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50 KB
  • 2021-06-08 发布

2018-2019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铜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半期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实现以文化人。‎ 尊重人格。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正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丰富的伦理涵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彬彬有礼是尊重他人,也是自尊自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这就需要将礼仪之邦的精神气质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塑造人品。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包括对己和对人两方面内容,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己主要是克己,以求达到仁的境界;对人主要是爱人。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于至善之境。儒家经典《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包括“新民”,教人去恶从善、弃旧图新。由个人、家庭到国家与天下,由爱亲人、爱他人到爱国家与天下,将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公宽信敏惠,对于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天人合一。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还在于它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将仁从亲人之爱推及人类之爱,由人类之爱旁通万物之爱。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生命同源同种,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这与西方主客观对立的自然观明显不同,被称为“有机自然”或“有机宇宙观”。它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强调人应当效法天地、欣赏万物。中国传统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一方面认为人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与作用,强调“人者,天地之心也”;另一方面又强调天地的伟大价值,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主张人道以天道为准则。即使是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也强调春生夏长之时“斧斤不入山林”“罔罟、毒药不入泽”,为的是“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这启示人们要将积极有为的人生观与生态环保的可持续自然观统一起来,一方面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勇担千秋生态大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摘编自杨小明任春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思想中的“仁”这一概念有丰富的伦理涵义,其外在表现是礼,精神内核是敬。‎ B. 在塑造人品方面,儒家思想要求人们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臻于至善之境。‎ C. 我们要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思想中所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进行转化和发展,以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D. 文章认为中华人文精神伟大的原因之一是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B. 文章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为立论基础,论证了我们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 C. 文章援引《论语》记载的孔子家马棚失火的故事说明了中华文化很早就确立了人本理念。‎ D. 文章关于自然观的论述中,将中西方观念进行对比,其目的是凸显中华人文精神的优越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养分,可以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 B.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孟子主张人类之爱和万物之爱有等级差别而庄子却不一样,他认为世间所有生命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C. 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主张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使得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相得益彰,这符合时代的要求。‎ D. 天地人三才之道,同时强调人和自然的重要地位,其中人道顺从天道的主张对当今杜会发展更有意义。‎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题A项,“仁,其外在表现是礼,精神内核是敬”不合文意,文本中第二段相关表述为“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故本题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本题D项,“将中西方观念进行对比,其目的是凸显中华人文精神的优越性”,不合文意,根据原文表述目的应是论证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而非突出中西方哪个更优越。故本题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浏览原文,再观察四个选项,需要找准答题区间,搜索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与选项的表述进行比对。本题B项,“孟子主张人类之爱和万物之爱有等级差别”曲解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将仁从亲人之爱推及人类之爱,由人类之爱旁通万物之爱”,这里孟子所说的亲人之爱、人类之爱、万物之爱并没有等级差别。故本题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话说袭人见贾母王夫人等去后,便走来宝玉身边坐下,含泪问他:“怎么就打到这步田地?”宝玉叹气说道:“不过为那些事,问他做什么!只是下半截疼的很,你瞧瞧打坏了那里。”袭人听说,便轻轻的伸手进去,将中衣褪下。宝玉略动一动,便咬着牙叫“嗳哟”,袭人连忙停住手,如此三四次才褪了下来。袭人看时,只见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宽的僵痕高了起来。袭人咬着牙说道:“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袭人听见,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袷纱被替宝玉盖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 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心中自思:“我不过捱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想着,只听宝钗问袭人道:“怎么好好的动了气,就打起来了?”袭人便把焙茗的话说了出来。‎ 宝玉原来还不知道贾环的话,见袭人说出方才知道。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宝钗沉心,忙又止住袭人道:“薛大哥哥从来不这样的,你们不可混猜度。”‎ ‎ 宝钗听说,便知道是怕他多心,用话相拦袭人,因心中暗暗想道:“打的这个形象,疼还顾不过来,还是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可见在我们身上也算是用心了。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但你固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的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更利害了。”想毕,因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 袭人因说出薛蟠来,见宝玉拦他的话,早已明白自己说造次了,恐宝钗没意思,听宝钗如此说,更觉羞愧无言。宝玉又听宝钗这番话,一半是堂皇正大,一半是去己疑心,更觉比先畅快了。方欲说话时,只见宝钗起身说道:“明儿再来看你,你好生养着罢。方才我拿了药来交给袭人,晚上敷上管就好了。”说着便走出门去。袭人赶着送出院外,说:“姑娘倒费心了。改日宝二爷好了,亲自来谢。”宝钗回头笑道:“有什么谢处。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说着,一面去了。‎ 袭人抽身回来,心内着实感激宝钗。进来见宝玉沉思默默似睡非睡的模样,因而退出房外,自去栉沐。……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只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子去罢,回来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的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节选内容主要写的是宝玉被其父贾政暴打后袭人、宝钗、黛玉三人的表现,作者对这三人均运用了语言、心理和行动描写,人物形象鲜明。‎ B. 文章通过写宝玉恍恍惚惚中梦见蒋玉菡、金钏儿、林黛玉等人,既写出了贾宝玉挨打后伤情之重,也暗示了贾宝玉挨打的原因。看似不起眼的闲笔,实则是很高明的设计。‎ C. 薛宝钗退场时,宝玉正欲说话,宝钗主动告辞;林黛玉退场时,宝玉话语未了,黛玉被迫离开,这一细节反映了钗黛二人对宝玉的用情之差异。‎ D. 林黛玉哭了半天之后,仅仅向贾宝玉说了一句话:“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这句话虽短,但意味深长,里面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同时也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 ‎5. “袭人看时,只见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宽的僵痕高了起来。袭人咬着牙说道:“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袭人的这句话有几层含义?试加以分析。‎ ‎6. 文章前后分别讲到了薛宝钗和林黛玉探望宝玉的过程,他们如何表达对宝玉的深切情感?分别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4. B 5. 袭人的话有两个意思,一、赞同贾政教训儿子,认为宝玉该打——这无可厚非,作为贾府里的丫鬟,袭人不能也不敢数说老爷、太太的不是,除了贾母,谁也不敢数说贾政的不是,包括王夫人,更何况小小的袭人?另外,“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宝玉挨打,是因为他不听袭人的好良言。二、宝玉是该教训,但没必要打那么重:袭人对于宝玉挨打,是既着急又心疼还有不满。 ‎ ‎6. (1)宝钗来探望宝玉的伤势时“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一个“托”字,反映了宝钗光明正大之态以及意欲让大家注意到她对宝玉的关切的心思。当袭人怪罪薛蟠时,她言谈堂皇,表现大度,并借机规劝了宝玉,可以见出她化被动为主动、化尴尬为从容的高明手段。(2)黛玉则不同,她极不愿意别人看到她对宝玉的关心,她的深情表现在她的无声之泣及简单的言辞里。写“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可见哭泣时间之长与伤心之重。所以说,黛玉的关切是真情流露,宝钗的关切则多半是表面文章。性格特征:①对宝玉爱之深切;②处事小心谨慎。(3)黛玉感觉宝玉不该挨打,宝钗则以为事出有因,俩人的思想也是不同的。‎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本题 B项,“文章通过写宝玉恍恍惚惚中梦见蒋玉菡、金钏儿、林黛玉等人”,不合文意,文本中不是梦见黛玉,是真的看到了黛玉,以为在梦中。故本题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结合文章情节、上下文的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此话在宝玉挨打之后,袭人探望所说,应该承接上面的情节,“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和“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看出袭人对宝玉的关心,既着急又心疼还有对贾政出手过狠的不满,她认为宝玉是该教训,但没必要打那么重;“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说明“到这步地位”的原因是不听她的话,也就是不听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其中对其挨打有赞成的成分,同时劝其听话。‎ ‎【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根据人物的行为分析性格特征。首先分析宝钗:宝钗来探望宝玉的伤势时,其动作描写“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通过一个“托”字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心理,反映了宝钗光明正大之态以及意欲让大家注意到她对宝玉的关切的心思;对宝钗的描写还注重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当袭人怪罪薛蟠时,宝钗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可见她言谈堂皇,表现大度,并借机规劝了宝玉,可以见出她化被动为主动、化尴尬为从容的高明手段。其次分析林黛玉,首先注意行为的特征是“在黄昏时候去探望宝玉,而且还是悄悄的来悄悄的走”,,结合前文“已哭了大半天广眼睛肿得桃儿一般”可知注意目的是想避开大家,表现的性格特征是,“对宝玉爱之深切”“处事小心谨慎”。‎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自5G面世以来,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就是,5G技术跟传统的3G、4G技术有什么区别?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介绍,传统的3G、4G技术主要影响人们的通信方式,而5G主要应用于“人—机—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更多的是实现与垂直行业融合,提升垂直行业信息化水平,“5G的大规模应用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社会信息化水平将显著提升。人们每时每刻都能享受高速宽带网络冲浪服务,打破环境、时间限制。”‎ 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层累叠加,比如越来越快的处理器,越来越清晰的屏幕,以及越来越快的网络速度。这些变化刚一出现,便将带来革命,科技创新无疑会使这场革命加速。2019年将是5G元年,也将是5G竞争真正开始的一年……‎ 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表示,“人—机—物”互联未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出不穷,同时,彭木根也提醒,5G技术在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其特有性质,也将带来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全国两会“联姻”5G:科创引擎轰鸣,强国未来可期》,2019年3月3日,人民网)‎ 材料二:‎ 类别 特点 规模 ‎1G语音时代 ‎1987年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启动,标志着移动语音通话的时代到来 不详 ‎2G文本时代 具有通话和简单的文本传送功能,无法直接传送电子邮件等信息。‎ 截至2012年底,用户达8.7亿 ‎3G图片时代 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可无限漫游,处理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等信息服务 截至2014年底,用户达4.85亿 ‎4G视频时代 速度更快、通信灵活、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在移动终端随时观看网络视频,能满足用户对无线服务的需求。‎ 截至2018年底, 用户达11.7亿 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万物互联。‎ ‎5G物联网时代 ‎(摘编至《光明日报》2019年3月6日)‎ 材料三:‎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消息,近期,西班牙、德国、奥地利、阿联酋等多国业界相继表示,不会排斥中国企业的5G技术,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将向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当前,全球移动通信网络正面临从4G向5G过渡的关键时刻。5G具有速度高、反应快容量大等特点,有助于大幅提升沟通效率,在与其他行业结合后,能够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5G的到来,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变革。目前,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5G商用的国家为了抢占先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落后。欧洲等地区业界以及舆论普遍指出,排斥中国企业可能导致自身5G普及的速度变慢。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谓因“安全原因”而对中企采取压制的做法,业界广泛表示,网络安全的未来应该取决于事实而非臆断和凭空指摘。欧盟委员会警告“不要在片面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80年代末,国内出现的移动电话属于1G时代的产物,可移动通话,不可发送短信。‎ B. 从1G时代到3G时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传送速度越来越快,传送内容越来越丰富。‎ C. 由于4G技术开始传送视频、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其用户数比3G时代的两倍还多。‎ D. 5G技术与前几代通信技术相比,不仅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而且可促使万物互联。‎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5G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显著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能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追赶此轮技术进步潮流,就可能占据先机。‎ B. 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5G商用技术的国家,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C. 2019年是5G元年,拉开了5G竞争序幕,面对技术革新、互利共赢的潮流,海外各国纷纷对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 D.‎ ‎ 5G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技术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也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 ‎9. 5G时代来临,我们应如何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C 8. A ‎ ‎9. (1)叠加技术进步,加强科技创新。(2)保持领先优势,引导技术潮流。(3)破除藩篱,交流互通。(4)拥抱合作,互利共赢。(5)带来便利的同时,保障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相关内容能力。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相关材料,仔细对比。本题C项,“由于4G技术开始传送视频、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其用户数比3G时代的两倍还多”,不合文意,以偏概全。材料二中4G时代优点为“速度更快、通信灵活、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在移动终端随时观看网络视频,能满足用户对无线服务的需求”,选项缺少“在移动终端随时观看网络视频,能满足用户对无线服务的需求”这一因素。故本题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本题B项,“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5G商用技术的国家”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5G商用的国家为了抢占先机”,本想错把未然当作已然;C项,“2019年是5G元年,拉开了5G竞争序幕,面对技术革新、互利共赢的潮流,海外各国纷纷对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以偏概全,原文相关表述为“2019年将是5G元年,也将是5G竟争真正开始的一年”,“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将向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D项,“双刃剑”,应既有正面作用,又有负面作用,“其技术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也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并非负面作用,文章结尾表述为:业界广泛表示,网络安全的未来应该取决于事实而非臆断和凭空指摘。欧盟委员会警告“不要在片面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决定。由此可见,这只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恶意诋毁,并非5G的负面影响。故本题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 理解和筛选概括能力。考生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整合答案。本题要求为“5G时代来临,我们应如何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根据材料一“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层累叠加,比如越来越快的处理器,越来越清晰的屏幕,以及越来越快的网络速度。这些变化刚一出现,便将带来革命,科技创新无疑会使这场革命加速”,可概括为“叠加技术进步,加强科技创新”;根据材料三“目前,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5G商用的国家为了抢占先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落后”,可概括为“保持领先优势,引导技术潮流”根据“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表示,“人—机—物”互联未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出不穷”,可概括为“破除藩篱,交流互通”以及“拥抱合作,互利共赢”等信息;根据“,5G技术在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其特有性质,也将带来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问题”,可概括出“带来便利的同时,保障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铺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粮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 灵帝初,欲蒲轮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 子胤字季登,笃行孝悌,亦隐居不仕。太守华歆礼请相见,固病不诣。汉末寇贼从横,皆敬胤礼行,转相约敕,不犯其闾。建安中卒。‎ ‎(选自《后汉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 B.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 C.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 D.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屡辟公府”中的“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 “除”“夺”等词语。‎ B. “屡辟公府”中的“公府”是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C. “伏见处士豫章徐稚”中的“处士”是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D. “三辅”,西汉时指分治京畿地区的三种职官的合称,也指其所辖地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才特意摆设一副坐榻,徐稚离开后就把它悬挂起来,可见徐稚在陈蕃心中的分量。‎ B. 陈蕃、胡广等上疏只推荐徐稚,桓帝于是用安车玄纁,带上礼物去征召徐稚,结果他不肯来。‎ C. 徐稚有感恩之心,曾征召他做官的黄琼去世后,徐稚徒步前往祭奠,哭毕而去。‎ D. 徐稚做人虽恭俭义让,为陈蕃等人所敬重,郭林宗的母亲去世了,他前往吊唁,只是将一把野草放到墓前就离开了,送野草恰恰表明徐稚对郭林宗的敬重。‎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2)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 ‎【答案】10. D 11. A 12. B ‎ ‎13. (1)如果使他们位登三公,辅佐陛下,他们就一定能够辅佐宣扬美善的国政,为日月增光。‎ ‎(2)到后来,郭林宗的母亲去世了,徐稚又前往吊唁,将一把野草放到墓前就走了。众人感到奇怪,不知这是什么意思。‎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稚”“黄琼”为人名;为……所,表被动,不能拆开,排除AB;“哭毕而去”中“而”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连接两个不同的动作“哭”和“去”;因此排除C项的“毕而去”。故本题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课本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本题A项,“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除’‘夺’等词语”表述错误,“夺”解释为强行改变,应该理解为“削去官职”。故本题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归纳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阅读全文,逐项对比分析。本题B项,“陈蕃、胡广等上疏只推荐徐稚” 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是推荐徐稚等人,并非推荐他自己。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擢:提拔。三事:指三公,司徒、司马、司空。协亮:协助,辅助。翼:辅助。增光:为……增光。(2)及:等到。母忧:母亲去世。吊:凭吊。置生刍一束于庐前:状语后置句。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参考译文】徐稚,字孺子,豫章郡南昌县人。家里很穷,常常亲自耕种,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就不吃。做人谦恭节俭仁义谦让,周围的人都佩服他的品德。屡次被公府征召,他都不肯就任。当时陈蕃任豫章郡太守,按照礼节请求徐稚暂时代理功曹一职,徐稚无法推辞,拜见陈蕃之后就退回去了,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才特意摆设一副坐榻,徐稚离开后就把它悬挂起来。后来徐稚因有德而被举荐,在家里被授予太原太守的职务,但他都没有就任。‎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尚书仆射胡广等上疏推荐徐稚等人:“我听说贤善之人是天地的纲纪,是治政的依据。《诗经》说;“希望众多的贤人,诞生在这个王国里。”上天造就的有杰出才能的人,都是为陛下而出现的,他们都是能够担当辅佐盛世重任、帮助陛下成就大业的人。我见豫章郡的处士徐稚、彭城郡的姜肱、汝南郡的袁闳、京兆尹的韦著,颍川郡的李昙,道德 品行纯正完备,世人都知道。如果使他们位登三公,辅佐陛下,他们就一定能够捍卫并发扬光大盛美的国政,为 日月增光。”桓帝于是用安车玄誏,带上礼物去征召这五位高士,结果他们都不肯来。桓帝于是问陈蕃说:“徐稚、袁闳、韦著三人,谁最优秀?”陈蕃回答说:“袁闳长于公卿大族,能够在平时逐渐吸取道理;韦著生长在三辅礼义之国,正像人们所说的‘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徐稚,他出自江南卑薄的地方,却又特立杰出,他应当是最优秀的。”‎ 徐稚曾经被太尉黄琼征召,但没有就职,等到黄琼去世,归葬家乡,徐稚却背着干粮徒步赶到江夏,在黄琼的墓旁摆设了鸡酒祭奠,痛哭完了,就离开了,也不告诉自己的姓名。当时参加葬礼的四方知名之士有郭林宗等几十人,听说这件事,怀疑这个人就是徐稚,就选派了一位善于辞令名叫茅容的生员骑上快马去追他。在路上赶上了徐稚,茅容为他摆上了饭莱,二人谈些农业劳动之事。临别,徐稚对茅容说:“请替我向郭林宗致谢,大树要倒了,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为什么要忙碌不停、四处奔波呢?”到后来,郭林宗的母亲去世了,徐稚又前往吊唁,将一把青草放到墓前就走了。众人奇怪,不知这是什么意思。林宗说:“这一定是南州高士徐孺子了。《诗经》不是说‘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吗。”只是我没有这样的品德来胜任啊!”‎ 灵帝初年,朝廷想要用蒲轮车礼聘徐稚,适值徐稚去世,时年七十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虞美人 周邦彦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细雨蒙蒙、洒满池塘,池塘的水面生满了浮萍,现在万千雨点,点破了萍面,又自有一番含蕴。“看”体现了词人此时此境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状。‎ B. 词的四、五两句,表面上点明当时的时间已经是黄昏时分了,其中也暗含了光阴飞快、即将别离的深层意蕴。‎ C. 下片开头二句,描写美酒飘香、杨花飞絮的饯别情景,然而离人之间却相对无言,伤别之情更显凄婉悲凉。‎ D. 这首词以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活动场景的变化,描绘寻常人物情事,却也别具一种朴实、厚重的感人力量。‎ ‎15. 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4. C 15. ①离愁别绪,思恋缠绵。分析:将离别场景和弥漫情思融合在一起,以质朴细腻的描写,刻画出离别前夜男女二人对坐共饮、细语诉情的场面.既有离愁别绪,又有思恋缠绵。②如上片“细点看萍面”,本来,池塘的水面生满了浮萍,现在万千雨点,点破了萍面,又自有一番含蕴.“看”体现了词人此时此境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状。黄昏细语,朱门燕影,既烘托出了一片忧郁凄婉的氛围,又体现了词人此时心境的悲凉。③下片“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词人用翻滚纷乱的云朵形容即将分离的人心中那种忐忑不安的愁绪。处在愁苦中的有情人,只能在如豆的灯光下相对而立,映出一对零落的影子。“又是”表明两人已不止一度尝过离别的苦味。此度又尝,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亦可知。‎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本题C项,“离人之间却相对无言”理解错误,从“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可以看出两人相对共饮,絮絮而谈。故本题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全诗,结合作者身世及创作背景,逐句分析。考生应按照“手法+内容+情感”‎ 模式作答。本词写羁旅伤感之情。开头两句描绘春雨蒙蒙,洒满池塘,圆圆的浮萍上,滚动着细细的雨珠。“廉纤”,细雨貌。用韩愈《晚雨》“廉纤晚雨不能晴”诗意,暗点了这春雨不仅廉纤蒙蒙,而且到傍晚时刻仍淅沥不停,于是多少缠绵伤别之情就蕴在春雨的意象中。“一双燕子守朱门”二句,与周词的“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深院”(《烛影摇红》)、“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瑞龙吟》)境界相近,写在春雨迷蒙中,一双小燕已在绣楼上呢喃作语。此时黄昏深院,飞雨断肠的意境,为下片的伤别作了铺垫与渲染。下片写伤别之事。“宜城酒泛浮香絮”二句写伤别地点与情状,“宜城”在湖北省中部,这里指滞留荆州,“宜”肴也。《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与子宜之”。“宜”与“酒”本句相对。写行人与玉人在楼上饮酒饯别,“浮香絮”写他们饮酒时看到池塘上飘着落花杨絮,这一景象有很多比况作用,是虚实结合,情景相融,它既是以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来比拟闺中人与行人,又是以柳絮飘扬不定来比况行人的飘泊天涯。“细作更阑语”写二人将别又不忍别,在夜深人静之时,仍细语悄言,缠绵悱恻。“更阑”,夜深意。歇拍“相将羁思乱如云”一句,点明题旨,直言羁旅情思。“相将”是行将,将要之意。在将要离别、远行天涯之时,那羁旅情思使人心烦意乱。“乱如云”三字比拟鲜明,将羁思烦乱如翻滚之云无端无序勾画出来。“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结得颇是精妙,一笔勾出人物剪影:深夜窗下,灯影憧憧,两人愁坐,相对凄然。“一窗灯影、两人愁”虽然在本句内字数不等,但意思是对偶句,使孤灯与愁人相对,“灯”与“人”均是有形无声,其凄宛伤别之意境,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又是”二字,更提醒读者,伤别之事降临在他们头上,已非一次,这是多么令同情、惋惜呀!‎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习近平主席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演讲时说:“如果没有中墨两国人民友情汇聚成的浩瀚大海,中墨友好合作的大船就不可能乘风破浪继续前进。”正如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到了蜀道的山高水险,“___________”一句以太阳神的神话来写山之高,接着“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河流的波涛汹涌。‎ ‎(3)《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刘禅如果能跟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商量宫中大小事情,然后实施,可以达到的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2).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4).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5). 必能裨补阙漏 (6). 有所广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本题为情境默写,注意语境提示:(1)中“大船”“乘风破浪”对应“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2)“太阳神的神话”对应“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河流的波涛汹涌”对应“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3)“商量宫中大小事情,然后实施,可以达到的效果”对应“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点睛】在考查名句名篇默写,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第II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电影《无问西东》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四个 的故事,却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每个人都面临纷繁的选择,唯有对自己真诚,内心没有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这是影片的思想主旨,也是导演李芳芳对“无问西东”四个字的理解与表达。影片讲述了四个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 追寻自我的故事,他们所遭遇的种种现实,恰是不同的时代下大多数人的遭遇。影片结尾出现了这样一句话:“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何谓“无问西东”?即不管广大莘莘学子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一些东西方固有的理念,要勇于创新,不能 。坚持真理,持之以恒,开历史先河,创世界一流。通俗地理解,就是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与原则,现实如何并不那么重要。遇到受困的人就去救助,就算被救助的人讹诈自己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这是我想要去做的,是我应该坚持的原则。‎ 此外,从此片中可以看到许多 的细节,例如:片中角色真实且自然地装扮和道具,在时代流转、季节更替间别具错落的美;再比如,沈家门庭上高悬的“三代五将”匾额的一个定格镜头,( ),让沈氏母子的抉择入情入理;最为加分的莫过于片尾的七分钟“大彩蛋”,在影片中悄然出现的如梁启超、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等与清华有着深厚渊源的历史人物被一一定格介绍,既凸显时代风骨,又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截然不同 处心积虑 胶柱鼓瑟 别具匠心 B. 截然不同 殚精竭虑 抱残守缺 别具匠心 C. 大相径庭 处心积虑 抱残守缺 与众不同 D. 大相径庭 殚精竭虑 胶柱鼓瑟 与众不同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即不管广大学子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一些东西方固有的理念 B. 即莘莘学子们不管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东西方一些固有的理念 C. 即广大学子不管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东西方一些固有的理念 D. 即不管莘莘学子们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一些东西方固有的理念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沈家乃簪缨世家的背景被清晰交代 B. 由此清晰交代了簪缨世家的沈家背景 C. 簪缨世家的沈家背景被清晰交代 D. 清晰交代了沈家乃簪缨世家的背景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截然不同”,形容事物或事件毫无共同之处,截然不同;“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形容事物区别明。第一空,从后面“却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可以看出这四个故事不同,使用“截然不同”更能说明四个故事的不同。“处心积虑”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褒义词。第二空,是说四个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费尽心思追寻自我,应是褒扬的,使用“殚精竭虑”。“胶柱鼓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抱残守缺”,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第三空,从前面“勇于创新”来看,此处是说不能思想保守,应使用“抱残守缺”。“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与众不同”,表示与其他人不一样。第四空,从后面所列举的内容来看,应是突出“巧妙”,使用“别具匠心”更准确。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即不管广大莘莘学子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些东西方固有的理念”,画线句有三处问题,两处属于语序不当,先是关联词的位置不当,从句中来看,前后句的主语都是“学子”,故“广大学子”应放在“不管”的前面,这就排除AD两项;再是多重定语的语序不当,多重定语的排列顺序是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指称或数量的短语、动词、形容词、名词,“东西方”是领属性,“一些”是数量词,故“一些”应放在“东西方”后,这就排除AD两项;最后是成分赘余,“莘莘学子”是指众多的学生,“广大”与“莘莘”重复,二者留其一,B项,“莘莘学子们”成分赘余,“莘莘”和“们”二者留一。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前面说“沈家门庭上高悬的‘三代五将’匾额的一个定格镜头”,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定格镜头”,这显然不能单独成句,“定格镜头”应是下面句子的主语,这就排除AC两项,如选用这两项,此处是病句,属于“结构混乱”中的“中途易辙”,这就排除AC两项;然后分析BD两项,B项,是说“交代沈家背景”,而前面的定格镜头是“三代武将”,显然要交代的是“沈家乃簪缨世家”这样的背景,B项的重心显然与前后文不合,这就排除B项,故选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如“处心积虑”和“殚精竭虑”就属于情感色彩截然不同的类型。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五种情境中,各有一处语言表述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情境一:某位高三毕业生发给班主任的一则短信片段:“赵老师好,我在高三几次考试中,成绩不理想,能在高考中有所提高,成功考上大学,这都是您慧眼识金并鼎力相助的结果。”‎ 情境二:教师节来临,学生发给老师的短信:“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 情境三:某位同学给某高校的自荐信:我学习刻苦,多次荣登学年榜首。此外,我爱好广泛,在文艺、体育方面均有建树,曾获得市“五四”征文大赛一等奖,希望你们能给我一个机会,如有幸能到贵校就读,我将加倍努力,争取成为优秀学子。‎ 情境四:某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关于改造网络电视线路的通知:“5月6日市广播电视局网络电视服务中心将派人到各户安装网络电视入户盒,各户得留个人,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 情境五:某同学在一次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刚才刘老师的一番话真是金玉良言,使我深受教育。我们是跨世纪的青年人,祖国建设的重任将落在我们肩上。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我衷心希望平时抄作业、考试舞弊的同学赶快改正错误,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答案】①“慧眼识金”改为“不放弃”。②“斧正”改为“指出”。③“建树”改为“突出表现”。④“得留个人”改为“烦请留人”⑤“略尽绵薄”改为“竭尽全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考生应结合语境(使用场合、使用对象、语体色彩)具体分析。本题情境一,“慧眼识金”属于抬高自己,此处应该表示很谦虚客气,表示对对方的感谢,可改为“不放弃”;情境二,“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中“斧正”不能接宾语,此外“斧正”多用于表示请别人修改自己的作品,此处可改为“请恩师继续指出我的不足”;情境三,“我爱好广泛,在文艺、体育方面均有建树”中“建树”是敬辞,用于表示别人取得的重大成就,此处介绍自己,应该用谦辞,改为“突出表现”;情境四为书面通知,不能用口语,要用书面语,将“得留个人”改为“烦请留人”;情境五,“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中“略尽绵薄”为谦词,此处表示对老师的感激,应该用敬辞,可改为“竭尽全力”。‎ ‎21.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完成题目。‎ ‎(1)描述画面主要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2)用一句话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 ‎【答案】(1)画面上一只小兔子身上背着已经拔出来的两只小萝卜,正在拔第三只大萝卜,小兔子在拔这个大萝卜的过程中非常努力,在这只大萝卜前面和后面各有两只小萝卜。‎ ‎(2)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本题要求描述漫画内容。描述漫画的内容要仔细观察漫画的组成部分,不要遗漏信息,表述时要忠于画面本身,客观如实叙述,不能发挥想象,添加画面上没有的东西,叙述时要有序。仔细观察漫画,地面上一只小兔子背上背着个篮子,篮子里拔出来的小萝卜。它正在用力的拔另一只大萝卜。表达时,先说地上的,后说地下的;地上的,先说小兔子,后说背上的萝卜;地下的,先说最大的萝卜,后说两边的小萝卜。‎ ‎(2)本题考查学生要求概括漫画的寓意。理解漫画的寓意,细致观察漫画内容,先找出对象。再思考讽刺或颂扬的原因。(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注意夸张、变形之处,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还要联系现实,由物到人。想象要合理。漫画中,小兔子拔萝卜特别费力,用劲全力。地下的萝卜特点大。联系生活中,人们做事情时的付出和汗水,与得到的收获和成功,可以概括出寓意为,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 ‎【点睛】如何描述画面?解题要领:仔细观察画面。漫画的构图,辨清画面上的背景与人物,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标题以及其他文字信息等。客观描述画面。描述漫画只要求对漫画内容本身加以说明,不可超越漫画所给的图文信息进行浅添枝加叶,不可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注意说明的顺序。对于漫画的说明,在整体上要做到总、分、总,即起笔第一句点明介绍对象,然后依次介绍画面内容。介绍人物时,可按照穿着(从上到下)、动作、神态这种顺序时行说明,自然主次分明、条理清晰。‎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说说、空间、微博分秒必争高效刷屏,各种自拍、照片、小视频充斥网络,点赞、评论、互动乐此不疲……不少人纷纷用视觉的冲击祈求他人的驻足回眸。“存在感”这个词一夜而火。对于上述社会现象,有人说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需要被重视和认可,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可非议;有人说“为了获得认可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存在感”;还有人说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是来自于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不会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展示 大拇指下刷出小卑微 说说、微博、微信、抖音……各种分享刷屏,“拇指发表”愈演愈烈,无非是要求得众人关注、点赞,这样的狂刷真的能刷出“存在感”吗?我认为:大拇指下刷出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小卑微。‎ ‎“刷存在感”是因为“存在”而“无感”,于是通过“刷”来找“感”。人们发现通过网络分享,可以得到“赞”和“关注”,从而找到了存在的“感”,于是就愈爱分享愈爱“刷”了。在我看来,与其用大拇指在虚拟世界刷“存在感”,还不如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更真实的自己。沉溺于虚拟的世界,换来的是周围人的渐渐忽视,这样刷出来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忽视”。‎ ‎“刷”,不过是大拇指下的小卑微罢了。刷“存在感”反映了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寂寞。“存在感”包含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两方面。物质存在表现为人能够以实体出现并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精神存在表现为人的精神世界丰盈充实,具有强大而自信的内心。真正的“存在感”是指对精神的一种需求程度,刷“存在感”是因为“存在感”的缺乏。大拇指下刷出的是小卑微。‎ 互联网时代,人们利用各种方式刷存在感,更有甚者,无视网络文明,因渴望得到别人重视而发表许多没有经过思想加工的评论。例如有的人为了刷存在感,在网络上对别人进行言语攻击,即使评论中有很多批评和建议的声音,他们也会不屑一顾,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关注自己。这样刷出来的存在感又有什么意义?为了获得认可,抛弃是非,用智商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存在感,真的会快乐吗?‎ 因此在网络上通过各种“刷”来找存在感,只是表现出人们害怕失去存在感的小卑微。刷的内容就像是饭,点赞关注的人就像在吃饭。人们很快会忘记自己曾吃过什么,同样容易忘记自己曾经对什么内容“关注”和“点赞”过。对于存在感的追求,也许是人们的心理需求,然而“刷”只是手段,只能使人的心灵暂时找到慰藉。而真正的存在感,是只有自己能给予的,需要我们从内心深处找回那个真正的有魅力的自己。只有奋斗出的成就,没有“刷”出来的辉煌。‎ ‎“刷”,不过是大拇指下的小卑微罢了,真正的存在感来自于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无需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 放下手机,从虚幻的世界走出来。不要为了获得所谓的存在感,丢掉真正的生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生活中的热点事件。材料先列出现象,即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通过电子媒介争分夺秒地刷存在感,材料在列出热点事件的种种现象后,给出肯定、否定、不屑三种态度,然后要求学生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因为是自媒体时代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现象,学生不仅熟悉,而且周围的同学、朋友或亲人当中就有鲜活的例子,所以写起来有话可说,立意不难。但同时因过于熟悉,所以有可能出现用形象的语言、大量的篇幅记叙人们疯狂“刷存在感”的现象,而造成对此现象的思考过于简单,甚至造成详略不当或文体不明的问题。本题所给的材料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如“不少人纷纷用视觉的冲击祈求他人的驻足回眸。‘存在感’这个词一夜而火”,“存在感”是材料的关键词,立意行文应围绕“存在感”展开;如引导语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考生若离开材料只谈“存在感”则视为偏跑;如“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表明写作内容必须是你针对“刷存在感”现象的独立思考,考生要展示思维的深度,表达自己的认识;材料中已经列举了三种观点,但考生要谈谈自己的观点,文体偏向议论文。同时这一材料又具有开放性,“有人说……”的三种说法可概括为:①本能需求无可非议;②抛弃是非,没有智商;③充实自信,何惧存在?这三种说法引导中心论点的三个方向。材料虽列举了三种代表性的看法,但文题“你有什么思考”暗示考生不必拘泥于上述三种观点,写作间较大。“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让学生的写作思维更有开放性,不需受过多束缚。材料对“刷存在感”现象并未给出单一认识,考生可以赞同三种观点中的任意一种,也可有自己独特的其他看法。‎ 参考立意:‎ 内心丰盈,自带光环。‎ 存在感刷不出来,它来自强大自信内心。‎ 你刷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内心的不自信。‎ 自信丰盈,不刷也“存在”。‎ 莫再狂刷存在感。‎ 莫为“存在”丢智商。‎ ‎ “虚拟”的存在感不要也罢。‎ 心中有生活,不刷也存在。‎ ‎【点睛】对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 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辩证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