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50 KB
  • 2021-06-08 发布

语文卷·2018届湖北省黄石市三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04)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黄石三中2016-2017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 ‎ B.用“眼中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如果遇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方法就陷入了尴尬。‎ ‎ C.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这种理论不断细化并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 ‎ D.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体现了尚意书法追求的心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汉代的书论家不仅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还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这说明当时已存在“观物取象”的意识。‎ ‎ B.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对点画的描述微观细致。‎ ‎ C.梁武帝评价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的字“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 ‎ D.孙过庭《书谱》认为,在感受与体悟之后,可知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且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古代书法理论中的“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互为因果,体现了从偏重自然精神到偏重人格精神的发展过程。‎ ‎ B.自我国书法理论萌芽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内涵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存在着不同之处。‎ ‎ C.宋代书法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主要追求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以“一切都自然而然”为书法的最高境界。‎ ‎ D.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与回归,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注重点画形状,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风格,再到注重心性表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教我如何不想他”‎ 提到赵元任,不得不提他的语言天才。他会说33‎ 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是天才的语言学家。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更是世界知名的语言学家。‎ 赵元任原籍江苏常州,1892年生于天津。他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各种方言一学就会。几乎每到一地,他都能很快学会当地的方言。有一次,他同客人同桌就餐,这些客人恰好来自四面八方,他居然能用八种方言与同桌人交谈。‎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赵元任担任翻译,每到一地,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在途中,他向湖南人学习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讲演结束后,竟有当地人跑来和他称“老乡”。‎ ‎1926年,在赵元任与梁启超两位导师指导下,王力完成了他的论文《中国古文法》,论文后注有一句附言:“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中罕见。”赵元任批语道:“删!——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在赵元任先生看来,西文包括的语言种类很多,没有精通所有西文的文法,不应该轻易下这样的结论。‎ 虽然按照导师的意见删去了附言,但对“言有易,言无难”这句话的深刻思想,王力还没有完全明白。后来王力在论文《两粤音说》中提出“两粤没有撮口呼”,依据是他的家乡话博白话没有撮口呼。但1928年赵元任先生到广州进行方言调查时发现,广州话有撮口呼,马上就给王力写信,信中以“雪”字为例,说明广州话有撮口呼,《两粤音说》中的结论错了。据王力本人回忆,他这才发现自己的论文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论文题目本身有问题,调查方言要一个一个地点去调查,不能把两粤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查;第二,由博白话没有撮口呼推断两粤没有撮口呼,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至此,王力才真正理解了“言有易,言无难”这六个字的分量,并从此将赵元任先生的这六个字作为座右铭。‎ 美国语言学家裘斯1957年曾赞誉说:“赵元任在语言上头从来没有过错误。”然而,1972年,赵元任写了一篇题为“回想我在语言上犯过的错误”的幽默诙谐的演讲稿,坦陈自己在语言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走过的弯路,作为对老朋友过誉的回应。‎ 他曾经觉得语言的分布是跟着地理政治上的分界走的。有一年到欧洲旅行,他就无形中假定一国说一种话,或是一区说一种话。他开车在瑞士玩,因为第二天准备送车去检修,晚上住下来后就先用小字典查了汽车各部分的德文名称。没想到第二天修车的跟他讲的是法国话,这把他急坏了。赵元任说:“那不行。晚上用功用的是德文功,这车非得用德文来修不成。”这次欧洲旅行给他的印象很像坐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一路停一个码头变一点口音,很难说一个方言到什么地方为止,另一个方言从什么地方开始。也就是说,语言或方言的分布并没有明确的地理政治分界线。‎ 赵元任是个纯粹的学者,打心底里喜欢钻研学问。他学习数学、物理、哲学、语言等多个,而这一切都源于兴趣。纯粹,意味着心无杂念。他有他的抗拒,他害怕行政事务,终生不愿意当官,只愿埋头学问。‎ 然而,他并不是一个无趣的人,他同样有着深厚的“文人气”,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中的美好和快乐。他曾告诉儿女们,自己研究语言学只是为了“好玩儿”,所以学得再多也不会成为负担;在他那里音乐也是真实的享受,大学时代,无论主修哪一门功课,他总要辅修音乐课程。他创作了百余首歌曲、钢琴曲,最为人熟知的是那首刘半农填词、他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世间很少再有如赵先生一般的人,“教我如何不想他”!‎ ‎(摘编自潘冬《赵元任:走到哪儿都是“老乡”》、苏金智《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等)‎ 相关链接 ①赵元任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大师,他还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位值得尊敬和钦佩的人文学者。他具备了当代一个人文学者的所有特征:尊重人的价值,培养并训练人的技能——科学的技能和艺术的技能,富于人情味和人道主义精神,还常常带着教人愉快的幽默感。‎ ‎(陈原《赵元任全集·前言》)‎ ②他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美国留学期间对数学、物理、哲学等有过专门的学习。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既有西方现代科学精神的影响,也深受我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影响。他从事现代语言学研究重视语言事实的实地调查,重视对语言材料的鉴别和归纳分析,不说没有根据的话。‎ ‎(苏金智《赵元任研究语言学的实事求是精神》)‎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力在“没有精通所有西文的文法”前提下就轻易得出“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中罕见”的结论,赵元任用“言有易,言无难”六个字对他提出了批评。‎ B.赵元任曾用八种方言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交谈,也曾在陪访途中很快就跟湖南人学会了长沙话,甚至被认为是老乡,这说明赵元任的确是学习语言的天才。‎ ‎ C.美国语言学家裘斯赞誉“赵元任在语言上头从来没有过错误”,赵元任却用“回想我在语言上犯过的错误”的演讲回应,这说明他“有着深厚的‘文人气’”。‎ D.赵元任坐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的经历,让他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语言的分布是跟着地理政治上的分界走”的语言学观点。‎ ‎5.作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是如何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语言的?(4分)‎ ‎6.赵元任有哪些人格魅力“教我如何不想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张尚洁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妈妈房里的表,时针和分针在凌晨两点的空气中纠缠,模糊不清。‎ 床上没有一丝温度,被夜晚的风吹得冰凉。她看看空空的床,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借着手机屏上微弱的光,环视房间一周,精致的装饰品褪去了白天的招摇,隐在黑暗中,只剩下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妈妈又走了,还是没有回来?工作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妈妈已经很少回家,剩下她一个人,过着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 她滑坐在地板上,眼泪突然就落了下来。生活什么时候开始起了变化呢?自从爸爸去世,妈妈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从前温婉的小城姑娘突然变成了叱咤风云的女强人,支撑起了只剩两人的家庭,让房子越变越大,却让温暖越来越少。‎ 她想起了小时候,房子不足五十平方米,晚上三个人只能挤在一张床上,中间挂着一块软软的棉布,她和妈妈睡在这头,爸爸睡在那头,她躺在妈妈温柔的臂窝里,听着棉布那头爸爸讲的故事睡去,心里是安稳的。而现在,妈妈很少回家,她们之间好像只是靠着每月信用卡上不断增加的数字来维持关系,让她还能感受到妈妈的存在。‎ ‎“嘭——”她望向门口,是妈妈进了家门。看见她坐在地上,妈妈吃了一惊:“还不睡?”说着便走到镜子前卸妆,一下一下,露出了深深的疲惫。“学校最近还好吗?有没有什么费用要交的?”见她迟迟不出声,妈妈回过头来。“没有,我……”话音刚起,镜子前的新款三星手机闪烁起来,妈妈神情严肃地接起电话,“嗯”了几声,便抓起口红开始补妆。她望着妈妈,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地感觉到距离的存在感。“我走了,你自己……好好的。”妈妈深深地看她一眼,拿起衣服匆匆地、却又恋恋不舍地走出家门。‎ 又剩了她一个人。‎ 凌晨两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机场的落地钟,时针与分针在下午三点的空气中分离,依依不舍。‎ 一排排金属座椅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明亮得让人无法直视。她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她又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上面毋庸置疑地印着“墨尔本,下午两点”。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她想起了小时候,学校开家长会,她孤独地在校门口等着妈妈的到来,却只看见一双双高跟鞋从看起来很高档的车上下来,从两边走过。她始终寻不到属于妈妈的自行车与老布鞋。正当她灰心想回教室,身后却响起了锁自行车的声音和急促的脚步声,转头,妈妈已在身前冲她温柔地笑。长大以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 这时,一条新信息传进她的手机。‎ ‎“妈妈在开会,你自己……好好的。”‎ 少年时的场景又一次袭来,冰冷的门撞上门框的声音似乎还回荡在耳边。尽管是午后,阳光温暖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她依然觉得寒冷,刺骨的寒冷。‎ 她猛地站起身,撕碎了机票,将碎屑狠狠地扔进垃圾桶。“两点飞往墨尔本的航班马上就要停止登机……”大厅中传来航班信息,却被她抛在脑后。‎ 从来没有问过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工作,努力到连家都不顾。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 她冲出机场,拦下一辆出租车,在后座上泪水决堤。‎ 又剩了她一个人。‎ 下午三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家门口超市的表,时针与分针在傍晚四点的空气中告别,清晰可见。‎ 楼道里安静得很,只有她的行李箱行走在地上的声音。她看看家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妈妈一定还在工作吧,她苦笑了一下。良久,她掏出钥匙轻轻插进锁眼,门“咔嗒”一声,开了。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回来,回到这个没有温暖的、似乎不值得留恋的家。她靠近妈妈的房间,房间里没有一丝声音。走进去,却看见妈妈蜷缩在床头,泪水簌簌地落着,在被单上印下深色的痕迹。‎ 远处,是被摔碎的手机。‎ 她蓦地愣了,心里竟泛起一丝久违的温暖。‎ ‎“妈,我不走了。”开口时是微颤的声音。妈妈抬起红肿的双眼,惊讶又惊喜地望向她。她突然懂了,妈妈是有多爱她,尽管这爱是走的另一条路,但她们依然是最亲近的人。‎ 她们两个人相拥在一起。 (选自《当代小说》2012年10期)‎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在机场,“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句中“急促”表明母亲生活的忙碌和迟到的着急以及“她”想要远离母亲的急切。‎ B.“长大以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一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表明“她”对过去那种简单却幸福的生活的怀念。‎ C.文章几处环境描写都渲染了温暖的气氛,正面烘托了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鲜活,跃然纸上。‎ D.文章插叙了小时候一家三口挤在不足五十平米小房子里的温馨故事和妈妈开家长会时“她”等待只属于妈妈的自行车和老布鞋的情节,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 E.文章通过三处精细的场景描写和对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等的生动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代沟的普遍与可怕的主题。‎ ‎8.标题“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文中划线句子“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 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传达了作者对于亲情的怎 样的体验?结合成长记忆或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亲情体验的感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程千里,京兆人。身长七尺,骨相魁岸,有勇力。本碛西募人,累以戎勋,官至安西副都护。天宝十一载,授御史中丞。十二载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后有诏移献忠部落隶幽州,献忠素与禄山有隙,惧不奉诏,乃叛归碛北,数为边患。玄宗愤之,命千里将兵讨之。‎ 十二载十一月,千里兵至碛西,以书喻葛禄,令其相应。献忠势穷,归葛禄部。葛禄缚献忠并其妻子及帐下数千人,送之千里,飞表献捷,天子壮之。十三载三月,千里献俘于勤政楼,斩之于朱雀街,以功授右金吾卫大将军同正,仍留佐羽林军。禄山之乱,诏千里于河东召募,充河东节度副使、云中太守。‎ 十五载正月,迁上党郡长史、特进,摄御史中丞,以兵守上党。贼来攻城,屡为千里所败,以功累加开府仪同三司、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至德二年九月,贼将蔡希德围城,数以轻骑挑战。千里恃其骁果,开悬门,率百骑,欲生擒希德。劲骑搏之,垂将擒而希德救兵至,千里敛骑而退,桥坏坠坑,反为希德所执。仰首告诸骑曰:“非吾战之过,此天也!为我报诸将士,乍可失帅,不可失城。”军人闻之泣下,昼夜严兵城守,贼竞不能拔。千里至东都.安庆绪舍之,伪署特进,囚之客省。及庆绪败走,为严庄所害。‎ 其年十二月,上御丹凤楼大赦,节文曰:“忠臣事君,有死无贰;烈士徇义,虽殁如存。其李憕、卢奕、袁履谦、张巡、许远、张介然、蒋清、庞坚等,即与追赠,访其子孙,厚其官爵,家口深加优恤。”自是赦恩,无不该于节义,而程千里终以生执贼庭,不沾褒赠。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七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二载/兼北庭都让/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日/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B.十二载/兼北庭都让/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日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C.十二载/兼北庭都让/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日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D.十二载/兼北庭都让/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日/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仪同三司: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三司即三公。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 ‎ C.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 D.御史中丞:官名,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唐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仍以中丞代行其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京兆人程千里,身长七尺,相貌魁梧伟岸,勇猛有力。他本来是被招募到碛西的军人,凭借多次的战功,做官做到了安西副都护。‎ B.李献忠因为跟安禄山不睦而背叛唐朝朝廷逃回到碛北,并多次侵扰边疆。唐玄宗对李献忠感到很愤恨,下令程千里率兵讨伐他。‎ C.唐朝朝廷要求忠臣侍奉君主,嘉许杀身报国而贬斥叛变成为贰臣,程千里因被叛贼活捉而投靠了贼廷,所以没有得到褒扬和追赠。‎ D.贼将蔡希德在至德二年九月包围城池,多次带领骑兵前来挑战。程千里自恃骁勇果敢,打开悬门,率领一百个骑兵,想要活捉他。‎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3分)‎ ‎(2)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3分)‎ ‎(3)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与梦得①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 ①梦得:刘禹锡。白居易的刘禹锡同龄,交情深厚,开成二年(837),两人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14.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首联以“少时”与“老后”相对。“不忧生计”使人相见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豪气。老后不“惜酒钱”是一脉相承的豪情,而无丝毫的世事艰难之感。‎ ‎ B.颔联写两人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感情,“共把十千”暗示了两人共同的处境和心境,“相看”句写两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 ‎ C.颈联写“闲饮”的细节。两位老友行酒令、引经史、边饮酒边听音乐,不知不觉就喝多了。这一联也展现了两人高雅芳浩的情怀与满腹经纶的才学。‎ ‎ D.尾联虚写,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共君一醉一陶然”。使人看到挚友的深情厚谊。‎ ‎ E.全诗言简意丰,语淡情深,从一时“闲饮”,到“且约后期”,既有超脱用雅的情怀,又暗示对身世际遇的感悟,见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15.本诗以“闲饮”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6分)‎ ‎ 答:‎ ‎ ‎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 “ , ”‎ ‎(2)《滕王阁序》中直接点出了时间已到深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逍遥游》中用来比较聪明智慧多少和寿命长短的语句是:“ , ”。‎ ‎(5)《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在阅读中国古代典籍时,我们常常能从中学到古人的智慧。《汉书·霍光传》:“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 与上文故事“曲突徙薪”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3分)[学科]‎ A.如履薄冰 B.防患未然 C.厝火积薪 D.盲人瞎马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鲁迅——这位被称作“中国的良心”的文人,用他的笔头作为喉咙,从文学革命到妇女解放运动,“呐喊”出世道的良心,也敲醒了部分新旧思想交替中徘徊的国人。‎ B.没有一场胜利不是唾手可得,没有一个冠军不是经历风雨,恰如歌中所唱“梦想需要多久的时间,多少血和泪,才能慢慢实现”。‎ C.日前,作家老舍当年在美国遗失的《四世同堂》原稿,已被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找齐并译出,未曾出版过的《四世同堂》21-26章将刊登在2017年1月的《收获》杂志上。‎ D.约一百年前,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来到法国蒙达尔纪勤工俭学,他们的名字写入中国历史;如今,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挂牌,保存完好的遗迹向更多人讲述当年的火红青春。‎ ‎19.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终于申遗成功了 , 。 , , , 。‎ ‎①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世代相传 ‎②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④“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 ‎⑤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⑥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A.①③④⑥②⑤ B.④⑥①②③⑤ ‎ C.①⑤④⑥③② D.④⑥①③②⑤‎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不溶于水。在果汁加工中,果胶不仅会影响出汁率, ① 。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 ② ,而果胶被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也使得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 ③ ,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 ‎21.‎ 某中学王言同学从正义路南国书城走出来时,恰好看到马路对面公共候车亭有位老人突然倒地。当他赶到老人身旁时,发现老人(女性)昏迷不醒,情况危急。该同学马上给警务中心(110)、救护中心(120)打了电话,并守护在老人身旁等待救助。医生到场开展救护后并将老人送到市人民医院就医。警察从老人身上手机的通话记录中发现:老人40分钟前与“儿子”通过电话。‎ 请你以王言的名义分别给警务中心、救护中心各打一个应急电话,再以警察的名义给老人的“儿子”打一个电话,向各方面简要报告事情的经过。每个电话内容不超过40字。(6分)[]‎ ‎(1)‎ ‎(2)‎ ‎(3)‎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当前,放眼各新闻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 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 ‎ 黄石三中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信息筛选】(3分)‎ C(C项原文为“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进一步被细化”,意为“‘永字八法’的讨论”影响“这种理论”,题干表述为“这种理论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转述错误。A项对应原文第一段“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转述正确。B项对应原文第二段 “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因为,它只能……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此处的“自然概念”就是“眼中自然”,转述正确。D项对应原文第四段“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转述正确。)‎ ‎2.【理解分析】(3分)‎ D(D项原文中《书谱》讲到了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所用关联词是“不是”“而是”,为并列关系,选项中转述中变为“不仅是” “而且是”,为递进关系,句间关系错误。A项对应原文第二段“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转述正确。B项对应原文第二段“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转述正确。C项对应原文第三段“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转述正确。)‎ ‎3.【分析综合】(3分)‎ A(A项原文中并没有信息表示“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是“互为因果”,理解表述错误。B项对应第一段最后一句“‘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转述正确。C项对应第四段中写“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作者本人的真性情、真情感。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转述正确。D项对应最后一段,原文是“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选项中的“提高了对书法的认识”和提炼、丰富、升华三个句子是同义转换;选项中注重“点画形状”“生命意象”“心性表达”在文中第二、三、四段都有相对应的内容,理解正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分析概括】(3分)‎ B(B项的信息区域在第二、三段,文中所列举的两个事例,是为了说明赵元任有语言天才,学习语言非常快。A项对文意理解有误,赵元任给王力的批语“言有易,言无难”是告诉王力一种治学的理念,是一种提醒而不是批评。C项内容含意理解错误,“写了一篇演讲稿”回应老朋友的过誉,不能说明“文人气”,只能说明赵元任治学的严谨和善于自我反思的态度。D项误将类比当现实,“赵元任坐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的经历”是用来和欧洲旅行进行类比,得出“语言或方言的分布并没有明确的地理政治分界线”的结论。)‎ ‎5.【筛选整合】(4分)‎ ‎①随时随地学习语言。如每到一地,都学习当地的方言;向湖南人学习长沙话。‎ ‎②通过实地调查来得出正确认识。到广州进行方言调查时,发现广州有撮口呼。‎ ‎③以实践来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在瑞士修车的经历,让他纠正了语言的分布有明确的地理政治分界线的错误认识。‎ ‎(答出①②点各得1分,答出第③点得2分,共4分。意思答对即可。)‎ ‎6.【分析综合】(5分)‎ ‎①具备超群的语言天赋。精通多国语言,会33种汉语方言。‎ ‎②是纯粹的学者。心无杂念,不愿当官,埋头钻研学问。‎ ‎③治学严谨(是一位严师)。做学问讲依据,不轻易下结论,提出“言有易,言无难”的理念;两年后仍不忘把实地调查的结论告之学生。‎ ‎④幽默有趣(好玩)。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回应老友对他的赞誉;有文人气,追寻生命的中美好和快乐;研究语言学只是为“好玩”,把学习音乐当作享受。‎ ‎⑤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既是语言学家,又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还专门学习了数学、物理、哲学等多个。‎ ⑥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既有西方现代科学精神的影响,也深受我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影响,学贯中西。‎ ‎(答对1点1分,2点3分,3点5分。有观点和分析才能得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7.【答案】B、D (各2分,共4分,答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解析】文学类文本阅读五选二的题目,主要是对文章的大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查,考查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进行赏析,分析文意时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的概括、情感的把握、人物的分析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这些考点在教材中都有所体现,如教材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研讨与练习”第二题就有对王熙凤和贾宝玉两个主要人物出场不同的内容的概括及人物塑造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第八单元“人在都市”都有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对艺术表现手法的赏析等,还有对小说主题的解读应是多元而非唯一,在必修三“梳理探究”中《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中指出“越是内涵丰富的作品,越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A项中“‘她’想要远离母亲的急切”错误,原文表明“她”对母亲出现的期盼,而非想要远离母亲的急切。C项错在不是所有的环境描写都正面烘托了人物形象,比如在机场时“阳光温暖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她依然觉得寒冷,刺骨的寒冷”,此处描写应该是用阳光的温暖来反衬“她”内心的孤寂和凄冷及对温暖的渴盼。E项的主题表述错误,文章应有力地赞扬了传统文化中孝亲文化之美与亲情的可贵等深刻主题。‎ ‎8.【答案】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三个生动的场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②具有象征意义,暗示小说的主题,小说巧借电话的语音提示象征生活的忙碌或亲情的隔阂,暗示电话可能因某种原因而关机,但亲情永不关机,爱的表达方式有多种,陪伴是爱的表达,奔波忙碌也是爱的表达,亲人之间要予以理解、宽容、懂得且好好珍惜。(每个要点2分,共4分)‎ ‎9.【答案】①现实的重压和生活的忙碌常让我们忽略了亲情;沟通的缺乏拉开了亲人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在忙碌生活中,家是亲人的心灵归依,家是亲人最好的依靠。②……(结合自我成长或阅读体验来谈) (作者对于亲情的体验3分,结合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亲情体验的感受3分,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B(根据年号、官职名、句意、标志来断句。)‎ ‎11.C(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12.C(无中生有。依据文章第四段内容可知,程千里虽然被活捉,但是并没有投靠贼廷。)‎ ‎【文言文参考译文】‎ ‎ 程千里是京兆人。他身长七尺,相貌魁梧伟岸,勇猛有力。他本来是碛西募人,多次凭借战功,做官做到了安西副都护。天宝十一年,他被授予御史中丞。天 宝十二 年,兼任北庭都护,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领部众归附唐朝,隶属于朔方军,唐玄宗为其改赐姓名叫做李献忠。李林甫统领朔方节度,任命李 ‎ 献忠为副将。之后又下诏,将李献忠部落转移,隶属幽州管辖,李献忠和安禄山素来不和,恐惧不敢奉诏,于是背叛朝廷逃回碛北,多次成为边关大患。唐玄宗对他 感到很愤怒,下令程千里率兵讨伐他。‎ ‎ 天宝十二年十一月,程千里的军队到达碛西,用书信晓谕葛禄,命令他帮助朝廷。李献忠势单力孤,归降了葛禄的部落。葛禄将李献忠及其妻子儿女、帐下数 千人都 捆绑起来,交给程千里,程千里飞快地传回捷报,唐玄宗很赞赏他的勇武。天宝十三年三月,程千里在勤政楼献上俘虏李献忠,最后将他在朱雀街斩首,程千里凭借 功绩被授予右金吾卫大将军同正,仍然留任辅佐治理羽林军。安史之乱发生后,朝廷下诏命令程千里在河东招募兵勇,充任河东节度副使、云中太守。‎ ‎ 天宝十五年正月,程千里被升迁为上党郡长史、特进,代理御史中丞,派兵守上党。叛贼来攻城,多次被程千里击败,凭借功勋多次升迁,直至开府仪同三司、礼部尚书、兼任御史大夫。‎ ‎ 至德二年九月,贼将蔡希德包围城池,并且多次带领少量骑兵前来挑战。程千里自恃骁勇果敢,于是打开悬门,率领一百个骑兵,想要生擒蔡希德。双方精锐 的骑兵 交战得很激烈,差一点就要生擒蔡希德,但是蔡希德的救兵到了,程千里于是收拢骑兵撤退,可是护城河的桥坏了,他掉进了坑里,反而被蔡希德抓住了。程千里抬 头告诉自己的骑兵说:“这不是我作战的过错啊,这是天意啊!替我转告各位将士,宁可军队失掉主帅,不可丢失城池。”士兵们听到后都流下了眼泪,早晚严防死 守,叛贼最终也没有攻下城池。程千里被俘到了东都洛阳,安庆绪给他安排了住处,专门给他安排了伪职特进,把他囚禁在客舍中。等到安庆绪败走的时候,程千里 被严庄杀害。[]‎ ‎ 这一年的十二月,皇上驾临丹凤楼大赦天下,其中说到:“忠臣侍奉君主,只有杀身报国而不会叛变成为贰臣;烈士为国捐躯,即使死了也像活着一样。像李 憕、卢 奕、袁履谦、张巡、许远、张介然、蒋清、庞坚等这些人,马上追赠官职,寻访他们的子孙,加封他们的官爵,家中人口都多多给予抚恤。”于是从此给予厚待的 人,无不是要求节义完备的.而程千里终究因为被生擒到叛贼的朝廷,所以没有得到褒扬和追赠。‎ ‎13、(1)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3分)‎ ‎(2)风聚集得不大,那么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会升力不足。(3分)‎ ‎(3)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行走,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4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A、C A“老后谁能惜酒钱” 使人联想到那种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暮气了。与首句相对,难免有“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感慨。C.“醉听清吟胜管弦”‎ 说听清吟胜过听管弦弹奏。‎ ‎15.(1)和友人相聚闲饮之乐。两人共把十千,行酒令、引经典,相约再聚之乐。‎ ‎(2)官场冷遇,闲置之愁。白居易政治上遭到冷遇,“闲”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 ‎(3)年老饱经沧桑之悲。首联、颔联诗人回首平生,由年少时的不为生计担忧的豪情,写到两人六十七岁时,白发相对,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感受。‎ ‎(每点2分,点出情感1分,分析1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得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 ‎(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 ‎(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答案】B(3分)‎ ‎【解析】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如履薄冰: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厝火积薪: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防患未然: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盲人瞎马:盲人骑着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18.【答案】C(3分)‎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为“在新旧思想交替中徘徊”;B项不合逻辑,根据全句意思,应该为“没有一场胜利是唾手可得”;D项动宾搭配不当,“保存完好的遗迹向更多人讲述当年的火红青春”,可改为“保存完好的遗迹向更多人讲述当年的青春故事”。‎ ‎19.【答案】D(3分)‎ ‎【解析】分析六句话可知:④和⑥联系最紧,表述二十四节气“是什么”;①②③⑤表述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或者说是“意义”。从逻辑上说,④⑥在前,①②③⑤在后。根据个人、历法、民族的逻辑顺序,可知③②⑤为正确顺序。‎ ‎20.【答案】①还会使(让)果汁浑浊(2分)②使(让)榨取果汁变得更容易/‎ 使(让)出汁率更高/提高出汁率(2分)③果胶酶(并)不是(特指)(某)一种酶(1分)‎ ‎【解析】①处根据后文“也使得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可知果胶没被分解前果汁应该是“浑浊”的,根据前文“不仅会”可知此处应以“还会”开头,所以此处填“还会使果汁浑浊”。②处根据前文“影响出汁率”可知此处和“出汁率”有关系,再根据前后文可知本段强调的是“果胶酶”的好处,所以“出汁率”是变高,而不是变低。因而此处可填“使(让)榨取果汁变得更容易/使(让)出汁率更高/提高出汁率”。③处根据后文“而是”可知应该填“不是”,根据“一类酶”可知应填“一种酶”,所以此处填“果胶酶(并)不是(特指)(某)一种酶”。‎ 21. ‎【参考答案】‎ ‎(1)110吗?正义路南国书城对面公共候车亭有位老人倒地,请救援。(2分)‎ ‎(2)120吗?正义路南国书城对面公共候车亭有位女性老人昏迷,请救护。(2分)‎ ‎(3)我是警察,你妈在南国书城对面公共候车亭昏迷,请你马上赶到市人民医院。(2分)‎ ‎22、【参考作文】‎ 面对痛感新闻该如何 放眼各新闻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让人心绪不宁。随着奥运会的结束,积攒了四年的狂热逐渐隐退,后奥运时代纷纷恢复了日常节奏,负面新闻扑面而来,令人躲闪不及,顾此失彼。这就是所谓新闻文本读者情绪失控。‎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不知道读者诸君怎么看待这些自带痛感的新闻,是麻木不仁、一眼扫过,还是将不合理的工厂制度、绝情绝义的高校机关、无孔不入的诈骗分子都痛斥一番?无论如何,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理的怀疑,适当关注世界和他人,学会批判性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仍是一名普通新闻读者的基本素养。而我们周遭林林总总的故事,善恶交织亦交锋,悲喜相融亦相对,是非混杂亦分明,面对痛感新闻,将我们的心安放在客观的立场上,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有所思考,有所行动,量力而为。‎ 青春不止是梦幻与美好,美好的反面也潜抑着危险、残酷和罪恶。当年那个17岁的少年求爱不成,把汽油泼向16岁的少女,在她周身点燃了地狱之火。5‎ 年后的今天,当这桩轰动一时的毁容案渐渐被人淡忘,新的谈资占满各个媒体和社交络,受害的少女周岩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个人写真,照片中的她遍体鳞伤,却长发披肩、脸含微笑。这鲜明赤裸的反差让人内心发紧生疼。这疼痛是一种警戒,向我们昭示生命的意义正在于它的不可摧毁性,也告诉每个人我们得为减轻和避免这种不可预知的伤害再做点什么,不要让关于生命的希望继续埋葬在伤疤里。‎ 与这段被损害的青春相比,更加难以言说的是另一段被剥夺的青春。2002年,17岁的保姆钱仁凤被控向幼儿园女童投毒,被判处无期徒刑。2015年12月,在被关押、服刑13年又10个月后,钱仁凤被宣布无罪释放。此后,她在微信中写道:“我要十多年的青春年华,我要妈妈,我要我应该有的欢声笑语,我要十七岁至三十一岁的爱情,家庭,事业……”并对其蒙冤入狱的13年10个月,向云南省高院申请国家赔偿共计955万余元。我们不去纠结冤案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盘根错节、拨乱反正的过程,单就结果来看,云南高院的172万元赔偿金和公开赔礼道歉,也换不回钱仁凤丢失的14年青春时光,换不回她原本平凡无虞的快乐人生。事实本身的惨痛,让我无法因为这桩冤案的平反而产生发自内心的欢欣鼓舞。也许它象征着社会正义的最终胜利,推动了所谓体制改革的进步,但对已经经历这场噩梦的钱仁凤以及没准哪天也将经历这一切的其他每个个人而言,冤案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无法逆转的。它像黑洞一样,吞噬自由、鲜活的生命,无所顾忌。但我们不能堕落于恐惧和悲观,仍要与之抗衡,就如同西西弗斯不断托举巨石走向山顶的努力,抗争本身就是意义,至少仍可抱着希望像钱仁凤一样在命运的歧路上扳回一程。‎ 近6年来,富士康被曝出至少14起员工自杀事件,死因均为坠楼,开除患病教师并不是个案,女大学生遭遇同样的诈骗电话被骗光学费的事也屡见不鲜。循环报道的负面新闻,描述的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它不但不会遮蔽世界良善的一面,还应有赖于读者们的感悟和努力,激发和促进更多的美好和善意。在新闻阅读的痛感里,且保持住这份警惕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