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0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胚胎(pēi) 创痕(chuāng) 强颜(qiáng) 长歌当哭(dàng)
B. 龟裂(jūn) 筵席(yán) 骄横(héng) 更相为命(gēng)
C. 粗犷(guǎng) 纤维(xiān) 挨打(ái) 殒身不恤(yǔn)
D. 菲薄(fēi) 汲取(jí) 坳堂(ào) 恰如其分(fè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我极报歉的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对于那些慷慨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一表示谢意,其中是有些不相识的。
B. 我国幅原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特产。适应风土,因地制宜,努力发展传统生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
C. 母亲骄傲,腹部的妊娠纹象征孕育和新生;遇害者脖颈上可疑的道道抓痕、身体上深浅不一的刀伤,组成罪孽的恐怖条痕。
D. 在这充满“装修”、“装饰”的年代,一种振撼自脚踵而起。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梅花鹿群走过,就像一座漂移的花园; 而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冈峦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
B. 所选野生植物包括:水生的荷花、茭白、菖蒲、旱伞草、慈姑等,湿生和中生植物包括芦苇、象草、白茅和其他茅草、苦苡等。
C. 而本设计所要表现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
D. 生物学家第一次从整个基因组的规模去认识、研究一个物种或者多个物种(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的全部基因,而不是大家分头一个一个去发现、研究自己“喜欢”的基因。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两者之间有时也相互模仿,比如无毒昆虫狐假虎威地模仿起有毒昆虫的黄黑斑纹,这是自然界中最危险的警戒符号——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
B. 三个人用美声、民族、原生态三种唱法共同演绎一曲观众耳濡目染的老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会是什么效果?震撼!
C. 人生在世,俯仰之间,能追求卓越,获得一番非凡成就可谓不枉一生,然而能做到尽其所能亦是人生一大幸事。
D. 生活中常见“隐居”类的老人,退休后过不了几年,就变得苍老、憔悴、易怒、脆弱,呈日薄西山之相,被人们称为“老小”,凡事总要“让”着他。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因为没有四肢的阻碍,使蛇反而可以深入别的动物无法涉足的领域。
B. 没有观众,没有证人,没有期待,也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所驱使的。
C. 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却并不一定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D. 结果表明,试验是卓有成效的,建成不到三个月的栈桥式护岸,基本实现了在湖水变化很大的状态下,仍然保持亲水性和生态性的目标。
6.选出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或课文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长亭送别》写张生进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的离愁别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重爱情,轻功名”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反封建反礼教的主题。
B. 《渔父》一文以简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而屈原则是一个始终坚守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的形象。
C. 《逍遥游》一文通过对鲲鹏飞离北海时壮观气势的描绘,以及它与多种小动物的对比,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追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精神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
D. 《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序言,文章先写景叙事,后抒情和议论,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永的感伤中,表露了作者得过且过的人生观。
7.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②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③对于数学研究则还要加上一点:这个世界的合理性,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数学来描述。④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如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计算机的出现,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⑤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A. ②①④③⑤ B. ①④②③⑤
C. ②⑤③①④ D. ①④②⑤③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语言表达
8.请为下面这段说补写一个结尾,以揭示这个故事给人的启示。(40字以内)
维奥斯特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一次有人问她最难忘的是什么,她说:“是我的21岁生日。”
接着,维奥斯特很有感触地叙述了那天的情形:父亲带我到纽约去玩,我穿上盛装,自觉漂亮极了。途中,我进了洗手间,在洗手间里照镜子,得意得不能自己。当我从洗手间出来下楼时,人人都在看着我,难道我如此引人注目吗?随后我听到身后有响声,回头一看,原来我的鞋跟上沾着草纸,一卷草纸正跟着我滚下楼,我明白了为什么大家都在看我。
“从那天起,”维奥斯特说,“每当我觉得不可一世时,总回头看看。”
回头看看,__________ 。
评卷人
得分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是一种平等的力量
微博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不超过140个字符的片断式言说,是一种无时无地不在的即时通讯,还是一种人际交流的崭新模式?
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微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征。一条信息随着微博用户“滚雪球”式转发,一传十,十传百,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获得千万次的阅读,这是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
然而,微博的意义远不止于“快速”。不同于传统媒体环境中“传”者与“受”者的显著分野,微博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传统互联网时代,有这样一句名言:“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而在Web2.0时代,我们借用这句话说:“在微博上,没有人在乎你是机构还是个人。”在微博上,无论你是机构,还是名人,都同普通用户拥有完全平等的发言权,“人人都有麦克风”,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平等也意味着选择的空间。在微博上,一条留言被阅读的次数,决定于发言者被关注的程度。微博允许用户自由选择发言者予以关注,“听”与“不听”,“听”谁说的权利,全在于每位网民自己手中。诚然,作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有着吸引更多“粉丝”的天然资本,然而,从长远来看,能否取得更多公众的稳定关注,本质上取决于政府的发言质量,是否坦诚,是否贴近,是否有用。
“微”是一种琐碎的表达。140个字的容量限制,意味着寥寥数语即可成篇。这使不善言者增添自信,也决定了这个平台拒绝宏大叙事,拒绝长篇大论,拒绝高高在上。对于政府和机构而言,要在这个平台上更有效地发言,更有效地影响公众,就必须抛弃“公文式语言”,适应这种平实的、人性化的交流,精思慎言,依靠有效的信息、坦诚的交流来吸引关注,留住“粉丝”。
“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这是国内某微博的广告语。对于普通网民而言,当原本需要“仰望”而略显“遥远”的政府机关化身为自己关注的列表中的一个普通的ID,“政府机关”便也具备了如同面对面朋友般的亲近与亲和感。政府微博上,一条条柴米油盐的信息可能显得细微甚至平淡,但在这种细微和平淡的交流背后,正是执政理念的不断进步,政治文明的点滴彰显。
9.下列对“微博的本质”的理解,符合作者所要强调的意思的一项是( )
A. 微博是一种琐碎的表达,是有140个字符容量限制的片段式言说。
B. 微博是一种无时无地不在的即时通讯,具有及时性和互动性特征。
C. 微博是一种人际交流新模式,以平等的交流方式区别于传统媒体。
D. 微博是一种为人津津乐道的全新的媒体形态,传统媒体难以比拟。
10.下列对文中四句引文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是说传统互联网具有匿名性特点。
B. “在微博上,没有人在乎你是机构还是个人”,是说在微博上人人平等。
C. “人人都有麦克风”,是说在机构、名人之后,普通用户才拥有发言权。
D. “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点明微博具有平等交流的实质。
11.下列对“‘微’是一种平等的力量”的理解,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微博上,每个人、每个机构或组织都拥有完全平等的发言权。
B. 每位网民都有选择的空间,有自由选择发言者并予以关注的权利。
C. 政府机关与普通网民细微和平淡的交流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
D. 政府和机构能在微博平台上更有效地发言,更有效地影响公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择死与择生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抑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是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12.请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13.仔细阅读第4段中画横线的三句话。请结合每句话的内容与表达特点具体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14.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
(1)(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2)(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15.有条理陈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他们择死与择生”的崇高意义。
(1)屈原择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择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择死与择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二)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16.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未有知其修者 修,长
B. 且适南冥也 适,到,往
C. 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勉,勉励
D. 恨私心有所不尽 恨,痛恨
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B.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C. 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D.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8.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B.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C. 恨私心有所不尽 D.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A.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B. 衣赭衣,关三木
C.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D.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0.下列句子在句式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彼且奚适也
A. 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B. 之二虫又何知
C.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 《齐谐》者,志怪者也
21.翻译下面句子
(1)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2)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评卷人
得分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送沈下贤谪尉南康 张祜
秋风江上草,先是客心摧。万里故人去,一行新雁来。
山高云绪断,浦迥日波颓。莫怪南康远,相思不可裁。
(注)沈下贤:吴兴人,张祜好友。南康:今属江西赣州市。
22.白居易评此诗云“从头便是断肠声”,请分析张诗首联的这一特色。
2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评卷人
得分
六、句子默写
24.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世人皆浊,_____________?众人皆醉,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3)____________,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____________?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4)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_。
(5)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__,以游于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评卷人
得分
七、材料作文
25.阅读下面几段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没有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论述,把文化对国家社会的影响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②新课程改革实施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越来越多的学校结合地方和本校的文化特色,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课程。
③ 沈从文的《边城》、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阿来的《尘埃落定》、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等作品,都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的烙印。在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审美享受之余,也让我们感受到地域文化对作家,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的巨大影响力。
你所在的地域、所在的学校,甚至是所在的班级,应该也会有很多独特的文化。请结合某一具体的文化现象谈一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写作要求:①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超出材料要求作文②字数800以上③体裁为议论文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答 案
1.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A项,强颜(qiáng)——qiǎng;项,B项,骄横(héng)——hèng;D项,菲薄(fēi)——fěi。故选C。
2.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A项,报歉——抱歉;B项,幅原——幅员;D项,振撼——震撼。故选C。
3.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结合语境内容分析。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句末点号用在句末,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句内点号用在句内,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C项,“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是并列关系,把逗号应该改为顿号。故选C。
4.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A项,外强中干:外有强形,内中干竭。泛指外表强大,内实空虚。使用正确。B项,耳濡目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受到影响。修饰“老歌”,应改“耳熟能详”。C项,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 的一刹那间。形容时间极短。使用正确。D项,日薄西山:比喻人到老年或腐朽的事物衰败接近灭亡。使用正确。故选B。
【点睛】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5.D
【解析】
A缺主语 B句式杂糅 C逻辑错误
6.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表露了作者得过且过的人生观”错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故选D。
7.C
【解析】
思路:有一种信念——这个信念——还要加上一点——在古代——发展到现代。
8.示例——往往会发现人生的一些疵点。这些疵点无不让人警醒,引人反思。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感知文段内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造成故事的关键句,维奥斯特讲述自己的故事是引子,关键是通过这个故事,蕴藏怎样的人生哲理,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在人生感悟角度,可从对人生的瑕疵进行反思等角度组织答案。归纳时要注意准确、鲜明、有哲理。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9. C
10. C
11. D
【解析】
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微博的本质”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C项,表述符合作者强调的意思。由文本第三段“然而,微博的意义远不止于‘快速’。不同于传统媒体环境中‘传’者与‘受’者的显著分野,微博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可知,C项是作者所强调的微博的本质,即其平等性。所以选C。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此类题一般涉及三点:①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②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③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要对文章全局进行“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1.前后勾联,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概念的含义。2.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入手进而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的含义。3.以文解文,即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或连义互解。例如本题,可先从文本中找到与选项相对应的答题区间,然后仔细辨识选项的表述是否符合文本内容,可从第三段具体内容得出答案为C。
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C项,表述不正确,相应的答题区间在第三段,该段引用的这四句话是用来支撑这一段的观点句“微博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的(同时也是作者的表达主题——“微”是一种平等的力量),故侧重点是在论述微博“平等”的一面的。而“在机构、名人之后,普通用户才拥有发言权”,不能体现“平等”。所以选C。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筛选信息类的题,要细心比照选项,慧眼识破“陷阱”。构成试题的每一个选项在原文中都能找到相关的句子,只不过,这些选项是从原文句改编而来,表述形式与原文不尽相同。同一个意思命题者采用了另一种表述方式,命题时设置了答题 “陷阱”,或将原文句增删词语,或变换句式,从而达到干扰考生判断的目的。考生应该清楚地了解这些误项设置的“陷阱”的方式,答题时要有认真的态度,不要掉入“陷阱”,误入“圈套”。在答题时,要特别注意将选项语句与原文语句细心比较,明辨异同,识破“陷阱”。答题的基本思路:确定答题有效区间――比照选项表述――判断选项正误。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D项,与之相应的答题区间在第五段,由原文“对于政府和机构而言,要在这个平台上更有效地发言,更有效地影响公众,就必须抛弃‘公文式语言’,适应这种平实的、人性化的交流,精思慎言,依靠有效的信息、坦诚的交流来吸引关注,留住‘粉丝’”可知,政府和机构要想在微博平台上更有效地发言,更有效地影响公众是有条件的,也就是尊重微博平等的这一特性,抛弃“公文式”语言,平实地、人性化地交流。所以选D。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章中常会出现一些表达不同观点、表明不同态度的句子。这些不同观点和态度有的是作者所持有的有些却是作者为了把问题论述透彻而援引别人的。在根据语境判断不同观点态度的持有者的基础上对在文中出现的不同观点、不同态度作比较分析(对立的作正误辨析相近的作差异辨析)是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有效手段。例如本题可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相应的答题区域进行比较判断。
12. 阐释了中国式的生命含义: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志士仁人杰出的生和杰出的死,以此为楷模,行使择生与择死的权利。引出了下文屈原的择死和司马迁择生的意义。
13. 第一句,作者以揣度的口吻提出对“偏差”的思考。读者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倾向,即“偏差”是“故意所致”。第二句,作者仍以揣度的口吻表述,实际上,提示了前一句所谓“故意”的原因。这两个“疑问句”,不在于质疑,而在于解疑。第三句,作者明确提出自己对“政治”的见解,表达不赞同世人“故意”制造的“偏差”,即忽视屈原“作为‘政治家’的一面”。终结了前两句所谓的“疑问”。
14. (1)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死,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2)司马迁为完成崇高的使命,敢于与传统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选择了杰出的生。
15. (1)屈原择死,是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以死明志。 (2)司马迁择生,体现了伟大的叛逆精神,受刑忍辱,以生践志。 (3)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对中华民族崇高生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解析】
1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段作用分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具体阐释了中国式的生命含义。结合下文内容“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分析可知,引出了下文屈原的择死和司马迁择生的意义。
点睛:分析语段作用,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文本内容发展、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等。
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解说每句话的内容,指出语句的表达特点和句间联系。结合“或许”“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分析,以揣度的口吻提出对“偏差”的思考。第二句,作者仍以揣度的口吻表述,实际上,揭示了前一句所谓“故意”的原因。结合后面内容“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分析,第三句,作者明确提出自己对“政治”的见解。
1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1)抓住“诗人”分析,结合文本内容“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分析可知,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死,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2)结合“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分析,抓住“直起身子做人”理解,司马迁为完成崇高的使命,敢于与传统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选择了杰出的生。
1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题干要求“有条理陈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他们择死与择生’的崇高意义”,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分析,屈原择死,是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以死明志。结合“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分析可知,司马迁择生,体现了伟大的叛逆精神,受刑忍辱,以生践志。结合“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分析可知,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对中华民族崇高生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6. D
17. C
18. A
19. B
20. B
21. (1)彭祖如今因长寿而特别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难道不是很可悲吗?
(2)至于那些被正义公理激愤的人不是这样,这是有迫不得已的缘由(情况)
【解析】
1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项,“恨”,结合“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分析,译为遗憾。故选D。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介词,在;介词,对于。B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修饰。C项,助词,的。D项,介词,把;连词,来。故选C。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全都有古今异义”,这是要求选出“都是古今异义”,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B项,“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妻子。C项,“私心”,古义:自己的志愿、心愿;今义:自私的心理。D项,“非常”,古义:形容词,不同寻常;今义:表程度的副词,相当于“很”“非常”。故选A。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加点字活用方法相同的是”,这是要求选出“活用方法相同的”,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例句,名词作动词,向南飞。A项,名词作状语,在外面。B项,名词作动词,穿。C项,名词作状语,在上面。D项,形容词作名词,年长的年少的。故选B。
2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例句,“奚适”,宾语前置句;A项,“映带(于)左右”省略句;B项,“何知”,宾语前置句;C项,“于星火”,状语后置句;D项,“也”,判断句。故选B。
2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以”,介词,因为;“久”,长寿;“特”,特别;“匹”,相比;“之”,代词,他。(2)“至”,至于;“激于义理者”(被动句);“激”,激愤;“于”,介词,被;“义”,正义;“然”,这样;“乃”,是,表判断。
【点睛】
参考译文: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商汤问棘的话也是这样的:“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不同了。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像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在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的原因,是遗憾我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平平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
22. 开篇借景抒情,借秋风、江草等意象抒发了友人离别时凄伤情感;又直抒胸臆,点出了旅行人的心痛;诗人一开始便饱含感情,动人愁肠,可谓“从头便是断肠声”。
23. 通过“新雁”这一意象,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不舍;谪地南康山高水远,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担忧之情;末句告诉友人,南康虽远,但友谊不断相思不断,又有对友人的些许宽慰。
【解析】
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写景的特点和作用。很多诗,是由寻常、平静的开头,渐渐掀起感情的波澜,经过铺垫或者几曲几折,然后抵达动人愁肠、催人泪下的高潮。而有的诗,却是一上来就感情饱满、直抵人心,甚至奏出了整首诗的最强音。这样的诗,可谓“从头便是断肠声”。本首诗的首联是写景的句子,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秋风、江草等意象抒发了友人离别时凄伤情感;又直抒胸臆,点出了旅行人的心痛;诗人一开始便饱含感情,动人愁肠,可谓“从头便是断肠声”。
2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解题步骤:(1)了解诗词作者及相关背景;(2)认真揣摩诗歌的意象和语言风格;(3)结合以上信息准确分析出整首诗歌的情感。本首诗从题目可知,是一首送别诗,“谪尉南康”可知友人是因为被贬才离开的,再看诗歌中的意象,“秋风、江上草、新雁、高山、断云、迥浦、颓日”,结合这些信息,可知本首诗的情感有:通过“新雁”这一意象,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不舍;谪地南康山高水远,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担忧之情;末句告诉友人,南康虽远,但友谊不断相思不断,又有对友人的些许宽慰。
2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地势极而南溟深 谁悲失路之人 退而论书策 以舒其愤 而御六气之辩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淈”“糟”“妄”“辩”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5.文明同行,与礼貌同在
阳春三月,春风和煦,万木吐绿,百花盛开,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个季节的我们,也特别的活泼好动。然而,我们在活泼好动之余,有没有考虑过这么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的言谈举止,文明了吗?礼貌了吗?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文明礼貌也无处不在,它像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像阵阵微风,吹进人们的心田。同学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团结友爱,尊敬师长,文明之花常开放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但是在我们的校园中还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现象。
譬如,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与我们美丽校园极不和谐的白色垃圾,总能听到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总能目睹到同学之间不该发生的指责与大骂的“唇枪舌战”。有的同学甚至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给我们生活的空间埋下一颗颗地雷,有的同学甚至不注意爱护公共财物,在白色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在崭新的课桌上刻字留念,殊不知留下的却是臭名和唾骂,还有的还对“请爱护花草”的警告语视若无睹,为了少走几步路,随意践踏草坪,竟深深踩出一条路来,正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为一名中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使命。如果我们每个同学都能见到老师问声好,见到同学打招呼,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事事讲文明,时时讲礼貌,那我们便能生活在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中,别人也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作为一名中学生,爱护校园,美化环境,同时也是我们的另一个使命。当你扔出手中的垃圾时,请你多走几步,把它放入垃圾箱;当你看到地上飘着纸片时,请你弯下腰,把它捡起来;当你随地吐痰时,请你为他人想想,别人会因为我而生病的。如果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这样做,这样想,那么,我们的校园一定会更加美好。
原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能与文明同行,与礼貌同在,让文明礼貌永远伴随着我们。文明礼貌之月并不只是三月,我们应该事事讲文明,时时讲礼貌。从自己做起,从眼下做起,把文明礼貌当作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从此刻出发,做一个文明好少年。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文明礼貌之花开遍我们美丽的校园,也让文明礼貌之花盛开在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中!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①主要强调文化自信的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包括语言、信仰、思想、宗教、风俗习惯、法规、制度、礼仪、文艺,等等,会对整个民族、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能力与生活态度产生覆盖性的影响,起到某种规范或感召的作用,增强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尊严感,会形成一个国家、民族的集体意识,决定民族的性格。②主要讲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课程。地方课程就是要去挖掘本土文化的大美,去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地方文化,是该地方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财富,对于该地区的生产力、政治发展都有推动力量。而地方传统文化的流传过程中是需要不断地继承和发扬的,尤其是面对当今中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各种信息资源及其丰富,地方传统文化很容易在文化的洪流中忽视,如何延续和发扬地方传统文化也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③主要讲文学作品中都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的烙印,及地域文化对作家、民众的巨大影响力等。三则材料主要讲文化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如文化自信、地域文化、文化烙印等。题干要求“请结合某一具体的文化现象谈一谈你的感受与思考”分析,需要选取当地有特色的文化现象,如茶艺、版画等。借助历史遗迹、风土人情,去感受文化风景的迷人风姿、别致风采。可以适宜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劳动锻炼等活动。主要从文化自信,文化的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的价值等角度立意。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