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50 KB
  • 2021-06-08 发布

语文卷·2018届河南省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周考(2017-04)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高二下期第四次周考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1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谈谈国学的时代性 吴乾圣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清代著名学者孔治让在《周礼正义》中解释为:“国学者,在围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现在我们说的“国学”是在近代回应“西学”的挑战而提出来的,包括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经、史、子、集等内容上。当代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明多样化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灿烂文明的古国,那么把传统文化的底蕴发挥出来至关重要。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国学上,所以说国学是国魂之学。那么挖掘国学的当代价值,对于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指出:国学,不仅成为现代中国人提高道德品质的教程,更是中国各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精神支柱,是中华儿女一统华夏的文化源头。‎ 在关于和谐问题上,国学中也有很深的底蕴。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提出“和为贵”、“知和而和”的思想。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同样倡导“知足”与“不争之德”,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提出“相兼爱”、“非攻”等主张。这表明,国学中包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经过时代的创新改造,定为当今时代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智慧的来源和依据。台湾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国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今天我们中国分成两个,然而我们人大脑子里还是不喜分,喜欢合”。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最能调和,使冲突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 在人文精神培育上,国学给我们提供更为宽广的源泉。如仁、义、礼、智、信是儒学经典的核心,是儒家伦理的最高准则。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我们汲取后,可以成为以人为本的精神资源。“义”,是儒家提出作为人应遵循的道义,是一种准则,是做人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维持社会的正义更显其重要性。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市场也带来弊端,一些企业未来各自的利益,坑蒙拐骗、见利忘义等。这些正是道德沦丧的表现,是人生价值观的模糊所致。“礼”,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准则,其作用是规范人际之间关系。通过礼可以更是构建在人格平等上的人际行为关系。“智”,就是智慧,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就是知识和技能的统一。“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道德的基础,诚信合一,立身兴业,缺不了信。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文明不但不冲突,反而更有利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今天,我们不能把这些全部舍弃,要将“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内容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与时俱进,成为当前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 在国家治理上,国学也有我们汲取的资源。儒家强调礼与法是统一的。儒家强调的礼作为伦理道德规范,多靠社会舆论、道德自律、传统风俗习惯等力量来维护,其制裁体制虽有独特的优点,但面对恶的人性,其力量与强度都显不足。而法由于依靠强大的国家机器,足以克服礼之于恶势力的不力和无奈。若礼法相结合,则可以相得益彰。荀子主张治国要礼法并用:“治之经,礼与刑”(《荀子。成相》),也就是说,只有礼法结合,才能使国家“合于文理,归于治”。这对我们当前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与法律规范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时代,既允许异域文化的传播,更应当倡导本土传统文化的弘扬。国学的普及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保护,需要大众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专家学者们的解读与阐释。我们都应该活学活用国学,使国学内容以清新的面貌、得体的方式,成为格言警句,化作成语典故,成为大众文化的主体。所以说,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汲取古代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具有普世意义的思想精华,把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对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所谈的“国学”与周代的“国学”含义是不同的,它是在近代回应“西学”挑战而提出来的,主要体现在经、史、子、集等内容上。‎ B.国学之所以被认为是国魂之学,是因为中国具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C.汤恩佳博士指出:国学,不仅成为现代中国人提高道德品质的教程,更重要的是中国各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精神支柱,是中华儿女一统华夏的文化源头,这说明了国学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D.儒家提倡“和为贵”,道家提倡“知足”与“不争之德”,墨家提出“兼爱非攻”,他们的这些主张都包含了和谐的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分别从“在关于和谐问题上,在人文精神培育上,在国家治理上”三个方面加以分析,阐明了国学的时代性。‎ B.国学思想经过时代的创新改造,一定会为当今时代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智慧来源和依据。‎ C.国学在构建社会和谐、人文精神培育、国家治理等方面能为我们提供思想源泉和指导,挖掘国学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D.“仁”可以成为以人为本的精神资源;“义”可以规范做人的准则,“礼”可以用来维系社会秩序,它们与“智”“信”对于人文精神的培育,都很重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精髓,有利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们要与时俱进,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B.一些企业为了各自的利益,坑蒙拐骗、见利忘义等,这些正是道德沦丧的表现,违背了儒家提出的人应遵循的道义。‎ C.礼的作用是规范伦理道德,但它不足以克服恶势力,如果我们做到礼法结合,将有助于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与法律规范体系。‎ D.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把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就能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很快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小题。‎ 书生大使的抗战外交 李满星 早在1915年,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日本威胁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海外学子响应国内发动抗议运动。唯独胡适主张镇静处之。一时间,胡适招致非议颇多,许多同道好友甚至发誓和胡适断绝关系。无奈之下,他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上发表公开信亮出自己的观点: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拿什么来作战……所以出诸至诚和报国之心,我要说对日用兵论是胡说和愚昧。我们在战争中将毫无收获,剩下的只是一连串的毁灭、毁灭和再毁灭。‎ 这封公开信发表后,胡适并未得到当时热血的留学生认可,反而被认为是“木石心肠不爱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沦入敌手。胡适悲愤不已。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此事之来,久在意中。”‎ ‎1937年盛夏,庐山显得比入年更加热闹。胡适胸佩“五老峰”徽章,心事重重地从北京辗转来到庐山,应邀出席“庐山谈话会”,共商国是。早在1928年4月7日北伐全面胜利、南北一统之际,胡适就曾到过庐山游览。那次,胡适心情愉悦,访古探幽,兴味盎然。游览陶渊明故里的陶公祠后,胡适还戏作《陶渊明同他的五柳》:‎ 当年有个陶渊明,不惜性命只贪酒。‎ 骨硬不能深折腰,弃官回来空两手。‎ 瓮中无米琴无弦,老妻娇儿赤脚走。‎ 先生吟诗自嘲讽,笑指篱边五株柳:“看他风里尽低昂,这样腰肢我无有。”‎ 这次,是胡适二上庐山。他既没有第一次上庐山时的闲适,也无重游名胜访古探幽的雅兴,而是心事重重。‎ ‎7月14日,蒋介石请胡适喝茶一叙。胡适历陈北方的民情激愤和中央不能放弃河北的原因,谈得慷慨激动,蒋介石为之动容。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民将士书》。这天中午,他请胡适以及梅贻琦、张伯苓等人吃饭。席间,蒋介石宣布对日作战的决定。张伯苓头一个慷慨陈词,举手赞成。就在这一天,胡适忍辱避战的事彻底动摇了。‎ ‎8月13日,上海淞沪战事爆发。至9月初,上海战事持续一个月,胡适看到军民抗日士气之高涨,思想开始发生很大转变,认为避战只是梦想,不抵抗所得的只是“敌氛日深,受逼日甚”。从此,胡适抛弃了避战求和的梦想,认为“和比战难百倍”,思想开始走向苦撑、待变。‎ ‎8月17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国民政府与日本一战到底,并决定委派胡适出使美国,争取援助。‎ ‎1937年9月26日10时,胡适飞抵旧金山。一下飞机,胡适便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此次中日战争,已暴露日方兵力上之弱点。”午餐后,他立即到大中华戏院发表《中国能战胜吗》的演讲,他以“算盘要打最不如意的算盘,努力要做最大的努力”来勉励侨胞。30日,他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演说。在演说中,胡适表示对侵略战争是不能退让的,要阻止战争只能用战争来消灭它。胡适还大胆预言美国将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 到达华盛顿后,胡适去拜访罗斯福总统。胡适早年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时,和罗斯福是同学,加上当时胡适的声望和魅力,罗斯福视其为上宾,关切地询问中国军队能否支持到过冬,胡适予以肯定的答复,并动情地说:“中国需要美国的支持,我想总统很快会以明快的眼光判断是非!”‎ 到1937年11月底,胡适创下五十一天行程一万零六百英里,演讲五十六场的纪录,累得四十六岁的胡适在当年年底就以及病发作而住院休养。‎ 胡适的努力一直没有中断,至第二年7年,他走遍了美国、加拿大各大城市,会见各方知名人士,揭露日本的侵华暴行,表明中国抗战的决心。一个外交使节,在所驻国四处巡游距离之长,演说次数之多,而目的就是鼓动所驻国参战,堪称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个奇观。‎ ‎1938年9月17日,蒋介石任命胡适为新一任驻美大使。此时,日军铁蹄已蹂躏大半个中国,开始进攻广州、武汉。胡适可谓率命于危难之间。1938年10月5日,胡适第六次到美国,但这次身份变了,他这次代表的是四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 自此,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后的抗战外交开始了。10月27日,胡适向罗斯福总统递呈国书。他全无政客的深沉和韬晦,而是以诚实与公开的态度,赢得罗斯福的理解和信任。所以,人们赞誉他为“书生大使”。‎ ‎(节选自《胡适:书生大使的抗战外交》,有删改)‎ 相关链接:‎ 胡适的同事温源宁教授在《文人画像》里描绘:“在他呵呵的笑声中,及他坦白的眼光中,我们看不到他的灵魂深处。他不像志摩,不会有沉痛的悲哀与狂热的情绪。”胡适这种性格,远在他青年留美时就开始成型。好运时,他就提倡“理智的爱国主义”(选自《胡适资料简介》)‎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日本威胁中国签订的《二十一条》,留学海外的学子纷纷进行抗议,只有胡适镇静处之,这使得他的好友要和其断绝关系,并被认为是“木石心肠不爱国”。‎ B.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决定委派胡适出使美国,争取援助,一方面是因为此时胡适抗战态度最为坚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具有巨大的声望与魅力。‎ C.胡适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所做的演说,不但阐明了他对侵略战争的鲜明态度,而且对美国将会卷入战争做出了预言,显示出了他对国际形势的洞察力。‎ D.胡适呵呵的笔、坦白的眼光以及作为驻美大使具有的诚实、公开的态度,与同时代的徐志摩一生充满沉痛的悲哀和狂热情绪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小题。‎ 丑 琴 操 ‎ 邓跃东 祖父会拉琴,好事者命令他带上两个会拉胡琴的侄儿一起演出。在邻村第一次巡演时,我大伯父刚拉开过门,台下就扔来一只鞋子,砸在他头上。他们指责大伯父的胡琴有问题,硬是逼着他锯掉了琴杆上的龙头……‎ 这件事我是听一个叔父说的,几个伯叔不愿回忆这些旧事,唯有我堂二叔反应异常,他大口大口地吸着烟说:“琴头是我砍的!”我知道二叔一直钟情于胡琴,没想到他竟是这件事的亲历者。透过浓浓烟雾,我看到了二叔眼里流露出的几丝幽怨。‎ 那晚他们受到了批评,被要求将琴头处理掉,否则后果难以想象。祖父答应一定处理好,但不是当场锯掉的。这把琴是大伯父在县城读中学时带回的,却成了二叔的至爱。那时祖父被贬职从学校回乡,思虑最多的是要保住侄子们的性命,要不就对不起大哥。祖父就给二叔做工作,二叔十五六岁,很不配合。祖父发了怒,责问他:“是人头重要还是琴头重要?”二叔噙着泪、含着怨气,在祖父的逼迫下锯下了琴头。祖父说:“这个琴头雕刻得精致,你先收着,日后可能会用上。”二叔不吭气,捡起琴头一把甩进了灶膛。‎ 丑琴无头,祖父他们也无脸面,操琴的模样十分滑稽,总不被人正眼看。当然,心里最憋屈的是二叔。他很年轻,无端被人嘲笑,其实他拉琴是很有水准的,但是心里不平,音色起伏大。丑琴让二叔的脾性也丑了起来,他变得十分倔强,不太理会祖父——以前他们经常一起谈琴论艺,慢慢地不怎么说话了。‎ 没过多久,伯叔姑姑们不能读书了,因为村里不准。二叔二次被生产队长从中学赶回,他聪颖好学,无奈初三未读完,就再也未进过学堂的门了。二叔积下一肚子的愤懑和怨恨,别人拈轻怕重,在生产队混工分,他年纪轻轻就去学泥水匠的手艺,每天用砖刀砍砍剁剁,其实是在发泄不满,他要砍平种种崎岖。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让他感到轻松,他的虎口被震烂,血流不止,也不能释放心中的怨气。他又想起了无头琴,每天劳作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里,只有丑琴懂他,眼里的泪、虎口的血,遗落在琴上,他浑然不知。‎ 二叔独自拉琴,长夜不息。祖父知道他心里苦闷,就开导他说:“拉琴可以消解磨难,但不能宣泄情绪,你指上的怨气太重了。”二叔说:“你不是说琴音传递的是心声吗?”祖父反问:“你心里向往的是什么?”二叔不吭声了。听琴知音,得失寸心。二叔对祖父的视听修养极为钦佩,他为自己更名为“清明”,自此静心练琴,研习音律。‎ 清明通透,方有流音。二叔反复体悟,寻求彻悟——人跟丑琴一样,没有脸面,可琴还是琴,心里有音,仍可自然地发声。他的心慢慢地融入了丑琴,琴声开始从心里流泻出来,没有了早时的发泄,音色一片柔美。二叔认真地看着我说:“琴已无头,人得有名。”‎ 二叔那时带着这把丑琴,一次次地参加上级安排的演出。他用丑琴发出的优美琴声征服了众多同行,感染无数心田。有一次,上级首长要来观看,领导提出给他换把琴,说这琴太丑了,影响县里的形象。二叔说,人能换但琴不能换。‎ 在本村的一场集会上,全家人都被责令到场陪斗,批斗的对象是二叔的母亲。大冬天里她被拉到学校操场上,被风车对着猛吹,她不服软,直挺挺地站了一夜。有人起哄要我家的人拉琴造势,祖父跟他们交涉能不能换人,他们说不行,故意要我二叔拉。祖父尴尬不已,二叔却轻松地拉开了弓子。凝望着受难的母亲,他如入空谷,心若止水,怀中丑琴一如昔日,不动声色。后来我得知,二叔拉的是刘天华先生的《光明行》,他心里存有光亮!‎ ‎(选自《读者》2015年第9期,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倒叙开篇,叙述大伯父演出时的遭遇,奠定了文章压抑悲怆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二叔性格的变化做了铺垫。‎ B.祖父不仅是家庭的守护神,更是侄儿们的精神导师。为了保证侄儿们的安全,忍气吞声答应锯掉琴头;担心二叔怨气太重,开导他要心存希望。‎ C.文章花大量笔墨写“我”家遭遇的种种不幸意在反映生活磨难容易钳制人的精神,从而点明本文人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的主题。‎ D.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家所发生的“旧事”,虽然“我”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本身并没有进入故事中,但故事却因此却显得真实可信。‎ 二、古诗文阅读(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小题。(9分)‎ 于敏中,字叔子,江苏金坛人。乾隆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以文翰受高宗知,直懋勤殿,敕书华严、楞严两经。累迁侍讲,典山西乡试,督山东、浙江学政。‎ 十五年,直上书房。累迁内阁学士。十八年,复督山东学政。擢兵部侍郎。二十一年,丁本生父忧,归宗持服。逾年,起署刑部侍郎。二十三年,嗣父枋殁,回籍治丧。未几,丁本生母忧,未以上闻。御史朱嵇疏劾敏中“两次亲丧,蒙混为一,恝然①赴官”。并言:“部臣与疆臣异,不宜夺情任事。”诏原之。‎ 二十五年,命为军机大臣。敏中敏捷过人,承旨得上意。三十年,擢户部尚书。子齐贤,乡试未中试。诏以敏中久直内廷,仅一子年已及壮,加恩依尚书品级予荫生。又以敏中正室前卒,特封其妾张为淑人。‎ 三十八年,晋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如故。时下诏征遗书,安徽学政朱筠请开局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大学士刘统勋谓非政要,欲寝其议。敏中善筠奏,与统勋力争,于是命敏中为正总裁,主其事。‎ 敏中为军机大臣久,颇接外吏,通声气。三十九年,内监高云从漏泄朱批道府记载,下廷臣鞫治。云从言敏中尝向询问记载,及云从买地涉讼,尝乞敏中嘱托府尹蒋赐棨。上面诘,敏中引罪,诏切责之曰:“内廷诸臣与内监交涉,一言及私,即当据实奏闻。朕方嘉其持正,重治若辈之罪,岂肯转咎奏参者?于敏中侍朕左右有年,岂尚不知朕而为此隐忍耶?于敏中日蒙召对,朕何所不言?何至转向内监探询消息?自川省用兵以来,敏中承旨有劳。大功告竣,朕欲如张廷玉例,领以世职。今事垂成,敏中乃有此事,是其福泽有限,不能受朕深恩,宁不痛自愧悔?免其治罪,严加议处。”部议革职,诏从宽留任。四十一年,金川平,诏嘉其劳勚,过失可原,仍列功臣,给一等轻车都尉,世袭罔替。四十四年,病喘,遣医视,赐人参。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选自《清史稿•于敏中传》有删节)‎ ‎【注】恝(jiá)然:淡然,无动于衷;不在意的样子。‎ ‎6.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B.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C.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D.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7. 对下列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甲一名进士也就是俗称的“状元”。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榜眼和探花。‎ B.翰林院修撰也就是翰林院的属官,职责是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起居,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文件。‎ C.“丁本生父忧”中的“丁”是“生父去世”之意。‎ 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文襄”是朝廷赐予于敏中的谥号。‎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敏中在乾隆三年的时候考取了进士,他因为才华被清高宗知晓,朝廷曾经下诏书让他抄写华严、楞严两部佛经。‎ B.于敏中因为嗣父去世回到家乡治丧,不久他亲生母亲又去世了,但是于敏中并没有上报给朝廷,他受到了御史朱嵇的弹劾。‎ C.于敏中的儿子乡试没有考中,朝廷认为于敏中为官清廉,特意赐予他的儿子荫生的身份,并且加封于敏中的妾张氏为淑人。‎ D.于敏中聪明过人,逢迎旨意特别符合皇帝的心意。他长久的担任军机大臣,和朝外的官吏们有很多的接触,也受到过皇帝的处罚。‎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小题。‎ 史祥,字世休,朔方人也。祥少有文武才干,仕周太子车右中士,袭爵武遂县公。高祖践阼,拜仪同,领交州事,进爵阳城郡公。祥在交 州颇有惠政。后数年,转骠骑将军。伐陈之役,从宜阳公王世积,以舟师出九江道,先锋与陈人战,破之,进拔江州。上闻而大悦,下诏曰:“骠骑高才壮志,是朕所知,善为经略,以取大赏,使富贵功名永垂竹帛也。”寻拜蕲州总管。后以行军总管从晋王广击突厥于灵武,破之。迁右卫将军。仁寿中,率兵屯弘化以备胡。炀帝时在东宫,遗祥书曰:“将军总戎塞表,足使李广惭勇,魏尚愧能,冠彼二贤,独在子。”炀帝即位,汉王谅发兵作乱,遣其将綦良自滏口徇黎阳,塞白马津,余公理自太行下河内。帝以祥为行军总管,军于河阴,久不得济。祥谓军吏曰:“余公理轻而无谋,才用素不足称,又新得志,谓其众可恃。恃众必骄。且河北人先不习兵,所谓拥市人而战。以吾筹之,不足图也。”乃令军中修攻具,公理使谍知之,果屯兵于河阳内城以备祥。祥于是舣船南岸,公理聚甲以当之。祥乃简精锐于下流潜渡,公理率众拒之。祥至须水,两军相对,公理未成列,祥纵击,大破之。东趣黎阳讨綦良等。良列阵以待,兵未接,良弃军而走。于是其众大溃,祥纵兵乘之,杀万余人。进位上大将军,赐缣彩七千段,女妓十人,良马二十匹。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尔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从征吐谷浑,祥率众出间道击虏,破之,俘男女千馀口。赐奴婢六十人,马三百匹。俄拜燕郡太守,被贼高开道所围,祥称疾不视事。及城陷,开道甚礼之。会开道与罗艺通和,送祥于涿郡,卒于途。‎ ‎(选自《隋书·史祥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尔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 B.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尔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 C.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尔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 D.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尔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袭爵,一般指由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一般称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世子以外的其余继承人则减三等袭爵。‎ B.践指踩、踏,阼指大堂前东西的台阶。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故践阼一般特指帝王即位、登基。‎ C.屯兵在古代是多义词,既指守卫的士兵,屯田垦荒的军队,也可指驻扎军队,文中指屯田垦荒的军队。‎ D.奴婢指旧时丧失自由、为主人无偿服劳役的人,其来源有罪人、俘虏及其家属等,秦汉后通常男称奴,女称婢。‎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祥少有才干,治理颇有惠政。年少时他就表现出了文武方面的才能,在北周曾任太子车右中士;在管理交州期间,他能施行仁爱之政。‎ B.史祥护边有功,获得晋升赏赐。他跟随杨广在灵武大破突厥,升职为右卫将军;后又随炀帝征讨吐谷浑,大败敌军,获得丰厚赏赐。‎ C.史祥作战勇猛,得到皇帝夸奖。在讨伐陈军战役中,他身为先锋,率水军一举攻下江州,得到高祖充分肯定,认为即使李广等人也不能及。‎ D.史祥善于谋略,作战取得胜利。在平定杨谅之战中,史祥周密部署,对敌方情况做了深入分析,将余公理打得措手不及,又乘胜追击,大胜綦良。‎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小题。‎ 江神子·别徐州①‎ 苏 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②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③,清泗与淮通④。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注】①苏轼于熙宁十年四月调知徐州,五月到任,历时近两年,元丰二年三月由徐州调往湖州。这首词是他在离徐后赴湖州途中所写。②隋堤:指汴河的河堤,因建于隋朝而得名。③彭城:徐州。④清泗与淮通:泗水为淮水支流,在徐州与淮水汇流。‎ ‎1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相逢,却匆匆”中的“既”“却”关联词使用巧妙,写出了词人与徐州友人相逢既晚,相处尤短,却不得不匆匆离去的无奈之情。‎ B.“携手”句使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词人与别筵上的歌妓分享的情景;“残红”使用借代手法,既渲染了气氛又点明了离别的时间。‎ C.该词结尾三句想象丰富,造语精警,在篇章布局、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等方面与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极为相似。‎ D.该词使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作者将离别之恨融入即事即地,并将这恨别之情化作千点相思泪,托“清泗”将其寄往徐州,含蓄蕴藉,深沉哀怨。‎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3小题。‎ ‎ 鹭 鸶 ‎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 鸶 郑谷 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两首诗都对鹭鸶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杜诗以雪,青玉为喻,突出了鹭鸶的惊艳形貌;郑诗以“闲”“静”来刻画鹭鸶的安静情态。‎ B.两首诗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意境。杜诗以静衬动,以碧山衬托鹭鸶的动;郑诗以动衬静以鹭鸶的动衬托环境的静。‎ C.两首诗都以鹭鸶为描写对象,但形象大不相同。杜诗中的鹭鸶嘴青毛白,矫健敏捷;郑诗中的鹭鸶娴静从容,自由自在。‎ D.两首诗的意境不同,但热爱生活的情趣相近。杜诗描绘的是鹭鸶捕鱼图,充满生趣;郑诗描绘的是鹭鸶休憩图,娴静自在。‎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20世纪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发展形势提出了我国国际战略思想的核心,即韬光养晦,历史证明这一思想符合当时的国际大环境。‎ ‎②每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都会站满严阵以待的中外记者,他们时刻准备着向外界传递“中国声音”。‎ ‎③历史上的称衡是一位天才型的文学家,有一次黄祖大宴宾客,指着一只鹦鹉让称衡就地作文,称衡文不加点,一会即写成文学史上有名的《鹦鹉赋》。‎ ‎④自从微信在三年前上线红包项目以来,这项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数字化变体曾一度风靡大江南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发红包已意兴阑珊。‎ ‎⑤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科研人员闭门造车,成功开发了4G手机。‎ ‎⑥旅法侨界代表在法国华侨华人会会所举行座谈会,对法国政府漠不关心张朝林被殴打致死一事进行了深入讨论,决定近期举行街头抗议活动。‎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⑤⑥‎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制定政策不能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唯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才能矫枉过正,根治腐败。‎ B.中国需要在国际平台上做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方艺术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管见所及。‎ C.他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 D.刚刚还是烈日当头照,一转眼,老天爷的脸一沉,狂风怒吼,大街上尘土飞扬,整个城市瓦釜雷鸣,紧接着瓢泼大雨倾泻而下。‎ ‎16.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 A.北京市烟花办节前表示,正密切关注空气质量,并将通过媒体向市民发出“为提高空气质量,创造良好环境,在春节期间请尽量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B.针对学生体质下滑的不争事实,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教育部拟对各省学生体质进行排名并予以公示,意图柔性“倒逼”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C.如果十八大提出的居民收人翻番的目标能够实现,我国将会出现5到6亿的中等收入人群,这将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也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D.挂了16年“小康县”头衔的大同县主动“戴穷帽”,以享受“国家扶贫重点县”待遇,这种从“小康”到“贫困”的滑稽转身,折射了“扶贫县”评选机制的公平与否。‎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得比法国稍晚,   ,     ,     ,     ,‎ ‎     ,     ,这两个特点一直贯穿着英国哥特式建筑的整个发展过程。‎ ‎①更注重构件的装饰性 ‎②喜欢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 ‎③虽然在结构上采取了法国的技术 ‎④通过不断扩建使建筑群落向纵向或各个方向延伸 ‎⑤但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特征 ‎⑥也不囿于法国哥特式建筑集中统一的空间观念 A.③①⑤②④⑥   B.③⑤①⑥②④  C.⑥②①⑤④③  D.⑥③⑤①②④‎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吴检察长表面上是个冷语冰人,其实他内心像一团火,尤其对贫苦农民充满温情。‎ ‎②对于“老人跌倒扶不扶”及“如何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两个问题,他们两人见仁见智,观点大相径庭。‎ ‎③厦门“飓风肃毒”专项行动如火如荼,警方根据线索,全力追捕毒贩,取得了丰硕战果。‎ ‎④北京虽然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但从支持《新青年》的人们风流云散以来,倒有几分寂寞荒凉的古战场情景。‎ ‎⑤我深刻体会到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的价值,工作中的一切辛酸苦辣顿时甘之如饴。‎ ‎⑥巩义市杜甫故里管理所所长说,有些人在语文课本上涂鸦,刻意丑化杜甫形象,真是忝列门墙,我们决不允许诋毁杜甫形象。‎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此次演出的作品力求在艺术人文内涵上贴近时代,寻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展现戏曲艺术的时代新风貌。‎ B.在国际市场对国内粮食市场影响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建立粮食安全责任制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C.中药材因为自然属性多样化的特点,所以供需双方要依靠形状、颜色、气味等物理特征通过现场看货才能完成交易。‎ D.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拓宽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基础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20.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音乐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    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 ‎  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   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   太过分了。‎ A.或则    或则    所以    只是    甚至   那就 B.不是    而是    然而    因为    所以   却 C.不仅    而且    因此    如果    就    甚至 D.无论    还是    甚至    既然    就    然而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女排时隔12年重获冠军。为学习和弘扬中国女排精神,湖南岳阳市天岳幕阜山决定将景区标志景观“顶天立地”更名为“铁榔头”。景观“顶天立地”这一名称源于民间传说为女娲炼石补天庭垫脚石,原名约定俗成流传而得,历来颇受游客青睐。‎ 景区此举引发社会广泛议论和质疑:有人认为这是“蹭热点,低俗炒作”,有人认为女排精神可敬可赞,更名也是很好的宣传和推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2017学年高二下期第四次周考 语 文 答 案 ‎1.选B 【解析】B项因果不当。根据原文第一段“国学是国魂之学”的原因是“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国学上”,而不是“中国具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2. 选B 【解析】B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二段是“和谐思想”“为当今时代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借鉴的思想智慧的来源和依据。”‎ ‎3.选D 【解析】D项无中生有。原文最后一段没有提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作用有“很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选C ‎5.选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A.“压抑悲怆的感情基调”的说法错误,也没有为“二叔性格的变化”作铺垫;C.本文主题是“人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的说法错。D.“故事却因此却显得真实可信”的说法不准确,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6. 选A 【解析】A.“优”是“优厚”的意思,修饰“诏”,不能跟在“卒”的后面,其前断句排除B、D;“恤”是“体恤”的意思,“祭葬”是动词,两个词不能连在一起,排除C。句子翻译为:于敏中死后。朝廷特意下诏书体恤,按照惯例拜祭安葬,在贤良祠祭祀,谥号叫文襄。‎ ‎7. 选C 【解析】“忧”是去世,“丁”是“当,遭逢”的意思。‎ ‎8. 选C 【解析】“朝廷认为于敏中为官清廉”错,原文为“诏以敏中久直内廷,仅一子年已及壮,加恩依尚书品级予荫生”,朝廷是考虑到于敏中在朝为官很久,为官清廉于文无据。‎ ‎9.选D 10.选C 11.选C “认为即使李广等人也不能及”错 ‎12.选C 13.选B 14.选A ‎15.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运用,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根据语境和成语的含义、适用范围、语法功能等几方面选用成语。‎ A.矫枉过正: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限度,此处用来形容“政策的制定”不合语境;‎ B.管见所及:管见:从管子里看东西,指见识浅陋,谦辞,表示自己见识不广,意见未必正确,此处用来指“西方艺术界见识不广,见识浅陋”不得体;‎ C.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此处用来形容“他在社会上是一个精明灵活的人”符合语境;‎ D. 瓦釜雷鸣:瓦釜:沙锅,比喻庸才,声音低沉的沙锅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此处用来指“城市大雨倾盆的景象”用词不当;故选C。‎ ‎16.C 【解析】病句题主要是从词语搭配、逻辑关系、成分结构来考查对句子的分析。平时练习中要注意归纳病因。‎ A.成分残缺,缺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倡议”;‎ B.成分残缺,主语残缺,应删去“针对”;‎ C.正确;‎ D.不合逻辑,一面与两面不照应,折射的应该是评选机制的“公平”,删去“与否”;‎ ‎17.B 【解析】本题考查排列句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答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意。确定文体特征,确定顺序,分析语境,判断空格处内容与前后文的衔接;然后分析选项所给句子,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还要抓住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判断。文段主要阐述英国的哥特式建筑与法国建筑的不同。从所给文字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这段文字要将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和法国的进行对比,③与⑤构成转折关系,①解释⑤中的“特征”,⑥中的“也”表示要说明另一个特征,②④衔接解释⑥的“空间”。‎ 故正确排序为:③⑤①⑥②④  ‎ ‎18.D ‎ ‎19.B A“寻求”与“效益”不搭配 C“因为”放在“中药材”的前面 D“拓宽”与“社会基础”不搭配 ‎20.A ‎21.立意参考①尊重文化传承;②跟风炒作要不得;③宣传推广应该与时俱进。④热点与卖点⑤改名字的文化底蕴。‎ 参考译文:‎ 于敏中,字叔子,是江苏金坛人。乾隆三年一甲第一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因为文章才华被清高宗知晓(了解),在懋勤殿当值,朝廷下诏让他抄写华严、楞严两部佛经。多次升迁做官到侍讲,主管山西的乡试,监督山东、浙江的学政。‎ ‎  乾隆十五年,于敏中在上书房当值。多次升迁做到内阁学士。乾隆十八年,他又去督查山东的学政。被提升做兵部侍郎。乾隆二十一年,为亲生父亲守孝,回归自己本宗守孝。过了一年,被征召做刑部侍郎。乾隆二十三年,过继的父亲于枋去世,他回家治丧。不久,于敏中的亲生母亲去世,他没有上报给朝廷。御史朱嵇上疏弹劾于敏中“两次的亲人丧事,他蒙骗混为一谈,毫不在意地去做官”并且说“朝廷的大臣和地方的官员不同,不应该夺情让他们做官”。皇帝下诏原谅了他。‎ ‎  乾隆二十五年,于敏中被任命做军机大臣。于敏中聪明过人,逢迎旨意特别符合皇帝的心意。乾隆三十年,他被提拔做户部尚书。于敏中的儿子于齐贤,参加乡试没有考中。朝廷下诏因为于敏中长时间在内廷当值,仅有一子年龄已经到了壮年,特别加恩按照尚书的品级授予他荫生的身份。又因为于敏中的正室之前已经去世,特别加封他的妾张氏为淑人。‎ ‎  乾隆三十八年,于敏中晋升做文华殿的大学士,还像以前一样兼任户部尚书。当时朝廷下诏书征求散失的书籍,安徽学政朱筠请求开局搜求永乐大典中的古代书籍。大学士刘统勋认为这不是政治要务,想要暂时搁置他的提议。于敏中认为朱筠的奏议很好,和刘统勋极力争论,于是朝廷任命于敏中担任正总裁,主管这件事。‎ 于敏中作为军机大臣很长时间,和朝外的官吏接触很多,通报消息。乾隆三十九年,太监高云从泄露朱批的道府记载,被交给大臣审问治罪。高云从说于敏中曾经向他询问过记载的内容,等到高云从买地涉及到诉讼的时候,他曾经请求于敏中嘱托府尹蒋赐棨。皇帝当面诘问于敏中,于敏中承认了罪过。皇帝下诏书深切地责问他说:“内廷的大臣和太监有交涉,有一句话说到私人的事情,立即应当据实上奏使皇帝听闻。我正要嘉奖公正的人,重重地治你们这些人的罪过,怎么肯转而责怪那些参奏的人呢?于敏中你在我的身边服侍有很多年了,难道还不知道我为了这个原因隐忍着吗?于敏中你每天都被我召对,我什么话不和你说?怎么还至于转而向太监去探查询问消息?自从川省用兵打仗以来,你于敏中做事有功劳。大功告成的时候,我想要像张廷玉那样的例子,让你领受世代的职位。现在大事就要成就,于敏中竟然有这样的事情,这是你的福泽有限,不能领受我的深厚的恩德,难道还不自己感到痛苦羞愧后悔吗?免于治理你的罪过,交给部里严格的议罪。”部里商议是革职,皇帝下诏从宽处理,留任。乾隆四十一年,金川被平定,朝廷下诏嘉奖于敏中的辛劳,过失可以原谅,仍然让他在功臣之中,赐予他一等轻车都尉的官职,世袭罔替。乾隆四十四年,于敏中得了喘病,朝廷派遣医生看视,赐给他人参。于敏中死后。朝廷特意下诏书体恤,按照惯例拜祭安葬,在贤良祠祭祀,谥号叫文襄。‎ 参考译文:‎ 史祥字世休,是朔方人。史祥年少时有文才武略,在北周做官任太子车右中士,继承父亲爵号武遂县公。高祖登上皇位,拜任仪同。统领交州事务,升为爵阳城郡公。史祥在交州有仁爱政绩。几年以后,改任骠骑将军。在讨伐陈的战争中,史祥跟随宜阳公王世积,率水军从九江道出发,作为先锋与陈军交战,打败了他们,进军攻下了江州。皇上听到这些消息后十分高兴,下诏说:“骠骑将军有高才壮志,这是我所知道的,擅长经纬韬略,来博取大的奖赏,使富 贵功名永垂青史。”不久拜任蕲州总管。后来又以行军总管的身份跟随晋王杨广在灵武攻打突厥,打败了突厥。升任右卫将军。仁寿年间,率领军队屯驻在弘化以防备胡人。炀帝当时为东宫太子,给史祥写了一封信说:“将军统辖塞外,足以使李广面对您的英勇感到自惭,魏尚对您的才能感到自愧,居于这两位贤人之首的,正您史公。”炀帝即位后,汉王杨谅发兵叛乱,派遣他的大将綦良从滏口去征伐黎阳,堵住了白马津,余公理从太行攻下了河内。皇帝任命史祥为行军总管,驻扎在河阴,很久都不能渡过黄河。史祥对军吏们说:“余公理轻率而没有谋略,才能素来不值得称道。又是新近得志,认为他的部属可以依恃。依仗兵多必然骄傲。况且河北人事先并没有训练兵卒,这就如所说的率领未经训练的市民来作战。依我看来,不值得多虑。”于是就下令军中修治攻城的器械,余公理派间谍了解了这一情况,果然把部队驻扎在河阳内城以防备史祥。史祥于是把船只靠近南岸,余公理聚焦甲兵来抵挡史祥的军队。史祥就挑选精锐士兵从下游潜水渡河,余公理率领兵卒抵抗他们。史祥军到达须水,两军相对,余公理的军队还没有摆开阵列,史祥就纵兵攻打,把余公理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又向东奔赴黎阳攻打綦良等人。綦良摆开军阵以待,两军还没有交战,綦良就丢下军队逃跑了。于是綦良的部属大败,史祥纵兵追赶,杀了一万多人。升任上大将军,赐给七千段细帛绸缎,二十匹良马。史祥上表谦让,皇帝降下手诏说:“去年有劳你问罪河朔,贼军近日来堵塞两关道路。你竭尽诚心、历勇当先,一举攻克平定。如果不是你的雄才大略,又有谁能做到这样呢!所以聊且表示一下我的心情,又何须谦让呢。”跟从皇帝出征吐谷浑,史祥率领军队从小路攻打敌兵,打败了敌军。皇帝则给史祥六十名奴婢,三百匹马。不久投任燕郡太守,被贼寇高开道围困,史祥称病不管事。等到城被攻陷,高开道对史祥非常礼待。恰好高开道与罗艺递和,送史祥到涿郡,死于途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