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0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送方希则序
欧阳修
庄子以绅笏为柴栅,班固以名声为缰锁。夫官位爵禄,人之所甚欲,彼岂恶之邪?盖将有激云尔。是以君子轻去就,随卷舒,富贵不可诱。故其气浩然,勇过乎贲、育①,毁誉不以屑,其量恬然不见于喜愠。能及是者,达人之节而大方之家乎!
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
余自来上都,寓谒舍,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余虽后进晚出,而掎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间,交者固已多矣。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梁之游不若是也。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缙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
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希则,达人尔,可一言之。昔公孙尝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书数十上,每闻报罢,而终为汉名臣。以希则之资材识业而沉冥郁堙②,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不然,何徘徊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发先至者骥之良。异日垂光虹,濯发云汉,使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褚囊中所畜尔,岂假予佯言之哉?觞行酒半,坐者皆欲去,操觚率然,辞不逮意。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亦赋诗以为别,则祖离道旧之情备之矣,此不复云。
(选自《欧阳修集》,有删改)
[注] ①贲、育:战国时勇士孟贲和夏育的并称。②沉冥郁堙:埋没湮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 奇:命运不好
B.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 枉:冤枉
C.岂假予佯言之哉 假:假装,冒充
D.操觚率然,辞不逮意 逮:及,达到
解析:选C 假:借助,凭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达人之节而大方之家乎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B.渊乎其大雅之君子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形忘乎外,心照乎内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D.以希则之资材识业 焉用亡郑以陪邻
解析:选A A项,均为结构助词,的;B项,代词,那些/代词,代“书”;C项,介词,相当于“于”,在/助词,形容词的词尾;D项,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方希则学识渊博,有君子之风,很像过去那些贤能的人,尽管如此,他却始终没有被任用。
B.作者应方希则之邀写了这篇序,尽管作者与方希则认识较晚,但他们一见如故,成为知己,交往很有默契。
C.方希则是一个通达之士,才能出众,却命运坎坷。作者既为他感到惋惜,又觉得他一定会被后世儒生所仰慕。
D.本文虽是一篇送别之作,但很少抒写离别之情,而是重点表达作者对方希则的评价及态度,送别之情寓于其中。
解析:选A 由“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可知“他却始终没有被任用”错。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会 天 子 方 向 儒 学 招 徕 俊 良 开 贤 科 命 乡 举 而 四 方 之 杰 赍 贡 函诣 公 车 者 十 百 千 数
解析: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本题可以借助动词与虚词断句。动词“招、开、命”,均由“天子”发出,在动词前停顿;虚词“而”表示话题转换,由天子转到应试的读书人,在“而”前断开;“者”表示来应举的“四方之杰”,在其后断开。
答案: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断错一处扣1分)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缙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4分)
译文:
(2)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4分)
译文:
答案:(1)那些议政的官绅们都为他痛心鸣冤,方希则襟怀正直恬淡,以至于让人无法窥探。此后几天,整顿好装束,准备好船只,飘然向东而去。(“伤冤”,痛心鸣冤,1分;“澹乎”,恬静、安然的样子,1分;“赍装”,整顿好装束,1分;句意通顺,1分)
(2)扩大见识和器宇来放远自己的眼光,穷尽祸福依存的道理来知晓命运,这不是能给那些目光短浅、见闻不广的人说的。(“恢”,扩大、发扬,1分;“穷”,穷尽,1分;“非可为……道也”句式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庄子把官位当作栅栏,班固把名声当作缰绳锁链。官位爵禄,是人们非常希望得到的,他们难道会憎恶吗?大概只是有激发的作用罢了。因此,道德修养高的人把担任或不担任官职看得很轻,行为顺应自己的心境,财物的富有、地位的高贵不能诱惑他们。所以,他们的气节正大恢宏,他们的勇气超过孟贲、夏育,别人的毁谤或赞誉都不放在心上,他们的气量宽阔泰然,欢喜或怨恨的感情不表现出来。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具有了事理通达人士的节操、博学多才人士的风范。
方希则凭秀才的身份被举荐担任官职,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考中,命运屡次遭受不幸。不被当朝所用,当然要平静地离开,顺遂自己的心意做事,推求好坏运气的征兆,看淡身外之物的去留,比那些学识渊博的君子深广,很像过去那些贤能的人!
我自从来到上都,寓居在旅舍,为尘俗之事奔波劳顿,已经过去两个春天了。恰好赶上皇上此时正倾心于儒学,招揽贤能优良之士,广开官吏选拔之道,命令乡里举荐人才,因而各地有才能前往参加科举的人,成百上千。我虽然是后辈,出生较晚,但我也牵着衣服磨着脚背捋袖露臂来到他们中间,与他们交往,(我)结交的人确实已经很多了。后来才遇到方希则,一见如故,相见甚欢,行为上不拘形迹,内心里相知默契,即使是庄子和惠子那样的交往也比不上啊。不久,方希则经由皇帝面试选拔做了中台,因被主管官吏冤枉,而被罢免官职。那些议政的官绅们都为他痛心鸣冤,方希则襟怀正直恬淡,以至于让人无法窥探。此后几天,整顿好装束,准备好船只,飘然向东而去。因为和我是朋友,向我索要文章作为赠物。
扩大见识和器宇来放远自己的眼光,穷尽祸福依存的道理来知晓命运,这不是能给那些目光短浅、见闻不广的人说的。方希则是通达的人,完全可以和他谈论。当初公孙弘曾经退隐归居乡里,乡里人再次推荐他,射策应试取得第一;刘向几十次上书皇帝,常常听说不被准奏,然而,最终他成了汉代名臣。凭着方希则的禀赋学识却被埋没湮灭,难道不是上天将要让他显扬却一定(先)让他收敛吗?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会困顿到这种地步呢?手艺高明的工匠最晚做成的是珍贵的器物,最后出发却最先到达的是马中的良骏。(他)将来有一天像彩虹一样光芒四射,平步青云,让那些读书的年轻人仰慕都来不及,这本来就是方希则所拥有的学识和才华,难道还用借我来详细说吗?饯行的酒已经进行到一半,在座的人都要离开,我轻率贸然地写下这些文字,言辞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也分别写诗表达送别之意,那么,饯行叙旧的深情都详尽地说出来了,在这里就不再重复说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雍里先生少为南都吏曹,历官两司,职务清简,惟以诗文自娱。平居,言若不能出口,或以不知时务疑之。及考其莅官所至,必以经世为心,殆非碌碌者。嗟夫!天下之俗,其敝久矣。士大夫以媕婀①雷同,无所可否,为识时达变。其间稍自激励
,欲举其职事,世共訾笑之,则先生之见谓不知时务也固宜。予读其应诏陈言,所论天下事。是时天子厉志中兴之治,中官②镇守历世相承不可除之害,竟从罢去。昔人所谓文帝之于贾生,所陈略见施行矣。当强仕之年,进位牧伯,为外台之极品,亦不为不遇,而遂投劾以归。
家居十余年,闭门读书,恂恂如儒生。考求六经、孔孟之旨,潜心大业,凡所著述,多儒先之所未究。至自谓甫弱冠入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为工。少年精力,耗于无用之地,深自追悔,往往见于文字中,不一而足。暇日以其所为文,名之曰《疣赘录》。予得而论序之。
以为文者,道之所形也。道形而为文,其言适与道称,谓之曰:其旨远,其辞文,曲而中,肆而隐,是虽累千万言,皆非所谓出乎形,而多方骈枝③于五脏之情者也。故文非圣人之所能废也。虽然,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夫道胜则文不期少而自少道不胜则文不期多而自多溢于文非道之赘哉于是以知先生之所以日进者,吾不能测矣。录凡若干卷,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然存者不能什一,犹自以为疣赘云。
(选自归有光《雍里先生文集序》)
[注] ①媕婀(ān ē):犹豫不决,缺乏主见。②中官:宦官。③骈枝: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间稍自激励 激励:激发、奋进
B.为外台之极品 极品:最高级别
C.恂恂如儒生 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
D.然存者不能什一 什一:十分之一
解析:选C 恂恂:谦恭温顺的样子。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或以不知时务疑之 长太息以掩涕兮
B.多儒先之所未究 君之所知也
C.予得而论序之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 始速祸焉
解析:选B A项,动词,认为/连词,表并列;B项,均为所字结构,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D项,兼词,于之/句末语气助词。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通过与当时官场随波逐流无所作为风气的对比,文章突出了雍里先生不盲目依从,不夸夸其谈,以国家大事为己任的品质。
B.被弹劾返家,雍里先生闭门读书,着力于文字,创作了不少抒发性情的诗文,他将文集命名为《疣赘录》,明确表达其追悔之意。
C.作者认为“文”是“道”
的外在表现形式,言语表达应该归于道统,文道相称,而不赞同一味追求形式、技巧的文风。
D.本文引用、化用古代经典的句子来阐述“文”“道”关系,充分肯定了文章传递的价值,巧妙地评价了雍里先生创作的意义。
解析:选B “被弹劾返家”错,原文为“而遂投劾以归”,即“辞官而归”。投劾,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夫 道 胜 则 文 不 期 少 而 自 少 道 不 胜 则 文 不 期 多 而 自 多 溢 于 文非 道 之 赘 哉 于 是 以 知 先 生 之 所 以 日 进 者
解析: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固定结构进行判断。“道胜”与“道不胜”、“则文不期少而自少”与“则文不期多而自多”结构对称;“哉”,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
答案:夫道胜/则文不期少而自少/道不胜/则文不期多而自多/溢于文/非道之赘哉/于是以知先生之所以日进者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考其莅官所至,必以经世为心,殆非碌碌者。(4分)
译文:
(2)至自谓甫弱冠入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为工。(4分)
译文:
答案:(1)等到查考他做官时所担任的各种职务时,了解到他在职时必定把治理之事放在心上,恐怕不是人们认为的平庸无能之辈。(“及”,等到,1分;“以……为”句式,1分;“殆”,恐怕,1分;句意通顺,1分)
(2)他说自己当初刚刚弱冠之年就进入仕途当官,不能研究阐发切实有用的学问,只是局限于取用魏晋诗人古体诗的形式,模拟并加以雕饰而以为工巧。(“实学”,切实有用的学问,1分;“徒”,只是,1分;“工”,工巧,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雍里先生(顾梦圭)年轻时就担任了南京吏部的属官,又历任两司官职,官务清闲事简,只能用写诗文的方式来使自己开心。平素,言语不多,好像不善言辞,有人就疑心他不懂当世大事。等到查考他做官时所担任的各种职务时,了解到他在职时必定把治理之事放在心上,恐怕不是人们认为的平庸无能之辈。哎呀!天下的风气,它的流弊可以说(存在)很久了。士大夫们把犹豫不决,缺乏主见,没有什么可指责,当作是认清时势,通达权变的表现。其中如果有人稍稍激发自我,想将本职事务干得好些,世人就都讥笑他,(这样看的话,)那么先生被认为不懂当世大事本来是适合的。我读过他应帝王之命陈述意见的文章,所议论的都是天下大事。当时,天子激励意志力求达到国家振兴的治理效果,国家制度中有派宦官到各处监护军队的做法,历代以来连续相承,这种不可免去的弊端,最终也依允他的建议而施行了免去的措施。前人所说的文帝对贾生的恩遇,也就是所陈疏的建议大体能被施行。正当他盛年的时候,升为州郡的长官,是州郡长官中的最高级别,也不能说是没有得到君王的信任,但最终辞官归家。
在家居住十多年,闭门读书,谦恭温顺,像书生一样守礼制。探求查证《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的思想和孔孟之道,潜心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凡是有所著述,大多是前辈的儒家学者所没有探究过的。他说自己当初刚刚弱冠之年就进入仕途当官,不能研究阐发切实有用的学问,只是局限于取用魏晋诗人古体诗的形式,模拟并加以雕饰而以为工巧。年轻时的精力,都消耗浪费在没有实际用途的地方,现在深深地感到后悔,这种悔意也常常表现在文字之中,同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完。在空闲的时候他把所写的文章编成集子,命名这本集子为《疣赘录》。我得到这样一个机会,为他写了这篇序。
我认为文章是道的表现形式。道表现在外,就成为文章,文章的言语表达应该归于道统。(《易·系辞下》)说:它的用意是深远的,它的言辞是有文采的,它的话曲折而中肯,它讲的事直而含蓄,这样即使累积千万字,都不能说是多余无用的,而且要用多种手段使似乎多余的情感都传达出来。所以,文章不是圣人所能够偏废的。即使这样,孔子说:“天下社会秩序正常时,人们的行为就细致周到;天下社会秩序混乱时,人们的言辞就华而不实。”(同样地,)如果道胜,那么文辞就会不期望它少,但是自己会很少;道不胜,那么文辞不期望它多,但是自己还会很多。虚美不实的文章泛滥,不是因为道的赘余吗?从这就知道先生日有所进的原因了,但我不能妄自揣度。集子所录入的文章总共若干卷,从先生中进士到辞官回家之后的作品都在集子里了。然而这里所保留的文章不到他所创作文章的十分之一,先生还自己认为是多余无用的文章。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20分)
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记》曰:“甘受和,白受采。”鲜即甘之所从出也。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人向卖菜佣求活者,不得与焉。然他种蔬食,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
至于笋之一物,则断断宜在山林,城市所产者,任尔芳鲜,终是笋之剩义。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将笋肉齐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
食笋之法多端,不能悉纪,请以两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荤用肥猪。”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拌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以之伴荤,则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宜于豕,又独宜于肥。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笋,则不见其甘,但觉其鲜之至也。烹之既熟,肥肉尽当去之,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半而益以清汤。调和之物,惟醋与酒。此制荤笋之大凡
也。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
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悉留不去,每作一馔,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两擅其长者,莫过于此。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李渔《闲情偶记·卷五》)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种供奉 供奉:享受
B.终是笋之剩义 剩义:次品
C.此制荤笋之大凡也 大凡:总括
D.益人者不尽可口 益:使……受益
解析:选C 大凡:大略,大致。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鲜即甘之所从出也 杳不知其所之也
B.何足比肩 其间旦暮闻何物
C.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莫过于此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选D A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动词,往;B项,疑问副词,哪里、怎么/疑问代词,什么;C项,那么、就/却;D项,均作介词,表比较。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通过比较,认为蔬菜在鲜美上要超过肉类,而生长在山林中的笋是天下所有蔬菜中最美味的,是肥羊乳猪等无法比的。
B.作者提到笋的食用方法,认为最好是用白水煮熟,略加点酱油,也可和肥猪肉一起煮,用醋和酒作调料,这种合煮合吃的方式也很美味。
C.作者认为真正高明的厨师,他会留着煮笋的汤,每做一个菜都拿来调和,味道会更鲜美,但人们又往往不知道是笋的鲜味。
D.本文运用了对比、引用等多种手法,既有情趣,又见理性,充分展示了笋的美味特点,提到笋的食用方法时也蕴含很多哲理。
解析:选B 由“烹之既熟,肥肉尽当去之”可知,作者认为煮熟以后,肥肉都要去掉。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茹 斋 者 食 笋 若 以 他 物 拌 之 香 油 和 之 则 陈 味 夺 鲜 而 笋 之 真 趣没 矣 白 煮 俟 熟 略 加 酱 油 从 来 至 美 之 物 皆 利 于 孤 行 此 类 是 也
解析:首先要读懂全文,了解大致内容。对于叙述性内容,要弄懂基本情节。在此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本题画波浪线的文字是说明性的语段,通读之,可知其意思是:吃斋的人如果在煮笋的时候拌上别的东西,再调上香油,会把笋的鲜味夺走,就失去了笋的真正美味;应该用白水煮熟,略加点酱油。并指出“最美好的东西适宜单独做,笋就是这样”。据此,通过分析名词和动词,我们可在“食笋”“拌之”“和之”“夺鲜”“俟熟”“酱油”之后断开。再抓住语气词“矣”,在其后断开。
答案: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拌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4分)
译文:
(2)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4分)
译文:
答案:(1)在市场上买的尚且如此,何况从山里刚刚挖出来的呢?(“然”,如此,1分;“况……乎”,何况……呢,1分;“旋”,刚刚,1分;句意通顺,1分)
(2)(他)却不知道(竹这种)能够医治庸俗的东西,也能够医治瘦弱,只是有已成竹和未成竹的区分罢了。(“但……耳”,只是……罢了,1分;“分”,区分,1分;成分补足,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要讲到蔬菜的美味,就是清淡、干净、芳香、松脆这几样。人们不知蔬菜的美味在肉食之上的原因,只是在于鲜这个字。《礼记》上说:“甘受和,白受采。”鲜是甘美的来源。这种享受,只有山里的和尚、野外的人家和那些亲自种植的人才能够得到,城市里向菜贩子购买蔬菜的人,是享受不到的。但是别的蔬菜,不管是城市还是山林,只要住所旁边有菜圃的人家都可以种,随时摘随时吃,也可以享受这种乐趣。
至于笋这种东西,好的就只能是生长在山林,城市里出产的,再怎么芳香鲜美,都只是笋的次品。这是蔬菜中味道最好的,肥羊乳猪,怎能相比?只要笋和肉同锅煮,合盛在一个盆里,人们只吃笋而留下肉,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肉是鱼,笋是熊掌。在市场上买的尚且如此,何况从山里刚刚挖出来的呢?
吃笋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能记录周全,请允许我用两句话概括:“素宜白水,荤用肥猪。”
吃斋的人如果在煮笋的时候拌上别的东西,再调上香油,那些东西的味道会把笋的鲜味夺走,笋的真正美味就失去了。正确的做法是用白水煮熟,略加点酱油。最美好的东西适宜单独做,笋就是这样。用来和肉食一起煮时,牛羊鸡鸭等都不合适,唯独猪肉合适,还特别适宜和肥肉一起煮。不要肥肉的腻,而要肥肉的甘,甘味被笋吸入,而后感觉不到这种甘,只觉得鲜到了极点。快煮熟时,肥肉都要去掉,汤也不要多留,只留下一半,再加上清汤。调味的作料,只用醋和酒。这是烧制荤笋的大致方法。笋这种东西,不管单独吃还是合煮都能表现出美味,而且食物中不论荤的素的,都可以用来作笋的调和物。
蔬菜中的笋就像中药中的甘草一样,都是必需的东西,含有这种东西的食物都会很鲜,只是不用渣滓,而用汁液。会做菜的厨师,只要有煮笋的汤,全部留着,每做一个菜都拿来调和。吃的人只是觉得很鲜,而不知道鲜的原因在于笋。《本草》中记载的多种食物,对人有好处的不一定可口,可口的不一定对人有好处,想要两全其美,没有比笋更好的了。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他)却不知道(竹这种)能够医治庸俗的东西,也能够医治瘦弱,只是有已成竹和未成竹的区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