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4.50 KB
  • 2021-06-08 发布

语文卷·2018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2017年秋季学期 高二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韵律问题。所以,要弄懂中国的艺术,我们必须从中国人的韵律和艺术灵感的来源谈起。我们承认韵律是普遍存在的,并非中国人的专利,西方艺术总是到女性人体那里寻求最理想、最完美的韵律,把女性当作灵感的来源。而中国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则通常满足于高兴地赏玩一只蜻蜓、一只青蛙、一只蚱蜢或一块嶙峋的怪石。由此看来,西方艺术的精神较为耽于声色,较为热情,较为充满艺术家的自我;而中国艺术的精神则较为高雅,较为含蓄,较为和谐于自然。很奇怪,这种对韵律理想的崇拜首先是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发展起来的。‎ 人们面对一幅寥寥几笔画出的顽石图沉思冥想,并得到一种奇异的快感。西方人士要想懂得此种快感,就非懂得中国书法艺术的原则不可。学习书法艺术,实则学习形式与韵律的理论,由此可见书法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甚至可以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比方说,中国的建筑,不管是牌楼、亭子还是庙宇,没有任何一种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不是来源于某种中国的书法风格。‎ 这样,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实在是十分独特的。毛笔使用起来比钢笔更为精妙,更为敏感。由于毛笔的使用,书法便获得了与绘画平起平坐的真正的艺术地位。中国人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把绘画和书法视为姐妹艺术,合称为“书画”,几乎构成一个单独的概念,总是被人们相提并论。假如要问二者之中哪一个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回答毫无疑问是书法。于是,书法成了一门艺术。它丰富的传统,与得到的尊崇,以及人们对之投以的满腔热忱和献身精神,都丝毫不亚于绘画。‎ 书法代表了韵律和构造最为抽象的原则,它与绘画的关系,恰如纯数学与工程学或天文学的关系。欣赏中国书法,是全然不顾其字面含义的,人们仅仅欣赏它的线条和构造。在这绝对自由的天地里,各种各样的韵律都得到了尝试,各种各样的结构都得到了探索。正是中国的毛笔使每一种韵律的表达成为可能。而中国字,尽管在理论上是方方正正的,实际上却是由最为奇特的笔划构成的,这就使得书法家不得不去设法解决那些干变万化的结构问题。于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 中国书法的美在动不在静,由于它表达了一种动态的美。迅捷稳重的一笔之所以是完美的,是因为它是速度和力量的象征。不能摹仿,不能更改,因为任何更改都会带来不和谐。这也是为什么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非常难学的原因。它最为明显的特征,不是努力抚慰我们的心灵,而是竭力刺激我们的感官,由于这一原因,对中国书法及其万物有灵原则的研究,归根结底也就是在万物有灵或韵律活力的原则指导下,对自然界韵律所进行的再研究,它会为现代艺术开辟广阔的前景。‎ ‎(节选自林语堂《书法、绘画、建筑与中国人的艺术生活》)‎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有一项是 A.要弄懂中国的艺术,必须从中国人的韵律和艺术灵感的来源谈起,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韵律问题。‎ B.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艺术常常把女性作为灵感的来源,而中国艺术家则满足于赏玩一物一虫。‎ C.书法给中国人提供了基本的美学概念和理念,中国人通过书法才学会了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 D.中国书法的美在动不在静,它表达的是一种动态美,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与形式上的和谐匀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有一项是 A.中国艺术家或艺术爱好者在赏玩一幅顽石图时会得到一种奇异的快感,这种快感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原则密不可分。‎ B.要想谈中国的艺术,必须得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因为中国人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 C.中国的建筑也是艺术的体现,不管是牌楼、亭子还是庙宇,它们的和谐感与形式美,都是来源于某种中国的书法风格。‎ D.因为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意识,在中国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学习它就是学习形式与韵律的理论。‎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人们把绘画和书法相提并论,但由于书法有着丰富的传统,得到了人们对它的尊崇,也就获得了高于绘画的地位。‎ B.由于书法代表了韵律和构造最为抽象的原则,所以欣赏中国书法艺术,仅仅欣赏它的线条和构造就能够领略其艺术美。‎ C.中国书法中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等美感,实际是书法家在解决汉字笔画的结构问题时创造出来的。‎ D.和谐、匀称、对比、平衡等这些书法艺术中的美学观念,可以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也同样运用于其他艺术欣赏。‎ ‎【答案】(1)B;(2)D;(3)A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B项说法错误,相关的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是“西方艺术总是到女性人体那里寻求最理想、最完美的韵律,把女性当作灵感的来源。而中国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则通常满足于高兴地赏玩一只蜻蜓、一只青蛙、一只蚱蜢或一块嶙峋的怪石。”‎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中信息能力。本题D项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是“学习书法艺术,实则学习形式与韵律的理论,由此可见书法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甚至可以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本类题,一定要仔细到原文中去印证。本题A项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是“由于毛笔的使用,书法便获得了与绘画平起平坐的真正的艺术地位。”‎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比如本题A项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是“由于毛笔的使用,书法便获得了与绘画平起平坐的真正的艺术地位。”‎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王振义:让癌细胞改邪归正 ‎1985年,年仅5岁的小静患上了晚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住进医院时出血严重,家人已经绝望了。关键时刻,医生给孩子用上了王振义教授研制成功的一种全新疗法:全反式维甲酸治疗。7天后,奇迹出现了:小静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 20多年过去了,小静依然健康地生活着。‎ ‎“小静是我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第一个病人。在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这是我最感欣慰的。”王振义教授回忆道。‎ 治疗白血病一般有两条研究途径:一是化疗,杀死白血病细胞。另一途径是诱导分化,将恶性的白血病细胞转变为良性细胞。在儒家“改邪归正”思想的影响下,王振义率领的研究组选择了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的途径。他的研究组证明全反式维甲酸在体内可使新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向成熟细胞分化。‎ 王振义从1982年就开始指导研究生开展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研究,以后又开展肝素对血小板和巨核细胞刺激作用的研究。1997年应邀与沈志祥合写了《巨核细胞与血小板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变化》一文,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被邀在国际刊物上撰写有关血液学的论文。他与李家增、阮长耿等合作编写的《血栓与止血》,经过多次修订,已成为我国在这领域中的代表性专著。‎ ‎2002年,王教授指导的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有一个抗白血病药物的水溶性差,实验效果很不理想,课题组陷入了停滞。听说郑州大学的教授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当时已78岁高龄的王教授执意要亲自上门请教。郑州大学接待的同志听了随行人员的介绍,怎么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位朴素和蔼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院士。这么一位著名的医学家怎么可能这么虚心地上门求教呢?人们从这件事中看到了一名科学家虚怀若谷、诚实谦逊的大家风范和品格。‎ 王振义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也是一名成功的教育家。60多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血液学专家。‎ 陈竺、陈赛娟夫妇不会忘记,是王教授手把手地指导他们进行血液病理生理的实验,耐心为他俩补习专业外语,后来又一起撰写论文。王教授每一次都坚持把他们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了最后!这为当时年仅31岁的陈竺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1984年,王教授力荐陈竺夫妇赴法留学。1989年,陈竺、陈赛娟夫妇俩学成回国,继续在导师指导下工作,并最终开辟出一块令人瞩目的基因研究新天地。‎ 在学生们的眼中,王振义是一位谦逊、豁达的长者,是一位严谨求实的学者,是一位爱才惜才的大师。‎ 王教授的客厅里挂着一幅《清贫的牡丹》,他说:“ ”‎ ‎(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相关链接]‎ 记者:前不久您被评为“感动上海”的十大人物之一,您有何感想?‎ 王振义:我获评的原因之一应该是在我处理“豆瓣奖”的问题上,得奖后我把450万元捐给了医院,用做学科发展,还有50万元按照贡献的大小分配给了我和我团队中的研究人员,这种做法得到大家的肯定。我没有把钱放在第一位,如果我把钱放第一位的话,很多事情都可能会发生偏离。我认为钱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感情和人的爱心是无限的。当你生命终了的时候,上帝不会问你有多少钱。‎ ‎(选自人民日报主办的《健康时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是王振义研制成功的一种全新疗法,用来治疗白血病,7天后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 B.在儒家“改邪归正”思想的影响下,王振义率领的研究组选择了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的途径,将恶性的白血病细胞转变为良性细胞。‎ C.王振义执意亲自到郑州大学请教,当时,他已经是78岁高龄,接待的同志都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这一事件反映了王振义教授虚怀若谷、诚实谦逊的品德。‎ D.本文分别从医学和教育两个方面突出了王振义教授所取得的成绩及做出的贡献,结尾的那幅《清贫的牡丹》对王振义的人格起着很好的映衬作用。‎ ‎(2)王振义教授为医学科学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3)王振义说“我相信做人最本质的东西: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答案】(1)A ‎(2)①研究成功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全新疗法:全反式维甲酸治疗.②撰写了有影响力的医学论文和著作.③甘为人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血液学专家.‎ ‎(3)含义:做事情要有不断攀高的雄心,看重事业;做人要有一种自我约束,看淡名利.‎ 王老一心扑在事业上,“让癌细胞改邪归正”就是他的雄心壮志,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作为著名医学家,遇到问题时还亲自到其他大学请教,反映了以事业为重的品质;与学生发表论文时,总是把自己的名字署在最后,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的心态.‎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中信息能力。本题A项说法不正确,以偏概全。“7天后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只是患者小静的治疗表现,而不是普遍现象。‎ 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先确定答题区域,然后仔细阅读选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相对应的信息,与选项仔细核对判断正误。信息筛选题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本题属于局部信息筛选。A项,说法以偏概全。“7天后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只是患者小静的治疗表现,而不是普遍现象。‎ ‎(2)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王振义教授为医学科学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是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能力。答题时注意“为医学科学事业做贡献”。究成功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全新疗法、撰写了有影响力的医学论文和著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血液学专家,这些都属于为医学科学事业做贡献。‎ ‎(3)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王振义说‘我相信做人最本质的东西: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是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本题,首先答出对王振义这句话的理解,然后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自己为什么认为这句话王振义表达的是这个意思,也就是王振义一生中是如何践行这据说所表达的意思的。其实王振义这句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要胸怀壮志(高大的志向),看淡名利(把名利当成流水)。其实这句话反映了王振义的做人原则。结合文章中有内容,分析王振义是如何践行这一做人原则的。‎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一根绳子 今天是镇上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从口袋里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搜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搜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又立即四处讲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 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节选自《外国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小说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绳子”为线索,布置全局,结构全文。全文围绕一根小小的绳子,描写一个 老实人的悲剧,故事娓娓道来,不露痕迹,使精巧、奇特出于自然。‎ B.小说以一根绳子为题,反映荒唐混乱的世风,揭示重大的社会道德问题,如果以“老 实人的故事”为题,过于直白,无法增强小说意蕴的深刻性。‎ C.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 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D.小说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把一根绳子的故事作为透视点来窥视大千 世界,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反映普遍的社会现实,‎ ‎(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B.小说通过奥士高纳大爷的悲剧,展示了把诚实厚道、纯朴善良看做违反常理的畸形社会道德观念。‎ C.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爷的 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 的必然结果。‎ D.这场悲剧乡政府是发难者,官方的压制,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 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奥士高纳大爷忧郁而死的是众人的嘲笑和奚落。‎ E.这篇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巧妙地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3)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士高纳大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BE;‎ ‎(3)①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封闭落后的乡村,愚昧蛮横的群众,烘托出奥士高纳其实也是一个愚昧落后、心胸狭窄的农民.起悲剧命运跟他的这个特点有紧密关系.②动作描写:如对“奥士高纳捡绳子”的细节描写,刻画出勤俭、自尊而又狭隘的特点.③心理描写:如对奥士高纳被冤枉后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伤透了心的心理描写,刻画出其诚实而又狭隘的性格特点.④次要人物烘托:如对“马具商”“其他村民”的描写,烘托出奥士高纳其实也是愚昧蛮横的人;‎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关于小说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C项,“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与“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错误,小说把作者自己的爱憎、褒贬寄托在情节中,体现出对人物的深深同情,没有讽刺之意,也并非冷峻,而是将激情隐藏在内容的描写之中。‎ ‎(2)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项,“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不准确,主要反映的应是当时法国社会的道德堕落问题。C项,“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错误,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而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D项,“这场悲剧乡政府是发难者”错误,马具商是发难者。“致使奥士高纳大爷忧郁而死的是众人的嘲笑和奚落”不正确。致使奥士高纳大爷忧郁而死的外部力量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具商的诬告,二是政府的审问,三是周围群众的嘲笑和奚落。这些力量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无形的网,其核心又是社会道德败坏,尔虞我诈,缺乏信任,以及周围群众的冷漠、麻木、缺乏同情心。故选BE。‎ 点睛: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3)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士高纳大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 ‎,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文章里的形象,在此基础上感悟任务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文章内容相结合。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塑造”,不仅仅是概括出形象,还要“简要分析”是如何塑造出奥士高纳大爷这样一个法国社会中勤俭、诚实的农民的。答题时首先确定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侧重点,然后确定小说是采用何种方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最后分析归结答案。比如把奥士高纳大爷置于特定社会环境中,采用了大量的动作、心理描写,并通过塑造马具商、村民等形象来衬托奥士高纳大爷的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杲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 ‎【注】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②赔累:赔钱亏累。‎ ‎4.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B. 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C. 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D. 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 “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 “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 “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 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C. 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呆,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D. 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2)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答案】4. D 5. D 6. C ‎ ‎7. ①张先生卓越出众,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 ‎②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镇城,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 ‎【解析】‎ ‎4.‎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根据句子大意断句。本句答题意思是:贾汝翼拒绝王果赠送礼品,惩罚王杲违抗命令,实在是伸张了国威,(贾汝翼)如果因为这个而被罢免,这是升降边将都由敌人主导了。我认为应该命令王果送还俘虏掠夺去的人和物,否则调兵剿灭他,不要姑息而积下祸患。据此,句子可以断开为: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呆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故选D。‎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目,必须多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并结合文章内容来判断。本题D项,说法错误。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本题C项,“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错,应是皇帝下令逮捕赵完。‎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句子遵遁直译的原则,要落实好重要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第一句翻译关键点为:“卓荦倜傥”“识”“利器”“见”;第二句翻译关键点为:“黜”“具”“经画”。还要注意句子意思表达的流畅。‎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张生”“平阳堡”“正安堡”。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考中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地巡抚李秋被免职,大学士高拱想用张学颜,有人怀疑张学颜(的能力),高拱说:“张先生卓越出众,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侍郎魏学曾稍后到达,高拱迎接并问:“谁可以担任辽地巡抚?”魏学曾思考很久,说:“张学颜可以。”高拱高兴地说:“相契合了。”于是把张学颜的名字呈上去,升任右佥都御史,任辽东巡抚。‎ 辽东镇边界长二千多里,城寨有一百二十所,三面与敌人相邻。官兵七万二千人,每月供给大米一石,折合银子二钱五分,马匹冬天、春天供给草料,每月折合银子一钱八分,即使年成好也不够维持几天。从嘉靖戊午年大饥荒,三分之二的士兵、马匹逃走死亡。前任巡 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安抚集聚,没有恢复全盛时期的一半。接着由于饥荒、旱灾,饿死的人很多。张学颜首先请求救济,充实军队,召回流亡迁徙的百姓,整修兵器,购买战马,严明赏罚。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镇城,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 建州都督王杲因为向投降的人索要财物而没有得到,就进入抚顺抢劫,守将贾汝翼指责他。王杲更加恨了,约了各部落做强盗,副总兵赵完指责贾汝翼挑起事端,张学颜上奏说:“贾汝翼拒绝王果赠送礼品,惩罚王杲违抗命令,实在是伸张了国威,(贾汝翼)如果因为这个而被罢免,这是升降边将都由敌人主导了。我认为应该命令王果送还俘虏掠夺去的人和物,否则调兵剿灭他,不要姑息而积下祸患。”赵完害怕,赠送金貂给张学颜,张学颜揭发他,皇帝下令逮捕赵完,而发布命令给王杲,按照张学颜的计策办。各部落听说大军将要出动,都逃窜藏匿在山谷。王杲害怕,十二月约了海西王台送还俘虏、物资讲和,张学颜因此安抚他。‎ 当时张居正掌握国政,认为张学颜精于心计,十分倚重信任他。张学颜写了会计录用来查考核算出纳。又上奏一条条详细地测量土地的条例,处理两京、山东、陕西功臣皇族的庄田,清理超额、脱漏、假借各种弊端。又贯彻到全国,获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多万顷。百姓穷困赔钱亏累的,用湖陂赋税来抵偿。从正德、嘉靖耗费亏空以后,到万历十年,被认为最富裕,张学颜出过力。‎ 张学颜八次上疏请求退休,朝廷允许他退休回去。在家中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①‎ 唐·李嘉祐 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 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 黄霸⑦初临郡,陶潜③未罢官。‎ 乘春务征伐,谁肯问凋残。‎ ‎【注】①江阴,唐朝江阴县,诗人时任江阴令。 ②黄霸,汉代大臣,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治为当时第一。③陶潜,东晋诗人,为彭泽令时,“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8. 第二联两句中的“惨”和“寒”两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9. 本诗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8. “惨”‎ ‎,凄惨、惨淡,或者暗淡,表现出了诗人看到花后的一种心理;“寒”,寒冷,凄苦,表现出诗人听到鸟叫声后的一种心理感受。两个词传神地表现了当地的荒凉以及战乱给百姓生活造成的破坏。 ‎ ‎9. 写出了一片荒芜、萧条凄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憎恶,对百姓的同情。‎ ‎【解析】试题分析:‎ ‎8. 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题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这首诗词中的哪个字是诗眼(词眼)? 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与其它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答题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义)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景)‎ 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 步骤三、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意境、感情) 。该题中考核 “惨”和“寒”, 应把握词性,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试题分析:‎ ‎9. 该题考核诗歌景象与情感表达。首联中“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前句是直接看到的,后句说不忍看,却偏还要看,江村的残破避无可避,直击人心。颔联是本诗的精华所在,可见诗人遣词造句的功力。前句是视觉的感受,花色本不会因为战争而有所改变,但在诗人看来,人民的悲惨境遇却通过花色反映了出来,赋予的花色别样的意味。后句是听觉的感受,虽然写的是声音,却同样赋予了鸟鸣声以感情色彩,一个寒字,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情。颈联和尾联隐约地表达了乱后初定,诗人意图收拾残局,重新经营民生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局的无奈和彷徨。不过李嘉祐并没有机会重整江阴了,因为当年春天,他就升官去当台州刺史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全诗品味情感;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如本题中“空”“ 不忍看”起到了暗示的作用。四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 根据语义补写句子 ‎(1)《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的景物特在,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形象刻画自己幼年寂寞、孤独惨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2). 外无极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篇名句默写能力。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潦、暮、期、僮、茕等。‎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冷脸 冯骥才 ‎(1)南门外有位铁匠,四十多岁,怪人,他从来不笑,脸总阴着,外号冷脸。他不是脾气怪才没笑脸;他打小就没笑过,无论嘛事,人都笑了,甚至捧腹大笑,笑破肚子,他也不笑。他那张脸就像用铁皮敲出来的盘子,又黑又硬,赛个铁面面人。‎ ‎(2)没人知道他的事。后来,不知打哪儿传出一段他不会笑的根由,说他爹是钉马掌的,他四五岁时候,站在一边看他爹钉马掌,那马忽然犯起性子,一尥蹶子,后蹄子踢在他脑袋上,他挺在床板上不动劲不睁眼,滴水不进。大夫来一号脉,说没命了,顶多三天阎王爷就把他领走;可三天后他没走,还有气,七天过后,居然睁开眼醒过来,翻身下地,走路说话吃喝拉撒一切照旧,就少一样——不会笑了;人说他的笑脸给阎王爷留下了。这说法听起来像那么回事,对不对,没人敢去和他核对。 ‎ ‎(3)不会笑是怪人,怪人还有更怪的事,就是好听相声,怪不怪事?听相声就为了笑,他不笑听相声为了嘛?练笑吗?谁也弄不明白。‎ ‎(4)冷脸不赌不嫖不贪杯,干完活,有点清闲,就钻进说相声的园子,找个凳子一坐,听几段。园子里的人都认识他那张半死不活的冷脸,这张脸好像专和说相声的找别扭;说相声就怕人不乐,你不乐等于人家的包袱不哏,活儿使得不绝,栽人家面子。在天津卫,谁要和说相声的作了对,就找几个人坐在园子里死活不乐;成心呛火。这一来,冷脸可就跟说相声的。较上劲了。天津说相声的高手如林。开头,一个个跑到南门外来,看谁能把冷脸逗乐了,结果个个丢盔卸甲,掉头回去。于是南门外有句歇后语:说相声逗冷脸——自找别扭。‎ ‎(5)只有冷脸自己不知道这句话。‎ ‎(6)北京挨着天津,这怪人怪事传到北京的相声圈子。北京有不少高手;不信世上还有一个逗不乐的人,就来了一逗哏一捧哏的两位。这两位早先在厂甸、天桥一带扬名立腕。先甭说“说学逗唱”的功夫都是超一流,单凭长相就不一般。逗哏的又高又瘦,像个瘦猴,人偏姓侯;捧哏的又矮又肥,像个胖猫,人偏姓毛,江湖给他俩一个绰号叫“毛猴”。北京不是还有种拿蝉蜕做的那种人见人爱的小玩意儿”毛猴”吗?这外号就在北京叫得山响。毛猴来到天津,在南门外的喜福来开说。头一天,台下就坐满了人。冷脸听到信儿也来了。‎ ‎(7)不少人都知道毛猴是冲冷脸来的,只有冷脸自己完全不知道。‎ ‎(8)毛猴上来,在台上一站,一高一矮一瘦一肥一精一傻,就惹得哄堂大笑。毛猴他俩往下十看,心里咯噔一下,满屋子七八十张热烘烘笑脸里,有张脸赛铁板;又黑又硬又阴冷,甭打听,这就是那个冷脸。他俩想:今儿是不是真遇到克星了?可是毛猴是二十年老江湖,嘛都见过,先不管这脸,轻轻快快有说有笑之间,啪地甩一个包袱,甩得意外、漂亮、逗哏,人全笑了,惟独冷脸不笑。毛猴目光都扫见了,相互递个眼神,表面不当事,接着说笑,不经意中又使一个包袱,这包袱使得又巧又妙又绝,看出了老到,引得大家大笑,可冷脸还是没笑。毛猴见于,还不当事,接着再来;下边的包袱是毛猴拿手的——听一百次得笑上一百次。毛猴一使,全场爆笑,笑声要掀去屋顶,毛猴再看,冷脸居然赛个睁着眼的死人。‎ ‎(9)毛猴觉得不好,知道今儿弄不好要栽在天津卫了。心里没根,接下去就有什么算什么了。老段子、新段子、文段子二荤段子,加上不停的现挂,直说得脑门流汗,嗓子冒烟,冷脸还是那张冷脸。最后,那个逗哏的瘦猴索性对着冷脸抖一个砸锅卖铁似的包袱,说:“这位爷,您要是再不笑,我俩可真要脱裤子了。”‎ ‎(10)全场又一阵大笑。冷脸忽然站起身,板着面孔拱拱拳说:“您二位说得真棒,谢您们了二我退了。”话说完,起身离座走了。到了也没露出个笑脸。毛猴两个站在那儿下不了台,这算栽到家,只好耷拉脑袋回北京。‎ ‎(11)自打毛猴走后,没人再敢往南门外说相声。人们把冷脸愈说愈神,好像冷脸是天生的相声杀手。可奇怪的是打那天起,不单南门的相声园子,全天津的相声园子里,没人再见过冷脸。有人说他远走高飞了,可有人说他哪也没去,还在南门外打铁,只是决不再听相声了。‎ ‎(选自《小说月报》2015年底10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2)段记叙冷脸不会笑的传说,既让读者了解到他因曾受到过严重伤害而不会笑的真正原因,也为人物蒙上一层神秘面纱,生动有趣,吸引读者。‎ B.第(9)与(10)段中,冷脸在观众面前被毛猴当做“包袱”笑料,实在难为情,但为了风度,还是用反讽的语气称赞毛猴的表演,板着脸,带着怨恨离场。‎ C.毛猴竭尽所能,用高超的艺术表演,逗得观众开心不已,但就是不能令冷脸发小。在第(8)段中,观众的开心与冷脸的冷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小说着意刻画“冷脸”肖像,表现人物对生活的冷峻态度。由“赛个铁面人”“赛个睁着眼的死人”等肖像描写,可见冷脸迟钝麻木,心如死灰。‎ E.小说叙事以本色皮朴素的白话口语为主,深入了大量的地方方言,读来别具风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凝练传神地塑造出独特的人物形象。‎ ‎(2)小说在刻画冷脸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文中两个划线句子分别独立成段,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谈谈作者这样处理的妙处。‎ ‎(4)这篇小说含蓄丰富,发人深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从中得到的两点启示。‎ ‎【答案】(1)CE;‎ ‎(2)①冷面如铁,阴沉黑硬.他从来不笑,脸总阴着,又黑又硬又阴冷,别人听相声放声大笑,惟独他赛个睁着眼的死人,即使退场时,也没有笑脸.‎ ‎②喜听相声,热爱生活.他好听相声,有点清闲,就钻进说相声的园子.听相声就为了笑,而笑是对生活热爱的表现;虽然他冷脸不笑,但内心还是渴望笑声,热爱生活.‎ ‎③心思细腻,心地善良.毛猴精彩的相声逗得观众开心不已,却在冷脸身上栽了跟头.面对毛猴的讨饶,冷脸明白自己成了看热闹的主角,主动称赞对方,起身离场,为对方找台阶.在知道自己成了相声杀手、没人敢往南门外说相声时,为观众和演员考虑,从此不再进相声园子.‎ ‎④自尊自爱,情趣高雅.冷脸不赌不嫖不贪杯,只有干活的空闲去听听相声;在知道自己成了别人的谈资、相声杀手时,马上主动离场,放弃自己的喜好,再不进相声园子.‎ ‎(3)①两个句子独立成段,前一句交代冷脸不知道当地人对他冷脸如铁的议论,后一句交代冷脸不知道毛猴是冲着他来的、观众是在看他和毛猴之间较量的热闹.‎ ‎②两个句子为后文冷脸明白毛猴的表演目的和观众看热闹的心理,并主动称赞,起身离场作铺垫(伏笔);‎ ‎③前文两句交代冷脸不知道,后文却没有点明冷脸知道,只是在情节内容中自然明确,这种处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丰满,主题含蓄深远,引人深思.‎ ‎(4)①放手也是一种爱(从冷脸的放弃进相声园子的角度);‎ ‎②微笑面对生活(从冷脸成为别人看热闹的角度反向);‎ ‎③冷峻也是个性(从冷脸面对生活的冷峻角度);‎ ‎④包容和尊重(从观众看热闹的心态角度);‎ ‎⑤功利的艺术,终会伤害观众,失去观众(从毛猴等表演者的目的,最终失去观众冷脸的角度);‎ ‎⑥生活不全是笑声(从冷脸和观众的角度).‎ ‎【解析】‎ ‎11. 试题分析:A项,冷脸不会发笑的真正原因谁也不知道,文中对传说只是表述为“这说法听起来像那么回事,对不对,没人敢去和他核对”。B项,联系后文冷脸再不去相声园子的情节,可以看出,冷脸称赞对方是真心的,为对方找台阶,并没有带着怨恨。D项,冷脸虽然冷面如铁,但并不意味他没有生活热情和丰富的内心活动,他喜欢听相声,他能从毛猴的讨饶中分析自己的处境,并主动称赞对方,起身离场,再也不进相声园子。‎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在内容上,两个句子都强调了冷脸的不知道,有利于塑造冷脸的心思细腻,心地善良,自尊自爱的形象;在结构上,从后文冷脸的离场来看,此处起着铺垫作用,同时冷脸两次不知道,与其表现相对比,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小说主题的能力。答题时,要根据小说中冷脸的人物形象和众人的形象,联系社会现实,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探究小说的主题,然后根据自己生活实际,阐述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给自己的人生启示,只要能符合原文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 ‎1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 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 ,又和病人家属做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 ,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B.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C. 老谋深算 深思熟虑 深谋远虑 D.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老谋深算”指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①句形容“经验丰 富”的主教练,符合语境。“深思熟虑”指深入细致的考虑,侧重形容人思考的深入、时间 久,符合②“经过几天”的语境。“深谋远虑”指周密的计划、往长远里考虑,符合③“早 在上个世纪末”就提出“战略措施”的语境。答案为 C。‎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纪念抗曰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 来的最大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C. 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D. 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语病,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A项语序不当,应将“从现在起到年底”放到“将承办”之前,并将“年底”后的逗号删去。C项不合逻辑,主客颠倒,最后一句应改为“这类形象会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D项主语残缺,“因加大”前应补出主语“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如果一味的升级南海问题并诉诸于武力,“两会”提出的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一系列富民强国的大政方针就无法落实。‎ B. 当前,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风险和难题。‎ C. 现今很多青少年学生发生脊椎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坐姿不端正等诱发的。‎ D.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瑜伽已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一项重要运动,在人们保持身体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答案】D ‎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5.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随着社会文化网络的不断更新发展,如今他已 ① 是某种单一的技术或应用的代名词, ② 涵盖了几乎所有网络形式, ③ 以新型的网络化思绪引领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新时代。 ④ 社会化网络看似包罗万象。 ⑤ 社会化网络的发展却有迹可遁, ⑥ 经历了一个从技术到理念、从虚拟到现实的延伸转化过程。‎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不仅 还 同时 所以 ‎/‎ 并且 B 不再 而是 并且 尽管 但 其中 C 不但 也是 因而 虽然 但是 ‎/‎ D ‎/‎ 同时 因此 尽管 然而 更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考查虚词的使用,这个题目属于近几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过的考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 ‎ 使用关联词语的句子往往比较复杂。同学们在使用关联词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里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正确运用关联词语,首先必须懂得各类关联词语的作用。 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例如:“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取得胜利。”这个句子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可以看作是并列关系。二、要注意配对使用关联词语。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三、关联词语的位置不能放错。例如:1.虽然天气十分寒冷,却清洁工流下了汗。 “却”表示转折的意思并没有错,可是,一念原句就给人不通顺的感觉。如果把“却”放在“清洁工”之后,句子就通顺了。 五、不要滥用关联词。例如:1.他自己不跟老师讲,并且要我讲。2.我的成绩差,可是我能虚心地向老师请教,但是诚恳地向优秀同学学习,所以我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句应该是转折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滥用“并且”,使语意表达不清,应把“并且”改为“却”。 第二句,滥用“但是”,应删去。‎ ‎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这个世界上,智慧的人很多,愚蠢的人也不少。这智慧的人与愚蠢的人的区别,①。其实,从某些方面来说,智慧与愚蠢的区别更接近于聪明和糊涂的区别,而不是有知与无知的区别。聪明和糊涂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知识,②。没有知识只是无知,无知可以通过从各处获取知识来改变。但是,即使有知识,如果不明事理,那么积累再多的专门知识,③。‎ ‎【答案】①经常被误认为就是有知和无知的区别,②而在于是不是明事理,③也还是无法改变一个人的糊涂或愚蠢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解答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填写,本题主要围绕智慧与愚蠢的区别是否是有知和无知的区别来谈到。‎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作文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也有人说,不要以吃苦为荣,吃苦是为了享福。‎ 对此,你怎么看?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阐述你的见解。‎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自古才子出寒门”范仲淹两岁时丧父,年幼时稠的一点的稀饭都没有吃过;明朝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 · 高曾贫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常靠弟弟的接济;苏联作家高尔基曾是一名流浪儿……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发育,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终长成参天大树,开出灿烂的花朵,贫则思变,他们的实力充分的证明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孟子曾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正如孟子所说上天将会把重大的责任降给那些敢于吃苦的人,“未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只要你吃得了苦,在挫折面前决不低头,终有一天你会取得成功。‎ 当你看到天空的霸主雄鹰在天空翱翔时,你可曾想过他们的艰难困苦。鹰的翅膀很容易老化,在老化之后他们的身体便会变得笨重不再擅长飞行,如若不及时处理的话他们便会死亡。可他们不愿沉沦,他们用自己的喙把老化的羽毛一根根的拔下,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对于我们人来说也是很难忍受的,可是他们为了生存与繁衍,默默地忍受着。正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所说的那样。只有勇于吃苦吃得下苦才能做出一番事业取得成功。‎ 丛林万物,适者生存,没有智慧的便会消亡。就像做加减法那样,敢于吃苦的便做的是加法,不敢吃苦的边做的是减法,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选择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为什么两者间会产生天壤之别呢?鹰生存在悬崖峭壁之上,身体弱小但他选择了加法,他获得了轻盈的尾羽和翅膀,坚硬的喙与爪,凛然于天地间十分威武;而住在隧洞里的鲶鱼,终年不见天日,索性失去了一双明眼,失去了游回大海的可能…… ‎ 同学们你们是想凛然于天地还是想蝇营狗苟的生活?我定然会选择前者,让我们坦然的面对挫折,敢于吃苦,吃尽了苦中苦,才能成为人上人,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苦尽甘来……‎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写作能力。立意前首先要明确材料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材料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具体分析。本题的材料告诉我们要不断吃苦,只有吃苦才能成就人生。据此,可以有以下立意:①吃苦对人成长的进步意义;②为什么要吃苦?③吃苦与人成长的关系。‎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