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2.50 KB
  • 2021-06-08 发布

语文卷·2018届江苏省天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04)(无答案)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天一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命题:张朝霞 审核:陆锋磊 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在下面句子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匆忙是为了掩盖焦虑,热闹是为了掩盖空虚,但是 。人们憎恨安静,害怕独处,无休止地用事务和交际来麻痹自己, 一旦安静独处,耳边就会响起一个声音,搅得人 。可是那个声音恰恰是我们应该认真倾听的,它叮咛我们:“成为你自己!”‎ A.自欺欺人 因为 心烦意乱 B.欲盖弥彰 因为 心烦意乱 C.欲盖弥彰 如果 魂不守舍 D.自欺欺人 如果 魂不守舍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B.荷尽巳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C.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西塘与乌镇无非是环水之中,粉墙黛瓦、小桥石驳。 可惜这座书卷气十足的江南古镇,能树起大旗、成为撑得起门面的大家的,寥若晨星。 ‎ ‎①南浔以其“簪缨世第,蓬荜名儒,相尚藏书,辉炳邑谋”的风采雄称“天下第一镇”,可谓实至名归。‎ ‎②除了碧水环绕、小桥流水的水乡特色,这里豪宅巨厦、富甲天下,是出“沈万三”的地方。‎ ‎③相比之下,南浔还有点内涵。‎ ‎④清代三百年中,南浔出学者四百五十人,著作一千二百种,实乃壮观。‎ ‎⑤南浔一为丝,一为书,湖丝与茅台酒在1915年巴拿马同获金奖,世人称南浔为“诗丝书之乡”。‎ A.③②⑤④① B.③⑤④①② ‎ C.⑤③②①④ D.③②⑤①④‎ ‎4.下列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几位著名艺术家下乡采风,举行笔会,我也有幸叨陪末座。‎ B.本人昨天在学生阅览室遗失英汉词典一本,务请拾获者从速归还。‎ C.府上乔迁之喜,理当拜贺,只因琐事缠身,无法赏光,祈请海涵。‎ D.明日老友相聚,不烦你出门,请于府上恭候,我会按时前往。 ‎ ‎5.下列诗句与“径从古树荫中度”对仗工整、意境协调的一项是(3分)‎ A.泉向奇峰罅处潺 B.月镜光含宙潋潋 ‎ C.烟循楼台山外升 D.云橫千重树外山 ‎6.下列各句中,所引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阔别家乡多年,如今刚一踏上故土,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百感交集之情难以言表。‎ B.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竞争进一步加剧,不确定性增多,潜在风险积聚,许多国内企业管理者感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C.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否则,“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虽勇气可嘉,却是鲁莽和不可取的。‎ D.纵观人生世事,推陈出新是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切都会过去,希望总在前方。‎ ‎7.下列对“天一诗社”社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了诗社社员的团结,也体现了要保护诗心的理念。‎ B.标志中的圆弧,既代表了毛笔书写的笔画,也象征着充满诗意的月亮。‎ C.标志中的对称花格,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化,蕴含了希望社员有古典情怀。‎ D.标志中的毛笔,既象征着诗社的改革精神,也暗含希望社员能天天进步。‎ ‎  ‎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 杨素蕴,字筠湄,陕西宜君人。顺治九年进士,授直隶东明知县。东明当河,决后,官舍城垣悉败,民居殆尽,遗民依丘阜,但数十家。素蕴至,为缮城郭,招集流亡,三年户增至万余。山东群盗任风亭等剽掠旁郡,扰及畿南。素蕴设计降其渠,散其胁从。十七年,举卓异,授四川道御史。疏言:“臣言官也,宜以言为事。然今下所患,正在议论多而成功少。国家建官分职,各有所事,则平天下无余事。更原皇上推诚御物,俾人人得展其才,尤端本澄源之要也。”‎ ‎ 十八年,圣祖即位,辅臣柄政,出素蕴为川北道。三桂见素蕴前奏,恶之,具疏辨,并摘“防微杜渐”语,谓意含隐射,语伏危机。诏责素蕴回奏,素蕴言:“防微杜渐,古今通义。臣但期藩臣每事尽善,为圣世纯臣,非有他也。”下部议,坐素蕴巧饰,当降调,罢归。居十年,三桂反。尚书郝惟讷言:“素蕴首劾三桂,云当防微杜渐。在当日反状未形,似属杞忧。由今观之,则素蕴先见甚明,且为国直陈,奋不自顾,其刚肠正气,实有大过人者!亟宜优录。”乃命发湖广军前,以原品用。会丁父忧,服阕,乃赴军前。康熙十七年,襄阳总兵杨来嘉、副将洪福等叛应三桂。‎ 大军运饷,自襄至房、保路险狭,舟车不通,岁调襄阳、安陆、德安三郡丁夫担负,饷苦不继。素蕴访知谷城有小溪可通舟,乃按行山谷开饷道,由是水运通利,省丁夫什九,军乃无乏。二十六年,授安徽巡抚。会岁饥,上疏请赈,甫拜疏,即檄州县开仓赈给,全活甚众。寻调湖广巡抚。二十八年,大旱,疏请蠲免武昌等属三十二州县钱粮,上遣户部郎中舒淑等会督抚勘灾。舒淑至武昌,素蕴适巷暑疫,寻称病乞休,上疑其托疾,夺官。命甫下而素蕴已卒。‎ ‎ 先是,湖北郡县疾苦最甚者,如应城谷田科重,监利一年两赋,为民害数十年。素蕴得其实,条为两疏。来及上而病革,口授入遗疏,曰:“此疏行,吾目瞑矣!” ‎ ‎ (《清史稿·列传五十七》,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素蕴设计降其渠 渠:头目。‎ B.辅臣柄政 柄:执掌。‎ C.三桂见素蕴前奏,恶之 恶:讨厌。‎ D.乃按行山谷开饷道 按:按照。‎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宜以言为事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B.正在议论多而成功少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且为国直陈 子卿尚复谁为乎 D.乃命发湖广军前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10.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 (1)更原皇上推诚御物,俾人人得展其才,尤端本澄源之要也。(4分)‎ ‎ (2)会岁饥,上疏请赈,甫拜疏,即檄州县开仓赈给,全活甚众。(5分)‎ ‎11.文言文中杨素蕴为官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子吟 ‎ 孟郊(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岁暮到家 ‎ 蒋士铨(清)‎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 (1)蒋诗颈联中哪几个字是表现母亲形象的关键?分别表达母亲怎样的心理?(5分)‎ ‎ ‎ ‎(2)简析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分别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分)‎ ‎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 ,靡有朝矣。(《诗经》)‎ ‎⑵ ▲ ,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⑶ ▲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⑷ ▲ ,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⑸大弦嘈嘈如急雨, ▲ 。(白居易《琵琶行》)‎ ‎(6) ▲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 ▲ ,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8)惊风乱飐芙蓉水, ▲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黄油烙饼 汪曾祺 ‎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爸一会儿修水库啦,一会儿大炼钢铁啦。他妈也是调来调去。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他在家乡吃了好些萝卜白菜,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长高了。‎ ‎ 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真不赖!白面馒头,大烙饼,闷茄子,猪头肉!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后来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 ‎ 奶奶吃得不香。他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坑上,听奶奶喝喽喝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喝喽喝喽。他想,奶奶喝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喝喽着起来了,喝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 ‎ 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一定要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 ‎ ‎ ‎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都肿。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躺柜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 ‎ 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 萧胜跟爸爸不熟。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 ‎ 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 ‎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 爸爸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大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 ‎ 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 大队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三级干部会。‎ ‎ 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南食堂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他连闻都没闻过。‎ ‎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别问了。”‎ ‎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 ‎ ‎ 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 (选自《汪曾祺自选集》,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略有删改)‎ ‎14.小说中划线部分景物描写对上下文的叙写有何作用?(4分)‎ ‎15.“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写出了萧胜的什么心理?(4分)‎ ‎16.“以散文笔法写小说”是汪曾祺小说的特点之一,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一特点。(6分)‎ ‎17.本文写了有关“黄油烙饼”的故事,请探究小说的情感倾向。(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8题。‎ 文艺与观众,另一场相爱相杀 ‎ 聂昱冰 ‎①关于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的区别,钱穆先生有一个观点:西方戏剧力求真实、百分之百还原生活。而中国戏剧的要求则是始终和生活隔着一层,它通过各种艺术方式,告诉大家,这是在演戏,不是生活。‎ ‎②所以,在西方,是“戏如人生”,而在中国,是“人生如戏”。‎ ‎③由此联想到,中西方小说也是存在着这样的差异。西方小说是在不遗余力地追求细节和逻辑上的真实,力求还原生活,再进一步凝练出生活中的秩序和道理。即使是所谓西方魔幻主义题材,也只是装在魔幻的壳里,反映现实生活。中国的小说,则仍旧是“和生活隔了一层”。‎ ‎④对于这种现象的成因,钱穆先生也有论述,他认为:在西方,宗教是人们的慈母,而文艺作品则是人们的严父。在中国,日常规范人们行为的是伦理道德,这些礼教更像是严父,文艺作品则承担起了慈母的角色。这是一个很贴切而且通俗易懂的比喻。‎ ‎⑤‎ 在生活中,人们对父亲和对母亲的期待是不同的。尤其是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严父慈母,父亲永远都是要板起面孔,让孩子们望而生畏。母亲对孩子则是更多了关爱、宠溺和放纵的。‎ ‎⑥回过头来,再看现在流行的,尤其是络上流行的散文、电影、电视剧,大多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甜甜的、浅浅的、看完后没任何意义的。即使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战争的,情节和细节也大多是荒诞不经的,经不起推敲的,只为了让观众取乐的。其实这些书和剧的内容,都是对观众平日里受束缚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存在于想象中的放纵。‎ ‎⑦把文艺作品当成母亲,是一种融入骨血的习惯。人们在欣赏艺术的时候,需要的就是一位盲目纵容着我们、宠溺着我们的母亲,而不是一位不断说教的母亲,更不是一位让人望而生畏的父亲。所以,一旦小说和戏剧中蕴含的说教重了一些,马上就被读者和观众排斥。即使“母亲”真想要说点什么,也是要以漫不经心的态度、荒诞不羁的方式。‎ ‎⑧现在有了络,每一个“孩子”都有了和“母亲”平等对话的机会与权力,所以就不再仅仅满足于像婴儿期那样,只能无要求的接受母亲的宠溺:妈妈给什么,自己就得到什么。于是就开始向母亲提要求了:我不仅要宠溺,而且还想让你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来宠溺我们,否则,我就不再爱你了。母亲肯定是会宠溺孩子的,但她也不想无限度的宠溺。可每一个孩子对宠溺的要求都是永无止境的。同样的,在观众和现在的流行文艺之间也是如此。就这样,“母亲”和“孩子”不得不一次次坐到谈判桌边,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拉锯战,争夺着对“宠溺尺度”的决定权。‎ ‎⑨估计每一个做了妈妈的女人,都有过一个愿望,“我不仅要做慈母,还要做一个合格的好妈妈。”但大家都明白,这个要求看似简单,但其实很难。现在络上的各种文章、剧作大概也是如此,她们仍旧在努力地进行并完成着各自的战争,战争的目的是:我想用我的方式去爱你,还不会失去你对我的爱。‎ ‎18.请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19.中国的文艺作品是怎样“承担起了慈母的角色”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七、作文(70分)‎ ‎ 20.请以“观念”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 ‎

相关文档