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50 KB
  • 2021-06-08 发布

河南省三门峡市外国语高级中学2019-20020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总分100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46分)‎ ‎ 一.现代文阅读(6分)‎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2分,共6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很多赏析这一名句的文章多从色彩、形态、方位、虚实等方面入手,将重点放在了对“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等词语的阐释上,常忽略掉两个重要的字——“齐”和“一”。要知道,这两个字虽不涉及具体意象,但体现了整幅画面的协调统一,更提示了这一写景名联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和谐。‎ 和谐是一种整体美,本句为写景名句,这种整体美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景的和谐,即组成画面的各景物之间或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却总能完美组合,构成一致的整体;二是情与景的和谐,即诗中物象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情感,达到了写景与抒情的完美交融,对于诗歌的写作与赏析来说,这一层面显得尤为关键,也应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因语文的根本矛盾是言与意的矛盾,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破解学生言不及意的难题。写景服务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大凡被广为传诵的名句。其景与情的关系必然是和谐的,课堂上对经典诗文的揣摩,也要围绕如何使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准确传达心中情意而展开。披文以入情,着重从情景和谐一致的角度解读王勃的这一名句,方能实现美学品味和课堂教学的双重价值。‎ 霞,色彩绚烂,实为美景,落霞,就是晚霞,南朝梁简文帝有“落霞乍续断”(《登城》)的诗句,本篇中用一“落”字亦有“飘落”之意,好景不长,更可联想起诗人的落魄。鹜,就是野鸭,《礼·曲礼·疏》毛氏云:可畜而不能高飞曰鸭,野生高飞曰鹜。雄性头呈绿色,翅膀上有纹理,雌性为黄斑色,也有纯黑色和纯白色。孤鹜,为失群无伴之鹜,喻作客他乡、辗转河流。如此,“落”“孤”意义相近,“霞”与“鹜”正好配合,所以是“齐”飞。诗人年少才高,声名早露,如绮丽之霞,高飞之鹜,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也正如这一只孤鹜、几道落霞。“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 15 -‎ ‎(《离骚》),大凡才华绝世之人,未免带有孤高无匹之气,而诗人此时辗转于江湖之间,这里既有才华绝世之孤,也有志士失路之孤,更有有感于生于天地之间的渺小,恰如后文中天高地迥,宇宙无穷,盈虚有数的感叹。好在霞与骛毕竟还能相伴“齐飞”,使这幅画面不是那么凄凉,孤而不独。‎ 孔子说过,“知者乐水。”秋水清,清而凉,清入骨,凉凝神,前人有“空山为气清”(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试上高楼清入骨”(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二)》)等诗句,古人用秋水比喻人的眼,传达人的神韵,如“望穿秋水”,“秋水为神玉为骨”(杜甫《徐卿二子歌》)。秋水使人神气清明,显得不俗,并且深沉,可见诗人年纪虽轻,但笔力老成。“长天”一词中并未着色,只说水天一色,却特用一“长”字写天的开阔。秋水与长天相互映衬,秋水因长天更见其清,长天因秋水更显其广,二者融为一体,是为“一”。秋水恰似诗人神态,长天犹如诗人胸怀,王勃虽说一时失意,但毕竟正当英年,来日方长,并无颓废迹象。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仍有不坠青去之志,对未来满怀期待,适度的怨愤及时得到排解,哀而不伤。联想到他送别诗中“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句子,可知这种豁达乐观精神并非篇中才有,《旧唐书》中称王勃“词情英迈”于此可见一斑。‎ 所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通过物体之间形、色、声的配合,刻画出一幅丽而不俗的优美画面。更为重要的是,这两句表现了王勃内心蕴藏的复杂情感,情与景浑然一体,作者鲜明的个性也跃然纸上,堪称“和谐美”的典范。‎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齐”和“一”两字,常常被很多赏析文章忽略掉,但是这两个字却能够提示这一写景名联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和谐。‎ B.和谐作为整体美,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景的和谐;一是情与景的和谐。对于文学欣赏来说,后一层面更为关键。‎ C.语文有言与意的矛盾,所以课堂上对经典诗文的揣摩,也要围绕如何使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准确传达心中情意而展开,大凡被广为传诵的写景名句,景与情的 关系必然是和谐的。‎ D.解读王勃的这一名句,也要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着重从情景和谐一致的角度来解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15 -‎ A.南朝梁简文帝在《登城》诗句中用的“落”字有“飘落”之意,寓意好景不长,可以认为是作者当时落魄心情的写照。‎ B.“落”“孤”意义相近,“霞”与“鹜”正好配合,从形象到感情互为衬托,相互辉映,带来了“齐”飞的整体和谐感。‎ C.一只孤鹜、几道落霞,寄托了王勃孤高无匹之气,志士失路之孤,以及对人生渺小短暂的感叹,所以王勃这一名句的画面充满凄凉孤独之感。‎ D.“空山秋气清”“试上高楼清入骨”等诗句表现的是秋水清凉入骨的特点,而“望穿秋水”“秋水为神玉为骨”等句则是用秋水比喻人的眼,传达人的神韵,使人显得不俗且深沉。‎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水”使人神气清明,“长天”中用“长”字写出天的开阔,两者互相映衬,融为一体,让人联想到诗人的神态和胸怀,境界开阔。‎ B.王勃用“秋水”一词营造意境,用词不俗且深沉,可以看出诗人当时虽然年轻,但文章中已流露出一种老成世故之气。‎ C.《旧唐书》中称王勃“词情英迈”,主要是指他的诗歌虽然也表现一种失意、孤独或者怨愤,但没有陷入颓废,也传达着一种达观向上的精神。‎ D.“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通过物体之间形、色、声的配合,刻画出来的画面丽而不俗,表现出来的人物个性鲜明,情与景和谐相融,堪称典范。‎ 二.古代诗文阅读(23分)‎ ‎(一)文言文阅读(4—6小题每题2分,第7小题6分,共12分)‎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居下邳,为任侠 - 15 -‎ ‎。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将奈何?”良曰:“沛公诚欲倍项羽邪?”沛公曰:“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奈何?”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及见项羽后解,语在《项羽》事中。‎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堕其履圯下  圯:桥 B.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 却:击退 C.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悉:熟悉 D.高祖离困者数矣 离:通“罹”,遭遇 ‎5.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 ‎ - 15 -‎ 即我矣 B.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C.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 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D.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 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6、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在本篇的写实中夹杂了一些传奇性的描写,如遇圯上老人授书,亦真亦幻,为本篇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B.青年时代的张良是一个血气方刚的豪侠人物,他不惜家财为韩报仇,行刺秦始皇。但司马迁又通过张良遇见圯上老人的情节,刻画了张良的隐忍。‎ C.张良追随刘邦以后,处处表现出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高超谋略,如鸿门宴之前对刘邦的劝谏。刘邦称帝后,他建议封赏与刘邦有宿怨的雍齿,从而安定了人心,加强了内部团结。‎ D.张良魁梧奇伟,他是刘邦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此语也成了对古今高明军师的共同赞语。‎ ‎7.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 ‎                            ‎ ‎⑵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                               ‎ ‎(二)古代诗歌阅读(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如梦令·有寄①‎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 15 -‎ 注:①这首词作于1088年(元祐二年),作者53岁。此时,作者在汴京为翰林学士。这首词是寄给黄州友人的。唐时翰林院设在宫中,称玉堂。此后玉堂成为翰林院的美称 ‎8.请简要分析“江上一犁春雨”中“犁”字的妙处。(2分)‎ ‎                           ‎ ‎9.全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0.依据所给情境,写出相关诗文 ‎⑴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两句思接千古,追忆英雄孙权,表达对英雄人物及其功业的仰慕。‎ ‎⑵在《锦瑟》中,李商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写抒情主人公之前漫不经心,事后追忆已成惘然的难以排遣的情绪。‎ ‎⑶荀子《劝学》中以“金石”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代价 尤今 他把手插进裤袋里。‎ 他的裤袋里有一把刀。六寸长,尖而利。握着刀的手,不但冷,而且抖。‎ ‎“老天爷呀!求求您帮我一次忙吧!”他诚心诚意的祷告,“只要您让我度过这个难关,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 这晚有月,月亮很圆。仰头看月时,他看到的不是月,而是小康那圆得灵活乖巧的脸,才四岁,却懂事得叫人心疼。自从两个月前他娘离家出走,下落不明后,这孩子仿佛便在一夕之间长大成人,莫说无理取闹,即使有理时也不闹,成熟得叫他这做爹的感觉陌生。‎ - 15 -‎ 他原本在一所货仓当看守员,收入不多,但省吃俭用,日子倒也不难过。半年前,公司倒闭了,他目不识丁,又无一技之长,在全国经济不景气而处处裁员的情况下,要再重找一份工作,谈何容易!孩子的娘年轻,不懂得体谅,脾气又暴躁,伸手拿不到钱时吵、闹、喊、跳,最后,收拾包袱,一走了之。‎ 妻子走了以后,他把自己的尊严完全典当了——能借的,能求的,能乞的,全都借了、求了、乞了。借钱给他的,都明白表示是看在孩子分上借的;但是,也正因为这个孩子,使他更难找工作。就在他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下去时,孩子却染上了肺炎,连夜送进了医院。孩子入院四天了,但他不敢去看他,为的是没有钱缴医药费、住院费。‎ ‎——孩子是命根,自然不能扔下不管。‎ 他握着刀的手已被汗水浸透了。“我只干一次,只干这么一次!老天爷呀,帮帮我!我愿付出任何代价!”他再次祷告。这是一条僻静的巷子。他已经观察过了,晚上有人取道于此回家去。在这里抢了,要逃跑很容易,因为巷子当中又会岔出一些支路,只要灵活的转几转,便能脱身。他甚至已拟好了逃跑的路线。昨晚,11点过后,由这里走回家去的人,他算过了,总共有五个。可惜都不是理想的羔羊。男人,他不敢抢;老人,他不要抢;少年,他不愿抢;剩下的,就只有中年妇女了。今天晚上,幸气好像也不太好。他拿着一份报纸,站在巷口的街灯下,佯装读报,一双眼睛却毫不放松地觊觎走进巷子的人。‎ 一个,两个,三个,都是男的。‎ ‎11点45分。啊,来了。一个约莫四十余岁的中年妇女,走下巴士,手上提着一个袋子,沉甸甸地,腋下挟着一个古老的黄皮手袋。他听到自己身体发出了一种原始鼓声:噗噗噗,噗噗噗。整个胸膛,几乎承受不了这猛烈的心跳而要爆裂开来了。等妇女走进了巷子,他扔下报纸,以猫样的脚步跟在后面。‎ 巷子很长,月光很亮,妇女从地上的影子里猛然惊觉他的存在,惊醒地加快了脚步。‎ 良机不可失!他一个箭步飞上前,一只手搭上了她的肩膀,另一只手绕过去,大力捂住她的口,压低嗓子说道:“别动,别喊!我只是要钱而已!”妇女蓦然受此侵袭,吓呆了,腋下的皮包、手上的袋子全掉落在地,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他慌乱地说:“你不要反抗,我一定不会伤害你!”妇女拼命点头,他松了手,没想到那妇女却“扑通”地一声跪倒在地,呜咽地说:“大叔,你可怜可怜我吧!我皮包里的钱,是借来还我孩子的医药费的!”‎ - 15 -‎ 孩子?医药费?他如遭雷击,脑子嗡嗡作响,但与此同时,小康圆圆的脸却浮了上来。他不顾一切地拾起了地上的皮包,朝原先想好的路子逃循,背后传来了妇女带哭的喊声,声音无力的洒在阒静的夜空里……‎ 回家后,蒙着被子,嗦嗦地发抖,拼命地压抑自己想哭的冲动,电话铃响了好多次,他都没有去接。凌晨2点,门铃声突然凌厉而尖锐地刺破他的耳膜。他从被窝里弹跳出来,奔向门边。从门孔望出去,他蓦然张大了口,惊得汗涔涔而下。门口站着的,赫然是一名警察。“怎么来得这么快!”他头脑混沌,完全不能思想。‎ 这时门铃再度响起了。他好似面临山崩似的拉开了门。警察手上没有手铐,目光温和,语气平静:“张平先生在家吗?”“我就是。”他木然的答应。‎ ‎“我来通知你,你的孩子昨晚11点45分在医院病逝了。”‎ 孩子,病逝?11点45分?他双脚一软,昏厥过去。倒在地上时,他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响自遥远的天边:“你说过你愿意付出任何代价的!”‎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 A.主人公一出场就是:“裤袋里有一把刀。六寸长,尖而利。”这样的叙述不仅渲染了让人不寒而栗的氛围,而且第一次引起悬念:他想干什么?‎ B.抢劫那位中年妇女的安排,使得故事复杂化,对人类灵魂的拷问也就更严厉了,也为他对这一次抢劫将付出惨重代价作好铺垫。‎ C.小说虽然篇幅短小,情节单一,但悬念迭起,四起四伏,环环相生,紧扣读者心弦。作品前后呼应,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耐人寻味。‎ D.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整个抢劫过程中,对儿子的心痛、对第二次抢劫的心慌、对犯罪行为的自责交织在一起,让他欲罢不能,痛不欲生。‎ E.作者把抢劫犯被迫抢劫的动机和他为抢劫所做的诸如考察地形等准备工作在等待抢劫之后交待,缩短叙事时间跨度,是小说构思精妙之所在。‎ ‎(2)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中出现的两次巧合。(4分)‎ ‎(3)请概括文中“他”的形象 (4分)‎ - 15 -‎ ‎(4)小说以抢劫者的儿子病逝作为结局有何深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理解。(5分)‎ 第Ⅱ卷 表达题(54分)‎ ‎ 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①英拉是泰国第一位女总理,她穿上高跟鞋身高超过1.70米,显得身材高挑,在泰国女性中称得上______‎ ‎②明清书法家的书法都很有法度和功力,技法娴熟,流利美观,但就是缺少一种力量、缺少一种______的精神气象。‎ ‎③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了数量极丰的各类中国文物精品,其中有上千件中国古代青铜器,______之作至少百件。‎ A.卓尔不群 鹤立鸡群 出类拔萃 B.鹤立鸡群 出类拔萃 卓尔不群 C.出类拔萃 鹤立鸡群 卓尔不群 D.鹤立鸡群 卓尔不群 出类拔萃 ‎13.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为了打造清新亮丽的街市容貌,昆明市交警将严查车辆乱停敌放的违规行为。‎ B.这次事故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而且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C.说起那场惨烈的战争,老团长时而低声沉思,时而慷慨激昂。‎ D.有些学校本着“走出去,请进来”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大纲的要求。‎ ‎1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 断桥残雪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冬季的一处独特景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雪初霁,雪已残而未消,难免有些残山剩水之感,于是张祜才拟出了“断桥残雪”这一西湖难得的景观。‎ ‎①每当瑞雪初晴,站在宝石山上眺望,桥的阳面已冰消雪化 ‎②而桥的阴面却还是白雪皑皑 ‎③断桥背城面山,正处于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点上,视野开阔 - 15 -‎ ‎④故从阴面望去,“断桥不断”‎ ‎⑤因此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最佳处所 ‎⑥所以向阳面望去,“雪残桥断”‎ A. ‎③⑤②④①⑥ B.①⑥⑤③②④ C.③⑤①⑥②④ D. ①②④⑥③⑤‎ ‎ 15.把下面长句改写为几个较短的句子,可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教练在赛后分析会上对我在比赛中的表现进行了深入剖析,使我对自己在这次比赛中由于骄傲自大、轻视对手导致的严重失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做出了坚决改正错误,争取在下一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保证。‎ ‎ ‎ ‎ ‎ ‎ ‎ ‎ 16.英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3年1月24日公布了对中英美三国6523名高中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的结果,请根据要求写出结论和建议。(4分)‎ ‎ ‎ 问卷调查问题 回答 英国 美国 中国 ‎1、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人 是 ‎7.5%‎ ‎57.2%‎ ‎42.2%‎ ‎2、觉得自己很优秀 否 ‎83.2%‎ ‎11.2%‎ ‎32.7%‎ ‎3、学校里有能理解我的老师 是 ‎52.7%‎ ‎74.4%‎ ‎62.3%‎ ‎4、父母非常了解我 是 ‎68.0%‎ ‎82.0%‎ ‎85.0%‎ ‎ (1)调查显示英国高中生和美国、中国高中生相比(填写结论)‎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给英国高中生的建议:‎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写作(40分)‎ - 15 -‎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兰州大学风能物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小赵为就业,选择了济南一家技校“回炉”。为了有个好“钱景”,拿着985高校的本科文凭,却选择去技校“回炉”,学一门技术,不乏大有人在。‎ ‎ 1991年,他是长沙县高考理科状元;1996年,他是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2000年,他是广州外企的高薪白领……5年前,张晓勇来到长沙市芙蓉区火星街道兴和社区成为一名保安,每天的工作就是小区内巡视。‎ ‎ 八年前,刘宁以650分的高分,成为凉山某县的理科状元。四年前,刘宁大学毕业,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他觉得像大多数人一样,工作,结婚,生子,挣钱,养家,很无聊,很没意思。他开始沉迷于网络,四处流浪。从高考状元到流浪街头,刘宁的经历让人唏嘘。‎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卷答案 - 15 -‎ 第Ⅰ卷 阅读题(46分)‎ 一、 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1、B 解析:“本句为写景名句”这是前提限制,不能去掉。‎ ‎2、C 解析:“画面充满凄凉孤独之感”与原文“画面不是那么凄凉,孤而不独”表述有悖。‎ ‎3、B 解析:选项表述为“已流露出一种老成世故之气”与原文“诗人年纪虽轻,但笔力老成”意思不同。‎ 二、古代诗文文阅读(23分)‎ (一) 文言文阅读(12分)‎ ‎4、C 悉:全、都 ‎5、A ‎6、D 解析:D项“张良魁梧奇伟”表述错误。原文为“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7、(1)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 译:浅薄无知的小人让我封锁函谷关不要让诸侯们进来,我就可以在秦国的土地上称王,所以就听从了这种意见。”(“鲰生 ”“距 ”“内” “王”的翻译要准,错一个扣1分)‎ ‎ (2)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 译:(他们)恐怕又被怀疑到平生的过失而至于遭受诛杀,所以就聚在一起图谋造反了。(“见”表被动,2分,通顺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5分)‎ ‎8、“犁”表明春雨喜降,恰宜犁地春耕。同时,也补充说明词人急于“归去”的理由。以“犁”为量词还可以让我们展开对春雨,春天的美好联想(2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东坡的怀念之情(1分)和诗人的归隐之意(1分)词人身在翰林学士之高位,却心念着东坡,“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他的惦念之情溢于言表。“一犁春雨”正是扶犁躬耕于东坡之上的好时机。“归去归去”直接表达了归隐的心绪。(结合词作分析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0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三、文学类文本本阅读(17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每对一个给2分)A B ‎ 解析:E项“在等待抢劫之后交待”错误,应是穿梭在等待抢劫的过程中交待。C项应该是“三起三伏”‎ - 15 -‎ 有关他身世插叙解答了读者的疑虑,也交待了他抢劫的对象竟是为孩子筹医药费的母亲时,他如遭雷击,然而他最终还是抢走了妇女的皮包,此为二起二伏。抢劫成功,他却蒙在被子里忍受良心谴责,他等来了警察,但却并非抢劫罪行败露了,而是通知他孩子昨晚11点45分在医院病逝了。此为三起三伏。D项应是对第一次抢劫的心慌。‎ ‎(2)(4分)小说出现了两次巧合:①抢劫犯为儿子筹医药费、住院费走上抢劫之路,他所抢劫的对象也是为了孩子筹医药费的妇女。②11点45分,抢劫犯实施抢劫的那一刻竟也是他孩子病逝的一刻。(每点2分)‎ ‎(3)(4分)①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父亲,也是个初次作案的抢劫犯。②他本性并不坏,是因为儿子染上了肺病,没有钱交医药费,才被迫走上了抢劫之路。③他内心有着深切的痛苦,失业、妻子离家出走、生活难以为继,年仅四岁灵活乖巧的孩子都是他心中的痛。④充满了恐慌和自责,他握着刀的手,又冷又抖,被汗水浸透。好不容易等来了抢劫目标,当他知道自己要抢劫的对象也是为孩子筹医药费的母亲时,他如遭雷击,脑子嗡嗡作响,他的良知受到猛烈撞击,但眼前浮上来的小康圆圆的脸让他不顾一切。(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满分4分)‎ ‎(4)(5分)①抢劫犯为了替儿子筹医药费走上了抢劫之路,而儿子却在他抢劫得手之时病逝。(1分)②这样的结局虽出人意料,但却警示人们,我们有时为了达到某一目的不惜一切代价,但常常是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达到的目的。(4分,答到要点给2分,结合小说内容阐述给2分)‎ 第Ⅱ卷 表达题(54分)‎ ‎12答案:D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①强调身材高挑用“鹤立鸡群”②强调人的才华用“卓尔不群”③强调超出同类作品用“出类拔萃”‎ ‎13答案:A B:递进关系错误 C项“低声沉思”搭配不当,应为低头沉思。 ‎ D项:“本着……”与“与……为原则”杂糅 ‎14答案:C 通读题目可知横线处应该首先叙述断桥的位置,及其适合观景的特点,③⑤‎ - 15 -‎ 在最前面;接下来分阴阳两面来描写看到的“断桥残雪”的景色,①与⑥,②与④分别构成因果关系,应该分别在一起;由②句首的“而”可知是转折关系,②④应该放在①⑥之后。‎ ‎ 15答案:①我在这次比赛中出现严重失误。②赛后分析会上,教练对我在比赛中的表现进行了深入剖析。③我进一步认识到失误的原因在于我骄傲自大、轻视对手;④我保证坚决改正错误,争取在下一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 16答案:结论:①对自身能力没有信心(或不认可自己,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优秀)②感觉没有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认可(或了解)‎ 建议:①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或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不妄自菲薄)②多主动与家长老师沟通(或交流)(每点1分)‎ ‎17.作文(40分)‎ 写作提示:作文三个材料涉及大学教育方方面面,现实性针对性较强,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面对现实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像成人一样说话,这是今后作文的大方向。这方面英美及港台的作文命题值得我们借鉴。‎ 只要是围绕三个材料中的一点发表自己观点即可。主题涉及:教育唯分数论,分数并不意味能力和成功;名牌大学并不意味好工作;人生选择无对错;网络游戏害人;学校亟待加强人文教育。‎ 参考立意:1.辉煌只是过去,未来需要自己开拓。 2.就职现实与职业理想。3.社会需求与教育培养模式。‎ ‎ ‎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亲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父亲平去世。张良的父亲死后二十年,秦国灭亡了韩国。张良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任过五代韩王之相的缘故。张良闲暇时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才好。”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见到这位老人。天明时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张良住在下邳时,行侠仗义。项伯曾经杀了人,跟随张良躲藏起来。‎ 项羽来到鸿门下,想要攻打沛公,项伯于是连夜急驰到沛公的军营,私下里会见张良,想让张良跟他一起离开。张良说:“我是替韩王伴送沛公的,如今情况紧急,逃离而去是不合道义的。”‎ - 15 -‎ 于是就将情况全都告诉了沛公。沛公非常吃惊,说:“对此将怎么办呢?”张良说:“沛公果真想背叛项羽吗?”沛公说:“浅薄无知的小人教我封锁函谷关不要让诸侯们进来,说这样秦朝的土地就可以全部主宰了,所以就听从了这种意见。”张良说:“沛公自己揣度一下能够打退项羽吗?”沛公沉默了好一会儿,说:“本来是不能够的。现在该怎么办呢?”张良于是坚决邀请项伯见沛公。项伯会见了沛公。沛公与项伯同饮,为他敬酒祝福,并结为亲家。沛公请项伯向项羽详细说明沛公不敢背叛项羽,沛公之所以封锁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的强盗。等到沛公会见项羽以后,取得了和解,这些情况记载在《项羽本纪》中。‎ 皇上已经封赏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未能进行封赏。皇上在洛阳南宫,从桥上望见一些将领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议论。皇上说:“这些人在说什么?”留侯说:“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商议反叛呀。”皇上说:“天下已接近安定,为什么还要谋反呢?”留侯说:“陛下以平民身份起事,靠着这些人取得了天下,现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陛下所亲近宠幸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一生中仇恨的人。如今军官们计算功劳,认为天下的土地不够一一封赏的,这些人怕陛下不能全部封到,恐怕又被怀疑到平生的过失而至于遭受诛杀,所以就聚在一起图谋造反了。”皇上于是忧心忡忡地说:“这件事该怎么办呢?”留侯说:“皇上平生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谁最突出?”皇上说:“雍齿与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窘受辱。我原想杀掉他,因为他的功劳多,所以不忍心。”留侯说:“现在赶紧先封赏雍齿来给群臣看,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那么每人对自己能受封就坚信不疑了。”于是皇上便摆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紧迫地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施行封赏。群臣吃过酒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不担忧了。”‎ 太史公说:学者大多说没有鬼神,然而又说有精怪。至于像留侯遇见老丈赠书的事,也够神奇的了。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这种危急时刻建功效力,难道可以说不是天意吗?皇上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了子房。”我原以为此人大概是高大威武的样子,等到看见他的画像,相貌却像个美丽的女子。孔子说过:“按照相貌来评判人,在对待子羽上就有所失。”对于留侯也可以这样说。‎ ‎ ‎ - 15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