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50 KB
  • 2021-06-08 发布

新疆吐鲁番市托克逊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2组)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年上期高二年级2组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时量:120分钟 满分120分 )‎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要问,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可以说就是儒家学说,包括《论语》这部经典。《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论语》全书共分20篇,篇名为后人所起,多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作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每章长短不一。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段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由于《论语》以孔子等人的语录为主,而说话人往往有特定的对象、语境,所以,《论语》中对同一事件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如在谈到什么是“孝”时,在《为政》篇,孔子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人,就有不同的回答。但总的精神并没有矛盾,只是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论语》只有12 700余字,简明扼要,但内涵却很丰富,在治学、从政、修身养性乃至交友之道等方面,孔子都有深刻的见解。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孔子并没有给“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总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对“仁”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孔子很重视周礼,即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动荡局势下,他希望社会和个体都能以“礼”为根本。而“仁”的实现,正有赖于对“礼”的实行。在《颜渊》篇,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所以,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只有不断反省、循礼而行,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当然,“仁”绝不只是个人的修养问题,它也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因此,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怎样才能达到这种“仁”呢?孔子认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把自己不想要的强加给别人。从更积极的角度说,还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在此基础上,孔子又将“仁”的思想提升到理想社会的高度,他希望建设的正是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而为政者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强调为政者必须关注民众的需求,同时还要宽刑罚而重教化,对民众应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不只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为政》)。而要做到这一点,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的仁政理想。‎ ‎(选自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全书共分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每章长短不一,原来并没有篇名,篇名都是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起的。‎ B. 《论语》并非孔子亲著,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自己知道的孔子等人的言论加以编纂而成的。‎ C. 虽然《论语》中对同一件事可能有不同的说法,那也只是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总的精神并没有矛盾。‎ D.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都有深刻的见解,“仁”应该是能够统率全书的思想。‎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政,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都要以“礼”为根本,这是他很重视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原因。‎ B. 孔子重视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认为要想达到“仁”的境界,必须依靠自己不断反省、循礼而行,不能完全依赖别人。‎ C. 孔子认为,要达到“仁”的境界,除了个人修养外,也需要掌握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所以,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 D. 孔子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认为只要端正自己,“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能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仁政理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形成过程影响巨大,而《论语》又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所以要了解中国文化,就有必要了解《论语》。‎ B. 《论语》是多人合作的产物,是一个片段的集合体,由于它前后篇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所以《论语》不可能形成理论的体系。‎ C. 虽然《论语》中的“仁”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我们仍能从孔子根据不同对象对“仁”进行的不同角度的阐述中,理解“仁”的基本含义。‎ D. 孔子认为要建立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为政者要用道德来感化民众,不能只是依靠行政命令和严厉的刑罚来压制百姓。‎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原文中是“多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故“都是”说法不对。‎ 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关联词、副词。本题中,‎ D项,根据文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这个信息,“端正自己……”与“能实现……仁政理想”之间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故D项中的“只要……就……”应为“只有……才……”。‎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本题中,‎ B项,无中生有,这个因果关系在文章中没有说到。‎ 故选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飞来的木桶 高军 ‎1939丰冬天,沂蒙山区比往年冷得多。这样的气候对患有肋膜炎的徐向前来说是很不舒服的。‎ 部队很快就要从东高庄村移防了,一有空闲徐向前总是到老百姓家里多转一转。‎ 这天他和警卫员随意走进了麻其老人家中,老人正坐在被窝里取暖。麻其想从床上起来,徐向前赶紧上前一步,按住了他:“大爷,够冷的哈。”徐向前觉得那破被子薄薄的,仅有很少的一点暖意,“你就坐在被窝里,咱们拉拉呱。”说着,他把自己披的大衣脱下来,盖在了麻其的薄被子上面。警卫员想阻止,徐向前摆手阻止他说下去:“咳,咳,你出去吧,我和大爷说说话。”‎ 麻其心中一热,眼睛有些湿润起来。徐向前倾着身子,拉着他那粗糙的手与他家长里短地说着话。麻其看徐向前嘴唇有些发青,想把大衣让他披上。徐向前用力制止了:“大爷,这是送给你的。”‎ 告辞的时候,麻其还是起来了,徐向前赶紧给他披上大衣,拉了拉领子:“这样会暖和一点,别送了,有空我再来看你……”‎ 拐过院子墙角的时候,警卫员突然对徐向前小声说:“首长,大爷家的木桶盛的水不易上冻,咱们饮马用的铁桶,太容易冻实心了,要是……”徐向前摆摆手制止了他,大步向前走去。‎ 这些天天气太冷了,饮马水很快就被冻住了,冻实的冰块倒都倒不出来,非常麻烦,警卫员打的小九九是想要麻其家的木桶,但看到徐向前很坚决地摆了手,知道没有戏了也就打消了这一念头。‎ 可是说来也奇怪,第二天警卫员在大门楼下发现了一只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木桶,他高兴地拿着去井上打满水,提回来就放到了马头前面。他站在一边,高兴地观察着,马悠闲地喝几口水,偶尔抬起头来看他一眼,温驯的眼睛中好像充满感激之情。‎ ‎“怎么回事儿?”警卫员转眼一看,是徐向前来了,正用严厉的眼光逼视着自己,食指直直地指着木桶。“我、我……”警卫员正想解释,被徐向前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我什么我,赶紧给麻大爷送回去。”警卫员想,肯定是自己昨天说的话让大爷听见了,大爷知道咱们的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所以偷偷把木桶给送过来了。于是赶紧倒掉水,提起来就小跑着去了。‎ 徐向前在军用地图前思考着,时而也会用手在上面指点比画一下。不一会儿,警卫员提着空空的木桶慢吞吞地回来了。‎ 徐向前转回身来:“怎么回事儿?”‎ 警卫员汇报说:“麻其大爷家的木桶还好好地在家里呢,他根本不承认这是他家的木桶。”徐向前自言自语道:“难道是长着翅膀自己飞来的?”警卫员赶紧接上说:“咱们什么异常情况也没有发现,什么动静也没听到,早晨起来大门楼下就发现了这只木桶,说不定就是自己飞来的呢。”徐向前瞪了他一眼,他赶紧住了嘴。徐向前又问道:“老人家怎么说的?”警卫员小声说道:“大爷说,找不到主儿就先用着呗。”徐向前嘱咐道:“先注意观察情况吧,看到底是谁给咱送来的,然后再做处理。”警卫员出去了,徐向前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摇摇头又回到了地图前面。‎ 又过了一天,一切都已收拾整齐,部队就要出发。徐向前让警卫员提起两个铁筲桶,招呼说:“走吧。”警卫员有些疑惑,但还是听话地紧跟上了脚步。‎ 他们再次来到了麻其家的小院子,麻其看着警卫员提的铁筲桶,问道:“这个……”徐向前用一只手揽着麻其的肩:“天气太冷了,咱们屋子里说话吧。”‎ 坐下后,徐向前说道:“麻大爷,部队马上就要出发了,我们过来向你告个别,再来看看您老人家哈。”麻其说:“别见外啊,你送我的棉大衣可暖和了。”徐向前说:“前天早上,我那里突然飞去了一只木桶,我用来饮马可好用了,特别是这大冷天。可是,你说说它会长翅膀吗?怎么就会飞了去呢?”麻其呵呵一笑:“山里奇事多,长翅膀也是有可能的。”徐向前用舒缓的语调深情地说道:“玩笑话咱就不多说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啊,这说明我们的军队是得到了拥护和支持的,我们深深感谢父老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啊。大爷啊,我有了那飞来的木桶,这两个铁筲桶也就用不着了,想着送给你哈。”麻其摇头:“这不行这不行。”徐向前笑了笑:“这也能给我们行军减轻一些负担啊。”麻其嗫嚅着:“你看看你看看,这刚送了我大棉袄,怎么能再要这个啊?”徐向前说:“不是说军民一家吗?咱们就别分你我了好不?”‎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交代沂蒙的天气状况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为下文徐向前将身上大衣赠送给麻其作铺垫。‎ B. 文中“首长,大爷家的木桶盛的水不易上冻,咱们饮马用的铁桶……”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实则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 C. “你说说它会长翅膀吗?怎么就会飞了去呢?”文中连用两个问句,刻画出了徐向前对木桶来历感到困惑心理。‎ D. 伏笔是小说常用的手法,如文中“徐向前让警卫员提起两个铁筲桶”就为下文将铁筲桶送给麻其埋下了伏笔。‎ ‎5. 文中画线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样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 简要分析“木桶”这一事物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4. C 5.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方法。用“按”“脱”“盖”等一系列动作,形象地刻画了徐向前关心爱护百姓的形象; “大爷,够冷的哈”“你就坐在被窝里,咱们拉拉呱”等极具方言特色的语言,拉近了徐向前与麻其老人的距离,形象地刻画了徐向前平易近人的一面。 ‎ ‎6. ①是全文的线索。小说围绕“木桶”叙事写人,“木桶”贯穿全文始末。②展现人物形象,通过“送木桶”展现了麻其老人知恩图报的品质,通过“还木桶”塑造了徐向前治军严明的形象。③揭示主旨。揭示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小说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C项,“刻画出了徐向前对木桶来历感到困惑的心理”分析错误,应是明知故问。故选C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画线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是针对描写方法设题。“这天他和警卫员随意走进了麻其老人家中,老人正坐在被窝里取暖。麻其想从床上起来,徐向前赶紧上前一步,按住了他:‘大爷,够冷的哈。’徐向前觉得那破被子薄薄的,仅有很少的一点暖意,‘你就坐在被窝里,咱们拉拉呱。’说着,他把自己披的大衣脱下来,盖在了麻其的薄被子上面。警卫员想阻止,徐向前摆手阻止他说下去:‘咳,咳,你出去吧,我和大爷说话’”,这段话主要是对徐向前的描写,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包括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从这段文字来看,“上前一步”“按住”“脱”“盖”“阻止”等都是徐向前的动作,属于动作描写,而“大爷,够冷的哈”“你就坐在被窝里,咱们拉拉呱”“咳,咳,你出去吧,我和大爷说说话”等属于语言描写,徐向前的一系列动作主要表现出他对群众的关心和爱护,而他的语言很有地方特色,这就拉近了与当地百姓的距离,体现了人物平易近人的特点。‎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木桶’这一事物在文中的作用”,这是考查物象的作用,一般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旨等方面分析。小说的标题是“飞来的木桶”,接着小说围绕“木桶”展开一系列的情节,如警卫提到需要木桶——飞来“木桶”——送还木桶——暂留木桶——送铁筲桶,由此可知,“木桶”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这是结构上的作用;小说在借助“木桶”展开情节的同时,还借助“送木桶”“还木桶”等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徐向前送麻其老人军大衣,麻其老人送木桶,这表现出麻其老人知恩固报的品质;麻其老人送木桶,而徐向前让警卫送回木桶,最后又要把铁筲桶送给麻其老人,这表现出徐向前治军的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物象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小说在送木桶、还木桶等青节中表现军民一家亲的主题,揭示了小说的主旨,这是主旨上的作用。一般从这几个角度作答即可。‎ ‎【点睛】小说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其作用一般从文章结构、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1)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2)为下文作铺垫(伏笔)作用;(3)衬托人物,寄托人物情感;(4)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5)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乐运字承业,南阳淯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运上疏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尝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B.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C.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D.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人入学时取的,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文中指的就是皇帝到同州。‎ C. “疏”,在文中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D. “公”,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运体恤亲属,孝顺母嫂。他用自己做佣工赚来的钱为沦为奴隶的亲属赎身,长期侍奉母亲和寡嫂。因此孝名远播。‎ B. 乐运忠诚正直,不欺瞒皇帝。当皇帝问乐运太子是什么样的人时,他据实回答是一般人,并指出皇帝一般会受左右近臣的影响。‎ C. 乐运不畏权势,敢于直谏。他带着棺材到朝堂劝谏皇帝,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宣帝大怒,准备杀掉他。‎ D.‎ ‎ 乐运仕途坎坷,著书明志。乐运因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最终未能被任用为谏官。于是发愤著书,取名《谏苑》。‎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 ‎(2)内史郑译尝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答案】7. B 8. A 9. A ‎ ‎10. (1)等到武帝去世,宣帝继承帝位,葬礼刚刚结束,就下诏因事繁忙,皇帝临时除去丧服。‎ ‎(2)内史郑译曾经以私事请求托付,乐运没有答应他,郑译因此记恨他。‎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找名词或代词,找动词,借助虚词(发语词、句末语气词等),借助句式,借助修辞(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建德二年,任命为万年县丞,乐运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号称刚强正直。武帝嘉奖他,特许他记名于门籍随时进入宫中,有不利于时政的事,令他无论大小都可以奏报”。句中没有明显的断句标志,主要根据“主谓宾”的结构来进行断句。“除”是谓语,意思是“任命”,主语“乐运”承前省,宾语是“万年县丞”,“县丞”后面应断开。“抑挫”是谓语,主语“乐运”承前省,宾语是“豪右”。“号称强直”的不是“豪右”,而是承前省的主语“乐运”。“武帝嘉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特许”的主语是承前省的“武帝”,“通籍”是“特许”的宾语,其后断开。“事有不便于时者”是一个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有不便于时者事”,考生若能辨别此句式,就知道“者”字后面应断开。故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识记,全国卷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十分重视。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将平时积累的文化知识调动出来,也可以结合文本检验知识的正确性。A项“入学”误,“字”是古人成年时取的。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此称“字”为“表字”。故选A。‎ ‎【9题详解】‎ ‎12.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分析归纳不正确的一项,筛选区间遍布全文。常见的错误有“混淆时间范围”“张冠李戴”“强加因果”“因果倒置”“歪曲文意”“以偏概全”“混淆已然未然”等。A项“因此孝名远播”错误,该句中的“此”应单指乐运侍奉母亲和寡嫂,不包括他为亲属赎身,原文为“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故选A。‎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本题第(1)句中“崩”,译为“去世”;“讫”,译为“结束”;“公除”,译为“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除下丧服”。第(2)句,“托”,译为“托付”;“衔”,译为“记恨”;“不之许”为宾语前置句,译为“没有答应他”。‎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乐运,字承业,是南阳清阳人。乐运少年时就喜欢学习,涉猎经书史籍。十五岁时(粱的都城)江陵被攻占,(乐运)按照惯例被送到长安。他的亲属大多被没收家产(成为奴蜱),乐运多年给别人做雇工。(乐运)用财物把亲属都赎为平民。他侍奉母亲和守寡的嫂嫂很恭敬,因此凭着有孝行闻名。粱故都官郎琅邪郡的王澄赞赏他,编列他的品行事迹写进《孝义传》。乐运秉性正直,未曾讨好别人。担任露门学士。前后多次冒犯劝谏武帝,多被采用。建德二年,任命为万年县丞。乐运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号称刚强正直。武帝嘉奖他,特许他记名于门籍随时进入宫中,有不利于时政的事,令他无论大小都可以奏报。武帝曾经到同州巡视,召乐运赶赴同州。乐运到后,武帝对他说:“你说太子是什么样的人?,乐运回答:“是平常人。”当时齐王宇文宪及以下的大臣都在武帝身边,武帝回头对宇文宪等人说:“百官讨好我,都说太子聪颖明智,只有乐运说是平常人,正好证明乐运的忠诚正直啊。”于是又问乐运平常人是什么样子的。乐运回答说:“班固认为齐桓公就是平常人,管仲扶助他就成就了霸业,竖貂辅佐他国家就乱。可以和他做好事,也可以和他做坏事。”武帝说:“我知道了。”于是就精选东宫官员来匡正辅导太子。‎ ‎ 等到武帝去世,宣帝继承帝位,葬礼刚刚结束,就下诏因事繁忙,皇帝临时除去丧服。乐运上奏疏说:“三年服丧期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应遵循)。先王礼仪,怎么可以改变呢。”奏疏呈上,宣帝不接受。从这以后宣帝不修德政而糊涂凶暴更加厉害。乐运于是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宣帝的八大过失。宣帝大怒,准备杀掉他。内史元严劝谏,因而得以免死。第二天,宣帝稍微有点感悟,召见乐运并且对他说:“我昨天夜里思考你所奏的事,你实在是忠臣。”于是赐给他帝王饮食来奖赏他。满朝的公卿,起初见宣帝很愤怒,无不为乐运担心。后来见他受到赏赐,又都祝贺他,认为他是幸免于虎口。内史郑译经常以私事请求托付,乐运没有答应他,郑译因此记恨他。当隋文帝为丞相时,郑译担任长史,于是将乐运降职为广州滍阳县令。开皇五年,转任毛州高唐县令。连续历任二县,都有声誉政绩。乐运常常希望能做一名谏官,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劝谏议论,然而他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最终未被任用为谏官。于是就发愤抄录夏朝、商朝以来直言谏争的事例,集合成一部书,取书名叫《谏苑》。将书奏上,隋文帝阅读后赞赏他。‎ ‎(二)、诗歌鉴赏(9分)‎ 送 别 李 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注],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 醑(xǔ):美酒。‎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照应题目“送”,描写了渭城边纵酒言别的场景,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 B. 第二联用梨花来比喻雪,诗人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让临别的友人忘却那冬天离别的苦闷冷清的感伤。‎ C. 颔联描写了一幅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以自然界的乐景衬托出了朋友之间深切的离别之情。‎ D. 颈联中用了“倾壶醑”“赠马鞭”两个动作描写来表现内心,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情感之深厚,欲以这些行为来挽留友人。‎ ‎1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1. C 12. ①送朋友到渭城城外,临别与朋友饮酒,表达惜别之情。②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赠马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③诗人想象友人到达目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解答此类试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 A项,“诗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虽合理但不符合诗人描写这一细节的目的,这里主要是表现诗人的离别之情。‎ B项,“用梨花来比喻雪”分析不当,应是用雪来比喻梨花。‎ D项,“欲以这些行为来挽留友人”错误,这些行为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之情和豪迈豁达。‎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从诗歌标题来看,“送别”交代了事件诗人送朋友到渭城城外,表达惜别之情。从颈联看,“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赠马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从尾联看,“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诗人想象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 ‎)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 共8分)‎ ‎13.根据要求填写下列空白 ‎(1)《师说》中士大夫之人因为官职大小的缘故,而嘲笑那些拜师学习的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深刻地揭示出饱经磨难对于一个人成才的意义。‎ ‎(3)《琵琶行》中,作者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琵琶女一曲终了人们久久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位卑则足羞 (2). 官盛则近谀 (3). 所以动心忍性 (4). 曾益其所不能 (5). 东船西舫悄无言 (6). 唯见江心秋月白 (7). 潮平两岸阔 (8). 风正一帆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此题难写的字词有: 卑、谀、曾、西舫、唯等。‎ ‎【点睛】‎ 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社会需要的是真抓实干的人,而非巧舌如簧的人;是一心为公的人,而非        的人;是追求进步的人,而非贪图荣华的人。当代青年要改变一些不合时宜、与“大气候”        的陈规陋习、陈腐风气,跟官气、躁气、暮气说再见。学校管理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需要给青年成长的时间和成熟的空间,在他们出现过失的时候少些“大棒”“板砖”和“紧箍”,而是给予        的指导、正人先正己的引导,从而使其在面对象牙塔之外的纷繁世事之时,有活力又有定力,不至于        ,也不至于被一时的名利“遮望眼”。摒弃“官本位”思想不能仅仅停留于倡议,或者是简单地依靠自律。一方面要对青年学生官僚化、行政化的作风与作为进行批评、教育和矫正;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反思自身是否存在官僚化和行政化的作风。毕竟学校不是象牙塔,学生不能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免疫”。解决“官本位”的问题,应该(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会的层面。‎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好大喜功 南辕北辙 有的放矢 老气横秋 B. 好大喜功 格格不入 春风化雨 暮气沉沉 C. 好高骛远 格格不入 有的放矢 暮气沉沉 D. 好高骛远 南辕北辙 春风化雨 老气横秋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能一味地指望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免疫”。‎ B. 不能一味地指望学生能够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免疫”。‎ C. 学生不能够自然而然地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产生“免疫”。‎ D. 学生不能够对社会上热衷事情自然而然地“免疫”。‎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从现实入手,着力解决现实问题 B. 从大学入手,着力解决现实问题 C. 从现实入手,努力解决深层问题 D. 从大学入手,努力解决深层问题 ‎【答案】14. B 15. A 16. C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春风化雨”,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有的放矢”,放箭要对准靶子。比喻说话做事有针对性。‎ ‎“老气横秋”,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 ‎“暮气沉沉”,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朝气。原文中说到“社会需要的是真抓实干的人,而非巧舌如簧的人;是一心为公的人,而非( )的人”,与一心为公相对应的,应为“好大喜功”,排除CD两项,“南辕北辙”指的是行动和目的相反,强调行动和目的,“格格不入”指的是两者不相融合,强调两者之间不协调,原文提到青少年要改变“陈规陋习、陈腐风气”,它们与“大气候”并不构成行动和目的,所以排除A。‎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A项和B项省略主语,它的主语应该是“学校管理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C项和D项的主语是“学生”,根据上下文来看,主语应该是“学校管理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排除C项和D项。“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是引出对象的介词短语,它紧挨着中心语。另外“产生”和“免疫”搭配不当,“产生”的应该是“免疫力”,排除B项。‎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本段文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足点,是整个社会现实,因此,“从大学入手”比较片面,应用“从现实入手”,排除BD两项,AC两项的区别是“现实”和“深层”,填入的句子要与后面一句“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会的层面”形成层次关系,可知应选“深层”。‎ 故选C。‎ ‎17.下面是小明给乡下务农的伯伯写的一封信中的一部分,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惊悉伯伯一氧化碳中毒,我很担心,但是近期出差在外,无法马上回家,如果回去,我定会到府上探望。惠寄五百元钱,用来治疗;如果有其他需要,定会鼎力相助。‎ ‎【答案】①“惊悉”改为“听说”;②“一氧化碳”改为“煤气”;③“府上”改为“家中”;④“惠寄”改为“寄过去”;⑤“鼎力相助”改为“全力相助”。‎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仔细判断。本题所给材料是书信,书信尽量使用口语语体,语言亲切有礼貌。(1)“惊悉”是书面语体,可改为“听说”;(2)“一氧化碳”是化学名称,语境不合,可改为“煤气”;(3)“府上”是敬辞,给他伯伯这样写,显得太生疏,改为“家中”;(4)“惠寄”也是书面语,整体语体不协调,可改为“寄过去”;(5)“鼎力相助”是敬称,用于对方,可改为“全力相助”。‎ ‎18.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他的词文,那么的豪迈壮观,载着大山与名川,多娇争艳!‎ 材料:思想 革命 意志 透过 越过 穿过 深邃悠远 坚定如磐 浪漫乐观 光照世间 三军开颜 沉淀永远 苦难的中国 万水和千山 历史的时空 ‎【答案】他的思想,那么的深邃悠远,透过苦难的中国,光照世间;‎ 他的革命,那么的浪漫乐观,越过万水和千山,三军开颜;‎ 他的意志,那么的坚定如磐,穿过历史的时空,沉淀永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句式的能力。仿写要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甚至关联词也要一一对应。注意例句的修辞手法,仿句要与之保持一致。本题根据示例句式中的“他的词文” ‎ 可知仿句应该是“他的思想”“他的革命”“他的意志“等。再根据“思想”“革命”“意志”等的含义归类,与其分别照应的词组是“深邃悠远、透过、苦难的中国、光照世间”“浪漫乐观、越过、万水和千山、三军开颜”和“鉴定如磐、穿过、历史的时空、沉淀永远”。最后,按照动宾、主谓、并列结构顺序组合即可。‎ ‎【点睛】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 四、作文(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鲁迅)‎ ‎②青年最要紧的精神,是要与命运奋斗。(恽代英)‎ ‎③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习近平)‎ ‎2019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日,作为新时代杰出的青年学生,如何回望历史,缅怀先贤,着眼未来,表达心声,展现当代青年的风采。请针对以上的名言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恰当引用一到二句名言。②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发扬五四精神,放飞青春梦想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日,我们在此隆重地纪念“五四”爱国运动。很荣幸能够作为学生代表在这里发言,谢谢大家给我的这次机会!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发扬五四精神,放飞青春梦想》。‎ 一百年前的今天,在北京,在中国,一大批光明磊落,勇敢明智的爱国青年冲破了黑暗的枷锁,他们置生死毁誉于度外,为挽救民族危亡抱定了生死以之的决心,弥天碧血染京华,千古青史垂鸿烈,誓以血肉之躯荐于轩辕之下!这辉煌的青春在我们心中铭刻,英烈的赤诚和热忱如怒海扬波,我们为之动容,为之高歌!这段历史虽已经远去,长城的风烟散尽,昆明湖依然宁静,可是风中劲草仍存,岭上梅花尚在,让我们侧耳倾听,那青春的弦歌并没有远去,英雄们身化为高傲的星辰,列布于历史的苍穹之上!‎ 五四运动,是由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率先组织发起的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不仅启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还促成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形成了以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五四”精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壮士断腕,血染战场,在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在光明和黑暗殊死搏斗的疆场,中国大学也成为坚强的堡垒,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漫卷西风高高飘扬。因此,才有了内迁山城,坚韧办学的“南方之强”,才有了弦歌八载,刚毅艰卓的联大精神,有了“不从纸上逞空谈,愿实地把中华改造”的校歌……‎ 一个时代的青年有一个时代青年的责任,今天的我们虽然不必再为拯救民族危亡而奋战,但是一个新的历史使命又摆在了我们面前,那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要勇敢地担起属于我们的责任。由此我想起了习主席说过的话: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立志做大事:就是让生命在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事业中闪光。在社会主义时代,只有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才是真正的立志做大事。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个精神上“缺钙”的人,是不可能承担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的。一个人的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信念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 有了做大事的志向还不够,还要去“做”。鲁迅先生说: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是啊,老子也曾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不从小事做起,就干不成大事,把看似平凡的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由小到大、由易到难是事业成功的必然规律。成就大事业的人没有一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 天上雄鹰以蓝天为家,河里的鱼以江河为故乡,胸怀祖国,离家的孩子不会孤独。值此值此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之际,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不屈不挠、忧国忧民、敢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朝气蓬勃,体魄康强,举止端正,精神活泼,人格健全,为祖国和人民多做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青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同学们,让我们只有立志做大事、做公仆、做奉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放飞青春的梦想,彰显人生的价值!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典型的情境代入型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要注意:‎ 第一,这是一篇演讲稿,要有演讲稿基本的格式,比如,称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问候语:早上好;开场白:今天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日,我们在这里举行盛大的集会……结束语: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第二,要理解三则名言的涵义并恰当引用。鲁迅的话意在告诫青年不要空谈,要实干;恽代英的话意在鼓励青年要勇于抗争,勇于奋斗,不要局限于现实与命运,要用精神战胜物质;习近平的话意在引导青年树立高远的志向,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担,做大事,做实事,不追求功名利禄,不争做大官。第三,将写作内容具体化。五四运动的历史与意义,五四运动展现出来的精神与启示,当代青年的体悟与行动等,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不屈不挠、忧国忧民、敢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的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的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 参考立意:‎ ‎1.青年人要接过五四精神的大旗,要用行动诠释担当和责任 ‎2.位卑不敢忘忧国,敢于挑战,敢于创新,才无愧于五四精神的传人 ‎3.跳出“小我”,树立高远的志向,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担 可用素材:‎ ‎1.让我们回到本世纪初叶:长夜漫漫赤县天,终于,从大学校园中,扬起一面面照耀旧中国的大旗——《新青年》,科学,民主,共产主义小组。中山大学,传诵出伟人那回荡百年的“振兴中华”的号召。北京大学,蔡元培“兼容并包”,开辟旷古未有的新文化天地。陈独秀倡导科学民主,鲁迅公开《狂人日记》,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千万师生并肩前进抗议帝国主义……不过几十年功夫,天翻地覆,有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和改革开放的千年巨变。‎ ‎2.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振兴中华的责任,已落在我们青年人的肩上,“五四”的火炬,已传到了我们青年人的手中。“五四”的精神,需要我们青年人发扬光大。可是要弘扬“五四”精神,就必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青春?怎样的人生?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还是在拼搏中进步?在学校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经常迟到、甚至旷课;有的同学穿拖鞋,有的同学偷偷地躲在学校的某一个角落吸烟,有的同学带起了耳环染起了发;还有的同学一到上课就睡觉……这些不良的行为不仅严重地危害到同学们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要的是,这也影响到学校的形象,是一种严重破坏校风校纪的行为。‎ ‎3.再翻开史册,每一页光辉的史迹无不透视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古有屈原、伍子胥为了祖国的安危悲痛欲绝,毅然以死殉国;王昭君、文成公主为了祖国的安定,远嫁他乡;张衡、祖冲之刻苦学习,矢志不渝、坚忍不拔、孜孜不倦地开拓进取,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业绩。在长征时期,无数热血青年报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翻雪山,走草地;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中华儿女住窑洞,吃粗饭,把荒芜的南泥湾建成“陕北的好江南”;董存瑞舍生炸碉堡,黄继光以死堵枪眼……虽然我们充其量只是后现代的享受者,但毕竟是“享受”,希望五四精神升华了的爱国精神可以深入人心!‎ 参考结构:‎ 回顾五四精神,用排比形式歌颂那个时代,那些伟人,揭示五四精神的内涵。接着回到现实,反思当代青年的问题,价值观混乱,追名逐利的多,引用习主席的话,告诫青年人应该树立远大理想,报效祖国。当代青年的佛系,无作为,引用恽代英的话,告诫青年应该有精神,要与命运奋斗。然后展现国家与时代的美好,引用鲁迅的话告诉青年们这是一个展现自我的大舞台,要去行动,而不是空想。最后作为学生代表说说自己的打算,鼓励同学们一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