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0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课时优案 6 反对党八股 拿来主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精神高
地,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对于中华文化,我们既需要 、代代守护,也需
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与时俱进、 。
古往今来,使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的原因,靠的是中华文化强大的感
召力和吸引力所取得的。坚定文化自信不是 、简单复古,也不是 、盲目排
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应该以更宽广的
胸襟、更开阔的视野、更深远的目光、更深刻的思维,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
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把提高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不
断开创新境界、拓展新领域、构建新话语、建立新生态,( ),为世界文化繁荣和人
类文明进步提供持久助力和精神滋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脉相通 推陈出新 墨守成规 唯我独尊
B.薪火相传 革故鼎新 故步自封 妄自尊大
C.一脉相通 革故鼎新 墨守成规 妄自尊大
D.薪火相传 推陈出新 故步自封 唯我独尊
答案 D
解析 ①薪火相传:比喻学问或技艺代代相传。一脉相通: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
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文中指的是对于中华文化的继承,因此用“薪火相传”恰当。
②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文中讲的是中华文化,因此用
“推陈出新”较恰当。③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墨守成规:意思是守着老规
矩不肯改变。“墨守成规”和“故步自封”都含有“因循守旧,不求进步或革新”的意思。
但“墨守成规”偏重在固执地按老一套办事,不肯改进;“故步自封”偏重在不求进取。结
合原文意思用“故步自封”较恰当。④唯我独尊:指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形容极端自高
自大。妄自尊大:形容人过分狂妄地夸大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轻视别人,实际并非如此。
“唯我独尊”和“妄自尊大”,都含有狂妄自大的意思。但“唯我独尊”强调狂妄自大到了
独尊的地步;“妄自尊大”强调没有大本事或真本事而自以为了不起。结合原文意思用“唯
我独尊”较恰当。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的原因,靠的是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
2
引力。
B.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靠的是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C.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是由于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决
定的。
D.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靠的是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取得的。
答案 B
解析 A.重复赘余,去掉“的原因”。C.句式杂糅,“是由于……”与“是由……决定
的”的两个句式,选择一种。D.成分残缺,句首用了“使”造成无主语,删去“使”;句式
杂糅,删去“取得的”。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把更多更有价值的精神食粮贡献给时代和人民
B.为了贡献给时代和人民更多更有价值的精神食粮
C.为时代和人民贡献更多更有价值的精神食粮
D.为时代和人民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精神食粮
答案 C
解析 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和句子的结构形式。选择时可参照括号后面的句式,
“为……提供……”,因此排除 A、B 两项。再看括号后面的句子中的动词是“提供”,为了
避免重复,答案应选 C。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以“ , ”两句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
莫不懂装懂;并且还以“ , ”两句强调不仅要学习别人的长
处,也要看到别人的短处,并在内心检查反省自己。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的观点,继承并
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韩愈在《师说》中也非常赞同这种向他人广泛
学习的态度,认为学习不必拘泥于对方是老师还是学生,因为“ , ”。
答案 (1)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学不可以
已 (3)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1.[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拿来主义》和《反对党八股》两篇文章都巧妙
地运用了比喻论证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拿来主义》一文中的八、九两段,集中运用了比喻论证法。如在第 8 段的
3
开头,用“譬如罢”这一标志语,点明了要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接着,用“大宅子”,比
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用“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
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2)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提倡写文章、做演说要认真负责,他说:“拿洗脸作比
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调查研究一
番……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
比喻论证法的妙用,使文章论述深刻、透彻,将深奥、抽象的道理浅显化和具体化了,
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这两篇文章都采用了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反对党八股》边
破边立,《拿来主义》先破后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的第二部分,是对党八股八大罪状的具体分析,也
是全文的重点。作者运用“分项列举,边破边立”的方法,一条一条列出党八股的罪状。对
于每一条罪状的陈述,大体上是顺着“摆情况—论危害—挖根源—提办法”的思路展开的,
也就是说从批判中阐明正面主张,破中有立,边破边立。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和论
证力量。
(2)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很典型地运用了先破后立的方法。文章先揭露批判“送去
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接着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
上的错误倾向;最后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
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3.[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语言生动活泼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于适时恰当地运用俗语、歇后语、惯用语等熟语,以及口语化的语言。请举例加以鉴赏。
答:
答案 ①在指出党八股“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时,作者使用了“懒婆娘的裹脚,又长
又臭”这个歇后语,无须多言,只此一句,就把党八股既空又长的令人厌恶的形象,呈现在
人们面前。②在回答人们的疑问“《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时,作者使用了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两个俗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的深刻哲理,浅显易懂地表达了出来。③作者还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语言,把深
刻的道理讲明白。如落水狗、瘪三、不中用、扔到垃圾桶里去等,这些词语的恰当运用和巧
妙安排,使得语言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继承鲁迅思想 找准文化坐标
4
褚丽娟
作为 20 世纪中国最值得谈论的作家之一,鲁迅是近代中国一个禁得住反复咀嚼,并一
直能咂摸出新鲜滋味的话题。
鲁迅以丰富的作品构成了多重解读的维度,其中“中国现代文化如何建设”这个主题一
直颇受关注。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大问题,也是鲁迅一生思索的一个重要支点。1907 年,
时年 26 岁的鲁迅完成《文化偏至论》,从自己所生活的中国思想文化界的现实问题出发,指
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抱残守缺,坚持中国中心主义;一是幡然思变,
陷入西方崇拜。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如何对待西方文化,成为解决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不
可回避的问题。
今天,这样一个话题也是有意义的。近年来,仰慕古代圣贤者渐多,国学热一时兴起,
品目繁多的“读经班”着实令人眼花缭乱。而有些对国学的庸俗化解读,把国学和成功学简
单嫁接,甚至扭曲为厚黑学,有些所谓“女德班”,把精心打扮的现代版“三从四德”端上
讲台。这些,正是鲁迅所警惕和批判的。在《十四年的“读经”》一文中,鲁迅对章士钊主
张的读经运动可谓讥讽痛批,十分犀利。其实,鲁迅并不是反对读经,他本人的国学造诣就
十分深厚。他担心中国历史沉积的痼疾,只要有机会,就会陷入“中华中心主义”。鲁迅坚
持要“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外来的新文化尽量吸收,在比较中不断破除传统文化
糟粕里“瞒”和“骗”的迷梦,从而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为民族文化发展创造新的机
会。
同时,鲁迅将批判的锋芒也指向了那些不加鉴别、唯西方是好的盲目崇拜者。他在《文
化偏至论》中,实际上提出了学习西方文化的四条原则:一是用自己的脑子想问题,避免从
众的心理;二是不盲目崇拜,不将西方文化神圣化和终极化;三是考察西方文化的实情,在
了解的基础上吸收;四是在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学习西方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既避
免培养出顶礼膜拜古人的“木乃伊”,也不要完全西化的“香蕉人”,是鲁迅务实的态度。
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在鲁迅看来,都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但这并
不意味着谁就够得上“终极的至善”。一切人类文化的现实形态,包括东西方文化在内,都
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鲁迅以“偏至”概括,呼吁人们正视这种偏至性,就可以不陷入将
任何一种文化神圣化、绝对化的神话当中。对今天的人们而言,就是要全面看待中西方文化,
热衷国学的需要了解世界,崇尚西学的在睁眼向外看的同时,也要补补自己的传统文化。当
一个社会做到了对多元文化在相互比较中汲取养分,就不仅能保持各自文化的独特性,还具
备了创造出新文化的动力机制。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外来文化也是“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一
种“活水”,确保了自己的文化具有更新的能力。
今天,我们要顺着鲁迅的脉络,继续思考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问题。这个目标的实现,
需要我们的研究者既了解自己的传统,又有良好的外语和科学训练,能够站在人类认识广阔
边际的最前沿,了解世界的新变化,从而审时度势,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征而泽被世界的
5
新价值。
(摘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中国现代文化如何建设”是鲁迅一生关注和探讨的大问题。
B.鲁迅从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出发,指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存在着两种倾向。
C.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我们解决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问题。
D.在鲁迅看来,中国人对待自己文化最大的盲目性,就在于时常会陷入“中华中心主
义”。
答案 C
解析 A.文中第二段说“中国现代文化如何建设”是鲁迅一生思索的一个重要支点,
并没有说是鲁迅一生关注和探讨的大问题。B.不是“从中国现实问题”出发,文中第二段说
“从自己所生活的中国思想文化界的现实问题出发”。D.“时常会陷入‘中华中心主义’”
错,原文第三段说“只要有机会,就会陷入‘中华中心主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鲁迅作品谈起,然后就“中国现代文化如何建设”这一关系全局的大问题展
开论述。
B.文章以《十四年的“读经”》《文化偏至论》为例,阐述鲁迅看待中西方文化的观点,
极有说服力。
C.文章第四段在论证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时,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道
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
D.文章从发展的角度,以文化视野,针对今天的社会现实,阐明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建设的重要性。
答案 C
解析 文章第四段没有“论证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主要是阐述了如何学
习西方文化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既坚持要将外来的新文化尽量吸收,又批判那些不加鉴别、唯西方是好的盲目
崇拜者。
B.在鲁迅看来,无论是中国的文化,还是西方的文化都是一种偏至的文化;但又都有
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C.热衷国学的需要了解世界,崇尚西学的要补补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就是鲁迅倡导的
看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
D.我们应顺着鲁迅的脉络,继承鲁迅的思想,唯有辩证看待中西文化,才能找准中国
现代文化建设的精准坐标。
6
答案 C
解析 “这就是鲁迅倡导的”错,从文中第五段“对今天的人们而言”来看,是作者阐
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