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4.50 KB
  • 2021-06-08 发布

2018-2019版语文高二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苏幕遮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三单元 自主赏析 苏幕遮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阁(ɡé)夜   雪霁(jì)   渔樵(jiāo)‎ B.箜篌(hòu) 女娲(wā) 神妪(yù)‎ C.瘦蛟(jiāo) 玉砌(qì) 溽(rù)暑 D.宿(xiù)雨 小楫(jí) 芙蓉浦(pǔ)‎ ‎【解析】 A樵:qiáo;B篌:hóu;D宿:sù。‎ ‎2.下列句子中的“鼓”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BE )‎ A.五更鼓角声悲壮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D.虎鼓瑟兮鸾回车 E.齐人三鼓 ‎【解析】 BE:击鼓。‎ ‎3.下面对《李凭箜篌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高秋”二字,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更写出了美妙的乐曲声所表达的一种清洁澄澈的高远境界。‎ B.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进一步描述乐曲声的美妙,交代乐曲的来源,造成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C.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直接描写乐声,运用形象化的比拟,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乐曲声的优美动听。‎ D.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这两句实写听曲感受,生动地表现了乐曲声的感人力量。‎ ‎【解析】 虚写。‎ ‎4.对《虞美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虞美人》乃李煜绝笔词。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陷金陵,李煜降宋,被迁汴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煜赋此词,且于生日(即七夕)演唱。因流溢出浓浓的故国之恋,而招致杀身之祸。‎ B.词作从眼前景入手,生发联想和想象,追述昔日帝王生活,描摹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隐晦地表达出叛逆之情,惹恼了宋太宗,铸成了词人的悲惨结局。‎ C.词作以实虚相间的手法来绘景、抒情、达意,忽而写眼前,忽而写想象——首句实写,二句虚写;三句实写,四、五、六句又是虚写。铺垫好道路,直到篇末推出一个“愁”字,将诗眼展现于读者面前。‎ D.《虞美人》以其形式别致给人美感愉悦——上下阕句数一致,字数相同,且二句一转韵,琅琅上口,使整体美中又富变化美;尤其篇末的反问与比喻,构建了广阔思维空间,更觉意味隽永。‎ ‎【解析】 词中只有对以往美好生活的留恋,丝毫无叛逆之意。就连这,赵光义竟未放过他,哪里还敢有什么叛逆?。‎ ‎5.下面对《阁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首联点明时间,“催”字形象地说明昼短夜长,使人觉得时光难熬。‎ B.“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夜中所闻所见。通过这句,诗人把他对时局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诗句气氛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胸怀。‎ C.“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D.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的感伤情绪。这句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 ‎【解析】 “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 ‎6.下面对《苏幕遮》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燎沉香,消溽暑”一起笔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合中服一副清凉剂,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写荷花的神态。写当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这样作者十分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活泼清远的词境,再现于读者面前。‎ C.“故乡遥,何日去”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此地此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实为不如归去之意。‎ D.“五月渔郎相忆否”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可见渔郎是自己儿时最好的朋友,自己未想渔郎,而渔郎却想念自己了。结尾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是以虚构的梦中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解析】 “五月渔郎相忆否”是写自己对故乡朋友的思念。‎ 二、语段精读 ‎7.《阁夜》一诗向来被誉为杜甫律诗中的典型作品,有人说这首诗“意在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答案】 同意。作者诗中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完,那就是自己的怀才不遇。这种情绪隐于最后两句。诗人认为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贤愚,都归于黄土。现实生活中,征战掳掠更造成了人民天天都面临死亡的困境。我这点寂寞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和苦恼。(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气象雄阔,有上天入地、俯仰古今之慨)‎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8.试概括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不超过25字)‎ ‎【答案】 表现了李凭弹箜篌的美妙乐声和感人的艺术效果。‎ ‎9.这首诗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试举出两种表现手法,并概括其艺术效果。‎ ‎【答案】 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描写,表现李凭的琴声具有“惊天地而泣鬼神”的艺术效力。‎ ‎10.“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诗各从什么角度写箜篌之声?分别表现了声音的什么特点?‎ ‎“昆山”句:__以声写声,表现琴声起伏多变,华丽悦耳。__‎ ‎“芙蓉”句:__以形写声,表现琴声或悲抑或欢快,感情丰富。__‎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 秋 来 李 贺 桐风惊心壮士苦①,衰灯络纬啼寒素②。‎ 谁看青简一编书③,不遣花虫粉空蠹④。‎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⑤。‎ 秋坟鬼唱鲍家诗⑥,恨血千年土中碧⑦。‎ ‎【注】①桐风:指吹过梧桐叶的秋风。壮士:诗人自称。②衰灯:暗淡的灯光。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因秋天天气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③青简:青竹简。一编书:指诗人的一部诗集。竹简书久无人读,蠹虫就在其中生长。④不遣:不让。花虫:蛀蚀器物、书籍的虫子。蠹:蛀蚀。⑤香魂吊书客:指前代诗人的魂魄来慰问诗人。书客:诗人自指。⑥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⑦“恨血”句:《庄子》中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1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D )‎ A.此诗以桐风、衰灯、寒素、冷香、秋坟、恨血等意象构成一幅冷凄悲凉的画面,不是为了抒发悲秋之情,而为感叹命运不济、报国无门。‎ B.首句中的“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强烈。第二句“啼寒素”的“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到络纬啼声时的心寒。‎ C.首句中的“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三、四句写诗人面对衰灯,耳听秋声,感慨万端,发出所作诗篇又有谁来赏识的一声叹息。‎ D.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怀:前句说愁思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用语平白;后句又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奋笔直呼。‎ E.全诗寄情于物,用浪漫主义以幻写真的独特手法,在深远的悲愤和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体现了李贺诗歌诡谲凛异的风格。‎ ‎【解析】 A项,既感叹命运不济、报国无门,也抒发了悲秋之情。D项,五六两句用笔新奇,诡谲多姿,有石破天惊的效果。‎ ‎12.请简要赏析本诗尾联的写法。‎ ‎【答案】 尾联诗人借用典故通过奇谲的想象,说仿佛隐约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唱着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他的“长恨”就像苌弘的碧血那样永远难以消释,实际上是借古抒怀,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来抒发自己命运不济、报国无门的绵绵悲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临 江 仙 辛弃疾 老去浑身无着处①,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问浮瓜沉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莫嫌浅后③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 ‎【注】 ①老去句:语本苏轼《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②浮瓜沉李:语本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后以“浮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③后:略似今日口语中之“啊”。‎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着处”,正话反说。‎ B.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一辈子被荒废。‎ C.下片开头两句写夏日行乐,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D.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一些语句成为成语。‎ ‎【解析】 C不是向往,此时作者已是退居生活;“浮瓜沉李”“散发披襟”这是试图摆脱“叹息”“呻吟”之愁苦心绪的自我解脱、寻找欢乐的尝试。‎ ‎14.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答案】 ①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空老山林的感伤;②试图排解退居的无聊生活的故作旷达、乐观的感情。‎ 四、高考热点 ‎15.根据下面的报道,概括说明研究人员试验取得的结果。(不超过25个字) 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研究人员对28名吸烟者和34名不吸烟者进行了试验。研究人员用微弱电流刺激受试者的舌头,这会使人产生一种类似金属味道的味觉。结果发现,吸烟者普遍需要更强的电流才会产生这种味觉。舌头的味觉感受器是味蕾,它的作用非常重要。研究人员用内诊镜观察受试者舌头上的味蕾后发现,吸烟者的味蕾更为扁平,并且周围相关血管的发育状况也不好,这会大大影响味蕾发挥作用。‎ ‎【答案】 示例:吸烟会影响味蕾发挥作用,降低舌头的味觉灵敏度(或“导致舌头的味觉灵敏度下降”)。‎ ‎16.下面是某地区达线考生“高考志愿填报”步骤图,请把填报步骤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 志愿填报分两步:第一步,分提前批次、本科批次与高职(专科)‎ 类填好志愿预填表;第二步到填报点网上填报:登录填报系统,输入座位号、身份证号与考生号,然后按预填表填报,再提交并安全退出,最后打印确认表签名。‎ ‎17.在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有人认为道德是拘谨的、枯燥无趣的或较高远的,仿佛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件事情。__①__,否则就不会有这些误会,因此正确认识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__②__,也是人生的艺术。所谓生命的和谐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谐,亦是自己生命与社会其他人生命的和谐:生命和谐,会做人,做得痛快漂亮,就是__③__。‎ ‎【答案】 ①这些误会缘于对道德的错误认识__②道德是生命的和谐__③人生的艺术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和美的人生还是顺其自然为好,既顺内性,又顺外势。也有人说,精彩的人生应当敢于逆势而上,抗俗而进。在这个问题上,你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是什么?你有何看法?‎ 请以“顺其自然与逆势而进”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向】 ‎ 这是个关系型的话题。材料中分列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是顺其自然,顺应内性和外势的要求发展,一是敢于和人生中的逆势抗争。应该说,这两种人生态度,谈不上何优何劣,谁是谁非。因为,人活于世,各人有各人的活法,“顺”之也好,“逆”之也罢,关键是要能把握好人生,不虚度人生,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我们初看这道题应有的认识。此其一。其二,既然是关系型话题,那就有一个权衡两者关系的问题。常见的写法是取其一面而舍其另一面,阐述取舍的理由,表达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但如果视两者为并列的关系,取“既要……也要”的语势,则需注意立意不可自相龃龉,要限定好“顺”与“逆”的相关条件,亦即何种情势下要“顺”,何种情势下又该“逆”。‎ ‎【佳作赏读】‎ 精神的奇葩 你能懂得梅花为什么不屈于腊月的冰寒而独然高放吗?你能明白细沙为什么不服于命运的残忍而化作珍珠吗?因为它们有着逆势而上、抗俗而进的精神。这种精神令人感叹。‎ 不难理解为何红楼佳丽,惟有黛玉最让人念念不忘。宝钗凭借东风,平登青云;袭人为人圆滑,顺势行事;而黛玉恰似浊流中的一股清泉,澄澈甘冽。她本可以深居闺阁,衣食无忧地过完一生;她本可以默然无声,闲看天外云卷云舒;她本可以淡然处世,把一腔忧愁化成潺潺的溪水。可是黛玉没有,你看到的是一个柔弱女子背依残阳,落泪葬花吟诵;你看到的是一个坚强女子不屈现状,高喊“宝玉”‎ 长辞。她决绝了安逸,决绝了流俗,决绝了苟且与软弱,挥洒出一道血一样刺目的彩虹,炫人双目。‎ 不难理解为何古来为文者,杜甫之位无人可替。一场安史之乱,淹没了大唐的兴盛,浇灭了文人的豪情,而杜甫恰如山峰之至巅,石中之美玉,赫然留名青史。他不满现实,关爱百姓,心系苍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不仅不屈服于现实,还心济天下。这番勇气,这片豪情,谁人能敌!‎ 也不难理解,在众人皆醉的世界里,为何鲁迅能保持清醒,为人敬仰。试想,如果当初鲁迅也顺其自然,不思救国,中国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鲁迅弃医从文,一心想领导人民冲出封闭的铁笼。一部《呐喊》唤醒了众多国民,一册《彷徨》震惊了无数心灵,一本《朝花夕拾》感动了数万颗心!有人倒下了,也有人站起来了。现在,不正是数以万计的人民不屈不挠,敢于抗争而撑起一片新天地吗?‎ 勇于抗俗前进的人,是淤泥里的一支青莲,不屈,惊艳;勇于逆势而进的人,是烈火中锻烧出的金石,不挠,骇俗;勇于抗争不屈的人,是草原上的葳蕤青草,旺盛,令人惊叹。‎ 不正是因为这精神,才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吗?‎ ‎【名师点评】 ‎ 逆势而上,抗俗而进,成就完美的人生,这是作者立意的角度。文章先以梅花傲雪、细沙成珠的问句开篇,自然引出论题。接着举三个事例加以阐述,黛玉“决绝了安逸,决绝了流俗,决绝了苟且与软弱”,杜甫“不满现实,关爱百姓,心系苍生”,而鲁迅则是“保持清醒”,唤醒民众。这正是抗俗而进、逆势而上的典范。典型的事例很好地诠释了作者的观点,文情并茂的语言更使通篇充盈着感人至深的韵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