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5.00 KB
  • 2021-06-08 发布

2017-2018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高二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期末联合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才生态才是持久竞争力 杨宁 ‎①人才资源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国家要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创新人才的聚集,对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一个单位来说,亦是如此。实践证明,有一流的人才方能产出一流的创新成果,要想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有优秀人才的源源会聚。‎ ‎②人才竞争的核心是环境竞争。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竞争已不仅是单纯的薪酬待遇比拼,而是日益演变成人才发展环境的较量。曾有一段时间,不少中小城市和基层单位,花费重金向全社会“招贤纳士”,在轰轰烈烈的优惠政策之下,一时间英才云集。但遗憾的是,引才成本不断攀升的同时,人才发挥作用情况却与预期相去甚远。机制不活的无形羁绊、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缺少公平的竞争环境、捉襟见肘的发展空间……这些都让人才难以施展才干,最终导致人才再次远走高飞。‎ ‎③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优惠政策的确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吸引人才,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但简单地拼资金、拼优惠政策,已很难形成持久的人才吸引力,决定人才流向和作用发挥的因素,越来越体现为政策环境、发展空间、文化认同、人居环境等综合性实力。‎ ‎④显而易见,在高层次人才的去留上,薪酬已不再是关键因素,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走向。只有持续倾听人才需求,帮助其打通干事创业所面临的阻碍,令其舒心、安心地创新创业;着力破解束缚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瓶颈,不断加大在人才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的创新力度,才能最终成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乐土。‎ ‎⑤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成就人才的环境,比物质待遇更宝贵。硅谷创新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形成了最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有人把硅谷比喻为“热带雨林”,有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分,既孕育了领军企业“大树”,也催生了创业企业“小苗”。即使不能健康生长的“大树”或“小苗”死去,留下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又会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催生和滋养新生的创新创业“种子”。‎ ‎⑥人才政策极易被模仿复制,人才生态才是持久竞争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须以一流的人才生态为依托。只有营造一流人才生态,加快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让人才拥有“如鱼得水”的环境,才能让更多人才向往、融入、扎根。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落户、住房、资金支持这些优惠政策固然诱人,但从长远看,城市对人的吸引力更体现在看不见的人才生态上,如“清”“亲”的政商关系、完善的公共服务、公平公开的竞争规则、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等,这些因素才是真正构筑人才高地的决胜密码。‎ ‎(选自2017年11月30日《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前人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竞争已不是单纯的薪酬待遇比拼,而是日益演变成人才发展环境的较量。‎ B. 在高层次人才的去留上,薪酬已不再是关键因素,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对人才的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C. 硅谷因为形成了最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故而其创新能够长盛不衰,既孕育了领军企业,也催生了创业企业。‎ D. 因为简单地拼资金、拼优惠政策的吸引人才之举极易被模仿复制,所以人才难以施展才干,最终导致人才再次远走高飞。‎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点明人才资源对发展的重要作用,走好创新发展之路需要优秀人才的聚集。‎ B. 文章第②段通过分析高成本引进的人才不能施展才干的原因,论证人才竞争的核心是环境竞争。‎ C. 文章第③段以“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形象说明良好的适应人才发展的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 D. 文章主要运用比喻论证,例如将硅谷喻为“热带雨林”,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才生态的持久竞争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才如果缺少自我提升发展的空间、公平的竞争环境、必要的政策支持,即使引得进,也难以留得住、用得好。‎ B. 凤非梧不栖与良禽择木而栖,都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培育和涵养优厚的人才生态,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才能吸引人才栖息。‎ C. 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优秀人才的源源会聚,而且能够有效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D. 只有营造一流人才生态,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才对人才有着吸引力,否则难以令人才向往、融入、扎根。‎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混淆是非,“不是单纯的薪酬待遇比拼”错误,否定了薪酬待遇比拼,原文表述为“人才竞争已不仅是单纯的薪酬待遇比拼”。B项,“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对人才的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曲解文意,原文表述为“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走向”,并非是“起着决定性作用”。D项,强加因果,两者间不存在因果联系。‎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手法。D项,以偏概全,“文章主要运用比喻论证”说法不正确。从全文来看,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手法的是第⑤段。‎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清晰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D项,推断不正确。由原文第③段“优惠政策的确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吸引人才,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可知并非“营造一流人才生态,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才对人才有着吸引力,诱人的优惠政策同样具有对人才的吸引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女峰 戴涛 某一天,我与朋友上街,忽然见大大小小的旅行社门口挂出了同样的招牌:“你想最后一睹三峡的风光吗?请快参加告别三峡游!”于是朋友问我:你去过三峡吗?我说:去过。朋友又问我:怎么样,可以讲讲吗?‎ 我说:讲讲就讲讲。‎ 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刚到检察院一年。一天领导把我叫了去,说:公安局移送了一件抢劫案,抓了三个男的,还有一个女的,叫浦英,回四川了,你与公安人员到四川跑一趟,把她带回来。领导又说:别看这女的不是主犯,可有了她的口供,这案子就好办了。‎ 第二天,我和公安局的两名侦查员出发了。公安去的是一老一少,老的姓常,五十来岁,是个干了三十年公安的老家伙;少的姓钱,刚从警校毕业的黄毛丫头。两个多小时后我们已到了重庆,然后坐八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我们抵达了浦英居住的小镇。当地的民警把我们领过去,指指一个正在刷墙的二十多岁女子说,就是她。我们就向她出示了逮捕证,浦英好像知道我们要来似的,也没大哭小叫的,到里屋拿了几件衣服就跟我们走了。路上我问她:刷墙干吗?她说:想开个小饭店。‎ 目标抓到了,该回上海了,老常说:回去不能坐飞机了,飞机上不让带犯人。我便问老常:你到过三峡吗?因为在出来前我就研究过地图,这一路上最好玩的地方便是三峡。老常说:没到过。‎ 我赶紧建议说:回去我们坐轮船怎么样?顺便还能看看三峡。‎ 老常犹豫了一下,说:也好。‎ 可当我们登船时却遇到了麻烦,检票员一听说我们带了犯人,立刻精神高度紧张,说你们带着犯人怎么可以和旅客坐在一起呢,出了事谁负责?‎ 我们只得退到一边,老常将浦英的手铐摘了,叫小钱牵着她的手,换了一个检票口,这次我们顺利登了船。在船舱里安顿好行李,老常悄悄对我说,我们不能再给浦英上铐了,不然准麻烦。‎ 我问: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老常说:只要她的精神放松,不跳江就成。‎ 为了使浦英放松,我便跟老常、小钱轮番上阵,晓之以法,动之以情,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八个字解释得极透彻极有感染力。浦英终于被感动了,说:我一定走坦白从宽的路。‎ 第二天早晨,甲板上人声喧嚷,一问才知船已至三峡。我们都想出去看三峡,可将浦英一个人放在舱里不妥,于是就将浦英也带到了甲板上。‎ 三峡真不愧是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激流险滩,峡谷青山,还有种种美丽的传说,都在这里融汇……我连忙打开了照相机,给老常、小钱照相,老常也打开相机为我照……‎ 看完了三峡,这一路上便没有什么精彩的镜头了,我们就整天待在船舱里。‎ 回到上海,为了想表现自己的办事效率和能力,我决定连夜审讯浦英,做一份浦英交代的详细材料给领导看。‎ 走进审讯室,我的心情非常轻松。浦英,你把参加抢劫犯罪的经过说一遍。我的语气是非常温和的。‎ 浦英看了我一眼,低下头去一声不吭。‎ 我把刚才的话又重复了一遍,嗓门自然也提高了一些,浦英头也没抬,还是沉默。‎ 这下我有些火了:浦英,你为什么不说话?你不是在船上说好要争取宽大,难道你不想早一点回家吗?!‎ 浦英依然沉默。‎ 我终于没了招,无奈之中只能打电话向老常求救了,老常慢条斯理地对我说,别急,过两天我去审审看。‎ 两天后,老常送来一份浦英的亲笔供词,整整九页纸。‎ 咦,你是怎么使浦英交代的?我非常吃惊。‎ 老常不肯说。可我逼他非说不可,老常便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照片给我看,想不到竟是浦英在船上的照片,背景是三峡的神女峰。‎ ‎4.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品营造了一种暖色的氛围,让人与人能够在心灵上对自然、对生活、对人性产生共鸣。船过三峡,大家一同登上甲板欣赏三峡宜人景色,纷纷留影大自然,那一刻似乎没有了“警匪”之分。‎ B. 拘捕行动顺利进行,审讯时却意外遭遇女嫌疑人拒绝交代的抵触行为,而公安老常的出现,令局面顿时扭转,最终让女嫌疑人亲笔写下九页供词。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C. 本文刻画人物,生动传神,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注重在细微处着墨,老常和浦英的形象跃然纸上,再现了生活中人性真善美的力量。‎ D. 一个人触犯法律是有很多原因的。他既要受到法律制裁,也要得到人文关怀,这样才能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公安老常在办案过程中,就是深谙此道,所以工作出色,略胜一筹。‎ ‎5. 请结合小说全文,简要分析老常这一人物形象。‎ ‎6. 文中有关神女峰的景色描写非常简略,而小说标题为“神女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C 5. (1)老常是一个富有经验的警察形象。(2)成熟老练,细心稳重;(3)热爱生活,做事周全;(4)对嫌疑人人格尊重,洞察心理。 ‎ ‎6. (1)神女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故事由关于神女峰的旅游广告提起,带着嫌疑人游览神女峰是故事的主要内容,结尾处神女峰下的留影是攻破女嫌疑人心理防线的关键。‎ ‎ (2)人物形象上:老常平易近人,尊重浦英,没有因为她是嫌疑人而在美景面前在人格上歧视她,而是一视同仁地为她拍照。神女峰是老常高尚人格的见证。‎ ‎(3)主题上:神女峰的照片是攻破女嫌疑人心理防线的关键,神女峰下的留影不仅唤醒了浦英对生活的向往,也让她获得了做人的尊严。公安干警这种“人性化”的工作理念,彻底唤回了浦英良知的回归。‎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C项,“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不正确,文中没有心理描写。‎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概括和分析能力,从老常的身份、做事风格、对人的态度、情节结局等方面概括。老常的身份是警察,“干了三十年公安”,坐轮船时摘掉犯人的手铐,让犯人精神放松,利用照片使犯人招供,都表明老常经验丰富,成熟老练,能够洞察犯人的心理。摘掉犯人手铐后“叫小钱牵着她的手”,等照片洗出来后再审问犯人,都表明老常细心稳重,做事周全。轮船上给犯人照相,表现出老常对嫌疑人的尊重。‎ 点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老常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叶嘉莹,点燃现代人的诗词情 ‎《环球人物》:叶先生,您说没有诗词,您难以在人生的逆境中坚持下来。困顿时,哪些诗词给您以慰藉和勇气?‎ 叶嘉莹:晏殊写过一句词:“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满目河山都是引起你怀远的,可你怀念远人,远人就来到你面前了吗?你就飞到远人身边了吗?所以他说“空念远”,念远是白白的,没有用处的,伤春也是空伤春,他写的是两重的悲哀,也是两重的反省。晏殊解决的办法就是不如怜取眼前人。我大学毕业,曾经到私立的并不著名的学校去教书,但我讲课一样认真去讲。眼前要做的,我把它做好。我不能对不起陶渊明、杜工部、李太白。他们有这么好的东西,我一定要把他们好的东西讲出来。所以,一个人不要梦想,不要空想,不要空空地怀念过去,不要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重你的现在。‎ ‎《环球人物》:这有些像现在年轻人爱说的,“不恋过去,不惧将来”,然而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在逆境中的悲伤自怜,古人如何克服?‎ 叶嘉莹:若以欧阳修为例,欧阳修历经宦海沉浮,晚年到颍州西湖定居,写了十首《采桑子》,每首的第一句结尾都是“西湖好”,而他所写的西湖景物,无论任何季节,任何天气,没有一时一处不美好。读一遍就能体会到他遣玩的意兴。他不是肤浅的欢乐的追逐,他是透过悲慨写欢乐。‎ 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我们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有的人悲哀,对世界都痛恨,都悲观,也有人盲目享乐。可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 ‎《环球人物》:顾先生说得真好,“有生之事业,乐观之生活”。然而人们往往是在追逐事业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体会了顺逆无常,生出许多人生际遇的感怀,甚至是伤怀。‎ 叶嘉莹:那么,你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写大江,李后主写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写的只是悲哀的一面,没有反省和超脱的一面。苏东坡则不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悲哀感慨之中有一种超脱,一种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通古今而观之,这是做人要培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环球人物》:对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在一地成长,在一地读书,又在一地工作,回忆过往,每个地点都能让人产生乡情。而思乡,恰好是古诗词另一个恒久的主题,对吗?‎ 叶嘉莹:韦庄有《菩萨蛮》五首。第二首,他在江南,人家劝他“未老莫还乡”,他坚持一定要回到故乡。可是到第三首,他说“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我现在不得不离开江南了,回想才觉得当年在江南的那一段日子,还是好的,还是快乐的。我当时是年轻的,春天时穿上美丽的春装。薄,那么轻松美好的衣服。你要知道,最难得的是你生命中精力最饱满的那一段生活——你的青春,你的韶华。‎ ‎《环球人物》:朱光潜曾比较中西爱情诗,“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姻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之后婚姻,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所以我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共鸣?‎ 叶嘉莹:钟嵘《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第一首《行行重行行》写了“生别离”的两个人,其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就真正是惊心动魄——纵使你不甘心放弃,决心等到底,可你有多少时间等待?一年很快就到岁暮,人生也很快就到迟暮。一旦无常到来,一切都归于寂灭,这是多么令人恐惧而又不甘的事!事实上,这又是绝不可避免的事。“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多么平常而朴实的语言,却带有如此震动人心的力量。‎ ‎《环球人物》:除了欢情与别愁,我们还能从有关爱情的诗词中读出什么感悟?‎ 叶嘉莹:欧阳修《蝶恋花》里有一句:“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真是神来之笔。这个窄袖轻罗的女子低头采莲,从荷塘的倒影里忽然发现自己容颜的美好。一个人,也许你终其一生从未发现过自己的美丽,不只是外表,还有品格、修养、志意。你任凭时间像流水一样逝去,没有珍重过自己,没有爱惜过自己,没有想过自己还可以完成什么。当采莲女子发现自己的美,“芳心只共丝争乱”,这是觉醒、反省的时刻,我这一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的美好应该交付给谁?作为读词的人,你们的一生又该交付给什么,你们是否想过自己能成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 ‎(摘编自《环球人物》第345期)‎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14年11月,90岁时,回国定居。‎ ‎②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 ‎ “我第一次听先生讲课,只觉惊为天人。”叶嘉莹门下的博士后蔡雯对《环球人物》记者感叹道,“听先生的课与讲座,听得越多,便越发觉得一切情感都能在古诗词中、在千百年前的古人那里找到深切的、直抵灵魂的共鸣。在现代社会里生存,你的种种苦乐,都可以在数千年的文化原乡中找到最大的共情、共鸣、共振。拥有了这片文化原乡中的诗意,你就不会孤独。”‎ ‎④《朗读者》节目组联系到叶嘉莹先生,想请她上节目,但93岁的老先生想了想,没答应。她说想学习杨绛先生,把自己“关”起来。她的“关”不是为了幽居与隐逸——叶嘉莹现在定居南开大学,不外出的时候,她或是“关”在西南村的寓所里讲课,或是“关”在迦陵学舍里著述。她皓首著书,鹤发授课,正是为了把古体诗词的火种传下去,燃出现代人那一份怦然心动的热情。‎ ‎7. 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叶嘉莹认为,面对逆境要做一个“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应像欧阳修那样“透过悲慨写欢乐”。‎ B. 同样写大江,李后主没有反省和超脱,因而笔下只是悲哀;苏东坡拥有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因而笔下透出一种欢快的心绪。‎ C.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平常而朴实的语言,却有震动人心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共鸣”的很好例证。‎ D. 困顿时,叶嘉莹从晏殊的词中得到了慰藉和勇气,明白不能空空地怀念过去,更不能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惜现在“怜取眼前人”。‎ ‎8. 下列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思乡是古诗词中一个恒久的主题,叶嘉莹先生对《菩萨蛮》五首其三中,“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的剖析,有力诠释了这一主题。‎ B. 在叶嘉莹先生看来,感受古诗词的欢情和别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能思考自己能否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 C. 叶嘉莹先生在中国古诗词上造诣很高,作为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播者,对古诗词有着独特的情感和深入的研究,几十年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她对中国古诗词的那份理解和激情点燃了许多现代人的诗词情。‎ D. “叶落归根”,90岁高龄时叶先生回国定居,学习杨绛先生,把自己“关”起来,从此拒绝一切活动和荣誉,一门心思把自己对古诗词的研究成果教给后辈,为中国古诗词的传承奉献力量。‎ ‎9. 访谈中,叶嘉莹先生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你觉得先生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请结合访谈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 ‎【答案】7. B 8. C ‎ ‎9. ①正视现实,脚踏实地,不空想。即使在困顿时,她也一直把眼前要做的事情做好。‎ ‎②乐观阳光。她的乐观和阳光的心态洋溢在对古诗词的解说中,她就是那类总“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的人。‎ ‎③机智幽默。她基本不从正面回答记者提问,而是机智的引古诗词切入回答。解说“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芳心只共丝争乱”等句子的语言充满幽默感。‎ ‎④追求不辍。虽年事已高,但仍兴致勃勃地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发扬光大努力工作着。‎ ‎⑤心怀祖国,无私奉献。90岁高龄时,毅然回国,用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研究成果滋养后学。‎ ‎⑥中国古典诗词造诣深厚。每次答问,叶先生都能脱口而出,且妙语不断。‎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苏轼拥有‘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因而笔下透出一种欢快的心绪”错,原文中说的是“悲哀感慨之中有一种超脱”,并不是“欢快的心绪”。‎ ‎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从此拒绝一切活动和荣誉”错,相关链接(2)中“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D项,“感受古诗词的欢情与别愁并不重要”不合文意,见访谈记者第六问及叶先生答语。E项,根据叶先生对记者第四问的回答可知,“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少年春衫薄”是对“生命中精力最饱满的那一段生活--你的青春,你的韶华”的回忆的抒写,不是对思乡这一主题的诠释。‎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9. 试题分析:题干是“访谈中,叶嘉莹先生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你觉得先生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请结合访谈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 ‎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阅读访谈内容,从叶嘉莹的回答记者的话中知道,在困顿时,叶嘉莹从晏殊的词中得到了慰藉和勇气,明白不能空空地怀念过去,更不能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惜现在“怜取眼前人”。这表明她是一位正视现实,脚踏实地,不空想的人。叶嘉莹认为,面对逆境要做一个“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她的乐观和阳光的心态洋溢在对古诗词的解说中,她说应像欧阳修那样“透过悲慨写欢乐”。90岁高龄时叶先生回国定居,一门心思把自己对古诗词的研究成果教给后辈,为中国古诗词的传承奉献力量。她基本不从正面回答记者提问,而是机智的引古诗词切入回答。解说“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芳心只共丝争乱”等句子的语言显示了她的机智、幽默。中国古典诗词造诣深厚。每次答问,叶先生都能脱口而出,且妙语不断。结合上述的分析,分点回答本题即可。‎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刺史陶谦举茂才,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昭变色而前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权谢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魏黄初二年,遣使者邢贞拜权为吴王。贞入门,不下车。昭谓贞曰:"夫礼无不敬,故法无不行。而君敢自尊大,岂以江南寡弱,无方寸之刃故乎!"贞即遽下车。‎ 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后蜀使来,称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权叹曰:"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 明日,遣中使劳问,因请见昭。昭避席谢,权跪止之。昭坐定,仰曰:"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泯没之后,有可称述。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权辞谢焉。‎ 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谥曰文侯。‎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张昭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B. 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C. 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D. 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或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B. 田猎是一种围猎的形式,人类进行田猎的起因是为了生存,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田猎逐步演变成了由官府或皇家举办的具有军事意义的活动。周礼规定,田猎不捕幼兽,不杀有孕之兽,不伤未长成的小兽,不破坏鸟巢,要围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网打尽。‎ C.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还比较年少,所以称“弱”。此外,表示年龄的特定称谓还有总角(幼年)、豆蔻年华(十三四岁)、束发(女孩15岁)、及笄之年(男孩15岁)、不惑(40岁)、耄耋(八九十岁)等等。‎ D. 举茂才,即推举为秀才。茂者,美也,茂才者,有美才之人也。西汉时,举茂才只是特举而非常科。东汉光武帝下诏茂才由特举变成了岁举常科,成为了仅次于孝廉的一种察举科目。‎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昭先后辅佐孙策、孙权兄弟开创并巩固了东吴政权。他少而好学,博览群书,长而有谋,才冠当世。‎ B. 张昭性情直爽,敢于犯颜谏诤,从不偷容取合。孙权好田猎,常冒险射虎,张昭谏言,认为作为君主不应驰逐于田野,和猛兽比较武勇,而应驾驭英雄,驱使群贤。‎ C.‎ ‎ 张昭忠心护主。孙策死后,张昭率领其他官员拥立孙权为君并辅佐他,亲自扶孙权上马,率兵出战,从此以后大家都有了归属感。‎ D. 蜀国使者到访,群臣没有人能对付,孙权派人慰问,请求拜见张昭,张昭不愿改变志向逢迎使者,坚持离席,孙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他道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 ‎(2)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 ‎【答案】10. B 11. C 12. D ‎ ‎13. (1)作为别人的后代,贵在能继承先辈交付的重任,光大父兄的遗业,来成就不朽的功业。(2)假如张昭在座,他不被折服也会说不出话来,又怎么会在这里自吹自擂呢?‎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正确断句)的能力。先判断四个选项的相异处,再分析相异处的前后内容,判断哪个选项更合理。“群盗”“孝廉”是句子的主语,前面都要断开。“哉”是句末语气词,后面要断开。“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句子省略的主语是前文的张昭,前面都要断开。“然后”是常用于句首,前面要断开。因此选B项。‎ 点睛: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积累。C项“豆蔻年华(十三四岁)、束发(女孩15岁)、及笄之年(男孩15岁)”表述错误,豆蔻指女孩十三四岁,束发指男孩15岁,及笄指女孩15岁。‎ ‎12. 试题分析: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孙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他道歉。”表述错误,没有向他道歉,而是告辞离开了。‎ ‎13.‎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后,后代;负荷,继承;克,能够;昌,发扬光大。第二句中,使,假如;坐,通“座”;安……乎,又怎么……呢。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参考译文:‎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自幼好学,擅长隶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一起都有名声,彼此友善。20岁被举荐为孝廉,不去就任。和王朗共同议论旧君名讳的事情,同州里的才士陈琳等人都称赞他。刺史陶谦举荐他为茂才,他不接受,陶谦认为他轻视自己,于是就逮捕了他。赵昱尽力营救,他才能免罪。孙策创立帝业时,任命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入堂拜见孙策的母亲,就好像并肩共事的旧友一样,不论政治或军事,孙策全部托付给张昭办理。‎ 孙策弥留时,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领群臣拥立(孙权为君),加以辅佐。(张昭)上奏章给汉王室,(向孙权)移交下属各城,朝廷内外的将校官员都命令他们要忠于职守,孙权因过分伤感还没有处理政事,张昭对孙权说:“作为别人的后代,贵在能继承先辈交付的重任,光大父兄的遗业,来成就不朽的功业。现在天下动乱,群盗满山,你怎么能一直沉溺于伤心之中,放纵普通人的情感呢?”于是亲自扶孙权上马,帅兵出战,这以后众人的心里知道有所归属。‎ 孙权每次去打猎,常常骑着马射杀老虎,老虎也常常突然向前攀住马鞍。张昭变了脸色上前说道:“将军哪里值得这样做呢?作为一个国君,是说能驾驭天下的英雄,任用群贤,哪里是说在原野上驰足,和猛兽一较勇力的呢?如果一旦发生祸患,怎奈得天下人的嘲笑?”孙权向张昭道歉说:“年纪轻,考虑事情不够深远,这件事我对您觉得很惭愧。”魏黄初二年,派遣使者邢贞任命孙权为吴王。邢贞进军门,不下车。张昭对邢贞说:“礼节没有人敢不尊敬,所以法令没有不实行的。而你竟敢妄自尊大,难道是因为(我们)长江以南地区兵少力薄,没有一寸见方的刀的缘故吗?”邢贞立刻就下车了。‎ 张昭每次朝见,言辞慷慨,脸色充满了正气,他曾经因直言违背了皇上的旨意,皇上不再召见他。后来蜀国使者来,称赞蜀国人的美德,而群臣没有人能对付的,孙权感叹说:“假如张昭在座,他不被折服也会说不出话来,又怎么会在这里自吹自擂呢?”第二天,(孙权)派遣使者慰问他,就请求拜见张昭。张昭离席谢罪,孙权跪下阻止他。张昭坐定后,仰头说:“过去太后、桓王不把老臣嘱咐给陛下,而把陛下嘱咐给老臣,所以我想竭尽做臣子的忠节,来报答他们的厚恩,(也考虑)如果我死了之后,有值得称道的。如果自己竟然改变志向,来讨取别人的欢心,这是我不能做到的。”孙权告辞离开了。‎ 张昭容貌端庄严肃,有威风。孙权经常说:“我与张公说话,不敢随便。”全吴国都敬畏他。(张昭)81岁,嘉禾五年去世,谥号“文侯”。‎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4. 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在一个春日的傍晚来到一片开阔的原野上,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悠然”传达出一种闲适清雅的感觉。‎ B. 颔联诗人运用“碧”“翠”两字,在读者眼前勾画出一幅色彩明丽,对比鲜明的春景图。随着他的目光望去,飞鸟,行人,一派和谐景象,充满画面感。‎ C. 尾联承接上联好山好水,诗人虽家中屋陋却仍然能安贫乐道、姿态惬意,大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趣味。‎ D. 诗人将景色描绘得如此美好,春光,行人,青山碧水。这些暗含了一个文人儒生心中的价值取向,他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中,亦能从这样的景致中看到自己关注的东西。既富有美感,又有现实的积极意义。两者完美的结合,这正是郑珍的高妙之处。‎ ‎15. 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答案】14. C 15. 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诗人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反衬”),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明确。(如同意前一种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适当给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五个选项均考核诗歌的景物和情感,其中C项,深山秋雨图,同样充满静态美。D项,诗人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与对民生疾苦感叹。‎ ‎15.‎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探究的内容是诗歌尾联是否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答题时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阐明理由,如不能删,理由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诗人内心的沉重,“以乐景衬悲情”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明确。‎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说宋荣子能做到明辨内外、荣辱之境,因此宋荣子才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互应和,悠长而辽远,这情景正应了《滕王阁序》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悟已往之不谏 (2). 知来者之可追 (3).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渔舟唱晚 (6). 响穷彭蠡之滨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本题考查的几句默写都是理解性默写,考察学生对古诗文意义的理解程度。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如:谏、劝、沮、蠡等词容易写错。‎ 第II卷 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近日,中美双方就贸易纠纷再行磋商,美方强硬地提出一些无理要求,试图威逼中方签订城下之盟,显然是低估了中国的实力。‎ ‎②阳春三月,百花盛开,植物园内姹紫嫣红:粉嫩娇俏的桃花、晶莹剔透的梨花、如云似霞的樱花,引得游客纷纷立此存照。‎ ‎③站在潮心岛眺望远方,湖面上,芦苇随风摇曳,天鹅、鸭子三五成群,在湖面上自由自在地游荡,此情此景如画卷一般,令人如坐春风。‎ ‎④虽然球队主教练对这场比赛充满信心,但因为锋线两位核心球员都尚未伤愈复出,中场主力又因红牌停赛,他在排兵布阵上捉襟见肘。‎ ‎⑤《经典咏流传》节目让传统诗词的古典美与现代美琴瑟和鸣,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开创了文化节目新时代。‎ ‎⑥优秀的人有极高的素养,他们往往虚怀若谷。正因有这样的胸怀,就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就能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A. ①④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①城下之盟:因无力抵抗到了城下的敌军而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②立此存照:原意是写下字据保存起来,以作将来查考的凭证。此处望文生义,错误理解为“站在此处照相”。③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得到教益和感化。望文生义。④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符合语境。⑤琴瑟和鸣:比喻夫妇情笃和好。句中形容“古典之美”与“现代传播技术”,属对象误用。⑥虚怀若谷:形容十分谦虚。使用正确。‎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这不仅能让学校对孩子们产生归属感,还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实现小书法家梦想的平台,让他们体验到设定目标然后努力实现的过程。‎ B. 陈安丽到宜昌调研时强调高新区要着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并提出是否加强科技创新,决定着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 C. 冯小刚在电影行业颇有影响,从几年前的《非诚勿扰》到而今的《芳华》,票房令业内人士羡慕,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D. “全国向上好青年”推选活动旨在寻找、发现、推选身边的好青年,引领广大青年崇德向善,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答案】D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今天是我的儿子与儿媳的大喜之日,作为家父,我代表我们全家对各位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B. 拙作《一盏灯的时间》新成,甚觉文辞微浅,瑕疵颇多,冒昧将文稿寄您一份,敬请不吝雅正。‎ C. 我在电话里和小白进行了磋商,相约周日下午一起去看电影《红海行动》,共同度过一个愉快又充实的周末。‎ D. 刘老师,您的书我已经收到,感谢惠赠,拜读后受益匪浅,你真是堪称哲学大家,作品我定当惠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A项“家父”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的称呼。不符合语境。B项“雅”,敬词,表示对对方的行为的敬重。“正”,指正,指教。使用正确。C项“磋商”多用于正式场合,表示双方仔细商量和研究,交换意见。不符合语境。D项“惠存”敬词,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使用不当。‎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们说,灵魂需要滋养。其实,是眼睛需要滋养。眼睛丰富、丰满了,灵魂才会丰富、丰满;眼睛若是贫瘠、干枯的,①_________。眼睛是不会说谎的。当我们以美好滋养它时,它会在心中生长出一份美好来;当我们以丑陋滋养它,②__________。因此,我们看一个人的素养高低,③_________,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答案】 (1). ①灵魂必苦涩荒凉,砂砾遍布 (2). ②它会在心中生长出一份丑陋来 (3). ③只要看看他的眼睛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衔接与表达连贯的能力,做题时,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大处着眼、小处探究,重在整体把握,然后逐一击破。解答该题要注意前后文语境及句式,第一处根据前文“眼睛丰富、丰满了,灵魂才会丰富、丰满”的句式可推出“眼睛若是贫瘠、干枯的,……”后半句是写“灵魂”的;第二处根据“当我们以美好滋养它时,它会在心中生长出一份美好来;”可知句式应和它相同,“当我们以丑陋滋养它,”后半句应是“它会在心中生长出一份丑陋来”;第三处是总结句,总结眼睛和内在灵魂的关系,根据“因此,我们看一个人的素养高低,……,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可推出答案。‎ ‎21. 阅读下面漫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①请用简明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不超过30字)②简述漫画的寓意。(不超过50字)‎ ‎【答案】(1). 一名男子眼睛盯着手机,手拄拐杖,在盲道上行走。 (2). 眼睛用来看手机而不看脚下的路,讽刺现代社会沉迷于手机的虚拟世界,不脚踏实地走脚下路的人。‎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题目有两问,第一问要求描述画面内容,第二问要求概括漫画寓意。第一问解答时需要先弄清画面主体,仔细研究漫画,可确定答案的关键词为“一个男子”“手机”“拐杖”“盲道”“眼睛”等,然后再描述画面内容。第二问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年轻人对于手机沉迷的现象分析得出。画面上年轻男子沉迷手机,不是盲人,却只能借助拐杖走盲道,已经形同盲人,讽刺了现实社会人们痴迷手机的现象,也讽刺了沉迷于虚拟世界不能脚踏实地的人。‎ 写作 ‎22.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永远不要觉得为时尚早,永远不要觉得为时已晚。‎ 对这句话你有何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为时已晚其实为时尚早 时机是一个难以掌握的东西,有时候明明为时已晚其实为时尚早,还有努力和争取的时间。所以不要轻易放弃,只要还没有尘埃落定也许还有可以转圜的余地。‎ 比起希望,我觉得人总会对失望比较敏感,至少我就是这样的人,很难看到希望,却会轻易地感到失望,然后果断放弃。当我努力了一阵子发现一点效果的时候,我就会立即停止努力,觉得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还不如什么都不做,或者选择更容易有效果的事情来做,也好过这种努力了却一无所得的情况。可是,当我看到别人用同样的方式做同一间事情,只比我多花了一点时间就得到了显著的效果时,我就后悔当初为什么过早地放弃,为什么不能再努力一会儿,就不会是现在这个境地了。‎ 因为看不到效果,没有进展,我就以为自己做错了,觉得即使继续努力也为时已晚了,也就失去了信心,更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动力。可是往往我觉得为时已晚其实为时尚早,事情还没有结束,甚至还没有成定局,还有可以努力、可以改变的空间。‎ 虽然后来我明白了这一点,但是我依然会在很多时候觉得为时已晚,早早地放弃,然后看着别人成功,而我花了力气却什么都没有得到。归根到底,我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不相信自己能做到,下意识地认为自己一定会失败,所以才会在看到一点点苗头就不敢前进,不是止步不前就是掉头离开,而这时我往往距离成功并不远。‎ 学会相信自己,用积极的心态看待事情的发展,别急着否定自己,有时候为时已晚其实为时尚早,还没有到放弃的时候。不要害怕失败和失望,最糟糕的结果也就是一场空,但最好的结果是如愿以偿。勇敢地继续努力一会儿,总会看到希望的。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努力,而是因为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即使身处绝境也会有一线生机,更别说还没到无可挽回的地步了,希望就更大了。所以不到最后一刻都不要轻易放弃,机会往往就在这一刻出现,一旦抓住了这个机会就有扭转乾坤的可能了。虽然时机稍纵即逝,难以捉摸,但是有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你以为错过了时机再努力也是枉然,其实机会还没消失,就等你奋起直追,即使错过了这个机会,也会有下一个机会。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机会,缺少的是为机会坚持的人。人人都有机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机会成就自己。‎ 人生的阴霾不会自动消失,都要靠你努力地奔跑,跟随心中的方向和目标前进,走出了阴霾才能迎接晴朗。不管阴霾与晴朗的距离有多远,你不放弃就有看到晴朗的机会。不要轻易说为时已晚,也许还会有转机,也许是你过于悲观,一切皆有可能。为时已晚其实为时尚早,努力不嫌晚,现在正刚好。‎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就是一句话“永远不要觉得为时尚早,永远不要觉得为时已晚。”,这句话中有两个方面内容,看似矛盾,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永远不要觉得为时尚早”说的是,做事要早动手,由此可以立意为“时不我待”“未雨绸缪”等;后面一句“永远不要觉得为时已晚”是说对已出现的问题坦然面对的一种态度,接受现实,不自暴自弃,由此可以立意为“不要自怨自艾”“发现问题,迎头赶上”等。综合两句话总体立意,可写“一路前行,无怨无悔”。行文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展开论述,论述中注意选取典型的事例,如结合中国当今的“芯片”领域写要迎头赶上,同时要放眼未来,参与“5G”的标准制定等事例,让文章深刻,有说服力。‎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选准解释语句的角度进行立意行文即可。‎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