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3.00 KB
  • 2021-06-08 发布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精魂动天 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学案 语文版必修2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甲寅(  )        ②刍议(  )‎ ‎③橐橐(  ) ④谬论(  )‎ ‎⑤旌表(  ) ⑥不恤(  )‎ ‎⑦娼妓(  )‎ ‎(2)多音字 ‎①藉     ②抹 ‎③拓 ④辟 ‎⑤模 ⑥载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2) ‎(3) (4) 二、词语积累 理解运用 ‎(1)食肉寝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差强人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无人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战争年代,老百姓痛恨日本鬼子,恨不得食肉寝皮。(  )‎ ‎(2)记者近日在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虽然创意十足,但制作质量差强人意,山寨感十足。(  )‎ ‎(3)孩子又在学校惹麻烦了,家长气得面无人色,当着老师的面大声训斥这个孩子。(  )‎ 辨词填空 ‎(1)爆发·暴发 9‎ 爆发: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如爆发战争、爆发革命。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爆发”强调爆炸性,“暴发”强调突然性。‎ ‎①1911年辛亥革命________后,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②他梦想自己能中大奖,一夜之间成为________户。‎ ‎(2)直接·直截 直接:属性词,不经过中间事物发生关系的(跟“间接”相对)。如直接关系、直接领导。直截:直截了当。‎ ‎①返乡农民工只要________去各乡镇政府登记,就可以获得再就业的机会。‎ ‎②鲁迅是_______的从书本上和社会上看了来的,野史正史里食人的记载,食肉寝皮的卫道论。‎ 三、名言警句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4.时间对于我来说是很宝贵的,用经济学的眼光看是一种财富。‎ ‎5.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 一、作者简介 曹聚仁,毕业于杭州浙江省立一师,主编《涛声》半月刊。1934年协助陈望道编辑《太白》,次年与徐懋庸创办《芒种》。 抗战爆发后,从书室走向战场,任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员,采访凇沪战役、台尔庄战役,后活跃在东南各战区。1941年至1943年在赣南主持《正气日报》;1945年回上海在大学任教,并任《前线日报》编辑; 1950年移居香港,为《星岛日报》专栏撰稿,后改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特约记者。 著有《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听涛室随笔》《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 二、背景展示 辛亥革命以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的转变。从城市到农村,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奉。春节时,百姓的门户上依然贴着“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的春联。孔子作为君主统治的精神象征,仍受到尊崇。‎ 这时,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已深深影响了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率先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号召青年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 9‎ ‎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文学常识 人物传记 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按照传主同作者的关系,人物传记分为自传和他传两大类,它们都属于广义上的传记。狭义的人物传记则专指那些传主同作者并非同一人的传记,但这种狭义的传记没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暂且称它为他传。‎ 本单元中,《我的回忆(节选)》是回忆录,属于自传。另外两篇均属他传。‎ 人物传记在内容方面包括传主的生平事迹、成就贡献;同时,透过作品可以看到作者的主体精神。虽然由于传记的历史性的特殊要求,这种主体精神可能表现得更为隐蔽。‎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2段引用周作人的说法和《〈呐喊〉自序》来证明《狂人日记》的写作缘起,表现了传记文学的真实性的特点。‎ B.鲁迅对《新青年》最初的感情是冷淡的,是因为他对《新青年》所起的社会作用判断不清楚导致的。‎ C.许寿裳向鲁迅推荐《新青年》,使鲁迅又燃起了用文学作品打倒吃人礼教的火焰,他要替先驱者助威,推动思想革命的进程。‎ D.鲁迅先生在《药》中用曲笔写“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是因为鲁迅先生始终对“文学革命”抱有信心,以此鼓励革命者们继续前行。‎ E.《〈新青年〉时代的鲁迅》属于他传。曹聚仁与鲁迅、周作人兄弟同为知契的朋友,他有资料的积累,再加上他有史学研究的功底,既能鉴别史料,又能组织史料,所以写出了合理近情的鲁迅传记。 ‎ ‎1.在“《新青年》时代”,鲁迅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写的东西,为什么作者唯独选择以《狂人日记》为中心事件来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结合第2、3段,说说鲁迅为何要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文章第2段,说说作者写钱玄同来访时,二人通过设喻所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1)“铁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嚷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毁坏这铁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没有更多地直接叙述传主的事迹,而是将传主的自述、传主亲友的评述穿插其中,这样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争论话题 文章第7段中许寿裳评价鲁迅发表白话小说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但接着又说“不过鲁迅自己,在当时只是一种助阵的意思”,还认为鲁迅是“听将令”“遵命文学”。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 9‎ 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运用示例 他是浊夜中的明灯。他告诉青年们光明的所在,他指点后来人要“走自己的路”,他殷殷诲导,他谆谆规劝。他问苍天也问自己,这世上还有没有吃孩子的人?或许还有。于是,他义无反顾,奔走呐喊:“救救孩子!”‎ 他更像那雪中傲立的松柏,奇伟、高大,带一股凛然的芬芳,在隆冬中茕然独立。哦,是的!独立!他蔑视着官僚走狗,他不屑于“正人君子”之流,他看不得所谓的“学者教授”……他——便独立着,永远走那条通向远方的“新路”。走呀,像那执着的夸父!走呀,播下美好与芳馨,等后来人去收获!即便在国民政府的通缉下又何尝伫足?即便在颠沛流离之中又何曾彷徨!他用一支如椽的巨笔,筑就了一条崭新的文学之路。‎ 二、课外素材 章太炎北上见张学良 东北失守,华北垂危,上海吃紧,中华民族有亡国之危,章太炎再也坐不住书斋了,他毅然决定北上见张学良,凭着他元老的身份和与张学良多年的交情,代东南民众呼吁张学良出兵抗日。1932年2月23日,章太炎先生动身北上,这时“一·二八”战火未熄,北上的火车尚未通行,他迫不及待,拖着六十五岁多病之躯,冒着吴淞口纷飞之炮火,坐船 前往青岛,然后改乘火车扺北京。当时记者访问了章太炎先生,询问其北上之意和对时局的看法。他回答道:“此次来平,将分访张汉卿、吴子玉诸氏。”“对日本之侵略,惟有一战,中国目前只此一条路可走。”章太炎先生见到张学良,将一肚子火泄了出来。他对着张学良将军“大声疾呼,声震屋瓦”。‎ 选材感言 在民族危亡之际,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尽显章公大义凛然的气节。鲁迅这样评价章太炎:“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这样的评价概括了章公的一生,也是章公深明大义的真实写照。‎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作文命题:“中学时代,学生有三怕:一怕奥数,二怕英语,三怕周树人。但有些学生却喜欢前面的‘两怕’。”请根据这一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议论,也可以记叙,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先读佳作 树人需要鲁迅(1)(2)‎ ‎①在当下,中学生有三怕,怕奥数、怕英文、怕鲁迅。对于前两者,我倒心有戚戚焉;对于后者,我不仅不怕,反而喜欢。(3)‎ ‎②当今中国的中学生,目光盯着升学,压力山大。奥数、英文是两种特别的东西,它能帮助中学生走上升学的捷径,中学生总是怕学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而语文学科无论怎么考,分数既高不上去,也拉不下多少(这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共识”),且语文课程中的“鲁迅”更是难得如同蜀道,以致大部分同学都“以手抚膺坐长叹”。(4)‎ ‎③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确实并不浅显。但这能成为我们怕的理由吗?纵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又有哪一个是浅显的呢?对于精华,唯有一字一句地仔细琢磨,方得真滋味。“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生活安逸了,人就被生活所累了”“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发人深省,难道都让红尘掩盖了它们? ‎ ‎④世事沧海桑田,思想却亘古不变。 ‎ ‎⑤“鲁迅”这个名词就其本质,已经不再是周树人的笔名,也不是一代文豪的代称,而是正义力量的象征。试看当今社会,孔乙己化身为教授,不是“窃书”,而是“抄书”;阿Q复活了,在网络上炫富炫阔;祥林嫂复活了,在底层呻吟;乏走狗复活了,披着专家学者的镀金外衣,依然向着穷人狂吠;闰土复活了,失学打工,没有了美丽的家园……谁怕鲁迅?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鲁四老爷之流。(5)(6)‎ ‎⑥中学生不应怕鲁迅,应当正视社会现实,不能只沉迷于书本。脱离社会的书本知识断然不能有助于中国的进步! ‎ ‎⑦如果中学生只被奥数、英文统治头脑,只为分数而学,到头来,思想必定是一片废墟。急功近利的学习只能损毁我们的未来,未来中国一定需要思想深邃的学者。怕鲁迅,就必定不能“树人”。“人”树不起来,地平线上就不会升起复兴崛起的希望晨曦!(7)‎ 思悟亮点 ‎1.精准拟题 ‎(1)本文题目有什么妙处?‎ 提示 观点明确,主题突出;表现出考生对材料的深切理解以及把握重点的写作能力。‎ ‎(2)本文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提示 “树人”“鲁迅”。点出本文的中心,与文章中的“怕”形成对比。‎ ‎2.巧妙点题 ‎(3)作者在第①段中是如何点题的?‎ 提示 引出作文材料,开篇点题,亮明观点。‎ 9‎ ‎(4)第②段中点题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妙处?‎ 提示 运用了比喻、引用的手法,写出大部分中学生对鲁迅的态度。用语幽默诙谐,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第⑤段的点题技巧是什么?‎ 提示 饱含敬仰之情,直抒胸臆,回扣题目,彰显主题,写出了“鲁迅”这个名字背后的真正含义。‎ ‎(6)第⑤段中表明题意的这些句子出自哪里?有什么妙处?‎ 提示 都是鲁迅先生著作中的名言。写出了鲁迅先生看透了人生和社会的睿智,是对题目中“树人”二字的再次阐释。‎ ‎(7)结尾段作者是如何做到点题的?‎ 提示 作者运用层层递进和不断反复的手法,再次点题,与开头构成呼应。最后一句从正反两方面重申主题,明确“树人”的重要性。‎ 9‎ 答案精析 语言知识积累 一、‎ ‎1.(1)①yín ②chú ③tuó ④miù ⑤jīnɡ ⑥xù ⑦chānɡ ‎(2)①jiè/jí ②mǒ/mā/mò ③tà/tuò ④bì/pì ⑤mó/mú ⑥zǎi/zài ‎2.(1)杀戮/未雨绸缪/谬论 (2)殚精竭虑/肆无忌惮 (3)慰藉/书籍 (4)一鳞半爪/麒麟 二、‎ 理解运用 ‎(1)比喻除尽奸恶,也表示仇恨极深。(2)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3)脸上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恐惧。‎ 对点小测 (1)√。(2)×。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不合语境。(3)×。形容极端恐惧。不能形容生气。‎ 辨词填空 ‎(1)①爆发 ②暴发 (2)①直接 ②直截 整体感知 AE [B项“他对《新青年》所起的社会作用判断不清楚导致的”理解错误,鲁迅对文学革命没有什么兴趣。C项应该是钱玄同的拜访点燃了鲁迅心中的火焰。D项鲁迅先生用曲笔的目的是“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传染给青年们。]‎ 课堂互动 ‎1.《狂人日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重大的,是鲁迅在新文化时期最突出的贡献。以其为重点,不完全按纵向线索、流水账式地叙述鲁迅的生平,而是抽出专题单独评说,以加强横向联系。这样纵横结合,既使鲁迅的形象呈现出一种立体感,又明确了主线,突出了重点。‎ ‎2.钱玄同的来访,使鲁迅又燃起了用文学作品打倒吃人礼教的火焰,他要替先驱者助威,推动思想革命的进程。‎ ‎3.(1)“铁屋子”用来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2)“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长期处在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的愚昧、麻木的国民。“不久都要闷死了”预示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的国民可怕、可悲的前途。‎ ‎(3)“大嚷起来”用来比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4)“毁坏这铁屋”用来比喻摧毁这黑暗的旧世界。‎ ‎4.(1)传主的自述无疑是最具权威性的。‎ ‎(2)周作人,传主的弟弟,虽然后来和传主失和,但他们毕竟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是同胞;又共同游学,一起走向文坛。这就决定了他对鲁迅的思想、生活、作品发言的特殊性。‎ 9‎ ‎(3)许寿裳,传主的挚友,与传主亲密知心(当年曹聚仁和鲁迅打趣说自己不够格写鲁迅传记,因为他不姓许,这里的“许”共有五位,许寿裳应排首位。鲁迅听后笑着对曹说:“就凭这句话,你是懂得我的了”),他的评价应是切实中肯的。‎ 因而,这样组织材料,全面、客观、准确地写出了“《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而且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鲁迅。‎ 问题争鸣 鲁迅写白话文虽然在主观上是处于对新文化运动的“助阵”,但在历史意义上却是深远重大的。这是作者坚持尊重历史、反对神化、美化鲁迅,把他写成“人”而不是“神”的具体表现。鲁迅“听将令”和“遵命文学”,只是“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意思,并非真的接受什么人的命令,他一直是坚持独立思想的。‎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