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 M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专题二 词语与标点符号
——侧重于情境设置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练真题 明考情
一、(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5分)
近两年,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可谓亮点突出。该节目以博物馆为主题,以文物为线索,每件文物绑定一位与之气质相符的嘉宾,他们或娓娓道来地讲述文物的历史,或扮成古人演绎国宝故事,串联起国宝的前世今生。近两年来,该节目收获了大量粉丝。许多观众表示,从《国家宝藏》中看到了文化自信。
[甲]近期发布的《中国文化综艺白皮书》显示,在关于“文化综艺节目的什么要素最吸引你”的调查里,“精神内涵”“价值导向”成为受访者的首选,选择“节目创新性”的比例也接近六成。[乙]白皮书还显示,相比娱乐综艺,观众对本土原创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满意度更高,据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文化类综艺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丙]有导演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传达“硬知识”并不需要站在娱乐节目的对立面,而是需要借鉴娱乐节目,找到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硬知识”软化,确保节目的文化表达流畅而轻快。
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娓娓道来 B.演绎 C.而是 D.喜闻乐见
解析 “娓娓道来”,连续不断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后面不能接宾语,且“娓娓道来”与后面的“讲述”重复。
答案 A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解析 乙句主语为“白皮书”,谓语“显示”的内容应到“满意度更高”结束;“据此”以后的内容不属于“显示”的内容。故“满意度更高”后的逗号应改为句号。
- 61 -
答案 B
二、(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3~4题。(5分)
在第55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中国插画展现场的观众络绎不绝,显示出各界对中国插画现状与发展的关切。[甲]什么是插画?插画就是出版物中的插图:一本书如果以插画为主,以文字为辅,就被称为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让不认字的孩子“读”出其中蕴涵的深意。[乙]在各色画笔下,蝴蝶、花朵、叶子、大树等跃然纸上,孩子可以对色彩、实物进行认知学习。在学校里阅读的绘本,父母在家里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如此一来,孩子在幼儿园抑或在家里,都拥有一个语言互通的环境。[丙]“绘本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但绘本的发展还需加快步伐。”书展上多家出版社的负责人都持类似观点。当然,关于绘本创作者,需要观照的,不仅有儿童心灵成长的需求,还有成年读者的精神世界。
3.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络绎不绝 B.跃然纸上 C.关于 D.观照
解析 关于:引进关涉的对象。此处主要考查“关于”和“对于”两个词的区别。表示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引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该语境是要指出对象“绘本创作者”,所以只能用“对于”。
答案 C
4.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解析 冒号不正确,可改为句号。“插画就是出版物中的插图”一句已经完成了对“什么是插画”的解释,其后面的内容是在说什么是“绘本”,是另外一层意思。
答案 A
三、(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5分)
有人曾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称为“智慧争夺战”。[甲]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开启了“人脑项目”,集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为一体,试图从科学高地上把握技术。这种“智慧竞争”不只是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自我赶超,更包括心理与情绪在内的自我认知。
让这场智能革命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红利,这是时代付与我们的使命。[乙]不管达到临界值,超过人类智能总和的“奇点时刻”
- 61 -
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丙]这或许才是人类认识自己、激发潜力的关键所在。
5.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启 B.付与 C.不管 D.独一无二
解析 “付与”应为“赋予”。“赋予”是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付与”是交给,如:将货款付与对方。
答案 B
6.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解析 乙句最后一处逗号应为顿号。
答案 B
析考情 巧指导
浙江省高考语文在词语和标点知识的考查中,采用的是综合考查的方式。给出一段文字,对段落文字中的部分词语的运用和标点的运用进行辨识,试题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分为两小题,字词的运用是3分,标点的运用是2分。试题一般出现在词语综合运用的第二题,以第二、第三小题的形式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和标点,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词语标点的综合考查,需要注意词语的释义以及使用的环境,在语段中是否符合表达的意思。对词语的辨析应从词义(词义范围大小、词义侧重点、词义的轻重等),词语的用法(词语的搭配习惯、语法功能、适用对象等),词语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几个方面考虑。标点符号的考查,要区分开不同的标点符号的运用方式,注意细节,语句在表达时,能否准确无误使用标点。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多留意和积累相关的知识技巧,才能做到有条不紊,胸有成竹。
- 61 -
考点突破一 词语的辨析与使用
突破点一 近义实词——3角度巧辨析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近几年高考对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动词、形容词,偶尔也会涉及名词。
实词的考查以近义词辨析为主。要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效果更加鲜明生动。辨析近义词,辨异是重点,但要辨异首先要求同。所谓求同就是要找到一组近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异。辨析近义实词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
角度1:从意义辨析
(一)看词义轻重
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
如:诬蔑、诬陷
辨析:这两个词都有“硬说别人做了坏事”之意,但“诬蔑”指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程度较轻;“诬陷”指妄加罪名,进行人身陷害,程度较重。
【依法小试】
1.请给下面的句子选用恰当的词语。
(1)这么晚了还放收音机,会________别人休息的。(妨碍 妨害)
(2)在瓜果蔬菜上喷洒农药,会直接________人们的健康。(妨碍 妨害)
解析 “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
答案 (1)妨碍 (2)妨害
(二)看适用范围
有很多近义词适用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总的方面,有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部分。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
- 61 -
如:边疆、边境、边界
辨析:这三个词表示的范围越来越小。“边疆”指比较边远的靠近国界的区域,范围大,同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边境”指靠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同时这个概念比较具体;“边界”仅指一条界线,范围最小。
【依法小试】
2.请给下面的句子选用恰当的词语。
边城明净的________,教化着朴实的人们。(风光 景象)
解析 “风光”即风景,指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还表现景象对人的积极影响,其使用范围比景象大。故选“风光”。
答案 风光
(三)看表达侧重
对近义词词义的辨析,关键是分析不同语素的意义。辨明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意义,词义的侧重点也就清楚了。
名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的事物、现象的特点方面。如“场面”与“局面”都指“在一定环境中呈现出来的情况”,但“场面”重在指“一定场合下的情况”,而“局面”重在指“一个时期内事情发展变化所呈现出的状态”。
动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动作的方式、方法或动作的结果方面。如“沉思”“深思”“寻思”这一组词,都有“注意力集中,仔细思考”的意思,但“沉思”重在思考的“全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再如“扩大”与“扩充”都有“向外发展”的意思,但“扩大”重在“由小到大”,“扩充”重在“增长充实”。
形容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状态和性质方面。如“陡峭”与“峻峭”,前者重在“陡直”,后者重在“高峻”;“冷僻”和“冷落”,前者重在“偏僻,不熟悉”,后者重在“不热闹,不热情”。
【依法小试】
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庄严雄伟的吴哥窟毫无疑问是柬埔寨最受欢迎的旅游________。
(2)家住黄金路的张师傅认为,山体如此________,雨水一灌就容易发生坍塌。
A.景色 峻峭 B.景点 陡峭
- 61 -
C.景点 峻峭 D.景色 陡峭
解析 (1)“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根据句意,应选“景点”。(2)“陡峭”重在“陡直”,“峻峭”重在“高峻”。根据句意,应选“陡峭”。
答案 B
角度2:从用法辨析
(一)看适用对象
有很多实词有特定的适用对象。辨析适用对象的差异也是区分实词的方法之一。主要看词语是用于自己还是用于他人,是表谦称还是表敬称,是适用于一般对象还是适用于特定对象。
如:爱护、爱戴
辨析:两者都可以用于人,但“爱戴”只用于下对上,“爱护”用于同志之间或上对下,有时还用于物,如“爱护公物”。
【依法小试】
4.请给下面的句子选用恰当的词语。
临别在即,没有什么礼物可以相赠的,这支笔我敝帚自珍多年,现________于你,希望你不要嫌弃。(馈赠 惠赠)
解析 “惠赠”是敬辞,多用于别人送给自己的东西;“馈赠”指的是赠送(礼品),没有谦敬之分。根据语境应选“馈赠”。
答案 馈赠
(二)看成分搭配
在语言实践中,词语之间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词语的搭配,一要合乎事理,二要合乎习惯。
如“颁布”同“法令、法规、条例、纲领”等词语搭配,其对象是群体;而“颁发”同“勋章、奖状、证书”等词语搭配,其对象是个体。
【依法小试】
5.请给下面的句子选用恰当的词语。
韩国外交部官员12月29日表示,韩国________了一艘悬挂香港旗帜的船只,称这艘船涉嫌违反联合国安理会对朝制裁规定,公开向一艘朝鲜船只输送石油。(扣押 扣压)
- 61 -
解析 “扣押”指扣留,拘留,其搭配对象是物或人;“扣压”指扣留下来不办理,其搭配对象多指物品,如文件、意见等。
答案 扣押
(三)看词性语法
根据词性可以判断某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词的语法功能,从而准确辨析词义。
如:启示、启事
辨析:“启示”是启发的意思。作动词时,可作谓语;作名词时,可作主语或宾语。“启事”是刊登或张贴出来的声明,属名词,作主语或宾语,如:征文启事、寻物启事。
【依法小试】
6.请给下面的句子选用恰当的词语。
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______的作品来的。(品味 品位)
解析 “品味”一般做动词,“品位”是名词。“高”是形容词,只能修饰名词。
答案 品位
(四)看习惯用法
有些词语意义虽然接近,但其习惯用法不同。
如:捉摸、琢磨
辨析:“捉摸”习惯上用于否定句,“琢磨”习惯上用于肯定句。
【依法小试】
7.请给下面的句子选用恰当的词语。
联赛开始一个多月以来,“鹰眼”判罚屡次引起争议,关于它的________声从来没断过。(置疑 质疑)
解析 “质疑”,提出疑问;“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式)。根据语境,应选用“质疑”。
答案 质疑
角度3:从色彩辨析
(一)看感情色彩
从感情色彩论,词语可分为褒义(含肯定、赞许、喜悦的感情)、贬义(
- 61 -
含否定、贬斥、憎恶的感情)和中性(既不明显褒奖,也不明显贬斥)三种。
如“牟取”与“谋取”,“牟取”含贬义,而“谋取”属中性词。
【依法小试】
8.请给下面的句子选用恰当的词语。
(1)江苏一位区环保局局长因________排污不达标的造纸厂被判刑。(爱护 庇护)
解析 爱护:爱惜并保护。褒义词。庇护:袒护。贬义词。根据句意,应选“庇护”。
答案 庇护
(2)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发展壮大只能走西方国家已经走过的对外侵略扩张、掠夺资源、先污染后治理以及社会两极分化的老路,这显然是________和荒谬的。(果断 武断)
解析 说某人办事“果断”,是褒奖;用“武断”一词,则含有贬斥、否定或憎恨之意。根据句意,应选“武断”。
答案 武断
(二)看语体风格
语体指为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言体式,一般分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较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
如“见面”和“会见”,“办法”和“措施”,“害怕”和“恐惧”,都有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之分。“盐”和“氯化钠”,则是一般用语和专业术语的区别。
【依法小试】
9.请给下面的句子选用恰当的词语。
(1)会晤中,两国领导人共同________了今后双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一系列问题,并就许多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商量 磋商)
解析 “商量”是口头用语,“磋商”是书面用语。根据语境,应选“磋商”。
答案 磋商
(2)思考了一夜,爷儿俩决定明早________进城买粮种。(动身 启程)
解析 “启程”书面语色彩浓,“动身”口头语色彩浓。结合语境,当选“动身”。
答案 动身
- 61 -
[对点演练]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某饮食服务公司由于狠抓管理,杜绝铺张浪费,三个月下来,仅办公经费一项就________了五十万元。
②小说中的典型形象虽然有生活的________,但仍属于虚构的形象。
③出了差错,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老是埋怨别人,________责任。
A.结余 原形 推脱 B.节余 原型 推脱
C.结余 原型 推托 D.节余 原形 推托
解析 结余:动词为结算后余下,名词为结算后余下的钱、物等。节余:动词为因节约而剩下,名词指节余的钱或东西。①应用“节余”。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含贬义)。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②应用“原型”。推脱:推卸。推托:借故拒绝。③应用“推脱”。
答案 B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研究报告认为,目前________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市场壁垒主要有这几种:产品注册、出口文件问题及海关规范,SPS协议技术壁垒,运输及搬运规范,投资与融资问题,等等。
②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__,而是要在新的条件下继续深入地学习。
③尽管这只是一次________,但民警与保安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A.妨碍 终止 演练 B.妨碍 终止 演示
C.妨害 中止 演示 D.妨害 中止 演练
解析 “妨碍”侧重于“碍”,指阻碍,干扰;“妨害”侧重于“害”,指损害,有害于。①句结合语境,应选“妨碍”。“中止”侧重于“中”,中途停止;“终止”侧重于“终”,结束。②句结合语境,应选“终止”。“演练”侧重于“练”,即训练,练习;“演示”侧重于“示”,示范。③句结合语境,应选“演练”。
答案 A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61 -
①《××市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经市政府批准,从2020年5月1日起正式________。
②为加快推进麻城市创新________先导区建设,该市着力破解阻碍创新发展的瓶颈。
③市财政局通过集中培训的措施,让操作人员理解和________财政业务,提高了操作技能。
A.施行 试验 熟习 B.实行 实验 熟悉
C.施行 实验 熟习 D.实行 试验 熟悉
解析 “实行”“施行”都是动词,都有“行动、做”的意思。前者偏重于用实际行动去实现,后者指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实验”“试验”都有“实际做”的意思。前者指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活动,后者指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熟悉”指知道得清楚、详细,应用范围广,可以用在人、事、物上;“熟习”指熟练地掌握或了解很深刻,应用范围窄,一般用在业务、学问、技术操作上。
答案 A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针对众多作家指责百度文库侵权的问题,百度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将百度文库中文学作品附带的大部分________回报给版权方。
②对学生的教育,如果在生活上“怀里抱着走”,在课业上“鞭子赶着走”,那么将________无穷,很难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
③每次会议,闫书记都鼓励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他常说:人民的事业需要我们讲真话,而不负责任的________是事业的绊脚石。
A.效益 祸害 附和 B.收益 祸害 附会
C.收益 贻害 附和 D.效益 贻害 附会
解析 效益:效果和利益。收益:生产上或商业上的收入。此处意思应是“文学作品附带的大部分收入”,选“收益”较好。“祸害”的意思为损害,“贻害”则是留下祸害的意思。此处用“贻害”较好。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附会:把没有关系的事物说成有关系,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说成有某种意义。根据语境确定选“附和”。
答案 C
- 61 -
突破点二 近义虚词——5角度巧辨析
虚词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虽然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虚词往往没有实在意义,使用十分灵活。要想准确辨析或使用虚词,可从以下五个角度入手:
角度1:看词性异同
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只有把握了词性,才能准确使用。
例如:“固然”和“诚然”都可充当副词,但“固然”还可充当连词,表示承认某种事实,引起下文转折,如“你的意思固然不错,但我觉得还是有值得商榷之处”。与之相似的虚词混用情况有:必须(副词)——必需(动词),特别(副词)——甚至(连词)等。
【依法小试】
1.请给下面的句子选用恰当的词语。
(1)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________会飘落几片雪花,更平添了几分寒意。(偶尔 偶然)
(2)教育方式的创新________重要,但更须警惕为创新而创新的偏执做法。(固然 诚然)
解析 (1)“偶然”和“偶尔”都含有“有时候、不经常”的意思。但“偶尔”常作副词,修饰动词;“偶然”常作形容词,修饰名词。句中用于修饰“飘落”,所以应选“偶尔”。(2) “固然”能做连词,引起下文转折,而“诚然”不能。根据语境,上下句之间有转折的逻辑关系,应选“固然”。
答案 (1)偶尔 (2)固然
角度2:看搭配情况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能与“反而”搭配。常用成套关联词语如下:
表并列的
一方面……另一方面…… 有时……有时…… 既(又)……又…… 不是……而是……
- 61 -
表选择的
不是……就是…… 是……还是……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表递进的
不但……而且…… 尚且……何况……
表转折的
虽然……但是…… 尽管……可是……
表条件的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总是……
表假设的
如果……那么…… 即使……也……
表因果的
因为……所以…… 既然……就……
【依法小试】
2.请给下面的句子选用恰当的词语。
(1)在气温接近或超过37 ℃时,皮肤不但散热功能减弱,________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而且 反而)
(2)重要的东西有时也会迟来一步,无论是爱情________生活。(和 还是)
(3)久在南国,我已切身感受到江南文化的典雅和细腻,然而________江南绿油油的稻田多么迷人,我________不能忘掉西藏的青稞。(不管……也 尽管……还)
解析 (1)“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当前后分句意思相反时,“不但”则与“反而”搭配。根据句意,应选“反而”。(2)“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和”搭配。根据句意,应选“还是”。(3)“不管……也”是非条件复句,意指排除一切条件,也要实现某种结果或达到某种目的;“尽管……还”表示转折,意思是前一分句陈述的事实作为条件所形成的结果,与后一分句所形成的结果是相反关系。应选“不管……也”。
答案 (1)反而 (2)还是 (3)不管……也
角度3:看语气辨析
主要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是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是不如前者强烈。如:
过去有多少难关都闯过来了,难道不能克服眼前的这点困难吗?
今天他没来,莫非生病了不成?
【依法小试】
3.请给下面的句子选用恰当的词语。
(1)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________学习外语呢?(何况 况且)
- 61 -
(2)老张去,________老刘去?(或者 还是)
(3)他是刚进车间的新工人,做起活来________慢一些。(未免 不免)
解析 (1)“况且”常与“还”搭配;“何况”可用于反问,“况且”不能。因此,应选“何况”。(2)“或者”只能用于陈述语气,此处应用“还是”。(3)“未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他是刚进车间的新工人”正是“做起活来慢”的原因,此处是对“他”的客观评价,没有批评的语气。因此,结合语气判断,应选“不免”。
答案 (1)何况 (2)还是 (3)不免
角度4:看表达关系
虚词有用来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的作用,所以可以通过辨析词语、句子之间的关系辨析虚词使用是否恰当。
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依法小试】
4.请给下面的句子选用恰当的词语。
(1)________路途遥远,他还是坚持要去。(虽然 即使)
(2)________路途再远,我也要去。(虽然 即使)
(3)如果没有优良的花卉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专业规模和品牌,________有再好的气候和再廉价的劳动力,也无法带来产业的快速提升。(即使 虽然)
解析 (1)“路途遥远”是事实,根据句意,应选“虽然”。(2)“路途再远”是假设,根据句意,应选“即使”。(3)“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其所表示的条件,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与下句的“也”属固定搭配。“虽然”往往与“可是”“但是”连用,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甲事而不成立。故应选“即使”。
答案 (1)虽然 (2)即使 (3)即使
角度5:看位置辨析
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
【依法小试】
- 61 -
5.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________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做最后决定。(由于 至于)
解析 “至于”表另提一事,用在后一分句开头,应该放在“哪所”前。“由于”只能用于前一分句。
答案 至于
[对点演练]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芙蓉街如潮的人流渐渐退去了,午夜的空寂也一样属于它,作为济南最具地域特色的一条老街,它繁华,又________于此。
②德国战后全民反思二战罪行,相比之下,日本政府却缺少德国人反省战争的勇气,不但不反省,________否定战争罪行,没有承担战争责任的起码道德。
③杨振宁说,科学研究________需要研究者的态度、见识、胆略和洞察力,但如果没有文化涵养的支撑,再优秀的研究者也难以收获成功。
A.不只 反而 纵然 B.不止 反而 固然
C.不止 而且 固然 D.不只 而且 纵然
解析 ①“不止”一是指继续不停,二是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不但,不仅。 根据语境应选“不止”。②“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 “而且”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根据语境应选“反而”。③“固然”一是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二是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纵然”即使,表假设关系,根据语境应选“固然”。
答案 B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有人说一幢楼的住户顶一个村庄,能节省很多土地;也有人说平房比楼房更方便,村庄是一种乡情的纽带……合并村庄这________是件大事,要全盘考虑。
②看起来这次考试你比他________差一点,其实两人旗鼓相当。
③这几天我正专心致志地写论文,却________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毕竟 多少 往往 B.究竟 多少 常常
C.毕竟 稍微 常常 D.究竟 稍微 往往
解析 “毕竟”,副词,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究竟”,副词,一般用在问句中。所以应选“毕竟”。“多少”可指不定的数量;“稍微”
- 61 -
表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旗鼓相当”表示差别不大,应该用“稍微”。“常常”一般指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且时间相隔不久;“往往”表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由“这几天”可知是近期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不是时常存在这种情况,应该用“常常”。
答案 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次“双十一”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波及面广,其原因________很多,比如媒体披露真相滞后、少数商家乘机利用等,但归根结底,是群众的盲目所致。
②2020年浙江省高等院校录取28万人,高考录取率________与去年持平。
③据美国媒体披露,多年来,巴基斯坦为了确保核武器的安全,还采用了部件分散配置的方式。这样,________个别部件遭遇不测,________难以变成核弹而造成不良后果。
A.当然 大致 不仅 而且
B.固然 大致 即使 也
C.固然 大概 即使 也
D.当然 大概 不仅 而且
解析 “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当然”表示应当这样。“大致”和“大概”都有“大约”的意思,但“大致”还有“大体上”的意思,而“大概”则没有。“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即使……也”表假设关系。
答案 B
突破点三 成语正误——9角度巧辨析
角度1:避免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即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不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造成不确切的理解,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此类型在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无论是在平时积累还是训练中都应特别注意。
【典题试做】
1.下面句中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分析错因。
①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 )
解析
- 61 -
大而化之:原指使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此处属望文生义。
答案 ×
②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
解析 侧目而视: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而又愤恨。句意是说其傲慢,显然不当。属望文生义。
答案 ×
③我攀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
解析 登高自卑: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能误用为看见高山觉得自己很渺小。错在望文生义。
答案 ×
④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啊!( )
解析 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该成语容易望文生义,用在此语境下是正确的。
答案 √
【识图明法】
【依法小试】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火车站大门对面,有一座钟楼与它形影相吊
- 61 -
,构成一道十分独特的风景,为这座城市增色不少,成为外地客人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B.整天忙于琐事,并乐此不疲,当然就没有精力为广大群众办实事,更没有时间读书,这样终究是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
C.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我国现阶段惩治与预防犯罪的基本刑事政策,对那些危害不大、罪不容诛的犯罪分子不能一杀了之。
D.这次展览会有众多民间艺术品参展,众多下里巴人创造的玩意儿也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艺术殿堂,与名家的作品一起展示在观众面前。
解析 A项,形影相吊:身体和自己的影子相互慰问,形容孤独。此处属望文生义。C项,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此处属望文生义。D项,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此处属望文生义。
答案 B
望文生义是对成语关键字词理解不准确造成的。请识记下列成语中关键字词的意思:
春意阑珊(衰落,将尽) 不刊之论(更改)
久假不归(借) 危言危行(正直)
屡试不爽(差错) 一文不名(占有)
不孚众望(令人信服) 犯而不校(计较)
一傅众咻(教导) 差强人意(稍微)
安土重迁(不轻率) 细大不捐(抛弃)
文不加点(涂上一点,表删去、修改)
角度2:避免用错对象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自然景物或人工景观。如果不了解成语特定的适用对象,便可能会出现用错对象的错误。
【典题试做】
2.下面句中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分析错因。
①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类运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
解析
- 61 -
甘之如饴:感到像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用错对象。
答案 ×
②相比于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与同地段的住宅楼相比,写字楼的销量要小得多。( )
解析 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这里用错语境,应用“不温不火”。不温不火: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可以形容人的性情温和,也可以形容销售行情不火爆。
答案 ×
③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
解析 “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面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是上级对下级而言。句意是代表们积极发言,应该是会议组织者广开言路,而不是代表们。
答案 ×
④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
解析 芝兰玉树:芝和兰是两种香草,玉树是槐树的别名,一说用玉制成的树。比喻优秀子弟或对别人子弟的美称。此处用错对象。
答案 ×
【识图明法】
【依法小试】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
- 61 -
B.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
C.他工作扎实能干,任劳任怨,此次授予他“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也算是实至名归。
D.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有点敝帚自珍的意味。
解析 A项,无出其右:才能“没有人超过他的”。不能用在屈辱与困境上。B项,一挥而就:一挥笔就完成了,形容诗文、书画很快就写好画好了。挥,挥笔。很明显“一挥而就”的适用对象应为“写诗文、画画”,而例句的对象为“工作”,属于用错对象。D项,敝帚自珍:家里的破扫帚也被自己珍惜,比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不好,却非常珍爱。从意义而言可看出“敝帚自珍”适用于对自己,而不能用于别人。句中的“作品”是“已故著名作家”的,而不是“编辑”自己的,属于用错对象。
答案 C
在成语运用上,不理解使用对象易造成张冠李戴的错误。请识记下列成语的使用对象:
不期而遇(认识的人) 汗牛充栋(书籍多)
洗心革面(坏人) 金兰之好(友情)
豆蔻年华(十三四岁的女子) 美轮美奂(新屋、装饰、布置)
气(器)宇轩昂(人) 破镜重圆(夫妻)
青云直上(地位) 洛阳纸贵(书畅销)
巧夺天工(人工) 两小无猜(少男少女)
相敬如宾(夫妻) 比翼齐飞(夫妻)
萍水相逢(素不相识之人) 不耻下问(请教)
举案齐眉(夫妻) 楚楚动人(女子)
耳提面命(长辈) 精神矍铄(老人)
妙手回春(医生) 秀外慧中(女子)
振聋发聩(言论) 明日黄花(过时事物)
济济一堂(人才) 炙手可热(权势)
- 61 -
珠圆玉润(歌声、文字) 鼎力相助(敬辞,对方)
倚马可待(写文章文思敏捷) 一挥而就(写字、写文章、画画等)
荡气回肠(乐曲、文章等十分动人)
角度3:避免褒贬误用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不同的成语常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并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在使用时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
【典题试做】
3.下面句中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分析错因。
①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
解析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多用于贬义。
答案 ×
②毒胶囊事件是继三聚氰胺事件后又一起惊世骇俗的丑闻,它再次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药品安全大如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
解析 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多具褒义色彩。本句语境“丑闻”是贬义的,感情色彩不相符。
答案 ×
③侯宝林与马季的相声艺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
解析 “半斤八两”含有蔑视味道,是贬义词。
答案 ×
【识图明法】
【依法小试】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
- 61 -
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他分明做错了,却还在那里念念有词地辩解。
C.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D.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解析 A项,“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是贬义词,用在句中感情色彩不当。B项,“念念有词”指嘴里连续不断地念叨着,中性词。此处应用贬义词“振振有词”。D项,“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作弊,贬义词,用在句中感情色彩不当。也可以说是望文生义。
答案 C
容易造成色彩误用的成语有:
1.褒义成语(易误作贬义)
雨后春笋 蔚然成风 蔚为大观 虚怀若谷
神采奕奕 鞠躬尽瘁 敢作敢为 两袖清风
力挽狂澜 视死如归 高风亮节 从容不迫
殚精竭虑 凤毛麟角 叹为观止 卓尔不群
2.贬义成语(易误作褒义或中性)
无所不为 处心积虑 半斤八两 人云亦云
别有用心 大放厥词 得陇望蜀 上行下效
甚嚣尘上 始作俑者 弹冠相庆 一唱一和
党同伐异 评头论足 长篇累牍 过江之鲫
睚眦必报 改头换面 粉墨登场 忘乎所以
坐而论道 巧立名目 师心自用 擢发难数
倾巢而动 画地为牢 振振有词 推波助澜
角度4:避免谦敬错位
- 61 -
谦辞,就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中国人喜欢谦逊,所以谦辞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是不可或缺的;敬辞,用于对他人表示敬意的言辞中。由于熟语约定俗成,某些熟语的使用有一定的场合要求,有的还需要区别尊卑、长幼、主客、男女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时注意场合,做到自谦或者敬人,得体适度,不能错位。
【典题试做】
4.下面句中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分析错因。
①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
解析 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是谦辞,用于“陈教授”显然不当,有失恭敬。
答案 ×
②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
解析 “蓬荜”指用草、树枝等做成的门户,形容穷苦人家的简陋房屋。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是谦辞,只能用于自己。
答案 ×
③一向酷爱篮球的赵嘉一见到美国派出的实力超群的梦八队队员名单,就对表兄说:“表兄,我不耻下问,请教你一个问题,美国篮球技术为什么如此高明呢?”( )
解析 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用于别人,不用于自己。
答案 ×
④张楠在比赛中失误意外掉杠,比赛结束后潸然泪下,她的队友宽慰她说:“没关系,大家相信你的实力。不管出了什么问题,大家都会鼎力相助的。”( )
解析 鼎力相助:大力相助。多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鼎力”属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答案 ×
【识图明法】
- 61 -
【依法小试】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别人都说刘庆春如何如何了得,依我看,也不过如此,还不是因为他忝列门墙罢了。
B.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C.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中央巡视组首轮巡视情况汇报时曾明确表态,反腐巡视不能看人看地方下“菜碟”,对领导同志工作过的地方,不能投鼠忌器,要全部扫描。
D.老赵一见人就说:“古人云,言而无信,不知其可。我这个人一辈子从不食言,绝对是一言九鼎。”
解析 A项,“忝列门墙”是谦辞,表示自己愧在师门。只用于第一人称。B项,“姑妄言之”指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多用作自谦,句中用于“大家”,谦辞与敬辞使用错位。D项,“一言九鼎”是敬辞。别人说话顶用,受到大家尊重。
答案 C
常见的谦辞:
抛砖引玉 蓬荜生辉 不情之请 狗尾续貂
敝帚自珍 敬谢不敏 信笔涂鸦 不足挂齿
姑妄言之 一孔之见 雕虫小技
常见的敬辞:
鼎力相助 不吝赐教 虚怀若谷 虚左以待
大驾光临 高抬贵手 高朋满座 大材小用
卓尔不群
- 61 -
角度5:避免不合语法
成语依据某种语法关系,与其他词语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方式,则容易出错。成语搭配不当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②不能带宾语的带了宾语;③只能作句子的某种成分,却作了其他成分;④只能用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却用在肯定句中。
【典题试做】
5.下面句中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分析错因。
①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情依然历历在目。( )
解析 “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一一分明。指对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一般用于具体事物,与“亲情”这样的抽象事物不能搭配。
答案 ×
②中国女排勇夺里约奥运会冠军,不言而喻地证明了郎平执教水平的高超。
解析 “不言而喻”,不用说明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不能充当状语,不可修饰“证明”。
答案 ×
③随着全社会对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深入解读,“幸福感”“幸福指数”毋庸置疑地成为民生改善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 )
解析 “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一般用作谓语。不符合使用习惯。
答案 ×
【识图明法】
【依法小试】
- 61 -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怪石,这时他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日军的妙计。
B.在我父亲的记忆里,那是一段极为特殊、不堪回首的岁月,人事的变迁如白衣苍狗,谁也无法预料。
C.由人们早就耳濡目染的传统剧目《天仙配》《女驸马》,到让人耳目一新的现代佳作《徽州女人》《雷雨》,这一发展历程表现出黄梅戏艺术旺盛的生命力。
D.这次来美国参加国际会议,要积极参加活动,这样既能向各国同行学习,又能走马观花地感受美国的生活。
解析 A项,“出奇制胜”指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泛指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可作谓语,其后不能带宾语。C项,“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不能充当定语修饰“传统剧目”。D项,“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这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应作谓语,而该句由于对它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误把它用来充当“感受”的状语。
答案 B
不能带宾语的成语:
漠不关心 侃侃而谈 出奇制胜 妄自菲薄
发扬光大 置若罔闻 津津乐道 身体力行
熟视无睹 乐此不疲 自怨自艾 信手拈来
视而不见 肝胆相照 耳濡目染 求全责备
和盘托出 司空见惯
常用于否定句的成语:
望其项背 同日而语 一蹴而就 青红皂白
天高地厚 相提并论 无时无刻 等闲视之
一概而论 等量齐观 混为一谈 尽如人意
妄自菲薄
只能作补语的成语:
不亦乐乎 不可开交
角度6:避免重复赘余
- 61 -
在成语使用过程中,由于没有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往往会出现成语自身含义与语境中一些词语的含义重复的情况,从而造成语义重复。
【典题试做】
6.下面句中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分析错因。
①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
解析 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前面的“从根本上”语义重复,应删去“从根本上”。
答案 ×
②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
解析 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与后面的“谈论”语义重复,所以不当。
答案 ×
③就别再为难她了,她既然不肯讲,就一定有难言之隐的苦衷。( )
解析 难言之隐:指难以言说的苦衷。“隐”即“苦衷”,二者重复,应删掉“之隐”或“的苦衷”。
答案 ×
④在李老师的耐心教导下,班里许多经历了思想波折的莘莘学子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
解析 “莘莘学子”是“众多学子”之意,表示群体,不能用“许多”来修饰。
答案 ×
【识图明法】
【依法小试】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名人故居纳入文物保护序列需要综合考虑建筑本身和名人影响等因素,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制定名人故居保护办法。
- 61 -
B.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这是老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C.他画的画在我们这里很出名,可一拿到大地方,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D.要保持社会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力戒浮躁心态,坚决反对坐而论道,而应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解析 A项,当务之急:指当前急切应做的事。与前面的“眼下”重复。B项,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与“责任”语义重复。C项,“相形见绌”的“见”字即作“显现”讲,前面再用“显得”就重复了。
答案 D
容易重复赘余的成语(括号内的词赘余,应删除)有:
(故意说得)闪烁其词 (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人民)生灵涂炭 (对自己)妄自菲薄
(显得)相形见绌 难言之隐(的苦衷)
(感到)习以为常 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许多)莘莘学子 (目前的)当务之急
(正)方兴未艾 (难得的)空谷足音
(依然)记忆犹新 (忽然)恍然大悟
(根本上)釜底抽薪 (独自)孑然一身
(一场)南柯一梦 (好像)如芒在背
角度7:避免轻重不分
有些成语词义较轻,有些成语词义较重,这就要求考生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既不能违背语境逻辑,也不能违背事理逻辑,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典题试做】
7.下面句中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分析错因。
①飓风“桑迪”袭击美国,已导致92人死亡,真是哀鸿遍野。( )
解析 “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游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景象。该词表意程度很重,体现在关键词“遍野”上;而“92人死亡”
- 61 -
,并非所有人都受灾,语境中更没有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灾民,因此使用该词轻重不当。属于大词小用。
答案 ×
②为了出版这本画册,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休息的时间。( )
解析 “义无反顾”指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此处用于“放弃休息时间”,大词小用。
答案 ×
③李老师当班主任3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
解析 “日理万机”,每天处理大量要务,形容政务繁忙(多指高级领导人)。该成语词义很重,用在“李老师”身上犯了“轻重失当”的错误。
答案 ×
④他对邻居家有几个孩子,谁几岁了,谁的性格怎样,都能洞若观火。( )
解析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比喻观察事物明白透彻。此处用来形容他对邻居情况的了解,夸大其词。
答案 ×
【识图明法】
【依法小试】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今天迟到,明天早退,提起他犯下的错误,真是擢发难数。
B.金沙遗址是成都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破解扑朔迷离的古蜀历史文化之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C.有缺点错误就要及时改正,否则就会养虎遗患,铸成大错。
D.几名因抢劫杀人而被捕的罪犯今天伏法,人们认为他们真是自作自受。
解析 A项,“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语境中“他”只是迟到、早退而已,用在此处词义过重。C项,“养虎遗患”比喻纵容恶人,给自己留下后患。在句中形容缺点错误,既对象不当,又程度过重。D项,“自作自受”指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句中表述的是人们对罪犯判处死刑一事的看法,明显感情程度过轻。可改为“死有余辜”或“罪有应得”。
- 61 -
答案 B
角度8:避免顾此失彼
有些成语含义不是单一的,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有的甚至感情色彩相反。对这类成语,要全面把握其多种含义及其不同的使用语境。
【典题试做】
8.下面句中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分析错因。
①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
解析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句中用于人是正确的。
答案 √
②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
解析 “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句中采用第二个义项是正确的。
答案 √
③为了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
解析 “粉墨登场”出自明朝张岱的《祭义伶文》:“汝生前,傅粉登场,弩眼张舌,喜笑鬼诨,观者绝倒,听者喷饭。”“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但现在一般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登上政治舞台。该句用其本义,是正确的。
答案 √
④在多次推迟销毁日期后,运行15年之久的俄罗斯所属“和平号”空间站终于寿终正寝。( )
解析 “寿终正寝”,旧时指老死在家中,也比喻事物的消亡。该句使用其比喻义,故使用正确。
答案 √
【识图明法】
- 61 -
【依法小试】
8.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龙峡有“云台山第一大峡谷”的美誉,它瀑飞泉悬,潭幽溪清,秀色可餐,堪称生态游、休闲游的好去处。
B.自古以来,清正廉洁的官员都不会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虽然平时生活清贫,但他们因为坦荡无私,就没有水落石出的顾虑,更没有半夜敲门的担心。
C.这种真挚隐于字里行间,所以作者笔下所描绘的一切才那么美丽,富有灵气,文字才那么清丽畅达,珠圆玉润。
D.沈从文以他的独特审美视角构建了一个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翠翠是这个世界养育出的一个天真可爱、纯朴善良、玲珑剔透的小姑娘。
解析 B项,“水落石出”指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不合语境。
答案 B
常见的多义成语:
不翼而飞 淋漓尽致 左右逢源 暗送秋波
匪夷所思 平铺直叙 粉墨登场 不绝如缕
走马观花 指手画脚 曲高和寡
角度9:避免近似混淆
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使用时极易混淆。这就需要辨析成语的不同语素,区分意义。如:临危受命(接受)/临危授命(交付);一诺千金(诺言)/一掷千金(扔);不胫而走(范围小,只用于形容消息传播迅速)/不翼而飞(范围大,既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典题试做】
9.下面句中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分析错因。
①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
- 61 -
解析 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孚,信服。与“不负众望”混淆。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答案 ×
②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
解析 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应为“一蹴而就”。
答案 ×
③面对别人的鄙夷或尊崇能够做到宠辱不惊、坦然面对的能有几人?也许很多人是做不到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对人生旅途上的有些物质的或精神的东西不以为然。( )
解析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应为“不以为意”。
答案 ×
④还是在剑波十八岁的时候,要到战斗部队去,姐姐对这将要离开自己的弟弟,照顾得无所不至。( )
解析 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一般用于贬义。应为“无微不至”,意思是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答案 ×
【识图明法】
【依法小试】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作为一名优秀的戏曲艺术家,他在多年的舞台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表演________,将“度”的问题处理得恰到好处。
②高中三年,赵洲同学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积极主动地帮助同学,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品质与能力,这不能不令人________。
③给病人看诊时,她会________
- 61 -
地跟病人讲述病情和以后的治疗措施,从医多年来鲜有病人抱怨,多次被评为先进医务工作人员。
A.不瘟不火 另眼相看 不厌其烦
B.不温不火 刮目相看 不胜其烦
C.不瘟不火 刮目相看 不厌其烦
D.不温不火 另眼相看 不胜其烦
解析 “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不温不火”指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①说的是戏曲艺术家的表演,应填“不瘟不火”。“另眼相看”的意思是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刮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②强调赵洲同学“与众不同”,让人看待他也不同于一般,应填“另眼相看”。“不厌其烦”指不嫌烦琐。“不胜其烦”指烦琐得让人受不了。由“鲜有病人抱怨”“多次被评为先进医务工作人员”可知,③应填“不厌其烦”。
答案 A
容易因形近而致误的成语有:
不负众望——不孚众望 不以为然——不以为意
不堪卒读——不忍卒读 无微不至——无所不至
独行其道——独行其是 前仆后继——前赴后继
另眼相看——刮目相看 不胜其烦——不厌其烦
骇人听闻——耸人听闻 纷纷扬扬——沸沸扬扬
鱼目混珠——鱼龙混杂 临危授命——临危受命
不胫而走——不翼而飞 无可厚非——无可非议
不可理喻——不可思议 处心积虑——殚精竭虑
谈笑风生——谈笑自若 望文生义——顾名思义
一文不名——一文不值 高山流水——行云流水
不绝如缕——不绝于耳 侃侃而谈——夸夸其谈
设身处地——身临其境 一挥而就——一蹴而就
[对点演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国媒体臆测解放军新战机隐身性能堪比美国的F22“猛禽”战机,其实这些不经之谈是为了继续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
- 61 -
B.在杭州举办的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惊艳了全世界,杭州城内更是十室九空,人们争相目睹晚会盛况。
C.叙利亚局势持续紧张,美欧的态度日趋强硬,外界认为其对叙利亚政权的颠覆斗争势在必行,只是准备工作尚未完成,故引而不发。
D.养老金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自不必说,而相关部门在此问题上的唾面自干,明显违背了当初制定社保计划时对公民所做出的承诺。
解析 B项,十室九空:十户人家九家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望文生义。C项,引而不发:比喻做好准备,以待时机。与“准备工作尚未完成”矛盾。D项, 唾面自干:人家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让它自干。指受了侮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不合语境。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创业者如果孤注一掷将所有资金投入到某一项目上,一旦面临挫折,创业者的生活将会陷入窘境。
B.刚刚还是烈日当头照,一转眼,老天爷的脸一沉,狂风怒吼,大街上尘土飞扬,整个城市瓦釜雷鸣,紧接着瓢泼大雨倾泻而下。
C.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掷地有声,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D.根据中国政府和俄罗斯政府签署的君子协定,首批4架苏-35战机已正式交付中国,这对于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而言可谓如虎添翼。
解析 B项,瓦釜雷鸣:比喻无才无德的人占据高位,煊赫一时。望文生义。C项,掷地有声:扔在地下能发出声响,形容话语豪迈有力。不能用来形容“老农形象”。用错对象。D项,君子协定:指国际间不经过书面上共同签字只以口头上承诺或交换函件而订立的协定,它和书面条约具有相同的效力。借指彼此之间互相信任的约定。与句中的“签署”相矛盾,不合逻辑。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目前家具网购仍然存在诸多隐患,当商品与图片不相符,家具质量难以保证,售后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出现时,消费者不要忍辱含垢,应积极与卖家协商,争取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 61 -
B.他在表演秦腔时,嗓音穿云裂石,极富感染力,征服了现场的观众,更征服了眼光挑剔的评委,获得了本次比赛金奖。
C.“一带一路”建设启动以来,我国已和3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这些城下之盟让“一带一路”建设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D.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栏目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蕴,这些电视节目不仅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力推崇,而且在广大民众中掀起轩然大波。
解析 A项,忍辱含垢:忍受污蔑和耻辱。此处是教导消费者遇到前述问题时,不要勉强忍耐,而要敢于说出来,因而可改为“忍气吞声”。C项,城下之盟:因无力抵抗到了城下的敌军而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该句中签署的协议是积极平等的合作协议,故“城下之盟”使用错误。D项,轩然大波:很高的波浪,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此处指这些电视节目在广大民众中引起了好的反响,因而“轩然大波”不合语境。
答案 B
考场应急突破 考场上遇到“陌生”成语怎么办?
高考试卷中的成语题中,常常会出现一两个未曾谋面的成语。这时,一些同学可能会紧张失措,一时不知怎么办。这里介绍几个小方法,同学们可以一试。
►语境揣摩法
有时,碰到的成语虽然未曾谋面,但可以根据该句的语境判断正误。
典例1 深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分析 假若不知道句中的“春秋鼎盛”是什么意思,可以先想想“春秋”的意思。“春秋”既是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又可指代年龄。但不管何意都不能像原句那样作“时代”的定语,故可判知其错误。原来,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修饰对象应该是人,不能是“时代”,此句用错了对象。
►字形猜测法
有的成语的意思需要根据对其中个别字的字形进行分析才能猜出。
典例2 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分析 其中的成语“移樽就教”是什么意思?关键在于对“樽”字的理解。“樽”字用“木”作偏旁,是酒杯之意。而“就教”不难理解,就是“到……(谁)
- 61 -
面前请教”。于是“移樽就教”的意思就大致猜出:拿着酒杯到别人面前请教。该句的用法是对的。
►结构分析法
有的成语的意思可根据对其结构的分析得出。
典例3 关于他的籍贯和生平,研究的人虽然很多,但一直言人人殊,始终没有一个定论。
分析 句中的“言人人殊”虽然是个不大常见的成语,但其意思可根据对其结构的分析猜出。仅从字面看,“言人”既可认为是“说别人”,也可认为是“说话的人”;“人殊”则可理解为“人人不同”的意思。这样,这个词就可理解为含有“人人说的话都不同”的意思。代进该句语境一看,与后面的“始终没有一个定论”意思吻合。于是可判定此项为运用正确项。
以上三种方法,同学们在考试时不妨一用。但话说回来,这些方法只不过是“标”,是在万不得已之时才使出来的“招式”,真正的“本”还在于平时的努力积累。
考点突破二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常考的标点符号包括两大类:点号和标号。常用的点号有七种,标号有九种。列表如下:
点号7种
顿号
逗号
冒号
分号
句号
问号
叹号
、
,
:
;
。
?
!
标号9种
引号
“ ”
括号
( )
破折号
——
省略号
……
着重号
.
书名号
《 》
间隔号
·
连接号
—
专名号
___
突破点一 点号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是针对句子内部结构层次的。对于点号,要明确点号表示停顿的长短关系: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句末点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 61 -
(一)顿号
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需要停顿时,用顿号。例如:“在人类发展史上,产权载体已先后出现了自然物、劳动产品、商品、货币、债券与股票等多种形式。”使用顿号不规范的情况有两种:一是滥用,不该用而用;二是误用,造成层级不清,表意混乱。
顿号使用“7关注”
关注点
典例
剖析
(1)概述之间不能用顿号【注】
这二、三天时间里,来了二、三十个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共栽了七、八百棵树。
“二三”“二三十”“二十七八”“七八百”都表示概数,不能用顿号隔开,顿号应删去。
(2)两层以上并列词语之间大的并列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之间用顿号
为了促进跨省市间合作,浙江杭州、宁波、江苏南京、苏州、安徽合肥、芜湖等城市都派代表出席了这次协作洽谈会。
句中各城市之间虽然都是并列关系,但存在着并列分层,“宁波”“苏州”之后的顿号改为逗号,以表明层级。
(3)引号、书名号连用,之间一般不使用顿号
“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分别比喻什么?
中间顿号可全部去掉
(4)在并列的几个谓语、补语之间不能用顿号,要用逗号
①商业世界中,最强大的力量不是贪婪、不是恐惧、也不是激烈竞争所引起的旺盛的战斗力量,商业世界中最强大的力量仍然是爱。②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①句中“不是贪婪、不是恐惧、也不是激烈竞争”三项虽然是并列关系的短语,但它们不是“在一个句中内部”,因为这三个并列关系的短语都是充当谓语,因而构成三个分句,分句之间不能用顿号,应改为逗号。②句中“真实”“动人”,都作句子的补语,顿号改为逗号。
(5)分句之间不能用顿号
句中“由谁定”“如何定”“定多少”
- 61 -
景区门票价格由谁定、如何定、定多少,都需要充分论证。
作为分句出现,它们之间的顿号改为逗号。
(6)并列短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等,连词前不能用顿号
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让她签上一个名。
句中“或”是连词,可根据不同句子的情况,或删去顿号,或将顿号改为逗号。
(7)句子内多个词语并列,但同时又都带了语气词,停顿时间自然就长了些,之间就不能用顿号
农贸市场的水果极其丰富,如西瓜呀、苹果呀、梨呀、葡萄呀……真可谓应有尽有!
句中的顿号均应改为逗号,否则很难按顿号的停顿时间一气呵成。
【注】 当表示的数字是以下两种情况时,应该用顿号:①序数,例如:“今天参加活动的是八、九年级的学生。”其中的“八、九年级”表示年级序号,要用顿号隔开。②涉及两个对象,例如:“离家乡远了久了,人往往愁肠百结。比如唐代诗人刘皂《旅次朔方》诗里一、二句‘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表达的就是这种感情。”其中的“一、二句”指的是诗中的两个诗句,即第一句“客舍并州已十霜”和第二句“归心日夜忆咸阳”,所以“一、二”之间要用顿号隔开。(当然,如果不是相邻的两个数,一般是要用顿号隔开的)
【依法小试】
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还有海外侨胞,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B.今年春季,该省沿海地区要完成3 700立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C.一个衡量人类幸福的新指标应包含这些维度:经济和工作保障、健康、教育、个人环境和工作环境、安全感和尊重、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宜人的自然环境、及人身安全。
D.市工商局启动的“叫停电信收费不合法规则”行动——万人晒话费账单、公开征集侵权证据,是加大反垄断执法力度、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的有效举措。
解析 A项,第一个顿号改为逗号。 顿号用于同一层次之间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B项,两个顿号均改为逗号。 句中的“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 61 -
是几个谓语的并列。 谓语、补语间的并列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C项,将最后一个顿号删除,顿号与“及”重复。
答案 D
(二)逗号
逗号,句子内部的一种停顿标志。例如:“黄河,是我们中华儿女的母亲河。”逗号多用于分句之间,单句内部成分之间一般不用逗号,只是在特殊情况下,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复杂的宾语之间、介宾短语作状语时与后面的句子之间以及并列的谓语之间等可以用。
逗号使用“5禁忌”
关注点
典例
剖析
(1)忌不顾层次内容滥用逗号
打陀螺讲求技巧,用力小了,陀螺旋转不起来,用力大了,陀螺又容易“栽跟头”,用力匀称,陀螺才能平衡而快速地旋转。
“一逗到底”导致层次不清。“打陀螺讲求技巧”后的逗号应改为冒号,“用力大了”和“用力匀称”前面的逗号应改为分号。
(2)忌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不是作谓语、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城市垃圾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并列关系,都是介词“随着”的宾语,“发展”“扩大”后面的逗号应为顿号。
(3)忌总结语前用逗号
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是对前面三个并列分句的总括,应该把“交相辉映”后面的逗号改为冒号。
(4)忌独立的引文前用逗号
中国跳水队领队在出征世界杯赛前表示,“
“赛前表示”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冒号,表示提起下文。
- 61 -
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
(5)忌连续问用逗号
你什么时候去杭州,和谁一起去,坐哪一趟火车?
连续发问时每个句子后都用问号。
【依法小试】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最要好的朋友,——一个房地产商——告诉他,市场正在调整,眼下买房要慎重。
B.对袁野小朋友来说,人工鸟巢本身就像巨大的问号在吸引
着她:小鸟会住进去吗?都有什么样的鸟,有多少鸟会住进去,住着舒服吗?
C.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D.昨天,看见好朋友赵曼独自在操场一角哭泣,王婷婷连忙跑过去问怎么回事。
解析 A项,第一个逗号应去掉。使用破折号时,其前后都不能用点号隔开,否则会破坏语意的连贯。B项,第二个、第三个逗号改为问号。冒号后面是四个连续的问句,所以“都有什么样的鸟”和“有多少鸟会住进去”之后用逗号是不正确的,应都改为问号。C项,滥用逗号,“一逗到底”导致层次不清,“白天”前应该用分号。该句的三个分句表达了两层意思。
答案 D
(三)分号
分号主要表示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的停顿,起分清层次的作用。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可使用分号。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分号使用“6禁忌”
关注点
典例
剖析
(1)忌句子内部无停顿(或句中没有逗号)的并列成分之间用分号
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旅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
句中没有逗号却直接用了分号,没有遵循从小到大的标点使用规律,应把分号改为逗号。
(2)
既然“一、学习贵在自觉”“
- 61 -
列举的各项有一项或多项包含句号时,各项末尾不能再使用分号
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二、学习贵在刻苦”后面都已经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经结束,再用分号,便会层次不清。可将句号改为逗号,也可把分号改为句号。
(3)忌简单并列分句之间用分号
“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
句中仅是两个简单的分句,不必使用分号,分号应改为逗号。
(4)忌分说与总说的句子之间用分号
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最后一个分句是总说,故分号应改为冒号。
(5)忌非并列的单重复句的分句之间用分号
南广河没有金沙江那样磅礴的气势;但是金沙江也难得有南广河如此安逸的情怀。
转折复句,非并列的单重复句,其中的分号要改为逗号,非并列的多重复句才可以用分号。
【依法小试】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大都重视写作前的情感培养:有的借欣赏音乐进入情境;有的面对墙壁久久沉思;有的甚至跳起迪斯科来使自己兴奋。
B.讲述一件事,希望人了解;阐述一个道理,希望人明白;提出一个请求,希望人应允;交际总是有目的的。
C.一粥一饭是清淡,健康、温暖、妥帖;一瓢一箪是清淡,随意、自在、安心。奢华也罢,绚丽也罢,生命终究归于平淡。
D.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里的“容”不仅是宽容、理解;也是默许、等待;不仅是思想的无终无止,更是情感的无边无际。
解析 A项,两个分号应改为逗号。句中没有逗号,直接使用分号不符合点号使用的层次关系规定。B项,“交际”
- 61 -
前的分号改为冒号。最后一句话是总结句,总结语前应用冒号。D项,第一处分号(“理解”后面)应为逗号。因为两个“不仅”构成了两个并列的分句,而第一个分句又由两个并列分句“是……也是……”构成,“是……也是……”是简单并列分句,中间不用分号。
答案 C
(四)冒号
冒号,主要用于提起(引起)下文的一些词语的后面和总括性话语的前面,提示作用延伸到句子末尾。例如:“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三步实施:一是‘绕’,二是‘落’,三是‘回’。”
它的作用有以下几点:①用在称呼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②用在“问、答、说、想、认为、指出、宣布、发现、表明、例如”一类词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③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后面,引起下文分说的部分;④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面,引出解释说明的部分;⑤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
冒号使用“5禁忌”
关注点
典例
剖析
(1)忌引文中间的插入语(通常为“某某说”)后面用冒号
“不做生意?”翁亮说:“不做生意打那么多长途电话?鬼才相信,你一定是在做大生意!”
此处的“翁亮说”为插入语,非提示性话语,其后一定要用逗号。
(2)忌在没有停顿的地方用冒号
我跳下车来,说了声:“王爷爷再见!”就往家里走。
句子为陈述句,“说了声”和“王爷爷再见”之间没有停顿,“说了声”后面的冒号应删去,同时应删去“再见”后的叹号,在引号后加逗号。
(3)忌句中短暂停顿处用冒号
三位中年作家:叶蔚林、韩少功、彭建明在一起畅谈往事。
冒号应改为破折号,起局部解释的作用。也可以直接删去冒号。
(4)忌一个句子内出现了两重冒号
“宣布”后面是冒号,“措施”
- 61 -
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后面又是冒号,在同一个句子里,不能重复使用冒号,故两个冒号中应有一个改为逗号。
(5)作用与后面有提示性的词语重复时忌用冒号
整个推介会由八个板块的三大亮点内容:即奥运会经济商机信息、项目招商信息和招标信息组成。
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冒号只管辖到第三个“信息”处,而不能管到句末的“组成”;二是冒号与“即”有重复作用。所以,冒号可改为逗号。
【依法小试】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年近50岁那年,上书建议朝廷重修白鹿洞书院,并亲自制订学规,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
B.《旧约·创世纪》中说:“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应当倒过来说才对,即“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
C.我们的任务:是在每一时刻,都要保卫这座大桥的安全。
D.有人认为:儿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不可能产生心理异常,心理学家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解析 A项,“提出”后的冒号去掉。“提出”与后面内容在语意上没有停顿,不需要使用标点符号。C项,冒号不能与“即、乃、是”这样的词语一起使用。D项,将“心理异常”后的逗号改为句号。表面看是逗号运用错误,实际是冒号运用错误,“有人认为”后面的冒号只能管到“心理异常”,最后一句话与前面所有内容并列。还可以把“认为”后的冒号改为逗号,“心理学家”前的逗号改为分号。
答案 B
(五)问号
问号用于一般疑问句末尾和反问句、设问句末尾,表停顿,往往是有疑而问,只有反问句和设问句除外。①疑问句末尾用问号。例如:“个税起征点应该提高吗?”②反问句末尾一般用问号。例如:“所有这些,难道不是事实吗?”问号使用不规范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不该用而用,二是使用的位置不当,三是该用而不用。
问号使用“3禁忌”
关注点
典例
剖析
- 61 -
(1)忌非疑问句用问号
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此处“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两个句子并不是表示疑问,而是作“关心”的宾语。故句中的两个问号应依次改为逗号、句号。
(2)忌选择问句中间用问号
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只能在最后一个选项的末尾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应用逗号。
(3)忌倒装句之间用问号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引号内属于成分倒置,问号只能放在问句的最后,中间用逗号。
【依法小试】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很怀疑人类对这个物质世界的认识真有穷尽的一天?按照事物的相对性推导,是否还存在一种与物质相对的反物质。
B.小李见他笑得有点儿异样,就问:“怎么了?你。”他回答说:“没什么,别多心。”
C.听到“中心内爆”和“相对位移”,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宇宙天体物理学论述?还是大陆漂浮学说讲座?其实这是一篇文化批语中的用语。
D.小雨突发奇想地说:“今天阳光灿烂,我上你家看看好吗?”博文打趣地说:“去我家?去我家干吗,扶贫吗?哈哈。”
解析 A项,问号改为句号。 第一句是非疑问句,非疑问句末尾不能用问号。B项,问号改为逗号,第一个句号改为问号,即“怎么了,你?” 疑问句为倒装句时,问号放在句末。 C项,第二个问号应为逗号, “是宇宙天体物理学论述,还是大陆漂浮学说讲座?”这是一个选择问句,问号应用在句末,句中用逗号。
答案 D
突破点二 标号
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
- 61 -
(一)引号
引号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表示:①直接引用;②特殊意义;③特殊称谓;④强调突出;⑤讽刺、否定;⑥特定的名称,简称,带月、日的节日,纪念日等;⑦引用成语、俗语等。例如:“‘两会’,聚焦民生问题。”(这里的“两会”是特定的名称)引号误用的情况主要有:普通词语误加引号,转述的话语误用引号,引用范围不准确。
引号使用“3禁忌”
关注点
典例
剖析
(1)忌滥用引号
当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波普”彗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现在天宇。
根据《标点符号引用法》引号的加引范围可知,句中的“海尔—波普”不是要着重论述的对象,也不是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因此加引号不当,属于滥用,应去掉。
(2)忌非直接引用而用引号
吴曦早上跟我说:“他脚崴了一下,今天不能来上课了。”
此处显然是间接引用。应去掉引号并改冒号为逗号。
(3)忌加引范围不清
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此题有两处错误:①加引号范围不清。此句俗话应为“礼多人不怪”,因此“嘛”字应放在单引号之后,因为它是说话人的语气词。②“俗话说”后冒号应删去。
【依法小试】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美人鱼”像是上海世博会丹麦馆的核心展品。“她很小,”哥本哈根旅游中心的彼得·勒默尔·汉森说,“但她想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渴望却令人惊叹。”
B.吴昊跟我说:“他脚崴了,下午不能来参加体育训练了,请你原谅。”我亲眼所见,是真的。
- 61 -
C.国庆节将至,一座“天安门模型”摆在广场上。“天安门”前花团锦簇,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行人纷纷驻足观看,争相与“天安门”合影留念。
D.秦少游的《踏莎行》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个迷字便抓住了月光的精髓。
解析 B项,删去引号,改冒号为逗号。属于非直接引用,误用了引号。C项,引用范围不准确。“模型”应该放在引号外,它是普通词语,“天安门”三个字才是特殊词语。D项,第二个“迷”字应加引号。这个“迷”字需要着重论述。
答案 A
引号与句末点号连用,其位置应该如何准确把握,是高考考查标点符号的重中之重。要想突破这个难点,可参考以下几点:
1.引文本身是照录别人的话,引来后仍做独立的句子使用时,引文末尾的点号应放在引号内。
2.引文不完整或把引文作为自己的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外。
3.引用的话末尾的标点是问号或叹号,则问号或叹号应保留。
(二)括号
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括号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种。
句内括号是注释句子里的某些词语,括注要紧紧跟在被注释词语之后。例如:“可以说,除了诗(因为诗是最难解释的),雨果的重要作品(小说和剧本)大都有了中译本。”
句外括号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括注要放在句末标点符号之后。例如:“普通高中住校生早晨起床时间不得早于6:30,白天全天上课时间不能超过7节。(摘自《山东省中小学管理规范》)”括号使用错误的情况主要有:该用未用和位置错误。
括号使用“3禁忌”
关注点
典例
剖析
(1)忌非注释语误用括号
出版社在1997
此处“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不是注解“详细地址”
- 61 -
年第一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
的,不应使用括号,应删去,在“地址”后面加逗号。
(2)忌句内括号不紧跟被注释的对象
我们在田间可以看到,有些瓜果的叶子(如丝瓜、番茄)是平伸的,有些作物的叶子(如水稻、小麦)是直立的。
句中两处括号属于句中括注,应该分别紧跟在“有些瓜果”“有些作物”的后面。
(3)忌句外括号放在句末标点前
他培育了许多鲜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照顾过动物园里一只没有母亲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句中括号里的话是注释全句的,属于句外括号,应该放在句末标点之后,且应在“用牛奶喂它”后加句号。
【依法小试】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语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政治的清明和文化的复兴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B.学校领导决定(将另外形成文件)对文科各系,中文系、哲学系、历史系、外文系,加强语文训练,提高写作水平。
C.据说芦苇有很多用途,譬如造纸、建茅草房、制作生活用品(如苇席、帘子)等,芦叶、芦花、芦根等均可入药。
D.近日,“贫二代”一词在各大网站频频出现,“出身贫寒,社会关系缺乏,求职过程中全靠个人奋斗”成为校园“贫二代”的简单特征(2月12日《中国青年报》)。
解析 A项,括号及其里面的内容应放在后引号外。括号里的内容是注释整个引号里面的内容,括号及其里面的内容应移到引号的外边。B项,将第一个逗号与第二个逗号分别改为前括号和后括号。 “中文系、哲学系、历史系、外文系”是前面“文科各系”的注释性文字,属于注释语。D项,括号及其包含的内容应在句号后面。从括号内容看,是针对整个句子的,应该是句外括注。
答案 C
准确把握括号与点号的连用,须注意以下3点:
1
- 61 -
.要学会区分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判断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关键是看括号中的内容是对什么进行注释或解说的。如果括号里的话是注释句子里的词语或分句的,则这种括号为句内括号;如果括号里的话是注释整个句子或整个文段的,那么这种括号为句外括号。
2.掌握句内括号和点号连用的法则。句内括号里的话是注释句子里的词语或分句的,一般来说,句内括号应放在被注释的词语或分句后。如果被注释的分句后面有点号,则点号应放在括号后面。句内括号里的语句可以使用各种标点符号,但句末不能使用标点符号(问号、叹号除外)。
3.掌握句外括号和点号连用的法则。句外括号里的话是注释整个句子或整个文段的,一般来说,句外括号应放在全句句末标点之后。句外括号里的语句末尾可以使用各种标点符号。
(三)破折号
用在句中被解释词语和解释内容之间,表示解释说明。例如:“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这类语句如果是插在句子中间的,可以在前面和后面各用一个破折号。例如:“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和澳门同胞——都为‘神十’发射成功而高兴。”
标明话题的转换,声音的延长,话语的间隔或中断。例如:“‘我爱你——’他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
破折号使用“5禁忌”
关注点
典例
剖析
(1)忌该用破折号时漏用
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国产化商业核电站“秦山第二核电站”的2号机组核反应堆首次临界试验成功,将于年内并网发电。
应在“国产化商业核电站”后面加破折号,后面是对它进行解释说明的内容。
(2)忌用作标识领属范围时不配套使用
蝉的幼虫出现于地面后,就要寻找一个适当的去处——
解释性文字到“灌木枝”为止,为了避免解释性文字对文章的连贯性造成破坏,应把“
- 61 -
一棵小矮树,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以便脱掉它身上的皮。
灌木枝”后边的逗号改为破折号。这样,前后两个破折号就把注释性文字醒目地标出来了,不至于影响文章的连贯性。
(3)忌破折号与“即”“就是”等解释性词语同时使用
据说这是稀世之宝——即一种难得的妇科良药。
破折号与“即”“就是”等词语都表示解释说明,二者不能并用,该句可将“即”删去。
(4)忌破折号与括号同时使用
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它既洁净,又能使硬度过大的水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的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句中破折号与括号均起解释说明的作用,保留其一即可。破折号与括号均表解释说明,但也有区别:当解释说明的内容比较重要,属于正文的一部分,对文章有较大影响,需要读出来时,就应当在解释说明的内容前后用破折号;反之,用括号。
(5)忌破折号和冒号相混淆
今天的晚会上有如下节目——舞蹈、独唱、二重唱、相声和杂技。
句中的破折号应改为冒号,因为前面一句话是提示语,后面是具体的说明。
【依法小试】
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记者评价莫言:他是接地气的中国本土作家,很基层,很民间,很负责任;细腻地表达了人类的普世价值——就是爱与恨,和平与友善。
B.我喜欢秋天,秋日的田野真是五彩缤纷:稻谷的金黄,枫叶的火红,芦花的雪白,竹林的深绿——
C.这首诗将两种相互对立的行为——“离别”与“重逢”,两种不同的情感——“伤心”与“庆幸”平列,展示爱情的美好与纯真,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D.今天晚上他指挥演唱《黄河大合唱》。他着装得体,神态从容,眼光、手势配合和谐——好一派指挥家的风度。
- 61 -
解析 A项,破折号使用错误,破折号与“即”“就是”等词语不能同时使用,应将破折号改为逗号。B项,将结尾的破折号改为省略号,破折号可以表示话题的转换,声音的延长,话语的间隔或中断,但不能用作标示省略。D项,破折号应改为冒号,最后一句是总结语,不是对前面的解释说明。
答案 C
(四)省略号
省略号标示语言的省略,行文中引文的省略、列举的省略、说话的断断续续和重复性词语等用省略号来标示。例如:“面对江水,他吟诵起了苏轼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
省略号使用“3禁忌”
关注点
典例
剖析
(1)忌省略号与“等”“等等”“之类”同时使用
第二代无绳电话采用了数字技术,主要有泛欧数字无绳电话、个人便携式电话、个人接入通信系统……等,具有双向互呼和越区切换性能。
表列举的省略号的功能和“等”“等等”相同,只能保留其一。
(2)忌不该停顿的地方误用省略号
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没有停顿,不应使用省略号,因而“踢打”后的省略号应删去。
(3)忌省略号前后保留顿号、逗号、分号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著名的建筑之一,……。那壮丽的廊柱,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绚丽的图画。
省略号前后一般不能再加点号,但省略号后可以加标号。故句中省略号前后的点号应删去。
【依法小试】
9.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农历新年的习俗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舞龙灯,放花炮,穿新衣……等等,到处呈现祥和、热闹的气氛。
- 61 -
B.“快去告诉丘吉尔,我已经找到那座失落的城市,它在……”他的话音未落便中箭身亡。
C.当黑夜……又一次来临的时候,我将用生命点燃微笑,为我远行的孤寂灵魂唱起最后的歌……
D.“其实你不该写信。我妈要是晓得我现在……”她只说了半句话,就哽咽了。
解析 A项,“……”与“等等”保留其一。若保留“等等”,需在其前加逗号。B项,句中表达的意思不是说话断断续续,而是话语突然中断,应将省略号改为破折号。C项,“黑夜”后面的省略号多余,应删除。
答案 D
(五)书名号
书名号表示出版物(书籍、篇章、报刊等)的名称,也可以表示法律、法规、方案的名称,还可以表示文化产品的名称(电影名、电视剧名、歌曲名、乐曲名、舞蹈名、雕塑名、画名、书法名、戏曲名、曲艺名、杂技名、刺绣名、特种邮票名、剪纸名等)。但产品名、奖品名、单位名、活动名、科技成果名、课程名、证件名、会议名等不能用书名号。
书名号使用“3禁忌”
关注点
典例
剖析
(1)忌侧重强调标题的内容时用书名号
大家都知道赫赫有名的《铁道游击队》,但你知道它的真实的政委是谁吗?
此处的“铁道游击队”并非电影名称或者小说名称,而是指“铁道游击队”这支队伍,应该把书名号换成引号。
(2)忌漏用书名号
人民日报头刊刊发的“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刷了屏。
句中“人民日报”是报名,应加书名号;“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是篇名,要用书名号。
(3)忌滥用书名号
①误用于专栏、专题名称
a.《自由谈》一栏刊登王安忆、陈丹青关于当代影视剧的长篇对谈。
b.
a.“自由谈”为专栏名称,应改为引号;
b.“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专题名称,故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 61 -
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3·15”电视宣传活动圆满完成。
②误用于课程、课题名称
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有幸聆听李赋宁教授亲自讲授《英语史》课程。……所以,当我拿到李先生赠送的《英语史》时,喜悦的心情不言而喻。
第一个《英语史》是课程名,要把书名号去掉,第二个《英语史》是书名,使用书名号是对的。
【依法小试】
10.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题目为《梅花岭记》,其实是在赞颂明末抗清殉国的史可法。
B.对于《雅思(IELTS)考试》人们已耳熟能详,如今一个全新的同样来自英国的职业外语水平测试——《博思(BULATS)考试》,也已由国家人事部考试中心推出。
C.出版社在2020年第一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
D.我刚走进电影院,就看见屏幕上赫然投着“生死抉择”四个字。
解析 A项,原句是在强调题目的内容,意在与“其实是在赞颂明末抗清殉国的史可法”形成对比,故书名号应改为引号。B项,书名号分别改为引号。C项,“2020年第一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属于出版社发的文件,应该加上书名号。
答案 D
用法相近的标点符号区分
1.括号与破折号的异同
二者都有解释说明的作用,但又有区别:当解释说明内容比较重要,属于正文的一部分,对文章有较大影响,要读出来时,就应当在解释说明的内容的前后都用破折号(两个破折号的作用相当于括号),否则用括号。
如:(1)中年人读书学“术”,做事讨巧,难以凭信念——如果他原先有的话——拼命做去。
- 61 -
(2)拿一颗豆子(蚕豆、豌豆、黄豆都可以)来说吧……
分析:(1)可以把注释的内容都读出来,而(2)不必读出来。
2.冒号与破折号的区别
当后面的内容是分项列举时用冒号,是解释说明时用破折号。
如:几年来,她自学了以下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
分析:本句冒号以下的内容是分项列举,而不是解释说明,所以只能用冒号而不能用破折号。
3.句内括号与句外括号的区别
(1)一个远在异乡的人想起自己的家,就想起那景象:“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分析:括号里的话注释的仅仅是冒号后面的话,而不是整个句子的。因此,这里的括号属于句内括号,句末引号内的句号应当用在括号后边。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分析:本句中的括号里的内容是注释诗句出处的,并且诗句又是独立的,故此括号为句外括号。
4.顿号与逗号用法的不同
二者都可表示并列关系,但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较长的并列成分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如: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流水,这大雁的歌唱,使我们深深地陶醉了。
(2)顿号表示词语间的停顿,但当词语用作句子谓语、补语的并列时,用逗号不用顿号。
如:祖国啊,你伟大,富强!
(3)并列成分较少,不用顿号也能自然显示并列关系,则不必再用顿号。
如:我们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4)词语加“呀”就变成了句子,表列举,用逗号不用顿号。
如:海棠呀,玫瑰呀,米兰呀……五彩缤纷,似乎把春的色彩都聚拢到这儿来了。
(5)表示突出强调用逗号不用顿号。
如: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5.用相邻的数字表示概数与并列词语的区别
- 61 -
(1)用相邻的数字表示概数时,不用阿拉伯数字而用汉字中小写的数字,中间不能加顿号。
如:她有三十五六了,但看上去还像二十五六的样子。
(2)在使用标点过程中,要分清用相邻数字表示概数和并列的词语的区别。
如:市长向退居二、三线的老干部们介绍了我市明年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
分析:“二、三线”是第二、第三线两个并列的词语,并非用相邻的两个数字表概数,中间应用顿号隔开。
[对点演练]
1.下列语段中画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高考临近,儿子经常独自坐着沉思。[甲]我问他在想什么?[乙]他回答说:“在三位一体的招生报考大战中,不少同学已经在弯道中‘取直’超越了我。我觉得好无助。”[丙]我便告诉他:诚然不是所有的山都能打隧洞,不是所有的河都要架高桥,但是当命运之神没有及时垂下救生的舷梯时,要坚守希望,不要气馁,用自己的“心”——诚实、睿智、潜能、坚忍……等去面对,[丁]或忍受不幸,无奈滑行;或抓住机遇,加速拐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A项,问号改为逗号。B项,“三位一体”要加单引号。C项,“等”与省略号不能同时使用。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她写博客是给自己解闷。“明天就能见到妈妈了,要是爸爸一起来多好啊!我……”她一阵心酸,写不下去了。
B.小王的手机响了两下,是小丁发来的短信,邀他一起去逛江滩。他立即回复“现在没空,明天下午再说。”
C.“防治手足口病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情,”省领导在慰问患者及其他人员时说:“必须坚持生命第一的理念,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D.国家有关法律文件对非法制造、贩卖、运输、持有毒品、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植物、引诱、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等,都做了相应的处罚规定。
解析 B项,引号内的内容是部分引用,句末句号应该在引号外。C项,引号内的内容不是一次说完的,故“说”字后面应该用逗号。D
- 61 -
项,要分清顿号、逗号的层次,“持有毒品”和“大麻等植物”后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长久地凝视“清明上河图”,想象着宋朝时春天的开封城,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柳荫茅舍、小桥流水、老树和扁舟。
B.周生贤表示,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管“两高一资”行业(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消耗型),集中开展钢铁、涉砷行业专项检查,巩固饮用水源保护区集中整治成果。
C.没听到批评声,正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一些党员干部丢失了敢于批评、勇于负责的好传统,面对矛盾、问题甚至违法乱纪行为,选择了“揣着明白装糊涂”。
D.他们演奏的作品是梅西安在战俘营里写的《时间结束四重奏》,《时间结束四重奏》这个标题的典故出自《圣经·启示录》。
解析 A项,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B项,括号解释的内容为“两高一资”,应把括号及括号里的内容移到“行业”的前面。D项,第二个书名号应为引号。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站在村中心小学那几间破烂不堪的教室前(有两间的墙都倒塌了一半),感觉这里像是刚被敌机轰炸过。
B.细想先生多年来给我的信函,用纸确实是最大众化的,或者质地脆硬的信纸,或者邮局出售的明信片,而信封则永远是印有《天津日报》红色字样的那种。
C一副棉布套袖,我说不清到底联系着什么。联系着质朴、节俭?联系着勤劳、创造和开拓?好像都不完全。
D.“三个电话——一个移动手机,一个联通手机,还有办公室固定电话同时在响,不知道该接哪一个?”吴莉莎事后回忆自己当时的“手忙脚乱”。
解析 A项,括号应改为破折号,因为“有两间的墙都倒塌了一半”是补充性质,不属于注释“教室前”的句中括号。B项,书名号应改为引号。D项,“固定电话”后加破折号,问号改为句号。
答案 C
词语和标点符号
- 61 -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5分)
中华山河表里形胜,自然的奇迹似乎是顽皮的山鹿率性奔跃之后留下的斑驳蹄印。
两千余座石窟、十万余尊佛像从北魏开始启程,一路逶迤走到唐的时空廊坊。一代复一代的工匠勒绳搭架在山崖钎凿锤打,劳作的汗渍在衣衫上形成片片云图,他们湿漉漉的发髻几近浸透了半个洛阳城。[甲]诸佛、菩萨、罗汉、力士、夜叉、飞天……,或立或坐或卧,姿态万千,神情自若,既悲又悯,俯视世间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乙]佛的目光要把这一切包涵,无论你是谁,从哪里来,在智慧与光明的化身面前,多舛的肉身都俨然一粒尘埃。[丙]光明使所有的物象透明空盈,苦思冥想日日追求的重如泰山的名利权势,在此且放下——因为,你在佛的面前永远是孩子。
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几近 B.芸芸众生 C.包涵 D.俨然
解析 包涵:客套话,请人原谅。此处是说佛的目光似乎要把“世间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容纳。“包涵”用于此处不符合语境,可改为“包容”或“包含”。
答案 C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解析 省略号后逗号多余。
答案 A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5分)
[甲]从“高手在民间”的“炫技”拍摄,到跳、唱、抖不能停的“鬼畜”剪辑,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APP迅速征服了大量95后、00后。最新数据显示,快手拥有近7亿累计用户,1.2亿日活跃用户,抖音正向此靠近。[乙]当深度用户捧着手机“刷一天根本停不下来”、“坐地铁看走路也看”时,他们是在迷恋什么?
“记录普通人的生活”,某短视频APP如是宣称。[丙]回顾这些年网络流行的一些风向,不难发现其中也有一种趋势:载体从文字、图片到视频,浏览时间从以分计到以秒算,提供的信息日渐低俗,用户的时间被越切越碎,品味
- 61 -
似乎也一降再降。互联网大潮起起落落,低俗短视频的风潮终会过去。只是,若按这趋势发展,下一次的流行物是否会更让人大跌眼镜?
相较于过往,如今的潮流风向标主要发源于网络,更新更快、花样更多,却也泥沙俱下。如若不加选择地终日追逐,部分年轻人空虚迷茫的状态只怕更甚。
3.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品味 B.终会 C.大跌眼镜 D.泥沙俱下
解析 品味:动词,品尝,感觉,感受。常用于生活。此处语境应用名词“品位”。品位:格调,对事物的理解或欣赏水平。多用于文人雅士。
答案 D
4.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解析 两个并列的引号之间不需要用顿号来停顿。
答案 B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5分)
[甲]美学的基本概念、词汇很多来自日常语言,不免存在着多义性、隐喻性、含混性。美学和文艺理论中的许多争论,主要就由此引发。[乙]例如前些年十分热闹的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便相当典型,争论了半天,“形象思维”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包含哪几种不同含义?却并没弄清楚。
[丙]但另一方面,也不必因噎废食,不必因语词概念的多义含混而取消美学的生存;正如并不因为审美艺术领域内突出的个性差异和主观自由,便根本否认研究它的可能一样。事实上,尽管一直有各种怀疑和反对,迄今为止,并没有一种理论能够严格证实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不能成立或不存在。相反,从古到今,关于美、审美和艺术哲学性的探索、讨论和研究始终不绝如缕,许多时候还相当兴盛。
5.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免 B.引发 C.因噎废食 D.不绝如缕
解析 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语境为形容“关于美、审美和艺术哲学性的探索、讨论和研究”不断,适用对象错误。
答案 D
6.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61 -
A.甲 B.乙 C.丙
解析 “意思”“含义”后不应该用问号,此处为陈述语气,应该用逗号。
答案 B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5分)
青苔标志着静寂,那永恒的静寂。[甲]只有人迹罕至的地方才有青苔,青苔显示出永恒的宁静,显示出野趣、古朴和稚拙。青苔的出现,在宁静中向人昭示亘古不变的消息,诗人们借此执拗地诉说着变化中的不变,世事变化只是表象,绵延的永恒才是真实。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把玩青苔的心理。他们经过对青苔的咀嚼,表达对人生雪泥鸿爪的思考。[乙]苔痕的意象为中国诗人所钟爱,那湿漉漉的苔痕最不起眼,但却无处不在:在古地边,在石罅旁,在茵茵的绿草深处,在森森的古树上,在诗人的心中无边无际地蔓延,[丙]周邦彦《花犯》词“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7.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昭示 B.经过 C.雪泥鸿爪 D.蔓延
解析 经过:通过(处所、时间、动作等)。通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此处以“青苔”为媒介,应用“通过”。
答案 B
8.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解析 “飞坠”后的句号去掉,或移到引号外改为逗号。
答案 C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5分)
中华民族是最早仰望星空的民族之一,“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代表了人类对浩瀚宇宙的无限遐想。[甲]进入新千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正式提出“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和“开展有特色的深空探测和研究”。自此,中华民族的“奔月”梦想逐渐变为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发展的关键时期,[乙]“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接踵发射成功,火星“绕落巡”任务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深空探测技术进入世界前列。
- 61 -
[丙]面对祖国的召唤、人民的期盼,中国航天人将在十年探月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一个又一个深空探测的“中国距离”,为实现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9.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遐想 B.逐渐 C.接踵 D.梦寐以求
解析 接踵: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脚跟,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只充当谓语,不能充当状语,故用在此处不当,应该为“相继”。
答案 C
10.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解析 双引号本身就具有间隔作用,故应将顿号删掉。
答案 B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5分)
[甲]禅宗成为士大夫可以在责任和放任、入世和出世之间找到自我协调和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儒家的传统,是一个入世的、对社会负有责任的传统。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想要恢复周礼,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克己复礼。[乙]儒家所谓的“三不朽”,首先要立德,其次要立功,最不行还得立言。一个人的成功与否都要靠社会的承认,一个人的价值要在社会上去体现。与之相反,禅宗有一套追求自然和放松的道理。禅宗说本自无缚,不用求解。只要放下一切就是自由的。我们要反省自身,去寻找一个清净境界。士大夫在这点受到影响以后,在沉重的社会责任和官场争斗之外,找到自我解脱和自我放松的方法。如用书法休养生息,什么间架结构都不能太刻意,自然就好,一定要挥洒自如。
禅宗在一百多年以来,已经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地方。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现代的西方世界受到文化冲击的时代。[丙]大家可能听说过那个时候有所谓“垮掉的一代”,出现嬉皮士运动,新浪潮电影,反越战运动。在西方对自身文化强烈质疑、挑战和反叛的这么一个运动里面,禅宗的很多思想借着这个机会在西方变得非常流行,以至成为很多人信奉的文化和研究的题目。
1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净 B.休养生息 C.挥洒自如 D.以至
解析
- 61 -
休养生息: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此处应为“修身养性”。
答案 B
1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解析 “嬉皮士运动,新浪潮电影,反越战运动”属于句子成分中的并列成分,应该用顿号。
答案 C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5分)
前些天,一段视频和一封回信刷爆了“朋友圈”。视频是课堂上一名小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刘胡兰》,读到动情处竟情不自禁地哽咽落泪了,可能是表情略显夸张,令身边的同学们大笑。[甲]那封《家长来信》里,有家长明确反对孩子学习刘胡兰,认为那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学校不该在下一代心里埋下“血腥、残忍和仇恨的种子”。[乙]视频和来信的关系不得而知,但引发的议论值得思考:英雄主义教育真的“违背人性”吗?现在的少年儿童到底该不该学习刘胡兰?又该怎么学?
[丙]对此,老师回信鲜明地指出,刘胡兰和王二小等少年英雄诞生于特定年代,没有“天真烂漫的追逐嬉戏”,只有山河破碎、血雨腥风,是被迫、无奈地卷入残酷的战争,想躲也躲不了,只能依靠抵挡的勇气去义无反顾地迎击。今天我们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曲直,不仅是为了祭奠英灵,更是为了传承精神,告诉他们童话与温室外边还有疾雷闪电、冰雹台风。这封义不容辞的回信告诉我们,应该让少年儿童学好、学透革命历史,对当时的血腥、残忍也不应简单回避。
13.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刷爆 B.情不自禁 C.不仅 D.义不容辞
解析 “义不容辞”意思是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此处用来形容信的内容,不妥。应为“义正词严”。
答案 D
14.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解析 “《家长来信》”的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答案 A
- 61 -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5分)
[甲]都说清明节要“慎终追远”,那慎终追远又该如何接纳移风易俗的现实命题,又该如何在现代与传统的交会中接续?
慎终追远是与厚养薄葬对应的。“行孝尽哀”,不意味着要“厚葬”,而是要“厚养”。鼓励“生态葬”,也与之相契合。还有网上祭祀、微信直播代客扫墓等“遥祭”新现象,本无损情感表达分量,也无碍向祭祀内核回归。[乙]以敬献鲜花、培植常青树、撰写追思留言等代替焚纸燃炮,以“集体公祭”“家庭追思”“网上祭奠”等代替舟车劳顿,这些都重在“真诚”,而非形式。
清明节还是个把祭祖、怀人与寄情山水有机结合的节点。[丙]这天既是追忆和祭奠先人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踏青游玩的节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哀与乐两种氛围是其底色,也概括了清明节的本质:追思逝者,勿忘生者。从而对其不必做片面理解。
15.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契合 B.舟车劳顿 C.节点 D.从而
解析 “从而”应为“因而”。
答案 D
16.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 B.乙 C.丙
解析 连续问,每问后面均用问号。
答案 A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5分)
[甲]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春节早已成为一种“文化乡愁”,回家过年,正是一种文化的必然、情感的必需。当一家人围炉夜话、守岁祈福,再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人感受到亲情的温馨和家庭的意味。当拜年祝福伴随新年钟声纷至沓来,展现的是真挚情谊,更有致以时间和生命的特别敬意。[乙]春节是中华文化形象最迷人的呈现,团圆祥和、富贵平安、辞旧迎新、祈盼丰收等诸多主题,其实正是中国人数千年来始终不渝的生活理想。然而无论工作再忙,相距再远,都阻挡不了我们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对待像春节这样仪式感鲜明的节日,越是心怀依恋,越需要用行动去体现。[丙]如果不去告诉孩子,他们如何知道?“年”
- 61 -
不仅是纵情嬉闹的时刻,还是藏在深山里的猛兽;饺子不仅是“舌尖上的诱惑”,还承载着更岁交子、大吉大利的寓意;压岁钱不是为了压住年龄,而是为了压住邪祟。费孝通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精神所依是原乡,守住文化皈依的阵脚,我们才能为自己、为未来守护好精神的原乡。
17.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潜意识 B.纷至沓来 C.然而 D.皈依
解析 “然而”应为“所以”。
答案 C
18.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解析 “知道”后的问号应为冒号。
答案 C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5分)
[甲]“诗人固穷”和“诗人高贵”这两种观念都在唐宋时期绵延甚久、影响甚广。[乙]到底谁是“诗人”呢?穷愁的寒士,还是高贵的艺术家?这个问题本无答案。对它的追问本身,就是一段精彩的唐宋士大夫精神生活史。[丙]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固穷”的观念,体现了士大夫对政治的永恒依赖;“诗人高贵”的观念,体现了士大夫对政治的自觉疏离。纯粹艺术气质的“诗人”形象在南宋诗歌中的普遍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士大夫精神生活的新动向——他们不只追求官僚、学者、文人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士大夫气象,而是安然并合理地追求某一种身份,自觉地塑造某一类人格。这种新动向终究在明代蔚然成风,从而造就了一个“文人”与“官僚”分庭抗礼的文化时代。
19.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绵延 B.不只 C.蔚然成风 D.分庭抗礼
解析 “不只”应该改为“不再”或“不是”。
答案 B
20.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解析 顿号应改为逗号。
答案 A
- 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