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9.00 KB
  • 2021-06-08 发布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语文备课组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个现代人,在享受信息时代便利的同时,却也不得不接受它泥沙俱下的另一面。每天,数不清的资讯都像潮水一般向我们涌来,其中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充斥着大量有意或者无意的谣言。‎ B. 大约在1921年,这伙土匪遭到直系军阀的围剿,孙美珠被捕后被砍头示众,孙美瑶一怒之下决定要反戈一击,报仇雪恨。‎ C. 他在晚会上出神入化的近景魔术表演,不仅令无数观众惊叹不已,还引发了魔术道具的热销。‎ D. 十年,由历史的角度来看,只是吉光片羽;然而,对于处在二十一世纪初的社会而言,已经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A项,鱼龙混杂,是指真假难辨,此处不合语境;B项,反戈一击,指比喻掉转方向;对自己阵营的坏人坏事进行斗争,此处不合语境;D,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引擎 颓垣 有条不紊 雷霆万钧 B. 灰烬 跋涉 礼上往来 玲珑剔透 C. 暇思 赊账 斑驳陆离 荒诞不经 D. 取谛 蹙眉 神妙莫测 云蒸霞蔚 - 29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B项,“礼上往来”中的“上”错误,应该为“尚”。C项,“暇思”中的“暇”错误,应该为“遐”。D项,“取谛”中的“谛”错误,应该为“缔”。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可以用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看词语不宜太长久,要善于回想什么时候在课本或课堂上接触到这个字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 ‎3.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一生不能封侯的李广,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却是个完美的形象,他对待士卒解衣推食,同甘共苦,司马迁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B. 近日搜房网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称经过随机调查发现在中国工薪阶层最难买房的十大城市中,深圳当仁不让排名第一,这样的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C. 在这次校友聚会上,同学们欢聚一堂,谈笑自若,大家谈及点点滴滴的高中生活,历历往事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清晰如昨。‎ D. 北京的三月,积雪刚刚消融,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可爱,甚嚣尘上的黄沙便铺天盖地而来,在空中弥漫,经久不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解衣推食: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B项,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情就要勇于承担,不谦让,不推脱。C项,谈笑自若: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D项,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 - 29 -‎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先是反复思考,认真研读材料,然后执笔成文,行文如高山流水自然流畅,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B. 对待安全工作的思想认识不能松懈,太多血的教训告诉我们,事故的发生,悲剧的发生,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有些人不够重视,对存在的隐患熟视无睹。‎ C. 近期,有些商家打着“买一赠一”的旗号欺骗消费者,他们或是将手表带拆下,或是将音响和原配话筒分开,这种拉大旗做虎皮的做法,使消费者明明吃了亏还以为讨了便宜。‎ D. 索契冬奥会上,我国短道速滑队队员们不孚众望,在“我能行,中国赢”的激励下,顶住了压力,再次创造了佳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A项使用对象错误,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乐曲高妙。此句的形容对象是“文章”,“高山流水”的使用对象是“知音和乐曲”,使用对象错误。B项,熟视无睹:反映对客观事物不关心,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使用正确。C项,拉大旗做虎皮:比喻打着革命的旗号来吓唬人、蒙骗人。指找保护伞。此处没有“吓唬人”的意思,不符合语境。D项,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此处的语境是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不符合语境。故选B。‎ ‎【点睛】成语意义具有整体性,而且意思是约定俗称的。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就会导致理解不确切,由此而造成的运用错误,就属于望文生义。有些成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经附带上一定的感情色彩,或褒义,或中性,或贬义。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 分卷II 二、语言表达(共1小题,每小题3分,共3分)‎ - 29 -‎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2014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陕西考察慰问。在陕南山区商洛市镇安县云盖寺镇考察安置房社区、慰问移民搬迁居民时,一个叫江欣桐的小女孩挤到人群前方,递给总理一朵花和一封信,在信中以六组古诗词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建议国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2月26日,江欣桐收到李克强总理的回信,李克强总理鼓励江欣桐与她的小伙伴们做绿色发展“小喇叭”,并用唐朝诗人孟浩然的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绘国家兼顾发展与环境的美好愿景。‎ 读了上述材料,也请你用1—2句古诗文(材料提到的除外)表达你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并阐述理由。(不少于150字)‎ ‎【答案】“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在这个空气质量严重威胁到我们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的时期,我认为没有什么比保护环境更重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通过老百姓切实的行为,大家共同努力,多乘坐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组织植树活动,用绿色将我们的城市包围。我渴望蓝天白云,渴望清新空气,渴望鸟语花香。生活在一个可以大口呼吸的城市中,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的题目虽然字数少,但考查考生快速成文的能力和文字水平,体现了对记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技巧具体运用能力的考查。此类题目在写作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写作的主题和具体要求,然后再选材组织答案,本题由所给材料可知,写作内容应以环保为主题,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形式上要引用古诗词。考生可选择些优美的写景诗句,阐明理由时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点睛】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 三、诗歌鉴赏(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以下各题。‎ 寄题刁景纯①藏春坞①‎ 苏轼 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 年抛造物陶甄②外,春在先生杖屦③中。‎ - 29 -‎ 杨柳长齐低户暗,樱桃烂熟滴阶红。‎ 何时却与徐元直,共访襄阳庞德公。‎ ‎①刁景纯:宋仁宗、英宗两朝任职馆阁,藏春坞是他晚年所筑居室号,坞中有石冈,种松,称万松冈。②陶甄:制作陶器、瓦器,借喻培育人才。③屦:古代用麻葛制成的一种鞋。‎ ‎6. 简要赏析诗句“春在先生杖屦中”的含义及蕴含的哲理。‎ ‎7.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结合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 (5分)含义:先生拄杖漫步,欣赏(或享受)着春天的美景。(2分)蕴含的哲理:一个人只要心无挂碍,不为俗务拘束,就自然能够领略大自然之美(或春天的美景)。(3分) ‎ ‎7. (6分)(1)对刁景纯高尚品德的敬仰之情。(1分)首联写友人种松,喻指友人的高尚品德;颔联写友人“陶甄”,赞其培育人才之德;(1分)颈联以杨柳、樱桃衬其美好品德;尾联以德高望重的庞德公喻其品德。(1分)(2)对刁景纯扶杖著屦、优游自然的生活的向往之情。(1分)颔联写刁景纯拄杖漫步、享受美丽春景的生活;(1分)尾联写自己何时能与友人一起去拜访刁景纯,均隐含着作者对刁景纯扶杖著屦、优游自然的生活的向往之情。(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具体诗歌语境,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角度,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情感角度分析作答。例如“春在先生杖屦中”一句,可抓住“春”“杖屦”,结合着注释1,联系“年抛造物陶甄外”,从漫步欣赏春天的美景角度作答。刁景纯之所以能超然物外,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是因为他能不被俗务所束缚,据此可体会出所蕴含的哲理。‎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诗歌注释、标题及写作背景,逐句分析作答。首联写友人种松,以此来暗喻友人的高尚品德;颔联写“陶甄”,由注释可知,作者借此赞扬友人培育人才的美德;颈联作者描写杨柳、樱桃,以此来衬托友人的品德。颔联的“春在先生杖屦中”,尾联的“共访”表现出作者对友人的欣赏自然,拄杖漫步的向往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29 -‎ 四、默写(共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分)‎ ‎8.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青海长云暗雪山,______________。(王昌龄《从军行》)‎ ‎(2)______________,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4)______________,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5)_______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6)伐竹取道,下见小潭,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7)吾生也有涯,______________。(《庄子养生主》)‎ ‎(8)香稻啄馀鹦鹉粒,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 ‎【答案】 (1). 孤城遥望玉门关 (2). 吴宫花草埋幽径 (3). 梧桐更兼细雨 (4).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 最喜小儿无赖 (6). 水尤清冽(洌) (7). 而知也无涯 (8). 碧梧栖老凤凰枝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梧桐”“赖”“冽”“碧”“栖”。‎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 29 -‎ ‎(3)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乙:(1)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4)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5)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6)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答案】甲:①嘈嘈切切错杂弹 ②大珠小珠落玉盘 ③间关莺语花底滑 ④幽咽泉流冰下难 ⑤冰泉冷涩弦凝绝 ⑥凝绝不通声暂歇 乙:①固前圣之所厚 ②周公吐哺 ③齐彭殇为妄作 ④潦水尽而寒潭清 ⑤侵晓窥檐语 ⑥山河破碎风飘絮(6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漏字、添字的,该句不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要结合句意判断字的写法,还要注意通假字。如:“彭殇”、“潦水”、“固”、“吐哺”。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______________,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乞人不屑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4)仁以为己任,______________?(《论语》七则)‎ ‎(5)金张籍旧业,______________。(左思《咏史》)‎ ‎(6)__________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7)鹫翎金仆姑,______________。(卢纶《塞下曲》)‎ ‎(8)青女素娥俱耐冷,______________。(李商隐《霜月》)‎ ‎【答案】 (1). 师不必贤于弟子 (2). 弦弦掩抑声声思 (3). 蹴尔而与之 (4).‎ - 29 -‎ ‎ 不亦重乎 (5). 七叶珥汉貂 (6). 满地黄花堆积 (7). 燕尾绣蝥弧 (8). 月中霜里斗婵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抑”“蹴”“珥”“貂”“蝥弧”“婵娟”。‎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五、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 - 29 -‎ 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1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不胜月 时间:季节 B. 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 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1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B. 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C. 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 D. 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 ‎1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 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 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 赐失之矣 ‎14.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15. 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 29 -‎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答案】11. D 12. C 13. D ‎ ‎14. (1)道德的分量轻得像毛发,民众(却)很少能举动它;‎ ‎(2)你不肯拿回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 ‎ ‎15. (1)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2)《积微》短文围绕重视积累微小事物,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最后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的结论。‎ ‎《察微》短文论证了只有明察秋毫,大事才不会出现过失,作为论据两个故事,通过“孔子见之以细”,得出“观化远也”的结论。‎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D项,行:品行,德行。‎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实词和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A项,“日”:作名词,每天的日常事情;B项,“胜”:作副词,完,全都。D项,“其”,作代词,那。C项,“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不译;助词,表停顿,不译。‎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13题详解】‎ - 29 -‎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的采分点再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调换、删除。注意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等,把握语境进行推断。D项,应为“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的采分点再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调换、删除。注意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等,把握语境进行推断。①第句的得分点是:“輶”:“轻”;“如毛”:“像鸿毛一样”;“鲜”:“少”;“克”:“能够”。第②句的得分点是:“取”:“领取”;“其”:“那”;“金”:“赎金”;“复”:“再”。‎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第①题题干是“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本题考查分析和提取短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注意筛选文中的句子,先提取短文中的中心论点句,再概括文中的要点,为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的能力。通读两则短文,了解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情,做事要从小处着眼,善于从小的地方发现问题。由此可知第一则短文采用的是先举例分析论证在得出结论的结构方式,故其中心论点在文后,即“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第二则短文采用的是先提出论点,在举例分析论证的结构,故其中心论点在短文的开头:“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注意字数有限制。第题题干是“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本题考查分析和提取短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第②题题干是“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本题考查给短文拟写标题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够透过标题知道短文的内容。两则短文的中心论点分别是: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和“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故标题可以从中提取:第一篇的题目是《察微》;等二篇《明察秋毫》。理由:第一篇通过分析三种人对比论证。对比论证证明关注日常小事的重要性;等二篇开篇通过比喻说明世间万物区别非常细微。 ‎ ‎【参考译文】‎ - 29 -‎ ‎(1)积少成多之道:一月一记不如一日一记,一季一记不如一月一记,一年一记不如一季一记。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奋起振作。于是常常干不过那些专事小事的人们。为什么?因为小事情经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大,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不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计的效果并不大。所以善于从每天的日常事务做起的人可以称王,善于每季统计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称霸,只会亡羊补牢的人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的人必然灭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事情,霸者注重每个季书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难受。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自己要掉脑袋。亡国之祸往往是悔不胜悔。霸者之显赫可以以时记载;王者之功名,每天都记也记不完。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一-能积微者则速成。《诗经 大雅 蒸民》上说: “懿德就像鸿毛,人们却举不动它。”说的就是这的道理。‎ ‎(2)假使治乱存亡如同高山与深溪,如同白垩与黑漆,则用不着智慧了,虽愚蠢也可以了,而治乱存亡则不然,似乎可知,似乎不可知;似乎可见,似乎不可见。所以智士贤者共同积心处虑来求得,尚且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所以治乱存亡,其开始时如秋毫,察其秋毫,则大事就不会有过错了。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 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从此以后,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 六、作文(共1小题,每小题60.0分,共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弟子问:“师父您有时候打人骂人,有时又对人彬彬有礼,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吗?”‎ 师父说:“对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骂,以真面目待他;对待中等人最多隐喻他,要讲分寸,他受不了打骂;对待下等人要面带微笑,双手合十,他很脆弱、心眼小,只配用世俗的礼节。”‎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学会变通 - 29 -‎ 漫漫求学路,或顺利或蹉跎;有时我们需要高山大川,行万里路,执着着自己心中的梦想,有时我们也要学会变通,另辟蹊径,实现自己的理想。‎ 东边有雨西边晴,黑了南方有北方。大自然是公平的,也许你不是天上的雄鹰,但你也许成为陆地上的千里马;也许你在沙场上神勇无敌,但你敢许不能建立国家;也许你正遭受磨难,但为何不欣赏磨难左边或右边的风景。‎ 学会变通你将不再是落地的雄鹰,而是一只咤叱风云的神驹;学会变通则结果不应是乌江自刎,而是大国的建立。‎ 汉高祖刘邦中国第一位起于草莽皇帝。一个从小被父亲称为无赖的人;但是他却打败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而建立了大汉王朝。一个无赖为何最终击败了西楚霸王?因为他读懂了变通。虽然他与项羽的军队相比实力相差悬殊,若是正面交锋肯定是以卵击石,所以他选择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趁虚而入攻打项羽的国都。但是在项羽从齐南下时刘邦落惶而逃。‎ 他没有选择与项羽军顽固抵抗而是另辟蹊径,逃回了自己的军营,虽然少了一些英雄的本色,多了一些小人凡风范,但是他学会了变通,才让他有机会逼项羽乌江自刎。‎ 刘邦称帝是历史的必然,历史注定要成就这位英雄;但也他的变通成就了他,辉煌了他的一生。‎ 变通不是屈服,而是我们积蓄力量的手段,它如春风中摇曳的的柳枝点缀着苍茫大地;它如朝露折射太阳的光辉照亮一隅;它如海中的灯塔引领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风去花谢,风来花开,漫漫人生路多少困难牵绊着我们的脚步;有多少高山阻挡着我们;有多少风沙袭击着我们。如果我们仅凭着心中的一腔热血横冲直撞那么最后我们只会头破血流而停止不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何不转个弯,变通一下去解读大山背后的密秘。‎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蕴含人生哲理的材料作文题。材料通过弟子与师傅的对话,解释了“玄机”的真正含义——受得了委屈,决定你能成为何种人。因此,充分理解师傅的话就是立意的关键。从师傅的话中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立意:受得了何种委屈,决定你能成为何种人。从三类人的角度,也可以立意为:对待不同的人和事,要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对象不同,方法也不同。或做事要学会灵活变通,因人面异等。‎ - 29 -‎ 点睛: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考生可以通过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 七、论述类文本阅读(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材料一 现在人们提及的碑碣,一般指各种各样的刻石,是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的总称。但在古代,碑、碣则是石刻家族众多成员中相互独立的两类。‎ 碑是指长方形的刻石。汉以前的碑是无字的,其用途主要有三种:一是立于祠庙门前,用来拴祭祀用的牲口;二是立在皇宫中,作为观测日影和计算时间的工具;三是竖在墓旁,在中间的上部穿一个圆洞,用来把棺材放到墓穴中去。碑上刻字,大概应追溯到西汉晚期,当时有人在墓前石碑上刻写亡人功绩,便于他人看到。随着此风的盛行,碑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把刻有文字的石板称为碑,而不刻文字的石板反倒不能称为碑了。‎ 碣是指圆形的或形状在四方和圆形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在唐代,碑和碣还是有区别的。唐代丧葬制度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准许立碑,五品以下官员只能立碣。古代刻石中,极少有名符其实的碣。有的是名为碑而实为碣,有的则是名为碣而实为碑,天长日久,碑碣就成为一个概念了,并以此来统称刻有文字的石刻。值得一提的是,碑的出现晚于碣,现存最早的文字石刻就是碣,其形状上小下大,顶部圆形,底下则是平的,四面近似于四方形,刻辞就刻在这四个面上。‎ 这些刻辞,最初仅是记录墓中人的姓名、官位、卒葬年月。后来又加入了有关死者的家世、生平和事业,以及颂扬和悼念的诗铭,文辞逐渐增多,碑文便成为一篇完整的传记,路人可凭此详细地了解墓主的情况。这种立于墓前的碑,叫做墓碑。‎ 早期的碑还包括由庙门前拴祭祀牲口的石板发展而来的祠庙碑。祠庙碑上所刻文字主要是记述受祭祀者的德行和功绩。早期碑的作用仅此两种,是因为人们都认为碑是用来纪念过去的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南北朝时,碑成为一个文体名词,一些刻在碑石上的文章,内容不再局限于纪念人物,开始有了记事、颂扬功绩的成份。从南唐后主开始,还出现了专门用来保存书法艺术的碑。至于碑的种类,到了后代,人们把凡是文字石刻,如碣、摩崖、墓志、经幢等,都包括到广义的碑的范围内。‎ ‎(选自《谈制论形说碑碣》)‎ 材料二 - 29 -‎ ‎①碑首是碑的最上部分。碑首中间为碑额,是雕刻碑名的地方。早期的碑首和碑面是连在一起的。唐时,碑首和碑面开始用两块石板刻好后装配而成。此时碑首的宽度、厚度都比碑身大,使雨雪等不致直接淋至碑身上部,对碑身起到了保护作用。‎ ‎②碑额下面,长方形的一段叫碑面,也称碑阳。其反面则称为碑阴。有些较厚的碑版,两边也相当宽阔,可以用来刻字,称为碑侧。一块由碑阳、碑阴、碑侧共同构成的碑版就是碑身。‎ ‎③碑文全篇都刻在碑阳上。碑阴一般刻有出资立碑人的姓名,题名款式包括官职、籍贯、姓名、字和出钱数。有的碑阴则刻有与碑面相关的文献,这一类碑阴文字,凡与碑面有关系的,除题名外,都称为“碑阴记”。还有许多碑,碑阴原来没有刻字,后人利用这块空白石面,或磨灭原来的碑阴文字,另外镌刻新的碑文。这种碑,其实两面都是碑面,无所谓碑阴了,但做著录时,还应以早先所刻为碑面,后代增刻为碑阴。‎ ‎④有些较厚的碑版,碑侧也常刻有题名。有的碑文过长,碑面刻不完,就在左侧续刻。但一些名碑的碑侧主要刻着螭龙花草图案,是石刻的艺术装饰。‎ ‎⑤有些碑碑身沉重,为防止其沉陷,人们就另刻一块长方形或方形的平面石板,刻成一个突起的槽,把碑石嵌入槽中,竖立在地上,这种底座就是碑座。‎ ‎⑥碑各部分的大小要根据碑身的尺寸来确定,目的是突出碑身的庄严高大。以碑座为例,常见的鳌座长度等于碑身宽度的两倍,高度为碑身高度的百分之四十五。‎ ‎⑦我国碑碣的历史,迄今已有两千年之久了。一些流传在世的碑碣及其拓本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宝贵资料。而且,这些碑文多为当时有名的书法家所书,篆、隶、行、楷各种书体都有,生动展现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这些碑碣大多摹刻精良,神完气足,风格多样,是人们欣赏书法艺术、临习书法的范本。此外,古代的石碑还保存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精美装饰和图案花纹,使碑刻成为书画俱佳的艺术品。‎ ‎(取材于《谈制论形说碑碣》)‎ 材料三 纪念碑是特定时期民族文化、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它的安放场地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的场所往往能营造出特定的氛围,让参观者感动、记忆,并受到某种精神感召,实现自我反省,以独特的方式达到纪念的目的。‎ - 29 -‎ 我国纪念碑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决议,为了纪念在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决定在北京建立纪念碑以纪念他们的不朽功绩。为此,特别成立了建设纪念碑的专门委员会,并向全国征集设计方案。1951年8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将挑选的三种方案送呈市政府审查。时任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和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先生正在病中,他认为送呈的方案缺点甚多。于是在病床上写信给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该方案)无论在整体形体上、台(碑座)的高度和开洞的做法上,与天安门及中华门的配合上,都有许多缺点。”他认为,天安门是广场上最主要的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则是一座新的、同等重要的建筑。它们两个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的象征性建筑。因此,两者不宜采用类似的形体,否则,二者不能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梁思成还在病床上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北京市政府接受了他的意见和方案,在纪念碑建设委员会进一步的设计下,完成了纪念碑的设计。纪念碑于1952年正式动工,1958年建设完成。建成的纪念碑碑首采用庑殿顶形式,碑身高大,用天然花岗石镶面。它坐落在天安门前的广场中心,正如梁思成所设想的:“可以更好地与庞大、龙盘虎踞、横列着的天安门互相辉映,衬托出对方和自身的伟大。”‎ ‎(取材于《中国小品建筑十讲》)‎ ‎17.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祭祀:“祭”使用部首检字法应先查“示”部,再查六画。‎ B. 追溯:“溯”的意思是“往上推求或回想”。‎ C. 名符其实:“符”不可以写作“副”。‎ D. 经幢:幢的读音为“chuáng”。‎ ‎18. “材料一”最后一段“仅此两种”中的“此”,指代的具体内容是____。‎ ‎19. 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碑”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代以前,碑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是实用性的。‎ B. 根据唐代的丧葬制度可知,碑的价值高于碣。‎ C. 南北朝时,碑文已不再用来纪念过去的人物。‎ D. 现在人们所说的“碑”,可以泛指一切石刻。‎ ‎20. 根据“材料二”第③段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河北碑阴题名“赵国邯郸宋镇元世二百”可知,此碑为赵国邯郸人宋镇(字元世)出二百钱捐助而立。‎ B. 考古发现,西汉人纪信的墓碑碑阳上有“唐立”字样,而碑阴刻有。由此可推知,此碑为唐人所立。‎ - 29 -‎ C. 河南的碑阴为宋人刻写的,意味着此碑的碑阳文字已经不是北魏时的原刻了。‎ D. 少林寺翻修殿宇时,发现嵌在墙上的金代石刻的背面,是唐代的,按著录习惯,前者应为碑阳,后者应为碑阴。‎ ‎21.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碑通常是由碑首、碑面、碑座共同构成的。‎ B. 碑首的作用就是保护碑身不受雨雪侵害。‎ C. 碑阴可以刻字,也可以是无字的空白石面。‎ D. 碑侧是用来题名以及雕刻装饰性花纹的。‎ ‎22.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碑的文化价值。‎ ‎23. 下图为天安门与纪念碑的原方案和现方案的对比示意图,请结合此图与“材料二”、“材料三”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原方案的不足。‎ ‎【答案】17. C 18. 墓碑的作用是让人们了解墓主人的情况,祠庙碑的作用是记述受祭祀者的德行和功绩。 19. A 20. D 21. C ‎ ‎22. ①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社会的宝贵资料;②留存了历代书法家的真迹;③展现了中国文 字的发展历史;④保存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精美装饰和图案花纹;⑤纪念碑是民族文化、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 ‎ ‎23. ①碑首较小,没有体现出纪念碑的雄伟;②门洞的设计与天安门相同,不能体现纪念碑的独特性;③台(碑座)的高度和体积使纪念碑显得瘦小,比例失当。‎ ‎【解析】‎ ‎【17题详解】‎ - 29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的辨识能力。对常用字的易错音形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和字形的识记,也要注意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C项,“‘符’不可以写作‘副’”错误,“名副其实”、“名符其实”二者通用。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此”属于近指代词,因此,可以从它的上文来寻找答案。“此两种”在前文中可以找到对应对象是墓碑和祠庙碑,则可以找到这两者的作用。由原文“这些刻辞,最初仅是记录墓中人的姓名、官位、卒葬年月。后来又加入了有关死者的家世、生平和事业,以及颂扬和悼念的诗铭,文辞逐渐增多,碑文便成为一篇完整的传记,路人可凭此详细地了解墓主的情况。这种立于墓前的碑,叫做墓碑。”可知,墓碑的作用是让人们了解墓主人的情况。由原文“祠庙碑上所刻文字主要是记述受祭祀者的德行和功绩。”可知,祠庙碑的作用是记述受祭祀者的德行和功绩。‎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碑’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B项,“碑的价值高于碣。”错误,由原文“唐代丧葬制度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准许立碑,五品以下官员只能立碣。古代刻石中,极少有名符其实的碣。有的是名为碑而实为碣,有的则是名为碣而实为碑,天长日久,碑碣就成为一个概念了,并以此来统称刻有文字的石刻。”可知,碑的地位高于碣,且古代刻石中大多碑碣不分。C项“碑文已不再用来纪念过去的人物”错误,南北朝时期,文中只说明了“内容不再局限于纪念人物”,并没有说作用不包含纪念人物。D项范围扩大,“可以泛指一切石刻。”错误,由原文“现在人们提及的碑碣,一般指各种各样的刻石,是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的总称。”可知,“一切”范围过大,文中只是说文字石刻包括到广义的碑的定义中,但是还有其他的没有被包含进去,如带有图画的石刻就不能称为碑。故选A。‎ ‎【20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D项,“按著录习惯,前者应为碑阳,后者应为碑阴。”错误,由原文“但做著录时,还应以早先所刻为碑面,后代增刻为碑阴。”可知,按照著录习惯,两面都是碑面的,早先所刻的为碑面,后代增刻为碑阴。唐代在金代之前,因此唐代的石刻为碑面,金代的石刻为碑阴。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项,“由碑首、碑面、碑座共同构成的。”错误,由材料二可知,碑由碑首、碑身、碑座组成,碑面只是碑身的一部分。B项,“是保护碑身不受雨雪侵害”错误,由材料二可知,碑首作用是雕刻碑名、保护碑身,选项中说碑首作用就是保护碑身不受侵害范围过小,概括不全。D项张冠李戴,“碑侧是用来题名”错误,由材料二可知,碑侧不是用来题名的,碑首才是用来题名的。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一些流传在世的碑碣及其拓本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宝贵资料。”可知,碑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社会的宝贵资料;由原文“而且,这些碑文多为当时有名的书法家所书,篆、隶、行、楷各种书体都有,生动展现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这些碑碣大多摹刻精良,神完气足,风格多样,是人们欣赏书法艺术、临习书法的范本。”可知,留存了历代书法家的真迹,展现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由原文“此外,古代的石碑还保存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精美装饰和图案花纹,使碑刻成为书画俱佳的艺术品。”可知,保存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精美装饰和图案花纹;由原文“纪念碑是特定时期民族文化、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它的安放场地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的场所往往能营造出特定的氛围,让参观者感动、记忆,并受到某种精神感召,实现自我反省,以独特的方式达到纪念的目的。”可知,纪念碑是民族文化、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 ‎【23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材料三第二段中,梁思成提出的缺点有三个要点,即答题的方向:①整体形体;②台(碑座)的高度;③开洞和天安门中华门的配合。结合图画和材料二,可以得出结论。首先原有的开洞设计取消了,与天安门中华门相对独立,保留了独立性,原方案不能体现独立性;其次,纪念碑的碑首原方案太小,材料二说碑首的宽度、厚度都比碑身大,对碑身有保护作用,同时从整体来看碑首加大使得整体更和谐,纪念碑更雄伟。原方案没有体现出纪念碑的雄伟;最后,台(碑座)的高度和体积,按照材料二,碑座长度应该约为碑身宽度的两倍,高度应该为碑身高度的百分之四十五,而原方案显然比例失当。‎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八、文学类文本阅读(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卖白菜 莫言 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它一直长得不旺,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 29 -‎ 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不时有赶集的人从我们身边超过去。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终于挨到了集上。在我们旁边卖青萝卜的是一个高个子老头,母亲让我叫他七姥爷。听母亲说,是我姥姥村里人,同族同姓。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是老小,”母亲回答了老太太的问话,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的尖锐的目光在我的脸上戳了一下,然后就移开了。‎ - 29 -‎ 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选自《中国最好的散文》有删改)‎ ‎24. 下列对文章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我看到七姥爷的尖锐的目光在我的脸上戳了一下,然后就移开了。”暗示“我”的伎俩被识破了。‎ B. “我”多次冲撞老太太,但老太太没有与我争吵,证明老太太是一个道德素养较高的人。‎ C. 母亲见到“我”哭而批评我不像男子汉,看似是批评其实是深深的爱,也有对生活艰辛的无奈。‎ D. 老太太撕扯白菜帮子,母亲却没有阻止,说明母亲是一个懦弱的人。‎ E. 前文写我和母亲侍弄白菜,用大段文字写那棵最小的像和尚头的白菜,写出对劳动果实的珍爱,更为下文我对老太太的厌恶提供了情感缘由。‎ ‎25.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买白菜的老太太的形象特点。‎ ‎26.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27. 本文没有具体写“最坏的事情”的发生经过,请推测这一经过,并分析这样省略写的好处。‎ ‎【答案】(1)BD(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 ‎(2)①瘦弱。她手指弯曲、枯柴一样,声音细而沙哑;②贫困。她的钱放在一个肮脏的手绢里,层层包着,面额很小;③精明。她将白菜的老帮子全部撕脱,占小便宜。把脸贴到秤杆上,不信任“我”算的数字。④没有文化素养。她批评我们的白菜,对“我”说话很不客气。(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3)‎ ‎①母亲在生活困境下没有抱怨,辛勤劳动,克服困难,这种坚强的品格令我感动。②母亲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至今令我备受教育和启发。③母亲因为我的不诚信而遭受别人的责骂,尊严受到了侮辱,而第一次流泪,让我万分羞愧难过。‎ ‎(4)‎ - 29 -‎ 经过:指“我”多算老太太一毛钱的事情被发现,老太太退回白菜,要回钱,并揭穿、责备了“我”。(2分)‎ 好处:①符合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的认知特点;(2分)②给读者留出了想象的空间,详略得当,使文章更具可读性;(2分)③这一结果更彰显了文章任何情况下都要诚实待人的主旨。(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 B“证明老太太是一个道德素养较高的人”分析不当。D“说明母亲是一个懦弱的人”分析不当。‎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概括的答题思路是:分析文章使用材料特点、分析作者情感的具体体现、分析作者思路的流程、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整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九、实用类文本阅读(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豪情总在云间飞 ‎——记空军“试飞英雄”黄炳新 中新网8月22电 关中腹地,陕西阎良,一架小型运输机在碧空如洗的蓝天上翱翔……坐在驾驶员旁边指导的是年逾花甲依然精神矍铄老人——中国试飞领域大名鼎鼎的黄炳新。‎ - 29 -‎ ‎25岁时,他作为空军最年轻党代表受到毛主席接见,40岁时,被中央军委授予“试飞英雄”荣誉称号。如今,已是65岁的黄炳新,作为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高级顾问,依然奋战在民机飞行员培训一线。谈起当年的经历,这位具有侠客般气质的试飞前辈,仍然有着一股豪气……创造奇迹,他把没有方向舵的“飞豹”飞回地面1992年8月19日是“飞豹”首飞的日子。‎ ‎“几乎80%的人对飞机能否试飞成功都很担心,甚至连一些设计人员对这架飞机的首飞都没有信心。那天,全厂区都放假了,现场有上万人观看首飞。”对黄老英雄而言,那天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临上飞机前,黄炳新悄悄地将一封短短“三句话遗书”留在办公桌抽屉里:“即使我这次牺牲了,为国防发展也值得;这里面的钱,是我死后交给组织的最后一次党费;家人不要给组织添任何麻烦。”‎ 前两次试飞,飞机都出现了剧烈振动现象,机身就像要散架一样,飞机座舱里的指针指示都看不清更别说地面目标了。好不容易安全着陆后,他与设计师及各设计研制厂所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排查,但却未能找出原因。为了确保国家重点型号的试飞进度,试飞院副院长、振动专家张克荣专程找到黄炳新:“黄团长,你再试飞一次吧!”‎ 虽然知道飞机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虽然知道这次试飞肯定会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危险,但黄炳新没有犹豫,答应再次试飞。‎ ‎8月24日,天空湛蓝明丽,机场热浪滚滚。第三次试飞准备完成,黄炳新和另一名试飞员杨步进踏上飞机,承担了这次任务。‎ 当黄炳新驾机以每小时1100公里的速度进入5000米高空时,飞机震动得跟前两次一样,仍然非常严重。表速超过1150公里时。“咚咚”两声巨响,飞机顿时像狂放不羁的野马横冲直撞起来。黄炳新随即蹬舵,飞机没有任何反应——因为震动过于剧烈,方向舵掉了。‎ 黄炳新临危不乱,对杨步进说:“你别紧张,我也别紧张,万一不行,你跳伞,我把飞机飞回去。如果我牺牲了,你跳伞成功了,你就把这个情况向上面报告。”‎ 杨步进也坚定地说:“团长!你不跳,我也不跳,我要为你鼓劲儿,你往前飞,我跟你往前走!”‎ 惊心动魄的考验,震撼苍天的一搏。黄炳新开始驾机返航,他试着推左发动机油门,同时向右压驾驶轩,飞机向右滚转并在左右发动机推力的反差力矩作用下,机头缓缓地横侧,改变着方向。他就这样艰难而冷静地驾机飞向机场上空。‎ - 29 -‎ 没有方向舵的飞机在高速降落时,只能靠副翼,而反应迟钝的飞机稍有偏差,就会导致机毁人亡。他双手紧握驾驶杆保持飞机平衡,双眼盯着跑道,稳健地将飞机对向跑道,只听见“唰”的一声,机轮安稳触地……‎ 这绝对是世界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薪火相传,他让更多精英试飞员和军机飞了起来。随着飞机设计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型号不断出现,要使试飞员的技术赶上飞速发展的科学,并站在试飞技术的前沿,必须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 ‎1989年,时任某试飞部队部队长的黄炳新和试飞院副院长严京林一起举办了一期试飞员训练班。这个训练班培养的几个试飞员,后来经黄炳新推荐调入了空军某试飞部队。‎ 后来,这批试飞员大都成了国内有名的试飞专家,取得骄人成就:雷强,歼-10首席试飞员、全军优秀共产党员;李中华,“科研试飞英雄”、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张景亭,全军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邓友明,新舟-60首席试飞员、空军十大杰出青年……‎ 这群试飞战线的精英,为我军装备转型及跨越发展、为中国航空工业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成就凝聚着黄炳新等老一辈试飞员的心血与智慧。‎ ‎1994年,黄炳新卸去了部队长职务,被任命为兰空参谋长助理,兼任中国试飞院副院长。这时的黄炳新已近知天命之年,作为共和国两个新型主力战机的主要试飞员,他已经飞过10多个机种,飞过数十个科研项目,立过大大小小几十次功。国家也给了他极大的荣誉,国内外媒体更是多次介绍过他的事迹。作为一个知名英雄,余下的时间该如何度过?成为黄炳新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那时候,民航大发展。一些航空公司多次邀请黄炳新到地方发展,职位待遇都很优厚。但他清楚,国家培养一名飞行员十分不易,培养一个试飞员,更是优中选优。‎ ‎“我对试飞工作有着很深的感情。我一直感觉试飞是我一生的职业,飞行是我的事业,一定要进行到底。党和国家给了我那么多荣誉,而我那时才五十岁,精力还很充沛,飞行技术没的说,关键是积累的试飞经验很宝贵,我觉得我有义务把这些经验贡献出来。”‎ 后来,他愉快地接受了试飞院试飞员学院院长一职,决心为共和国培养新一代试飞精英。面对如此重任,黄炳新决心把个人技艺全部贡献,在航空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再为共和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长江后浪推前浪,他们飞得越高,成就越大,我越开心。”说起自己培养的学生,黄炳新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动情地说:“我的一生愿作一颗流星,虽然在历史上只一瞬,但是始终都要发出耀眼的光芒……”‎ ‎2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近天命之年的黄炳新被一些航空公司多次邀请到地方发展。但他清楚,国家培养一名飞行员十分不易,培养一个试飞员,更是优中选优。‎ - 29 -‎ B. 在第三次试飞“飞豹”过程中,黄炳新驾驶的飞机震动得跟前两次一样,仍然非常严重,印证了飞机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的目的。‎ C. 1989年,任某试飞部队队长的黄炳新举办了一期试飞员训练班,并培养出一批取得骄人成就的试飞精英。‎ D. 在试飞“飞豹”前,黄炳新悄悄地将一封短短“三句话遗书”留在办公桌抽屉里。这一细节说明黄炳新他本人也对这次的试飞没有信心。‎ E. “长江后浪推前浪,他们飞得越高,成就越大,我越开心。”这句话体现了黄炳新内心深处有一种自豪之情。‎ ‎29. 黄炳新在试飞领域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简要分析。‎ ‎30. 黄炳新的身上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1. 文章题目是,可结尾却写黄炳新把自己比作一颗流星,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8. ACE ‎ ‎29. ①1992年,勇敢而冷静地把没有方向舵的“飞豹”飞回地面,创造世界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②1989年,举办试飞员培训班,并培养出一批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试飞战线精英。③到1994年为止,作为共和国新型主力战机主要试飞员,飞过数十个科研项目,立过大大小小几十次功。 ‎ ‎30. ①强烈的爱国精神。为国防发展,勇于挑战危险重重的“飞豹”试飞任务,即使牺牲自我也值得。②遇事冷静沉稳。在试飞“飞豹”过程中,即使方向舵掉了也临危不乱,艰难冷静而沉稳地将飞机飞回地面。③勇敢,不怕牺牲。即使知道前两次“飞豹”试飞问题没有解决,且会面临危险,但他仍毫不犹豫地答应第三次试飞。④心怀感恩,无私奉献。年轻时接受了不少党和国家的荣誉,年老时主动将自己宝贵的试飞经验全部贡献出来。⑤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试飞遇到危险时要战友跳伞,自己坚持留在飞机上。为国家培养新一代试飞精英,拒绝去地方职位待遇优厚的公司任职,接受飞行学院院长一职。 ‎ ‎31.‎ - 29 -‎ ‎ 不矛盾。因为:文章题目是作者对黄炳新的事业、精神的概括。(1)黄炳新一生的试飞、培训事业都离不开天空;(2)黄炳新的爱国、奉献精神就像云块一样总在飞翔,歌颂他的精神、人格魅力是永恒的。结尾写黄炳新自比一颗流星,体现了他的精神品质和个人追求。(1)“我的一生愿作一颗流星”说明他谦虚、不居功的品质。(2)“虽然在历史上只一瞬,但是始终都要发出耀眼的光芒……”是写他在试飞领域的追求。“历史上只一瞬”说生命短暂,“始终都要发出耀眼的光芒……”是说他终究要发出光芒,追求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二者是一致的,都强调其精神品质,事业永恒。‎ ‎【解析】‎ 试题分析:‎ ‎【28题详解】‎ E体现了自豪之情,C试飞员训练班是黄炳新和严京林一起举办的。B项并非“印证飞机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而是“确保试飞进度”,0分。D项这一细节体现的是黄炳新为国防发展时刻做好牺牲准备的大无畏精神,0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9题详解】‎ 注意文本的小标题,“创造奇迹,他把没有方向舵的“飞豹”飞回地面”“薪火相传,他让更多精英试飞员和军机飞了起来”这是传主事迹的高度概括。概述事件要注意时间+关键词。上面答案的关键词用下划线表示。‎ 考点: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0题详解】‎ ‎“人格魅力”指的是人物的精神品质,从人物的言行概括,同时注意文本中的评价语。如留在办公桌抽屉里的“三句话遗书”表现了他的强烈的爱国精神;黄炳新临危不乱,对杨步进说:“你别紧张,我也别紧张,万一不行,你跳伞,我把飞机飞回去。如果我牺牲了,你跳伞成功了,你就把这个情况向上面报告。”这段对话表现了遇事冷静沉稳不怕牺牲的精神;“我对试飞工作有着很深的感情。我一直感觉试飞是我一生的职业,飞行是我的事业,一定要进行到底。党和国家给了我那么多荣誉,而我那时才五十岁,精力还很充沛,飞行技术没的说,关键是积累的试飞经验很宝贵,我觉得我有义务把这些经验贡献出来。”这表明了怀感恩,无私奉献的精神。‎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题详解】‎ 文章标题和结尾的话是从不同角度来概括人物的业绩和精神品质的,并不矛盾。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突出表现,或是暗示主题等等。结尾“我的一生愿作一颗流星,虽然在历史上只一瞬,但是始终都要发出耀眼的光芒……”说明他谦虚、不居功的品质。要分条作答,条理清晰。‎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29 -‎ ‎ ‎ - 29 -‎ ‎ ‎ - 29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