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50 KB
  • 2021-06-08 发布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线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枣庄市滕州一中2020届高三线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正常状态下,每个人保持着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当遇到紧急事件时,这种内在的平衡就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的反应,竭尽全力地应对突发事件,进入应激状态。不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决定个体应激反应能力的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前者主要指个体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适应能力,后者指客观环境的条件等。从反应结果上看,一次应激事件后,一类反应是恰当的、适应性的,应激事件后个体得到成长和锻炼。另一类反应是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其结果留下创伤。人格越是强健者,越是以前者反应为主,乐观豁达的人能相对客观地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在SARS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应。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忐忑不安,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另一方面源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鼓励个体认识自己的这种心理冲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受和理解,就越意味着能承受和消化它。同时,如果有了充分准备,尽可能将未知的因素变成可控制的因素,恐惧心理就会减轻。因此需进行知识和技能储备、身体和心理储备。二是挫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度带来的挫败感、与家人分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因此,要对被感染SARS的真实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估,熟练地操作隔离等防护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病毒,承认个人的局限性,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部分的无能。越是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就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积极学习新技能。作为医务人员,需要足够的共情能力,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及时体察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治疗,但也要有能力将自己的情感与病人分离开来,接受现实的局限性。‎ ‎(摘编自《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07期,杨蕴萍《由SARS认识应激与应激反应》 )‎ 材料二:‎ - 24 -‎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日前,记者采访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编委会主任游旭群教授。  ‎ 记者:当意外来临,焦虑、恐慌是人们最主要的情绪,疫情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有哪些?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 游旭群:疫情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这两天大家特别关心疫情信息,因信息不够明确会产生认知冲突、无所适从等,都属于认知上的变化;同时,情绪上容易紧张、恐惧,甚至是抑郁愤怒;从行为方面来看,大家的生活也会出现很大变化,出行受限、社交减少等。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恐惧会加剧我们对疫情的非理性认知,生活的变化又会加剧情绪的紧张感等。‎ 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的群体,他们在心理反应上必然存在差异。对待重度应激反应,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手段和诊断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对普通人群来讲,应激反应比较弱,未达到临床标准,自我心理健康评估时,可以依据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生理活动正常,关注睡眠饮食是否规律、免疫力是否下降;二是情绪反应适度,是否存在过度焦虑、持续抑郁、易激怒现象;三是社会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封闭、兴趣减退等现象。通常来讲,只要这几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就无须过度关注和紧张。‎ 记者:最急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又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游旭群: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两个群体:一是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二是在救治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最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 一般来说,从两个层面获取心理支持:一是个人层面,通过个人努力、充分调动个人资源进行自我支持和维护。二是社会层面,有效利用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团体获得更多可靠的信息支持,通过家庭、亲人、朋友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政府部门、所在社区、工作单位等获得更多的组织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6日)‎ 材料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虑、恐慌之中。这不仅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而且长时间、聚焦式的心理恐慌会对整个社会机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 - 24 -‎ 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类分级服务;二是专业、有序、符合伦理要求。当前的心理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实施,必须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为求助者提供针对性服务。各部门各类组织有效协同、高效协作,为个人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但是短板也仍然存在,以心理援助热线为例,目前各地社会组织,已经支持建设了几百条心理援助热线,但缺少统一管理,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对服务质量很难进行有效评估。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演进,心理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变化。接下来应注重从"介入式危机干预"转向"恢复性危机干预"。‎ 社会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信息传播。媒体在信息传播时,要强化事实,多一些科学知识和防控进展、展现国家力量和人性光辉的内容,从而引导民众建立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结合疫情防控,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1日)‎ ‎1. 三则材料对"应激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疫情引发的心理恐慌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应激状态持续太久,会对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心理疏导必不可少。‎ B. 全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在应激事件中需强健人格,乐观豁达,客观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C. 应激反应是一种内在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紧急调动生理、心理系统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 D. 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应激反应必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类组织针对个体开展分类分级服务。‎ ‎2. 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最需要心理支持,下列各项中不能使其获取心理支持的一项是 A. 通过听音乐、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向朋友倾诉,甚至是大哭一场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B. 不断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疫情信息,关注疫情的报道,了解科学知识,多读病毒科普,学习应对方法。‎ C. 腹式呼吸、冥想、正念、肌肉放松、积极想象,通过视频等方式向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爱。‎ D. 借助网络、电话疏导热线、自助咨询App等向心理学界寻求心理援助,获取心理健康知识。‎ ‎3.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4 -‎ A.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推进,生活将逐步恢复正常,但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应注重"恢复性危机干预",重建公众心理健康。‎ B. 面对疫情,不仅需要医学防控,也需心理防"疫",材料一有关"应激与应激反应"的表述为材料二和材料三陈述心理防"疫"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C.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会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给公众带来心理影响,并且三者相互影响,因信息不够明确,容易导致紧张,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 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从而避免预期性焦虑。‎ ‎4. 材料二和材料三虽然都选自《光明日报》,并且都围绕"心理防'疫'"来谈,但是在行文思路和表述重点上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5.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假若你是一位地方主政者,该采取哪些措施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 ‎【答案】1. C 2. B 3. D ‎ ‎4. 行文思路:材料二作为访谈录,以问答式行文;材料三作为新闻评论,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层层推进,论述观点。‎ 表述重点:材料二围绕疫情对个人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给予心理支持来谈;材料三更强调疫情来临时对社会心理的引导。 ‎ ‎5. 提醒媒体及时发布明确信息,确保公众知情;限制公众出行,减少社交,但要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对感染的重症患者及时施救,对他们及其亲人提供心理支持;给一线医护工作者提供安全保障和心理支持;让有关部门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协调各部门和组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结合疫情防控,预防为主,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C项,“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说法错误。原文材料一是“竭尽全力应对”,从反应结果看分为“恰当的,适应性的”和“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 故选C。‎ ‎【2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B项,“不断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疫情信息”说法错误。利用社交媒体获取信息,这一部分信息真假难以辨别,如果是虚假信息,就可能很难获取心理支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D项,“从而避免预期性焦虑”说法错误。“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旨在避免挫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相关内容在材料一第二段。‎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基本能力。要在通读全篇的前提下进行概括。此题有两小问,行文思路可以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不同的文体形式进行概括。材料二是访谈录,围绕“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这个问题,通过记者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编委会主任游旭群教授以问答式行文。材料三是新闻评论,新闻评论与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本篇行文在首段提出观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然后指出“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最后提出“结合疫情防控,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表述重点可以结合“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等内容概括得出。‎ ‎【5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该采取哪些措施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结合“这两天大家特别关心疫情信息,因信息不够明确会产生认知冲突、无所适从等,都属于认知上的变化”分析可推知,要提醒媒体及时发布明确信息,确保公众知情;结合“从行为方面来看,大家的生活也会出现很大变化,出行受限、社交减少等”分析可推知,限制公众出行,减少社交,但要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结合“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度带来的挫败感、与家人分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分析可推知,对感染的重症患者及时施救,对他们及其亲人提供心理支持;结合“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两个群体:一是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二是在救治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最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分析可推推知,给一线医护工作者提供安全保障和心理支持;结合“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但是短板也仍然存在”分析可推知,让有关部门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协调各部门和组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结合“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分析可推知,结合疫情防控,预防为主,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男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山的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 24 -‎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对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建国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 - 24 -‎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身居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是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面对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山的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 ‎(文章有删改)‎ ‎6. 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了井冈山的竹子,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是一样的,都能使人产生敬畏之情。‎ B. 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突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德。‎ C. “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 D. “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下文“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说法虽然看是矛盾,实际主题一致都表明了作者对井冈山的敬畏之情,前者的“命”是一种崇高的使命,后者“命”是作者拒绝所谓的“命运”安排,自觉接受革命先烈的使命教育。‎ ‎7. 下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意,为下文做铺垫。‎ - 24 -‎ B. 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两个方面表现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 C. “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 D. 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独到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8. 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述。‎ ‎9.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 ‎【答案】6. A 7. C ‎ ‎8. ①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②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 ‎ ‎9. ①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②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意志坚定、不畏牺牲的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③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说法错误。作者对家乡楚雄的竹子和井冈山的竹子感情并不一致,家乡的竹子让人亲近,井冈山的竹子让人敬畏。‎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C项,“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说法错误。是革命老人曾志“魂归井岗”。‎ - 24 -‎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或内容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概括出写了什么内容,然后从结构、手法、主题等角度分析其作用。本题题干“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述”,首先看曾志与井冈山的竹子之间的关联。作者说“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而曾志正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她的身上正体现除出了井冈山竹子的精神。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再看效果。比起光写竹子,曾志属于具体体现竹子精神的人物,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先找“敬畏”的原因。在作者眼里,“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可见,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除了这些竹子之外,井冈山最令人敬畏的应当是以曾志为代表的革命战士,“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可见这些革命者具有多么崇高的品质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是令作者敬畏的又一个原因。再分析“心安”的原因。开头作者说“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通过这次到井冈山学习,作者见到了魂牵梦绕的井冈山,看到了心心念念的“井冈山翠竹”,见到了曾志的墓碑,了解了她的事迹,“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点睛】文学类选择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 - 24 -‎ ‎)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 24 -‎ B.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国王年幼或空缺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 避席,是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 而伏于地。‎ C. 孤,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谷”等。也用于一方之长的称谓。‎ D. 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意为拜两次,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之患。‎ B. 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建言太子丹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来避免因收留樊将军给秦国借口。‎ C. 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担心田光不担大事,谨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田光羞愤自刭而死。‎ D. 对于太子的建议,荆轲一开始没同意,太子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2)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14. 太子丹想让荆轲实现的计划具体是什么样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10. A 11. C 12. C ‎ ‎13. ‎ - 24 -‎ ‎①虽然如此,我不敢因为我精力不如以前就荒废了国家大事。庆幸的是我要好的朋友荆轲可以为您所用。‎ ‎②希望你马上去拜见太子,说我(田光)已经死了,以此来表示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露出去。 ‎ ‎14. 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劫持秦王。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如果不行,趁势就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君臣会互相猜疑。可以凭借这样的机会,使得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一般考核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本题,“太子容之”。“太子”是主语,故不能断开,排除B;“寒心”明显不能分开,据此排除D;“又”表示列举另外的情况,宜在句首,排除C。‎ 译文:樊於期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燕太子接待了他,太傅鞫武劝他说:“您不能收留。秦王暴虐无道,一直怨恨燕国,本来就很让人害怕的了,更何况又听说樊将军躲在我们这里呢!这就是所说的把肉扔在饿虎出没的小路上,祸患一定无法挽救了!‎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说法错误。“伯”是自称而不是谦称。‎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要对文言文的大意有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担心田光不担大事,谨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田光羞愤自刭而死”说法错误。田光以死封口,解除太子丹和荆轲的后顾之忧,并非忧愤难当。‎ 故选C。‎ - 24 -‎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得分点:“乏”,荒废;“善”,要好 第二句得分点:“愿”,希望;“过”,拜访;“明”,表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本题题干“太子丹想让荆轲实现的计划具体是什么样的?请结合文本分析”,结合“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分析可知,太子丹想让荆轲实现的计划具体是: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劫持秦王。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如果不行,趁势就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君臣会互相猜疑。可以凭借这样的机会,使得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 ‎【点睛】文言文正确的阅读方法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初读全文,把握大意。这一步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内容,能读懂六七成即可。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骤中,需逐一落实试题涉及的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既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译文:‎ 秦国就要灭掉六国,秦兵已经逼近易水,害怕亡国之祸就要降临燕国。太子丹为此而担忧。‎ - 24 -‎ 樊於期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燕太子接待了他,太傅鞫武劝他说:“您不能收留。秦王暴虐无道,一直怨恨燕国,本来就很让人害怕的了,更何况又听说樊将军躲在我们这里呢!这就是所说的把肉扔在饿虎出没的小路上,祸患一定无法挽救了!即使有像管仲、晏婴那样的谋士,也不能为您出谋划策。希望太子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以便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并且向西与韩、赵、魏三国结盟,南边与齐国和楚国联合,北边与匈奴单于结交,这样才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太子丹说:“太傅的计划要实现所需的时间太久,我心里忧闷烦乱,恐怕等不及了。而且不只是这样。樊将军在诸侯中走投无路,投靠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受到强秦的胁迫,便抛弃我所同情的朋友,把他推到匈奴去,现在是我拼命的时候了。希望太傅重新考虑。”鞫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深谋远虑,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 太子跪拜上前迎接,很恭敬地退着走为田光引路,跪着把坐席擦干净,田光坐好以后,看左右没有人,太子便离开座位,毕恭毕敬地请教说:“燕国和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够想想办法。”田光说:“我听说,千里马精力旺盛的时候,一日可行千里;到它精力衰退的时候,劣马也可以跑在它前面。现在太子听到的是我精力旺盛的情况,却不了解现在我精力已经消耗完了。即使如此,我不能因为精力已经消亡就耽误国家的大事。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能够通过先生结交荆轲,可以吗?”田光说:“可以。”‎ 田光去见荆轲,说:“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国没有人不知道。我向太子举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遵命。”田光又说:“希望您马上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表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说完就自刎而死。‎ - 24 -‎ 荆轲见到太子,告诉他田光已经死了,转达了田光的临终之言。太子拜了两拜,双腿跪行,泪流满面,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我之所以告诫田光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实现重大的计划罢了。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没有泄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定后,太子离席,给荆轲叩头,说:“田先生不知我是个无能的人,让您来到我面前,愿您有所指教。这真是上天可怜燕国,不抛弃他的后代。如今秦国贪得无厌,野心十足,如果不把天下的土地全部占为己有,不使各诸侯全部成为自己的臣下,它是不会满足的。现在秦国已经俘虏韩王,占领了韩地,又发兵向南攻打楚国,向北进逼赵国。王翦的大军已逼近漳水、邺城,而李信又出兵太原、云中。赵国哪里能抵抗秦国的攻势,一定会投降。赵国向秦称臣,大祸就落到燕国头上了,燕国国小力弱,多次遭受兵祸,现在就算征发全国力量也不可能抵挡住秦军。诸侯都屈服于秦国,没有谁敢和燕国联合。我私下考虑能得到天下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这些厚礼,我们就一定能如愿以偿了。如果能劫持秦王,让他归还侵占的全部诸侯土地,就像当年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那就更好了;如果秦王不答应,那就杀死他。秦国的大将在国外征战,而国内又大乱起来,那么君臣必定会相互猜疑。趁这个机会诸侯就可以联合起来,势必击破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但不知道把这个使命托付给谁,希望先生您给想个办法。”过了一会儿,荆轲才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上前叩头,坚决请求荆轲不要推辞。荆轲这才答应下来。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书愤 宋·陆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①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注释]①宗父: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 ‎15.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是说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充满血腥的景象前所未闻,写出了战祸的惨烈。‎ B. 颔联中“遗民”指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陆游有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C. 颈联大意为:上天后悔兴起这场祸乱,有一天终会驱除敌虏,谁又忍心让百姓离散呢?‎ D. 尾联“祝炉熏”,诗人凭“炉熏”而“祝”,焚香祷告,表现出诗人因报囯无门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16. 诗歌题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何而“愤”。‎ ‎【答案】15. D 16. ①国家破碎,山河分裂,外族入侵,战祸惨烈,百姓遭殃;‎ ‎②统治者昏庸,纵有宗父和岳飞那样的抗金名将,却未能顺应民意,收复失地;‎ ‎③自己虽有报国的精神意志,却年老体衰,力不从心。‎ ‎【解析】‎ ‎【15题详解】‎ - 24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消极情绪”错误。尾联诗人虽年老体衰,但尚凭精意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不能说是消极情绪。‎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本题要求分析诗人为何而“愤”,需要结合题目、作者、注释和关键诗句理解。首先分析题目“书愤”,可见本诗表达的主旨情感就是“愤”;再分析作者,作者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报国;再分析关键句“山河自古有乖分”,指南宋进兵入侵,国家分裂的现状;“京洛腥膻实未闻”表现了战祸惨烈;“宗父”“岳家军”的典故表现统治者的昏庸;“白首自知疏报国”抒写诗人暮年空有报国之志;“尚凭精意祝炉熏”表达诗人为国家前途命运而担忧。据此分析即可。‎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融情入景,把思古之幽情寄寓流水、衰草等意象之中,含蓄凝练。‎ ‎(3)毛泽东主席有诗云:“无限风光在险峰。”《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说明了这种道理。‎ ‎【答案】 (1). 冰泉冷涩弦凝绝 (2). 凝绝不通声暂歇 (3). 六朝旧事随流水 (4). 但寒烟衰草凝绿 (5).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6). 常在于险远 - 24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或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凝,衰,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不是雕虫小技,而是 。我们常说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一百回的《西游记》,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所谓"回"就是"回目",又称章回题目,是章回小说的典型特征。在章回小说由民间说书艺术雅化为文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回目形式由单句发展为偶句,字数也由 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1),而且也便于追求文字和音韵上的形式美。‎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作为杰出代表的四大名著是典型的章回体小说,即每一回的标题都是一副词句工整、前后相衡的对联。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因为就大多数回目而言,句子可长可短,结尾可平可仄,句式灵活多变,与诗的形式并不相同,反而与对联更为 。在章回小说的每回之前,(2),让读者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 统观阅读小说回目,还可以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枝独秀 错落有致 吻合 如果 B. 一枝独秀 参差不齐 契合 不但 C. 独树一帜 错落有致 吻合 不但 D 独树一帜 参差不齐 契合 如果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被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B. 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C. 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D. 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20. 请在文中(1)(2)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24 -‎ ‎21. 许多回目本身就可以当作言辞优雅、意境生动的名联来欣赏。下面选取了《红楼梦》三个回目,请你从中任选一个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加以赏析。‎ ‎(1)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2)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3)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膳”‎ ‎【答案】18. D 19. C ‎ ‎20. ①不但易于较完整地概括每回内容 ‎②均有一副标明篇章内容的对联 ‎ ‎21. ①“花解语“指袭人情真意切劝慰宝玉爱惜自己明德上进;“玉生香“指宝黛二人情投意合笑诉情话;此处“花解语”“玉生香”巧用双关生动形象,用叠词“切切“绵绵”表现人物情感,温馨细腻。‎ ‎②分别写薛宝钗戏蝶与林黛玉葬花两个情节。薛宝钗雍容华贵,容貌妩媚,体态丰腴,此处以杨玉环代指;因为林黛玉婀娜多姿,外表秀美,姿态轻盈,以赵飞燕代指。这样回目更加幽情含蓄,增添诗意。‎ ‎③大观园迎来一场瑞雪,如银装素裹的“琉璃世界”,恰巧栊翠庵中红梅怒放,呈现出“白雪红梅”的诗意画面;大家欢聚一堂的时刻,贾宝玉与史湘云一对哥姐欢快地偷烧鹿肉。诗情画意之雅境与偷食“腥膻“之俗景,雅俗共赏,相映成趣。‎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语境是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自成一家,故选“独树一帜”,排除AB。‎ 参差不齐:指长短、高低、大小不齐。错落有致:布局交错纷杂,但极有情趣。此处指字数多少不齐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故:参差不齐,排除C。‎ 契合:符合。吻合:完全符合。不但:表递进关系。如果:是假设关系。‎ 故选D。‎ ‎【19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然后联系上下文,审读原文语句,确定语意关联,再次对比选项,找出差别,认真推敲之后确定答案。‎ A项,“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被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残缺介词造成偷换主语;‎ B项,“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残缺介词造成偷换主语;‎ D项,“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的最后残缺介词“中”,偷换主语。‎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侧重于语意简明、连贯、得体。答此类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根据前后语境的需要综合分析作答。‎ ‎①承接“字数也由参差不齐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应指出其好处,联系后句“而且也便于追求文字和音韵上的形式美”,应是不但易于较完整地概括每回内容;‎ ‎②承接“在章回小说的每回之前”,联系后句“让读者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应是均有一副标明篇章内容的对联。‎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回目,要掌握小说内容,结合修辞手法,从内容和形式上具体分析。选取自己最喜欢的的回目,根据回目概括故事内容的特点,可以结合回目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出代表的内容,指出其表达的效果。‎ ‎【点睛】语境补写答题技巧:‎ ‎1、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2、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3、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 24 -‎ ‎①流行语的变迁与时代发展休戚相关。②从“互联网十”‎到“区块链”,③日新月异的革新不断增加着生产生活的疆域。④从“港珠澳大桥”到“两弹一星”,⑤中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⑥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的因素。⑦流行语选择愈多样、变化愈快速,⑧越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进步的多样性,⑨越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 ‎【答案】①“休戚相关”改为“息息相关”;③“增加”改为“拓展”;④“从‘港珠澳大桥’到‘两弹一星’”改为“从‘两弹一星’到‘港珠澳大桥’”;⑥删去“的因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词语运用及修改病句。看词语运用是否准确首先要理解词语意思,其次要结合语境;判断句子是否有语病,可以用语感分析法和句子成分分析法。‎ ‎“流行语的变迁与时代发展休戚相关”中“休戚相关”意思是“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而这里是强调流行语的变迁与时代发展关系紧密,应用“息息相关”。‎ ‎“增加……疆域”搭配不当,应将“增加”改 为“拓展”。‎ ‎“从‘港珠澳大桥’到‘两弹一星’”不符合时间顺序,应改为“从‘两弹一星’到‘港珠澳大桥’”。‎ ‎“是因为……的因素”句式杂糅,删去“的因素”。‎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林语堂说:“目光放远一点,你就不伤心了。”‎ 钱钟书说:“目光放远,万事皆悲。”‎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读了上面三句话,你有什么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24 -‎ ‎【答案】例文 爱生活的“不完美”‎ 朝阳、希望、落叶、离愁、风雨、坎坷……这就是生活。寒来暑易,时光如流,生活没有停止过。正是这样才使得它丰富多彩,神奇奥妙。但生活也有“阴晴圆缺时”,它并非理想主义者眼中那样的完美。‎ 有时生活会逼迫你不得不交出权力,不得不放走机遇。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取舍。放弃,并不意味着失去,只因为有放弃才会有另一种获得。要想采一束清新的山花,就得放弃城市的舒适,要想成为一个运动健将,就在放弃白嫩的肤色,要想有永远的掌声,就得放弃眼前的虚荣,船舶放弃安全的港湾,才能在深海中收获满船鱼虾。人生很难事事皆如人愿,生活总是不能过于完美。‎ 造物主赐给我们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却没有创造一种完美无憾的生灵。君子兰雍容华贵,但不那么香;茉莉香气袭人,却不怎么艳丽;玫瑰倒是色香气俱佳,可是浑身是刺。人没有绝对的完美,水没有绝对的纯净,鸟没有绝对的自由,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事,每一物都完美无缺。‎ 昙花的生命短暂而丰盛,每一个看过昙花开放的人都赞叹它的美丽,不忍它的凋谢。在春天发芽的绿叶,却要随秋风逝去,美好的东西总是不能长久。但是,有时候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去看待事物,或许你会发现这种不完美也是一种美。‎ 有些生命朝生暮死,但树叶毕竟比它们幸福,树叶春生秋逝,但人类也毕竟比它们幸福,何必哀叹人生苦短,只要你有一种乐观的心态。‎ 这个世界上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假如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残废,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 我们不能否认鲜花与荆棘相伴,也不能否定阳光与风真诚同在,更不能否定成功与失败并存。‎ 我们应该微笑着去歌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命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要埋怨生活中太多的曲折。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没有壮观,生活若总是那么完美,那么意义何在?如果你非要找到完美,完美就在你心中。‎ 某些杂质原本就是组成美好的元素,人生原本就不必太提纯,不是吗?‎ ‎【解析】‎ ‎【详解】‎ - 24 -‎ 本题考查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本题为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林语堂的话启示我们,很多时候目光要长远一点,不要为一时的失败而太过失望,要相信风雨过后会是彩虹,没有过不去的坎。钱钟书的话是说若是我们目光太过长远,预见了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那么我们就会伤感不已。其实不用太过在乎结果,重要的是过程,是成长。罗曼罗兰的话更加具有哲理,生活也许并不如我们想的那样好,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热爱它。就像一件事也许你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一样东西,你再怎么努力,也触及不到。我们深知这些,难道我们就不努力了吗?所以对待生活,我们要爱它的“不完美”,要热爱它,要不断向着前方出发。‎ ‎【立意】1、风雨过后会是彩虹;‎ ‎2、失败也是一种成长,过程远远重于结果;‎ ‎3、热爱生活,爱它的“不完美”。‎ ‎【素材】以前的时候特别害怕失去,不管是物质还是感情,后来经历的多了,钱没过,也被人孤立和离弃过,渐渐的学会了独撑和豁达。如今再也不担心谁会走,再也不担心会变穷,因为知道失去的自己依然可以再挣回来。对自己有信心,就是最大的安全感,无需外物来证实和陪衬。‎ 虽然人言,刻意寻找的东西是找不到的,世间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不过我始终相信,你要的,岁月都会给你,莫急。‎ 人出生两次吗?是的。头一次,是在人开始生活的那一天;第二次,则是在萌发爱情的那一天。——雨果 要生活得漂亮,需要付出极大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释。‎ 当你什么工作皆不想做,或人生每一桩事皆有极大的不情愿,在这时刻,你最好去流浪。去千山万水的熬时度日,耗空你的身心,粗砺你的知觉,直到你能自发的甘愿的回抵原先的枯燥岗位做你身前之事。‎ 真正的下定决心,就是不露痕迹。每次决定时的高调,都是自己内心的心虚。真正的忘记一个人,真正的开始一件事,都是不想说,都是什么都不说。      ‎ 一个人在适当的时期可以染上爱情,就像传染上麻疹一样,然后也会像麻疹病人一样,靠一贴牛油和蜂蜜的合剂,在婚姻的怀抱里舒舒服服地渡过难关,从此不再传染上。‎ - 24 -‎ ‎——约翰·高尔斯华绥      ‎ 其实你对别人好,别人心里都会记着,这个世界上白眼狼少,多的还是像你我这样,有点笨又不愿虚情假意的人,一时半会儿找不到报答的方式,也不想说一些漂亮的场面话,但心里始终是记着的,知道自己欠了别人,满满的感激,大大的欢喜,不知如何表达而已。‎ ‎【结构】例文开篇指出生活虽然丰富多彩,神奇奥妙但也有“不完美”,例举“君子兰”“茉莉”“玫瑰”“昙花”这些美好的事物也有不完美,指出“不完美也是一种美”,要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不要哀叹人生苦短。例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结构全文。‎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 ‎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