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50 KB
  • 2021-06-08 发布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线上第四次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语文检测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缘何生命力如此旺盛?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礼”。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而凝聚这一丛体的正是“礼”。‎ ‎“礼”推动中国最终成为文明之邦。云南元谋县、陕西蓝田县等地的猿人化石可证明从那时起有了中华民族的先祖。文明的孕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7000多处文化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华文明诞生了。从物质层面表现而言,一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发展的基础之上;二是出现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在这些城市,特别是中心性城市出现大型建筑。从精神层面表现而言,“礼”贯穿始终。有学者认为,从红山时代的大巫师到上古时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实际上都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大巫。伴随着神权走向王权,巫的祭祀演变为王的仪礼,祭祀礼仪演化出政治典章,原始歌舞演化出文学艺术。中华文明由此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传承至今,并不断袪魅,走向实用理性,成就今天的礼仪之邦。‎ 中华文明在早期生成的过程中,形成于黄河上中下游的三个文化区、形成于长江中下游的两个文化区和燕辽文化区等的接触中,“礼”被延伸,从部落到国家,从家族到民族,因而铸就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基因。基因生成后,中华文明至少经历了三次基因大调节,有效发挥了阻遏作用、激活作用。第一次是秦灭六国之后,由百家争鸣走向文化大一统,自汉武帝起,奠定了实用主义倾向的儒家思想统治模式。第二次是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国儒家、道家融合,至隋唐,儒释道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第三次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入,由中国共产党主导,形成了方克立总结的“马魂、中体、西用”的综合创新。‎ 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是从多元到一体,既有中华大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兼收并蓄,也有对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的确如此,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较为广阔的根基,先祖在这里狩猎、放牧,原始农耕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在多元文化接触中,相互竞争,相互依存,自觉创新;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性影响;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礼”的基因,一脉相承,延绵不辍。‎ ‎(摘编自张恒军《“礼”:中华文化文明的生命密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展开的中华文明,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礼”就此孕育而生。 B.中华文明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制度等传承至今,助推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C.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广博,它将会延续“礼”的基因而传承下去。 D.中华文明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交汇融通中,逐渐铸就生生不息的强大基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文章对中华文明旺盛的生命力追根溯源,清晰阐述了“礼”是解读中华文化的密码。 B.文章指出中华文明是基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表现而诞生的。 C.文章以中华文明经历的三次基因调节为前提,论证了“礼”的阻遏与激活作用。 D.文章分析论证了“礼”的产生和衍化的过程,是按从现实到历史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对中华文明核心精神之一的“礼”的认知,‎ - 6 -‎ 有助于促进当今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 B.随着由神权向王权转轨,“礼”也在不断衍化,并致力于中华文明的袪魅与建构。 C.中华文明在与多元文化的交锋中练就了兼容并包的本领,才不致于被外来文明吞没。 D.虽然中国共产党主导了中华文明的综合创新,但“礼”的基因减缓了文明的进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差点没跳起来。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屈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致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   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 - 6 -‎ ‎ 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跑野的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收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这不是乱弹琴吗?”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教育局来信了”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不仅交待了事件的起因, 还起到吸引读者的效果。‎ B.借老周找老师碰壁的遭遇,作者批评了艺术馆老师的冷漠,也呼吁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给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 C.小说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如“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等。‎ D.“一拍脑门”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的尴尬与歉疚。‎ ‎5.本文以“蒲公英的歌唱”为题,请分析有什么好处。(6分)‎ ‎6.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理由。(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江统,字应元,陈留圉人也。统静默有远志,时人为之语曰:“嶷然稀言江应元。”与乡人蔡克俱知名。袭父爵,除山阴令。时关陇屡为氐、羌所扰,孟观西讨,自擒氐帅齐万年。统深惟四夷乱华,宜杜其萌,乃作《徙戎论》:“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帝不能用。未及十年,而夷狄乱华,时服其深识。转太子洗马。在东宫累年,甚被亲礼。及太子废,徙许昌,贾后讽有司不听宫臣追送。统与宫臣冒禁至伊水,拜辞道左,悲泣流涟。都官从事悉收统等付河南、洛阳狱。付郡者,河南尹乐广悉散遣之,系洛阳者犹未释。都官从事孙琰说贾谧曰:“所以废徙太子,以为恶故耳。东宫故臣冒罪拜辞,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之。”谧语洛阳令曹摅,由是皆免。及太子薨,改葬,统作诔叙哀,为世所重。后为博士、尚书郎,参大司马、齐王冏军事。冏骄荒将败,统切谏,文多不载。迁廷尉正,每州郡疑狱,断处从轻。成都王颖请为记室,多所箴谏。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司徒左长史。东海王越为兖州牧,以统为别驾,委以州事,与统书曰:“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辟荀慈明;下车,辟孔文举。贵州人士有堪应此者不?”统举高平郗鉴为贤良,陈留阮修为直言,济北程收为方正,时以为知人。寻迁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永嘉四年,避难奔于成皋,病卒。‎ ‎(节选自《晋书·江统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6 -‎ A.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B.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C.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D.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事,指任职,如《赤壁之战》中的“犹不失下曹从事”。‎ B.夷狄,古代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C.诔,哀悼死者的一种文体,主要列举死者的德行,如《红楼梦》中的《芙蓉女儿诔》。‎ D.博士,在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变成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统正直敢谏。他忧虑氐、羌之乱而进《徙戎论》,却不被接纳,后来先后担任齐王冏军事和成都王颖的记室,依旧多所箴谏。‎ B.江统识微见远。虽然孟观出兵平乱擒住氐帅齐万年,他建议朝廷宜采取怀柔安抚的策略,此论虽不被接纳却深得时人信服。‎ C.江统忠诚重义。太子被废离开许昌,他送行到了伊水,被收付洛阳狱中,后来由孙琰向贾谧说明事理才被洛阳令曹摅释放。‎ D.江统知人善荐。东海王司马越担任兖州牧时委任他为别驾,他向司马越推荐郗鉴、阮修、程收等人才,被赞有“知人”之能。‎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每句5分)‎ ‎(1)东宫故臣冒罪拜辞,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之。(文中画线)‎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3)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促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1-12题。‎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C.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1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6分)‎ - 6 -‎ 答:(体裁) ‎ ‎ (内容) ‎ ‎(写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2)《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3)《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草场上几只黑色瘦胫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地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难得这么静的下午,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低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记得元曲中有一段述说一个人不能写信的理由:“不是无情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而现在,天空的蓝笺已平铺在我头上,_____①_____。其实即使有笔如云,也不过随写随抹,何尝能尽情描绘造物之奇。至于和风劲草,大概本来也想低吟几句云的作品。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如果有人学会云的速记,把天上的文章流传几篇到人间,却又该多么好呢。‎ 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_____②_____。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14.下列各句中,全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格的一组是( )(3分)‎ ‎①富贵于我如浮云。‎ ‎②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③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 ‎④不是无情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 ‎⑤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 ‎⑥半天朱霞,粲然如焚,……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 A.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 ‎1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6.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简化为:“牧羊的孩子已赶着他的羊回家去了。”但不如原文更有表现力,为什么?(4分)‎ - 6 -‎ ‎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 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然在为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更何况年轻人呢? B. 您的文章写得真好,如果要评选本世纪散文百家的话,我相信您必能忝列其中。 C. 十年前我们萍水相逢,你赠送给我的这张玉照十分珍贵,我一直把它带在身边。 D. 我校50周年校庆将于近日举行,特向您发出诚挚邀请,请您务必拨冗参加为盼。‎ 四、 红楼梦专题知识(共13分)‎ ‎18.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B.贾宝玉佩戴的玉叫通灵宝玉,薛宝钗佩戴的是金锁,史湘云佩戴的是金麒麟。‎ C.红楼梦判词中“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句分别写的是林黛玉、薛宝钗。‎ D.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 ‎19.微写作(10分)‎ 人物的复杂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有丰富的释读和评价的可能。请从贾宝玉、王熙凤、林黛玉、贾探春、薛宝钗这五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该人物复杂性的理解。‎ 五、作文写作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1:日前,武汉疫情吹哨人李文亮去世。他向身边人发出疫情早期预警时,知道这样做有风险,是医者仁心的担当意识,让他鼓起勇气吹出预警疫情的哨音此后,他坚守在抗疫一线,并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他在病床上对记者表示,希望尽快治愈,重返前线战场。(来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2:被称为“生命摆渡人”的武汉快递小哥汪勇,在疫情初期,凭一己之力搭建起医护人员后勤保障线。医护人员下夜班要走几个小时回家,他出车接送;医护人员吃不上热饭,他自掏腰包买盒饭送到医院里;修眼镜、买拖鞋、订生日蛋糕……只要医护人员有需求,找他基本都能解决。他说“人这一辈子碰不到这么大的事情,不管做什么,尽全力做,不后悔。”‎ 材料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摘自臧克家《有的人》)‎ 武汉疫情牵动着亿万人的心,通过以上三则材料,你可以联想到什么,请恰当引用三则材料,以“致敬这样的人”为副标题,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