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5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牌头中学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文观止》是由康熙年间两位名不见经传的选家所编,他们披沙拣金,遴选了二百多篇琅琅(lǎng)上口、百读不厌的佳作。
B. 2016年度新疆棉总产量较去年下降已是板上钉(dìng)钉的事实,减产已成定式。棉减产无论是对运营策略,还是对金融投资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关键问题是具体下降幅度以及对市场供需会产生多大影响。
C. 一款游戏成为现象级,足见其魅(mèi)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随着“王者荣耀”的风靡,坊(fāng)间的声讨之音也不绝于耳。
D. 岭上大坑连着小坑,坑里的水乱打转儿,树枝草叶们在坑心里一蹿(cuàn)一蹿,像是溺了水。春上狗饿,撅(juē)着鼻子在找吃的,大街小巷见啥吃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字音和字形。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辨析正误。A项,“琅”应读“láng”,拟声词,用来形容清朗、响亮的声音。“琅琅上口”,指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B项,“定式”的“式”应为“势”,“定势”,确定的态势;“定式”指长期形成的固定的方式或格式。D项,“一蹿”的“蹿”应读cuān,指向上、向前猛跳。将语音和字形合二为一,既减少题量,又扩大了试卷知识点的覆盖面。在能力要求上,依然重视基本的字音、字形的考查,同时也避免纯记忆的复习方法,而注重音义、形义关系上去把握正确的字音、字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冬夜,陪我失眠的竟是俄罗斯电台的音乐。那个积雪上的民族仍无睡意,她在播放几世纪来
最经典的曲子,像一位眉清目秀的祖母,深情地怀念逝去的岁月。[甲]那曲子是标志性的:辽阔、忧伤、苍远、帷幕般的厚重……我总有被击中的感觉,脑子里会出现滴答的电波和徐徐流动的油画:呜咽的伏尔加河,孤独的烧焦的橡树,缓缓匍匐的寂寞的队伍……
这不是天籁,而是冻土上的招魂。[乙]是风、砂石、篝火、冰凿、纤索……激荡的声音;是硫磺、枪刺、绞架、烈酒、风琴……混合的交响。
我低低地抚摸这音乐。她来自生命深处的清冷和哀恸,整夜感动着一个不懂音乐的青年。[丙]隔着厚厚的寒幛,隔着刺不透的阴霾,我默默向着北方,向那股伟大的气息致敬,向她苦难的历史和英勇的民间致敬。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典 B. 眉清目秀 C. 徐徐流动 D. 阴霾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B 3. A
【解析】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应把握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眉清目秀”,形容人的容貌清秀不俗气。句中修饰“祖母”与语境不合,此处是说俄罗斯这个民族的孤高不凡,表达自己对俄罗斯的敬仰之情,此处可换为“落落寡欢”,表示孤高不凡,合得来的人很少,用它可以体现作者对俄罗斯的敬仰之情。故选B项。“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经典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徐徐流动”,“徐徐”指“缓慢”。“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烟尘而形成的混浊现象,比喻人的心灵上的阴影和不快的气氛,也可以说是心情不好,也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ACD三项使用正确。
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这是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语境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来辨析标点符号的正误。A项,“那曲子是标志性的:辽阔、忧伤、苍远、帷幕般的厚重”中“苍远”后的顿号应改为逗号。“顿号”是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可以分隔同类的并列的事,通常是单字、词语或短句,当中的停顿较逗号短。甲处,“辽阔”“忧伤”“苍远”这几个词语之间是并列关系,“帷幕般的厚重”应另列开来,因为此处的中心词是“厚重”,指的是“帷幕”一般的厚重,如使用顿号,那么“辽阔”“忧伤”“苍远”以及“帷幕”都成了修饰“厚重”的定语,显然是错误的。故选A项。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国石油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一旦中东地区局势出现动荡,我国的燃油市场也将随之出现波动。
B. 第五届“创新作文大赛”颁奖典礼,是设在颇具文艺范的市图书馆举行的,现场揭晓了“构思之星”“最佳团队”等获奖名单。
C. 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巨大损失,长期以来所恪守的诚信待人的美好品德也会丧失。
D. 中国物理学家最近制造出比太阳中心温度还要高的氢等离子体,虽然这项技术仍然达不到商业化要求,但这显示出中国聚变研究的发展已经让其他国家远远落在后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我国石油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搭配不当, “生产……不能自给”不搭配,应是“石油……不能自给”,应把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一下,即“自给”的主语是“石油” ,应改为“生产的石油”。B项,“是设在颇具文艺范的市图书馆举行的”句式杂糅,选项把“是设在……”和“是在……举行的”两种句式糅杂在一起。C项,“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前面的主语是“他”,后面的主语是“事业”,前后的主语不一致,故前面的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前面,可改为“如果他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巨大损失,长期以来所恪守的诚信待人的美好品德也会丧失”。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A项,“生产”与后面的谓语“自给”搭配不当。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B项把“是设在……”和“是在……举行的”两种句式糅杂在一起。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 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藏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题中③④两句的区别比较明显, 原文第一句“远眺群山”,接着向远处眺望, ④由层林写到白云,比较顺畅;同时④句中的“绕”与原句中的“茂”两字都处于句末,同一韵部的字相押,读来上口。①②两句选择的关键在于,“俯瞰”是属上句还是属下句,而原文横线以后的句子均是“俯瞰”的宾语,选择②句即可形成都是整齐的四字句,音节和谐。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题中这段话前后句有很强的逻辑关系,考生由上下文可以推出句子,答题是注意句式。
6. 下列诗句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B.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这是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首先了解常考的修辞手法,然后根据每种修辞的特点进行辨析。D项,“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句中把守关之人比作“狼与豺”,这是使用比喻修辞。A项,“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意思是一下笔就能使风雨为之惊动,诗写成后能使鬼神为之哭泣。这两句是杜甫运用夸张的手法高度赞美李白才华横溢,他的诗歌精妙绝伦,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B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使用夸张的修辞。C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使用夸张、借代的修辞。
7. 下列句中“而”的意义与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我腾跃而上 B. 则群聚而笑之
C. 扣弦而歌之 D.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中‘而’的意义与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虚词“而”的用法。首先要回顾“而”的用法,然后根据“而”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辨析用法。D项,“买五人之头而函之”,意思是“买下五个人的头颅并用棺材收起来”,“而”是连词,表顺承。ABC三项中的“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我腾跃而上”意思是“我跳跃着往上飞”,“腾跃”修饰“上”,是“上”的状态;“则群聚而笑之”意思是“那么这些人聚集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就嘲笑他们”,“群聚”修饰“笑”;“扣弦而歌之”意思是“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扣弦”修饰“歌”。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渔樵于江渚之上
B. 顺流而东也
C. 缇骑按剑而前
D. 常以身翼蔽沛公
【答案】D
9. 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凌万顷之茫然
B. 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大王来何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特殊句式的辨析。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以及状语后置。D项,“大王来何操”是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属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应为“大王来操何”。ABC三项都属于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应为“凌茫然之万顷”;“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应为“凡是州有异态之山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10. 下列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看到的地方却很远。)
B.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到底怎么样呢?)
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收益,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这样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最后与选项所给的译文进行比对。A项,“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加”,更;“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故选项“可是看到的地方却很远”错误。B项,“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其”代词,代指他们;“辱人贱行”,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视”,和……相比;“固”,到底;“何如”,如何,怎么样。C项,“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侵损,使……受损;“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使……获利;“唯”,希望;“图”,考虑。D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同“否”;“若”,你,你们;“属”,类;“且”,将要;“为所”,表被动。
11. 下列加点的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 游于是乎始
C. 思厥先祖父
D. 吾尝终日而思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的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D项,“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终日”古今意思一致,都指“整天”。ABC三项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词。“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个话题。“游于是乎始”,“于是”古义指从此,从这一次,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今义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思厥先祖父”,“祖”,爷爷,“父”,父亲,爸爸。“祖父”是爷爷和父亲,也即“祖辈和父辈”。“祖父”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表示父亲的父亲——爷爷。
12. 下列诗句描写的情感,不是离愁的一项是()
A.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B.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C.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D.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诗句描写的情感,不是离愁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项,“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意思是“四百年来的繁华隆盛已像梦一般逝去,使人感叹。那晋代的帝王将相,早已是一杯黄土,被历史遗弃”,表达的是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与“离愁”无关。ABC三项都是离愁,“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意思是“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抒写羁旅之思;“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我们两个人呀,患着一样的相思,却两地分离,牵动着各自的忧愁。
13. 下列俗语中,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无关的一项是()
A. 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
B. 关公面前耍大刀——献丑。
C.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D.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俗语中,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无关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识记能力。四大古典名著包括《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C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不是四大名著。A项,“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三两三”字面意思为三两三的酒量,实际意思为过硬的本领。“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就是指没有过人的本领不敢上梁山。出自明朝小说《水浒传》。B项,“关公面前耍大刀——献丑”,“关公”即“关羽”,出自《三国演义》。D项,“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比喻两方面都愿意的事情。出自《三国演义》。
二、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支付焦虑打了谁的脸
“熟人可以篡改你的支付宝密码”,这一消息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刷爆朋友圈,声称只要识别近期购买物品或好友头像,就能找回登录密码,登录其他人的支付宝账号。随后,支付宝发表声明,称其风控系统并不会对所有用户提供识别方式找回密码,同时只有登录密码并不能支付;上海交大的密码与计算机安全实验室也表示对这一安全威胁的描述过于夸大。
看似并非重大的安全问题,依然让支付宝随后选择提高风控系统安全等级,目前只有在用户自己的手机上才能通过这种方式找回密码。无论支付宝还是微信,有关网络支付的“一场虚惊”已经不是第一次,公众的“闻漏洞色变”其实体现出了某种焦虑。
焦虑从何而来?从大的背景来看,网络支付与普通人的生活前所未有地紧密了起来,除了网络购物,还有线下支付、互联网理财、消费金融,多种场景的叠加,让网络支付已经成为普通人处理财产的一个重要渠道。但与此同时,公众缺乏技术基础,对互联网平台的安全创新并不了解,对网络支付安全性的信心并未建立起来。与此相对应的,大多数人并不担忧银行存款的安全。这种安全感其实正建立在对运营平台“靠谱”的判断上。从这一点来看,网络平台还应继续加强用户教育,正视用户们的困惑,特别是在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时,比如此次的用识别方式找回密码,要在其产品页面或事前对安全性进行说明。
但这次把板子全打在公众身上也未免偏颇。用户的担忧主要来自于购物清单和好友关系,这两项数据太容易遭到泄露。事实上,用各种方式窃取用户隐私数据已成为网络黑色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拿购物清单来说,不管是电商平台,快递公司,还是手机和电脑所遭遇到的钓鱼网站和木马病毒,都有方法拿到这些数据。况且,包括机票改签、淘宝退货冒充公检法等“指名道姓”的社工诈骗频频见诸报端,也让公众对基于隐私数据的安全服务方式难言信心。由此可见,对用户隐私数据保护的薄弱正是网络信息安全必须突破的“瓶颈”。从这一点来看,公众对互联网支付的信任感,依赖于整个互联网安全环境的改善和个人隐私数据保护的进一步加强,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依然有赖于监管、产业和专业厂商等几方面形成合力。
不过,尽管面对这样的大环境,但在教育用户之外,互联网支付平台仍可有所作为,特别是可以借鉴传统银行信用卡的面密支付机制。比如,信用卡如遇盗刷,24小时内可申请追回。互联网支付平台能否实现这一功能?互联网带来的数据化让支付平台相比传统场景有了更多在技术上提升风控水平的空间,但这些创新与尝试是否能真正形成一个为用户所知的,涵盖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有效服务用户的安全机制和赔偿措施,目前并不明确。
说到底,互联网的安全与便利是一对矛盾,过于强调安全,将让产品的实用性难以保障。考虑到多种支付场景的复杂性,在当前的网络安全形势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来保护用户,同时加强用户教育,将是解决这一矛盾、真正提升用户安全感的关键。
(选自《经济日报》2017.1.13,有删改)
14. 下列对公众产生“网络支付焦虑”根本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支付与公众生活联系紧密,已成为公众处理财产的一个重要渠道。
B. 公众不太了解互联网平台的安全创新,对网络支付安全性缺乏信任感。
C. 网络支付平台在推出新产品和服务时,对用户做产品安全性教育不够。
D. 整个互联网环境存在着信息不安全的问题,对用户隐私数据保护薄弱。
15.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网络支付平台要消除网络支付的安全问题,需要不断提高风控系统安全等级。
B. 公众对网络支付安全性缺乏足够的信心,原因是网络支付平台不够“靠谱”。
C. 互联网支付平台可以借鉴传统银行信用卡的面密支付机制以提升风控的水平。
D. 要公众提增对网络支付平台的信心,就需要创新制度以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
【答案】14. D 15. B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公众产生‘网络支付焦虑’根本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第三段开头说“焦虑从何而来”,这就提示了答案的区域,应在第三段以及下文,A、B、C三项都源自第三段,都是公众产生“网络支付焦虑”的原因,但并非根本原因,第四段说“但这次把板子全打在公众身上也未免偏颇。用户的担忧主要来自于购物清单和好友关系,这两项数据太容易遭到泄露。事实上,用各种方式窃取用户隐私数据已成为网络黑色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由此可见,对用户隐私数据保护的薄弱正是网络信息安全必须突破的‘瓶颈’”,由“对用户隐私数据保护的薄弱正是网络信息安全必须突破是‘瓶颈’”这一信息可知,网络支付焦虑的根本原因是“整个互联网环境存在着信息不安全的问题,对用户隐私数据保护薄弱”,故选D项。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公众对网络支付安全性缺乏足够的信心,原因是网络支付平台不够‘靠谱’”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这种安全感其实正建立在对运营平台‘靠谱’的判断上”,对“运营平台‘靠谱’的判断”不是“网络支付平台不够‘靠谱’”,前者是公众对互联网平台安全的判断了解,而后者是网络支付平台不安全,选项曲解了文章的意思,从文中来看,公众对网络支付安全性缺乏足够的信心,主要是因为公众对互联网平台的安全创新并不了解。
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谁在深夜祈祷
江少宾
佛香盘旋。从我家的防盗门到她家的防盗门,不过五米,这段花岗岩铺就的楼道,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她刻意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和左邻右舍发生任何交集。说是左邻右舍,其实就是门对门。城市到底不比乡下,所谓的邻居,往往都是陌生人。
这让我想到一位古稀老人,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租住在庐州城南的一片平房里。老人的腰身已经完全佝偻了,又有些耳背,因此基本上不和邻居们走动。有一次,我撞见老人在走廊里拾起一张窝成一团的纸币,心里有些好奇,当我将手习惯性地探向自己的口袋时,老人立即举起那张窝成一团的纸币,“可是你的?”我笑着摇了摇头,“真不是你的?”老人继续举着那张纸币,他的穷追不舍既让我有些诧异,又有一些难为情。我正想着如何脱身,邻居们忽然都从门后闪了出来,他们的神情让我确信,他们已经知道了我和老人之间发生的事情。那时候防盗门还不太盛行,但每家每户都要在木门外面再安装一道铁栅门,铁栅门上蒙着一层深色的薄纱。深色的薄纱,自然的隐身术,遁藏着无数双偷窥的眼睛。他们果然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眉飞色舞着,仿佛老人捡到的不是一张脏兮兮的面值五元的纸币,而是一笔惊人的巨款。
那张脏兮兮的面值五元的纸币,最终还是无人认领,但那一次非凡的经历,却让老人养成了捡钱的习惯。然而,老人捡钱的频率实在太高了,第一天,他在走廊里举着一枚硬币,“菊花”中间有一个小孔;第三天,他又在走廊里举着一枚硬币,“菊花”中间有一个小孔……这时候大家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原委,老人于是挨家挨户地敲门。没有人开门,大家都在忙着,没有人愿意为这个自作聪明的老人浪费哪怕一分钟!我承认自己也没有开门,我不愿意陪老人玩这种拙劣的把戏,那只会沦为大家的笑柄。那时候,我还无法理解这个行为怪诞的老人。
我在那片平房里寄居了三年。三年里,没有一个人来探望过这个弯腰驼背的古稀老人。他从何而来?膝下有无儿女?邻居们都不知道这些信息,唯一能够确认的是,老人姓秦,自称“退休职工”。在漫长的独居生活里,老人的耳朵已经完全聋了,腰几乎弯成了虾米。他不再频繁地捡钱,也不再理会邻居。长日里,离群索居的秦老活像一个藏在薄纱后面的幽灵,从他门前路过时,我总能看到幽暗的客厅里浮着一张呆滞的脸。所谓的“客厅”,其实只有五六个平方,陈设也非常简单——左边,靠墙,放着一把藤条已四处断裂的太师椅,太师椅的左前方,横着一张矮矮的窄窄的玻璃小茶几;右边,靠墙,挤着一张四四方方的餐桌,餐桌上的黑白电视机只有十四吋,看上去比秦老还老,布满各种伤痕。秦老喜欢瘫在太师椅上,只看电影频道,而且始终静音。
如今,转眼二十年过去,城南的那片平房已经消失了,连同平房一起消失的,还有那些我曾经无比熟悉却又完全陌生的邻居们。每次经过城南,我总会想起弯弓一样的秦老,他的孤独,一眼望不到尽头。他的无助,一眼望不到尽头。我不知道秦老是否健在?然而,秦老在抑或不在,对我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正如对门那个隐身的邻居,在我的世界里,他们,都只是过客。
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世界的过客,不同的只是,我们和世界之间的联系或深或浅、或长或短而已。在坚硬的城市里浮游,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孤独的,无处安放的灵魂,在深夜里祈祷着俗世的平安与肉身的健康。为此我时常悲不自禁——世界那么大,但始终只有一隅,和我们紧密相关。
16.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写我的“隐身的邻居”,有什么作用?
17. 老人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举着相同的硬币在走廊徘徊?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18.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秦老的形象。
19. 文章以“谁在深夜祈祷”为题的用意是什么?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情感?
【答案】16. (1)开头写邻居刻意将自己封闭起来,反映了人们不愿与邻居交流的现状,为后文大家都不理会老人埋下伏笔;(2)结尾再次提及邻居,与开头相呼应,体现了人们缺少沟通、互不信任、自私冷漠的行为,表达了主旨。
17. (1)老人独居于此,基本上不和邻居走动,老人希望能通过捡钱的方式引起邻居的注意,打发自己的孤独时光。(2)作者借此反映了当时邻里间的陌生、警惕,为下文写老人的身世不为人所知及其生活的孤独寂寞作铺垫。
18. (1)孤独无依,是被亲人、朋友遗忘的空巢老人;(2)为人淳朴,渴望温暖与关注,渴望人与人之间的真切关怀,渴望以真诚的心与他人沟通;(3)沉重悲哀,最终被城市生活冷漠的现实击倒。
19. (1)运用反问语气,给人以深刻思考,与文章末尾段写我们每一个孤独的灵魂“在深夜里祈祷着俗世的平安与肉身的健康”相照应。(2)深化文章主旨,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世界的过客,我们渺小而陌生,只能在俗世中为自己祈祷平安。(3)作者想借此抒发自己的感慨:人人都是孤独的,孤独得只能在深夜祈祷,这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导致的。(4)作者想借此呼吁人们能够多多关心身边的人,给他们送去温暖与关心,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更加温暖。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本题主要考察开头和结尾段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开头写邻居刻意将自己封闭起来,反映了人们不愿与邻居交流的现状,为后文大家都不理会老人埋下伏笔。结尾主要是首尾呼应,点明主旨。结尾再次提及邻居,与开头相呼应,体现了人们缺少沟通、互不信任、自私冷漠的行为,表达了主旨。
点睛:考查段落(语句)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有些时候也要注意语言表达)。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其中结构上的作用有: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开头段: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总领下文,统摄全篇;为下文作铺垫;揭示主题;上下文形成对照、呼应;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写景);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小说);
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
结尾段:照应开头;呼应前文;使结构首尾圆合;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含蓄蕴藉,言已尽而意无穷。
本题可从开头和结尾段的作用角度来回答。
17. 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问原因,第二问考察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其实两问是间接地考察段落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第一问可从内容上来回答,因为老人希望能通过捡钱的方式引起邻居的注意,打发自己的孤独时光。第二问可以从结构上来回答,主要是为了人物和主旨服务的,作者借此反映了当时邻里间的陌生、警惕,为下文写老人的身世不为人所知及其生活的孤独寂寞做铺垫。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首先,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去分析人物。文中倒数第三段的前半部分集中对秦老进行了描述,抓住关键字词“孤独的、无助的、渴望温暖与关注的”,分条阐述即可。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标题的作用和用意。标题的作用主要有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3、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4、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本题可从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寄托情感,深化主题角度来回答。
三、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仁基少骁武,便弓马。平陈之役,以亲卫从征,先登陷阵,拜仪同,赐物千段。以本官领汉王谅府亲信。谅反,仁基苦谏见囚。谅败,超拜护军。
李密据洛口,帝令仁基为河南道讨捕大使,据武牢拒密。仁基见强寇在前,士卒劳弊,所得军资,即用分赏。监军御史萧怀静止之,众咸怒怀静。怀静又阴持仁基长短,欲有奏劾。仁基惧,杀怀静,以其众归密,密以为河东郡公。其子行俨,骁勇善战,密复以为绛郡公,甚相委昵。
王世充以东都食尽,悉众诣偃师,求决战。密与诸将计。仁基曰:“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世充却还,我且按甲。世充重出,我又逼之。如此,则我有余力,彼劳奔命。兵法所谓彼出我归,彼归我出,数战以疲之,多方以误之者也。”密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东都兵马有三不可当:器械精,一也;决计而来,二也;食尽求斗,三也。我按兵蓄力以观其弊,彼求斗不得,欲走无路。不过十日,世充之首可悬于麾下。”单雄信等诸将轻世充,皆请战。仁基苦争不得。密难违诸将言,战,遂大败。仁基为世充所虏。
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及僭尊号,署仁基为礼部尚书,行俨为左辅大将军。行俨每战,所当皆披靡,号万人敌。世充惮其威名,颇加猜防。仁基知之,甚不自安,遂与世充所署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长陈谦、秘书丞崔德本等谋,令陈谦于上食之际,持匕首劫世充,行俨以兵应之,事定,然后辅越王侗。事临发,将军张童儿告之,俱为世充所杀。
(节选自《北史·裴仁基传》,有删节)
2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便弓马 便:擅长
B. 超拜护军 超:越级提升
C. 简精兵三万 简:挑选
D. 以逼东都 逼:逼迫
2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世充之首可悬于麾下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 王世充以东都食尽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C. 所得军资 纵一苇之所如
D. 我且按甲 彼且恶乎待哉
2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裴仁基为激励士气,把军用物资分赏给部下,却遭萧怀静制止,这使两人的矛盾激化,并最终导致后者被杀,裴仁基本人叛变。
B. 面对王世充的进攻,裴仁基和李密在战术上各有己见,但单雄信等将领支持李密,坚决反对裴仁基的主张,结果因轻敌冒进带来大败。
C. 裴仁基父子在战败被俘后,凭借自身的骁勇善战,依然享有很高的名望,但由于得不到王世充的真正信任,便企图劫持王世充而效力于越王。
D. 根据文本,可以看出裴仁基性格的多面性:他遇事会“苦谏”“苦争”,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也会因他人的猜忌而采取极端手段。
2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怀静又阴持仁基长短,欲有奏劾。
【答案】20. D 21. D 22. B
23. 萧怀静又暗中抓住裴仁基的把柄,想要上奏章揭发。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项,“以逼东都”,“逼”如解释为“逼迫”,则与语境不合,“逼”的对象是“东都”,是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来逼近东都”,“逼”应解释为“逼近”。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但单雄信等将领支持李密”错误,文章第三段结尾说的是“单雄信等诸将轻世充,皆请战。仁基苦争不得。密难违诸将言,战,遂大败。仁基为世充所虏”,意思是“单雄信等各路将领轻敌,都请求出战。仁基苦苦劝阻不住。李密难以违抗将领们的请求,出战结果大败”,可见并非是“支持李密”,而是这些将领“轻敌”。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B项,考生可以依据“单雄信”快速找到设题区域,在第三段结尾部分,文中说的是这些将领轻敌,并不是支持李密。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阴”,暗中;“持”,抓住;“长短”,把柄;“欲”,想要;“奏”,上奏;“劾”,弹劾,揭发。
参考译文:
(裴)仁基少年骁勇,善於骑马射箭。平陈之战,以亲卫兵的身份跟随出征,首先冲入敌阵,被任命为仪同,赏赐织物一千段。以本官兼任汉王杨谅府亲信。杨谅反叛,仁基苦苦劝谏而被囚禁。杨谅失败,破格任命为护军。后来改任武贲郎将,跟随将军李景在黔安讨伐叛乱的蛮族向思多,因为军功升为银青光禄大夫。进攻打败吐谷浑,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杀败俘获了来侵犯的靺鞨,任命为左光禄大夫。跟随征讨高丽,晋升为光禄大夫。
李密据守洛口,皇帝命令仁基任河南道讨捕大使,据守武牢抵抗李密。仁基看到大敌当前,士兵疲劳,所得到的军用物资,当即就分别赏给将士。监军御史萧怀静制止他这样做,大家都对怀静感到愤怒。怀静又暗地搜集仁基的过失,想要上奏弹劾仁基。仁基害怕,杀死怀静,带领部队归附了李密。李密授他为河东郡公。他的儿子行俨,英勇善战,李密又授他为绛郡公,对他们非常信任亲昵。
王世充因为东都的粮食吃完了,率领全部人马抵达偃师,寻求决战。李密和将领商讨对策。仁基说:“世充把全部精锐部队都带来了,洛阳一定空虚,可以分派军队守住各重要通道,让他无法东进,我们再挑选三万精兵,沿黄河西进,以逼近东都。如果世充退回,我们就按兵不动;如果世充再次进军,我们就又逼近洛阳。这样,我方可以有充裕的体力,而敌方则疲於奔命。兵法上所说的对方出战我退回,对方退回我出战,多次挑战使敌人疲劳,使用这策略迷惑敌人。”李密说:“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洛阳的军队有三方面难以抵挡,器械精良是其一,为了决战而来是其二,粮食吃完而战是其三。我方按兵不动蓄积力量而寻求敌人的弱点,对方求战而找不到机会,想走又无退路,不超过十天,世充的人头可以悬挂在我的军旗之下。”单雄信等各路将领轻敌,都请求出战。仁基苦苦劝阻不住。李密难以违抗将领们的请求,出战结果大败。仁基被世充俘虏。
世充因为仁基父子都勇猛无比,对他们很礼敬,将侄女嫁给行俨为妻。等到他伪称帝号,任命仁基为礼部尚书,行俨为左辅大将军。行俨每次出战,所向披靡,号称万人敌。世充对他的威名感到害怕,对他有猜忌防范。仁基知道了这种情况,内心很不安,便和世充任命的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长陈谦、秘书丞崔德本等人密谋,让陈谦在送食物的时候,持匕首劫持世充,行俨带兵去接应,事情成功后,再去辅佐越王杨侗。事情即将发生,将军张童儿告发了他们,全都被世充杀害。
文言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24. 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_______韩非子:_______
25. 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答案】24. (1). 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2). 以法治国
25. 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互相补充。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考查学生文言阅读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材料,理解把握材料的意思。第一则材料表达的是孔子的为政观,意思是: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前后对比强调要以德、以礼治国。第二则材料说的是韩非子的为政观。这则材料的意思是: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自觉为自己办事的善行,要的是那种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要是靠人们自觉地为自己办事的善行,国内找不出十几、几十个;要是形成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以使全国整齐一致。治理国家的人需要采用多数人都得遵守的措施,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因此不应该推崇德治,而应该实行法治。最后的“故不务德而务法”表明韩非子的为政观是以法治国。
25.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考查学生对这两种为政观的理解。评论时要有自己的分析和理解。比如,孔子之所以提倡“德治”,是因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有缺陷。韩非子认为必须以法治国,是因为他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他们都需要管理。这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应互相补充。
(三)古诗文默写。
2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为政以得,譬如北辰,______________。(《论语》)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4)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庄子《逍遥游》)
(5)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6)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7)______________,子无良媒。(《氓》)
【答案】 (1).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 猿猱欲度愁攀援 (3).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4).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 禾黍秋风听马嘶 (6). 千呼万唤始出来 (7). 匪我愆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居”“拱”“猿猱”“度”“攀援”“匹夫”“社稷”“覆”“坳堂”“禾黍”“嘶”“匪”“愆期”等。
四、作文
2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7年11月20日晚,号称“全世界最美女孩聚会”的维密大秀在上海开启,中国籍超模奚梦瑶意外跌倒在T台,她整理衣冠,10秒钟后重新站起,微笑着走完全程。此事迅速成为微博热搜首位。国内舆论哗然。有人批评:只顾着跟观众互动,没注意台步。T台跌倒和医生出现医疗事故有什么区别?有人却说:摔跤只是意外,微笑才是姿态。外媒评价也不一。有国外报纸配上了奚梦瑶跌倒的各种角度的照片,称她是“跌倒的超模”;而时尚杂志《ELLE》说:奚梦瑶摔倒,起身后表现堪称天使。
对奚梦瑶的意外跌倒和重新站起,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论述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案】摔倒不可怕,可怕的是摔倒后缺乏应变能力
2017年11月20日晚,上海维密大秀开启,一众国内外维密天使闪亮登场。但在表演环节中,奚梦瑶不慎出现意外跌倒在台上,令人大呼惊险,替她捏了把汗。
奚梦瑶摔倒后并未立马起身,而是在后来的超模帮助下站起来,看上去摔得不轻。对于自己的失误,奚梦瑶随后发文道歉称让大家失望了。
对不起让大家失望了,谢谢所有人的关心,做模特7年,这条路上一路走来摔过无数次…但是我知道不管摔得多疼,我都一定要站起来,把路走完…未来的路很长,我会一直走下去…谢谢你们。
诚然,别说维密走秀,即使卫星飞天,也会有失误的时候。然而,奚梦瑶所不能让人容忍的是:
首先她是第一位在维密秀场中心摔倒的模特。之前维密秀不是没有出现过事故,但是,总是在出场或退场的间隙出现的。在秀场中心结结实实摔倒,奚梦瑶是第一位。
其次她摔倒后,并没有体现出一名模特该有的专业素质。摔倒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摔蒙了手足无措。正如我上面所言,大家看视频,会发现奚梦瑶摔倒后,大约有十来秒的时间,后续还靠着别人扶了起来。
最后而最重要的,则是作为一名模特,摔倒的奚梦瑶,必须马上爬起来继续走!为什么,因为维密秀或者其他秀场,所有的模特走秀都是已经安排好的。奚梦瑶的停顿,会如连锁反应一样,影响后续模特的表现。维密模特,不是那种小地方开业花200请的姑娘,相对来说正是云泥之别的她们,维密模特必须要更加专业和更加努力,才配的上赋予她们的荣誉和报酬。
从奚梦瑶的微博内容来看,她还会继续走下去,那么之前立的flag就显得毫无意义。现在的公众人物,明星也好,模特也罢,似乎说过就忘。之前陈羽凡因为白百何事件,曾说退出娱乐圈,现在又回归了。之前奚梦瑶也说过,在维密秀场跌倒,就退休,现在又说“会一直走下去”。
当然作为超模的奚梦瑶自然也参加了这次走秀,可让人意外的是这次走秀奚梦瑶却不小心摔倒了,这次可谓是奚梦瑶在维密走秀中最大的一次失误,而摔倒之后的整整十秒才站了起来。随后,奚梦瑶微笑着起身完成了这次走秀,让人大赞十分敬业,整个过程可谓让人大呼惊险。所以摔倒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摔蒙后应变能力缺乏(10秒钟影响了整场维密大秀精心安排),要无愧于超模的称号,摔倒就是摔倒,走完全程不值得同情,更不值得褒扬,专业素养是事业的生命,分清主次,精益求精。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该材料审题立意可从多个角度立论阐述:可以先把我关键句子“中国籍超模奚梦瑶意外跌倒在T台,她整理衣冠,10秒钟后重新站起,微笑着走完全程”,网友观点就是围绕这个事件展开,我们审题就可以用由果溯因法。为什么网友会有这种观点或者那种观点,深层原因是什么,我们如何辩证看待?这样可以有以下方向:
(1)从批评的角度阐述:摔倒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摔蒙后应变能力缺乏(10 秒钟影响了整场维密大秀精心安排)要无愧于超模的称号
摔倒就是摔倒,走完全程不值得同情,更不值得褒扬 专业素养是事业的生命 分清主次(心无旁骛),精益求精。
(2)从肯定的角度也可以,但须有辩证分析: 摔跤只是意外,微笑才是姿态。只要有勇气直面,那么失败就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再多的训练,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
(3)从综合的角度阐述: 既要有良好职业道德,更要有扎实专业素养,用扎实的专业素养把握珍贵的机会专业素养的提升永无止境。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1)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这种方法来立意最多。(2)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3)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4)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