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50 KB
  • 2021-06-08 发布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平遥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平遥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文理科)‎ 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强调教育教学功能,将书院视作学校,这是宋代书院的一个特点,而其结果就是书院与科举相结合。它是历史的选择,对书院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自从选士的科举和养士的学校扯到一起后,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就成了令人头痛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北宋中后期三兴官学就做出了将二者剥离的努力,但积重难返。‎ 南宋理学家们也曾有过对官学进行改革的尝试,失败之后,他们弃置官学,转而致力于官方书院的建设。具体的做法仍然是从批判科举入手。张栻在《重修岳麓书院记》中,指出刘珙建设的目的是“岂特使子群居佚谭,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エ而已乎?盖欲成就人オ,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可见岳麓书院并不反对科举,但反对仅仅为了科举。这种态度比较现实,意在科举之外另辟新径,以达到书院的教育目标。‎ 白鹿洞书院的做法更为灵活,朱熹发布《招举人入书院状》,为即将奔赴临安参加省试的举人办起了培训班。此举意在利用集训的机会,以理学家讲学修身的一套来修正世俗的科举观念。其用心仍然是在以书院来匡正迷失方向的官学教育 等到淳熙十四年(1187)朱熹为石鼓书院作记时,他总结历史,观照现实,提出在地方官学之外,另立门户,创建官办书院,“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也就是说,在理学家们看来,官方书院和州县官学同属于国家教育系统,而书院被定位在补充匡救州县官学不足的坐标上。这与替代官学的北宋初年完全不同,理学家们这时追求的目标是,让官方书院主要作为修正官学沉迷科举的弊端而存在。‎ 官办书院如何去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呢?理学家们设计的理想目标是,书院不以科举为目的,而以讲学为指归。关于这一点,朱熹曾清楚地表述为“前人建书院,本以待四方士友,相与讲学,非止为科举计”。理学家并不泛言反对科举,只将反对的目标锁定在仅仅以科举为目的这一点上,而将大量的精力倾注于讲学事业,希望以自己理学的教育理想来化解消融书院生徒的利禄之心,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南宋学者,不分派系,无论朱陆,在对待科举的问题上是基本一致的,既认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又对其不可胜言之害深恶绝,而希望以“讲学”来予以救正。其“大要”在“续洙泗之正传”,而“淑诸人者”,无外乎为“忠君、孝亲、诚身、信友,用则泽及天下,不用则无愧俯仰,如是而已”。至于救正之方,也就是讲学的内容,则各家各派已呈现不同特色,“天理人欲之分”剖析章明,是张栻、朱熹的长处,“喻义喻利之论”敷阐精至,是陆九渊的强项。摘编自邓洪波《宋代书院的开拓与进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的书院为养士的学校,强调教育教学功能,后来与选士的科举扯到一起,沦为科举的附庸。‎ B.书院有官方和民间之分,官方书院和州县官学同属于国家教育系统,而书院的定位是补充匡救州县官学的不足。‎ C.书院并不反对科举,白鹿洞书院就曾为即将参加省试的举人办起了培训班,但书院反对仅仅为了科举。‎ D.南宋学者,不分派系,无论朱陆,都对科举不可胜言之害深恶,希望以“讲学”来予以救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产生的危害为立论前提,重在分析理学家们对其的化解。‎ B.文章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突出了理学家们在修正世俗的科举观念方面做出的努力。‎ C.文章注重分析理学家们对书院的理想的目的,不反对科举,但反对仅仅为了科举,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论证南宋理学家们对官学进行改革的尝试和探索,是按照时间顺序推进的,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官办书院要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应该完全抛开与科举相结合的做法,以自由讲学为要务 B.理学家们希望以自己理学的教育理想来化解消融书院生徒的利禄之心,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 C.南宋学者,有很多派系之分,有的重在“天理人欲之分”的剖析,有的重在“喻义喻利之论”的敷阐。‎ D.经过南宋学者们的不断努力,官办书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官学沉迷科举的弊端的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从筹备、建设到通车,历时15年,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该航道目前达到10万吨级通航等级,远期30万吨油轮可以通行。如果在此建造桥梁,必然是跨径很大、净空很高、桥塔耸立的悬索桥梁。但同时该处临近香港国际机场,对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高度有着严格的限定。所以,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为了实现桥梁与隧道之间的转換,故在隧道两端修建人工岛。于是,形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桥岛隧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超级工程”背后有“超级创新”。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铺设了世界上最难、最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400项之多、填补了多个领域的空白。(摘编自2018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日本《每日新闻》23日评论称,港珠澳大桥开通是大湾区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大湾区经济圈将超过纽约经济圈和东京经济圈,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美国《华尔街日报》23日的报道提到,大湾区进一步整合面临的诸多复杂情况,例如相异的法律和税收制度,中国内地的资本账户仍相对封闭,而香港和澳门是自由港,各自拥有自己的货币且没有资本管控。报道还特意关注一个问题;在香港和澳门,机动车都靠左行驶,而在中国内地则是靠右通行,如何解决?‎ 英国广播公司23日报道,中国开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挢,但需要吗?此前,他们更是在网站刊长文列出大串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逾千亿港元的拔款、实质效益疑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 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23日报道,又一个将香港拉入中国内地怀抱的项目完成,该项目将曾作为欧洲前哨的香港和溴门与中国内地联结起来。这个项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宏伟计划的一部分,它将粤港澳大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可与美国硅谷抗衡的高科技中心。(摘编自2018年10月24日《参考消息》)‎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桥通车后,将大大缩短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时空距离,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驱车仅需30分钟。港珠澳大桥通车前,如果陆路往来三地,只能绕道走东莞虎门大桥,车程在3小时左右;水路乘高速客轮也要1个小时。‎ 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而言,大桥的通车将提升珠海等三地人员和生产资料的流动效率,加深香港与珠江西岸的联系,为香港与珠江西岸城市群的产业合作提供交通便利,为港澳经济发展提供更便利的腹地空间,并由此促进港珠澳产业的互动交流和升级。也就是说,港珠澳大桥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乃至“一带一路”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前夕,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接受香港媒体专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经济増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会为区内产生几十万亿经济效益,经济价值远超大桥本身1000多亿元港币的投资,因此他对大桥的成本收回很有信心。‎ ‎(摘编自2018年10月24日《光明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的路段受海域、空域条件的限制,不能建设悬索桥梁,隧道成为必需的可行性方案。‎ B.英国广播公司基于成本、效益、事故、环保、质量等一系列“争议”问题,对港珠澳大桥的修建持否定态度。‎ C.美国彭博新闻社对建成的港珠澳大桥不仅关注到它在科技方面的影响,而且更多地关注到可能带来的政治效应。‎ D港珠澳大桥投资大,建设时间长,但孟凡超认为收回成本不是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经济效益持乐观态度。‎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我国首例采用桥岛隧相结合方式建成的港珠澳大桥,解决了大量实际难题,体现出我国桥梁建设的进步。‎ B.由材料二可见,各国媒体高度关注港珠澳大桥建成的深远意义,也客观地指出了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 C.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三地之间通行方式更加多样化,人员物资流动加快,产业合作更加便利。‎ D.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和通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将对我国“一带一路”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6.《人民日报》《华尔街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林掌柜 贾大山 林掌柜的“义和鞋庄”不大,只有两间作坊,两间门市。门市柜台上,除了放着算盘、笔砚、账簿,还放着一把特制的小巧玲珑的铡刀。据说,只要顾客问一声:“掌柜的,鞋底里面,垫的是纸是布呀?”林掌柜便微微一笑,一手接过鞋,一手抬起小铡刀,咔嚓一声,把鞋铡作两截,送到顾客眼皮底下看——林掌柜又叫“铡刀林”。可是,在我的记忆里,那把小铡刀从来没有用过,只是那么放着,并且总是擦得明晃晃的。‎ 一天,我正骑着石头狮子玩耍,杨跛子过来了,一跛一跛地走到林掌柜的柜台前面,说:“买鞋!”‎ 那天顾客不少,林掌柜见他来了,赶忙拿出几双鞋,让他挑选。他拿起一双鞋,朝柜台上一扔:“铡一双看看!”‎ 林掌柜望着他,笑而不语。‎ ‎“不敢铡?”‎ ‎“敢铡。”‎ ‎“不敢铡就不是好货!”‎ ‎“这么着吧,爷们儿!”林掌柜拿起那双鞋,一面用纸包着,一面笑着说:“这双鞋,拿去穿,钱,不忙给;鞋底磨通了,鞋帮穿烂了,好货赖货一看便知。”话儿也柔和,手儿也利落,话说完了,鞋也包好了,朝他怀里轻轻一扔,“‎ 别客气爷们儿,拿着,穿坏了再来拿!”‎ 杨跛子真的不客气,白白拿走一双鞋!顾客们都很气愤,林掌柜却依然笑着,说:“只当铡了一双。”‎ 父亲和林掌柜是至交。遇到下雪下雨的天气,或是生意不忙的时候,林掌柜便来我家杂货铺子里闲坐。两人到了一起,就要喝一点酒,“老哥,喝点儿?”“喝点儿,老哥。”他们到里间屋里,在炕上放个小桌,对面坐了,慢慢地喝。——我家卖酒,也卖松花、咸蒜、豆瓣酱。每次分别的时候,两人总要互相奉承一句:‎ ‎“我最馋你的豆瓣酱。”‎ ‎“我最服你的小铡刀。”‎ 我也深深喜爱林掌柜的小铡刀。有一次,他们喝着酒,我问:‎ ‎“林大叔,你那小铡刀快不快呀?”‎ ‎“快呀,飞快飞快。”‎ ‎“一年铡多少鞋?”‎ ‎“早先铡一些,后来就不铡了。”‎ ‎“既然不铡了,要它干什么?”‎ ‎“放着。”父亲说,“世界上有些东西,一定得有,用到不用的时候,便是用好了。”‎ 林掌柜乐了,举起酒杯说:“知我者,老哥也!”‎ 他们每次喝酒,总是这么快活。‎ 那年腊月的一天,天很晚了,父亲站在货架子前面,正自盘算什么,林掌柜把门一推,头上顶着几片雪花进来了。父亲说:“你也没睡?”‎ ‎“睡了,又起来了。”林掌柜结着扣子说,“我想喝两盅。”‎ 林掌柜自己下手,弄了一碟韭菜花儿,弄了一碟豆瓣酱,然后从酒坛里舀了一小壶酒,说是一醉方休——林掌柜心地坦和,总是那么快乐。‎ 可是,他刚抿了一口酒,突然皱起眉头:“酒里掺水了?”‎ ‎“没有。”父亲一愣。‎ 他又抿了一口,红着脸嚷起来:“掺水了,肯定是掺水了!”‎ 父亲尝了一口,脸也红了,急得拍着桌子说:“咦,这就奇了!老地方进的酒呀!”‎ ‎“最近,谁来打过酒?”‎ ‎“昨天,前天……杨跛子!”‎ ‎“披一件破大袄?”‎ ‎“披一件破大袄!”‎ ‎“要赊账?”‎ ‎“要赊账!——三斤的瓶子灌满了,提下柜台,才说要赊账。我说不赊账,他就不打了……”‎ ‎“酒呢?”‎ ‎“我又倒回去了!”‎ ‎“坏了!”林掌柜仰起脖子,咯咯咯地笑起来,笑得没了声音没了眼睛。他说,杨跛子打酒,惯用此法:他的破大袄里另外藏着一只瓶子,里面装满凉水……‎ 父亲听了,也被气笑了:“你说,这半坛酒……”‎ ‎“洒了!”‎ ‎“洒了?”‎ ‎“再卖倒字号。”‎ ‎“半坛酒,总有七八斤呀……”‎ ‎“不喝了,睡觉!”林掌柜好像生气了,起身要走,父亲赶忙拦住他:“怎么了,老哥?”‎ ‎“人也有字号!”‎ 我赶紧开开门,抱起酒坛子,把“酒”洒到街里去了。林掌柜拍着我的头顶笑了笑,说:“这小子长大了做买卖能发财。”我要去给他们打好酒,他说不用了,父亲也说不用了,催我去睡觉。‎ 我不想睡觉,看他们喝酒,听他们说话。鸡叫头遍了,他们的话还没有说完。最后三举杯:头杯酒,三十年打早抹黑,苦巴苦干,两家都有吃有穿,没饿着没冻着,喝了;二杯酒,两家相识相知,老不哄少不欺,谁也没有做过亏心的买卖,喝了;最后一杯没有喝,他们把酒洒在地上,敬了天地财神,算盘和秤,还有那把小铡刀。‎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以契合人物职业身份的“鞋”和“酒”为道具来串连情节,并由此构设画面感极强的送鞋和喝酒场面,构思巧妙,文脉清晰。‎ B. “世界上有些东西,一定得有,用到不用的时候,便是用好了”,这是父亲对“我”的教育,也是父亲对与林掌柜深厚情谊的肯定。‎ C. 小说结尾聚焦于父亲与林掌柜的三举杯,这一情景极具仪式感,既是雪夜酒叙情节的收束,也是全文的升华,带给读者无限遐思。‎ D. 小说多用简短而又鲜活的人物对话,“赖货”“打早抹黑”“苦巴苦干”等方言词语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整体语言风格质朴自然。‎ ‎8. “小铡刀”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 “我”和杨跛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同有异,请结合作品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3题 汪廷珍,字瑟庵,江苏山阳人。少孤,母程抚之成立。家中落,岁凶,粥或不给,不令人知。母曰:“吾非耻贫,耻言贫,疑有求于人也。”‎ 力学,困诸生十年,始举于乡。成乾隆五十四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嘉庆元年,直上书房。母忧归,服阕,补原官。廷珍学有根底,初为祭酒,以师道自居,教学者立言以义法,力戒摹拟剽窃之习。及官学政,为学约五则以训士:曰辨涂,曰端本,曰敬业,曰裁伪,曰自立。与士语,谆谆如父兄之于子弟。嘉庆十六年,授礼部侍郎。复直上书房,侍宣宗学。道光三年,宣宗释奠文庙礼成,诏曰:“礼部尚书汪廷珍蒙皇考简用上书房师傅与朕朝夕讲论非法不道使朕通经义辨邪正受益良多。朕亲政后,畀以尚书之任,尽心厥职,于师道、臣道可谓兼备。加太子太保。子报原,以员外郎即补用,示崇儒重道之意。”四年,南河高堰溃决阻运,上以廷珍生长淮、扬,命偕尚书文孚往勘,劾河督张文浩、总督孙玉庭,谴黜有差。疏筹修濬事宜,交河督办理。七年,卒,上震悼,优诏赐恤,赠太子太师,入祀贤良祠,命大阿哥赐奠,赐银千两治丧,谥文端。江苏请祀乡贤,特诏允之。廷珍风裁严峻,立朝无所亲附。出入内廷,同僚见之,莫不肃然。大学士阮元服其多闻渊博,劝著书,廷珍曰:“六经之奥,昔人先我言之,便何以长语相溷?读书所以析义,要归于中有所主而已。”服用朴俭,或讥之,笑曰:“大丈夫不以曲学阿世为耻,而徒畏鲰生之讥乎?”后进以文谒,言不宗道,曰:“斯人华而不实,何以立朝?异日恐丧所守。”后皆如所言,人服其精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尚书汪廷珍蒙皇考简用上书房师傅与朕朝夕讲论非法不道使朕通经义辨邪正受益 B.礼部尚书汪廷珍蒙皇考简用上书房师傅与朕朝夕讲论非法不道使朕通经义辨邪正受益良多 C.礼部尚书汪廷珍蒙皇考简用上书房师傅与朕朝夕讲论非法不道使朕通经义辨邪正受益良多 D.礼部尚书汪廷珍蒙皇考简用上书房师傅与朕朝夕讲论非法不道使朕通经义辨邪正受益良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生,古代对经考试进入各级学校学生的统称,在明清两代常常代指秀才。‎ B.祭酒,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用作官职,这里指国子监的长官 C.一甲二名进士,明清两代进士分三等即“三甲”,一甲第二名又称为“探花”。‎ D.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因《乐》失传,又称《五经》。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汪廷珍从小家庭贫寒,遇上灾年连粥都吃不上,但他母亲却从不开口求助;这种成长环境使汪廷珍养成了严格自律力求勤俭的性格。‎ B.汪廷珍作为学官,一方面对学生以“学约五则”严格要求,严禁剽窃之风;另一方面,又像父兄一样对学生施以诚恳耐心的教育和引导。‎ C.道光三年,皇帝借祭祀孔子的机会封赏了汪廷珍和他的儿子汪报原,这既显示了皇帝对儒学的尊崇,也彰显了汪廷珍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 D ‎.一位后学带着写成的文章拜谒汪廷珍,言论不符合正道,他认为这个人华而不实,进而预测这个年轻人将来为官操守成疑,事实证明了汪廷珍的预见。‎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朕亲政后,畀以尚书之任,尽心厥职,于师道、臣道可谓兼备。‎ ‎(2)服用朴俭,或讥之,笑曰:“大丈夫不以曲学阿世为耻,而徒畏鲰生之讥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在交代时令、描写景物中,蕴含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一句写出了宋武帝刘裕在战场上的声威气势,“ ”一句写出了宋武帝刘义隆在战场上的狼狈之态。‎ ‎(3)李白诗中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虚笔夸张天姥山的高峻,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实虚结合却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那些年好不容易被语文老师再三纠正的“规范读音”,竟接连成为谬误。读书时,语文学得好的人的优越感,少数人掌握的正确终究被多数人的裏挟而将错就错载入字典。‎ 从中国历史来看,字音演变其实是一种再寻常不过的必然。但一些文化属性大于实用性的字词,还是有必要地掰扯清楚的。如“乡音无改毛衰”的“衰”要读cuī,“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要读xiá,类似的还有将( qiāng)进酒、阿房(ē páng)宫…虽然这些古音在今天的生活中早已经 。‎ 但语文教学、文化的普及和传承,对于其读音背后的故事、古文的音律、平仄关系等来说,都是我们认知传统的窗口。特别是那些代表着独特词义和意象的文字,随着这个读音的消失,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内涵也将中断。‎ 这是一个互联网托起的造词盛世,大众流行语花样迭出,有的来去匆匆,有的逐渐成为的常用词。()。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健忘”时代,更需多几分执拗的坚持来捍卫我们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化。‎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道而废郑重其事无影无踪喜闻乐见 B.戛然而止咬文嚼字销声匿迹脍炙人口 C.中道而废咬文呼字无影无踪脍炙人口 D.戛然而止郑重其事销声匿迹喜闻乐见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关于语文教学、文化的普及和传承,其读音背后的故事、古文的音律、平仄关系等,都是我们认知传统的窗口。‎ B.但对于语文教学、文化的普及和传承来说,其读音背后的故事、古文的音律、平仄关系等都是我们认知传统的窗口。‎ C.但我们对于语文教学、文化的普及和传承来说,认知传统的窗口,就是其读音背后的故事、古文的音律、平仄关系等。‎ D.但其读音背后的故事、古文的音律、平仄关系等都是我们关于语文教学、文化的普及和传承认知传统的窗口。‎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3分)‎ A.就好像一百年前白话的胜利一样,我们的语言习惯越来越趋于实用和随意 B.我们的语言习惯也越来越趋于实用和随意,就好像一百年前白话的胜利一样 C.我们的语言习惯越来越趋于实用和随意,就好像一百年前白话的胜利一样 D.就好像一百年前白话的胜利一样,我们的语言习惯也越来越趋于实用和随意 ‎20.请具体指出下面文段推断不成立的原因,并在第一句后补写一个句子作为必要的前提,以保证结论成立。(5分)‎ ‎《拯救地球》是环境保护组织“地球村”推崇的一本书。截至上个月底,“地球村”又赠送出了2000本《拯救地球》。由此可知,上个月至少有2000人加入了该环保组织。‎ ‎(1)推断不成立的原因 ‎(2)应补写的句子 ‎21.仿照下面的例子,利用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例子相同。(6分)‎ 城乡统筹,保障制度,织密网奔小康,中国政府具有伟大的建设意识。‎ 材料 责任 人才 惠民 培技能缩差距重师风提素质强责任布格局 改革创新提高收入鼓励就业发展教育推动经济培育人才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要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鲁迅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青年是国家的有生力量,是民族的未来,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并被时代寄予厚重的希望。‎ 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如何谱好自己的“青春之歌”。‎ ‎ 要求: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平遥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文理科)‎ 一.1.C(A项,“书院为养士的学校”错,原文为“将书院视作学校”。B项,原文是“在理学家们看来,官方书院和州县官学同属于国家教育系统”。D项,由原文“既认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可知,并非完全反对科举 ‎2.B(没有“比喻论证”,而是举例论证)‎ ‎3.A(“完全抛开与科举相结合的做法,以自由讲学为要务”错,原文是“而其结果就是书院与科举相结合。它是历史的选择,对书院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4. B(由材料二中原文可知,逾千亿港元的拨款、实质效益疑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是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英国广播公司虽然列出了这些“争议”,但并不能说明这就是他们否定修建港珠澳大桥的理由)‎ ‎5.B(“也客观地指出了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说法不正确。材料二美国《华尔街日报》23日的报道中提到的问题是大桥通车后大湾区整合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 ‎6.①《人民日报》报道侧重港珠澳大桥以隧道为主的技术创新。‎ ‎②《华尔街日报》报道側重大桥通车后大湾区整合面临的问题。‎ ‎③《光明日报》报道侧重大桥建设通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7.B项,“也是父亲对与林掌柜深厚情谊的肯定”不正确。不是“父亲对与林掌柜深厚情谊的肯定”,而是对小铡刀作用的肯定。‎ ‎8. ①小铡刀多次出现,使情节更加曲折,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②小铡刀体现了林掌柜对鞋子质量的严格要求,代表着他的坚守与追求,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③小铡刀象征着保证质量、诚信经营的营商理念,有助于突显小说主题。‎ ‎9.同:都是次要人物,都推动了情节发展,有利于展现小说主题。异:“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诚信经商的理念在“我”身上延续,拓展了小说主题。杨跛子是反面角色,其讹鞋和骗酒的行为有助于塑造林掌柜和父亲形象,从而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 ‎10.D 11.C(一甲第二名称为“榜眼”。) 12.A(汪廷珍从小家庭贫寒理解不当,原文中“家中落”一句,说明他的家庭是从富裕逐渐衰落而至贫穷的。)‎ ‎13(1)我亲政后,将礼部尚书的重任交托于他,(汪廷珍)尽心于自己的职务,师道、臣道都很做得很好。(得分点:畀,给予、托付;“尽心厥职”之前省略主语;“厥”,其。每点1分。句义2分。)‎ ‎(2)他的服饰和日常用度都非常俭省,有人讥笑他,他笑着回答说:“大丈夫不把歪曲学术投世人所好作为耻辱,却只担忧见识浅陋之人的讥笑吗?”(得分点:服用,服装和日用东西;曲学阿世,歪曲自己的学术,以投世俗之好;鲰生,见识浅陋的小人,各1分;句义2分。)‎ ‎14.D【解析】D项,错在“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须相忆”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息。‎ ‎15.参考答案:“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16.(1)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2)气吞万里如虎 赢得仓皇北顾 (3)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 ‎17.B(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断。中道而废:走到半路就放弃了前进,比喻事情还没做完就停止了。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起来或不公开出现。无影无踪:一点影子、一点踪迹也没有,形容完全消失。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喜闻 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多用于文艺作品>)‎ ‎18.B(A、D项“关于”应改为“对于”。C项,变换了主语与上下文不连贯)‎ ‎19.C (“就好像一百年前白话的胜利一样”放在句首,出现得太突然,与上文不连惯,可排除A,D两项。B项,删掉“也”)‎ ‎20.(1)示例:拿到“地球村”赠的书并不代表加入了该环保组织。‎ ‎(2)示例:加人该组织后每人可获赠一本《拯救地球》。‎ ‎21.示例:改革创新,推动经济,强责任布格局,中国政府具有伟大的责任意识。‎ 鼓励就业,提高收入,培技能缩差距,中国政府具有伟大的惠民意识。‎ 发展教育,培育人才,重师风提素质,中国政府具有伟大的人才意识。‎ ‎22.写作提示:‎ ‎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提出要重视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因而命题者在命制作文题时要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2019年也是“五四运动”爆发一百周年,命题者要在作文题目中引发青年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思考民族的未来,引导他们规划自己的青春之路。‎ 本题在立意时要准确理解两则引言的意思。鲁迅先生希望青年不要受负面情绪、不良风气影响,应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发光发热,有所作为;希望青年要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继往开来,勇挑时代赋予的重担,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另外,还要关注提示语中的任务指令,即“你如何谱好自己的‘青春之歌’”,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联系现实。‎ ‎【参考译文】‎ 汪廷珍,字瑟庵,江苏山阳人。年幼丧父,母亲程氏将其抚养成人。后来家道中落,碰上灾年,家里有时连粥都吃不上。他母亲却不让人知道这件事。他母亲说:“我并不以贫穷为耻,但是对人说自己贫穷是可耻的。那会让别人怀疑我们有求于别人。”汪廷珍刻苦学习,但是用了十年时间才从秀才考中举人。乾隆五十四年成为榜眼,被授予编修的职务。嘉庆元年,入值上书房。因为守母丧辞官归乡,守丧期满,又被补为原官。汪廷珍学问颇有根基,刚当上国子监祭酒时,就以弘扬师道为己任,教导学生应以儒家义法为写文章的法则,力戒模拟剽窃的文风。等到他担任学政时,制定了五条“学约”以训导士子:辨涂,端本,敬业,裁伪,自立。和学子对话时诚恳耐心,好像父亲兄长对子弟一样。嘉庆十六年,被授予礼部侍郎职务,再次入值上书房,侍奉后来的道光帝读书。道光三年,皇帝参与祭祀孔子大典时下诏说:“‎ 礼部尚书汪廷珍蒙先皇选拔派为我的上书房师傅,和我朝夕相处讲论学问,不符合儒家义理的话不讲,使我通晓经义,辨别正邪,我收益颇多。我亲政后,给他以礼部尚书的重任,汪廷珍尽心他的职务,师道、臣道兼备。给他加太子太保衔,其子报原,以员外郎衔补用,以示尊崇儒道。”道光四年,南河高堰溃决阻碍了运河漕运。皇帝因为汪廷珍生长在淮扬一带,命令他跟随尚书文孚前去勘察。(他们)弹劾了河道总督张文浩、总督孙玉庭,谴责罢黜了犯错的官员。上疏筹划疏浚河道事宜,交付河道总督办理。道光七年逝世,皇帝震惊哀悼,下诏从优抚恤,加赠他太子太师,进入贤良祠享受祭祀。命令大阿哥赐予祭奠,赐银千两治丧,赠谥号文端。江苏士绅请求将之放入贤良祠祭祀。皇帝特别下诏允许。汪廷珍为人风格严厉,在朝廷中没有什么亲附于他的大臣。出入内廷,同僚看到他,态度都很恭敬。大学士阮元佩服他见识广博,劝他著书,汪廷珍说:“六经的精奥之处,前人都已经在我之前说过了,为什么还要用我这些多余的话来混杂其中?读书的目的在分析其中精义,重要的是将书中的精要内化于己,并自己有独立见解。他的服饰和日常用度都非常俭省,有人讥笑他,他笑着回答说:“大丈夫不把歪曲学术投世人所好作为耻辱,却只担忧见识浅陋之人的讥笑吗?”有文坛后学带着文章拜见他,言论并不符合儒家正道,说:“这个人华而不实,如何在朝堂中立足?他日恐怕会丧失操守。”日后果然都像他预料的那样,当时的人都叹服他的识人之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