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6 MB
  • 2021-06-08 发布

课标通用2020高考语文专题3文学类文本阅读2第1讲理解散文中重要词句的丰富含意课件

  • 6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二)散文 第1讲 理解散文中重要词句的丰富含意 核心知能构建 真题解题示范 (2019 · 北京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京的 “ 大 ” 与 “ 深 ”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 “ 顺畅 ” 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 《 北京的魅力 》 ,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 “ 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 ” ,去 “ 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 ” ,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 “ 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 ‘ 大 ’ 和 ‘ 深 ’ 在 ” 。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 “ 大 ” 中感到了 “ 深 ” 。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 “ 内在 ” 。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 “ 大 ” 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 “ 中心 ” 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 “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 ,说 “ 北大的 ‘ 大 ’ ,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 ” 。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 “ 深 ” ,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 “ 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 ” ;还说 “ 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 。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 “ 山 ” ,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 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 “ 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 ” 。于薄暮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 《 四世同堂 》 中的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 “ 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 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 ” 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 “ 四世同堂 ” 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 “ 和合 ” 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 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 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 “ 如归 ” 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 —— 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 《 北平的四季 》 认为 “ 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 ,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 “ 有闲 ” 。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一声浏亮 ① 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 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口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 【注】   ① 浏亮:明朗清晰。 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 学霸应考 ]  题干中的语句位于第六段。结合上下文可知,文章第五段概括了帝都的 “ 深 ” ,而第六段主要描写了胡同的 “ 深 ” ,进而表明北京文化不仅存在于故宫等皇城中,还存在于普通的百姓家中。 如 “ 四合院 …… 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 ”“ 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 ;再联系第七段 “ 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 ‘ 如归 ’ 之感 ”“ 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 ” 等语句可知,胡同人家日常生活的活力也是北京文化的一部分。 [ 参考答案 ]   ① 北京文化不但保存在故宫等皇城的物质遗存上,而且保存在胡同中的普通民居里。 ② 在作者看来,北京文化的“深”更多地体现在胡同人家。这种北京文化以安分、平和的市民阶层为代表,体现为“彼此宽容,彼此体谅”的家庭伦理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和谐的社会秩序。 ③ 走进胡同深处,接触鲜活的日常生活,更能感受到古城犹在的活力。 考场答卷诊断 (2017 · 全国卷 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 —— 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 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 “ 好呀,好呀! ” 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 —— 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 “ 考察 ” 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 ; 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 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 有删改 )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5 分 ) 考生答案 1 ① 窗子是指有形的各种窗子。 ② 窗子是指各种无形的窗子 ( 得分: 2 分 ) 问题诊断 思路正确,但答案太抽象,没有明确指出 “ 窗子 ” 的含意 考生答案 2 ① 指各种纱的、玻璃的等有形的窗子。 ② 指隔断事物之间联系的遮挡或障碍物 ( 得分: 3 分 ) 问题诊断 答出了有形的 “ 窗子 ” 含意,但对无形的 “ 窗子 ” 的含意缺乏更深刻的理解 名师阅卷 考生 1 和考生 2 在答题思路上是正确的,但对无形的 “ 窗子 ” ,即 “ 窗子 ” 的象征意义则都挖掘得不够。回答类似问题,一定要注意答出物象的表层 ( 具体 ) 含意和深层 ( 象征 ) 含意 满分答案 答案  ① 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 ② 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满分技法点拨 一、理解词语含义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基本要求 ① 以该词语的本义为基础,推及文中含义。 ②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③ 以文解文。一个词语有了临时含义,作者都要在其前或后进行比较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来揭示其内涵,以便使读者弄明白其意思。词语含义必须用其前后的阐释文字来理解、说明 基本方法 审视词语 一看其自身特点:看其词性,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短语结构。二看其外部环境: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其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理解情境义 一类是词语因运用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或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而产生的新义。如果有比喻义,就要搞清比喻的对象,寻找其本体;如果有象征,就要寻找其象征对象;如果有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如果有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如果有指代义,就要在上下句中寻找释义。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需要跨越远距离 ( 指隔了几段文字 ) 准确找到其含义所对应的文字 二、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标题是文章中最特殊、最重要的“词语”,考查对标题的理解就成了散文阅读命题的热点。 与文中一般词语不同,标题往往具有整体性和深刻性。作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抓标题关键词,分析其特征或结构,弄清拟题的方式,如以人物 ( 物象 ) 命名、以环境命名、以主要事件命名等; 其次,看标题在表达上有无特点,如是否运用修辞手法等;第三,弄清标题与文本在内容、主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联系,这是作答标题类试题的重要环节。 1 . 分析标题的含义 分析标题的表意特点 特定义指标题在这篇文章中的特定意思,虽与组成标题的词语有关,但又超越标题本身的意思;比喻义、双关义指用了这两种修辞手法后标题所产生的意义;象征义指使用了象征手法的标题所具有的临时意义 分析标题 “ 三义 ” “ 表层义”指标题自身的含义,“中层义”指标题在文中的含义 ( 主要指特定义、比喻义等 ) ,“深层义”指标题指向文本主题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2. 分析标题的作用 结合标题特点分析 以人物为题,主要点明写作对象和特点;以时间、地点为题,主要有创设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以景、物为题,主要有线索、表情、暗示主旨的作用。常见的作用术语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省、激发兴趣等。 结合标题与文章的关系分析 从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看,许多标题概括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重点;从标题与文章主旨的关系看,有的标题就是文眼,点明了文章主旨;从标题与文章情感的关系看,有的标题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从标题与文章思路、线索的关系看,有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是行文思路的体现 三、理解句子含意 “ 五法 ” 对点规范演练 (2019 · 河南郑州质检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心是谁? 王张应 最早接触木心这个名字,是因为一首名为 《 从前慢 》 的诗: “ 记得早先少年时 / 大家诚诚恳恳 / 说一句是一句 / …… 从前的锁也好看 / 钥匙精美有样子 /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 喜欢这首诗,也因此欣赏写诗的那个人,一个完完全全的陌生人,木心。木心是谁? 真正了解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他的书,所有答案都在书中。于是我读了木心的好几本书,有散文集 《 哥伦比亚的倒影 》《 素履之往 》《 鱼丽之宴 》 ,有诗集 《 西班牙三棵树 》《 云雀叫了一整天 》 ,有小说集 《 温莎墓园日记 》 ,还有由木心讲述、他的得意门生陈丹青先生记录整理的 《 文学回忆录 》 ,当然也包括陈丹青的诸多介绍文字。 之后,对木心的了解越来越多。木心是谁?这已然不是问题。这个问号终于被拉得笔直,成为一个语气肯定的感叹号。 木心就是生于乌镇,成年以后离开乌镇,到过杭州,到过上海,到过大洋彼岸的纽约,最后,又回到了乌镇,终老乌镇的那个一生漂泊又叶落归根的单身男人。他的祖上很富裕,留给他不少田产。木心决意离开乌镇时,将他名下所有的田亩,半卖半送,寸土不留。 木心对身外之物看得透彻。木心说: “ 人穷一点才方始像一个人 …… 再者,处于悲伤中的人才符合人的本性,不因得意而忘形才更像一个人 …… ” 这话听起来耳熟,让人想起孟德斯鸠,他说过,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木心早已对大师的思想熟烂于心,轻轻松松化作自己的语言了。木心两手空空走出国门,差不多绕着地球转了一大圈,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 大概正是因为他想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像一个人吧,他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他孑然一身,没有子嗣,死的时候,身边却有一大批青年男女给他送终。青年们跟木心无亲无故,他们都只是木心的读者。这种情景,在鲁迅之后,应该很少见了。 木心就是曾经在上海的某次会议上,因看不惯某位 “ 要员 ” 嘲弄诗人海涅,便挺身而出,当面指斥,结果自己惨遭批斗的那个 “ 不识时务 ” 的文人。木心就是曾经被囚禁了 18 个月,在阴暗潮湿的囚室里,使用理应交代 “ 罪行 ” 的纸张写作了大量的诗文,在自己画出的黑白键盘上无声地弹奏莫扎特和肖邦的那个 “ 没心没肺 ” 的中年男人。 他对自己过往的遭遇从不控诉,别人谈起时,只是举重若轻地说一句: “ 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 ” 至多再发一声轻描淡写的感慨: “ 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 是的,木心人如其名,他的心态平静安定,总是笑看云卷云舒。 木心就是那个 56 岁离开本土,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寄人篱下,靠卖画勉强度日,以在私人住所里给一二十个华人讲述文学史为乐事,多篇文学作品被收进了美国大学教材的中国人。那些听课的华人,虽远离了故土,在他们血管里流淌的依然是中华文明的血液。弟子们自比颜回、子路,木心理所当然地被弟子们尊奉为 “ 孔子 ” 。木心生前不愿意将其讲课稿出版行世,他认为那不能算作他的个人作品。 弟子们可不这样认为,当年的孔子不就是典型的述而不作吗?谁能说 《 论语 》 不是孔子的作品呢?一部 《 论语 》 通篇皆是 “ 子曰 ” 。正是由于弟子们的努力坚持,一部洋洋洒洒的百万字 《 文学回忆录 》 ,在木心身后,才回到故土,并在故土之上开花结果,让更多的后来人,闻到了花之香,尝到了果之甜。更多的人,也因此知道了木心。 他爱文学,坚持文学写作 60 余年。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之中,他的 20 本凝注着大量心血的文学作品手稿,被人夺去付之一炬。这让他心疼不已,却不能动摇他对文学的追求。后来,他说,文学是他的信仰,正是这个坚定的信仰使他得以渡过劫难。 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虽然生活并不时刻关爱他,有时还不免捉弄他,给他制造些麻烦甚至苦难。他对生活深爱不移,无怨无艾。他说: “ 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 …… 你到乡村,风在吹,水在流,那是快乐。 ” 木心的快乐,是一种随处可遇、简简单单的快乐。这种快乐,来得容易,也容易被忽略。木心牢牢把握住了这种低成本的快乐。 至此,木心是谁,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许多人陆续读到了木心的书,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一个名叫木心的人, 一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家 。 ( 有删改 )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以“木心是谁?”为标题,不仅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整篇文章正是以探索“木心是谁”为主要内容展开的。 B .开头引用的 《 从前慢 》 的片段,交代了作者探究“木心是谁”的缘起,引出下文,并与第三段“木心是谁?这已然不是问题”形成对比。 C .作者在叙事中抒情,通过选取木心人生经历中的几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追求、品质等,其中蕴含着作者的深刻思想感情。 D .文章结尾说“木心是谁,已经不再重要”,表明作者对自己曾经好奇的木心已有了深刻的理解,其中隐含着对木心的钦佩之情。 答案  B 解析  “ 开头引用的 《 从前慢 》 的片段 ” 与第三段 “ 木心是谁?这已然不是问题 ” 并未形成对比。 ☆ 2. 请根据文本,分析“一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家”这句话的含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理解句子的含意,首先要抓住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含义,然后从整体上理解句子的意思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画线句的关键词语为 “ 似乎 ”“ 不食人间烟火 ” 。结合上文可知, “ 不食人间烟火 ” 指的是木心不同流俗,有非凡的志趣、气节、追求等;而 “ 似乎 ” 指的是木心并未远离生活,而是能把握生活中低成本的快乐等。从整体上看,这句话是作者对木心形象和品格的概述,表达了作者对木心的钦敬之情。 答案  ①“ 不食人间烟火”指的是木心不同流俗,有非凡的志趣、气节、追求等 ( 或“不食人间烟火”指的是木心对身外之物看得透彻,离开乌镇时,将名下所有的田亩,半卖半送,寸土不留;木心坚持正义,因看不惯某位“要员”嘲弄诗人海涅,便挺身而出,当面指斥,结果惨遭批斗;木心看淡苦难,心态平和安定,对过往遭遇从不控诉,认为世事尽可原谅;木心淡泊名利,生前不愿意将其讲课稿出版行世等 ) 。 ②“ 似乎”指的是木心虽不同流俗,但又并非远离生活,而是能把握生活中低成本的快乐 ( 或“似乎”指的是木心热爱文学,坚持文学写作 60 余年;木心热爱生活,他对生活深爱不移,无怨无艾 ) 。 ③ 这句话是作者对木心形象和品格的概述,表达了作者对木心的钦敬之情。 3 .文中提到孟德斯鸠、鲁迅和孔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章提及他人,一般是用来与主人公进行对比或衬托的,如本文中提到孟德斯鸠、鲁迅和孔子,指出木心与他们的共同点,是拿他们来衬托木心,借以表明木心像孟德斯鸠一样睿智,像鲁迅一样受人爱戴,像孔子一样被学生尊敬,他的讲课稿像 《 论语 》 一样富有价值。此外,举例子还可以起到丰富文章内容的作用。 答案  ① 拿他们衬托木心,借他们的事迹对木心作出评价; ② 表明木心像孟德斯鸠一样睿智,像鲁迅一样受人爱戴 ( 或“影响力之大” ) ,像孔子一样被学生尊敬,他的讲课稿像记录孔子言论的 《 论语 》 一样价值非凡; ③ 丰富了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