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0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高二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语 文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生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中国人为何自称汉人
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以至于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
这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而汉人却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的动荡不安尚未融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
首先是政权的整合。政权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渐转变成各地人才都可以加入,汉初,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候,因此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封侯。后来转变成公孙弘可以布衣封侯,文人也可以封侯做宰相。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每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个地区的人皆可加入国家的统治集团。察举制度的建立,打下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
其次是经济网络的整合。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城市化,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各地有各地的货币,加之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地的市场也没有真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手工业在街坊里进行,不在农村,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同的市场。
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税收。为防止逃漏税,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收办法,密告逃税者可得到没收财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国告密成风。这就破坏了工商业机制,故生产事业只好转入农村。
在农村生产须有集散功能,因为农村工业产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机制可以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络。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直到19世纪40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
再次是文化方面的整合。通过察举制度,各地精英都汇集到中央,而中央又有学校。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约有3万人。在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有些学者已经在做文化上的整合,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董仲舒编《春秋繁露》,司马迁作整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能够兼容并蓄,各地不同的人群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也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多认同自己是汉人,汉朝将各种不同来源、不同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了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
B.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汉朝对中国的意义更是一个共有身份的认同,这是历史上其他朝代未能做到的。
C.和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不同,中国人不分族群,而是以文化来定义。
D.因为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所以“汉人”这种身份认同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各地的精英都可以进入统治集团,政权不再是功臣集团私有。
B.汉朝察举制度为政治统治集团打下了基础,同时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
C.汉朝政府并没有主动整合全国的经济网络,但当时农村的物品集散机制却无意中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
D.汉武帝时代形成的全国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直到19世纪40年代它才因海运通行被取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武帝时实行严酷的税收政策,破坏了城市的工商业机制,逼迫民间的生产事业转入农村。
B.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得中央能够汇集全国各地的精英,这在促进中国文化整合方面功不可没。
C.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的构成源于汉代很多学者的努力,如吕不韦、刘安、董仲舒、司马迁等人。
D.在政治、经济、文化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朝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同时也获得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认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了。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的官员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
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
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完全是为了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5. 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6分)
6. 司马迁的人格与精神,对我们今天确定人生价值、成就事业颇有启发与补益。说说文章展现了司马迁哪些人格与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1分)
(一)文言基础题(本题共6小题,12分)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猿猱欲度愁攀援
B.妇女无所幸 故幸来告良
C.不矜名节 犹蒙矜育
D.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吾得兄事之 常以身翼蔽沛公
B. 籍吏民,封府库 沛公军霸上
C. 道芷阳间行 君安与项伯有故
D. 秋豪不敢有所近 素善留侯张良
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2分)
A. 张良出,要项伯 B.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 不者,若者皆且为所虏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臣死且不避 若属皆且为所虏
B.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 良乃入,具告沛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 因击沛公于坐 不如因善遇之
11.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大王来何操
B. 则告诉不许 呼张良与俱去
C. 今臣亡国贱俘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 具告以事 若者皆且为所虏
1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陈情表》中的“孝廉”,指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人物,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来做官。
C.《鸿门宴》中的“沛公居山东时”的“山东”,是指崤山以东,战国时对六国之地的泛指,因为它们都在山海关、崤山以东。
D.《左传》中的“传”,指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小题。
樊 哙 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屠狗为事 为事:为职业。
B.项伯常屏蔽之 屏蔽:用屏风遮挡着。
C.暴师霸上 暴师:使军队暴露。
D.问其遗老 遗老:前朝的旧臣民。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 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B.①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②谨拜表以闻
C.①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D.①高帝笑而起 ②公入而赋
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猛豪爽”的一组是( )(3分)
①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②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③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④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⑤哙乃排闼直入。 ⑥哙等见上流涕。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5分)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小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
摇落①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②空文藻,云雨荒台③岂梦思。
最是④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①摇落:宋玉《九辩》中有“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句。②故宅:此指宋玉在秭归的旧居。③云雨荒台:指宋玉在《高唐赋》中所述的楚王与巫山神女的故事。④最是:最感慨的是。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借用典故,突出了深秋时节的悲凉气氛,使作品暗含“悲秋”之意。
B.作者与宋玉在思想情感上有着强烈的共鸣,因此,把宋玉奉为自己的老师。
C.颈联“空”字内涵丰富,感慨人们并不能理解宋玉文采词藻中的本心真意。
D.诗人凭吊古迹,体验深切,耐人寻味;借怀念宋玉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18.诗人为何会为宋玉“洒泪”?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
(2)《蜀道难》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 , ”。
(3)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 ”。
(4)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5)《氓》中用桑叶作比,表现女主人公年轻貌美的诗句是“ , ”。
(6)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来突出山的幽静环境的句子是“ , ”。
三、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
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 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文学作品与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 ”。( )——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与能力。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 ,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 的收益。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
2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赢得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B.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增强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C.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D.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B.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
C.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D.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炙手可热 曲高和寡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B.街谈巷议 曲高和寡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
C.街谈巷议 高山流水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D.炙手可热 高山流水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
23. 以今观古,思辨读史,请任选一个小题,按要求作答。(6分)
要求:观点鲜明,条理清楚,尊重史实,言之成理。不少于80字。
通过学习《陈情表》,你对李密在“孝”与“忠”之间的选择如何评价?请结合课文阐释观点。
四、写作(本题共1小题,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一场电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做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
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价值判断。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C(结合文本内容“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而汉人却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可知,“中国人不分族群”错误。)
2.D(结合文本内容“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直到19世纪40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可知,被“取代”一说在文中没有依据。)
3.C(结合文本内容“在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有些学者已经在做文化上的整合,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董仲舒编《春秋繁露》,司马迁作整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可知。①原文意思是在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有些学者在努力,并没有说这些学者是“汉代人”,况且吕不韦不是汉代人;②“源于”错。)
4.C(C项中司马迁陈述己见不是为了辨明是非,而是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更不可能指出武帝的责任。)
5. 因为作者认为一个专制强权的社会是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的,而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
血性、有社会良心的人,当他面对专制强权,勇敢地站出来说公道话时,他就必然遭遇灾
祸。(强权社会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 2分;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有社会良心
的人 2分;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 2分。)
6. ①有独立人格。司马迁:“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独立人格是司马迁最宝贵的特点,一个人只有不依附于任何权势,才有追求真理、献身真理的精神,才能成就事业。
②有社会良心。司马迁敢于说公道话,敢于坚持正义,不趋炎附势,这是我们今天十分需要的一种价值取向。坚持正义,坚持真理,才能奉献社会。
③有理想,执著追求。司马迁:“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执著追求,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才能为社会尽力。
④顽强坚韧。在困难甚至灾难面前不动摇,在威逼面前不屈服,矢志不移,坚定不拔。这是事业成功的保障。
⑤不重名利,不迎合时俗。司马迁没有追求权贵的赏识,没有迎合时俗,耐得住寂寞,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成就了伟业。
[6分。答出一点3分,其中观点1分,结合原文分析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
7.D(谢,道歉)
8.C(甲,名词活用为动词;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9.B
10.D(趁机)
11.C(判断句 A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B被动句,省略句;D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12.B (A编年体错,应为纪传体。C.“山海关”应改为“函谷关”。D《廉颇蔺相如列传》不是解释经书的,而是《史记》中的记人叙事的传记体裁。)
13. A(B屏蔽:像屏风一样遮挡着,屏:名词作状语;C暴师:使军队暴晒;D遗老:活着的老人)
14.A(①由,通过;②趁机。B.都是连词,来。C.没有人。D.都表承接关系)
15.C(②③④⑤都是,用排除法)
16.①刘邦率一百多名随从通过项伯赴鸿门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5分)(“从”“因”“谢”各1分,大意2分)
③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就危险了。(5分)(“微”“诮让”“殆”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挡在沛公的前面。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罢,就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
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17.【分析鉴赏】(3分)D(D项,诗中并无“忧国忧民的情怀”。)
18.【鉴赏评价】(6分)
①诗人因同情、敬重宋玉而洒泪。首联写作者对宋玉《九辩》中的悲意深有同感,又为其文采风流、为人儒雅所感动。
②诗人因与宋玉“异代不同时”而惆怅流泪。颔联写诗人虽然对宋玉文采、为人追慕不已,却因相隔千秋无法相见,只能惆怅落泪。
③诗人为宋玉死后被曲解而流泪,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后两联写宋玉的作品及抱负均不被后人理解,唯有自己这千古知音暗自感伤。
[6分。答出一点3分,其中概括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
19. (1)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5)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6)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20.D(A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B项,搭配不当,“增强”与“关注度”搭配不当,且“文学是一个黑色幽默”,不合句意,也不妥当;C项,“文学”作“黑色幽默”的主语不恰当。故选D。)
21.C(由后文“反之,文学奖如果……”可推知主语应为“文学奖”,且应放置句首。也可借助句后的破折号作用看,此破折号应为进一步解释说明“文学奖”应如何,因此排除A项、B项;根据前后文逻辑,两个分句间是转折关系,排除D项。故选C。)
22.B(街谈巷议: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谈论。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结合“话题”分析,选用“街谈巷议”。曲高和寡: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两个成语侧重不同。结合“好书难觅”分析,选用“曲高和寡”。形同陌路:本来很熟悉的朋友或别的人,因为一些事情而不再联系或交往,如同成为陌生人一般,对象多指人,强调“陌生”,而“渐行渐远”多强调关系“慢慢变远”。结合“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分析,选用“渐行渐远”。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多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结合“收益”分析,选用“苦心经营”。故选B。)
23.观点鲜明,2分;条理清晰,多角度展开,2分;能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言之有物2分。
示例:李密选择“孝”而暂时不尽“忠”是合理的。因为祖母日薄西山,不能等待,且李密门衰祚薄,无人可以代替他伺奉祖母;而且尽孝本身也是晋朝所推重的,做到尽孝也是尽忠的一种表现和形式。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