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5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年级上学期三校联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
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
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
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商末周初的政
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周初
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
生动写照。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
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
变革。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
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
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对此,大儒
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纳。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
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
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
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
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
情况下却稍嫌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
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但自天宝之后,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
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走向消亡。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
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改变了地方势力“既有
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
元明清三代,虽然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不同,但他们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
与两宋时期边患屡兴相比,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也明显加强,而“摊丁入亩”等政策之所以
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
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
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土地与君权的联动机制也使中国古代
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而当土地与君权出
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 解
矛盾冲突。
1
(选自刘伟《土地问题决定中国古代政治走向》,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土地在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土地与君权的联动机制也有其弊端。
B.封建君王只要推行一些制度,将土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就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C.商鞅抓住土地这个关键问题所推行的变法,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
D.隋朝统治者为打击豪强大族推行均田制,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因操之过急导致政权灭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提出观点,然后按朝代先后顺序列举了历代重视土地问题的材料来进行论证,据
丰而理实,脉络清晰。
B.文中所举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事例,证明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常伴
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C. 结尾段提出了掌权者在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时,有必要采取措施缓解土地与中央集权或
君权之间的矛盾的观点。
D.文章论点分明,论据充分,论证采用举例、对比和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说理生动形象,
深入浅出,透辟周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西周建立至春秋中期时段,井田制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然而随着新的土地关系和生
产关系的出现,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
B.门阀政治在魏晋南北朝时延续达数百年,这警示后世统治者如果中央政权不能抑制土地兼
并,对所辖区域的控制就会越来越弱。
C.李唐政权在天宝之后走向消亡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当初政权走向稳定和强大所依赖的均田
制因中央政权对地方行政的失控而遭到了破坏。
D.从元明清三代所采用的土地政策和对边疆的控制力可以看出,在古代要绝对控制土地所有
权和分配体系才能有效控制边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药砚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
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
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
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
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
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
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
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
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
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
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
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
2
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
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
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
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
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
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
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
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
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
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
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
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
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
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
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
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
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
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
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
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
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
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
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
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5.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3
6.小说的结尾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 12月6日晚,经合组织(OECD)公布了2015PISA测试的结果,新加坡以数
学564、阅读535、科学556的成绩取得总分第一,日本、爱沙尼亚、中国台北、芬兰、中国
澳门、加拿大、越南、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北上广苏,前两次仅上海参与)分居二至十位。
北京、上海、江苏、广东、香港、台北的学生当中,每四名学生就有多于一名的学生在数学
测试中得到顶级成绩——在全球比率最高。
PISA2015得测试对象为72个国家和地区的54万名15岁学生,测试内容包括阅读、数
学以及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科学对于如今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愈发重要,此次PISA将
重点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PISA2015主要关注的能力是:在海量的信息流和飞速发展的当下,
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 能够判断证据,并且根据这些实际的证据得出
结论;理解当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发现,科学的“真理”也可能会随时间而改变,并且,人类
应该越来越理解自然的力量和科技的力量及其局限性。
(取材于搜狐教育、文汇教育等2016年12月7日的相关报道)材料二:
去年12月,经合组织公布了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2012年PISA测试结果,上海学生
在三个科目中均排名第一。
PISA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行的15岁学生阅读、数学、科学能力评价研究
项目,该项目从2000年开始,每3年进行一次测评。其数学测试并非进行机械的重复运算,
而是测试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的能力,所有测试项目大约持续390
分钟。此外,学生与他们的校长都要填写问卷,以提供学生背景、学校信息、学习经验、教
育系统与整个学习环境等相关信息。2012年是上海第二次参加PISA测试,此次测试的重点
4
测评领域是数学。在这次测试中,上海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三个科目分别取得613分、
570分和580分,傲视群雄。
(人民网2014年2月20日,来源:《钱江晚报》有删改)
材料三:
东方网12月2日消息:2009年,首次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PISA)的上海学生
获得全球第一的佳绩。明天下午,这项3年一次的测试将公布2012年测试结果,上海学生第
二度参加,结果令人期待。
PISA是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发起的国际比较研究,从2000年开始,每3年进
行一次,每个国家(地区)至少有150所学校、4500名学生参加测试。PISA 测评由两方面
内容组成。一方面为阅读、数学和科学三大领域的测试,主要测评在完成或即将完成义务教
育时,15岁的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全面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对学生、
校长等人员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个人、家庭和学校背景信息,分析影响教育
质量的因素,为学校教育系统的改进提供政策建议。PISA测试的时间为2小时。每次PISA
测评会从阅读、数学、科学中选择一个作为主要领域,另外两个作为次要领域。前三次PISA
测评的主要领域分别是阅读(PISA2000)、数学(PISA2003)、科学(PISA2006)。PISA2009
的主要测评领域又回到阅读。上次测试中,上海学生表现出小说、散文等连续文本阅读能力
较强,但图表、表格、清单等非连续文本阅读表现相对较弱的特点。
(东方网2013年12月2日,来源:《新民晚报》。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2015PISA十强中,亚洲占比70%,中国对此数据的贡献超过50%。
B. 在测试的三大领域中,亚洲国家的数学具有显著的相对优势。
C. 取得顶级数学成绩的中国学生占全球比率最高,超过了四分之一。
D. 中国大陆总分屈居第十,据表中数据推测,可能主要是阅读拖了后腿。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PISA即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是经合组织发起的一项国际比较研究,整个工作耗时逾年,
影响正在扩大中。
B. 中国大陆测试总分从两届蝉联冠军狠跌至第十名,印证了其近年来义务教育办学质量的大
幅下滑。
C. 最后一次的PISA测试的主要领域是科学,重点关注“像科学家那样思考”的能力,这在
信息爆炸的当下尤有意义。
D. 2012年测试中,上海学生表现出小说、散文等连续文本阅读能力较强,但图表、清单等
非连续文本阅读表现相对较弱的特点。
E.PISA系各国和地区自愿参加,毕竟是一种民间行为,其数据远不如中高考权威,其实并不
能证明我国大陆义务教育质量下滑。
9.中国参与PISA测试,请结合文本谈谈从中可以获得哪些教育启示。(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寔,字子真,平原高唐人也。父广,斥丘令。少贫苦,卖牛衣以自给。然好学,手约绳,
口诵书,博通古今。清身洁己,行无瑕玷。郡察.孝廉,州举秀才,皆不行。以计吏入洛,调
为河南尹丞,除尚书郎、廷尉正。后历吏部郎,参文帝相国军事,封循阳子。
钟会、邓艾之伐蜀也,有客问曰:“二将其平蜀乎?” 曰:“破蜀必矣,而皆不还。”
客问其故笑而不答竟如其言其先见皆此类以世多进趣廉逊道阙乃著《崇让论》以矫之。泰始
初,进爵为伯,累迁少府。
5
初,妻卢氏.生子跻而卒,华氏将以女妻之。弟智谏曰:“华家类贪,必破门户。”辞之
不得,竟婚华氏而生子夏。竟坐夏受赂,免官。顷之,为大司农,又以夏罪免。每还州里,乡人载酒肉以候之。难逆其意,辄共啖而返其余。或谓曰:“君行高一世,而诸子不能遵。何不旦夕切磋,使知过而自改邪!”曰:“吾之所行,是所闻见,不相祖习,岂复教诲之所得乎!”世以言为当。
后起为国子祭酒、散骑常侍。九年,迁太保,转太傅。少贫窭,杖策徒行,每所憩止,
不累主人,薪水之事,皆自营给。及位望通显,每崇俭素,不尚华丽。虽处荣宠,居无第宅,
所得俸禄,赡恤亲故。虽礼教陵迟,而行己以正。丧妻为庐.杖之制,轻薄者笑之,不以介意。
自少及老,笃学不倦。尤精《三传》,辨正《公羊》,以为卫辄不应辞以王父命,祭仲失为臣之节,举此二端以明臣子之体,遂行于世。又撰《春秋条例》二十卷。及薨,时年九十一,谥曰元。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客问/其故笑而不答/竟如其言/其先见皆此/类以世多进趣/廉逊道阙/乃著《崇让论》以
矫之
B.客问其故/笑而不答竟如其言/其先见/皆此类以世多进趣/廉逊道阙/乃著《崇让论》/以
矫之
C.客问其故/笑而不答/竟如其言/其先见/皆此类/以世多进趣/廉逊道阙/乃著《崇让论》以
矫之
D.客问/其故笑而不答/竟如其言其先见/皆此类/以世多进趣/廉逊道阙/乃著《崇让论》/以
矫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察,即考察后予以推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
的途径,也是十分公正的选官制度。
B.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
称女子为“某氏”是男权时代的产物。
C.祭酒,汉魏以后官名。西晋以来设国子监祭酒,是国子监(古代最高教育机构)最高级
主管,相当于校长或教育部长。
D.庐,建造房舍。古人在父母下葬之后,在父母坟旁搭“墓庐”而居,继续为父母守护坟
墓,这就是所谓的“庐墓”现象,以此表至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寔勤奋好学。少小时虽家庭贫困,但他抓紧点滴时间,忙而不耽误学习;他学而不厌,
广览群书,学识渊博。
B.刘寔善于治政。他从修身做起,凭着自身的才能德行一生担任诸多官职,君王重用他,
百姓爱戴他,任职以来一帆风顺。
C.刘寔生活清贫。年少时能吃苦,能做的事不麻烦别人;做官时所得俸禄多用来接济他人,
就是官位显赫时,仍崇尚朴素。
D.刘寔有主见。面对礼教衰微,他坚持以礼正身;丧妻时行庐杖的丧制,对于他人的嘲笑
他不放在心上,坚持己见。
13. 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教材中选用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还州里,乡人载酒肉以候之。 难逆其意,辄共啖而返其余。(5分)
(2)吾之所行,是所闻见,不相祖习,岂复教诲之所得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千秋岁·数声鶗鴂①
宋代:张先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
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
未白凝残月。
【注解】①鶗鴂:杜鹃。
14.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起句写鶗鴂不停地鸣叫,它在向人们告知花落了,美好的春光又过去了,点明了节令,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B.“莫把幺弦拨”句词人想要告诉的是自己不要借助琵琶细弦拨动,是能够将深深的哀怨倾
泻出来,体现出词人的坚定和希望。
C.“天不老,情难绝”句化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诗句,运用夸张手法,说明只要天
不老去,与友人情感是难以断绝的。
D.本词以景结篇。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经过去,这时东窗未白,残月犹明。如此作结,
耐人寻味,可谓恰到好处。
E.这首词韵高而情深,声调激越,又极尽曲折幽怨之能事,可以说,既有婉约之风,又有激
昂之感,两种词风巧妙派用。
15.词的上片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
(2)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陈情表》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的句子是:
“ , 。”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
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是昨天的现实,无论日本政府怎样的咬文嚼字.,历史仍然是历史,真实是无法随主观...
意愿而改变。
B.为群众打通“最后一公里”,就是要把办事流程尽可能归并、办事窗口尽可能集中,尽可
能方便群众,不要那么多繁文缛节.。...
C.海南俗有“绿岛”之称,但落叶也是有的,走在路上,脚下的落叶片片,仰头却是满树的苍 翠,碎琼乱玉.,色彩缤纷。...
...
D.虽然大家萍水相逢.,但共同的目标让我们结伴而行,彼此鼓励,互相帮助,尤其是孩子
们,就像逃出樊笼一样,那么快乐奔放。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城管在群众印象中大多时候不是那么光彩,人员素质不高,执法中频发暴力事件,随意处
置商贩的物品,其实,他们在工作中频遭暴力抗法,也有难言之隐的苦衷。
7
B.2017年12月13日将迎来第四个国家公祭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
C.“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经过七年的探索,走过推进、倡导、创变的发展历程,不断完
善全民阅读综合服务平台和综合评估长效机制。
D.中国首艘国产航母17号“山东”舰的舾装工作已基本完成,甲板清理和动力与设备的联 调联试正在有条不紊。
19.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鲁迅针对颠倒历史、混淆黑白、言行不一等现象,采用“正面文章反面看”的特殊方式,
从背后去透视其罪恶的心肝,叫他们一下子真相跃如。
②鲁迅杂文,不仅表现在文体和风格的创造上,更是表现在对生活的独特发现上。
③鲁迅常常从人们所不注意的、最平常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时代的精髓。
④特别是鲁迅的后期杂文,都是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点上,提炼了它的主题,捕捉了它的形
象,吸取了它的内容。
⑤正由于此,鲁迅杂文在对生活的发现、形象的捕捉和表现上,都充满着生活和艺术的辩证
法。
A.③②④①⑤B. ③①②④⑤C.②④⑤③①D.②⑤④③①
20.阅读下面文字,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看世界活”的内涵。(6 分)
在中国艺术观念中,有两种不同的“活”,我们将其称为“看世界活”和“让世界活”。八大山人等的绘画不是“看世界活” ,而是“让世界活” :不是从形式美感入手,画
出一个活的世界,而是让人放弃对物质形式的执着,通过寂寥境界的创造,荡去遮蔽,让世
界自在活泼——虽然没有活泼的物质形式,却彰显了世界本原的真实,所以它是活的。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①,这本来和商业家强调商业精神,科学家强调科学精神,政治家强
调政治挂帅一样自然合理。其实,②。百货企业家五十岚由人提出“商道
即人道”,诺基亚公司口号是“科技以人为本”。这说明,人文精神并非纯粹精神的关怀,
③是一种非排他而亲和的精神。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位著名的慈善家家里忽然闯进一个二十来岁乞讨者。乞讨者怪腔怪调地唱到:“做
官的,发财的,同情同情我这个讨饭的。“慈善家看了讨饭人一眼说:“我家里有客人,
你来帮忙做些活,我会付给你工钱的。”那年轻的乞丐扭头就走了。客人中有一位记者说:“对
不起,我想问您两个问题,一是您是一位社会慈善家,刚才面对一个身无分文的乞丐,你的行
为是否有损您的名声?二是如果让您把所有的钱财全部分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小者,或只给
一个人,您会愿意么?”
如果你是慈善家,如何回答记者的提问?并就“回答”确定一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拟标题,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字数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8
语文参考答案
1. A(B项与原文不符,原文“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百姓牢牢控制在手中”。C项“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犯了推断不当的错误。商鞅变法使得秦朝强大,并不是此后土地制度保持稳定的原因,保持稳定的原因应是此后的朝代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D项“达到了预期效果”错,原文是“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只是应该有效,根据后面看预期效果还没有体现隋王朝就灭亡了。“因操之过急导致政权灭亡”说法也过于绝对。)
2.D(D项“比喻论证” “语言生动形象” 错。)
3. D.(D项“在古代要绝对控制土地所有权和分配体系才能有效控制边疆”不正确,文中只是说“‘摊丁入亩’等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从文中看,元明清对边疆控制的加强与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没有必然联系。)
4.B(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5.①斯文谦和,穷困落魄;②身怀绝技,隐忍退让;③正直善良,宽容大度(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5分,学生要结合原文分析)
6.①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②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④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答对一点得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7.C(曲解“北京、上海、江苏、广东、香港、台北的学生当中,每四名学生就有多于一名的学生在数学测试中得到顶级成绩——在全球比率最高”。)
8. A(2分) C(3分)
(B项,“其近年来义务教育办学质量的大幅下滑”于文无据;中国大陆前两次只有上海参加,最近一次是四省市参加,前后样本迥异,且所有样本不具有相对于“中国大陆”的典型性,亦无法印证。D项,“2012年”应为“2009年”。E项,PISA是国际官方机构OECD组织的,2015PISA三大测试十大排名的数据来自教育部,这些信息构成“民间行为”的反证。)
9.(4分)①中国一向重理轻文,尤其是非连续文本阅读表现相对较弱,今后应该注重均衡发展;②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现与思考能力,重在掌握参与现实生活的运用能力;③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测试成绩,还要调查与分析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从而改进提高。(每点两分,答对任意两点即满分)
10.C
11.A(“十分公正”错,察举主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
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选拔往往带着人情因素。)
12.B(“任职以来一帆风顺”错。)
13.(1)刘寔每次回乡里,乡里人带着酒肉去看望他。刘寔难于谢绝盛意,就和乡人一起吃
喝,把剩下的酒肉让乡人还带回去。(“候”“逆”“返”,各1分,句意2分)
(2)我的所做所为,他们都耳闻目睹,而不能模仿学习,教诲怎能使他们改变呢!(“所为”“祖”“得”各1分,句意2分)
14.B、C(B项“不要借助”错,不是“不要借助”而是借助琴弦也无用;“能够将深深的哀怨倾泻出来”错,诗人的无限情思是琴弦无法表达了的。C项“夸张”手法错。)
15.词的上片主要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通过“芳菲”的被摧残来表达诀别之后的哀怨。无情的风暴突袭,梅雨连绵、柳絮飘飞,借衰败凄凉的残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情,抒发了情感受到阻抑的幽怨情怀。(抒情方式2分,情感答一种给2分,答出两种给满分。另:抒情方式答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都算正确。)
16(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7.C(咬文嚼字: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繁文缛节:比喻多余琐碎的手续。碎琼乱玉:雪花。萍水相逢:比喻互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18.B(A项“苦衷“重复,C项“推进与倡导”语序错乱,D项成分残缺应该为“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19.C
20.看世界活是指从形式美感入手,追求活泼的物质形式,画出的活的世界。(每点2分)
21.①人文学者强调人文精神,②人文精神未必是人文知识分子的专利。③而是包容具体物
质的精神(填对一空给1分,两空给3分,三空句满分。另:句式正确,意思对即可给分。)
22.立意参考:
(1)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才是最幸福的。
(2)爱心是有条件的。
(3)有节制的爱才是自立的爱。
(4)授渔之爱才是真爱。
……
参考译文
刘寔,字子真,平原高唐人,父亲刘广,是斥丘县令。刘寔少年贫苦,卖牛衣为生。然而勤奋好学,编牛衣时,手里拿着草绳,边编边诵书,故能博通古今。为人清身洁己,行为无瑕疵可指。郡里举为孝廉,州里举为秀才,都未任实职。后以上计吏身份入洛阳,调为河南尹丞,又迁为尚书郎、廷尉正,又任吏部郎,为晋文帝司马昭相国军事参谋,封为循阳子。
钟会、邓艾伐蜀时,有个门客问刘寔:“二将能平蜀吗?”刘寔回答说:“破蜀是必然的了,只是两人都不得生还。”
客问什么原因,刘寔笑而不答,后来果然如刘寔所说。刘寔有先见之明,这只是一个例子。因世人多趋炎附势投机钻营,清廉谦逊之风衰微,刘寔著《崇让论》以矫正世风。泰始初年,晋升为伯爵,多次升迁至少府。
当初,刘寔妻卢氏生了儿子刘跻就死了,华氏准备把女儿嫁给刘寔。刘寔之弟刘智对刘寔说:“华家的人都贪婪,必会使你家破败。”刘寔辞不掉这门亲事,终于和华氏结婚,生子名刘夏,刘寔终因刘夏受贿赂牵连而被免官。不久又任大司马,又因刘夏犯罪而被免官。
刘寔每次回故乡,乡里人总是带着酒肉去看望他。刘寔难于谢绝盛意,就和乡人一起吃喝,把剩下的酒肉让乡人还带回去。有人对刘寔说:“君廉洁之行高于当世,而您的儿子不遵父道,何不经常切磋教诲,使他们知过自改呢!”刘寔说:“我的所做所为,他们都耳闻目睹,而不能模仿学习,教诲怎能使他们改变呢!”世人以为刘寔这话是对的。
后来又起用为国子祭酒、散骑常侍。元康九年,迁为太保,又转为太傅。刘寔少年贫困,出门往往持杖步行,休息住宿时不麻烦主人,烧水做饭都是自己动手。官位显赫时,仍崇尚俭朴,不爱奢华。虽处于荣盛受宠的地位,居住没有宅第,所得俸禄,都接济亲故。当时虽礼教衰微,而自己仍按礼行事,举止规范,丧妻时行庐墓持杖的丧制,轻薄之人都讥笑他,他也不介意。自少至老,勤学不倦,虽在官职,卷不离手。尤其精通《春秋三传》,曾辨析《公羊传》中卫辄不应辞王父命,祭仲失掉为臣之节,举此二事说明做臣子的规范,著作流行于世。又写了《春秋条例》二十卷。终年九十一岁,谥号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