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50 KB
  • 2021-06-08 发布

【语文】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作者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证明中国画“永恒的宁静”的特点。‎ B.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C.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自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D.文章论证了静与空的联系,他们之间相互融合才可能使中国艺术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B.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中国古代男子满20岁行冠礼,女子满15岁行笄礼,行礼后,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18 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2000年,浙江省把每年12月9日定为18 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以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把仪式所特有的庄重感转化为感动和鼓励,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章正《代表委员建言:立法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 材料二:‎ 在孩子16岁时,英国家长一般会为他(她)举办庆祝成年的仪式,就是“成人礼”‎ ‎。笔者曾参加一个在祖辈安息地举行的成人礼。一阵音乐过后,年轻的主角神情严肃地面朝着祖辈的墓碑, 聆听父亲讲述家族发展史:“我们家积累的这些财富,都是祖祖辈辈辛苦打拼得来的,你已经成年,要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努力拼搏,为整个家族争光。”随即,伯叔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共同的话题,最后年轻的主角也发表了“成人誓言”。笔者的一位朋友也对他的成人礼记忆犹新:父母只给他买了往返法国和英国的船票,而他在法国期间,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餐馆、夜总会或城市环卫部门打工。‎ ‎(摘编自曾祥伍《在英国参加成人礼》)‎ 材料三:‎ ‎ ‎ ‎(摘编自沈慧《“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情感变化情况调查》)‎ 材料四:‎ ‎2016年6月9日‎,安徽省教育厅、相关市区县教育局及高中的负责人观摩了省内某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活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也派出代表出席活动。该活动共有四个篇章:拼搏、成人、感恩、飞翔。‎ 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千余名毕业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步入校园,沿着呈现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活泼可爱到风华正茂的 18 年生活轨迹照片的长廊步入典礼会场。‎ ‎“我宣誓,从今天开始,我以孝心对父母,以诚心待他人,以热心对社会,以忠心对国家;我宣誓,从今天开始,在新的起点我将更加努力!因为有我,人民将更加幸福;因为有我,家园将更加美好;因为有我,祖国将更加昌盛……”千余名学生面对国旗庄严宣誓,宣誓他们已经成人,将离开父母的庇护,肩负起社会责任。礼毕,学生们纷纷将鲜花献给身边的家长,并与家长紧紧拥抱。‎ ‎(摘编自《合肥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示范活动纪实》)‎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传统文化对“成人”十分关注,不仅理论上有所阐发,而且古代的“成人礼”活动从古至今延续不断。‎ B.《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各地举办成人仪式活动。‎ C.成人礼的宣誓词能够让学生懂得回报父母和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增强学生对家园和国家的奉献意识。‎ D.从“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感情变化情况看,“孝敬父母、报效社会”等五个方面的比例都有明显提升。‎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圣孔子认为“成人”应该见到财利不忘道义,面对危难勇敢担当,能够在困顿之中坚守人生志向。‎ B.“成人节”已经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 C.“成人礼”不仅需要仪式,也对学生成长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在成人之后应当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D.“成人礼”不应该只是学校单方面举办的活动,也应该得到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6.中英两国当代的“成人礼”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灯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父亲缺钱花?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老还小,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一把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末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起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筒,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哈哈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条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天天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是没说错。‎ 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你这小子,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如释重负。‎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偎依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小小说选刊》2018年第1期转载,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木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伟作为单位的一把手,他正直无私,为民做了许多有利的实事,并且还将这些事情发到朋友圈里。对儿子做好事实事发朋友圈的行为,父亲开始是担惊受怕的。‎ B.小说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晚上,是因为晚上才能看到蛤蟆鱼身上的光和远处灯塔里发出的光。父亲好借此机会与儿子进行一番交流。‎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本文是指蛤蟆鱼要抓捕那些趋光的鱼类,却被父亲抓住的情景。父亲想借此情景告诫儿子小伟,让他明白做官千万不要谋私利的道理。‎ D.小说第4段开头的四个问句既表现出小伟对父亲晚上带自己到江边捉鱼的疑惑,也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对父亲真实意图的猜测,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请联系全文,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6分)‎ ‎9.小说以“灯”为标题,有哪些含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归崇敬,字正礼,苏州吴人。治礼家学,多识容典,擢明经。遭父丧,孝闻乡里。调国子直讲。天宝中,举博通坟典科,对策第一,迁四门博士。有诏举才可宰百里者,复策高等,授左拾遗。肃宗次灵武,再迁起居郎、史馆修撰,修国史、仪注。以贫求解。未几,有事桥陵、建陵,召还参掌仪典。‎ 代宗幸陕,召问得失,崇敬极陈:“生人疲敝,当以俭化天下,则国富而兵可用。”时百官朝朔望,皆服袴褶,崇敬非之,建言:“三代逮汉无其制,隋以来,始有服者,事不稽古,宜停。”诏可。时有方士巨彭祖建言:“唐家土德,请以四季月郊祀天地。”诏礼官儒者杂议。崇敬议:“《礼》以先立秋十八日祀黄帝,黄帝于五行为土。彭祖牵纬候说,事诡不经,不可用。”事皆施行。‎ 大历初,充吊祭册立新罗使。海道风涛,舟几坏,众惊,谋以单舸载而免,答曰:“今共舟数十百人,我何忍独济哉?”少选,风息。先是,使外国多赍金帛,贸举所无,崇敬囊橐惟衾衣,东夷传其清德。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皇太子欲临国学行齿胄礼,崇敬以学与官名皆不正,乃建议:请以国子监为辟雍省。祭酒、司业之名,非学官所宜。请以祭酒为太师氏,位三品;司业为左师、右师,位四品。有诏尚书省集百官议。皆以习俗久,制度难分明,国学非世官,不得名辟雍省、太师氏。大抵惮改作,故无施行者。‎ 坐史给禀钱不实,贬饶州司马。德宗立,召还,复拜国子司业,稍迁翰林学士、充皇太子侍读。田悦、李纳禀命,持节宣慰,称旨,宠赐缯帛,儒先以为荣。迁工部尚书,仍前职。‎ 年老,以兵部尚书致仕。卒,年八十八,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宣。论撰数十篇。‎ ‎(节选自《新唐书·归崇敬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B.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C.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D.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经:是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意思是通晓经学,考试时以通经的比例来决定等第。‎ B.坟典:指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书籍的通称。‎ C.朔望:即朔日和望日,也就是农历的每月初一和十五。古代每逢朔望常行朝谒之礼。‎ D.国子监:又称“太学”,在元、明、清三代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归崇敬科考优异,对策出众。他先是考中明经科,后又考中博通坟典科;其后两次对策,分别名列第一和高等,并因此几次得官。‎ B.归崇敬学识渊博,熟悉典制。桥陵、建陵有事,他参与掌管礼仪典章;方士巨彭祖建议在四季月郊祀天地,他据《礼》予以反驳。‎ C.归崇敬直言进谏,均被采纳。百官上朝时穿袴褶,他勇于批评并建议停止。他认为国子学的名称与官名都不正规,建议修改。‎ D.归崇敬临危不惧,义不独生。出使新罗,遇到风暴,船几乎被毁,众人打算用小船载他先走,他与大家同生共死,不愿独自偷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生人疲敝,当以俭化天下,则国富而兵可用。(5分)‎ ‎(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遥游》)(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4-15题。‎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①‎ 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②如流水涵青苹③。‎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二年徐州任上。②炯:光明,明亮。③青苹:一种生于浅水中的草本植物。‎ ‎14.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情景交融,人因物而情迁,物因人而生色,句句景语都或明或暗地透出忧愤之情。‎ B.由首句观之,天上有明媚之月,花下有幽居之人,绮丽之中略带凄清之感。‎ C.最后两句写的不是月下之花,而是想象中的凋零之花,寄寓了人生命运的感慨。‎ D.本诗将写人、写花、写月、写酒四者揉为一体,又穿插写来,于统一中见错落之致。‎ ‎15.“炯如流水涵青苹”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是写月的名句,在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上有相同之处,请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 ‎(2)《滕王阁序》中描绘晚霞飘飞,野鸭上翔,水天一色图景的句子是:‎ ‎“ , 。” ‎ ‎(3)《庄子·逍遥游》写风的厚薄与负载鸟翅的关系的两句是:‎ ‎“ , 。”‎ (4) ‎《逍遥游》中面对世俗的荣辱,宋荣子的态度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创作经典不可能 ,绝佳题材与深刻思考的背后,往往是搜肠刮肚的劳苦与探赜索隐的辛酸:无论是深入到荆棘载途之境,获得璞金浑玉,还是沉潜于生活,以时间磨砺精品。对于前者而言,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夜;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最后,还要承担难出佳作或者佳作不为人所识的风险成本。正如传世名著《红楼梦》,乃是曹雪芹以前半生 为墨,( ),凭坚苦卓绝的心志换来的 ,却又只能以抄本流传,虽名动一时,亦毁誉参半。直到程、高二人 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又历经几度沉浮,才渐得享誉世界之地位——而对作者而言,这又只是无从得知的身后事了。‎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得心应手 冥思苦想 长篇累牍 筚路蓝缕 B.一帆风顺 呕心沥血 鸿篇巨制 苦心孤诣 C.得心应手 呕心沥血 长篇累牍 苦心孤诣 D.一帆风顺 冥思苦想 鸿篇巨制 筚路蓝缕 ‎18.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之苦;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B.对于前者而言,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 C.对于前者而言,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D.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之苦;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后半生于惨淡经营中执笔 B.于后半生惨淡经营中执笔 C.惨淡经营中执笔于后半生 D.后半生执笔于惨淡经营中 ‎20.下列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小明收到赠书,廊页上题写:“惠赠样书,请君雅正。”‎ B.小明送小强一幅画,小强说:“我定当惠存。”‎ C.某综合医院开业广告:“本院开业,诚邀惠顾。”‎ D.校报希望发表小明的文章,编辑写信说:“敬祈惠允。” ‎ ‎21.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其与前后文组成一段协调完整的话(3分)‎ 海潮,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 山峰, 。‎ 忠告,放远了品味才觉得亲切。‎ 友谊, 。‎ 所以,哲人说“距离产生美”,确实如此。‎ ‎22.请把下面的一则材料压缩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个字。(3分)‎ 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烛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自从94年前化身为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辉,伴随着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和京剧的演出,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投彩到宫殿屋顶上,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此举让600岁的故宫变得更加年轻,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云的光彩,竹的摇曳,雀群的鸣声,行人的脸孔——需从所有日常琐事中体味无上的甘露。问题是,为使人生幸福,热爱琐事之人又必须为琐事所苦……为了微妙地享受,我们又必须微妙地受苦。”你的人生中有过这样的“琐事”或者“细微处”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以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解析】B 原文是说“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C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我们”应是“画家”.D原文中说的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而并没有说化解了这种冲突。 2.C【解析】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3.D【解析】A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并未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原文是“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而非“隔绝俗世”.B对应原文“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可知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反衬”错,原文是“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 ‎4.C【解析】A项,“古代的“成人礼”活动从古至今延续不断”有误,原文“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B项,“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错误,原文“倡导各地组织年滿18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D项,“五个方面的比例都有明显提升”有误,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热爱祖国”的比例都是100%。故选C。‎ ‎5.B【解析】B项,“‘成人节’已经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错误,原文“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故选B。‎ ‎6.①主办方:英国主要以家庭活动方式举行;中国则由政府、学校等组织,以集体活动方式举行。(2分)②形式上:英国较为多样化,更具个性特征;中国有相关法规、政策支持,更为规范统一。(2分)③内容上:英国强调家族责任的担当意识和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中国强调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2分)。‎ ‎7.C【解析】 C项,“父亲想借此情景告诫儿子小伟,让他明白做官千万不要谋私利的道理”分析不正确,属无中生有。从“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可以看出“父亲”想借蛤蟆鱼让小伟明白做事应低调的道理。故选C。‎ ‎8.①勤劳自立:靠捕鱼供“我”上学,将“我”养大;儿子出息后不愿跟“我”进城,仍在农村劳动。②关爱儿子:时时关注“我”的朋友圈,为儿子担惊受怕。③教子有方:晚上带儿子去钓鱼,借用蛤蟆鱼来劝说。④低调正直:劝“我”不能太招人眼,也支持“我”下乡扶贫等。‎ ‎【解析】本道考查分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题干是这样问的,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物性格分析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京的内容进行分析。从小说中的情节“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乡下人,一切为孩子着想,不想给孩子带来麻烦。从文中“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足以见得父亲的低调做事的性格。“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足以见得父亲的教子有方。劝“我”不能太招人眼,也支持“我”下乡扶贫,足见低调正直。‎ ‎9.①一语双关,既指蛤蟆鱼的光,也指灯塔的光;既象征着张扬、高调、出风头的处事方式,也象征引人走向光明,走向正道,是默默奉献精神的象征。(2分)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这是父亲告诫儿子的话,足以见得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也能看出父亲的低调正直和无私奉献的精神。(2分)③深化文章主题,父亲的言传身教如明灯,希望儿子为官正直低调,走路踏实不迷路。深化了文本中正能量的无私奉献是当下时代主流的主题。(2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本题题干是这样问的,请简要分析“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内容以及在文中的作用,考生要注意从人物形象、内容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用,从人物形象上看是父亲告诫儿子的话,足以见得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也能看出父亲的无私和奉献的精神。从主题上看作用,深化了文本中正能量的无私奉献是当下时代主流的主题。‎ ‎10.A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句首状语“八年”表示时间,“遣祀衡山”的意思是朝廷派遣他祭祀衡山,所以应在“八年”之后断开,排除C项、D项。“广州”是叛乱的地点,“遂”是“于是”的意思,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项。疏通句意为:大历八年,朝廷派遣他祭祀衡山,(还)没到而哥舒晃在广州叛乱,监察御史害怕了,请求遥望衡山祭祀就回去,归崇敬表情严肃地说:“有皇帝的命令难道也畏惧吗?”于是前往。故本题选A项。‎ ‎11.B【解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坟典:指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泛指古代典籍。故本题选B项。 ‎ ‎12.C【解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不是“均被采纳”,建议修改国子学名和官名就“故无施行者”。所以选C项。‎ ‎13.(1)百姓困苦穷乏,应当用节俭教化天下,那么国家就会富强而且军队可以任用。(疲敝:疲劳不堪、困苦穷乏,1分;化:教化,1分;兵:军队,1分。句意2分。)‎ ‎(2)到近郊野外去的人,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适:往,到,1分;反:返回,1分;果然:很饱的样子,1分;句意2分。)‎ ‎【解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疲敝”:“疲劳不堪、困苦穷乏”;“化”:“教化”;“兵”:军队。‎ 参考译文:‎ 归崇敬,字正礼,苏州吴县人。他研究家传礼学,精通多种礼容法则,考中明经科。碰上父亲去世,以孝闻名乡里。调任国子直讲。天宝年间,考中博通坟典科,对策名列第一,升任四门博士。皇帝下诏举荐才能可以治理百里地方的人,再次对策获得优等,授任左拾遗。肃宗暂驻灵武,二次升迁为起居郎、史馆修撰,修撰国史、仪注。因贫穷请求解除官职。不久,桥陵、建陵有事,被召回朝廷参与掌管礼仪典章。‎ 代宗驾临陕地,召他询问得失,归崇敬极力陈说:“百姓困苦穷乏,应当用节俭教化天下,那么国家就会富强而且军队可以任用。”当时百官每月初一和十五上朝,都上穿褶下着裤,归崇敬批评这种做法,建议说:“三代到汉没有这种制度,隋朝以后,才有穿这种服装的,此事没有考察古制,应当停止。”皇帝下诏同意。当时有方士巨彭祖建议说:“唐家是土德,请在春夏秋冬四季的第三个月在郊外祭祀天地。”皇帝下诏让礼官儒者一起讨论。归崇敬说:“《礼》以立秋前十八天祭祀黄帝,黄帝在五行中为土德。巨彭祖附会纬候的说法,事情诡怪荒诞不经,不能采用。”他提议的事情都被施行。‎ 大历初,充任吊祭册立新罗的使者。海上风大浪高,船几乎被毁坏,众人吃惊,商量用一只小船载他先走以免身死,他回答说:“如今同船的有几十上百人,我怎么忍心独自渡海呢?”一会儿,风停了。此前,出使外国的人都携带很多金帛,用来购买自己没有的东西,归崇敬的行囊里只有衣被,东夷人传颂他清廉的德行。大历八年,朝廷派遣他祭祀衡山,(还)没到而哥舒晃在广州叛乱,监察御史害怕了,请求遥望衡山祭祀就回去,归崇敬表情严肃地说:“有皇帝的命令难道也畏惧吗?”于是前往。皇太子要到国子学举行齿胄礼,归崇敬认为国子学与官名都不正规,于是建议说:“‎ 请把国子监作为辟雍省。祭酒、司业的名称,不适合学官。请把祭酒作为太师氏,官位为三品;司业作为左师、右师,官位为四品。”皇帝下诏让尚书省召集百官商议。都认为习惯已久,制度难分辨清楚,国子学不是世官,不能叫做辟雍省、太师氏。大概是害怕变更,所以没有施行。‎ 因佐史发放官钱不实受牵连,被贬为饶州司马。德宗即位,召回,再次授任国子司业,逐渐升任翰林学士,充任皇太子侍读。田悦、李纳接受王命,他拿着符节宣诏安抚,符合皇帝旨意,受到宠爱并赐予丝帛,儒士们认为这很荣耀。升任工部尚书,沿袭前职。‎ 年老,以兵部尚书退休。去世时,享年八十八岁,追赠尚书左仆射,谥号“宣”。有论著几十篇。‎ ‎14.A【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考生应认真阅读全诗,把握主旨,然后逐项分析,注意细节。本题D项“句句景语都或明或暗地透出忧愤之情”表述错误,如开头两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语气平淡,首句写花,花落春归,点明了时令;次句写月,月色入户,交代了具体时间和地点。并无忧愤之情。故选A项。‎ ‎15.【答案】①从修辞手法看,二者写月光都以水喻月光,以水的清澈喻示月光的明亮,通过巧妙的比喻营造出明净、空灵的意境,表现出此刻安闲自适的心境。(2分)②从表现手法看,二者都体现了动静结合,使沉静的夜色有了动感,勾画了一个清虚、明静、空灵而缥缈的超凡境界。(2分)③都表达了诗人对月夜之景的喜爱与闲适之情。(2分)(另,若答“二者都是先写月光再写月影”也可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考生应从选取意象、画面风格、情感效果等方面综合分析。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炯如流水涵青苹”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是写月的名句,二者都是先写月光再写月影。“炯如流水”是月光,“涵青苹”是对月影的形象描绘;“积水空明”是月光,“水中藻、荇交横”,是写月影。写月光都以水喻月光,以水的清澈喻示月光的明亮。“炯如流水”,是说月光清澈如水,“炯”字写月光的明亮;从选取的意象来看,写月影都以水草设喻,一个是“青苹”,一个是“藻、荇”。从画面风格来看,似水的月光穿过杏花之后,便投下斑斑光影,宛如流水中荡漾着青苹一般。流动的月光与摇曳的青苹,使沉静的夜色有了动感,这两句诗勾画了一个清虚、明静、空灵而缥缈的超凡境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写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在水中摇曳着,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也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16.①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④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7.B(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根据语境“绝佳题材与深刻思考的背后,往往是搜肠刮肚的劳苦与探赜索隐的辛酸。无论是深入到荆棘载途之境,获得璞金浑玉,还是沉潜于生活,以时间磨砺精品”分析,应选“一帆风顺”。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冥思苦想:深沉地思索。“冥思苦想”‎ 不能作定语,所以选“呕心沥血”。鸿篇巨制:规模宏大的著作。长篇累牍:指篇幅很长的文章。“长篇累牍”含有贬义,此处应选“鸿篇巨制”。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別人达不到的境地。箄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苦。根据语境“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又历经几度沉浮”分析可知,应选“苦心孤诣”)。‎ ‎18.A(B项,不合逻辑,将“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和“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位置颠倒。C项,成分残缺,在“需要”后加“备尝”。D项,成分残缺,在“要”和“长时间”之间加“面对”。故选A。)‎ ‎19.B(根据括号前面的内容“以前半生为墨”分析,为陈述句式结构,根据“以”分析,排除A项C项。D项,句式和前句不一致。)‎ ‎20.D(A项“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物品。B项“惠存”,敬词,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C项“惠顾”,指光临;惠临。商家多用于欢迎顾客。)‎ ‎21.放远了观望才觉得秀美;放远了回忆才觉得珍贵(两句句式全对得1分,主题各1分,共三分) (该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注意两点:形式和内容。形式上注意仿写对象的修辞和句子的结构,内容上注意上下语境叙述的对象、话题、感情色彩等,要做到形式和内容一致。)‎ ‎22.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1分)故宫(或“紫禁城”)(1分)首次在晚间被灯光装点(1分)。‎ 或:已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1分)故宫(或“紫禁城”)(1分)首开晚间灯光秀(1分)。(意思对即可)‎ ‎(新闻的格式一般特点,决定了答题的信息区间主要是导语,时间“己亥年正月十五”,主体是“故宫”,事件“第一次在夜间开放”等。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组成一句话新闻即可。)‎ ‎23.材料关键句为“问题是,为使人生幸福,热爱琐事之人又必须为琐事所苦……为了微妙地享受,我们又必须微妙地受苦”,“琐”即“细小、零碎、繁杂”。人生琐事,如影随形,人或执爱于琐事,于琐事中发现独特的风景,获得幸福,微妙享受;或为琐事所役,困惑惆怅,难以割舍,纠结痛苦,这取决于是否有超脱的智慧、平和的心态。 整体观照,才能准确把握材料内涵。立意的最佳角度应该从琐事与苦乐的关系出发,享受琐事中的微苦微甜或在琐事的微苦中体验微甜。如果单纯谈苦乐关系,谈琐事的意义,写大喜大悲,不能算作至切题意,作文应以立意为先。材料中“你的人生中有过这样的“琐事”或者“细微处”吗?”明确要求要书写自己的人生,所以记叙文或者散文是最好的选择。‎ 同学们应该循着作者的感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写类似的体会.把握一个最关键的词“琐”字(零碎、细小的意思),注意材料中的关键句: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为了微妙的享受,我们又必须微妙的受苦。依照自己对常态生活的感受,写记叙文或者记叙性的散文更好切入“琐”‎ 字这个事,比方可以写回忆生活的琐碎点滴,写日常生活的吉光片羽,写父母亲在琐碎之事中所倾注的对自己的关爱,这样就把笔致由他人转向写自己的体验感受,关照自我的真实生活,披露自己在琐碎、繁杂当中对生活的细致体验。‎ 立意参考:‎ ‎(1)于琐事中捕捉幸福情趣。每个人都想摆脱现实中的纷纷扰扰,不为琐事羁绊。要做到这样,保持平常心最重要,于繁琐中领略世间风光,捕捉生活精彩,享受幸福乐趣。‎ ‎(2)于琐事之中悟人生苦乐真谛。人生于世,苦乐相伴。真正的轻松和有趣往往只有通过艰苦和枯燥来获取。就像甜蜜的生活并不只是吃糖,更多的时候是在种甘蔗,在过程中享受琐屑带来的微苦和微甜方是人生苦乐之真谛。‎ ‎(3)直面现实之琐碎,方能享受成功之甜。忍受琐事之缠,直面现实之琐碎之中包含着平凡之苦,人世间的磨砺犹如微妙地受苦,而成功的喜悦就如微妙地享受甜的滋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