南越自立为王时,他当即表示人生已得富贵,拒绝了这样的请求。‎ D. 冯盎善理政务。他查阅财务账册,揭露检举隐藏的行奸作恶的人和事,一时间社会安定,深得黎民的欢心。‎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始合,辄释胄大呼曰:“若等识我耶?”众委戈,袒而拜。‎ ‎(2)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答案】7. D 8. B 9. A ‎ ‎10. (1)两军刚交锋,冯盎就脱下战袍大喊:“你们认识我吗?”敌方军众扔下武器,脱下战衣露出上身向他叩拜。‎ ‎(2)况且为人君者(王者)的军队不应该因为蛮荒异族而轻易行动,战胜了它称不上威武,战胜不了它却是耻辱。‎ ‎(3)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 ‎(4)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和谨慎地采取的原因。‎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吾有”的是“子女玉帛”,“子女玉帛”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矣”为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排除B。这句话意思是,‎ 冯盎说:“我家居留百越之地已经五代了,担任州郡长官的人仅我们冯家一姓,子女玉帛我都有了,人世间的富贵,像我这样的就少有了。我常常忧虑有辱先辈创下的基业,我还要自立为王吗?”故选D。‎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的时候要放开眼界,多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关注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用词上出现的瑕疵和陷阱。B项,“太行山以东、以西”错,古代山东、山西指崤山以东、以西。故选B。‎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拜他为汉阳太守,去平定叛乱”错,原文是“平之,拜汉阳太守”,平定叛乱以后才拜为汉阳太守。故选A。‎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首先浏览句子,看有无特殊句式,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通假之类的词语,然后将句子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翻译时一定注意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1)要点:合,交战、交锋;释胄,脱下战袍;若,你们;委,扔掉。(2)要点:且,况且;不武,不威武;为:为了,因为。介词。(3)要点: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界;焉,为什么,怎么;陪,增加。(4)要点:所以,古今异义词,······的原因;学者,古今异义词,学习的人。‎ 参考译文:‎ 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原本是十六国时北燕国君冯弘的后裔。眼光远大,办事敏捷,有雄才大略。隋朝仁寿初年,冯盎任宋康县令,潮、成等五个州的獠族人反叛朝廷,冯盎快马飞驰到京都,奏请平定反叛的僚人。文帝诏令左仆射杨素与他共同讨论反叛的情形势态,杨素对他感到惊奇,说“想不到蛮荒异族中竟出了如此之人!”文帝立即下诏命令冯盎征集长江、岭南的军队攻打反叛的僚人。平定反叛后,冯盎被委任为汉阳太守。他随从炀帝征伐辽东,迁升为左武卫大将军。番禺著名贼子洗宝彻等反叛,杀戮官吏,冯盎领兵打败了他们。洗宝彻的侄子名叫洗智臣,又集聚军众与冯盎对战,冯盎率兵进讨,两军刚交锋,冯盎就脱下战袍大喊:”你们认识我吗?”敌方军众扔下武器,脱下战衣露出上身向他叩拜。反叛队伍于是溃散,他俘虏了洗宝彻、洗智臣等人,于是占据了番禺、苍梧、朱崖的地盘,自称总管。有人鼓动冯盎说:“隋朝已是末世,分崩离析、时局动荡,国内大乱;唐王虽然应运而生,但他的影响、教化尚未使人信服,岭南、百越之地尚无所归属。明公攻克平定了二十个州,占地方圆数千里,名分还未确定,请加‘南越王’名号。”冯盎说:“我家居留百越之地已经五代了,担任州郡长官的人仅我们冯家一姓,子女玉帛我都有了,人世间的富贵,像我这样的就少有了。我常常忧虑有辱先辈创下的基业,我还要自立为王吗?”唐高祖武德五年,委任冯盎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他为越国公。贞观初年,有人告发冯盎反叛,冯盎率军到本地区边境抵御。太宗诏令右武卫将军蔺谟调集江、淮的士兵准备前去征讨,魏征劝谏说:“天下刚刚平定,战乱给黎民带来的疾苦尚未平复,大规模战争之后,流行疫病正盛;况且王者的军队不应因为蛮荒异族而轻易行动,战胜了它称不上威武,战胜不了它却是耻辱。而且冯盎不像天下未平定时那样攻占州县,又在边远的异族地区,如今国内已经安定,他还有何希冀?反叛尚未形成,应当以仁德去安抚他,冯盎感到忧惧,必定会亲自来朝见天子。”于是太宗派散骑常待韦叔谐前往开导冯盎,冯盎便派他的儿子冯智戴入宫侍奉皇帝。太宗说“魏征一番话,胜过十万军队。”贞观五年,冯盎进京朝见太宗,太宗设宴接待,赏赐给他非常丰厚的物品。不久,罗州、窦州各洞的僚人反叛,太宗诏令冯盎率领军众二万人担任进讨诸军的先锋。反叛的僚人占据险要关隘,无法攻破,冯盎手持弓弩对身边的人说:“我的箭射完了,胜负就清楚了。”他连发七箭射死敌军七人,反叛者的队伍溃逃,冯盎挥兵追击,斩杀敌军首级一千余级。太宗下诏冯智戴返回岭南省亲慰问,赏给的财物无法计算,赐给的奴婢达万人。冯盎善于为政之道,亲自查阅财务出纳簿册文书,揭露举发隐秘的行奸作恶的人和事,一时间社会安定,深得黎民欢心。死后,朝廷追赠给他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职衔。‎ ‎【点睛】理解并翻译句子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②不能荐,羞为献纳臣③。‎ ‎【注】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②祢:祢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1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怜君不得意”中“怜”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朋友的落第令作者顿生怜惜之意。‎ B. “况复柳条春”中“况复”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柳条春”暗含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诗人的情感也格外强烈了。‎ C. 颔联写了苏秦和丘为盘资耗尽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一“尽”一“新”,两相映照,苏秦和丘为的凄苦之状与诗人的哀怜之情如在眼前。‎ D. 颈联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令人顿生怜悯之情。‎ E. 王维与丘为是同辈诗友。全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作者从归程写到离别,由远及近;诗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 ‎12.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 ‎【答案】11. CE 12. ①对丘为落第的同情一一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 ‎②诗人自愧不如孔融,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的自责。‎ ‎③对贤才遭弃的愤慨——“羞为献纳臣”,“羞”中寓愤,表达了对于贤才遭弃的社会现实的愤慨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题中,C项,“颔联写苏秦”错误,由“还家白发新”可知,颔联以苏秦作比,描写丘为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E项,“从归程写到离别,由远及近”错,应是“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诗歌第一联“不得意”“况复”“柳条青”写离别,第三联“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这两句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答题关键词“全诗”“感情”“结合全诗分析”。答题时,首先点明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分析情感,要结合全诗,抓住关键词句。首联用“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柳条春”暗写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送别之际,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第二联用典,以苏秦作比,一“尽”一“新”,两相映照,丘为的凄苦之状与诗人的哀怜之情如在眼前。尾联,于“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情绪由怏怏惜别转到深深内疚,以至于牢骚不平,激昂慷慨。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着重抒发的是对人才的爱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对黑暗政治的激愤。‎ ‎13.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一节,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描写诗人因品德高尚被众小人嫉妒诬陷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春望》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国愁家忧齐上心头,使自己头发稀疏。‎ ‎【答案】 (1).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2). 终已不顾。 (3).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4). 谣诼谓余以善淫 (5). 白头搔更短, (6). 浑欲不胜簪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已、嫉、蛾眉、诼、搔、簪。‎ ‎14.下面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台风“天秤”在2017年12月22日凌晨,以石破天惊之势在菲律宾南部登陆,使当地防灾救灾体系受到了沉重打击。‎ B. 一个月的军训即将结束,同学们对教官依依不舍,长歌当哭,大家以一曲情感真挚的《朋友》向教官告别。‎ C. 近日,第五十一届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城举行,全球众多人工智能成果再次齐聚亮相,令人目不交睫。‎ D. 优秀的诗文作品清新自然,不落言筌,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造出似浅而实深的意境,使读者在平淡的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深意。‎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A项,石破天惊,多用来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使用对象错误;B项,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不合语境;C项,目不交睫,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说的是失眠,此处误用来形容人工智能成果让人目不转睛,望文生义;D项,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合乎语境。故选D。‎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水下滑翔机这种新型的水下机器人可以对特定海域进行高精度大范围的水体观测,能够有效扩大海洋环境的空间和时间测量密度。‎ B. 针对海岸种树不易成活、“年年造林不见林”,林业部门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出了很多造林的新模式。‎ C. 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北斗系统作为一项国家高科技工程,一个开放型创新平台,日益激发出全民创业创新的巨大热情和无限潜能。‎ D. 《朗读者》采用“明星结合素人”的嘉宾阵容,知名人士或普通百姓的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相结合,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项,搭配不当,应改为“有效增加海洋环境的空间和时间测量密度”;B项,成分残缺,“针对”缺少宾语,应在“年年造林不见林”后加“的情况”;D项,中途易辙,应改为“将知名人士或普通百姓的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相结合”。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李教授给张教授发微信:近来因冗务繁忙,昨日您亲临府上,未能晤面,深表歉意。‎ B. 某杂志编辑给李老师发来短信:大作已通过一审,请按意见进一步斧正,以便刊出。‎ C. 赵先生给朋友发请帖:犬子新婚之喜,多承厚爱,略备薄酒,恭请到寒舍小聚。‎ D. 某中介回复王先生:您的房屋已有买家表示购买意愿,我们一定尽快玉成此事。‎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并且注意表达意思是否完整、明确。A项,“府上”指对方家;B项,“斧正”,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辞;D项,“玉成”指请对方成全自己的事情。故选C。‎ ‎1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宰”一般人都知道, 其义为屠杀牲畜、家禽。那么“宰相”怎么会用这个具有屠夫色彩的“宰”呢? 。 , 。 , 。 。‎ ‎①早期原始祭典中的主祭权集中体现于主宰权 ‎②由于这种仪式有着极为重要的宗教意义 ‎③因此,在我国原始社会更高发展阶段出现的许多重要官职的名称,便均以“宰”字有关,如“太宰”、“少宰”等 ‎④原来,杀牲祭神这种仪式,起源于原始社会阶段 ‎⑤也就是在仪式中主持杀牲、割牲和分肉 ‎⑥所以,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往往同时又是这个部落最高祭典中的主祭者 A. ②③④①⑤⑥ B. ④①②⑤⑥③ C. ④②⑥①⑤③ D. ①②⑥④⑤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句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根据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④应是开头,承接前面的“屠杀牲畜、家禽”,接下来承接“仪式”应是②,②以“由于”开头接下来承接的应是⑥或③,显然③应是结束句,所以应是⑥,⑤是对①的解释。由此可得到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每个追求者都渴望成功,然而,①______________,这就是追求本身。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②_______________。如果说成功是青春的一个梦,那么,追求即是青春本身,是一个人心灵年轻的最好证明。③____________,谁就青春常在,一个人的青春是在他不再追求的那一天结束的。‎ ‎【答案】 (1). 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 (2). 而不愿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 (3). 谁追求不止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根据前后文的 “成功”“然而”“比青春本身”应该填写“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第②空前文的“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和前面“追求本身”应该填写“而不愿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第③空注意后文“结束”,应该填写“谁追求不止”。‎ ‎19.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个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春节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2). 门上桃符耀眼红 (3).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 (4). 碧波竞舟十里欢 ‎【解析】‎ 试题分析:对联的考查不是新题,基本属于常识推理题。挂桃符是春节习俗,根据对仗结构“桃符”对“柳线”,进一步思考“绿”应该写“柳线”,由此推断“红”写“桃符”,确定“门上桃符耀眼红”“江边柳线迎春绿”;根据对联平仄特点,最后一个字“绿”为仄声,在上联,“红”平声,在下联,这样写出春节的对联。‎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此题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试卷的人文性、文化性,这包含对联、节日、习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备考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并结合语文知识综合应用。此题解答时,注意对仗、平仄等要求即可得出答案。‎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鲤鱼们都想跃过龙门变为龙。可是龙门太高,只能望而兴叹。于是祈求佛祖降低龙门高度。佛祖被感动,降低了高度,每条鲤鱼都顺利跃过,实现了梦想。但它们很快发现自己没有了做龙的感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维护龙门的尊严 几十年前,教育事业不像如今这般蓬勃发展,只有佼佼者可以叩开大学之门。于是,人们形象地把高考比作跳龙门。一旦成功,便可“扶摇直上九万里,朝游北海暮苍梧”,成为全村甚至全乡关注的焦点,羡慕的对象。然而,如今非但大学生不足为奇,就是学历更高的人,也有可能在求职路上举步维艰。于是,便有了“被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被生存的压力抹平棱角,曾经引以为豪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被丢弃在脑海尽头”的蚁族的尴尬与悲剧。究其原因,大学门槛的不断降低难辞其咎。曾经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选拔出了出类拔萃的人才,而如今,这种宁缺毋滥的原则被不断地弱化,而众多“粗制滥造”的大学也在为大学生价值的不断降低推波助澜。这么说,并非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妄图颠覆人们公平地享有受教育权利这一不刊之论,也不是自不量力地要给所有的大学生贴上一个名不副实的标签。这正如鲤鱼跳龙门一样,每条鱼都可以竭尽所能地尝试,夜以继日地训练,这便是公平。超凡脱俗者跃过龙门,腾云驾雾,浩荡而去;芸芸众生则笑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平凡而幸福地度过自己身为鲤鱼的一生,创造出自己的价值,这便是公平。可怕的是,那些本没有能力成为龙,乃至心术不正者也在万众瞩目的龙的行列中鱼目混珠,乃至兴风作浪。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或许可以说,龙门之所以令众多鲤鱼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正是因为它没有让所有的鱼“尽出之”,而是提供了一个合理的选拔标准,让无法成龙的鱼心服口服,而让那些幸运儿更觉苦尽甘来的幸福和价值。教育事业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大学生的数量,而在于是否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在于是否因材施教,各安其职。所以,请维护高考这一龙门的尊严,既不要让它成了有才者可望而不可及的遗憾与幻梦,也不要让它成了人人得而过之,不屑一顾的破门槛。惟有如此,高考方显其“高”,龙门方显其神。‎ 本文力陈大学门槛降低的社会现状,并指出其弊病,结合“真正的龙门提供了一个合理的选拔标准”倡议维护高考这一“龙门”的尊严。观点独特,不落窠臼,语言精当。‎ ‎【解析】‎ 试题分析: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对本次“材料作文”的基本认识:材料是多义的,角度、立意有多种。但考生在“自选”“自定”时不能超越“材料”能指、所指的“固定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对“鲤鱼跃龙门”材料的基本理解:从“鲤鱼”角度,可这样理解:‎ ‎①鲤鱼“向佛祖祈求”,有如下表述:成功无捷径(做事不可一蹴而就,或“欲速则不达”);实现理想需自身努力。‎ ‎②鲤鱼终“无做龙的感觉”,有如下表述:没有高标准的梦想价值低下;拼搏成就精彩,凭借切实努力实现梦想更有成就感(梦想因汗水而美丽),追求卓越(坚持高标准)才能真正成为龙(取得真正的成功);理想的实现应追求实质。‎ ‎③从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看,有如下表述:夯实过程方可收获丰硕成果。‎ 从“佛祖”的角度,可这样理解:‎ 不能因个人情感而改变评价标准,不能随意降低评价标准,选拔人才要坚守尺度。‎ 从“龙门”的角度,可这样理解:‎ 降低了高度的龙门价值低下,真正的成功之门(人才选拔)不可能降低标准。要注意的是,有些作文的题目乍一看似乎过于宽泛或扣题不紧,但文中有具体阐述。如文章题目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太准确,但作文中写的是“为梦想切实努力”。这样的主题、行文符合题意。反之,题目看似很准,但行文中却有游离材料的明显表现。‎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可以从对象的角度立意,因材料中有三个对象,鲤鱼、佛祖和龙门,考生可以分别从这三个角度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