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4.0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也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鉴于官员在国家机器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他们对于读书和从政二者关系的态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官场风气,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在中国古代,官员读书是持续性的普遍性的历史现象,也是官场的显性规则。中国封建社会官本位色彩非常浓郁,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入仕为官。因此,读书成为古代文人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二选择。这些文人士子秉承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理想,经过儒师的悉心调教和官场的耳濡目染,入仕时大都谙熟治乱兴衰之道,知晓为人处世之理,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但有一点必须承认,文人士子们通过经年累月的读书,不仅蓄积了丰赡学养,而且提升了高迈人格,换言之,读书造就了称职的官员,而官员继续读书则成就了更大事业。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漫长苦读且深入传统文化肌理的人,才能通过严苛的科举考试,才能在官场里登堂入室。因而,但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为官之后依然读经诵史,赋诗作文,以此颐养性情、陶冶操守、净化心际、提升境界。另外,凡是国盛民阜、天下太平的朝代必然是推崇文化和学术的朝代,此时考核检验官吏的准绳,不仅要看其政绩大小,也要看其文化修养的高低。
中国古代官员把读书和从政合二为一,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有一定关系。秦汉统治者将偃武修文、重用儒生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到了隋唐逐步建立并完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选人用人的主要途径,它把考查文人学子对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的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基本依据,所以不读书者不能入仕为官。士子们一旦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恪守“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在读书为文方面更加勤勉笃毅,成为为官和为文两方面的典范,他们既是垂范后世的出色政治家,又是名留青史的杰出文学家。当然,喜欢读书与做个好官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如清朝大贪官和珅就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不过,虽说喜欢读书不全是好官,但赃官劣官则大多是不喜欢读书的草包,因为此类官员的兴致根本不在读书上,而是钟情于那些污七八糟的东西。
读书与做官也构成中国文人士子复杂性格和模糊意绪的两面心态。在他们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字典籍的同时,也演绎着一幕幕数不清看不完的人生悲喜剧。例如北宋寇准被罢免丞相之职后,以刑部尚书知陕州,蜀帅张咏返京述职时路经陕州,寇准以东道主身份表达情谊,临别时寇准低声咨询张咏:“何以教准?”张咏只说了一句话:“《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寇准不解其意,立即命手下找来《后汉书》阅读,读至“ 不学无术”四字,笑着说:“此张公谓我矣。”由此推知,即使官居高位,但长期不读书不学习也会贻误国事、害人害己。当然,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审视。读书著文在历史上也是最具风险的事,从司马迁因说直话而罹受宫刑,到明清两朝大兴文字狱使众多官吏丢掉性命,直至“文化大革命”导致万马齐喑,使今人感到在官场上读书立言绝非易事。其实,读书立言的本质并没有什么玄妙,无非就是坚持真理,发现真理,给今世和后人留下一点精神财富,而这却不是修身养性或单凭勇气就能够做到的。
(摘编自栾凤廷、刘金祥《中国古代官员的读书与从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盛世都推崇文化和学术,文化修养高低和政绩大小是考查官员的重要指标,这使读书和从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B. 长期的读书,使文人士子拥有丰赡的学养和高迈的人格,同时养成读书习惯,所以古人为官之后依然推崇读书。
C. 读书时老师的细心调教,加上封建社会官场的耳濡目染,读书人一旦进入仕途,大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
D. 入仕为官是古代文人的人生价值,而读书则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这种风尚形成的原因是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官员读书与从政的关系是:为官前“学而优则仕”,读书成就称职的官员;为官后“立德立功立言”,读书助其成就更大事业。
B. 以文会意是中国古代官员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北宋寇准被罢相后请教蜀帅张咏,后读《霍光传》醒悟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C. 隋唐时期将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唯一标准,建立了偃武修文、重用儒生的用人选人制度。
D. 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这是因为科举考试的严苛,学子必须经过漫长而深入的苦读才能通过。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读书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官场的风气,更关乎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B. 饱读诗书的文人和珅却成为清代的大贪官,这说明喜欢读书不一定就会做个好官,有时读书反而可能会成就一部分贪官。
C. 古代有许多为官为文都有成功的典范,如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修缮西湖堤坝,造福一方;写下《钱塘湖春行》流传于世 。
D. 读书著文虽然在历史上是最具风险的事,但若能坚持修身养性,保持勇气,坚持真理,发现真理,在官场上也是可以做到的。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D项,“入仕为官是古代文人的人生价值”错,“入仕为官”是“古代文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而不是目的。
2. 试题分析:C项,“唯一标准”错,原文是“基本依据”;同时“偃武修文、重用儒生”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秦汉时期就提出的。
3. 试题分析:B项,反而可能会成就一部分贪官, 强加因果。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B项,强加因果。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稀粥南北味
张抗抗
稀粥在中国,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
稀粥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一锅一勺一点一滴,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聪明才智,还顺便喝出来的许多陈规积习。
少年时代在杭州,江浙地方的人爱吃泡饭。把剩下的大米饭搅松,用水烧开,就是泡饭。泡饭里有锅底的饭锅巴,吃起来很香。佐以酱瓜、腐乳和油炸蚕豆,最好有几块油煎咸带鱼,就是普通人家价廉物美的享受了。江南一带,泡饭也就是稀饭,家家离不开泡饭,与北方人爱喝稀粥的习性并无二致。
外婆住在江南腹地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外婆家爱喝白米粥,煮粥必用粳米。用粳米烧的粥又粘又稠,开了锅,厨房里便雾气蒙蒙地飘起阵阵粥香,听着灶上锅里咕嘟咕嘟白米翻滚的声音,像是有人唱歌。熄火后的粥是不能马上就喝的,微微地闷上一阵,待粥锅四边翘起了一圈薄薄的白膜,粥面上结成一层白亮白亮的薄壳,粥米已变得极其柔软几乎融化,粥才成其为粥。那样的白米粥,天然地清爽可口,就像是白芍药加百合再加莲子熬出来的汁。温热地喝下去,似乎五脏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
我们家早也喝粥,晚也喝粥,而且总是见锅见底地一抢而空。南方人喝粥就是喝粥,有些单调,不像北方人那样,还就着馒头烙饼什么的。那个时候,稀粥对于我来说,多半出于家传的习惯,别无选择,所以偶尔也抱怨早上喝粥肚子容易饿,晚上喝粥总要起夜。外婆就皱着眉头,用筷子轻轻敲着碗边说:“小孩不懂事,早十几年,一户人家吃三年粥,就可买上一亩田呢,你外公家的房产地产,就是这样省吃俭用挣下来的……”外婆喝粥有个习惯,她喝饱了以后,放下筷子,必得用舌头把粘在粥碗四边的粥汤舔干净,干净得就像一只没用过的碗,那时外婆的粥才算是真正喝完。
当我在寒冷的北大荒原野上啃着冻窝头、掰着黑面馒头时,我开始思念外婆的白米粥。白米粥在东北称作大米粥,连队的食堂极偶然才炮制一回,通常是作为病号饭,必须经过分场大夫和连首长的批准,才能得此优待。后来我有了一个小家,待后院菜园子的豌豆成熟,剥出一粒粒翡翠般的新鲜豆子,再向农场的老职工讨些大米,熬上一锅粥,待粥快熟时,把豌豆掺进去,再加上弄来的一点白糖,便成了江南一带著名的豌豆糖粥。一时馋倒连队的杭州老乡,纷纷如蝗虫拥入我的茅屋,一锅粥顿时告罄,就差没像我外婆那样把锅舔净了。
在当时年年吃返销粮的北大荒,所有以粗粮制作的主食里,唯有粥还是可以接受并且较为容易适应的——这就是大碴子粥和小米粥。
大碴子,其实就是把玉米粒轧成几瓣约如绿豆大小的干玉米碎粒。用一口大锅把玉米碴子添上水,急火煮开锅,改为文火焖。焖的时间越长,碴子就熬得越烂,越烂吃起来就越香。等到粥香四溢,开锅揭盖,眼前金光灿烂,一派辉煌,盛在碗里,如捧着个金碗,很新奇也很庄严。大碴子粥米粒饱满又实沉,咬下去富有弹性和韧劲,嚼起来挺过瘾。从每一粒碴子里熬出的粘稠浆汁,散发着秋天田野上成熟庄稼的气息,洋溢着北方汉子的那种粗犷和力量。
煮大碴子粥必须在碴子下锅时,放上一种长粒的饭豆。那种豆子紫色粉色白色还带花纹,五光十色的令人眼花缭乱。五彩的豆子在锅里微微胀裂,沉浮在金色的粥汤里,如玉盘上镶嵌的宝石……
小米粥喝起来感觉要温柔些细腻些,且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易被人体吸收,是北方妇女生小孩坐月子和哺乳期的最佳食品。在北大荒农场的土炕上生下我儿时,有农场职工的家属送来一袋小米。靠着这袋小米,我度过了那一段艰难的日子。每天,几乎每餐每顿,我喝的都是小米粥。在挂满白霜的土屋里,冰凉的手捧起一碗黄澄澄冒着热气的小米粥,我觉得自己还有足够的力量活下去。热粥一滴滴温热我的身体烤干我的眼泪暖透我的心,我不再害怕不再畏惧。我第一次发现,原来稀粥远非仅仅具有外婆赋予它的功能,它可以承载人生,可以疏导痛苦,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多年后回广东老家探亲,稀粥竟以我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绿的菜叶红的肉丁黑褐色带花纹的松花蛋和金黄色的海米,衬以米粒雪白的底色,就像一幅点彩派的斑斓绘画,呈现在我面前。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粥摊或粥挑子,燃得旺旺的炉火上,熬得稀烂的薄薄的粥汤正咕咕冒泡,一边摆放整齐的粥碗里,分别码着新鲜的生鱼片、生鸡片或生肉片,任顾客选用。确定了某一种,摊主便从锅里舀起一勺滚烫的薄粥,对着碗里的生鱼片浇下去,借着沸腾的稀粥的热量,生鱼片很快烫熟,再加少许精盐、胡椒粉和味精,用筷子翻动搅拌一会儿,一碗美味的鱼生粥就炮制而成。粥米入口便化,回味无穷;鱼片鲜嫩可口,滑而不腻。一碗粥喝下去,周身通达舒畅,与世无争,别无他求。我在广州吃过烧鹅乳猪,却独独忘不了这几角钱一碗的鱼生粥或鸡丝粥。却有几位外国朋友,闻粥色变,发表意见说,为人一世,最不喜欢喝稀粥,也不能理解中国人对于粥的爱好。
而我,喜欢喝在这块土地上所能喝到的或精致或粗糙或富丽或简朴的各式各样的粥。
(选自《张抗抗散文》有删改)
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吃稀粥的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反映出人生的阅历和世情的嬗变,以及自己对稀粥的特殊情感。
B. 文中生动再现粥的烧制和模样、人吃粥的情形和积习,而老乡如蝗虫般拥入茅屋喝“豌豆糖粥”的细节,主要表现了粥的味美。
C. 文章写北方人就着馒头烙饼喝粥最简,写北大荒喝大碴子粥和小米粥最详,这样处理可见作者的匠心,有直达人心的艺术魅力。
D. 行文围绕喝粥展开故事,最后着落在广东人喝粥上,稀粥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既表现了粥的美味,也让人对美好生活有了憧憬。
5. 文章始末写“稀粥南味”,中间穿插“稀粥北味”。请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
6. 结合全文,简说对“稀粥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的理解。
【答案】4. B 5.
①脉络清晰。作者走南闯北,依序展开南北喝粥的经历。②主旨凸显。北大荒的粥更能承载人生,影响命运,故设置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使主旨有张力。③前后呼应。稀粥南味有别于稀粥北味,更清爽香鲜可口,始末都写“稀粥南味”,更具回味,结构也显整饬。
6. ①稀粥,南北方人通吃,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和聪明才智。②喝粥的本质也许源于贫穷,但借此解决了生计问题。③物质不再匮乏的今天,喝粥成为习俗,饱含温情和情趣。④中国人对于粥有独特的爱好;外国朋友不喜喝粥也不能理解。
【解析】
4. 试题分析:B“主要表现了粥的味美”错,主要表现了那个年代物质匮乏。
5. 试题分析: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6. 试题分析:优秀的作者,有时为了表达思想的需要,往往在他们的作品中写一些语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懂得这些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要深入领会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探究语句的丰富意蕴,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句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的角度思考其蕴含的丰富意蕴。
点睛: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三大通信运营商谈网信事业:安全、创新、人才缺一不可
光明网北京4月26日电(记者 李政葳)25日下午,中央网信办召开了贯彻落实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精神的互联网企业家座谈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代表在座谈会上,结合实际工作和今后规划分享了各自的体会。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要狠抓物联网业务
发展网信事业离不开核心技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经理李跃认为,今后互联网的发展要狠抓物联网业务。目前,物联网已成了很多行业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重要抓手,今年要推动实现1亿物联网用户,推进宽带的互联。在4G基础上推动5G技术的发展,另外,在IT转型方面,应大力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切实把创新发展融入日常工作各个方面。
如何“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李跃认为,网络信息安全产业涉及千家万户。当前,中国移动每月拦截的垃圾短信超3亿,每月封堵的国际诈骗电话三千万次以上,每月拦截色情网站1.3万个。另外,李跃还提到,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的同时,还要看到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需求,“因为好方案也依赖于人。所以,要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网信机制建设。”
中国联通: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不容忽视
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网络,这为运营商提供了艰巨任务,也让我们感到责任重大。”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党组副书记陆益民认为,网信事业建设离不开基础网络和基础通讯服务能力的提升。今年以来,中国联通积极落实网络强国、宽带中国战略,以及提速降费的部署,移动网加大4G网的建设,固网加强相关设施的建设。“一季度4G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县以上城市和大部分乡镇,覆盖密度大大加强。”
陆益民还表示,在加强技术层面创新的同时,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是运营商义不容辞的责任。”陆益民坦言,在做好各项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基础上,须加强体系防范,健全内部安全体系建设;加强技术防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加强数据安全应急处置,保证企业内部平台安全。
中国电信:大规模引进技术人才推动转型
如何将网信事业惠及千家万户?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杨小伟表示,中国电信未来三年将持续投资两千五百亿左右,主要用于4G网络和有线光纤网络发展,加大4G“光改”力度,将过去ADSL模式全部改成光纤,让最偏远的农村都能享受50兆以上的高带宽接入。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针对习总书记在19日座谈会上的这一论述。杨小伟表示,公司将对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进行梳理,落实实名制工作,以确保用户的信息和数据安全。
“过去公司人员在传统基础网络方面较多,于互联网核心技术方面相对较为欠缺,我们需要做一些大规模的人才引进计划,通过几年时间实现电信人才转型。”杨小伟说。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中央网信办召开的互联网企业家座谈会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代表都在实际工作和今后规划等方面分享了各自的体会。
B. 因为发展网信事业离不开核心技术,且物联网已成了很多行业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重要抓手,所以,李跃认为,今后互联网的发展要狠抓物联网业务。
C. 在4G基础上推动5G技术的发展,在IT转型方面,大力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这些都是将创新发展融人日常工作的具体表现。
D. 本则新闻除主标题外还有三则小标题,小标题分嵌于新闻材料之中,简练、准确,有概括性,介绍了新闻每一大部分的内容,具有分类的作用。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中国移动每月拦截的垃圾短信超3亿,封堵的国际诈骗电话三千万次以上,拦截的色情网站1.3万个,以上数据说明当前网络安全隐患已得到控制。
B. 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老百姓就能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网络,中国网信运营商就能完成自己的任务,网信事业也就能发展起来。
C. 通过落实网络强国、宽带中国战略,以及提速降费等部署,中国联通实现了4G网络覆盖全国县以上城市和乡镇,覆盖密度大大加强的目标。
D. 为了让网信事业惠及千家万户,中国电信未来三年将加大投资力度,做好发展有线光纤等工作,让最偏远的农村都能享受50兆以上的高带宽接人。
E. 本则新闻的主标题并没有刻意追求趣味性,但概括了新闻材料的主要内容,可以协助读者理解新闻内容,让读者一下子就能把握新闻的核心。
9. 结合所给材料说一说如何加强网络信息安全。
【答案】7. B 8. DE
9. ①观念上,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及人才观,引进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加强队伍建设。②技术上,加强技术防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对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进行梳理,落实实名制工作,以确保用户的信息和数据安全。③机制体系上,加强网信机制建设,做好各项网络信息安全基础工作,加强体系防范,健全内部安全体系建设。
【解析】
7. 试题分析:B项,“因为……所以……”强加因果。原文为“发展网信事业离不开核心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在19日座谈会讲话中多次提及‘核心技术’一词。李跃认为,今后互联网的发展要狠抓物联网业务。目前,物联网已成了很多行业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重要抓手”,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新闻小标题作用的能力。筛选信息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新闻小标题的作用则要从提示新闻内容、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新闻等角度去分析。
8. 试题分析:A项,“说明当前网络安全隐患已得到控制”,说法过于绝对,能拦截、封堵并不能说明安全隐患已得到控制。B项,“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能……”错,原文并没有这种关系,原文是“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网络,这为运营商提供了艰巨任务,也让我们感到责任重大’”。C项“网络覆盖全国县以上城市和乡镇”,扩大了范围,原文是“基本覆盖”“大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郝质,字景纯,汾州介休人。少从军,挽强为第一。充殿前行门,换供奉官,为府州驻泊都监,主管麟府军马,与田朏将兵护军须馈麟州,道遇西夏数千骑寇钞,质先驱力战,斩首、获马数百。又与朏行边,至柏谷,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宣抚使杜衍、安抚使明镐连荐之,且条上前后功状,超迁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大名贾昌朝又荐为路钤辖。
使讨贝州,文彦博至,命部城西。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彦博将斩千,
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质自此益知名。
贼平,迁六宅使,历高阳关、定州、并代钤辖,驻泊副都部署,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军殿前都虞候,加领贺州刺史、英州团练、眉州防御使。奉诏城丰州,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宿州观察使。召还宿卫,改马军。英宗立,迁武昌军节度观察留后,加安德军节度使,为殿前副指挥使。神宗立,易节安武军,为都指挥使。元丰元年,卒,帝亲临其丧,赠侍中,谥曰武庄。
质御军有纪律,犯者不贷,而享犒丰渥,公钱不足,出己奉助之。平居自奉简俭,食不重肉,笃于信义。田朏不振而死,为表揭前功,官其一孙。在并州,与朝士董熙善,约为婚姻。熙死,家贫无依,质已为节度使,竟以女归董氏。自为官,不上伐阅,从微至贵,皆以功次迁云。
【注】①钤辖(qián xiá),宋代武官名。
10. 下列对 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B. 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C. 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D. 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西夏是党项人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宋朝称为夏国,因为在中国西部,故又被称为西夏。
B. 路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是直辖于中央的最高行政区域,高于府、州等,相当于明清时期的省。
C.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等死后,为赞颂其生平事迹而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死后被谥为“文忠”。
D. 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在《鸿门宴》里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郝质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在护送军需物资谥与西夏几千骑兵力战,他身先士卒,斩杀几百人,缴获几百匹马;后又在巡边时,在柏谷大败敌军。
B. 郝质言而有信,重情重义。回河上的亭子被烧之后,他到文彦博账下主动承担责任,曾经与董熙约为婚姻,董熙死后,家贫无依,他依然履行婚约。
C. 郝质治军严明,生活节俭。对触犯军纪的人,严惩不贷,但对部下的犒赏也很丰厚,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补贴,而他自己吃饭却从不吃两样菜。
D. 郝质历仕多君,均受重用。曾被破格提拔为内殿承制;英宗时,被授予殿前副指挥使等职;神宗时为都指挥使;死后,皇帝还亲临其丧。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
(2)田朏不振而死,为表揭前功,官其一孙。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郝质跑到帐下说:“蔺千离开,实际上是我派他走的,罪过是在我这里,我愿意代替蔺千受死。”
(2)田朏因没法挽救而死去,郝质写奏章说明他以前的功劳,(朝廷)让他的一个孙子做了官。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这句话的含义是“回河上有一个亭子很壮观,文彦博担心被贼人焚毁,派小校蔺千看守,而郝质派蔺千到其他营地考察作战武器,蔺千推辞,郝质曰:‘(如果)亭子被焚毁了,我承担这个责任。‘蔺千(就)离开了,而亭子被烧了”,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句中出现的名词较多,如“回河”“文彦博”“小校蔺千”“郝质”“千”“质”等。文言断句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本题中“彦博”“遣”“而”“质曰”这些标志性的词语要注意断句,同时认真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是很关键的。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赞颂”一词错误,谥号有褒有贬。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是对“谥号”的考查,要注意谥号有褒有贬。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而他自己吃饭却从不吃两样菜”错误,应是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C项对应的内容,文中说的是“平居自奉简俭,食不重肉”,选项却翻译成“吃饭却从不吃两样菜”,这是曲解文意。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趋”,跑,快走;“至”,到达;“去”,古今异义,离开;“使”,派遣。第二句中,“少”,小时候;“疾病”,名词做动词,患疾病;“不行”,古今异义,不能走路;“成立”,古今异义,成人自立;“至于”,古今异义,一直到。
参考译文:
郝质,字景纯,是汾州介休人。年轻的时候参军,拉硬弓是第一名。担任殿前行门,换任供奉官,担任府州驻泊都监,主管麟府军马,与田朏率军护送军需物资到麟州,在道中遇到数千西夏骑兵劫夺,郝质在前开路,奋力作战,斩杀数百人、获得数百匹马。又与田朏巡视边疆,到了柏谷,敌人在路上挖沟来阻止官军,郝质在寒岭下抵御他们,转战并追赶败北的士兵,于是修复了宁远的各个营寨,来控制敌人的交通要道。宣抚使杜衍、安抚使明镐联名推荐他,并且上奏章分条陈述他前后立功的情况,皇帝破格提拔他为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大名贾昌朝又推荐他为路钤辖。
皇帝派他征讨贝州,文彦博到了,命令他统帅城西的部队。回河上有一个亭子很壮观,文彦博担心被贼人焚毁,派小校蔺千看守,而郝质派蔺千到其他营地考察作战武器,蔺千推辞,郝质曰:“(如果)亭子被焚毁了,我承担这个责任。”蔺千(就)离开了,而亭子被烧了。文彦博将要斩杀蔺千,郝质跑到帐下说:"蔺千离开,实际上是我派他走的,罪过是在我这里,愿意代替蔺千受死。"彦博钦佩他的节义,(最后)释放了他们两个。郝质从此更加出名。
贼人被平定,郝质升迁为六宅使,历任高阳关、定州、并代路钤辖,驻泊副都部署,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军殿前都虞候等职,还兼任贺州刺史、英州团练、眉州防御使。郝质奉诏在丰州修筑城墙,晋升为步军副都指挥使、宿州观察使。皇帝召他回京负责宫中警卫。后来又改任去统领马军。英宗即位,他被调任为武昌军节度观察留后,加封为安德军节度使,担任殿前副指挥使。神宗即位,改任安武军节度使,担任都指挥使。元丰元年,去世,帝亲临他的丧礼,追赠为侍中,谥号武庄。
郝质治理军队有纪律,违反纪律的人不宽恕,同时,犒赏也很丰厚,公家的钱不够,就拿出自己的俸禄来帮助。平时自己遵循节俭的原则,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很讲信义。田朏因没法挽救而死去,郝质写奏章说明他以前的功劳,(朝廷)让他的一个孙子做了官。在并州,他与朝士董熙交好,约为儿女亲家。董熙死后,董家贫困没有依靠,郝质已经是节度使了,最终还把女儿嫁给了董氏。他自从做官,不看重自己的功劳和资历,他的地位从低微到显贵,都凭功劳的大小逐次升迁。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小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注释:耿:微明的样子。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 “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 “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 “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15. 下列诗句中与“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描写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 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16.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14. A 15. B
16. 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之美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②《西村》是在抚今追昔,《游山西村》则是由眼前之景引发对未来的遐想。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可根据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赏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可根据两首诗歌的标题、诗歌注释、作者等来了解诗歌写作背景,然后抓住诗歌关键词,从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其中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2)杜甫《蜀相》中表现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李白《将进酒》中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春花秋月何时了 (2). 往事知多少 (3). 出师未捷身先死 (4).
长使英雄泪满襟 (5).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6). 朝如青丝暮成雪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景默写的题目。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知”“未捷”“身”“襟”“明镜”“暮”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语言文字运用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冯小刚的创意和命题下,郝云很快创作出了《群发的短信我不回》。据悉,这首歌曲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接地气,朗朗上口,易于口耳相传。
B. 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认为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他震耳欲聋的见解,改变了张爱玲作品的命运,改变了文学史研究的方向。
C. 65万微博粉丝的“飞机的坏品位”,是杨家坪“80后”重庆崽儿。他的《香蕉哲学》一时洛阳纸贵,5个月加印了6次,卖出30多万册。
D. 在发达地区,一台晚会可能会花费上亿元甚至几亿元,这与“八项规定”中厉行节俭、杜绝铺张的主张南辕北辙,也验证了“公款追星”之类的诟病。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运用。
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指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不能用于易于传播。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修饰“见解”不当。
南辕北辙: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不合语境。
1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专家指出,表面上看,中日发生对立是因为领土和历史问题,但其根本原因是“世界版图”(中美纠纷)和“地区版图”(中日霸权竞争)同时发生巨大变迁造成的。
B. 尼日利亚陆军一位发言人证实说,爆炸发生在当地时间下午2时左右,共造成数十人伤亡,十辆汽车和五辆三轮车被炸毁。他还说,此次袭击很可能是尼伊斯兰极端组织所为。
C. 10日8点23分,G1248次动车从铁路青岛北站始发,开往沈阳北站。这条高铁结束了山东没有开往东北地区高铁的历史,连接山东、河北、天津、辽宁地区最便捷的运输通道。
D. 今日,中东部地区以最“热情”的方式迎接2018年,预计未来三天,暖意还将在大部地区继续弥漫,仅有内蒙古、东北部分地区受弱冷空气影响,会出现小幅降温和降雪。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A项句式杂糅,“根本原因是”“造成的”杂糅。C项成分残缺,缺谓语,应该在“连接”前面加上“成为”。D项歧义,“内蒙古、东北部分地区”表意不明。
点睛:只有两个或两个义的句子成分杂糅在一起从而造成语句结构的混乱。句式杂糅的形式多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及时发现、总结。多读文章,培养语感,此种语病是可以解决的。
20.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新近出炉的丽江古城整改方案可谓无所不包,此前被提及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在其中给出了回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破此局,丽江政府唯有以破釜沉舟的勇毅猛药去疴。
①长久以来,在丽江,败坏了的规则和道德;
②俨然构成了一个难解的整体性恶性循环;
③治理这种整体性的病变,自然绝非朝夕之功;
④事实上,这份景区整改方案,已然超越了“旅游业”的范畴;
⑤与丑闻频现的旅游业互为表里、互为因果;
⑥涉及地方治安、营商生态、市场秩序等更为基础的层面;
A. ①⑤②④⑥③ B. ④⑥②①⑤③ C. ①⑤④⑥②③ D. ④⑥①⑤②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从上述的角度找到1——2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①____
,如徐干《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悲啸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从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服药、弹琴等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②______,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③____,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以来文史家的关注有关。
【答案】 (1). 啸可以用来传情达意 (2). 其中阮籍的啸歌最为著名 (3). 推究其能够成为啸歌的名家高手的原因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根据语境填句子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
22. 仿照划线句的句式,引用诗文,续写两个句子;要求引用恰当,语意连贯。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挚爱,是“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放松;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是能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2). 是能拥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气。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仿写句子。仔细揣摩所要仿写的语句的句式结构,然后根据内容要求选择对象,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进行相似联想。可仿照例句中的“挚爱”“放松”来确定描述对象,如气节、志气等,选取的诗句要与描述对象在内容上相吻合。
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 苏轼 《中庸》 学习型社会 老龄化社会 人类命运共同体
请从以上六个词语中选择两三个词语,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活到老,学到老
多萝茜·比林顿 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东西,到明天就会过时,如果我们停止学习,就会停滞不前。
21世纪是一个开放,沟通,合作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竞争,危机,多变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想在这个时代生存下来并力求大的发展,就必须要求自己主动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做到古人说的那样活到老,学到老。
当今各行各业想要成功的人士或已经成功的人士,他们总是不停地学习,获取新知识,了解新资讯,把握新趋势,放长眼光,因此他们成功的机会才会比一般人多了许多。
正如孙正义一样,孙正义,他是韩国人,在日本出生,在美国留学长大,在他年轻的学习生涯中,他十分用功,因此他精通韩文,日文和英文。在他25岁的时候,他患了肝病,在医院整整呆了2年,在这期间,他学习了4000本书籍,平均下来一年学习了2000本,平均每天5本。当孙正义学习完这4000本书后,他写了40个行业的计划书,他发现要成为世界首富,就得从事电脑行业。
后来,他的公司,开始创立了,员工仅仅有两人。有一天,他突然站在公司装苹果的纸箱上,对他的两个员工讲:我叫孙正义,在25年后,我将成为世界首富,我公司的营业额将超过一百兆日币!。那两个员工一听,立即辞职不干了,他们认为老板疯了———这个年轻人夸下海口。
孙正义后来虽没有成为世界首富,但是他却成为了让人们非常羡慕的亚洲首富,达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也求不到的地位和荣誉。
在我们的生活中,正是因为有孙正义这样一群不断学习,经常给自己充电的人,他们才能不断的放电,他们成功的机会才会不断。
然而,许多未能取得成功的人往往错误的认为,离开了学校后,对知识的学习停止了。其实,学校教育只不过是为未来获得更有用的知识打下夯实的基础,做铺垫而已。
亨利·福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停止学习的人,都已经进入老年,无论其是20岁还是80岁,坚持学习的人则永葆青春。
据美国人力资源协会统计:一个人工作后,如果每天对他自己的工作职业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学习,这样连续学习三年,这个人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如果连续学习五年,他将成为这个行业国家级的专家;如果连续学习八年,他将成为这个行业世界级的专家。
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吸收某一领域的全部信息,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学习的机会,花时间去充电,才能放电。
活到老,学到老!只要不断学习,机会就会不断!
【解析】试题分析: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如本题可以根据“孔子、学习型社会、老龄化社会”三个词语,提取出“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立意。
点睛: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读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